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至善的爱

[大德开示] 净慧老和尚传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5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曹洞宗派
●德清古岩
花开碓嘴占春光,云散长空皓月圆,
玉转珠回光闪灿,曹溪一滴浪滔天。
(此为虚老接法之表信偈,应乃鼎峰耀成所传。)
  

本文转自:华藏佛友莲社 出处参考:http://www.hzfj.org/viewthread.php?tid=828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5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采访净慧老和尚

    <摘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著名高僧净慧老和尚最早把元音老人的文章公开发表在《禅》刊上,他深情的说:转眼他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经常怀念他老人家。赞叹说:“见地很透脱,功夫很深入”。并坦言自己“有许多理念的形成,受益于元音老人的开示”。


    <采访全文>
    这个元音老人呢,是在佛教界很有影响的一位引导修行的老人家,转眼之间呢,他已经离开我们将近五年了。我每每看到他的书,经常在怀念这位老人家,我跟元音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从不是经常接触元音老人的这些人来说,最早读到他的书,读到他的这个开示可能就是我。另外一方面呢,如果说,很认真地来读他这个书,可能也是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大概是在1990年的时候,元音老人有一位早期的弟子,到北京去见我,就拿着一本: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希望我在适当的时候,能够在刊物上发表他这篇文章。当时我看了以后,我觉得这个文章很好,我当时主编的有两个杂志:一个就是中国佛教协会的会刊《法音》、另一个就是河北省佛教协会的会刊 《禅》。那么我看了这个文章就是讲禅的,我就把老人家这个文章啊,分作四期在《禅》上发表。那么发表文章,因为我又是当主编,又是当校对,所以这个文章一出来,我要校对,在校对的过程当中,就很仔细,而且呢,我还有,有个别的字啊,句子啊,因为它好像也不是一个专著,也是人家记录以后啊,再整理出来的,所以有一些口语啊,也作一些适当的文字上的润色!所以每一次(登载)那个刊物,我起码要看三次那个文章,所以对那个《略论明心见性》这篇文章我是印象非常深刻!讲得也非常好!那不仅是讲了见地上的话,也确确实实接触到功夫上。有时候见地啊,从书本上能够摸索一二,功夫上那就不行,功夫上一定是行到才能说到,行不到说不到。那么元音老人在那本书上面所体现出来,他的那种功夫,他那种见地,都是他行到、见到、然后才说到。这篇文章刊出来以后呢,《禅》刊的读者反响很强烈,就有很多人写信呢,希望印成单行本,那么我们就在广大《禅》刊读者的要求下,可能是在1991年,就把这本书出了单行本,也好像是我们河北佛教协会最早出的一本书。所以说到元音老人的这个禅法,或者是说说到他弘扬的心中心的法门最早推向广大佛教界,我觉得是《禅》刊呢做了第一步的工作,当时要出单行本的时候我们也征求了老人家的意见,老人家也同意。以后呢也陆续在《禅》刊上发表过老人家的一些文章,几乎是一直到他圆寂以后,每年好像都有那么一两篇文章在《禅》刊上发表。因为《禅》刊嘛,是专门弘扬禅法,弘扬包括次第禅、如来禅和祖师禅,包括这样的一些内容,但主要的还是弘扬祖师禅,所以《略论明心见性》这篇文章后边呢有一些讲到密宗的内容,因为要适应《禅》刊读者的需要就把那些有关密宗的内容略为删掉一些,所以不是他原原本本的那个《略论明心见性》那篇文章,我不知道以后老人家再重新出这个书的时候是不是把他原来的那些被删掉的东西都恢复了,我就不是很清楚。
    从我的印象来讲呢,我刚才也说了元音老人他不仅是在禅宗修行方面的见地很透脱,功夫也很深入,哎!功夫很深入,可以这样地说:他所说的法,法是正见,或者说他的见地是正见,他的功夫也是真正的功夫,否则的话 (你看)他老人家呢末后的一段因缘那就是放光动地,那就是他老人家修证功夫的实在体现。所以我也希望看元音老人的书的这些广大的读者呢要很好地来学习元音老人这个正见、正行,或者是说有正见地,有真功夫,这样才能够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
    佛法呢 它不是一个知识,佛法它是实践,佛法的正见,固然是要从学习当中来,但是 佛法的正见如果仅仅只停留在学习,那正见不稳定。所以只有见地,没有功夫,容易产生邪见;反过来 只有一点点功夫,完全没有正见的引导,它又会增长无明,这两者呢,就是如鸟两翼缺一不可。我所说的这个功夫呢,不仅仅是打坐,打坐是功夫里边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很少的一部分,功夫一定要在具体的生活环境当中来培养来锻炼,一个人的修行,只能够在蒲团上有点功夫,有点定力,到了日常生活工作当中来依然故我,烦恼无明一大堆,那没有功夫,那种功夫敌不住生死。因为生死,生死是在日用的一切环境当中来正确的面对,生死它不是指的到了我们眼睛闭的那个时候才是生死,生死是在每一刹那,每一个心念当中,所以我们这个生,我们的这个生命和一切的事物一样刹那生灭;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功夫如何面对这个刹那生灭?你如何面对这个刹那刹那的生死?刹那刹那的生灭?你能够把这个每一个刹那的心念处理好了,能够正确的面对,末后一着自然大放光明,每时每刻每个心念的问题处理不好,末后一着没有希望!所以说这个功夫啊它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叫作历境练心,哎!历境练心。我提倡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或者是说善用其心、善待一切,都是如何来面对生死,面对生活的最切要的修行的理念,这些理念跟元音老人在明心见性上面所讲的都是一致的,也可以说我的有许多理念的形成呢也受益于元音老人的一些开示,所以对元音老人的去世,离开我们,我同样是很怀念,但是也看到元音老人有这么多的弟子啊继续在弘扬他的法门、修行他的法门,我也很高兴,同时在我的身边的这些护法居士里边也有不少人坚持在修心中心的法门,我也是非常地欢喜,随喜赞叹,好,就这么多!


