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56|回复: 0

[大德开示] 佛法问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3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问:如何在现世百般困扰中修得福德和智能?修得福慧双修?
师答:修福就是供养功德,供养不只是拿钞票才叫供养,所谓供养,对父母也是供养,如果对三宝供养,通常谈的是四事供养,就是吃的、穿的、用的以及医药,想要种福田,不是一般人讲的拿钞票就是种福田,那王永庆随便拿个一、二亿简单得很,钱买不到福田。
在这里讲个小故事,释迦牟尼佛有一天说法,说完了很多人供养他,最后有一个小女孩跪在那里没有走,其它人都走了,释迦牟尼佛就问她:「你怎么不走呢?」她说:「我很惭愧,因为家里很贫穷,我想供养佛,可是没有钱。」佛陀说:「有心就好了」,小女孩说:「我是用了心」,于是她就拿出七颗白石头,一点瑕疵都没有,她花了很久的时间找到这七颗石头,她说:「这是我唯一的心意,不知道这样能不能算供养?」佛陀为了这件事,特别讲了很多道理称赞这个女孩,就是在说里面的那份心,所以我常说不要勉强去做功德。
以前我讲过一个例子,假使你一家有五口,只有你一个人赚钱,一个月赚五万元,要用什么方式去看这五万元呢?因为你的另一半跟儿女,是你应该付起责任的,这五万元,你真正能处理的就只有一万元的权利,何况这一万元必须要扣掉你的衣食住行,假使想做功德,譬如说你做五千元功德,或者五百元功德,不妨开个家庭会议,问问他们,说你想供养或做一份功德,假使其它的四个,有一个不赞成,那这个五百或五千元,只能动用四千元或四百元,因为他那份,你不能代表他拿来供养或布施,因为他没有那份心,即使供养等于没有供养,可是有很多人都有「我赚钱,我爱怎么用就怎么用」的想法。其实学佛菩萨是讲平等心的,不要以为是我赚的钱,爱怎么用就怎么用,要晓得你和另一半以及孩子,本来就是一体的。

客问:出家人有「不捉持金钱戒」,在家人若想供养金钱,怎样做才如法?
师答:将戒条文字浓缩成这种说法,本就不恰当,加上解释上的错误,才会造成这样的顾虑。「捉持」乃抓住不放,不是说不能接触、经手金钱。有人误解戒律,强调自己戒行严谨,「我从不捉持金钱」,但叫旁人代他收受。其实,自作、教他作、见作随喜,仍是造作。
于出家人而言,当一份供养接到手中,意念中想到的是什么?何以许多老修行,当人家顶礼、供养,总赶忙说:「顶礼佛」、「供养三宝」?只此表现还不够,受之后又怎么处理?信施供养是他们付出心血所得,施者自有一分功德,于受者而言又凭什么承受?所谓「受了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昔日行脚连喝个水,也得担心消受信施的问题,即使是河沟的水,也要感谢国土恩。或许有人会说:「您也讲道理方法帮助我们啊!」绝不可以交换的方式视之,否则成了交易行为,等于在出卖佛法了。

客问:请师父谈谈供养和布施的问题。
师答:供养是有特定的对象,必须具有能力代表三宝,能代表佛宣法,饶益众生的;而布施则是普遍性的,没有特定对象。在台湾密宗特别强调供养,这是违背佛陀的说法,大家都知道阿罗汉,中文翻译为应供,所谓「应供」,就是依其修养的程度,应该接受人天供养。可见要接受供养,必须有条件,也就是凭什么受供养,受供养的人,能否将你的供养发挥其价值?如果不能,那就变成在帮他造业,这种供养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反正供养就有功德,管他是否有其内涵,如果纯为功德而供养,那去做社会救济也有些功德!所以,说供养一定有其内涵,必须有能力代表三宝,能代佛宣法,饶益众生的,才可接受供养。

