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82|回复: 1

[事迹传记] 阿难与同修比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4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08 编辑

在所有的比库当中,沙利子(舍利弗)是阿难最亲密的朋友。阿难和他的异母兄弟阿奴卢塔的关系,似乎反而没有那么亲密,因为后者喜欢独居而阿难则喜欢人群。沙利子是和佛陀最相像的一位弟子,阿难可以用和佛陀说话的相同方式,和沙利子交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所有的比库当中,只有沙利子与阿难两人得到佛陀亲授的尊号:沙利子被称为佛法大将,而阿难则被称为佛法司库。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互补的角色。沙利子犹如狮子,是主动出击的老师,而阿难则比较像保护者与库藏官。在某些方面,阿难的方法更像马哈摩嘎喇那的,马哈摩嘎喇那的个性也是像慈母般与守成的。 阿难与沙利子经常如团队般一起工作。他们曾两度拜访生病的在家施主给孤独长者,并一起处理高赏比地区比库们的争执。他们彼此也有许多佛法上的讨论,彼此的友谊如此密切,因此当沙利子般涅槃时,阿难所有的禅定训练都派不是用场,感觉就如堕入深渊一般:“四方八面皆暗淡,教法于我渐模糊;吾之圣友确已逝,一切皆没入黑暗。”因为噩耗的冲击,阿难的身体感觉就像虚脱了,甚至佛法的支援在那一刻也似乎弃他而去。于是佛陀便安慰他,思维沙利子是否从他的身上,取走了他的戒、定、慧、解脱与解脱知见? 阿难不得不承认,这些最重要的事情都不曾改变,又说沙利子曾是他和其他人非常有益的伙伴与朋友。再次,佛陀以过去一直教导的——凡有生必有灭,来提醒阿难,而将这对话导引到更高的层次。对其他弟子来说,沙利子之死就如大树失去主干一样,但这应该只是被当作‘以自己为岛屿,以自己为皈依处,不要寻求外在的皈依’的另一个理由才是。 阿难和其他弟子们的许多讨论都有记载下来,但这里只能提到一些。有一天,鹏耆舍尊者陪阿难去王宫,教导后宫女人们佛法。鹏耆舍个性上似乎有强烈的爱欲倾向,当他看见宫中严饰的美女时,心中便充满了爱欲。突然觉得持之以久的比库独身生活,就如铅块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还俗与纵欲的想法如排山倒海般袭来。当他们私下交谈时,鹏耆舍向阿难解释自己的困境,并请求他协助与引导。由于鹏耆舍是僧团中诗文第一者,他以阿难的族名苟答马称呼他,并以偈说:“我被爱欲所燃烧,吾心全被火吞没。教我如何熄灭它,出于慈悲苟答马。” 于是阿难也以偈回答:“此是缘于颠倒想,汝心才被火吞没,转移美丽之净相,爱欲所系之面向。观五蕴身如陌路,视彼为苦而非我。熄灭强大欲之火,切莫一再引燃它。当修无相之禅观,抛弃我慢之习气,于是藉由破我慢,汝将重获安稳心。”阿难向鹏耆舍指出,他因为执着女性魅力的表相,所以才会不断地为爱欲添补燃料。迷恋美色会导致失落感,心表现出厌倦,而厌弃出家生活。因此,鹏耆舍必须冷静地思维那些看似美丽与可爱的事物,他必须以禅观的解剖刀切开身体,进入迷人的表相底下,看看隐藏于其中的不净与痛苦。以这个方式,欲望便会消退,他就能从世俗欲乐的诱惑中,坚定不屈地站起来。 阐那比库因对佛法有疑惑而苦恼。佛陀在世时,他就已经很顽固、任性而难以调伏,世尊般涅槃后,他更是充满焦虑感。虽然他谦虚地从其他比库寻求指导,但仍不满意自己的进步。