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18|回复: 0

明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直解》 (佛说阿弥陀经纲要)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6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来看信自,《要解》说:“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这个“自”是指的自性,就是我们一切众生本具的妙明真心,它不是肉团心。我们这个心脏和身体是一样的,将来必定会死亡,不是真心。真心也不是缘影心,缘影心是第六识能攀缘的心。此心只是缘色、声、香、味、触五尘所生的影像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或者风景,听到歌声,吃美味的食物等等,在脑海当中就会有它的影像,所以称为缘影心。这个心是前念灭后念生,念念生灭无常的,所以也不是真心!我们引用《楞严经》来证明真心不是缘影心!在《楞严经》上,阿难尊者示现受摩登伽女之难,文殊菩萨持咒前往救护,阿难尊者回来以后很震动,哀请佛开示!在《楞严经》上有七处征心的经文,阿难执心在内、外、中间等等,都被佛破斥!佛又问:“以何为心?”阿难言:“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阿难认为这个能推想寻思的心,即是自心。佛当时就呵斥阿难说:“咄!阿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佛指示阿难,你所谓的自心,只是外界五尘所引起的妄想,它迷惑你的真性。你和一切众生从无量劫到今天,都还认为它是真心,这叫认贼为子。因为这样,所以失掉本有的常住真心,而冤枉的受轮回之苦!我们大家都是如此啊,总认为这个思想是我们的心,但仔细观察,它是念念无常生灭的,所以不是真心!那什么是真心呢?真心就是我们本具的佛性,是离念灵知。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我们的佛性不比佛少一点。只是我们总攀缘外尘,眼见色,耳闻声,生种种的妄想分别执着,迷失了而不能证得,所以轮回六道,生死不了!而诸佛断除了一切的执着烦恼,所以就成为圣者。我们今天所有的修行,就是为了去除妄想分别执着而已。所以,不论修任何法门都要好好用功,等到有一天开悟了,明心见性了,就会明白此心是“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的。竖是从时间上来说的,横是从空间上来说的,真心当中没有时间的先后,真心是遍一切处的。并且真心是随缘不变的,会变的是妄想心,真心恒常如此。虽然真心不变,但却终日随缘,彻悟大师讲:“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夫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唯佛独证。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下面说:“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我们的真心是横遍十方的,所以十方国土都是自心中所现之物。我们现在虽然有妄想执著,迷惑颠倒,但只要能“一念回心”,依照佛的教导,背尘合觉,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就“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所以往生净土并不需到很远的地方,只是生在自己的心中而已,所以决定能生。我们净业行人于此应生决定信心,不可疑惑,这就是信自,信自性。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信他就是信他佛,我们要相信本师释迦牟尼佛不会打妄语,《金刚经》上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为我们制定的五戒都不要打妄语,更何况是佛呢?佛在《阿弥陀经》中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是真实不虚的。在净土三经中,就有两部记载大众见极乐世界的情形。在《无量寿经》上提到,阿难尊者正身西向,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说愿见极乐国土和彼土的诸菩萨声闻大众。刚说完之后,阿弥陀佛就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当时阿难尊者与参加法会的两万大众都同时看见了极乐世界。佛在说《观无量寿经》时,韦提希夫人与五百侍女,也都同时得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可见极乐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历代往生的例子不计其数,就是当代也经常接触到,由此都可证明佛所说的都是真实不虚的。所以我们应当相信,应当依教奉行,决定要求生净土。
我们还要深信阿弥陀佛的大愿真实不虚。阿弥陀佛在因地发了四十八大愿,每一愿的后面都提到,若不能实现,就不成佛。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所有的大愿都已成就。尤其是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一愿是我们往生净土的保证,“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所以我们只要符合阿弥陀佛救度往生的条件,就决定往生。是什么条件呢?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至心信乐”是信,“欲生我国”是愿,“乃至十念”是行,具足信愿行决定往生。我们来略微讲一下这条大愿。“十方众生”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我们也包括在内,只要具足“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就可以往生了。什么是“至心信乐”呢?“至心”就是至诚之心,就是诚恳到极点的心。善导大师说:“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换句简单的话,我们对阿弥陀佛的信心要是真实的,决定不能自欺欺人。鸠摩罗什大师打了个比方说:譬如有人在旷野荒郊,碰见强盗了,但没有人可以求救。这些强盗拿着刀拿着枪,要来杀他,于是这人赶紧逃跑。可是不远处他看见有条河挡路,但必须过河。他这回可麻烦了,后面有追兵,前面有条河,要活命就得渡河。他此时就会想我如何渡河呢?是穿衣服还是脱衣服呢?穿衣服游泳不方便,脱衣服又恐怕来不及了,怕他们追上来。他此时只有这一念,我如何渡河,不会再想其它的事情了,这就是至心。我们念佛也要有这样的心,一句佛号,字句分明,老实的念去。念佛是给自己了生死的,不是装给别人看的,要真的念,真的念就真的能往生,假念就是在骗自己,很难往生。