客问:拜佛时如果没有佛像,那拜什么?
师答:「拜」是崇敬的意思,拜佛就是崇敬佛陀,是一种法门,所以崇拜、追求、向往的是觉悟,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没佛像时,不知拜什么。

客问:供花可不可以用不开花的绿色植物?
师答:其实用绿竹、万年青等那不是供佛,而是调整房间内的空气和湿度。供花的目的,最早应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天女们散花,她们散的是花瓣,不是整朵花。在中国讲的是鲜花,新鲜的、开著的才是,这是中国传统的说法,传统如此,就不要去违背它。其实不管做些什么,只要不是不太干净、不太礼貌,少许改变,并不是问题。也有人曾问我:蕃茄、芭乐能不能供佛?可否供佛是在于你的家人、亲朋、来往的人会不会讲闲话,不然就照供不误,否则就不要,在大陆不曾听说过这个问题,这是我的一种看法。

客问:水不是指供茶?供佛为什么不要用生水?
师答:水就是清水,一般说供佛不要用生水,要用烧开的水,是白开水,不能用放茶叶的茶水,因为它是茶,不是水。
因人喝水都不喝生水,那尊敬佛也就不供生水。供佛、拜佛最要紧的是一份心,因此,早上供水,把水供上,烧香礼拜,拜完后马上就可以把水收起来倒掉。中午供养后或供水果后,也是拜完就收走,千万不要一直摆在那里,要知道拜佛、供佛在一份供养心,供养完了,当然要收起来。

客问:有人说:早晚在佛前烧香是一种功德,晚上随便烧香会把鬼神引来,所以最好不要烧。是这样子的吗?
师答:道教说香是讯香,香一点就会有讯息。供佛最好的是香、花、水、果。香通常讲究清香,也就是清淡,所以选择香愈细愈短的愈好,并不限制那种型式的香,也不是香非三根不可,所谓「心香一柱」,一根香也是一柱香,在于你的意念中是否有佛、法、僧?插香是说明尊敬三宝、供养三宝。尤其在都市的房子内,空间不大,空气不好,应讲究走入佛堂,头脑会愈清新才对。
花最好是鲜花,人造花是装饰品不是供佛的。真正鲜花是种在花盆里连根带梗的。鲜就是活著的,用花瓶插花,隔一夜,水就会发臭,种在花盆的不会臭且供得久,而寺院的插花是随缘随俗。水是讲清净的水,果是鲜果。所谓「四果」是指香、花、水、果,不是指买四种水果,但传统如此,久了错的也变对了,我们不要特别强调什么,我只不过是告诉你们一些知见而已。

客问:常在市面上看到小卡片上写著诸佛、菩萨的圣诞日,且强调在某个时刻礼某位佛可灭无量罪,此说可信吗?
师答: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佛法讲究修养,不能只是依赖,释迦牟尼佛也不能依赖;业,自己造作自己承受;道,也是自己修养自己承受。智能,刀火不能伤之,是别人抢不走的;倘若拥有了智能(依阇那、般若而言),就什么问题都能化解了。学佛就是学智能,只要不断去修养,智能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有了智能就能得到觉悟,而达到学佛的目的。

客问:请介绍有关点灯的饶益性?
师答:谈供养,如供养三宝,不是以色身而言,而是就法身来讲:有佛的、法的、僧的法身,即是精神内涵。供养通常是以香、花、水、果、灯为主,尤其是灯,过去是点油灯或蜡烛,现在因为用电方便,且点油灯、蜡烛时空气也不好,所以改点电灯。不管点什么,灯的作用是照明,我们人处在娑婆世界,往往是随业在转,处于无明的状态下,供养灯求得的是光明,此光明不是灯的光而是智能之光,所以说供养灯主要是求智能,这才是它的饶益性。
灯,不限于什么样式,只要能照见都可以,所以寺院中有光明灯、塔灯,和正月初一到十五所点的灯笼等。尤其是正月期间,像正月初九日是民间所谓天公的生日,即有供天的意义。初一是弥勒菩萨的圣诞;很多寺院在春节时礼拜千佛和梁皇忏,这里面有许多的佛菩萨,所以从初一到十五,点灯主要是供养这些诸佛菩萨等,因此大家若要点灯,可以选择在拜千佛、梁皇期间,祈愿福慧增长。