    <净慧老和尚简介>法师倡导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在佛教界及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1年创办河北佛学院并任院长。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柏林禅寺退居方丈、五祖寺住持、《法音》主编、《禅》主编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5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不仅是讲了见地上的话,也确确实实接触到功夫上。有时候见地啊,从书本上能够摸索一二,功夫上那就不行,功夫上一定是行到才能说到,行不到说不到。

佛法呢 它不是一个知识,佛法它是实践,佛法的正见,固然是要从学习当中来,但是 佛法的正见如果仅仅只停留在学习,那正见不稳定。所以只有见地,没有功夫,容易产生邪见;反过来 只有一点点功夫,完全没有正见的引导,它又会增长无明,这两者呢,就是如鸟两翼缺一不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5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所以说这个功夫啊它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叫作历境练心,哎!历境练心。我提倡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或者是说善用其心、善待一切,都是如何来面对生死,面对生活的最切要的修行的理念,这些理念跟元音老人在明心见性上面所讲的都是一致的,也可以说我的有许多理念的形成呢也受益于元音老人的一些开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5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净慧老和尚开示:《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2008-11-30 03:06:13  来自: 大庸宗阿(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我今天讲的可以分两个部分,一是试图对这七天当中讲演的一些根本问题做一个归纳,二是想用很短的时间讲一讲《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先讲第一个问题。各位老师的讲课,都是如理如量地对很多的法义进行了阐述。我只能简单地提几点,使大家在思想上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一是关于佛学与学佛的问题。乐崇辉居士有一个概括,我觉得很好。大家还记得吗?什么是佛学呢?佛学从我们学佛的角度来讲相当于“解”;学佛就是“行”。他的这个概括,我觉得对于一个真正想进入佛法的人来说,是非常有用处的,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学、如何修。佛学与学佛的关系,就是解和行的关系。大家要把这个概念记住,在今后学习和修行中可以不断地加以落实。
  
