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84|回复: 3

[大德开示] 入出息念(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5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辨识缘起:至此,禅修者可以修习缘起了。他渐次地追查其过去的名色,直到能够追查今生的最初刹那:结生。然后,他再往前推至其前世的最后刹那。他应向前及向后反复地辨明名色相续流,以便查找到造成今生投生之因。

今生的名色法是五种主要因的结果:1. 无明:错知有个真实的人存在。2. 爱:渴爱那个人的生命。3. 取:执取那个人的生命。4. 行:造成今生投生的行。若能投生为人,其行必定是善的。5. 业有:导致今生结生的业力。

若已辨明这五种今生的主要因,接着再辨明这五种过去因和今生果报的因果关系。然后,他用同样的方法继续辨明更多的过去世和未来世,以及其间的因果关系。然后他有系统地辨明所有十二缘起支的连结: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辨明它们在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之间的因果关系。当他用这种方法辨明因与果之间的关系时,将能证得缘摄受智。

修观:透过我们刚才提及的名色识别智和缘摄受智,禅修者已经能够辨识究竟色法、究竟名法以及它们之因了,这些皆称为“行法”。如前所述,诸行法是究竟法,是修观的对象。基于这两种智,并透过入出息第四禅之光,他现在可以修观了。 修观是如实知见一切行法的真实本质。如何修观呢?

禅修者辨识所有他之前已辨识的行法,但在这时,他再用三种方式观照它们:1. 知见诸行法的生灭,观照它们为无常。2. 知见诸行法一直受到生灭的逼迫,观照它们为苦。3. 知见它们没有永恒不变的自体和实质,观照它们为无我。重复不断地用这些方法观照究竟色法、究竟名法和它们之因,禅修者将了知诸行法皆不外乎三相:无常、苦、无我。这是它们的内在本质,也是它们的真实本质。

用这些方法观照诸行法,他将能证得愈来愈高的观智。当禅修者的观智提升时,他也应观照观智本身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这叫做反观。观智属于意门心路,每个意门心路包括一个意门转向心和七个速行。一般情况下,每个速行皆由34个名法组成,它们与上述入出息初禅的34个名法相同。

修观时的菩提分:当禅修者通过入出息念来修观时,他也是在培育三十七菩提分。如何呢?修观是专念地观照身、受、心、法四种对象的三相:无常、苦、无我。这属于培育四念处。再者,致力于去除诸如常、乐、我的颠倒想等不善法,并致力于培育诸如无常、苦、无我想等善法,成就诸观智,属于培育四正勤。
?
再者,通过强烈的意欲,或者强烈的精进、心或观来修观,属于培育四神足。再者,对修观拥有很强的信心(坚定地相信知见诸行法无常、苦、无我本质的利益),持续地致力于知见诸行法的真实本质,专念于它们的真实本质,专注于它们的真实本质,并觉知于它们的真实本质,这属于培育五根。用这些方法来培育它们时,也是在培育五力。
?
再次,专念于诸行法无常、苦、无我的真实本质,审察它们的真实本质,持续地致力于知见诸行法的真实本质,喜欢知见它们的真实本质,以轻安之心对待诸行法的真实本质,专注于它们的真实本质,并中舍地看待它们的真实本质,这属于培育七觉支。
?
最后,正确地明白诸行法的真实本质是正见,把心投入于诸行法的真实本质是正思维,事先受戒以避免错误的语言、行为和生计,则是正语、正业和正命,致力于知见诸行法的真实本质是正精进,专念于它们的真实本质是正念,专注于诸行法的真实本质则是正定。


培育这八法即是在培育相当于八支圣道的八种要素,不过在这个阶段它们还是属于世间的。这就是如何通过入出息念来修观,即是在修习所有的三十七菩提分。这是《入出息念经》中的第一组四法。

佛陀教导第二组四法说:他学:‘我将觉知喜而入息。’他学:‘我将觉知喜而出息。’他学:‘我将觉知乐而入息。’他学:‘我将觉知乐而出息。’他学:‘我将觉知心行而入息。’他学:‘我将觉知心行而出息。’他学:‘我将平静心行而入息。’他学:‘我将平静心行而出息。’

这里,入出息念圆满第二念处——受随观。它包括修习止与观两者。1) 佛陀教导比库觉知喜而入出息。喜是初禅和第二禅的禅支之一:心欢喜地专注于入出息似相。这就是在修止时如何觉知喜而入出息。再者,禅修者进入这两种禅那,出定后辨识以喜最为明显的禅那名法,并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其时该观智也伴随着喜。只要修观的对象中包含有喜,观智中也必定有喜,这是自然法则。这就是如何觉知喜而入出息。


