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79|回复: 7

[事迹传记] 温和的侍者阿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2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3 编辑

在所有随侍佛陀的大比库中,阿难尊者在许多方面都占有一席独特的地位。阿难的独特地位早在出生前就已开始。根据传统说法,他和佛陀都是从兜率天降世,并在同一天出生在同一个释迦刹帝利阶级。他的父亲甘露饭王是佛陀父亲净饭王的兄弟,因此两人是堂兄弟,他们一起在释迦国的首都咖毕喇瓦土城长大。甘露饭王也是另一位大弟子阿那律的父亲,但可能是和不同的妻子所生。 当阿难三十七岁时,便和阿那律、提婆达多等七位释迦贵族子弟,一起加入佛陀的比库僧团。阿拉汉毗罗咤师子是他的老师,教导他比库戒。阿难证明自己是个积极与精进的学生,在第一次雨安居期间,他就到达入流果。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在修行期间对他帮助很大。富楼那教导新进比库佛法,对于五蕴与‘我’的关系有深入的解说。阿难在聆听富楼那说法时,他愈来愈深入洞见五蕴无常、苦与无我的本质。一旦观慧成熟,他便突破至入流的道与果。 阿难一直都满足于比库生活。他已进入解脱道,了解出家之福,那是和志同道合伙伴同行的一种喜悦。在年轻生活的第一年里,阿难完全沉浸在自净其意的喜悦中。他轻易地就融入僧团,并逐渐培养出愈来愈强的弹性与心智力量。 当佛陀与阿难都五十五岁时,佛陀召集一次比库会议,并说:“在我的僧团二十年中,曾有过许多侍者,但没有一个完全适任,他们一再显露出一些任性来。现在我五十五岁了,需要有个值得信赖与可靠的侍者。”所有圣弟子们立刻表态,但佛陀都没有接受他们。于是大比库们都看着谦虚退让的阿难,请他承当。 由于阿难身为比库的表现无懈可击,他似乎注定要担任这个角色。当被问到为什么只有他未表态时,他回答说,佛陀最清楚谁适合担任他的侍者。佛陀对他很有信心,所以他才未表达意愿,虽然他也很想成为大师的侍者。于是佛陀宣布,最合适的侍者人选就是阿难。阿难对于能雀屏中选并未感到骄傲,反而向佛陀提出八项请求: 一、佛陀绝对不可赠予他衣服;二、佛陀绝对不可将得到的食物分给他;三、佛陀绝对不可将得到的住处赐予他;四、佛陀绝对不可将他纳入任何私人邀请之列(例如说法的场合,或要应供时);五、如果自己受邀应供,他要求能将邀请转给佛陀;六、如果有人自远方来,他要求有权引导他们去见佛陀;七、如果对于佛法有任何疑惑或问题,他要求佛陀在任何时候帮助厘清疑问;八、如果佛陀在他缺席的情况下开示,他要求有权私下为他重说一次。 阿难解释说,如果他未提出前四种情况,人们可能会说他接受侍者职位,是为了亲近佛陀以贪图物质享受。而如果未表达后四种情况,人们会说他在履行职务之时,并未注意到精进佛法道业。佛陀对于这些合理的请求全都答应,因为它们都是如法的。从那时起,阿难就一直担任侍者随侍在侧,佐理世尊达二十五年。 在这段期间,阿难还是和先前十八年是默默无名时的弟子一样,不停努力追求解脱。他说自己:“经历二十五年整,我不断增上修行,世间欲念未曾生,世间嗔念未曾生,洞见最胜之佛法。”偈中提到的二十五年,就是他担任佛陀侍者的那段时期,而非整个比库生涯。在这段时期,虽然他还是一个不断增上的‘有学’修行者,但心中无有贪念与嗔念。这暗示着,他和佛陀的密切关系,以及对佛陀的虔诚奉献,都和自己的解脱无关。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胜任者职位,做为随侍佛陀的侍者。 在巴利藏经中,出现许多次佛陀对阿难的赞叹。例如,有一次萨罗国的巴谢那地王会见阿难尊者,并询问他正确身、语意行的标准。阿难以一贯的颖慧回答,国王听了很高兴,就送他一件贵重的衣服。之后,阿难向世尊禀报这次会面,于是佛陀对全体比库大众说:“比库们!这是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的收获,他很幸运能得到会见与供养阿难的机会。” 