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天
“于诸菩提心所依,及诸塔庙我顶礼”。菩提心所依,即是令我们菩提心发起的各种因缘。如,开示修行七重因果的大乘经典,我们依靠它才可以发起菩提心,此是菩提心所依;乃至给我们传授菩萨戒的阿阇黎堪布,也是菩提心所依;此外,我们在何处受菩萨戒,在何处修习菩提心乃至受持菩提心,这些塔庙、寺院便是我们生起菩提心的助缘,因而也是菩提心所依。对于这一切都要去顶礼。
“于诸和尚阿阇黎”。和尚,即受具足戒、大戒的僧人。阿阇黎有很多类型——教我们念诵的师父、传居士戒、在家戒予我们的师父,均是阿阇黎。
“持净戒者”,即行持菩萨净戒者。上述诸人,我们都要一一顶礼。
下面即是讲皈依的支分:
乃至未证菩提前 于诸如来我皈依
于诸正法菩萨僧 我今皈依亦如是
皈依。分因、果两方面的皈依。一般来说,因皈依就是皈依外在的佛法僧;果皈依就是指自己成就三宝。未来我们也会成佛,内心上一旦证得佛果,本身就具足佛法僧三,宝,即是果皈依。无论是一般的皈依还是自性的皈依,未成佛之前都要皈依、修持这两种三宝。圆满正觉的如来我皈依,灭道二谛所摄的法我皈依,登地的圣者菩萨我皈依——对这样的大乘三宝,我从内心至诚去皈依。
忏悔业障分为三个部分:一,先观想出忏悔的对境,即诸佛菩萨。我们应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二,是对罪业总的、概括性地忏悔;三,以四种力量分别去忏悔。
普于十方善安住 圆满正觉诸菩萨
具足大悲诸圣前 合掌志心而启请
我们从何处摔倒,便要从何处爬起来。同样,我们造罪时是在三宝、父母、金刚兄弟以及师长面前,如今忏悔也是要在他们面前,这样会较易忏清罪愆——诸佛菩萨功德巍巍,有功德田与恩德田;而师长、父母现前对我们的恩德极深。于十方世界安住的具足大悲的佛陀、菩萨这些皈依对境面前,我们虔诚合掌、内心非常恭敬地忏悔。在忏悔时,应怀着忏悔、追悔与后悔之心,正如误吃东西中毒一般,内心非常痛悔吃了不该吃的食物,自己于往昔所造恶业也应如此——以前怎能造这样的恶业呢?怀着深切追悔的心去痛忏。
接下来,有对一切罪业总忏悔的五个偈颂。
经于无始生死来 或于今生或他世 无知自作诸罪衍 或复教他令作罪 愚痴忧乱所胜故 或见他作而随喜 所作罪衍悉观见 依怙尊前志心忏 我于殊胜三宝前 父母师长诸尊重 由烦恼门诸所作 身语意之一切罪 众多过患集我身 极恶重罪难幸免 尽其所有诸罪衍 诸导师前求忏悔 我今罪垢未净治 或遇灾横先时死 故欲解脱诸罪衍 定须速疾求皈救 无始以来我们陷于轮回中,今生也好,过去世也好,由于愚痴、没有智慧,对业果不知取舍、不能拣择善恶,自身造作下许多罪业不说,也教唆别人造罪,而且由于愚痴缘故,对他人所造的恶业又非常随喜。对于这些恶业,现今我们已知是由过去愚痴所造,从前还以为是功德,现在已知其罪业的体性。所以应在依祜圆满的诸佛菩萨面前,以痛切追悔之心去忏悔。 我们造作恶业时,往往是在殊胜的三宝对境(功德田)前造业,尽管恶业本身可能很小,但由于对境殊胜的缘故,力量会极大;乃至在父母、师长(恩德田)之前,由烦恼驱使、身语意造作的一切恶业,导致自己如一个罪人般,在未来会感受极其痛苦的异熟果,难以幸免。是故要怀着痛悔之心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往昔至今在三宝、师长面前造下的一切罪业。、
为什么要快速忏悔罪业,不待拖延呢?因为无常随时都可能降临,而自己的罪业大部分又未得到净化,如此便会堕入恶趣。所以,在我们未死之前,想要解脱这些痛苦、拜托这些罪恶的缠绕,就要尽快地寻求三宝救护、不待拖延地忏悔这些罪业。
在忏悔时,先在面前观想出忏悔的对境,然后忆念今生由贪嗔痴所造的一切恶业。即使今生没有,我们从无始劫以来也造作了许多罪业,因此要怀着强烈追悔的心、以后再不复造罪之心来祈求佛菩萨加持。此时观想诸佛菩萨非常欢喜地降下光明甘露融入我们体内,自己身心都被甘露冲刷干净,一切罪障如黑色的炭汁般流出,身心变得光明莹洁。一定要去除罪业是否清净的犹疑,生起罪愆完全得到净化的胜解。如果自心一直为过去罪业所带来的忧恼笼罩萦绕,也是不好的。
于三宝所造恶业——出佛身血、破佛像,诸多在佛前造作的恶业;对法宝不恭敬,践踏、放在不净之所;对僧宝,观察他人过失、离间和合僧——这些均可在三宝面前一一观想忏悔。
于父母,则是不孝顺、打骂,乃至于杀父弑母、造下严重的无间罪业。
将过去世所造的一切罪业,每一个都去缘念下,然后观想诸佛菩萨放光加持净化我们的罪业。如今得到这样难得的暇满人身,应抓住机会发起忏悔之心将过去的一切罪业净化。
