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21|回复: 1

[佛教文化] 何谓印度佛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4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36 编辑

佛教本来就是起源于印度、发展于印度的宗教,因此似乎没有必要特别称为「印度佛教」;不过,后来佛教越过印度国境,遍及全亚洲,发展出南传佛教、西藏佛教、中国佛教、日本佛教等各具特色的佛教。在这些蓬勃发展的佛教中,已经增添了各个地域的民族特色及风土特色。一般认为,因为和这些佛教相较之下,印度佛教之中也有其他佛教所没有的特色,所以就产生了「印度佛教」这个名称。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或日本佛教比较起来,由于气候、风土的缘故,在修行生活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修行生活一旦不同,当然也就会反映到教理上;就这一点而言,南传佛教(锡兰、缅甸、泰国等佛教)的气候、风土和印度本土相似,因此南传佛教在生活方面,与印度佛教类似之处颇多。总之,如果以地域来区分佛教的话,可能就必须阐释出整体佛教共通的普遍性,以及各个地区佛教特有的特殊性。此处预计简单地浏览印度佛教有别于中国、日本佛教的特殊性质。 佛教此一宗教是由创始者释尊(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在西元前五世纪时开创的。释尊诞生于位于北印度至尼泊尔一带的释迦国,出家后来到中印度恒河南岸地区的摩竭陀国,之后就在这一带修行,三十五岁悟道成佛。他说明此一自觉是「了悟不死」,而且也表明自己「发现自苦解脱之道」。人生有种种的苦,死亡的恐怖是其中之最,因此才将领悟了解决人生苦恼的真理,表达为「了悟不死」吧。这中间也显示出一种确信,认为即使佛陀的肉体到了八十岁就会灭亡,然而心则和永远的真理合一了。总之,既然人生的苦恼一直是人类有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很明显地,在解答这个问题方面,自苦解脱之道似乎深具普遍性;也因此,佛教才住世至今。那么,为什么佛教会在印度灭亡呢? 西元前五世纪于中印度兴起的佛教,在佛陀入灭之际,还只不过是分布在中印度的地区教团。但是之后有赖弟子们的努力,首先往西方及南方传教。其后在西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时代,由于王的归依,佛教更迅速地扩及全印度。不过就在教团扩大、人数逐渐增多之际,教团内部在解释教理和实践戒律方面产生了对立的意见,原始佛教教团便分裂为两派,而后成立了先进的大众部和保守的上座部。后来这两部都发生枝末分裂,因此最后就出现了许多部派教团,进入所谓的「部派佛教」时代。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的说法都有,不过根据碑文可知,有二十部以上的部派名称。其中,上座部系的上座部、说一切有部、正量部、经量部,大众部系的大众部等较占优势。西元前后起,大乘佛教兴起,被大乘攻击为「小乘佛教」的,应该就是说一切有部了。只因为说一切有部在教团方面的势力很强,同时在教理上也能提出一套完善的体系,拥有足以与大乘佛教相抗衡的殊胜教理。 总而言之,佛教就这样分裂成许多部派,而各个部派都被公认为佛教,这是因为佛教一向都很重视个人思想和开悟上的自由;也就是说,佛教是一个自觉的宗教。《文殊问经》解释此部派分裂为:佛二十个亲生儿子解释佛陀的教法,他们都受持了佛陀真正的教法,只是解释各有不同。《南海寄归内法传》则介绍了一则金杖折断成十八截的古老譬喻,认为即使分成了十八部,佛法的本质也不会改变。由此可知,部派佛教都能互相认同对方是佛教,原因在于佛教并非奠基于盲目信仰之上;一般认为,这一点是佛教殊胜之处,但同时却使得教团很容易产生异说,而且也成为减弱佛教内在本质的理由之一。亦即佛灭五百年左右,顺应时代的大乘佛教兴起,其中包含了原始佛教中看不到的种种杂质。当然佛陀的精神并没有被遗弃,而且可以说,大乘佛教藉由不同的看法来适应新时代,配合时代有效地发挥佛陀的精神。