客问:朝山从子时开始,是否象征什么意义?
师答:不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拜的问题,而是为了计算时间;因为人数比较多,所以时间即提早,如果人数少,时间就较晚,像有一次菩提寺朝山只有一百多人,几乎三点多才开始拜,端看人数的多寡,没有时间的限制。

客问:请师父介绍朝山的意义。
师答:真正朝山是两种山,一是祖师山,即宗派祖师发迹的地方,也就是他成为一代祖师、弘扬宗风的地方,像惠能大师为禅宗的六祖,曹溪南华寺就成为代表地等。另一个是朝四大菩萨山,并非像现在有些人误解的,只要有寺院,就可举办朝山。通常朝山,目的在朝礼佛菩萨,不是指朝礼某个人,因为这层意义,所以有一份无量功德。比如我们看朝山时,从某个地方开始,拜到山上去,这是学佛者平常很少有机会去做的事,而且也是一件做起来很辛苦的事。在台湾朝山,有时候晚上开始拜,到第二天参加早课时间为止,在大陆朝山就不一样了。大家都知道虚云老和尚,他从南方发愿要朝北方的五台山,预定花三年时间,天天这样拜,当然像这类特殊的例子并不多。不过,一般道场都很少在近距离拜,几乎要在远一点如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等,比较长的距离。像以前我们在天岳山,从山下拜到山上的三宝殿,起码要十五天。而天岳山过去有位祖师叫本昼禅师,他也是一代大师,所以去朝山的人就很多。
还有一点要提醒的,朝山还包括有还愿的作用在内,譬如有的求子女,有的为了父母身体不好、生病,祈求病愈而延年益寿等,就在庙里发愿,如果愿满了得到所需要的,就会去朝山,可能一个月、两个月不一定,就从家里拜起一直到山上,这叫还愿朝山。还有件大家不太熟悉的事,这些还愿朝山的人,往往到达寺院后,他并不是拜完就算了,可能会发心去做三年或五年比较辛苦的工作。所以在大丛林里一般讲厨房里煮饭、种菜、打柴、挑水等部分的工作,很多都是由一些还愿的人发心在那里做三、五年,待习惯之后,即使时间已到,他也不回去,就这样出了家。

客问:请问师父,朝山能够消业障,那么拜忏也能消业障吗?
师答:谁说朝山可以消业障?好像我没有讲过这个话,在经典上面没有这种要求,这都是中国祖师爷搞出来的东西,朝山是还愿,为父亲母亲还愿,希望父母身体健康、或者有病希望能早一点好、希望父母长命百岁,做儿女的尽一份孝心去朝山,如果去朝山是为自己,不要去受那个罪,不如让自己提起正念,做一点正正当当的事。
至于礼忏可不可以消业障?多少佛教徒做错了事,就往佛前一跪忏悔,忏悔完了拜三拜,所谓忏悔得安乐,把那些罪通通交给释迦牟尼佛,这叫做忏悔吗?要了解忏悔什么意思,忏是检讨、悔是改错,礼忏就是这种意思。可能你会说上面不都是佛菩萨的名号吗?可是你忘了,里面还有很多文字,比如说无始所做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不都在念这些吗?这不都是检讨?检讨自己不好的,改进嘛,好的使它更好,礼忏的目的如果一定要指望它能消灾、消业,我告诉你最好不要去拜,你已经有所执著了,当在念或拜的时候,满脑袋瓜都是妄想杂念,不清净了。

