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56|回复: 1

批判一切有论(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30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述经典并没有很清楚地说明,两位婆罗门所提问‘一切为有’和‘一切为无’,意思究竟为何?它的范围有多广?它的定义如何决定?

仅仅出现在对方自认的一切是有或无,而有和无的定义、内容与范围并无说明。在初期佛教经典中,对于‘一切’是什么有很清楚的定义,它即是十二处。因此,谈到有关‘一切为有’和‘一切为无’的问题,只能以佛教立场作为考察对象,并论及思想的批判。

在《迦旃延经》中,佛陀把‘一切为有’和‘一切为无’,这二者都归为极端,如:“迦旃延!说一切为有此乃一极端。说一切为无,此乃第二极端。如来离此等之两端,而依中道说法。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为全苦蕴之集。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则是全苦蕴之灭。”

回到上述提过《生闻经》的两个问题,佛陀认为「一切为有」或「一切为无」都是极端。依笔者分析极端:不是A就是B,或者不是B就是A ,必须选择其中之一。在答案中如果回答“是”,便会涵盖“否”在内;同样地,回答“否”也涵盖了“是”在内。

据经文:‘瞿昙!『一切为有』是如何耶?『一切为无』是如何耶?’回答Yes,就有涵盖肯定和否定在内,回答No,也涵盖否定和肯定在内。因此用Yes或No作提问,根本是要对方自相矛盾。回答肯定或否定,都被摆入到问者的立场,所以无论选择「一切为有」还是「一切为无」,最后都是接受了「有」或「无」的理论,这样对佛教而言并无意义。

以整个经典来考察佛陀的态度,他对问题的回应通常有四种方法,《长部》说:「复有四法,谓四记论:决定记论、分别记论、诘问记论、止住记论。」针对此问题,依笔者解读,会认为佛陀采用「决定记论」来回应他们的问题。由此可见,佛陀不回答“是”或“否”,却把两者定在极端,作为绝对答案,并用「分别记论」来说明佛教的中道思想。

换个方向思考,如果用“是”或“否”作回答,此答案将对初期佛教的立场带来震撼性的影响,也就是说完全接受了「一切为有」或「一切为无」,而回答为“是”或“否”,终将违反佛教所否定的「常见」和「断见」思想,更违反了佛教所倡导的中道理念。

究竟「有」、「无」和「常见」、「断见」的关系又如何?此命题将在佛音的注解书中作说明。前文提到笔者的疑问是,在《生闻经》佛陀把「一切为有」和「一切为无」定为两极端,到了《顺世派经》,佛陀把四种思想「一切为有」、「一切为无」、「一切为一」、「一切为异」还是置于两极端,为何不是四极端?

以巴利注解书来看,能进一步探究佛音对极端和邪见之间如何作区分。巴利经典将顺世论的说明为「玩闹话论」,这可能是印度传统中的一种辩论风格。他们并不是以严谨的态度谈论真理,只是为了与佛陀辩论才把「一切」分为几种说法。


此外,依相应部注释《显扬心义》的《顺世派经注释》而言,佛音将四种思想归纳为两种邪见:「在此部经该知道如此,『一切为有』、和『一切为一』这两个是常见,「一切为无」、和「一切为异」这两个是断见。

从佛音把四种一切的思想归为两种邪见的解说,是便于让我们能够了解,佛陀何以将四种的一切说成两极端。巴利经典中,顺世派婆罗门虽然没有对四种的一切下定义,不过以初期佛教的立场而言,大不用进行哲学的思考,因此在经典上,我们能看出佛陀把四类的一切放在顺世论的领域。

就佛教领域言,这些思想就被判定为两极端的邪见。此外,顺世论不仅被视为「邪见」,且被规定在「邪命」或称为畜生明,或谓徒劳无益之横明,是比丘不能犯的。所以,就初期佛教而言,「顺世论」所提倡的思想及比丘的犯戒生活,都是不被承认的。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或有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以无益徒劳之横开过邪命生活。例如占应有多雨、应无雨、应有丰收、应无收获、应来太平、应有恐怖、应有疾病、应有健康。预测、记号、计算、吉凶数、作诗、顺世论等。沙门瞿昙远离如是等任何无益徒劳之横明。”