第三个内容,则是以四种力量去忏悔:一,把罪根拔除掉的拔除力;二,依止力;三,现行对治力;四,从今不复造罪的遮止力。
其一,拔除力下有十四个颂文。
死王倏忽难保信 已作未作不相待
有病无病悉齐等 命如朝露何可赖
悉当弃舍终离散 我于此理味无知
分别亲及非亲故 造作种种诸罪业
所谓非亲毕竟无 所谓亲爱亦非有
乃至我身性尚空 如是别余何所有
宛如梦境之所经 景物班班曾亲历
彼彼毕成忆念境 逝者如斯不可见
或复即于清醒时 众多怨恨悉亡逝
为彼所造众罪业 极重难忍现在前
空言年命倏尔尽 无常之理未证如
愚痴贪欲嗔恚力 作诸众罪难数计
无间昼夜如逝水 年命消竭不暂留
空乞延年何可得 人生安得长不朽
当我辗转困床褥 纵多亲友相环守
毕竟临终命断时 死苦唯吾一人受
堕落死王使者手 亲知何补友何能
时唯福业堪依怙 奈余片善亦未修
生命的无常是难以保证的,阎魔死主随时会突然降临,他并不管你有没有做忏罪的善法,不会等你忏净罪障再来找你。生命的无常正如早晨的露水般,很快便会消失,时间短暂到不能去依赖。不要以为年龄大的、或患病的才去世早,有时候反而白发人送黑发人,孩子比父母还要早死;有时患病者反而长寿,健康者反而早亡。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因此不要以为生命有多长远,不要认为自己还年轻、身体也健硕,可以长久住世,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便讲:念死无常、决定会死、死期不定。在临终时,除了善法外,再好的亲友、再多的财富也悉当离散舍弃,他们于我们死后面临的一切毫无助益。
我们必将舍弃这些亲友资财,独自走向后世。从前我们不知生死无常的道理,而去分别此是亲、彼是仇,于亲人不惜一切去保护,于仇家则尽己所能去打击甚至伤害,为此造作了很多恶业,应生起强烈的忏悔之心。世人一般都是灭仇厚亲的,然而这一切是否合理?我们安立的仇人不久便会消失,而亲友亦是如此,乃至我们自身也是很快会消失,我们所积累的财产到时也要舍弃,毫无用处。一切都是如空如幻。颂文举例说道,像是做了百年大梦,在梦里享受安乐又能如何?醒来时,过去经历的诸多人和事物,均只是成为回忆而已。有时回顾过去,最多也只能对那些美好回忆发发呆而已,永远不可能回到当时。现在我们尚清醒地活着时,就已经有许多亲友与仇敌过世,而为他们所造下的罪业呢?异熟果报在未来生将会极度难忍地显现在我们面前,而我们不得不独自领受这些恶业的苦果。
圣龙树菩萨在《亲友书》里这样说:你不要为了婆罗门、比丘、天人乃至自己的父母、妻子而造作很多的恶业。因为这些恶业在未来的生死轮回中只得你独自去领受,他们不会为你承担一丝一毫。无著菩萨的《三十七佛子行》中说过这样的话:这一切极难忍的恶趣之苦,均是罪业所感果报。如果我们对佛陀有信心,将其当作真正的大士看待,即使危及生命亦不会去造作恶业。如此方才是佛子的行持。
我们时常将“生死无常”挂在嘴上,其实也不过是说说而已。自己并未真正领悟无常的道理,反而因贪嗔痴造作了身三、语四、意三的无边罪业,应励力地去忏悔。昼夜无间地消失,仿佛流水一般,一天天在减少、分分秒秒在消失,而永无增加的机会。三四十年过去后,我们再想如现在一般年轻是不可能的。另外,想要延长寿命也是极为困难的事。我们的生命如时间一般日渐减少,又没有从他处增加的机会——人怎能长久地住于这个世间呢?《广大游戏经》中说:三有无常正如秋天的云彩一般变幻不停,轮回的世间便是如此瞬息万变。众生的生死犹如看戏,戏里面角色转换,戏演完便散场;众生的生命犹如空中闪电,瞬间就会消失,又如悬崖瀑布般飞流直下。这些比喻均是说明生命无常,而人一旦投胎,便每分每秒都走在死主面前。
下面即观想临终时的境界,《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有讲到这方面的内涵:当我为身躯的疾病困在床褥时,尽管外在有许多亲友环绕、悲哀哭泣,然而命终的痛苦只有自己一个人担受,他们不会为己代受一点,我只能独自走向后世。死亡决定、死期无定,临终时除了善法外,别无他法能有所助益。通过这样的观修,希望我们在如今还算自在(身心健康)的状况下,迅猛地忏悔罪业、精进地修持善法。自己能够把握——这是最关键的修行——在临终时便不会束手无策,可以欢喜地面临死亡。这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如今便通过忏罪、积福,从各方面来积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