阿难是个擅长说法的老师,因此在佛陀觉得自己身体不适的场合,会毫不迟疑地请他代替,此事发生在咖毕喇瓦土城佛陀与释迦族的亲属之间。当释迦族要启用一间新别墅时,他们邀请佛陀与比库们在那里度过首夜,为那个地方祝福。佛陀在那里说法许多个夜晚,然后对阿难达说:“阿难!对释迦族人说弟子修道的进阶训练。我背痛,需要休息一下。”于是,阿难对完整修行做了详细说明,从基本的戒律到究竟的阿拉汉果智。当结束时,佛陀站起来说:“萨度!萨度!阿难,你已针对声闻的进阶训练,为释迦族做了一次杰出的开示。” 好几次阿难说法时,佛陀并不在场。习惯上,佛陀有时会先做一段简短而扼要的开示,然后就起身回香房,似乎要让比库们自行梳理他话中的意义。这时,比库们会去找博学多闻的长老,请他们详细解释佛陀简短的开示。通常他们会先去找‘论议第一’的大迦旃延尊者,如果他不在,就会去找阿难,‘因为阿难尊者受世尊与睿智道友们的赞叹。’然后,阿难就会完整的解释佛陀开示,事后比库们会将阿难的话告知佛陀。佛陀总是会说:“比库们!阿难是智者,深入法义。如果那么问我这件事,我的回答就将会和阿难一样,就是那个意思,你们应将他牢记在心。” 阿难通达「法」的程度,佛陀甚至称他为「法」的活化身。有一次,一个在家弟子问佛陀,在他对「佛」与「僧」礼敬后,他应如何礼敬「法」?当时「法」尚未被记录在书籍中。佛陀回答:「善男子!如果你想礼敬『法』,就去礼敬佛法司库——阿难。」于是,在家弟子邀请阿难达应供,并供养他一疋贵重的布料。阿难达将它献给沙利子,沙利子则又转献给佛陀,因为只有世尊才是诸福之因。 另一次,阿难回答完佛陀的问题而离开之后,佛陀告诉其他比库:“阿难虽然还是个有学者,但要找到智慧和他一样相同者,并不容易。”在世尊般涅槃前不久,他说:“就像刹帝利、婆罗门、吠舍与沙门见到转轮圣王很喜欢,比库、比库尼、近事男与近事女对阿难也是如此。如果有四众之一去见阿难,单是他的风采,就会带给他们喜悦。当他说法时,他们则会因为他的话而喜悦。当阿难恢复静默事,他们则犹嫌不足。” 鉴于如此众多的赞誉与欣赏,不难想像阿难背后所遭遇的嫉妒与憎恨一定也不少,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阿难是个没有敌人的人。这样稀有的好事绝非偶然,他在许多前世就已是如此。阿难毕生对佛法的投入如此彻底,名声根本无法触及他或令他骄傲。他知道这些好处都是拜佛法之赐,秉持这样的态度,他的内心毫无骄傲与自满。 不骄傲的人没有敌人,也不会遭人嫉妒。如果有人如阿难同父异母兄弟阿那律,避开一切社交而完全转向内在,那么没有敌人就很容易。但阿难夹在佛陀与他的众多信徒之间,经常将自己暴露在心胸狭隘者的敌意与憎恨之下。因此,他没有敌人、没有冲突与紧张的生活,可说是近乎奇迹,这真的是阿难独一无二的特质。 虽然阿难也曾遭到善意的批评,或偶尔受到告诫,但那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为了改变个人的行为,友善的提醒或警告,或甚至是实质的责备,都有助于达到更高的净化。如果认真看待,这种批评将能带来更多内在的清明,以及他人更高的尊敬。但阿难受到告诫的例子,大多是社会行为或戒律的小细节。它们很少触及自我净化的事,以及他对法义的理解。 譬如有一次,当佛陀深为胃胀所苦时,阿难为他煮稀饭,之前这么做都有效。佛陀告诫他:“对沙门来说,不宜在屋里准备食物。”在此事之后,佛陀便制定一条比库不得为自己烹煮的戒。阿难从那时起便谨遵此戒,因为他完全了解此戒对他的真实与必要性。又有一次,阿难去托钵时未穿重复衣。同修比库提醒他注意佛陀所制的戒,比库去村庄时一定得穿三衣。阿难衷心接受,并解释他只是忘了。由于这两件事,都和简单的戒律有关,因此很快就解决了。 如阿难这样拥有最杰出记忆力的人,还是可能忘记一些事,那是因为入流者不圆满的缘故。然而,佛陀要求比库们要时时专注与日常生活的小细节,因为更高的精进修行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戒律基础上,或者有助于消除纯粹智力上的理解与我慢。另一种针对阿难的批评,是马哈咖沙巴尊者所作的两个例子。 有一次,阿难请马哈咖沙巴陪他去尼众道场为比库尼开示。起初马哈咖沙巴有些迟疑,后来还是同意了。当开示结束时,一位任性的比库尼责怪马哈咖沙巴作了所有谈话,而未让阿难说一句话。