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47|回复: 8

[佛化生活] 生活禅:本分事,平常心,自在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6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做本分事

这句话是唐代著名禅师赵州和尚的话,赵州和尚的道场在河北的百灵禅寺,我曾经去住过一晚,气象非常好,现在正大力推行“生活禅”。赵州和尚有个著名的公案:吃茶去!相传每个到禅寺的人都来问禅师,如何修禅,每次赵州和尚都是一句话:吃茶去!根器很高的人当时就顿悟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茶是寺院里最最普通寻常的食品,而喝茶是寺院里边最最平常最最本分的行为,赵州和尚用“吃茶去”来提醒人们要在本分的事情中去体会禅的道理,禅不离本分。最美妙的东西就是你身边的事情,那些你现在就能做的,你自己能够做的---小事情。

很多人胸怀大志,说我生下来就是要做大事情的,我要成为大人物,建立不世之功业。他们的口头禅是我着眼于我的“远大目标”。但是过于重视远大的目标往往会忽视过程,而过程是由平常一件件的本分小事来组成的。有的时候不过分追求“有所得”,着眼于身边本分事,着眼于过程,反倒最后能够有所得。

Seven Habits里边有个“影响圈和关切圈”,讲的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所有事情的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你关心的,一类是你不关心的。而在所有关心的事情里边,又有两类,一类是你能够影响的,即那些身边的本分事,你此时此刻自己就能做的事情;还有一类就是你无法影响的,跟别人相关的事情。

转载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踏实。阿弥陀佛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258492_5520480_1.jpg

好高骛远的人只把注意力放在关切圈里,认为自己很能干,不屑去做影响圈内的小事,久而久之,就变成没有能力去做那些小事了,我们把这个叫做眼高手低。同样两个下属,领导分配同样的小事情给他们做。一个自视很高,不屑于做,做的时候就耍小聪明,马马虎虎,对付着完成任务。另外一个呢,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之后还想老板有没有别的需求,预料到老板的下一步需求,并同时完成。你说,下次再有机会的时候,老板是给第一个人还是第二个人呢?这就是本分事。人生的基础就是本分,连本分事都做不好,谁敢让你做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本分事还有个特征,就是跟自己有关; 非本分事则是跟别人有关的。怨天尤人,哭爹骂娘,完不成任务找理由找借口,把责任推给别人都是典型的非本分事。有句名言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这句话对整体是对的,对个体则是容易有误解的!匹夫有责就是人人都有责任,人人都有责任其实就是我没有什么责任啦,是别人的事情。真正的说法应该是:天下兴亡,我的责任。遇到事情,挺身而出,迎接压力,承担挑战,才是本分事。自己的责任自己抗,不要推给别人,把“责”推给了别人,其实就变成了“债”,所谓责无旁贷嘛!这样的债利息可是大大的。遇到困难别退缩,英语有句话非常好,讲的就是本分事:if you don't want to do something, you have 100 execuses not to do it; if you want to do something, you have 100 ways to do it.

一个人的发展,既需要才能,也需要机遇。机遇有两种,一种是客观条件给予你的机会,另外一种是自己主观努力得到的机遇。佛教讲“缘分”,是认为每个人自己的“缘”是可以由自己创造的,自己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人们习惯于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其实佛教的一个基本道理是“自作自受”,每个人自己的命运是由自己把握的,在这个角度,佛教是非常积极而有人文精神的。禅宗让每个人“面对当下”,就是让人面对现实,不要回避问题,做好本分事,从本分事做起。记住:佛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所谓:自助者,天助之!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2、持平常心

禅宗的八祖马祖禅师,说过一句话:“平常心是道”。事来就应,不思虑,不计较。有人请教禅师如何修行,禅师说:“困来睡觉,饿来吃饭。”人家很奇怪,这么简单的事情,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啊,怎么就是修行了呢,再问。禅师说:每个人是在吃饭,但是不好好吃饭------千般计较;每个人是在睡觉,但是不好好睡觉------百般思虑。
喜欢计较喜欢思虑的人,即使自己得到了something,他经常不去看他得到的绝对值,而会去跟别人比较:为什么他的奖金比我的多?为什么我的TITLE是经理,而他是总监? 他经常用的口头语是"不公平":我觉得这样对我不公平!