    第二是关于学和修的问题。实际上刚才也讲到了,就是佛学与学佛。再具体一点讲,就是学与修的问题。我们几位法师和居士的讲演,可以说始终没有离开这个主题。学,是我们在安顿自己生命的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但是我们又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上,停留在这个阶段上,你永远都无法得到佛法的受用,你的生命也就永远无法安顿,那你始终是一个研究佛法或研究佛学的人,佛法与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的当下、与自己的烦恼不能对号入座。学、修不能脱离,要把佛法的知性认识和自己的生命本质对号入座。
  
    第三是事与理的问题。这也是各位法师反复强调的问题。在我们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固然我们要明理,但是要从事上去明理,不能脱离了事再去找一个什么理。脱离了事,没有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真理就寓于事相之中。今天上午杨老师回答了大家很多问题,其中就有一个是因果轮回业报的问题,年轻人信不及。这看起来是一个事相的问题,实际上它也是一个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信不及,就没法进入佛法。因为佛法讲来讲去,虚云老和尚讲过,就只有两个字。两个什么字?一因一果。三藏十二部教典,无非就是要讲明因果二字。有因有果是佛法,无因无果是外道。因果,包括世间的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有漏因果和无漏因果。今天上午,杨老师举了种种例子使大家认识因果轮回业报的现实存在,这是从事上来明理。妙华法师讲了人生的许多哲理,这是从理上来明事。只有把事和理真正地圆融起来,学佛才有个入处。
  
    年轻人对因果轮回信不及,我想,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我们在思想上对释迦牟尼佛他的人格、他的伟大、他的崇高、他的智慧、他的功德信不信得及的问题。因为怀疑因果轮回业报就是怀疑释迦牟尼佛究竟是不是我们的导师、是不是我们的皈依处。在这个问题上有怀疑,当然不是说不可以,但是我们要以求真的态度来怀疑,不能以否定的态度来怀疑。以否定的态度来怀疑,那就不是一个学法的人应有的态度。以求真的态度来怀疑、来探讨,那就是一个操作的问题,而不是态度的问题。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信什么呢?讲台上面的标语牌上写有四句话:“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我觉得这四句话概括了佛法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一个真正是要投入佛法的人,就要在求真的态度上建立起对佛法坚定不移的信念,我们自己还没有办法抉择的问题,就要以佛法、以佛陀的言教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尺度和标准。古人将此称为圣言量,以圣言量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标准。这是我们学佛人的一个正确态度。所以,建立正信必须“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
  
    第四,关于什么是中道的问题。前面讲的有事有理,有学有修,有因有果,最后要归于中道。归于中道,就是不偏于一边;归于中道,就是真空妙有。昨天下午,明海给大家讲了《六祖坛经》里的“三无”。我觉得他讲三无有点体会。我再提醒大家,无住、无念、无相,这个“无”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无”不是有无的无,所以他说无住、无念、无相就是如是住、如是念、如是相。如是者,如其本来也,此即中道。所以我觉得他讲得有一些体会,说明他对《坛经》有思考。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六祖坛经》的一些根本问题,这个三无是《六祖坛经》里的根本思想,如是住、如是念、如是相就是中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5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这几天的讲法,就作这一简单的小结。下面我用很短的时间,讲讲“《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这次生活禅夏令营授课的内容是围绕《六祖坛经》来展开的。我在七、八年前就说《六祖坛经》是佛法的一个大宝藏,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也是指导我们人生生活一部宝典。我们能够真正吃透这本《坛经》,然后依之而行,可以说学佛的大事就完成了。关于《六祖坛经》的种种问题,写出来的书和研究的文章,要比《六祖坛经》本身的字数超过一千倍。不管是从哪一个角度,是肯定它还是否定它,说明人们都是很重视这本经典。
  
