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16|回复: 4

世间与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30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教所说的世间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倘若对佛教的世间概念是错误的,便容易将整个世间的思想,与世界的存在连在一块儿思考,容易造成混淆而会视为同一件事。

佛教对世间的定义,即是十二处。所谓的世间,可能比我们所认识的地球来的广泛,不仅仅是山川、河水、树木、海洋等为世间,它还包括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所能认识者,皆被视为世间。换言之,人能透过十二处,来认知世间有多少(包含世界的内和外)。人类会随着自己的认知,来了解世间的幅度与广度。

既使现代科技不断的发现新知识、发明新器物,然而,那些知识性的器物,终究无法超脱人的十二处。当我们执着于世间的有无问题时,便带来了另一个麻烦——苦。

原则上,只要有正见就不会贸然投入有和无,这两种极端见解之中,于是佛教不愿谈及哲学问题,转而把重点放在苦的生灭上,这就是佛教最重要的立场——灭苦。正见即是处于中道的位置,主要以观察苦的生灭为主,既不落入偏见也不极端。

有和无,是不能单独成立的,必须凭藉着条件才能够产生。若说初期佛教否定有和无,其实并不精确。或许又要追问,它是如何有或如何无,不能只单就有或没有,来作考察。因此,佛教经典中因缘法则就经常出现。

为何佛陀不答‘一切为有’和‘一切为无’的问题,反而提出中道之说。佛教的中道是什么?它是缘起法,是站在‘有和无’之间,两者都可能会发生,不能只固着于有或无的一边。

因缘法则并没有否定有和无,而是从中道来谈因缘,有和无是如何产生的,这得依双方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


另一个疑问是,因缘又是怎么产生的?因缘没有源头,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所以要考察它如何产生,根本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之事,因为这已违反了它的原则——因缘既无开始也无结束。

因缘是一个中道法则,以下经典提出了它的生灭方式,共分成三种:因缘的一般原则。因缘的顺原则。因缘的反原则。

一般原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当A有,B就有。当A生,B就生。当A无,B就无。当A灭,B就灭。

顺原则:因无明是缘,行才有。因行是缘,识才有。因识是缘,名色才有。因名色是缘,六处才有。因六处是缘,触才有。因触是缘,受才有。因受是缘,爱才有。因爱是缘,取才有。因取是缘,有才有。因有是缘,生才有。因生是缘,老死才有。愁、悲、苦、恼、忧才集有,所有此苦蕴之生才有如此。

反原则:因无明灭尽,行才灭尽。因行灭尽,识才灭尽。因识灭尽,名色才灭尽。因名色灭尽,六处才灭尽。因六处灭尽,触才灭尽。因触灭尽,受才灭尽。因受灭尽,爱才灭尽。因爱灭尽,取才灭尽。因取灭尽,有才灭尽。因有灭尽,生才灭尽。因生灭尽,老死才灭尽。愁、悲、苦、恼、忧才灭尽,所有此苦蕴灭尽。

值得注意的是,从整个因缘过程中,结论是要指出,它如何在连锁反应下产生苦,以及灭苦的条件。根据巴利《律藏》及《经藏》,两者对世间的定义与范围,大抵是一致的。世间就是一切,一切就是指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佛教对世间或一切的诠释,其所产生的效果就是乐、苦、不苦不乐,这三种感受。今日人类的烦恼,是经由十二处所发生,佛教所关怀的生命议题和其他学科所关注的焦点,其间的差异性极大。

以对世间或一切的研究而言,佛教的研究成果是发现乐、苦、不苦不乐三种受,并对其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甚至到涅槃;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很可能是要符合其他条件,例如名声拥有、财富积聚、振兴经济、国防外交等,其焦点并非要解决烦恼,极可能导致烦恼不减反增的效果。

佛陀在《经藏》定义世间或一切:“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一切,且谛听。诸比丘!何者为一切耶?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是。诸比丘!此名之为一切。”佛教承认内在与外在的现象,是由双方因接触而产生知识或连锁反应。

世间或一切的定义,初期佛教也从无常、苦、无我这三相,以及四圣谛的角度视之。饶富有趣的是,佛陀教导的本怀,就在于弃舍这一切,如下经文所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一切舍弃之法,且谛听。以何为一切舍弃之法耶?眼应舍弃,色应舍弃,眼识应舍弃,眼触应舍弃。

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应舍弃……耳应舍弃……鼻……舌……身……意应舍弃,法应舍弃,意识应舍弃,意触应舍弃,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应舍弃。诸比丘!此为一切舍弃之法。”