然而其中自然也隐含了某种危险性:如果这些杂质足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当再一次的大转变时,佛陀的思想就会占极少的部分。 也就是说,在一开始,大乘佛教的咒术成分很高,这是为了要顺应民众的要求,也有不得已之处。《般若经》中业已强调,可藉由受持《般若经》避去危难,并称《般若经》是「大神咒」、「大明咒」。《法华经》也宣说,信仰观世音菩萨可以免除一切灾害。进一步与这些避祸思想结合后,大乘经典中的陀罗尼信仰就逐渐扩大。如此一来,咒术成分逐渐在大乘佛教中占优势,约从西元六世纪开始,密教就大行其道。密教也算是佛教之一,但是其表面的仪式几乎和印度教如出一辙,因此如果忘失基本精神,只重视表面仪式的话,密教就会消融于印度教之中。因为印度教和密教同是印度宗教,所以在印度,两者似乎很容易就可以融合在一起。相对于此,一般认为,中国佛教及日本佛教、南传佛教等,都是移植于不同国土的佛教,因此印度文化乃至佛教的本质都不容易和当地文化融合,所以导致佛教的特色被突显、保存下来。同理,在比较中国或日本密教与印度密教时,好像也可以说得通。在中国及日本的密教,其印度教仪式的形式中,是以佛教的空观思想为支柱,因此密教并没有丧失佛教的本质;而在印度,佛教失控地密教化,乃至印度教化,最后密教还是忘失了佛教本质。 初期大乘佛教是个极为多彩多姿的宗教,除了《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之外,也结合了阿弥陀佛信仰。后来自西元二世纪起,逐渐在这些经典中加入理论,且立足于空观的中观派成立;但是一开始因为没有对立的第二个学派,所以似乎没有特别称为「中观派」。我想,此一名称的产生,是因为后来有瑜伽行派兴起。瑜伽行派约晚中观派一百年成立,其根据是唯识思想。其后的数百年是两学派并行的时代;在瑜伽行派兴起前,宣说唯识思想及如来藏思想的经典,即《解深密经》、《如来藏经》、《胜鬘经》、《涅槃经》等作品就已经问世了。中观、瑜伽两学派并行发展的同时,也互相受对方影响,随着时间而融合在一起,同时两派也都已经密教化了。此外,大乘佛教兴起后,部派也蓬勃发展,在五世纪初旅行印度的法显所着的《佛国记》,以及七世纪前半留学印度的玄奘所着的《大唐西域记》,以及后来的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等书中,都可以清楚这件事。而且部派佛教也曾经在某个时候,比大乘佛教还占优势,特别是义净(西元六五三|七一三)停留在印度时,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也都没有明确的区分,似乎很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从这段时间开始,密教就急遽地扩大起来。 简单来说,就是大乘和小乘都已经密教化了,再加上印度教的兴盛、回教徒入侵印度,佛教失去了势力;在十二世纪末时,超行寺为回教徒焚毁,佛教就在印度灭亡了。但是并非完全灭亡,之后佛教还继续存在于孟加拉地区,现在的东孟加拉地区,虽然早期佛教徒很少,但还存在着。总之,回教徒入侵印度后,印度教徒还维持着庞大的势力,而耆那教徒等信徒虽少,但是绝对不会灭亡。反观曾经到达号称「佛教印度」的盛况般,遍及全印的佛教,为什么会消失殆尽呢?如上述,佛教并没有在确立教义后,激烈抨击以外的思想是「异安心」[译注:净土真宗用语,指依照不同的教义得到安心的境界。]我认为这是导致佛教教理逐渐改观的最大原因;但是,教理改观绝对不是意味着错了,如果个人的能力不同、时代也不同,那么宣说相应时机的法是正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也可以说,释尊的教说结束了使命后,消灭的时机随时都有可能到来,这是无法避免的。佛教教团之中,自古就有正法灭亡等,正法、像法、末法三时的说法,这正印证了上述的观点。 但是不严格规定教义的,并不只有佛教,印度教等同样也如此。印度教圣典的代表是《薄伽梵歌》,这部作品也允许自由加入解释。严格规定教义的举动,在印度教中相当少见。因此,佛教会在印度灭亡,应该另有原因;我想,最大的原因是在于,佛教否定了「我」。佛教自原始佛教以来,就主张「无我」,这无异与印度传统的「我」的宗教为敌。