他能了解五蕴无常,但当思维无我时,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害怕涅槃会毁了这个宝贵的自我,因此他来听取阿难的建议。阿难先对阐那已能放松固执,认真地想了解佛法,表示他的喜悦。阐那很高兴,并专心聆听阿难解释佛陀对迦旃延比库的开示,开示主题是超越有边与无边。听完阿难的解释之后,阐那便达到入流的道与果。因此,他高兴地大叫,能有像老师一样这么睿智的朋友真是太好了。他终于得以安住在法上了。 如果有人将佛经视为无声、和谐的讨论法的对话,那么经藏许多都是由阿难与佛陀的对话所组成。佛陀开示时,阿难总是在场,只有少数不在场的情况,事后佛陀都会为他再重述一次。佛陀经常对阿难提出教法的问题,目的是为了阿难的心灵成长,或针对在场所有比库而说。对于听者而言,当两位专家在互相讨论某个主题时,总是比独自一人说话更有激励作用。因此,许多佛陀与阿难之间的对话,都是为了指导别人而说。 有几次,当佛陀来到某处时,他会藉由微笑,创造开示的特殊机会。阿难知道正觉者不会无缘无故的微笑,立刻就了解到事有蹊跷,便会询问佛陀为何微笑。于是,佛陀便详细解释过去发生在该处的一个本生故事。对话之中,由阿难提出问题的次数,远多于佛陀。例如,阿难问哪种香气不同于绽放的花朵,而会逆风传送。答案是:皈依三宝、持戒与布施者的戒香。 另一次,阿难问在僧团中如何才能活得快乐。答案是:如果他自己持戒,但不责备别人不持戒;如果他注意的是自己,而非别人;如果他不担心默默无闻;如果他能轻易地达到初禅至四禅;最后,如果他能成为阿拉汉。因此,到达圣者之道的第一步,是不批评别人或注意别人,只要求自己。 阿难问:「什么是戒的目的与功德?」佛陀回答:「为了免于自责与罪恶感,以及拥有正知。」阿难又进一步问:「什么是正知的目的与功德?」佛陀回答:「他能在善念与善行中得到喜悦,在进步中感到快乐。并为进一步的努力铺路。」「那会导致什么结果?」「他将体会到内心的至乐,入善与圆满的喜悦,并因此产生深定与慧。」阿难就这样问了许多佛法的观点。 有时阿难会向佛陀报告自己的一些见解让世尊指正,世尊会接受或指正它们。例如有次他去找佛陀,说:「依我之见,世尊!善知识占了梵行的一半」。没想到竟遭到佛陀反对:「别这么说,阿难!清净的善知识不只占了梵行的一半,而是梵行的全部!」因为如果他们不是以佛陀为最佳的善知识,为他们指出正道,那么那些梵行会是什么模样呢? 阿难最著名的言论,应该是他在《大缘经》中的开场白:「世尊,缘起甚深,但对我来说,它却显得再清楚不过。」再次,遭到佛陀反对:「不是这样,阿难,不是这样!这个缘起的本质与外表都甚深,它真的难以洞见。由于众生不了解与洞见这个原则,因此才被困在生死轮回中,找不到解脱的方法。」然后佛陀以各种角度为阿难达解释缘起。 有一次,阿难看见一个弓箭手表演特殊的技法。他告诉佛陀这令他印象非常深刻——由于阿难来自武士阶级,原本就偏好这类武艺表演。佛陀便以譬喻因势利导,而说了解、洞见四圣谛,比用一支箭射穿头发七次更难。另一次记载说,阿难有次看见佛陀的一个弟子——著名的婆罗门生闻,独自驾驶他闪亮的白马车。他听到人们大声赞叹,说那马车是所有马车里最漂亮的。阿难向佛陀报告此事,并问他根据佛法,人们如何描述最佳的马车。 佛陀使用许多譬喻,详细解释通往涅槃的车乘:“信与慧是拉车的动物,惭愧是煞车,智是缰绳,正念是车夫,戒是璎珞,禅定是车轴,精进是车轮,平等心是车辕,出离是底座;慈爱、不害与独处是武器,忍辱则是它的盔甲。” 阿难在过去十万劫前的莲华上佛座下,发愿成为未来佛的大弟子。当时,莲华上佛是住在汉沙瓦低王城的难达王之子,其弟是须摩那鸠马喇太子,统治一片其父赐封的采邑。有一次,莲华上佛和十万名比库随从住在首都时,须摩那鸠马喇奉父亲之命前往边境平乱。