    昨天有位居士说,毛主席逝世以后,在他的床上找到一本《六祖坛经》。还听说毛主席生前外出的时候,有两本书是一定要带的:一本是《金刚经》,一本是《六祖坛经》。最后由于毛主席建议,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的十本哲学著作中列入了《金刚经》和《六祖坛经》。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来对待这两本经,应该说毛主席是最有远见的。正是因为有见地、有见识,他才选准了这两本经。毛主席认为《六祖坛经》是把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顶峰的一本著作。他是这样来评价《六祖坛经》的。当然他的这个评价如何我们不去管它,至少他是在这本经书上面下了功夫的,这一点应该肯定。
  
    关于毛主席的重视《坛经》,赵朴老给我们讲过这么一件事。在文革以前,毛主席到广东视察工作的时候,省里的领导干部在一起开会,他就出了一个题目来问大家:广东在唐朝出了一个最大的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你们知道是谁吗?所有在场的领导干部都说不出来,只有当时任省委书记的陶铸知道,陶说那就是六祖慧能。接下来毛主席又问:他有一本著作把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发展到顶峰了,你们知道是哪一本书吗?大家依然不知道,也只有陶铸知道,陶说那就是《六祖坛经》。毛主席说:你们要好好地看这本书,了解这本书。毛主席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他可能是抱着要知己知彼的态度,所以才认真地研究这两本书。当然也有可能有另外的用意,他也要从这些哲学著作中来吸收有用的成分。应该说这两种可能性是同时存在的,否则他不会推荐这两本书作为中国十本哲学名著的内容。可惜的是在我们哲学界真正了解《六祖坛经》的人太少了。
  
    这是从不是属于同一个思想范畴的大哲人--毛主席来看他是怎样评价这本书。那么从在我们佛教内部来说,千百年来无疑是把这本书和佛所说的经典等同看待的,因为中国高僧大德的著作被称作为经的独此一本,可见佛教界对这本书定位之高。因此,再不必作其他的评价,不必头上安头、画蛇添足。这是讲《坛经》的价值。
  
    第二关于《坛经》的版本,这里不能展开来讲。《坛经》有不同的版本,大概有六、七种之多。我曾经为《六祖坛经》的版本问题写过两篇文章,都很长很长,那是考据性的东西。我始终相信,而且是坚定不移地相信,曹溪原本应该是《六祖坛经》最原始、最具有权威的本子。但我的这个观点与学术界恰恰是相反的,因为学术界主张,敦煌发现的只有一万多字而且有120多个错处的那个本子是最原始的本子,我始终不能同意这个意见。
  
    我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呢?因为六祖说法是在南方,记录《六祖坛经》的法海禅师就是韶关人,六祖的衣钵和真身都保存在韶关的南华寺。我们佛教界历来的传统就是非常重视每一位祖师有形有相的遗物,认为遗物是法的代表、法的化身、法的体现,我们尊重这些遗物就是尊重法,这是从事相上来讲以事显理。那么对于真正记载六祖大师法语的《坛经》,他们没有理由不重视,没有理由不把它作为无上的法宝。所以在曹溪--就是六祖真身的所在之地保存了一部曹溪原本的《六祖坛经》,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我对学术界关于《坛经》版本的种种说法,包括胡适先生在内,还有我们台湾的印顺大师,我都不能接受他们的意见。因为他们大都没有到过南华寺,没有那种真切的体验。
  
    说到这个地方,不妨加一段小的插曲。六祖的真身保存了1,300多年,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事。因为中国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国家,我们出家人想尽千方百计来保存祖师的遗体。这要有很大的决心,要有真诚的为法为众生慧命献生命的勇气才能做得到。我一直到现在都感到非常值得庆幸的是,我曾经在云门寺侍奉六祖真身的香火有一年的时间。因为南华寺地处交通要道,为了安全起见,1949年临近解放的前夕,虚云老和尚就请人将六祖大师和憨山大师两位祖师的真身运到云门寺保存供养。我是1951年到云门寺去的,受戒以后就在虚老身边当侍者。六祖大师的真身和憨山祖师的真身都供奉在方丈室的楼上,供在一个很矮的柜子上面,每天早晚烧香。六祖的真身1,300多年中经过了多次油漆,身躯骨骼看不清楚;而憨山祖师只有300多年,他的双跏趺看得清清楚楚,骨骼也非常清楚。我们那时是小和尚,经常在烧香时揭开祖师的袈裟,抚摸祖师的真身。直到现在,记忆还是很清晰。能够和祖师的身躯相接触,自然感到非常殊胜。虽然不能对话,但是我能够看《坛经》、看《梦游集》,也等于在同祖师对话。一直到1952年虚云老和尚离开云门寺,两位祖师真身才送回南华寺。
  