「我」的存在与轮回思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轮回思想可以说已经到达与印度人息息相关的程度。因此在印度,佛教也接受轮回思想,使教理基于轮回思想而发展起来。但是释尊的佛教并非一定要承认轮回思想才能成立;当然也没有与轮回思想矛盾之处。因为如果生存是轮回的话,所谓的自苦解脱,就意味着自这个轮回的生存中解脱出来,所以根本没有必要积极地抨击轮回思想。因此,轮回思想也汇入佛教之中,但佛陀的目的其实是自轮回中解脱。 不过,如果承认轮回思想的话,就一定要有轮回的主体。因此佛教在宣说「无我」的同时,也逐渐以有别于「我」的形式,来承认轮回的主体。唯识思想的阿赖耶识以及如来藏思想的如来藏、佛性等,都是与「我」极为相似的观念。于是连在部派佛教中,主张机械式「无我说」的说一切有部,也逐渐失去势力;正量部主张另一种「我」的补特伽罗(人我),其势力在后代则变得极为强大。这些事在玄奘及义净的游记中有明确记载。当时,相较于有部的失势,正量部已经盛行印度全境。佛教在朝气蓬勃的新兴时代中,极力主张「无我」及「空」的思想,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教理逐渐遭受改观之际,也渐渐被「我」的思想同化,紧接着佛教就在印度失去了势力。 我认为,佛教一开始没有「我」的说法,是佛教在印度灭亡的最大因素[译注:印度佛教灭亡的最大因素,应是学习、实践、体证、弘扬佛法方面不尽理想;至于外在原因,理应不是「根本的因素」或「最大的因素」]同时,印度佛教是与轮回思想结合的佛教,这一点就是印度佛教的特色。因为中国佛教与日本佛教都是印度佛教的移植,表面上虽然接受了轮回思想,但是本质上并不是一个以轮回思想为主的佛教。因为中国人及日本人自古的灵魂观,并非奠基于轮回思想。当然关于这一点,似乎有必要进一步详细论述,只是已经偏离主题,故略去不谈,这里仅指出,佛教的目的是「自苦解脱」,以及印度佛教是轮回思想的佛教。 原始佛教教团于佛灭百余年后,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接着两者又发生枝末分裂,进入了所谓的部派佛教时代。从教理的立场来看,部派佛教被称为阿毗达磨(论藏)佛教,与原始佛教的性质大不相同;因此区分为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是很正常的。往后部派佛教还继续存在一千年,其独特教理的扩大,完成于最初三百年左右,当时约西元前后三百年。一般都说部派佛教共有十八部或二十部,但是实际上也许还更多,而且这些部派的成立时间也不尽相同。此外我们大致上能确实知道的部派佛教的教理,仅止于锡兰上座部与说一切有部,其他部派的教理只能知道其中一部分。至于经量部与正量部到了西元以后,成为十分盛大的部派,虽然好像也发展出完善的教理,但很遗憾的是,无从得知这些教理的详细内容。总之,部派佛教存在了一千年以上,西元六七一年,义净到达印度时,上座部、有部、正量部、大众部等,都还很兴盛。其后逐渐融入大乘佛教中,一起走向密教化,但并不清楚这时候部派佛教的实际情况。 西元前后,与此部派佛教同时的,是新兴的大乘佛教。可能在西元前一世纪时,就已经有大乘经典存在了。大乘佛教极力主张空的思想,这一点与阿毗达磨佛教大异其趣。空的思想业已存在于原始佛教,不过大乘佛教特别强调这一点。而且大乘佛教进而不站在学生的立场学习佛教,而是仰慕佛陀的行迹,主张想与佛陀站在同样的立场去救度众生。大乘佛教称部派佛教为「声闻乘」,声闻有「弟子」的意思;因此大乘佛教就是从学习立场转换为教导立场的佛教。所以大乘佛教采用称呼佛陀修行阶段的「菩萨」(求开悟者)来称呼自己,并称自己的教法为「菩萨乘」。此一声闻乘与菩萨乘的对立,之后演变成小乘与大乘的对立。总之如此一来,从西元前一世纪左右起,许多大乘经典就由无名的菩萨所完成。一般认为,这段期间是自西元前至西元后的两百年。 「后期大乘佛教」中,叙述兴起于西元二世纪后的中观派思想、其后兴起的瑜伽行派、唯识思想、以及与之同时出现的如来藏思想等,接着要探讨之后继续发展的因明学。中观派后来分裂为自立论证派与归谬论证派,然后这两派都与瑜伽行派结合,成立了瑜伽中观派等。于是中观派与瑜伽行派的论师,逐渐形成同时都是密教论师的关系。