我们知道,成功=努力+机遇,那么某一时点的成功=某一时点的努力+某一时点的机遇。在任何一个时点,一个人的成功更多取决于那个时点他所获得的机遇,而不是当时他的努力程度。而某个时点的机遇就是偶然的,给了你就不会给他,给了你99点就没有100点,这是不可预料的,不是人为科学地设计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一个时间和地点,不公平是常态,公平反倒是偶然状态!但是,用数学公式加和一下,一个人一生的成功=在任何时点的努力+在任何时点的机遇,后者=0。为什么呢?你不会永远倒霉,你也不会永远幸运,如果你因为一时的不公平而放弃了努力,实际上也放弃了幸运到来的机会。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统计,一个人所得到的好运气和坏运气是差不多的。你不会在100%的时间都不公平,你不会在所有的地方都不公平。所以,最后的成功还是取决于你一直的努力,而不是你某一时点的机遇。所以,放弃“不公平”这个说法吧!回归到平常心来,少些思虑,少些计较。


过于计较,过于思虑,人们就会被杂念所困,就是失去自我,成为杂念之奴。禅师让我们用平常心来消除杂念,不要去想得了又如何,失去又如何,反而可能做得更好。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佛法里边非常重要的道理就是“空”,《心经》就是讲如何悟“空”的,非常精彩。里边有句话:“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就是平常心啊。

平常心指的是什么呢?佛家讲有“八风”:利、衰、称、讥、誉、毁、苦、乐。也就是顺利、衰败、称赞、讥讽、名誉、诋毁、困苦、快乐的意思。平常心的标准就是不被这八风所困扰。

这句话说着容易,做起来真是比登天还难,连大文豪苏东坡都做不到。苏东坡被流放到镇江的时候,与佛印禅师交往甚密,两个人隔着一条江,经常来往。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的庙里看他,禅师不在,苏一个人去参观佛堂。看到威严端坐的佛爷,诗性大发,管小和尚要来笔墨,一挥而就:“稽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写完之后很得意,让小和尚务必把诗转给法印,让他看看自己是否悟道。佛印回来之后,二话不说,在诗旁边写了两个字:放屁!然后让小和尚把诗给苏东坡送回去。苏东坡看了之后火冒三丈,你个秃驴,不夸我倒也罢了,怎么能骂我放屁呢!心里越想越气,立刻起身过江,去找佛印的麻烦。佛印一见东坡,哈哈一笑: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被我一屁就吹过江来了吗?东坡一听,也是哈哈一笑,方才明白老友的用意,真的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啊。

八风里边最关键的其实是“名利”二字,所谓“名缰利锁”,名利都是束缚人心的缰锁啊。相比较而言,有时利可以放下,名却放不下;名中讥讽有时可以接受,但吹捧就受不了了。过得了棒杀关,却过不了捧杀关。我们说的平常心,就是要在失意的时候不要悲观,而得意的时候更不要忘形。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凡事讲求尽我所能无所怨悔就好。不要太把工作生活中的烦恼荣辱太当回事。我的好朋友,程益中先生,历尽颠峰荣耀和冤狱挫折,问及感受,他教给我一句话,我经常念叨,也几乎成了我的口头禅:事儿不大。是啊,事不大,别那么在意。这就是平常心。赵州和尚说:“树摇鸟散,鱼动水浑”,一切都很平常,事儿真的不大。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3、成自在人

这是黄蘖希运大师的话。哲学里讲认识了必然,就有了自由自在。自在是佛教追求的理想状态,最高境界。不是指物质层面的自在,而是心的自在。《穷爸爸富爸爸》里边讲“财富自由”概念,讲的是物质的自由自在;但仅仅有财富自由,没有心的自在是不行的,君不见,那么多那么多的人,发财致富之后就找不到自己了,迷失了,不快乐了,找不到安身立命之道。这恐怕也是陈晓旭出家的问题所在吧。

黄蘖希运禅师有一句著名的话:“终日吃饭,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这里讲的就是不着相、不住相的意思。你吃饭,却不会被米粒所住---不会一粒一粒地去数,去追踪它的走向和所在;走路也是一样。---否则该是多么可怕。我们每天遇到很多很多事情,几乎日理万机,我们能否象吃饭一样,随立随扫,不留痕迹,不被世间的相牵着鼻子走呢?自由自在,就是不要成为相的奴隶。