2) 接着,佛陀教导比库觉知乐而入出息。乐属于初禅、第二禅和第三禅的禅支之一:心快乐地专注于入出息似相。这就是在修止时如何觉知乐而入出息。再者,禅修者如前面一样辨识(在此则是以乐最为明显的)三种禅那的名法,并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此时其观智将伴随着乐。这就是如何觉知乐而入出息。

3) 接着,佛陀教导比库觉知心行而入出息。对于心行,在此是指想和受。所有四种禅那皆伴随着想和受:心与想和受一起专注于入出息似相。这就是在修止时如何觉知心行而入出息。再者,禅修者如前面一样辨识(在此则是以想和受最为明显的)四种禅那的名法,并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这就是如何觉知心行而入出息。

4) 最后,佛陀教导比库平静心行而入出息:平静想和受。当禅修者依次进入四种入出息禅那时,他自然而然地这样做了。为什么呢?因为禅那愈高,想和受就愈平静:心与愈来愈平静的想和受一起专注于入出息似相。这就是如何平静心行而入出息。再者,辨识愈来愈平静的四种禅那心行,并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其观智也将变得愈来愈平静。这就是如何平静心行而入出息。

现在,我们已经解释了佛陀于《入出息念经》中所教导的第二组四法。接着,佛陀教导第三组四法说:他学:‘我将觉知心而入息。’他学:‘我将觉知心而出息。’他学:‘我将喜悦心而入息。’他学:‘我将喜悦心而出息。’他学:‘我将专注心而入息。’他学:‘我将专注心而出息。’他学:‘我将解脱心而入息。’他学:‘我将解脱心而出息。’

这里,入出息念圆满第三念处——心随观。在此也包括修习止与观两者。一、佛陀教导比库觉知心而入出息。当禅修者安住于四种入出息禅那的任何一种时,其心伴随着念与觉知专注于入出息似相。这就是在修止时如何觉知心而入出息。从禅那出定后,观照以心最明显的禅那名法为无常、苦、无我。这就是在修观时如何觉知心而入出息。

二、接着,佛陀教导比库喜悦心而入出息。喜悦心与喜相似,如前所述,喜是初禅和第二禅的禅支之一。这就是在修止时如何喜悦心而入出息。从这两种禅那的其中一种出定后,观照以喜最明显的禅那名法为无常、苦、无我。这就是在修观时如何喜悦心而入出息。

三、接着,佛陀教导比库专注心而入出息。所有禅那都有一境性禅支,它使心专注于似相。这就是在修止时如何专注心而入出息。从禅那出定后,观照以一境性最明显的禅那名法为无常、苦、无我。这样做时,其心专注于以心为首的禅那名法的三相。这就是在修观时如何专注心而入出息。

四、最后,佛陀教导比库解脱心而入出息。在初禅时,其心解脱了五盖;在第二禅时,其心解脱了寻和伺;在第三禅时,其心解脱了喜;在第四禅时,其心解脱了乐。这就是在修止时如何解脱心而入出息。从四种禅那的任何一种出定后,他观照禅那名法为无常、苦、无我。这样做时,其心能解脱执著任何一种禅那的名法为常、乐、我的颠倒想。这就是在修观时如何解脱心而入出息。

现已经解释了佛陀在《入出息念经》中所教导的第三组四法。接着,佛陀教导第四组四法说:他学:‘我将随观无常而入息。’他学:‘我将随观无常而出息。’他学:‘我将随观离而入息。’他学:‘我将随观离而出息。’他学:‘我将随观灭而入息。’他学:‘我将随观灭而出息。’他学:‘我将随观舍离而入息。’他学:‘我将随观舍离而出息。’

这里,入出息念圆满第四念处——法随观。在此只是指修观。一、佛陀教导比库随观无常而入出息。当禅修者从四种入出息禅那的任何一种出定后,辨识究竟色法、究竟名法及其因的生灭,并观照它们为无常。这就是如何随观无常而入出息。

二、接着,佛陀教导比库随观离而入出息。有两种离:灭尽离和究竟离。灭尽离是指诸行的刹那坏灭,究竟离是指涅槃。当观智变得锐利时,他观照诸行的刹那坏灭为无常、苦、无我。这就是如何以诸行的灭尽来随观离而入出息。当他成就圣道和圣果时,即证得究竟离——涅槃。这就是如何以诸行的究竟离来随观离而入出息。