当返回首都时,父亲要封赏他,他选择邀请佛陀与僧团到自己的城市,在三个月的雨安居期间供养他们。 太子对佛陀的侍者须摩那比库印象非常深刻,在安居期间特别仔细观察他。三个月结束时,他虔诚供养佛陀与僧团一切资具,顶礼佛足,并将功德回向发愿,希望未来能在一位正等正觉者座下成为其侍者。佛陀观察未来而告诉他,他的愿望会在十万劫后苟答马佛的教团中实现。据说从那天起,须摩那鸠马喇就感觉到,他已手持衣钵走在苟答马的身后。 在本生故事中,我们经常发现阿难达早期化身的重要特色。在这些故事中,最引入注目的是阿难和菩萨——未来佛陀之间非常密切的关系。他通常是菩萨的兄弟、儿子、父亲、助手、同僚或朋友。在此所举前世的三个例子,强调他自己圆满德行所作的努力。完整检视他的前世可以看出,他只有几次是天神或动物,大多数是人。相形之下,阿奴卢塔几乎都是天神,而迭瓦达答则经常是动物。 有一生,阿难与菩萨是出生于贱民阶级的堂兄弟,他们在烟熏恶臭的地方工作。为了避免受人轻视,他们伪装成年轻的婆罗门,去德咖西罗的大学学习。后来身分被识破,遭到同学的痛打,一位睿智而善良的人出面阻止,并建议他们出家成为沙门。他们遵从这建议,但由于欺骗的恶业,命终后转生为一只雌鹿的后代,他们兄弟形影不离,最后一起死在猎人的箭下。在下一世中,他们成为鹰,并再次被猎人射杀。 自此之后,他们低于人道的转生便结束了。阿难转生为王子,菩萨则是皇家教士的儿子。从世俗的眼光来看,阿难的地位较高,但菩萨则天赋异禀;他能记得上述全部三世,而阿难则只记得他身为贱民那一世。菩萨在十六岁时,成为精进修行的沙门,而阿难则成为国王。之后,菩萨去拜访国王,赞叹出家之乐,并解释世俗生活的不圆满(苦)。阿难承认他了解这点,但仍无法放下欲望,他的执着就如大象深陷在沼泽中。 因此,菩萨建议他,即使身为国王也能持戒,例如,可免收不公平的税金,并支援沙门与教士。反之,当他情欲高涨时,他应想到母亲:在他身为婴儿完全无助时,若无母亲的照顾,他永远无法成为国王。于是,阿难下定决心成为沙门,后来两人都达到梵界的成就。 有一生,菩萨是波罗奈国正直的国王,他修持王德:布施、持戒,并遵守伍波萨他日。那时有个大臣不断想染指后宫的妃子,当被逮捕时,仁慈的国王赦免他的死刑,只是放逐他,并准许他带着家眷与财富同行。之后,这位大臣迁往邻国王宫,成为国王的心腹,他告诉国王可以轻易占领波罗奈,因为那国王太仁慈了。 但邻国的国王阿难很是怀疑,因为他相当清楚波罗奈国的权势与力量。这个大臣建议他可以破坏波罗奈国的一个村庄作实验,如果有人被逮捕,国王甚至可能酬赏罪犯。果不其然,当抢匪被带到菩萨面前并哭诉他们是迫于饥饿时,国王竟发钱给他们。这使阿难相信奸臣的话是真的,于是便出兵波罗奈。菩萨军队的主将要保护王国,但菩萨说他不想成为伤害他人的因。如果其他国王想要波罗奈国,他便会送给他。于是他让阿难逮捕他,并关入牢内。 菩萨在狱中对贪婪的国王阿难修慈悲观,此时阿难正陷入狂热与罪恶的陷阱中。最后阿难请求菩萨原谅,并归还王国,发誓永远做他的盟友。菩萨重回王座,并对大臣们说不害的功德与福报,他说因为和侵略者保持和平,数万人得以免于战死沙场。然后,他放弃王位,出家成为沙门,并达到梵界的成就。而阿难,则继续当国王。 摘自《佛陀的圣弟子传》
发表于 2011-4-24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08 编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20:13 , Processed in 0.26880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