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07|回复: 1

[事迹传记] 佛陀及阿难的入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4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06 编辑

佛陀最后那段日子与般涅槃的记录,传达了一种特殊的分离情感,那对阿难来说尤其痛苦。那也是佛法衰弱的第一个小征兆,随着距离佛陀的年代愈来愈远,它会逐渐消失,直到一位新的佛陀出世为止。这部《大般涅槃经》的主旨,是劝人要把握时机,修行佛法。它再度反应了阿难的完整性格,因此我们将跟着它的脚步前进,强调以阿难为主的那些段落。 这部经的第一节是从马嘎塔国的首都王舍城开始,七年前迭瓦达答试图分裂僧团,结果失败。阿闍世王仍统治着马嘎塔国,巴谢那地王刚被推翻,释迦族面临悲惨的结局,阿难的许多近亲都被杀害。那时,三个著名的刹帝利族——拘利族、马喇族与瓦基族,住在靠近喜马拉雅山区的恒河北方,他们都独立于阿闍世王之外。阿闍世王想要灭掉瓦基族,将其土地并入日益茁壮的帝国中。 佛陀无法阻止那些未进入僧团的释迦族人被消灭,他们有自己的业报要偿还,但他帮助了瓦基族,后来也间接帮助了马喇族。这是佛陀晚年时,外部的「政治」背景。此事的细节,详述如下。阿闍世王命令大臣禹舍去找佛陀,宣布想入侵瓦基族的企图。禹舍来传达讯息时,阿难尊者就站在佛陀背后为他摇扇。佛陀转向阿难,问了他七个关于瓦基族生活方式与情况的问题。 阿难回答,瓦基族经常召开集会并和谐地商议;不会毁弃制定的国法;遵从长老的训言;不会QJ妇女;尊敬寺庙与圣地;不会撤回对道场的布施;对于一切阿拉汉与沙门都给予保护与护持。佛陀说,以这七项特质,人们可以预期瓦基族会兴盛,而非衰亡。佛陀先前曾给他们这七项规定。禹舍回答,这七个特质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确保此族的继续存在,只要瓦基族能继续遵守,国王就不可能征服他们,除非透过内部失和或背叛。 禹舍信服地离开,并向国王报告,若贸然对瓦基族开战不会成功。那时的印度人对具有心灵力量者有很大的信心,因此道德优越的暗示就足以阻止一场战争。一直到后来,在佛陀入灭后,国王才可能侵入瓦基族,因为那时,瓦基族已背弃了完善的道德。 佛陀曾以这高度政治性的讨论作为教育的机会,他请阿难召集当地所有比库,给他们能使僧团兴盛的七项告诫:比库们应经常聚会;并和合地尽力于僧团的职务;他们不应制定新的律法,而应遵守已制定的律法;他们应尊敬被赞叹的长老,并听受其忠告;他们应抗拒渴爱;乐住林野;并随时保持正念。那么,志同道合者就会被吸引前来,那些已在过清净生活者也能安住。 在佛陀对比库们说完这些话之后,以如下精简的教法总结,它在这个故事中重复出现了许多次:有关此是戒、此是定、此是慧。修习戒成就,则定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定成就,则慧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慧成就,则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见漏及无明漏解脱。 在这番告诫后,佛陀便展开生命中最后的旅程。他总是前往那些想要了解佛法,或需要澄清误解,或可以阻止暴力的地方。在这段最后的旅程,他先朝恒河方向走到那烂陀,它后来成为佛教著名的教育中心。它靠近沙利子的出生地,沙利子就在出生地离开佛陀,因为他想在般涅槃前,待在此处教导母亲佛法。在道别时,沙利子再次赞叹佛陀:「世尊!我对世尊有如此的信心:没有任何人拥有比世尊更高深的智慧。」 然后,佛陀便和比库们前往瓦基国的首都吠舍离,他曾称赞过该族的美德,而阻止阿闍世王入侵。他在那里罹患重病,完全以意志力压抑疾病,因为他不想在未再次召集弟子之前辞世。