六祖慧能听五祖讲《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顿时领悟成佛了。《六祖坛经》是中国人写的佛典里边唯一一个被称为“经”的,里边讲顿悟法门的核心理念就是:“无念,无住,无相。”但真的做到不住相、不起念太难了。有个故事,讲一个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下山,路过一条河的时候看到一个女子过不去了,老和尚就把女子背过了河。小和尚非常奇怪,师傅这不就着女色了吗。心里一直在想,实在忍不住了就问师傅。师傅哈哈一笑:我只不过背了那女子一会,而你却背了整整一天啊。

我们的心不要“住”下来,不要被相困顿,要能够及时“释怀”,放下就是释,放不下就是住。“事来则应,过而不住。”住的越多,烦恼就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就是因为太住相了,不能释怀。公司里边职位调整,你的同事得到晋升,你没有得到,于是心生怨恨,为什么不是我?为什么是他?久久不能释怀,就住了,就烦恼了,不自在了。你开着一辆捷达,看到办公室同事开了宝马,觉得没有面子,就咬咬牙也买了辆奥迪,其实还是贷款买的,每月拼命赚钱还贷。这就着相了,被相所困,成为相(车)的奴隶啦,就不自在了。

学佛也是一样,千万不能越学越执着,有些人不学佛的时候很有文化,一学佛反倒没有文化了,变得过分迷信,执着于佛教名相。根本问题是要能够进得去,出得来,也不能被佛教名相所困。真正的把佛理掌握住,而不仅仅是佛教仪规和各种神秘现象。所谓“假名施设,随立随扫”。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寄托,而是当下活得自在和超越。

六祖慧能的成名偈子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根器高的人顿悟的方式,我倒是觉得慧能师兄神秀的渐悟式的偈子更符合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身在尘世,不可能不受到各种杂念、外物的感染,内心渐渐会蒙上灰尘而我们却不知道。家里的垃圾多了,我们知道要去倾倒;内心的垃圾(贪嗔痴)多了,我们也要记得及时去清扫才好。 我有三个具体的建议:放弃怨恨,学会宽容,快乐一点。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1)放弃怨恨。我们常说爱情天长地久,实际上怨恨比爱更长久。怨恨越深,对自己的伤害越大,怨恨是以别人为中心,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学会去忘掉怨恨,忘掉伤害,不要强迫自己做受害者。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伤害你自己,而不是别人。还有一句特别好的英文:It’s not what people do that hurts us. In the most fundamental sense, it’s our chosen response to what they do that hurts us.

2)学会宽容。我们要知道人无完人,看人要看基本面,不要太苛刻,大节不亏即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学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人至清则无朋,水至清则无鱼。学会多记别人的好,忘掉别人的不好,宽容了别人实际上也是解放了自己,宽恕他们的过失是自己最大的荣耀。世上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完美,我们要学会妥协,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学会接受次好的选择。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则智慧丰饶。禅就是要在心中留点空间,好做回旋。

3)快乐一点。我们要学会保持一颗童心,做一个内心阳光的人,面带笑容,爽朗的笑,大声嚷嚷。简单一点,直接一点,快乐一点。还要学会感谢,对帮助自己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不快乐的源泉因为自己不能释怀。必须释放心中的毒素,放下心里的包袱!每天早晨醒来,告诉自己:Today is a Grrrrrrrrrrreat day! 哈哈!

从当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本分事做起;通过本分事锻炼平常心,去除名利缰锁,不跟别人攀比计较;通过平常心锻炼无念,无住,无相,经常拂拭心灵,最后成为一个自在人,自由自在,不亦乐乎?
佛心即我心,禅在生活中!
发表于 2011-4-26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感恩布施

发表于 2011-4-26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禅:本分事,平常心,自在人!

善!

