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031|回复: 3

[大德开示]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5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 道信禅师
  唐朝蕲州双峰山道信禅师,承粲禅师后。其信禅师,再敞禅门,宇内流布,有《菩萨戒法》一本,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为有缘根熟者说。
  一、一行三昧  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全名《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经》,二卷,梁曼陀罗仙译,见《大正藏》第八册726页至739页)“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文殊说般若经》云: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二、实相忏悔  《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悔。摒除三毒心、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大品经》云: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泯然无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忆佛心谢,更不须征。即看此等心,即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亦名净土,亦名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亦名涅槃界、般若等。名虽无量,皆同一体,亦无能观所观之意。如是等心,要令清净,常现在前,一切诸缘,不能干乱。可以故?一切诸事,皆是如来一法身故。住是心中,诸结烦恼,自然除灭。于一尘中,具无量世界;无量世界,集一毛端,于其本事如故,不相妨碍。《华严经》云:有一经卷,在微尘中,见三千大千世界事。
  三、止观双修  略举安心,不可具尽。其中善巧,出自方寸。略为后生疑者,假为一问:
  (一)如来法身若此者,何故复有相好之身?
  信曰:正以如来法性之身清净圆满,一切像类悉于中现,现法性身无心起作,如颇梨镜悬在高堂,一切像悉于中现,镜亦无心,能现种种。经云:如来现世说法者,众生妄想故;今行者若修心尽净,则知如来常不说法,是乃为具足多闻。闻者,一切无相也。是以经云:众生根有无量故,所以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义亦名无量义。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则无相也。无相不相,名为实相,则泯然清净是也。斯之诚言,则为证也。
  坐对当觉,识心初动,运运流注,随其来去,皆令知之,以金刚慧征责,犹如草木,无所别知,知无所知,乃名一切知。此是菩萨一相法门。
  (二)问:何者是禅师?
  信曰:不为静乱所恼者,即是好禅(师)。用心人常住于止,心则沉没;久住于观,心则散乱。《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惠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四、解行并重  (三)云何能悟解法相,心得明净?
  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净究竟处,心自明净。或可谛看,心即得明净,心如明镜;或可一年,心更明净;或可三五年,心更明净;或可因人为说,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须说得解。经道:众生心性,譬如宝珠没水,水浊珠隐;水清珠显。为谤三宝,破和合僧,诸见烦恼所污,贪嗔痴倒所染,众生不悟心性本来常清净。故为学者,取悟不同,有如此差别。今略出根缘不同,为人师者,善须识别。《华严经》云:普贤身相,犹如虚空,依于如如,不依佛国。解时佛国皆亦如,即如国皆不依。《涅槃经》云:有无边身菩萨,身量如虚空。又云:有善光故,犹如夏日。又云:身无边故,名大涅槃。又云:大般涅槃其性广博。故知学者有四种人:1.有行有解有证上上人,2.无行有解有证中上人,3.有行有解无证中下人,4.有行无解无证下下人。
  (四)问:临时作,若为观行?
  信曰:直须任运。
  (五)又问:用向西方不?
  信曰: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华严经》云:无量劫一念,一念无量劫。须知一方无量方,无量方一方。佛为钝根众生,令向西方,不为利根人说也。深行菩萨入生死,化度众生,而无爱见。若见众生有生死,我是能度,众生是所度,不名菩萨。度众生如度空,何曾有来去。《金刚经》云:灭度无量众生,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所(以)初地菩萨初证一切空,后证得一切不空。即是无分别智,亦是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是空。所(以)菩萨修学空为证,新学之人直见空者,此是见空,非真空也。修道得真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无有诸见也。善须解色空义。学有心者,要须心路明净,悟解法相了了分明,然后乃当为人师耳。复须内外相称,理行不相违,决须断绝文字语言,有为圣道,独一净处,自证道果也。
  或复有人,未了究竟法,为于名闻利养,教导众生,不识根缘利钝,似如有异,即皆印可。极为苦哉,苦哉!大祸!或见心路似如明净,即便印可。此人大坏佛法,自诳诳他。用心人有如此同异,并皆是相貌也,未为得心。真得心者,自识分明,久后法眼自开,善别虚之与伪。或复有人计身空无,心性亦灭。此是断见人,与外道同,非佛弟子。或有人计心是不灭,此是常见人,亦与外道同。今明佛弟子,亦不计心性是灭,常度众生,不起爱见;常学智慧,愚智平等;常在禅定,静乱不二;常见众生,未曾是有,究竟不生不灭,处处现形;无有所闻,了知一切,未曾取舍;未曾分身,而身遍于法界。
  又古时智敏禅师训曰:学道之法,必须解行相扶,先知心之根源及诸体用,见理明净,了了分明无惑,然后功业可成。一解千从,一迷万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此非虚言。