    我们出家人对于祖师真身的这种珍重珍惜,胜过对自己生命的千万倍,我们宁舍身命,也不能让祖师的遗体、祖师的真身受到损害。同样,祖师遗留下来的法语--《坛经》,在当时还没有印刷本,大家对于手抄本《坛经》一定是把它看作是跟真身一样宝贵的圣物而珍藏供奉。
  
    所以,在那里保存有《六祖坛经》的曹溪原本,应该是确定无疑的。其它一切否定曹溪原本的论点,不管他们有多么充足的论据,它在事实上站不住脚。因为任何一件事,不管理论上讲得怎么好,总要用事实来说话。我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各位,我是希望我们在座的法师们、居士们、营员们能够认同我的这个观点,以后当你们出来写文章的时候,就不要在《六祖坛经》的版本问题上坚持那些荒谬的观点。当然还有人说《六祖坛经》六祖没有说,是神会和尚说的。这就是胡适先生的观点。因为他在神会和尚语录里找到很多类似《六祖坛经》的语句。学者说出这样的活来,也好像是连起码的常识都没有。他不知道学生的知识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连知识的继承与发展的观点都否定了。关于《六祖坛经》的版本问题,讲了许多不相干的话,目的是要以事实来证明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5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5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jpg


净慧法师哭佛源法兄和尚



相知相伴复相怜,苦雨寒灯六十年。

此夕闻公含笑去,雪头雨面送金莲。



九十春秋事若何?平生曾历几风波。

云门才拭辛酸泪,“反右”“交心”又折磨!



奔波南北老云门,卓锡传灯报祖恩。

天下丛林新气象,雪峰正脉长灵根。



生成铁骨金刚体,铸就悲心大丈夫。

胸次不曾遗少物,云门一老古今无。



                          净   慧

                                           2009年2月24日于四祖丈室灯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5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1.jpg

净慧法师为佛源老和尚的起龛法语


佛源老和尚起龛法语

(二〇〇九年三月一日)

铁骨慈心老古锥,禅宗法运寄安危。
方期力挽颓风际,息影双林无限悲。

  圆寂云门堂上 佛 源退居老和尚,宗门领袖,法海元龙;早悟三空之理,广开六度之门,刚强铁骨,忍辱悲怀。入虚公之室,佩法王之印,秉吹毛剑,摧恶见林;高树云门法幢,大阐农禅家风;历尽劫波,无怨无憎。受命重主云门,创业不辞劳辛。增辉法苑,百废俱兴;作育僧才,桃李成林;大开炉鞴,陶铸僧伦。爱国爱教,身体力行,服务社会,深具悲情;六登法王宝座,普施甘露法门;受度僧俗弟子满天下,得戒得法徒众数万人。所作已办,隐化归真,人天眼灭,般若舟沉,乾坤落泪,天地含悲,四众悲悼,山门增哀!共祈不舍众生,倒驾慈航,普渡含灵,同登觉岸。

  和尚降诞于一九二三年农历二月廿七日,归寂于二〇〇九年二月廿三日,享年八十七岁,僧腊六十八年,戒腊六十三夏。今当和尚法体起龛入塔之际,海众云集送行,末后金刚不坏一句,且作么生道?

八十七年大士风,功圆果满入真空。
千灯共耀无边刹,末后拈花一笑中。

  “起!”

  (净慧老和尚主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4:08 , Processed in 0.27443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