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67|回复: 0

心理活动与心所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教以断烦恼为主要目的,所以《阿含经》中提到不少烦恼的种类,但是其他的心理作用则只散说一些主要的心所法,如:受、想、思、作意、触、念、寻、伺、欲等。到了阿毗达磨时代,继承《阿含》这些心所法,并加以补充,发展出详细的心所论。这是因为要断烦恼,就必须弄清楚烦恼如何与其他心作用产生互动。有部从《界身足论》以来,有各种心所法的组合,最有组织的为《俱舍论》卷四所分六类四十六心所: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烦恼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小烦恼地法十,不定法八。

有部自《界身足论》以来,就已经归纳整理心所法,在整理得最完善的《俱舍论》卷四中,将心所分类为六类四十六心所,包括大地法十法、大善地法十法、大烦恼地法六法、大不善地法二法、小烦恼地法十法、不定法八法。有部将心理解为「心地」。此一用语已经出现于《界身足论》卷上,「地」是地基,为其他事物活动的场所,同时具有产生其他事物的力量。


同理,认为心就是各种心理作用活动的心地。但是善心不能以不善为地来活动,所以认为有五种性质不同的心地(六种心所中,不定法不算是心地)。例如「烦恼地」是产生烦恼的场所,因为贪心、生气等烦恼并非经常现起,而是获得机会才会现起,所以其潜在状态必然有存在的场所,这就是烦恼地。善心等也是一样,惭、愧、努力(精进)等心理作用产生的场所是善地。根据这样的观念,有部把心所分为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烦恼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烦恼地法等五种心地,而不从这些心地产生的心所,则为不定法。

第一大地法:善心、不善心、无记心,以及活动于欲、色、无色三界的一切心理作用的心所。有十法: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定。第二大善地法  于善心中经常出现的心所法,亦即心现起这些心所时,才叫做善心。有十法: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不贪、不瞋、不害、精进。第三大烦恼地法  形成烦恼的心所,有六法:痴(无明)、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第四大不善地法  有二法:无惭、无愧。第五小烦恼地法  有十法:忿、恨、嫉、诳、恼、覆、悭、谄、憍、害。第六不定心所,有八法:寻、伺、恶作、睡眠、贪、瞋、慢、疑。


不过《俱舍论》只记载「寻、伺、恶作、睡眠等」,并没有举出八法。由于前五种心所法中,没有提到贪等,所以普光在他的《俱舍论记》卷四加上贪、瞋、慢、疑而成八法。据称友的《俱舍释》所载,世友也和普光一样,举八不定心所,可见认为不定心所有八法,早已盛行于印度佛教中。但称友另把随烦恼四法加入不定法中。总之,如果不定法有八法,则心所法共有四十六法。

心、心所法的俱生:有部把心所法当作独立的实体。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贪(爱)和瞋(憎)的作用完全相反,具有不同的机能。所以有部把四十六种心所视为各别独立一事,不无道理;但是心除了包含各种心理作用外,还是一个有组织的统一体,这一点也不可否认。把心所当作是个别独立,便无法说明这个心的一体性、统一性。有部为了挽救此难处,便主张「心心所俱生」,即心王(识、判断)和心所同时生起,互助合作。例如欲界中,善心是心王和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寻、伺等二十二法俱生。


不善心是心王和十大地法、六大烦恼地法、二大不善地法、寻、伺等二十法俱生。有覆无记心是心王和十大地法、六大烦恼地法、寻、伺等十八法俱生。无覆无记心因为欠缺六大烦恼地法,所以十二法俱生。除了以上的心所外,根据贪、瞋、恶作等情况,俱生的心所数也不同。此外因为色界、无色界是禅定心,所以无寻无伺定(第二禅)以上没有寻、伺,而且禅定心中也没有瞋,此外也没有一些心所,俱生心所也跟着减少。

有部以心、心所的俱生,说明心理活动的统一性,这种心、心所的互动叫做「相应」。俱生的心心所的所依、所缘、行相、时、事,五义平等。巴利上座部也有心心所相应的解说,但内容稍有不同。「相应」是「相应因」的意思,例如欲界善心至少要齐备二十二心所和心王俱生,这二十二心所缺一不行。如果内缺一法的话,其他二十一心所也都会内缺,全部具备的话,才能产生。亦即每一心所都是其他二十一心所的存在条件,这种心心所存在的关系叫做「相应因」。


色法方面,是能造的四大和所造色俱生,但物质的俱生不称为「相应因」,而称为「俱有因」。地水火风等能造的四大经常同时生起,缺一不可,只有三大无法生起。从这个角度来看,四大互为生因,这种相互的因果关系叫做俱有因、互为果。相应因只存在于心理现象,可以说是俱有因的特殊存在。

巴利佛教把心依性质分为「八十九心」:世间心有欲界心五十四、色界心十五、无色界心十二合为八十一心;出世间心有八,共计八十九心。也有把出世间心从初禅到第五禅分成四十心,加上世间心八十一而成一百二十一心。但还是以八十九心的分类法为主。这一分类的萌芽已见于《无碍解道》,而后成立于《法集论》,确立于注释时代。将心分为善心、不善心、无记心一事,自《阿含经》时代已经可以见到;再配以欲、色、无色三界及出世间,分为十心、十二心等,其他部派也可见到。但细分为八十九心,其他部派则无,是巴利上座部的特色。