“又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以无益徒劳之横明过邪命生活。例如占应有多雨、应无雨、应有丰收、应无收获、占记号、计算吉凶数、作诗、顺世论等。远离如是任何无益徒劳之横明,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在初期佛教,佛陀是不允许比丘作诗(佛教作诗跟邪命作诗不同,有四类诗人:思、闻、义、辩)或谈顺世论,推论这是对或者错,都于比丘的修行毫无助益,反而徒增烦恼,故而有此要求。

比较《语言光明》在顺世论的解释和增支部注释《满足希求》的内容,经文述说顺世论是讨论无心义之论,有可能是不想让比丘徒费苦心在哲思问题的讨论上。佛陀用极端来批判外道一切的「有见」和「无见」思想,又以世间批判之。

佛陀在世时,有不少哲学家对于大自然、世间和宇宙的形而上学等问题倍感兴趣,由于这些人对形而上问题提出极端的意见,或利用顺世论等方式挑选了极端的答案,也因此而形成了佛教否定「常见」和「断见」等相关问题的讨论。

常见和断见:在进行论述前,笔者先提出有关「常见」和「断见」的定义以及它的范围。据巴利系《法集论》,「常见」的定义为:“我及世间存在”,「断见」则是 “我及世间不存在”。

I.此处云何为有见耶?即我及世间存在,如是所有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是言为有见(常见)。II.此处云何为无有见耶?即我及世间不存在,如是所有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是言为无有见(断见)。

透过哲学领域与初期佛教比对自我和世间的关系,明显得见两者互有出入。例如哲学领域经常探讨的本体论问题,即是世间的根源、万事万物如何开展出来等。这些探讨不仅热烈而且广泛,其所论证过程也似乎煞有其事,然在广泛与热烈激情下,此问题终究毫无定论。

在佛教立场,「常见」和「断见」对于「我和世间」都有极端的解释,各自认为「存在」和「非存在」。常见的例子:“不见色是我,不见受是我,亦不见想…行…识是我,以起如是见,谓此是我,此是世间,死后有我、有常、恒、永住而不变易之法。诸比丘!彼以常见为行。诸比丘!有什么存在,因为执取什么?因为计执什么?则此见就生起:风不吹,河不流,孕妇不分娩,月日不升起、不落下,稳固如栅柱一样。”

“大王!地身、水身、火身、风身、乐身、苦身、有情命身,此等七身,非能作、非所作、非能创造、非所创造,无能生产任何物,常住如山顶直立不动之石柱。此等不动摇、不转变、无互相侵害、不导致互相苦乐、亦苦亦乐。是故无能杀者,亦无所杀者;无能闻者,无所闻者;无能识者亦无所识者。若人以利刀截断他人之头,无有何人夺何人之生命。唯刀剑挥过此七身之间隙而已。”

佛陀在世时,有些思想家认为人的内在有一个 “本体”永远不灭,控制身体活动,常住不变,或称之为Attā(我),或称作Jīva(命者)。在上述二经中,乃出自一位名为婆浮陀迦旃延那的哲学家所提出。然深入经典考察,问题不在于(我),而在于执着(我)。因此,所谓的舍我,不是毁灭我、杀害我,而是对于执着我的舍弃。

断见的例子:“虽不见色是我,亦不见受……想……行……识是我,以起如是见,而虽不以为此是我,此是世间,死后有我、常、恒、永住不变易之法,但起如是见,谓应非有我,非有我所,应非我、非我所。彼以断见为行。诸比丘!今有某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卿!此我为有色,而由四大种所成,父母所生,身坏灭时,即断灭、消失,死后不存在故,至此,卿!此我实在断灭。’如是说现在有情之断灭、消失、无有。”

在初期佛教立场上,对「常见」和「断见」的看法,尤其是「我」的问题。《相应部》有一位外道叫婆磋种的向佛陀请教,有我吗?佛陀不答。之后复问,没有我吗?佛陀同样也不回应,他就这样走开了。

当外道离去后,阿难尊者问佛陀,为何不回答他的问题,佛陀说:如果答有,这就走进了常见,如果回答没有,就落入断见。此外,如果回答有,即不符合诸法无我,回答没有,则他原来的疑惑就更加剧:‘从来我的我,一定有的,但从此以后就没有了。’

这样的回应方式,于前已述及,因为他的问题是充满了执着,回答有或没有,终究会引起他们更多的揣测与胡乱理解。也许发问者只想知道形而上学的问题,所以不能用「是或否」,「有或没有」作答,这样的回应会有危险性。

那危险何在?答案可能更强化他们自己的观点,倘若他是位常见者,因此更执着于常见。若回答无我,则可能会让发问者反而堕入断见的另一极端,并产生臆想的空间,倘若我都不存在了,那杀害别人、伤害他人,因果业报也就统统没有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放浪形骸随心所欲。


无论佛陀回答「是或否」、「有或没有」,这些都是肯定极端的答案。佛陀在世时,还有一些思想家或宗教导师,对「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分为三种师:“佛告仙尼,汝莫生疑,以有惑故,彼则生疑,仙尼当知,有三种师,何等为三?

