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7-11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弘扬文化,传承大爱,延续感恩,承载希望,我们一起来努力
金粟庵:"方丈"称谓出自"金粟如来" (转)
发表时间:2010-03-03 10-03 来源:扬子晚报
在南京城南的门西地区,有一条小巷,叫金粟庵,它得名于其间一座规模不大的名为“金粟庵”的寺庙,但这座庙却富有传奇色彩,它曾留下顾恺之、杜甫等历史名人的足迹,并且还与一个著名的佛教典故有关。
顾恺之作画瓦官寺
金粟庵位于南京集庆路以北,来凤街以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与六朝时的凤凰台故地和清代愚园(胡家花园)遗址邻近。民国《首都志》记载:金粟庵因地近瓦官寺而得名,为瓦官寺故地遗存。据说“画祖”顾恺之画“金粟如来”(维摩诘居士像)时在此打过草稿。
早在东晋时,门西集庆路一带属于瓦官寺所有,而瓦官寺所以有名,是因为六朝时才华横溢的大画家——顾恺之为其作画。顾恺之,后人称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杜工部钟情“金粟影”
公元364年,瓦官寺为修葺寺庙僧舍,向各方化缘,但愿意捐钱的施主不多。顾恺之来后在缘簿上写下一百万(铜钱)的数额,然后让寺院给他准备了一堵墙,他关上屋门,在里面画了近一个月,创作出不朽巨作《维摩诘示疾壁画》(亦称“维摩诘居士像”),只是没有画上眼珠。顾恺之要方丈贴出告示,凡在第一天看这画像的,要捐十万结缘钱,第二天看的要捐五万,之后则随缘乐助。在约定的日子,顾恺之将眼珠点上后,维摩诘栩栩如生,像是要走出画面一样,立即引起全城轰动,众人争相入寺一睹维摩诘的神采。
据说杜甫在漫游金陵时,特别喜欢瓦官寺这幅《维摩诘示疾壁画》,他在金陵的朋友许八送给他一份此画的临摹本,用一首长律表达了他当时看画的情景:“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渺茫;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
“方丈”称谓出自“金粟如来”
文革期间,金粟庵被改作“新跃金笔社”的街道小工厂,生产钢笔中黑色塑料贮水芯。20世纪90年代,在政府的关心和金粟庵住持全乘的努力及众多善男信女襄助下,部分修复了金粟庵,其部分殿宇于1993年6月20日修复落成,建有一楼阁,阁门朝东,匾上写有“金粟晨钟”四个大字,由赵朴初题写,阁内有一口钟,钟面上是维摩法像。朱红色的拱形门楣上写着“虎头馀绪”(道出该庵与顾恺之及瓦官寺的历史渊源,“虎头”指顾恺之,时人昵称其为“顾虎头),并有“文殊问疾处,恺之画图时”的漆金对联,亦是指顾恺之画《维摩诘示疾壁画》的典故。
维摩诘亦称维摩,意为“净土”或“无垢”,佛经中言其乃天竺国耶离城的大乘居士,善于应机化导,曾向释迦牟尼遣来问疾的文殊、舍利弗等阐扬大乘佛教的深奥哲理。
佛教的菩萨基本都是出家的菩萨,唯有这位维摩诘菩萨是在家菩萨,所以被称“居士”。他本是一位十分富有的财主,家中金银如山,但自己却为了修行过着清苦的生活,只住在一间一丈高、一丈宽(十平方不到)的石室内,故而后来寺庙中最有学识的和尚就称“方丈”,久而久之“方丈”就成了庙里住持的别称。
这处寺庙为何叫“庵”
众所周知,“庵”通常指尼姑居住的地方,这处寺庙为何称为“庵”?记者在采访时,曾就此请教金粟庵住持全乘。他解释说,庵在古时指的是一种类似茅棚的小草屋,即所谓的“结草为庵”。旧时文人墨客的书斋亦称“庵”。自汉代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顾恺之为瓦官寺作维摩诘居士像时,曾在一个茅屋里打腹稿,因维摩诘的别号是“金粟如来”,所以这处草庵被称为“金粟庵”。
全乘还介绍说,1995年9月,日本天台宗报恩访中团访问了金粟庵,因为瓦官寺被日本天台宗僧侣称为天台祖庭(公元804年,日本僧人最澄来唐朝学习天台宗教义,一年后回国创立了日本天台宗),金粟庵因与瓦官寺的关系而被视为另一渊源,为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如今的金粟庵梵呗声声,每逢佛教节日,就有许多善男信女来此朝拜进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