佛陀会生病,是因肉体的不圆满,但能以意志力控制疾病,则是因心灵的圆满。阿难为佛陀生病而沮丧,情绪低落到无法正确地思考。他对佛陀说,只有想到佛陀不会在未给比库们一些僧团规定就般涅槃时,才稍感安慰。 但佛陀却反驳他:“阿难!僧团还能期待从我这里多得到什么吗?我教导佛法从无内、外区别,如来绝无任何藏私。只有自认为应该领导比库僧团者,或比库僧团得依靠他者,这样的人才必须给予弟子最后的指导。但如来并无这种想法,因此他必须给予比库僧团什么指导呢?”佛陀接着说:“阿难!如今我差不多八十岁了,生命已走到尽头,我只能勉强维持这个身体,就如有人维持快要瓦解的旧马车一样。我的身体只有进入安住于无相心解脱时,才会自在。” 但大师随即又给了阿难一贴良药,以对治由这些话引起的悲伤:“因此,阿难!要作自己的岛屿,作自己的皈依处;要以法为岛屿,以法为皈依,不要寻求其他的皈依处。”此经的第三节是佛陀停留在吠舍离度过雨安居。有一天在雨后,他嘱咐阿难拿着坐具,陪他到遮波罗庙禅修一天。当坐在那里时,世尊看着面前的美景,提醒阿难附近许多美丽的景点。这段乡间叙述的原因看似不明,但到后来就会变得清楚。 佛陀接着说:“任何成就四神足者,都能让它们成为他的工具与基础,如果他有意愿,将能活过一劫或活满一劫。如来已完成那一切,因此如果受到请求,他可以活到这劫结束。”虽然佛陀以给予阿难如此明显,且完全符合他期望的暗示,但阿难并未请佛陀为了众生而慈悲住世。佛陀不只一次,而是三次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对阿难说,但每次他都未会意。因为他的心受到魔罗蛊惑,魔王对他仍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力。 过去一直都很谨慎小心的阿难,此刻已迷失正念,这种情况先前也曾发生过,但都只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是否有可能在那一刻,阿难只沉湎于陪伴佛陀的喜悦中,因此听不进佛陀的暗示呢?也许就是贪着于陪伴佛陀,再加上诱人的黄昏与平静的森林,更加深他的贪着,以至无法做出正确的反应——最符合他深切期望佛陀活久一点的反应。 如果没有魔罗的扰乱,阿难就会请佛陀接受延长寿命的重任,而佛陀出于对世人的慈悲也会同意。但魔罗害怕无数众生会逃脱他的掌握,急于阻止此事,将历史的轨迹封存下来。这个如此戏剧化且引入联想的场景,是属于巴厘经藏的神秘事件,人们可以无尽地想像它。 让我们继续这件事:佛陀请阿难离开,而开始入定,阿难则坐在附近树下。然后魔罗出现在佛陀面前,提醒他四十年前刚觉悟后不久的一个承诺。当时,魔罗请佛陀般涅槃而不要传法,但佛陀回答,除非他已彻底训练与指导比库、比库尼、近事男与近事女,并已妥善建立清净梵行,否则他不会般涅槃。然而如今,那些事都已完成,魔罗也来提醒他该是实现诺言的时候了。佛陀回答:「魔罗!你且安心,不久之后如来便会般涅槃。从现在起三个月后,如来就会般涅槃。」 于是世尊以正念、正知,放弃继续住世的意愿,就在如此做时,大地剧烈震动,天上雷声隆隆。那是当他宣布放弃这些自然元素作为其生命基础时,它们的强烈反应。当阿难达察觉地震与雷声时,他问佛陀这现象的原因,佛陀回答有八个原因。第一是当自然界巨大力量移动的场合,其次是当拥有神通的比库或婆罗门进入某种禅定时。后六个分别是菩萨入胎、出生;如来觉悟,初转法-轮,放弃继续住世意愿,以及般涅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切众生最高者的佛陀和整个宇宙之间,有多么深刻的连系。 此时,阿难毫不犹豫,三度恳求佛陀继续住世一劫。但佛陀回答,最适当的请求时间已经过去。当阿难第三度请求时,佛陀问:「阿难!你对如来的觉悟有信心吗?」当阿难肯定这点时,他又问:「那么阿难,为什么你要持续违逆如来至第三次呢?」然后,佛陀向阿难说他已让机会悄悄流逝:“这是你的过失,阿难!你并未把握如来所给予的请佛住世的明显暗示。阿难!