  五、守一不移  《观无量寿经》云: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更无别佛也。略而言之,凡有五种:一者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三者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四者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五者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诸经观法,备有多种。傅大师所说,独举守一不移。先当修身审观,以身为本。又此身是四大、五阴之所合,终归无常,不得自在。虽未坏灭,毕竟是空。《维摩经》云: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又常观自身空净如影,可见不可得。智从影中生,毕竟无处所,不动而应物,变化无有穷。空中生六根,六根亦空寂,所对六尘境,了知是梦幻。如眼见物时,眼中无有物。如镜照面像,了了极分明,空中现形影,镜中亦无物。当知人面不来入镜中,镜亦不往入人面。如此委曲,知镜之与面,从本以来不出不入,不去不来,即是如来之义。如此细分判,眼中与镜中,本来常空寂,镜照眼照同。是故将为比,鼻舌诸根等,其义亦复然。知眼本来空,凡所见色者,须知是他色;耳闻声时,知是他声;鼻闻香时,知是他香;舌别味时,知是他味;意对法时,知是他法;身受触时,知是他触。如此观察,知是为观空寂。见色,知是不受;不受色,色即是空,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此是解脱门。学者得解脱,诸根例如此。复重言说,常念六根空,寂而无闻见。《遗教经》云:是时中夜,寂然无声。当知如来说法,以空寂为本。常念六根空寂,恒如中夜时,昼日所见闻,皆是身外事,身中常空净。
  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无间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维摩经》云:摄心是道场。此是摄心法。《法华经》云:从无数劫来,除睡常摄心,以此诸功德,能生诸禅定。《遗教经》云:五根者,心为其主,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此是也。
  前所说五事,并是大乘正理,皆依经文所陈,非是理外妄说。此是无漏业,亦是究竟义。超过声闻地,直趣菩萨道。闻者宜修行,不须致疑惑。如人学射,初射大准,次中小准,次中大的,次中小的,次中一毛,次破一毛作百分,次中百毛之一分,次后箭射前箭前筈,筈筈相拄,不令箭落。喻人习道,念念住心,心心相续,无暂间念,正念不断,正念现前。又经云:以智慧箭,射三解脱门,筈筈相拄,勿令落地。又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又如家有如意珠,所求无不得,忽然而遗失,忆念无忘时。又如毒箭入肉,竿出镞犹在,如此受苦痛,亦无暂忘时。念念常在心,其状当如是。此法秘要,不得传非其人。非是惜法不传,但恐前人不信,陷其谤法之罪。必须择人,不得造次辄说。慎之慎之。法海虽无量,行之在一言。得意即忘言,一言亦不用。如此了了知,是为得佛意。
  若初学坐禅时,于一静处,直观身心,四大五阴、眼耳鼻舌身意及贪嗔痴,若善若恶,若怨若亲,若凡若圣,及至一切诸法,应当观察;从本以来空寂,不生不灭,平等无二;从本以来无所有,究竟寂灭;从本以来清净解脱。不问昼夜,行住坐卧,常作此观,即知自身犹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热时炎,如空谷响。若言是有,处处求之不可见;若言是无,了了恒在眼前。诸佛法身皆亦如是。即知自身从无量劫已来毕竟未曾生;从今已去,亦毕竟无人死。若能常作如是观者,即是真实忏悔。千劫万劫,极重恶业,即自消灭;唯除疑惑不能生信,此人不能悟入。若生信,依此行者,无不得入无生正理。
  复次,若心缘异境,觉起时,即观起处毕竟不起。此心缘生时,不从十方来,去亦无所至。常观攀缘、觉观、妄识、思想、杂念,乱心不起,即得粗住。若得住心,更无缘虚,随分寂定,亦得随分息诸烦恼毕,故不造新,名为解脱。看心,若心烦热,闷乱昏沉,亦即且自散适,徐徐安置,令其得便,心自安净。唯须猛利,如救头然。不得懈怠,努力努力!
  初学坐禅看心,独坐一处,先端身正坐,宽衣解带,放身纵体,自按摩七八翻,令腹中嗌气出尽,即滔然得性,清虚恬静。身心调适,能安心神,则窈窈冥冥,气息清冷,徐徐敛心,神道清利,心地明净。观察分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如其寂灭,则圣心显矣。性虽无形,志节恒在。然幽灵不竭,常存朗然,是名佛性。见佛性者,永离生死,名出世人。是故《维摩经》云:豁然还得本心。信其然也。悟佛性者,是名菩萨人,亦名悟道人,亦名识理人,亦名达士,亦名得性人。是故经云:一句深神,历劫不朽。
  (此为)初学者前方便也。故知修道有方便,此即圣心之所会。
  凡舍身之法,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静,铸想玄寂,令心不移。心性寂定,即断攀缘,窈窈冥冥,凝净心虚,则夷泊恬平,泯然气尽,住清净法身,不受后有。若起心失念,不免受生也。此是前定心境,法应如是。此是作法。法本无法;无法之法,始名为法。法则无作,夫无作之法,真实法也。是以经云:空无作,无愿,无相,则真解脱。以是义故,实法无作。舍身法者,即假想身根,看心境明地,即用神明推策。
  大师云:庄子说: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法句经》云: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淺智之所闻,谓一以为一。故庄子犹滞一也。老子云: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外虽亡想,内尚存心。《华严经》云:不著不二法,以无一二故。《维摩经》云: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即是证。故知老子滞于精识也。《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有佛性。容可说墙壁瓦石而非佛性,云何能说法?又,天亲论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4-27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一、一行三昧