有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而无能知命终后事,是名第一师出于世间。复次,仙尼有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见是我,如所知说。复次,仙尼有一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亦复不见命终之后真实是我。

仙尼,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名曰断见。彼第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则是常见。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不见我,是则如来应等正觉说,现法断爱、离欲、灭尽、涅槃。”

从经典中关于三种师的记载:制定现我是真实、稳固,制定未来我也是真实、稳固,此为常见师。制定现我是真实、稳固,不制定未来我是真实、稳固,此为断见师。不制定现我是真实、稳固,不制定未来我是真实、稳固,此为佛陀。

如上可见,印度当时的外道,对我也持有不同的看法。至于佛陀为何没有制定我的看法,则需要回到初期佛教有关因缘的原则与立场。从有见、无见对一切的看法到常见、断见,可作小结如下:一切为有→常见→我及世间存在。一切为无→断见→我及世间不存在。

南传《小部.义释经》说明阿罗汉的解脱状态,其中对常见和断见的判定为:没有我,又没有‘非我’。解脱者已经超越对我的执着,达致超越常见和断见,放下了我的状态,亦即有爱、有见和非有爱,而导致常见和断见的原因都消失了。

相关经文如下:“如是于彼,无有我非我者,无谓‘我’之常见,无谓‘非我’之断见。无谓我之已取,无谓非我之当脱。于有已取者有当脱,于有当脱者有已取。阿罗汉超越取、脱,离越增、灭。彼已成梵行,所作已办,于彼无再有。此是于彼,无有我非我之义。彼今于此处,舍遣一切见者,彼舍断六十二恶见、断绝、令寂灭、令安息、令之灭无。此是彼今于此处,舍遣一切见之义。”

“无我何将有非我之句中,无有者,是否定。无有我者,是无有常见。无有非我者,是无有断见。无有执我者,谓无有非我可脱者,无所执者则无脱者。无所脱者则无所执。阿罗汉超越执、脱,离越增、灭。彼已成梵行,所作已办,于彼无再有。此是‘无我何将有非我’之义。”

笔者总结上述经文:解脱者,即是没有「我」可执取,也没有「非我」可脱。有我存在:是「常见」,如果说还执着于我存在,即表示还有我应该解脱。凡有取者就等于必有所脱,有执取我,就必有解脱我。

非我存在:是「断见」,如果说该放下我,即表示已有执着我存在,凡有脱者就等于必有所取,为了解脱我,即有执取我。
初期佛教中道与一切的立场:正见不参与有、无,认为「一切为有」就是常见,认为「一切为无」则是断见,那么佛教的正见又是什么?

在经典中曾描述,佛教的正见不参与有和无两种极端的问题,如果凭藉智慧来观察,那世间的存在就没有,且世间的不存在也没有。经文如是说:“大德!所谓正见、正见,正见者何耶?”“迦旃延!此世间多依止于有与无之两极端。依正慧以如实观世间之集者,则此世间为非无者。

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实观世间之灭者,则此世间为非有者。此世间多为方便所囚、计、取着。圣弟子计使、取着于此心之依处,不囚于这是我,无着、无住,苦生则见生,苦灭则见灭,不惑不疑,无缘他事,是彼智生。迦旃延!如是乃正见。

迦旃延!说一切为有,此乃一极端。说一切为无,此乃第二极端。如来离此等之两端,而依中道说法。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为全苦蕴之集。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则是全苦蕴之灭。”

如上所见佛陀对世间的问题,没有执于有或无的状态,只说要依靠智慧来看待。如果说世间是如何有,以佛教观点是要依条件而有;至于世间如何无,也是依条件才无。不会有不问条件,却单独而有或无的状态,总归是由因和缘互相影响,才产生出有和无。
选摘于释阿难《论事对“一切有论”批判之研究  
发表于 2011-7-30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16:13 , Processed in 0.126305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