三、接着,佛陀教导比库随观灭而入出息。就如离一样,随观灭意即他随观诸行的刹那灭为无常、苦、无我而入出息,或者随观诸行的究竟灭——涅槃而入出息。

四、最后,佛陀教导比库随观舍离而入出息。舍离也有两种:舍弃烦恼(舍离它们)和进入无为的涅槃(舍离有为界)。 当修观进展并证得坏灭智时,他的无常想变得强有力并能去除慢,苦想能去除贪爱,无我想能去除邪见。这就是如何以舍弃烦恼来随观舍离而入出息。禅修者这样做的同时,也是在随观舍离为进入涅槃,因为他的观智让心倾向于涅槃。

然后,当他的观智成熟并证悟涅槃时,其道智完全地舍弃烦恼,取涅槃为目标并进入涅槃。随后的果智也如此进入涅槃。之后只要他再进入果定时,也同样地如此舍离有为界。这就是如何随观舍离而入出息。我们现在已经解释了佛陀在《入出息念经》中所教导的第四组四法。

道与果:证悟涅槃也即是证悟四圣谛。如何呢?1. 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即五蕴是第一圣谛——苦谛。2. 究竟色法和名法之因,即缘起是第二圣谛——集谛。3. 涅槃是第三圣谛——灭谛。4. 八支圣道,即道智是第四圣谛——道谛。在取涅槃为目标的道心生起之后,有两或三个同样取涅槃为目标的果心生起。此时禅修者证悟了四圣谛,即第一阶段的道果——入流。如果他基于入出息念继续修观,将能证悟更高阶段的道果。最后,他将能断除一切烦恼并成为阿拉汉——漏尽者,圆满者。

证道果时的菩提分:当禅修者成就道果智并证悟涅槃时,他也是在修习和培育三十七菩提分。如何呢?道智能断除遮蔽身、受、心、法真实本质的愚痴,这属于修习和培育四念处。再者,道智能去除烦恼(不善法),培育证悟涅槃的圣道(善法),这属于修习和培育四正勤。再者,在他证悟入流道智时,伴随着强烈的意欲,或者强烈的精进、心或观,这属于修习和培育四神足。
?
再者,在他证悟第一圣道时,他完全相信佛陀是圆满觉悟者,有涅槃存在,也存在圣僧团——佛陀的弟子。换言之,只要一个人证悟了圣道,他必定对佛、法、僧获得不动摇的信心。致力于证悟涅槃,专念于涅槃,专注于涅槃,并觉知涅槃,这属于修习和培育五根。用这些方法来修习和培育它们时,也是在修习和培育五力。
?
再次,专念于涅槃,审察涅槃,致力于证悟涅槃,喜欢证悟涅槃,以轻安之心对待涅槃,专注于涅槃,并中舍地看待涅槃,这属于修习和培育七觉支。最后,明白涅槃是正见,把心投入于涅槃是正思维。道智断除所有能引发错误的语言、行为和生计的烦恼,意即证悟涅槃必定伴随着正语、正业和正命。致力于证悟涅槃是正精进,专念于涅槃是正念。


最后,专注于涅槃即证得取涅槃为目标的初禅或更高的禅那,这是圣正定。修习和培育这八法即是在修习和培育八支圣道。现在,它们都是出世间的圣道支。这就是如何修习和培育入出息念,即是修习所有的三十七菩提分。

总结:在这次的开示中,我们解释了如何修习入出息念直到证悟阿拉汉果。首先,禅修者通过修止来培育三十七菩提分:它们是世间的,以似相为目标。修止使禅修者拥有智慧之光,让他能够通过修观来培育三十七菩提分:它们也是世间的,以诸行法为目标。

止和观的菩提分,使他能够修习和培育道智的三十七菩提分:它们是出世间的,以涅槃为目标。这就是佛陀在《入出息念经》开头部分所提到的: “诸比库,乃如此修习、如此多作入出息念,有大果报、大利益。” 我们如果依循佛陀的教导来修习入出息念,必定能够获得大果报、大利益。

正如佛陀所指出的:“诸比库,修习、多作入出息念能圆满四念处。修习、多作四念处能圆满七觉支。修习、多作七觉支能圆满明解脱。”明与解脱,是指证悟无为界的涅槃。佛陀称它为不死,即至上的快乐。为了你们自己的大利益,也为了一切众生的大利益,愿你们都能得达佛陀教法的巅峰——至上的快乐!
帕奥禅师开示 玛欣德尊者中译
发表于 2011-5-25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5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5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4:07 , Processed in 0.237768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