何以佛陀希望比丘们舍弃一切?因为一切就等于是世间,而世间就有败坏之法。换句话说,一切或世间,是不可能永恒不变的,它们必然是生灭的无常法。

佛教并不着重外在的变化,而重视内在的心灵状态,然而其他宗教思想理论,却并不这么认为。有些宗教认为一切或世间,是至高无上的神所化现出来,这种万能神或大梵思想,遭到佛陀的批判。

如果说一切是由至上神所创造出来,那么佛教对至上神的看法如何?以初期佛教观点,藉由《法句经》考察宗教思想的起源,当可看出人们的基本需求及问题。

如《法句经》中所描述:“许多人们,当面对怖畏、苦等问题,去寻求归依,祈祷、礼拜、请求山岳、森林、庙院、树木与宝塔。”由于人们对未知(苦和灭苦等方法)而感到恐惧。

尤其是那些隐藏于大自然中的神祇或其他特殊权能,人们藉由祈祷与崇拜等方式来寻求安全感,认为既可免除恐怖、惩罚之事,又可收抑止行恶之效,因而产生了各种不同宗教对至上神的崇拜。

关于创造一切的神,有三种理论或三种归依处,从这里可窥见社会民情对宗教所抱持的概念,并指出印度对至上神的信仰。一、前世所作论:视为一切都是前世所作的。二、神之化作论:认为一切都至上神创造的。三、无因无缘论:一切都是无因无缘自然偶然产生的。

《相应部》述说:“诸比丘!有一类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凡夫领受乐、苦、或非苦、非乐者,此一切之因是前世所作。有一类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凡夫领受乐、苦、或非苦、非乐者,此一切之因是神之化作。有一类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凡夫领受乐、苦、或非苦、非乐者,此一切是无因、无缘而生者。”

因此,以神论而言,归纳在“神之化作论”中。在佛教出现以前,其他宗教即是抱持此看法,然佛教以后此观点即被否定了。佛教对神的立场与观点,是认为它不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所有一切宇宙万物也不是神所创造的。

对于神的认识,初期佛教将它分成三种:世俗天、生起天、清净天。经典之描述如下:“天者,是世俗天、生起天、清净天之三天。世俗天者云何?是王、王子、王后。生起天者云何?是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以及其上之梵天。清净天者云何?是如来,辟支佛,声闻阿罗汉漏尽者。”

佛教对于神的理解,可分作三个层面来看:首先,世俗之人假设为一种神,并且位居超越普通人之上,所统辖的区域,全国皆隶属他们,也就是国王一族。一个世俗的国家透过世俗天,犹如天界由天王统治管理。所以神在普通人中间,可被视为世俗天或世俗神。

其次,第二个层面,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世俗天,但是由于他们所修之善法,在过世后即可转成生起天,或者成为另一世界的天神,包括梵天神在内。按此观点,初期佛教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只不过这些神尚且留在六道轮回之中,也会因为他们的业力果报,而决定他们转化成何种形态。

因此,至上神中的梵天神,在佛教中就被划归为六道轮回的一部份,而非以创造者视之。最后,第三层面,也是最高无上的神——清净天,亦即佛陀、辟支佛、阿罗汉弟子等,以无烦恼者为判断的存有。佛教观点与印度传统认知的至上神、梵神的标准,大异其趣。

佛教对梵神如何进行诠释?“梵”是一种在色界天和无色界天的神,佛教并无否定梵天神的状态,且接受另一超越世俗人可知的存在世界。此指住于色界和无色界的梵神。他们是透过不同禅定的修行,在色身灭去后即生于不同的梵天界。

四禅八定(四色禅和四无色禅)让人因禅定的成就,而投生至下一世的色界天或无色界天。尽管他们的岁数在梵天界非常漫长,但终究还是有时限与寿限的,也就是当时限到期,他们仍然会死亡,然后继续在三界六道里轮回。

“梵”又指佛教的梵行,梵行一词不仅限于佛教文化范畴,在佛教尚未出现之前,这个词就已经被广为使用,像Bramacār梵行,婆罗门教将人的生命分成四期,此梵行即为少年时的第一期。

到了佛教出现之后,这词就不再局限于学习阶段,而是指任何出家人遵循佛陀教诫的法和律,都被称为梵行。弃舍世俗欲乐而出家之人,其修行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断除烦恼、解脱轮回。佛教经典常见对梵行的叙事,即当佛弟子成为阿罗汉后所说的话:“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梵”又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法门,被称为四梵住:慈、悲、喜、舍。此法门的应用相当普遍,除了修习四无量心外,也被运用在神像的传达上,例如泰国的四面神,此神其实是梵天的神祇,为了具体呈现梵的四种特性:慈、悲、喜、舍,故藉此四无量心之意涵,造就出一位四面形象的神祇。