其次,「心所」一词也是自古就为巴利佛教所用。例如《法集论》中,列举了和八十九心每一心相应的心心所,以欲界第一善心为例,举出它和触等五十六心所法相应,但其中重复之处颇多,整理后成为二十九法。此外《论事》中也举出与心相应的心所,全部约有十八法。可见巴利的论藏时代,心所法的数目还没有确定。到了与觉音同时代的佛授著《入阿毗达磨论》中,才确定为五十二心所,不过后来内容有些出入。


《摄阿毗达磨义论》列举五十二心所法如下:同他心所十三法(共一切心所七法,杂心所六法)。不善心所十四法(共一切不善心所四法、余十法)。善净心所二十五法(共善净心所十九法,离心所三法,无量心所二法,慧根一法)。  其中的「共一切心所」就是一切存在于心的心所,与有部的「大地法」同性质。此外上座部宣说五十二心所,比有部四十六心所还多,因为加入有部不认为是心所的部分,例如命根、身轻安、身轻快性、身柔软性、身适业性、身练达性、身端直性等;连正语、正业、正命等也加入心所中,有部则否。此外也有与有部心所不同之处。

除此之外,《舍利弗阿毗昙论》中也散说心所法,汇集整理后,共有三十三法。这又是不同于巴利和有部的系统。《成实论》中也散说心所法,据说共集为三十六法,或说四十九法。但是《成实论》在宣说心所法的同时,并不承认心所的独立。
否定心所独立一事,经量部十分有名。《顺正理论》卷十记载,经量部只承认受、想、思三种心所;出于同系统的譬喻者也否认心所的独立性。根据《论事》,大众部系的王山部、义成部也否定心所,这些部派都强烈倾向于把心当成一个整体。似乎可以理解为,「受」时整个心「受」,「想」时整个心「想」。亦即把不同的心理现象,解释为一个心的各种表现(心的差别)。

主体的统一与持续:有部机械式地解释无我说,故心所法成了个别的独立体。但是如此一来,就难以解说心是有机的统一活动,所以提出心心所相应来挽救难处。还有,有部为了要解释心心所剎那灭,也不能圆满说明主体的持续性。有部所说的「心地」观念,似乎有用来弥补这些缺陷的意味。大乘佛教的唯识说中,在产生心理现象的场所,设立了「阿赖耶识」这种无意识的领域,然而有部否认这种说法。因此可能有部认为,心理现象产生的场所就是五种「心地」。烦恼又叫「随眠」,有部解释「随眠」为「随增」。


经量部则解释为「烦恼睡位」,认为即使贪、瞋没有现起于表面心,也会以睡眠的状态潜藏于表面心的背后。「心地」也可能是依这种潜藏的场所而设定。但光凭此,无法充分说明剎那灭的心心所连续性。有部提出「命根」,大概就是以此表示有情生命中心的持续性。还有,有部虽然说「心相续」,心相续而产生,前后相关,但是站在解说心作用的持续性上,有部的心所论并不完整。因此,站在剎那灭的立场,「记忆」如何成立等等,都成为问题。

其他部派虽然不承认「心地」,但是有提出替代的说法。如巴利上座部主张潜在心的「有分」(有分识、有分心)。此一有分说出于七论之一的《发趣论》,以及《弥兰陀王问经》。所谓「有分心」,就是潜在状态的心。表面心不起作用时,心处于有分的状态,即无意识的状态;然而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或心中产生活动,心就转变为想要活动的状态,于是心从有分转化为表面心,称为「引转」。书中并说明,之后经过领受、推度、确定等十二种过程而成立认识。


此外,从巴利佛教举出五十二种心所看来,它也和有部一样详于心理分析。然而将认识的过程分析为自有分至领受、推度等十二种,这一点在其他部派中也没有见过。整体而言,在观察心、分析心理方面,佛教开展出其他学派所没有的精致学说,而其中巴利上座部的学说又特别详细。而且上座部宣说「有分识」一事,大乘唯识派也知道。

其次,经量部以心的「种子」来说明心的持续。过去的经验以潜在状态保存于心中,称为「种子」。并以种子的相续、转变、差别,来说明心理现象持续和变化的一面。进而为了说明主体的持续性,经量部主张有「胜义补特伽罗」,并承认有前世到后世连续的「一味蕴」存在;因此经量部又名说转部。一味蕴就是「细意识」,持续不断。细意识大约就是认识作用的微细意识,亦即近于无意识状态的意识,它持续于表面心的背后,死后不灭,转移到下一期生命。

关于补特伽罗(人我),犊子部和正量部立「非即非离蕴我」的补特伽罗十分有名。立「即蕴我」,则与五蕴无我论矛盾。「离蕴我」则不可能认识,这是形而上学的实体。佛教不承认有这样的我,可是犊子部却承认有与这些不同意义的、持续的主体——非即非离蕴我。而且这个「我」不能用言词表达,所以主张列入「不可说藏」。犊子部立三世、无为、不可说的「五法藏」,极为有名。此一非即非离蕴我,在《俱舍论》〈破我品〉中,遭到严厉的破斥。


此外根据《摄大乘论》卷上记载,大众部说「根本识」,化地部承认「穷生死蕴」,这些都表示持续的主体。《婆沙论》卷一五二记载,譬喻者和分别论者承认「细心」,也是指潜在的持续心。以这些思想为基础,发展出大乘的阿赖耶识思想。其次相关的部分,还有大众部的主张,以及《舍利弗阿毗达磨论》所说的「自性清净心」,认为心的本性是「心性清净」,也是以心的持续性为前提,而且认为它是清净的。
摘自平川彰《印度佛教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7:14 , Processed in 0.214831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