但是六、七世纪起,蓬勃发展的密教与后期大乘佛教有什么样的关系,就无从得知了。密教留下了庞大的经典,而且大部分都还有待整理,日后有必要对密教作正式的研究。在研究密教时,研究印度教是不可或缺的条件;然而理解密教时,除了理论外,事相上的研究也是必备的,从这些地方来看的话,就可以体会到研究密教的困难度。 总之,密教的区隔方式是自称「密教」,并称之前的大乘佛教为「显教」,因此很明显地,密教与大乘佛教的性质不同。如上,以历史来区分印度佛教,此外也有人用朝代的区分来叙述,只是本书以说明佛教教理发展为主,因此采用上述这五个区分方式。佛教活跃于印度,自西元前五世纪左右起,一直到西元后十世纪后,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但是从整部印度史看来,也只不过一半而已。一般的印度史中,称土耳其裔的回教徒入侵印度(十一世纪左右)为中世,之前为古代,而英国人统治后为近代。从这个时代划分来看的话,「佛教印度」主要应该是属于古代。因此要注意的是,如果单只研究佛教以及同时代的印度哲学思想的话,也只不过了解到印度思想的一半而已。 摘自平川彰《印度佛教史》
发表于 2012-6-11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36 编辑

历史学者都知道,佛教在印度的灭亡,是亡于穆斯林(回教)的入侵。     让我们来看看历史的记载:     阿拉伯于七二七年,在「信德」立下根基,佛教在那里受到残酷的迫害,今天我们 可以看到,古阿拉伯区域已经不存在伊斯兰以外的任何宗教,仿佛伊斯兰是自古就存在那里 ,而忽视了那里曾经有过的辉煌文明一样。(注:古代阿拉伯和如今的阿拉伯完全不同,古 阿拉伯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现在的阿拉伯是指公元八世纪才出现的伊斯兰国家)     公元十世纪,阿富汗回教入侵印度,屠杀寺院的常住僧人,又竭力的把所有寺院夷 为平地,所有僧侣教徒全被驱赶,寺内的财物,掠夺一空。     哥奇林的苏丹王,征服印度「旁遮普」,在印度西北部建立穆斯林(回教)王朝, 佛教在该地土崩瓦解,所有的佛教信徒都被杀死,荡然无存。     十二世纪,回教对北印度入侵,影响佛教深远,攻占「塔拉因」、攻占「波罗奈国 」、攻占「比哈尔」、攻占「西孟加拉国」。     古尔的艾伯克,捣毁已存两千之久的「超戒寺」佛教中心,丹塔普利寺、那烂陀寺 等等,连寺庙石块也被抛入河中。所有被发现的僧侣都被屠杀,大屠杀之后,幸存的僧侣及 班智达,亡命去了尼泊尔、西藏、缅甸、柬埔寨。     十四世纪,穆斯林王朝,在「克什米尔」建立,该地佛教完全被灭绝。     穆斯林(回教)征服北印度,佛教失去当局政权的支持,于是北印度,全盘回教化 ,回教粗野的将北印度的佛教文物全部摧毁。     南印度(德干高原),那里信佛者少,信印度教者多,但,十四世纪,穆斯林攻系该 地区,不但佛教全毁了,连印度教也寂落了。南印度到了十六世纪,才算全军覆没。     大家可以看到的历史,穆斯林的回教国家及军队,攻占北印度、南印度、克什米尔 、旁遮普等等地区。     回教大军所至,佛教的寺院全部被毁灭,一点痕迹也不留,就连石块也抛入河流之 中。如今我们看到的佛教那烂陀寺(大学),已全部化为废墟、遍地荒草。     人们在印度,所见到的佛像,全部都是断头、断手、断脚、断鼻、断耳、断身…… 。实实在在惨不忍睹。   当时的大善知识(班智达),或佛教僧侣,被杀的被杀,流亡的流亡,就算留下来,躲起 来,想复兴佛教,亦不可得。     有一位大学者「萨迦师利跋陀罗」,是超戒寺最后一位法台,他逃亡西藏,后来又 返回印度「迦湿弥罗」,有心想振兴佛教,但完全欲振却乏力,「迦湿弥罗」就是「克什米 尔」,他在一二二五年圆寂。    历史上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在穆斯林(回教)的入侵之下,金刚乘的佛教,也想重新复 兴,但,始终功败垂成。佛教亡于金刚乘,这太冤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02:47 , Processed in 0.255147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