“梵”也是父母亲之称:当时的印度社会认为,人皆为大梵所创造。佛教却认为,“梵”这个名词应该作为父母亲的称呼。因为孩子是来自于他们所生,所以该对父母尊重、崇拜和照顾。如佛经中所云:“诸比丘!当子在家,于家尊重父母,是梵天在...是先轨范师...是先天神在...是应请者在。

诸比丘!梵天者,此是父母之称。先轨范师,此是父母之称。先天神者,此是父母之称。何以故?诸比丘!父母对子,施与多大恩惠,爱护、抚养于子,一如此世所见者。”以上为初期佛教对梵神的观点,其角度转而成为在世的父母,而不认为是梵神创造了人。

在另一部经典中清楚记载,佛陀与阿摄努青年的精彩对话,明白指出佛陀完全否定梵神创造的事实。在佛陀与婆罗门教徒阿摄努的对话中,呈显了初期佛教对创造者概念的革新。

坐于一面之阿摄努青年向世尊言:“尊者瞿昙!婆罗门作如是言:唯婆罗门是最高种姓,其他种为卑劣,唯婆罗门为白色,其他为黑色。唯婆罗门清净,非婆罗门则不然。婆罗门为梵天之真子,由其口生,由梵天生,由梵天所造,为梵天之嗣子。今尊者瞿昙认为如何?请为说示。”

关于上述创造者问题的对话,阿摄努青年向佛陀宣称:最高上、清净的种姓即是婆罗门族,人是被梵神所创造,婆罗门是从梵的口中而生。然而,佛陀将他从虚构的神话拉回现实人间来,而说道:“实际上我们人都是由母亲怀胎而生,为何说是梵所创造?”

以经典来看,当时印度社会都认为梵是创造者,此观点完全系缚于婆罗门教育且恪守传统而言。之后,佛陀继续说:“阿摄努!婆罗门之妻女亦有经水、怀妊、生产、哺乳。彼等婆罗门亦统为由母胎所产,何作是言:唯婆罗门是最高种姓,其他种为卑劣…乃至…为梵天之嗣子?”

佛教的立场,即是将思想与实践等同观之。婆罗门却利用概念及种姓的优越性,来定义、诠释自身私欲的主张。佛陀就现实母亲面的生成,来驳斥阿摄努认为人是被梵所创生的观点。因此阿摄努所主张的论点,仅仅沦为相信而非实际,于是梵神创造人便无法成立。

“每个人都是从母亲而生”,这就是佛陀用来回答的实际明证,此是无庸置疑的基本经验与常识。现实和实际两者不相违背且被普遍承认,于是母亲生孩子自然是公允之说。之后佛陀就推问,婆罗门主张自己种姓是白色、清净等,但实际上真是如此吗?

“阿摄努!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唯剎帝利行杀生,不与取,行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有贪欲、有嗔恚、有邪见,其身坏命终之后,将投生为恶趣、堕处、地狱。婆罗门则不然耶?毘舍、首陀行杀生,不与取...乃至...身坏命终之后,将投生为恶趣、堕处、地狱。婆罗门则不然耶?”

阿摄努答道:“世尊瞿昙!并非如是。剎帝利行杀生,不与取...其身坏命终之后,将投生为恶趣、堕处、地狱。婆罗门、毘舍、首陀等四姓,行杀生,不与取...同样投生为恶趣、堕处、地狱。”

站在佛教立场,人及人的清净不随至上神权所左右,而是随人的自身所创造,无论生孩子,人的清净,苦与乐,以及人所造之业,这些都离不开因缘的生灭关系。简言之,上述诸事与至上神无任何牵连。
选摘于释阿难的开示

发表于 2011-7-31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观一切愍之如子。我等无父无母。无兄弟亲族。一切皆无。佛为我父。如来是母。』
『佛如日月示人善道。于生死中能救众生令不复生。诸烦恼河甚可怖畏。众生在中烦恼漂溺。如来救之令不复入。世尊怜愍为说正法。示人无上菩提之处。』
『我等不贪饮食。不欲世间富贵。不愿生天。不畏坠恶道。得人身已愿见世尊。』

若能日日常诵,断淫欲心、断贪心、断妄念,这个方法非常殊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4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4 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4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01:26 , Processed in 0.253600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