如果你这么做,如来可能会两度婉拒,但第三次一定会同意。”佛陀也提醒阿难,不只是现在,之前已有十五次表明自己能住世一劫,但阿难每次都沉默不语。 最后,佛陀又补充有关无常的告诫:“难道从一开始我就未教导,一切我们所爱的事物都会变化、分开与离散吗?一切都会成、住、异、灭,没有任何事是不会消散的。此外,如来也不可能收回说过的话:三个月后他将会般涅槃。”因此,他请阿难召集当地比库前来。他劝与会大众要学习与修行觉悟之道,这他在传法期间都已教导得很清楚了,如此一来,「为了众生的福祉与快乐,出于慈悲,为了世间与人、天的良善、福祉与快乐,这个梵行将可长续久住。」在开示结束时,他宣布「从现在起三个月,如来将般涅槃。」并给予比库们一些思维的偈:“余日无多吾寿尽,离开汝等自依止。精进正念持净戒!坚定守护汝自心!于此正法律中人,安住正念与正知,应断生死之轮回,并能抵达苦灭边。” 准达(纯陀)的供养:此经的第四节记载,在雨安居结束后,佛陀继续旅程,并宣布不会再返回吠舍离。途中,佛陀对比库们开示之前说过的相同主题,他说他们会轮回生死,是因为并未洞见四法——圣者的戒、定、慧与解脱,并再次如他在最后旅程中经常说的,强调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在下一个休息处,他向比库们解释,如果有人意图引用他的话时应如何做。佛陀说,他们应记住这些句子,并在律或经中寻求印证,如果在其中无法找到,那么就可以断定它们是那人误学来的,便应拒绝它。这项告诫,对于忠实传递佛陀的话,是非常重要的,至今仍是人们分辩是否为佛陀所说,或是新编、伪造经典的根据。 之后,佛陀游行到喜马拉雅山旁刹帝利族的所在地——马喇国。这段期间,他可能也到过沙瓦提国,因为他就是在那里听到沙利子的死讯。在释迦族的邻居马喇国境内,金匠准达邀请他和比库们应供,主食是一盘旃檀树耳,佛陀要求准达,这盘食物只供养他,而比库大众则供养其他食物。然后,他要求将剩余的旃檀树耳埋起来,「因为除了如来一人之外,我没有看过其他能吃完它而完全消化的人。」 在这顿饭后,佛陀便罹患严重的腹泻,但他平静地忍受它,并未因此中断行程。沿途他都吩咐阿难达摊开他的僧袍,因为他已筋疲力尽想要休息。他请阿难到附近溪流取水,但阿难说宁可到河边取水,因为溪水已被许多马车搅动而浑浊了。在佛陀三度要求下,顺从的阿难便前往溪流,此时溪水竟奇迹似地变清澈了。 接着似乎有些突兀,阿难达问了应如何与女人相处。然后,他问如何处理世尊的遗体。佛陀的回答很直接:“阿难!你不应担心此事,但自思维,努力护持正法。有智慧的长者,当供养如来之身。”然后,阿难希望知道在家居士如何举办葬礼。佛陀对于荼毗与造塔给了详细的指示。他说有四种人值得造塔:无上的佛陀、独觉佛、声闻阿拉汉与转轮圣王。供养这些佛陀,也会获得很大的福报。 然后,阿难悲不可抑,悄悄地离开而入于精舍,闩锁门栓,暗自饮泣。他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对他慈悲有加的世尊很快就会不在了。他二十五年的服侍结果还剩下些什么呢?这个著名的场景在佛教艺术中经常被描绘,让人不禁想起在十字架背后哭泣的基督徒。 摘自《佛陀的圣弟子传》
发表于 2011-4-25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06 编辑

愿我及法界一切众生,皆生生世世不失感恩报恩的心,生生世世不失菩提心。 愿我及法界一切众生,身口意业、一念一行,皆为幻法影响幻众入无余涅槃。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修了义出世间法布施,皆得了义出世间法供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20:12 , Processed in 0.20147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