她说那就犹如卖针的小贩,想卖针给制针的人一样。阿难乞求马哈咖沙巴原谅她,但马哈咖沙巴回答,阿难应有所约束,否则僧团就会开会检讨他的行为。马哈咖沙巴希望这次责备能提醒阿难,在他热衷于教导比库尼佛法时,别忽略了个人贪着的危险,这个批评无疑对阿难的未来很有帮助。 第二件事发生在佛陀入灭后不久,三十位阿难的弟子舍戒还俗时。马哈咖沙巴责备阿难并未照顾好这些年轻人。他和他们一起去游行,而他们当时都仍无法自制,饮食无度,缺乏正念、正知。因此,马哈咖沙巴批评他是个‘践踏新粮,破坏施主信心,徒众正在分崩离析者’。最后,马哈咖沙巴说:“这个年轻人真是不知道他自己的分寸。” 对这个更为严厉的指责,阿难只是回答他头上都已长出灰发,而马哈咖沙巴却还称他为年轻人。也许在这情况中,阿难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低估弟子们的世俗习气。阿难并没有为自己辩护,毕竟他还不是阿拉汉,仍有些烦恼习气,他只是对批评的方式有些意见。然而,如马哈咖沙巴这样的阿拉汉,一定知道何种批评形式对阿难最有帮助。无论如何,马哈咖沙巴在这两个例子中责备阿难,都是出于对他的关爱,他们之间一直都维持着绝佳的关系。 另一个伍达夷比库,曾批评阿难如下。一次,阿难问世尊,他的声音会在宇宙中传多远。世尊回答,诸佛是不可测度的,可以传得比一千世界远,甚至比三千世界更远。他们可以放光穿越那一切的世界,和声音一起到达住在那里的所有众生。阿难对于这样的描述感到很高兴,它无所不摄并超越一切层面,他因此叫道:“我真是幸运,有个如此具大势力的无上师!”伍达夷听到后驳斥他:“阿难吾友,你的大师具大势力,与你何干?”这话是个严厉的指控:阿难一直都只看到佛陀个人,而忽略了他的真实利益——自己的觉悟。 佛陀则温和的说:“不是这样,伍达夷。如果阿难未得完全解脱就死了,因为他心的清净,他会七次成为天王,或七次成为南赡部州之王。但是,伍达夷!阿难会在此世就证得究竟解脱。” 佛陀在阿难面前作这样的预言,显示对他的信心。佛陀知道阿难并不会因为对佛语的广大知识,而疏于修行。这番话也显示出佛陀发现,藉由安慰阿难的努力与精进,来保护他免于自责或他人的责备是有效的,将能为阿难在此世带来最高的成就。如来只有在一个人表现得非常诚恳而非轻忽时,才会如此宣示。 摘自《佛陀的圣弟子传》
发表于 2011-4-22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3 编辑

善哉见善人 善哉见佛陀 善哉闻法者 善哉能敬僧 善哉此法门 灭除一切恶
发表于 2011-4-22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3 编辑

善哉见善人 善哉见佛陀 善哉闻法者 善哉能敬僧 善哉此法门 灭除一切恶
发表于 2011-4-22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3 编辑

善哉见善人 善哉见佛陀 善哉闻法者 善哉能敬僧 善哉此法门 灭除一切恶
发表于 2011-4-22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3 编辑

善哉见善人 善哉见佛陀 善哉闻法者 善哉能敬僧 善哉此法门 灭除一切恶
发表于 2011-4-23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3 编辑

善哉见善人 善哉见佛陀 善哉闻法者 善哉能敬僧 善哉此法门 灭除一切恶
发表于 2011-4-23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3 编辑

发表于 2011-4-23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3 编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8 06:53 , Processed in 0.326979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