二、实相忏悔

三、止观双修

四、解行并重 

五、守一不移

发表于 2011-4-27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禅 (序)


      
禅者,明心见性也。念佛禅,以无力可用心念佛而明心见性。


  唐宋古人,根利障轻。用一句“念佛者谁”,摄六根万念,如宝王利剑,直破五蕴老家,家破剑碎时,显现自性本来事。


  末法众生,障重根钝,虽苦口婆心,罕有三二人得道。而多数修行者孽镜台前、合尘背觉,在自作幻相中,妄见生死情爱,轮回涅槃。哈哈,自古多情佛心事,般若空处几人证!


  一句阿弥陀佛,如摩尼宝珠,见者自见种种相,得种种利。


  念佛禅起修者,应先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抄诵《僧伽吒经》,熟读般若金刚等,彻入甚深般若,深信山河大地、三身四智,皆自性事,为度幻众习修正法,入无余涅槃,而发大菩提心。此为基础。


  于精舍空闲处,面西端坐,戒忌用力地从耳根入手,一句弥陀,不取二相。


  哈哈,何为不取二相?甚深般若也。


  在耳根坚牢音处,戒忌用力地系住一句佛号。佛号绵绵不断,故非空,即非不知;因无分别妄想相,故非有,即非知;虽无妄想分别,但如幻了知万境变化,故非空非有,即非知非不知。到此境中,始见十方三世诸佛宣说自家佛土法藏。


  虽了知万境变化,而无任何反应。但佛号不断,故非死空非真有,也就是即空即有。也就是不知而知,知而不知。在此境中,可了知十方佛国一相,无差别相,不思议相。哈哈,到此处的修行者,既可以在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直心一念,无分别相,来而不应,去而不留,清静自然;也可以起一念“谁念阿弥陀佛”的疑情,撕毁无明根本。


  如继续此境,深信一句阿弥陀佛称诵十方诸佛功德,于日常生活时,天堂地狱中,一念觉处阿弥陀佛。念念阿弥陀佛于一念中,在一念“阿弥陀佛”的佛号中,遍十方法界。知则其小无内毫尘不立,不知则其大无外横遍虚空。一念间过三万大劫,因缘时至,忽现大地平沉,牢枷脱落,见到本来面目……


  一句佛号,有则穷三际,遍法界,三身四智,相与不相,空与不空,般若菩提,轮回涅槃,均含摄其中;空则哑然失笑,痴人骂街。哈哈,圣哉,念佛法门,阿弥陀佛!


  起修念佛禅者,自始自终,无四相严持戒、广布施。老实干活的同时,如金砖敲门,既使见不到自家本来面目,也可以因阿弥陀佛愿力往生西方净土。此乃三根普被之法门,末法时期善巧圆融之法门。


  另外,这中间还有一些相上的东西需跟进,如到达哪个境界可以去学习一些什么样的经教等。哈哈,都是一些忙上添忙,无病呻吟之物。不可不用,不可重用。


  最后还有一个重点,如四千年中谁说修念佛禅可以破戒吃肉了,一定是着魔了,大家可以用木棒打他。


  哈哈!


——回家人
发表于 2011-4-29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无常就在你我之内,就在伸手可及之处。
只消往内看一眼,它就在那儿 -- 那等着被经验的无常...
在家居士视无常为生命中的珍宝。
为了自己的幸福及社会的福祉,
他们珍藏它,用以建造储藏平静与均衡能量的宝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9 22:53 , Processed in 0.207580 second(s), 18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