发表于 2011-4-28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戒是无上菩提本——纪念弘一大师诞生130周年(转)

本文作者:叶瑜荪


2.jpg




弘一大师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近代高僧在众多有关大师出家以后的回忆和传记作品中记载下很多为常人所不易理解的逸闻和生活细节。



对此,有人觉得他生性怪僻,有人认为他好极端,甚至有人指斥他是在演戏(范笑我:《笑我贩书》,P302)、作秀……,把大师划为不近人情的冷漠之辈。(王道云:《书法门诊室》,P37)
但是,这些论家忽略了弘一大师专攻律学、修持律宗这一神圣的信仰背景。




其实,大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在他修持的律宗戒条内追根溯源,理清来龙去脉。



本文即试图通过对弘一大师与律宗关系的梳理,戒律对大师生活习惯影响的探究,以解开对弘一大师认识偏颇的产生原因。



同时证明持律精严的大师是在崇高的佛的精神指导下,发展了他一贯认真的禀性,使他的人格信仰得到了升华。





布施论坛全文: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6335&extra=page%3D1
发表于 2011-4-28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弘扬文化,传承大爱,延续感恩,承载希望,我们一起来努力

平常心是道 (转)

   

师父常说:其实佛法最简单,却又最难。
  


多少年过去了,现在看来,大凡简单的事情,最难坚持长久,所以佛门有出家如初、成佛有余之说。简单的事物最能增长我们的智慧,因为所有的伟大,都来自简单的积累。
  


记得有一次将师父念经用的供桌换了一张新的,结果被师父骂了一顿,说他用了十几年,已经用习惯了,水杯放在同一个位子,已经放出了痕迹,这样的场景深深地烙印在心里,观想惯了,临命终时,就能见其场景而往生极乐,不要老换。
  


我想,什么是功夫,功夫就是将好事做成习惯,这样自然会成为菩萨。如果我们能将平凡而简单的好事坚持做下去,千锤百炼,就会豁然开朗,最后自然会有不平凡的智慧。恩师曾经告诫我:要知一而知一切,不要知一切而不知一,世界万法在境界上是相通的。
  


禅宗修行中的参话头,就是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入手,反复思索,如“念佛者是谁”,在看似异常简单的问题的寻思中,让我们的思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有位卖豆花的人为寺院送豆花,看见老和尚经常在坐禅,就问老和尚坐禅到底有什么好处?老和尚说:你来坐坐就知道了。卖豆花的回答道:我那么忙,哪有时间来坐啊。有一天,卖豆花的送完豆花后,真的有点空闲时间,于是就去和老和尚一起坐禅。半柱香的时间,卖豆花的突然叫起来:坐禅真好。老和尚问:好在哪里啊?卖豆花的回答道:我突然想起了三年前李老二欠我的豆花钱了。
  


回到简单,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以放松,让思想得以解放,让身体得以自在。当你简单地去认识生活、看待社会的时候,很多纷繁复杂的生活,就变得犹如一碗下午茶,过得自得其乐、平静闲适。
  


单纯而自然的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因为简单的思想和生活,最需要的是知足,不知足的人永远不可能有简单的心境。
  


我们其实很平凡,但是,就是那么多平凡的人生造就了我们这个不平凡的世界。
  


有时候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树下,让思绪平静的时候,能回忆起的都是些简单而纯真的事情。还记得奶奶的母亲,我们叫祖祖,在她老人家一百岁去世的前几天,一个人不吃不喝地躺在床上,自言自语地回忆些琐碎而简单的事情:什么丫头把她的玉簪子偷了啊,什么谁冤枉了谁啊,听起来都是些东拉西扯的日常生活琐事,老人家就这样简单而异常安详地、没有痛苦地离去,像睡着了一样。
  


我们简单地来,为什么不可以简单地走,把所有的爱和智慧都留给这个世界呢?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走是最简单的,但是却最难做到,因为我们总想争点什么,忘记了放开手,退后一步海阔天空,那样,你会有更多的选择。很多时候,摆脱痛苦和困境的最好办法就是离开,另觅出路,不要往死胡同里钻。
  


马祖道一祖师开创的“平常心是道”的禅宗思想,是最天真、简单、直接的,直指人心,简单的思想,犹如简单的生活,最能让我们生起平常心,从而明心见道。热闹往往是短暂的,所以我们绝对不能陶醉在热闹和繁华里。热闹过后,还必须把身心回到平静而简单的生活中,管他狂风暴雨、是非成败,荣辱不惊,诽谤不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去,回到简单。




感恩本文发布者:施无厌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6146&extra=page%3D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9 23:13 , Processed in 0.200424 second(s), 21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