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78|回复: 0

[佛教文化] 初期大乘佛教的思想与实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4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赞佛乘的立场是佛传文学探求成佛的原因,赞仰菩萨伟大的修行。因此赞佛乘也宣说「菩萨教理」,这一点和大乘佛教相近。但是赞佛乘所说的菩萨是已经决定成佛的菩萨,是已经接受成佛记别的菩萨。相对于此,大乘所说的菩萨是就自己本身而言,是无缘受成佛记别的凡夫菩萨。

赞佛乘所说的菩萨专指释迦菩萨,他自燃灯佛处受记当来成佛,由于此一受记,才产生自己是菩萨的自信。但是一般凡夫的大乘修行者并没有这样的受记,所以必须自别处得到身为菩萨的自觉,也就是必须具备「自己有佛性」的信念。这一点虽然同样是说菩萨,但赞佛乘和大乘佛教的本质有别。

赞佛乘的菩萨是被选定的人,大乘的菩萨则是普通人。可以说,大乘的立场是把菩萨普通化为一般人。这种菩萨的用例,在最早的《道行般若经》中就已经自然地使用了。《般若经》接受赞佛乘菩萨的六波罗蜜立场,是站在般若波罗蜜的立场,将菩萨思想一般化。因此大乘最初被称为菩萨乘,以后发展为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或佛乘)的三乘形态。

只是初期的大乘经典还没有说到「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主张,到了大乘的《涅槃经》才开始出现。初期的大乘经典以「心性本净」的思想来表示这个问题。《道行般若经》说「心本性清净」,此说在《阿闍世王经》等许多大乘经典都有说到。倘若心的本性是纯净的,此本性显现时就是成佛了,所以能够根据这心本净的自觉发成佛之愿。


发成佛之愿就是「发菩提心」,称「发起菩提心」的人为菩萨。大乘经典中和「心性本净说」并列的,就是「诸法本性清净」。这「一切法本性净」也宣说于《般若经》、《大集经》和《法华经》等经典中。如果认为同时有多佛出世的话,便会有许多一生补处的菩萨,因此大乘便承认有许多大力菩萨。进而逐渐认为有一心冀求济度众生,虽已完成佛道却有意不成佛的菩萨。文殊和观音就是这类菩萨。他们的力量可以说已经超越佛了。但具有大乘佛教特色的菩萨,还是凡夫菩萨。

佛陀是救济众生的人,是具有大慈大悲者,发愿成佛的菩萨行,必然是以利他为先的修行。也就是说,其方式是以全心投注于利他来完成自己的修行(自利),这就是六波罗蜜行。在佛传文学中,六波罗蜜是释迦菩萨的修行方式一事,此事广为大乘经典继承。


迦湿弥罗的有部宣说布施、持戒、精进、般若四波罗蜜;并且认为,戒包括忍辱,般若(慧)包括禅定。但是佛传文学似乎采用六波罗蜜,至于巴利上座部,则于布施、持戒、智慧、精进、忍辱的五波罗蜜,加上出离、真实、决意、慈、舍五个,称为「十波罗蜜」。此十波罗蜜和《十地经》十波罗蜜的内容不同。大乘佛教承袭赞佛乘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系统,但《十地经》为了将波罗蜜配合十地,在六波罗蜜上又加方便、愿、力、智,组成十波罗蜜。

《般若经》中记载,实践般若波罗蜜而不见有般若波罗蜜,不见有菩萨的人,才是真正实践般若波罗蜜者。行布施而不夸称他的布施善行、不执善行、施者空、受者空、施物空的「三轮清净布施」,才是布施波罗蜜。所以波罗蜜似乎可以说是不完成的完成,是空的立场,了解永远的立场。般若波罗蜜的「般若」译为「慧」,这是空的智慧、不执着的智慧,是直观全体的智慧。相反的,辨别现象的差别相的智慧是「方便」。