客问:七月的「中元普度」与「盂兰盆会」有什么不同?
师答:七月中元普度是中国的民间风俗,民间把一年分成上元、中元、下元三个阶段,而盂兰盆会是因目连救母,依靠其神通不能解决问题,而依靠佛也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靠供养三宝,承三宝力,就是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力,这种力量,才能帮助目连的母亲,这说明了目连的神通再广大也救不了他的母亲,还是须承三宝力。三宝力不能只是一个释迦牟尼佛,或者一部大藏经,或一个出家人,那只是相上的问题,还要讲究其内涵、价值;佛是一位已经成就圆满觉悟的证明者,还有依于佛的所有心得,说出来的道理方法,另有依道理方法而有实际体验的出家人,所以说佛法僧三为一体,要能从实际价值上表现出来,才能成为力量。「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否则不能称为功德。
中元普度是我国民间的习俗,盂兰盆会是佛教的做法。但盂兰盆会是依于目连救母为其缘起,其重点是救倒悬,何谓「倒悬」?下三道的都是倒悬,上三道的都是头朝上,或谓畜生不是头皆朝上吗?我们看一般成为猎物,被抓之后都是倒吊著,这也是倒悬;鬼类为什么也说是倒悬呢?白天不敢活动,晚上黑夜才出没,这都是颠倒的现象;而地狱更是没有光明的世界。倒是颠倒的意思,悬是不着实际,所以倒悬是苦难的意思,救倒悬就是救苦难,那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所以是普度法会。

客问:新屋落成应作些什么?
师答:依中国传统要谢祖,亦即拜拜。方式有二--家中设有供案或佛像的,就在那儿拜。若还不放心,可于初二、十六在房门口拜,拜的内容即谢祖,求个心安理得。祭品没有限制,若环境许可,供水果即可,愿多费心的也可供素菜。若环境不许可,就顺世俗办,但建议你不要生宰活杀,可买现成的,且不可供于佛前,这是起码的恭敬心。至于烧纸钱,原则上不需要,若须随俗就在门口烧。

客问:大悲忏仪是经典吗?礼忏是否能证果?
师答:大悲忏不是经典,所有的忏是中国高僧大德所写的,不是经典,如果拜忏能成道,能够证到几地,那是大妄语,没有这回事,经典也不能成道,为什么?我们一部大藏经,只是一大堆的印刷品,的确是印刷品,问题是经典里面的道理方法,你能吸收多少?能增长多少智能?才叫经典,否则的话,跟一大堆的印刷品,没有差别。所以说念经不如看经,看经不如想经,经典上说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对我有什么关系?所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实不是信不信,佛法里面有特别强调要信,佛法要「起信」,这个「起」的层次不一定,其高度怎么计算呢?你理解的愈高,生起的就愈高,理解的愈少,生起的就愈低,所以我们不是叫你迷信的去信,而是理解的去信,所谓诵经礼忏是不能成道的。

客问:业障重,该如何礼佛?
师答:先礼佛三拜,请三宝明证,再合掌长跪佛前发露忏悔。「忏」是检讨,「悔」是改错。跪在佛前检讨自己的缺失过错,而后改变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忏悔。不是一边拜一边念:我错是为什么,或者说无始以来所作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等。真正礼是礼拜佛、法、僧,感谢三宝,最后则是要将己身之缺失改正过来。

客问:一般认为拜佛可以消业障,有人却不以为然,请明示。
师答:经典并没说拜佛能消业障,佛陀说过自作自受,并非往佛前一拜,就可以把罪过交给佛陀了。(按:经典所提必须思惟佛之智能、恩德......。)
佛,应是吾人去礼,不叫拜。礼是尊敬,尊敬佛的慧与觉,尊敬其超凡的修养,也就是礼敬佛,具足尊贵之处。
若将礼佛当作法门来修养,则不可空礼。必须依照所起之心而礼敬,比如愿心、菩提心。想学佛菩萨的愿,此是愿力;但观想而学习其智能则是用,一是愿、一是法,故礼佛是「法」之礼,非凭空之礼。所以吾人拜经不只是拜那部经,而是以经典的智能为依据,一字或一句而为之礼。