如此一来,波罗蜜的修行是不求自利,尽力为他的立场,是连成佛也不企求的无止境的修行,所以当一个人要往这样的修行出发时,必须要有相当的决心。菩萨的这份决心被比喻为穿着铠甲上战场的勇士,所谓「着弘誓大铠」。菩萨引导无量无数众生向涅槃,同时却不认为存在有被导入涅槃的人,也不认为有引导的人。这种努力精进称为弘誓大铠(大誓庄严),大乘菩萨就是站在以上的立场来修行。

大乘经典中叙述,菩萨得陀罗尼及种种三昧。陀罗尼译为「总持」,到了大乘佛教才受到重视,《阿含经》和部派佛教并不使用。在后世,连大乘佛教也逐渐将陀罗尼用来指咒文,但是本来并非如此。在专靠记忆传持教法的时代,陀罗尼的力量自然受到重视。后来「咒陀罗尼」开始受重视,乃至演变成「陀罗尼」专指「咒文」,其源由与记忆教法有关。此外陀罗尼也和三昧有关,可以说是在三昧中实现的。

三昧是samadhi的音译,译为「等持」,意思是心保持平静,或也可以解释为「心一境性」,把心集中在一个对象的精神力。在《阿含经》时代已经谈到,空、无相、无愿三昧等「三三昧」。此三三昧在《般若经》中也很受重视,大乘佛教之后也逐渐宣说一些特有的三昧。三昧就是精神的统一,包括止(心集中)和观(观察),心寂静、止住时,就能作正确的观察。


接着在「观佛三昧」方面,《般舟三昧经》所说的「般舟三昧」十分有名。这是念佛后进入三昧,于是在三昧中,佛陀出现在行者面前的三昧。一般认为,这个三昧的产生和佛塔礼拜有关,在礼佛中似乎附随「悔过」。《三品经》说,在佛前修习忏悔、随喜、劝请,当时还没有佛像存在,所以这些行法必然是在佛塔前进行。此外《华严经》有「海印三昧」、《法华经》有「无量义处三昧」。经由入深三昧而洞察现象的本质,于是随洞察方式而出现各种三昧的名称。

大乘菩萨有在家菩萨和出家菩萨。《道行般若经》谈到菩萨时,只说在家菩萨,还没有明确说到出家菩萨。接着在《大品般若经》中说到在家与出家两种菩萨,但还没有说到出家菩萨独有的戒律,只说出家菩萨为「童真」,守贞洁。就六波罗蜜的修行而言,第一布施波罗蜜虽然也包括法施,但重点在财施。第二戒波罗蜜的内容就是「十善」,实行不杀生.不盗.不邪淫之「身三」、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之「口四」、无贪.无瞋.正见之「意三」等三项善行。


其他经典在说明戒波罗蜜时,也常宣说十善。十善的第三是不邪淫,这是针对在家者的戒。如果出家了,则成为上述的「童真」,实行禁欲,远离色欲。此外在戒方面,初期大乘经典还说到「五戒」和「八斋戒」,这些都是在家菩萨戒。又《十地经》宣说「十地」,其第二「离垢地」中谈到戒。此离垢的戒也是十善戒。这样看来,初期大乘佛教的戒,可以用十善戒作代表,表示初期大乘佛教是在家者的宗教运动。但后来大乘佛教也采用部派佛教的戒律,出家菩萨逐渐成为比丘,受具足戒,守波罗提木叉。  

大乘佛教的修行方面,以《般若经》等所说的六波罗蜜的修行为代表,此外还有见于《华严经》〈净行品〉和《郁伽长者经》等的佛塔礼拜,以及《般舟三昧经》等所说的观佛三昧。同时净土经典宣说以「信」为基础的教法,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之一。《法华经》也说到以信为中心的教法,《法华经》方便品中劝人礼拜佛塔,同时整部《法华经》都在劝人「书写经典」。