客问:发现自己道心退了,应怎么办?
师答:发现自己道心退了,不能用这种方式讲,应该是面对自己,认识自己,从认识、了解当中,就会有所发现。这些发现,是你平常自己不能把握的,自己不注意的,乃至于自己做不到的,才称发现。
比如说,行忏悔,往佛前一跪,我无始以来造业太多,我业障重,天天如此忏悔,这并不是发现自己。而是说,你怎么知道你业重,你有一些什么业,如果你能讲得出来,就是发现自己。所以说,要面对自己,不是发现自己;因为面对自己的时候,一有外面的色尘缘境,很容易引发我们的自我,就在自我显现之时,必须去面对它,去认识、去了解,不过,仅仅认识和了解是不够的,还要有所发现,才能谈得上是一种发现。

客问:请解释忏悔业障的意义?
师答:业,如果成为障碍,才叫业障,光靠忏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可是如自己知道错而认错,会过得快活一点,但并不表示造了业,经过忏悔就没有业了。业仍是要受报的,只是不会以那么严重的方式受报。如果过去有业,忏悔就不会受报,没有这回事。所谓忏悔得安乐,并非忏悔便能使业障消除,例如觉得对某人不应该如此待他,向他道歉,对方也接纳你的道歉,你不就放心了吗?「忏」是检讨,「悔」是改错,检讨自己的对错,不对的改正,以后不再犯,这才是忏悔。
此外,占察经中所谈的也不是消除业障,只是说原先受了什么戒,结果有所毁犯,而依照占察经行忏仪,则原来所违反的就可以弥补,因为不会再犯错了!就像一个好人,偶尔做了不好的事,不表示永远是坏人,如果改正过来,还是个好人,是这种意思。

客问:占察经中提到「木轮相法」,于现代是否可行?
师答:首先要了解历史背景,如果以印度、尼泊尔这些地方来说,倒是可以,因为在五十年前,我去过印度、尼泊尔,五十年后又走了一趟,他们现在还是需要如此才有办法。以中国来讲,我认为占察经不是智能之学,我们不能说它没有用,毕竟是属于阿含部的思想,即原始佛典的一些思想。

客问:出家前拜大忏悔文,以消除业障,如果在家人拜大忏悔文,是否一定要点香?
师答:出家前要拜大忏悔文,只有千佛山门下如此作法;因为在这门下,从我的上一代的上一代......都是如此。要出家,先要在寺院住一段时间,并拜忏悔文,忏悔什么呢?忏悔不是说解决多少问题,而是在忏悔的过程中,体会更多的「自己」;如果仅是无始以来所有的贪瞋痴,都是自己的造作,因为造作就会怎样,所以现在忏悔。如果只是如此,则是形式,没有内涵。真正的忏悔是:忏--检讨;悔--改错。跪在佛前作自我检讨,好的保留,并使其更好,不好的改变为好的,要检讨悔改才能称忏悔。
至于平常拜忏悔文,可说是身、口、意的一种修养,在佛法的行门中,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要不要点香倒不重要,因为忏悔不一定非要跪在佛前不可。如果拜忏悔文,有佛像更好,点不点香则不要紧。这是自己的事,以现代话来说,自己忏悔是请佛证明自己很虔诚作忏悔。如仅烧三根香,往佛前一跪一拜:「释迦牟尼佛,我做错了!」而把一切错交给释迦牟尼佛,那就不对了!做错了,一切自己负责,所谓自作自受,别人不能代劳;修行办道,乃是自己的事,行忏悔先要明白这道理。大忏悔文只是一种仪轨,照著这仪轨作,于行忏悔的过程中,可以减少妄想杂念。忏悔的重点在检讨、悔改、认识自己、修养自己,才是真正的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22:38 , Processed in 0.220189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