总之在法门方面宣说受持、读诵、解说,在经卷方面,再加上受持等,宣说书写与供养。所谓供养,是把经卷当作法宝安置,献以花、香、伞盖、幢幡,藉由音乐等来供养。这种供养方法本来是用在佛塔供养的,被经卷供养所采用。这种经卷供养在《般若经》等经典中一再提倡。

此一佛塔供养和经卷供养,本来似乎是产生于在家菩萨之间。花香及伞盖、幢幡等本来也是在家者使用,而且出家比丘的戒律中,禁止观赏舞蹈、戏剧等,更不用说自己亲自去做。所以这种供养方式必然发展自在家者之间,而且其中应该还有与信仰一起发展出来的娱乐。

菩萨教团:大乘菩萨有在家、出家之别。出家成为童真,远离淫欲而修行,除此之外,出家菩萨似乎没有独自的戒。古代的大乘经典并没有记载出家菩萨特有的戒。初期的大乘菩萨戒以十善戒为主,同时也实践五戒和八斋戒;这些都是在家戒。此外大乘经典中常有「善男子、善女人」的语词,这也是对在家者的称呼,且女性信徒在大乘佛教中十分有力。

其次,大乘的说法者被称为「法师」,在家菩萨也可以当法师,而且也有女性法师存在。出家菩萨的修行地点在塔寺、阿兰若处。此事在《郁伽长者经》中有具体说明。塔寺内奉祀佛塔,进行以礼拜佛塔为中心的修行。这一点在《华严经》的净行品中有详细说明。而且阿兰若处在远离村落喧扰的森林中,便于专修禅定。


相对于此,塔寺则位于村里间。在家菩萨往诣佛塔、礼拜佛塔、布施、接受出家菩萨指导;出家菩萨之间有和尚与弟子的关系,弟子跟随和尚,接受和尚的指导而修行。这点似乎和部派佛教的情形相同。但是根据《郁伽长者经》和《十住毗婆沙论》等,出家菩萨的日常生活具有相当的苦行精神。

大乘佛教似乎以在家菩萨较具势力。《维摩经》中是维摩居士说法,《郁伽长者经》举出郁伽长者、法施长者、名称长者等十位大长者。《般舟三昧经》列举(风犮)陀和(贤护)、宝得离车子、善商主长者、伽诃岌多居士等五百长者。这些长者未必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但长者在经典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能是因为在家菩萨中真的存在有达到深悟的人。


此外,菩萨似乎只与菩萨组成教团。大乘的菩萨好像没有和小乘比丘及优婆塞共同组织教团,此事可以从教理上解说。大乘经典屡次说到,菩萨不可起声闻乘心。《十住毗婆沙论》说:「若堕声闻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死,又名一切失」,严重地排斥声闻乘。大乘这个宗教,是以批判部派佛教为「小乘」而兴起的,所以即使是从教理上来看,两者也很难共同生活与修行。

大乘以在家菩萨为主体,故没有理由会为了生活而附属于部派教团。在大乘经典中,一开头都是说到集合在佛陀说法会场的听众,这时候,首先提到比丘列众,其次举比丘尼,第三也有举优婆塞、优婆夷的名字,总之最后才是菩萨众的名字,如果有出家菩萨,并没有与比丘一起列名。

菩萨集团和比丘集团是分开的,这个作法在大乘经典中毫无例外,从这个地方可知,菩萨形成一个生活团体,组成一个与比丘僧伽不同的教团。大乘经典中有菩萨伽那和比丘僧伽并称的例子,这显示出当时菩萨的团体被称为菩萨伽那。伽那和僧伽意思相同,都是指团体。

大乘佛教虽然有菩萨伽那,不过这只是推测,大乘经典和大乘论书并没有具体说明菩萨教团的组织,只有在《十住毗婆沙论》中,对这一点作了一些说明而已。总之一般认为,初期大乘佛教的教团规则并不完整,因此后来部派佛教的僧伽规则,才逐渐被引入大乘佛教中。
摘自平川彰《印度佛教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1:07 , Processed in 0.20191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