“信乐”就是信心欢喜,若能做到信心欢喜,则功德不可思议。在《佛说无量寿经》上说:“佛语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信心的来源是什么呢?当然是阿弥陀佛,我们如果不了解阿弥陀佛的大愿,便很难生起信心,便很难生起欢喜心。可是现在很多净业行者,总是把念佛当成功夫来用,总是看自己。看自己看到没有信心,以为自己功夫差,不能往生。虽然念佛,整天还是不安心,更谈不到欢喜心了。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说:“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一段是机法两种深信,“机”就是指的凡夫,“法”就是指的阿弥陀佛。我们凡夫要深信自己三业都是罪恶,无量劫以来沉沦六道,没有出离的缘。印光大师在《一函遍复》中也说:“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我们为什么要信自己是罪恶凡夫呢?就是要把自己放下!很多念佛人就是看自己,我有功夫,我能往生;我修的好,我能往生;我业障重,我能往生吗等等。要知道,不是我们有能力往生,而是阿弥陀佛的大愿能令我们往生。善导大师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我们都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的。如果说单靠自己,不用说我们,就是阿罗汉也不能往生,因为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要解》上说:“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所以我们都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的,要把自己放下。道证法师在《佛要救你》上也说:“要明白我们念佛,感佛来应,这可不是我们功夫好,是因为佛有大势力、大慈悲、大神通,他知道我们在念他,向他求助,所以佛慈悲积极的赶来应我们。这是佛有神通又有大慈悲,可不是我们功夫好。大家可不要狂妄贡高我慢,以为是自己功夫好,很会念佛,所以佛才来应。如果真的是靠自己的功夫,是自己的功夫好,那么应该是念自己的名字就好,不必念阿弥陀佛的佛名啊”。我们也不要总以为自己业障重,不能往生。要知道,我们罪障深重的众生,正是阿弥陀佛要救度的对象。善导大师说:“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虽然我们业障重,但阿弥陀佛有能力救度我们,他把救度我们的方法在十劫以前就准备好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我们也不要总念自己的业障,要把自己放下,要转向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一尊佛呢?在《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上说:“世尊告阿难曰:纵令一切有情,烦恼恶业,深障重报,彼佛光明名号神力,无所障碍。是故彼佛号无碍、无对、清净、智慧、欢喜等,智慧无碍故,威神力亦无碍。神力无碍故,大慈悲亦无碍”。阿弥陀佛的威神力、大慈悲都是无碍的。在《四贴疏》上说:“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阿弥陀佛有无碍的神通,我们礼拜他都看得见;我们称名他都听得见;我们忆念他都知道。我们如果知道这些,念佛应该很亲切才是,阿弥陀佛距离我们很近。阿弥陀佛念念要救度我们往生,就像母亲想念孩子一样。《念佛圆通章》上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阿弥陀佛对我们一切众生就是这样的心,我们要用心体会佛的慈悲。阿弥陀佛永远都是至诚要接引救度众生的。不论是对哪一个人、哪一个众生,都没有不接引的心。只要我们信愿持名,“乃至十念”就必得往生!
“乃至十念”的“十念”就是指的“十声称名”, 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中解释十八愿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经》下品下生也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十念上面还有个“乃至”,是什么意思呢?善到大师在《四贴疏》讲:“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在《往生礼赞》说:“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由此可知,“乃至十念”是指尽形寿的意思,长命之机就一生念佛,短命之机就十念、一念也能往生。下品往生的人是临终遇到念佛,念了十声就命终了,尽形寿只念了十声也往生了。我们不是那种情况,所以要专心长时的念佛。“至心信乐”的表现就是要“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不留恋娑婆世界,一心一意的只向往极乐世界,一心一意的念佛,这就是真正的信心,千万不能自欺。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可见我们的往生是阿弥陀佛所成就的。若我们“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是十念”都做到的而不能往生的话,阿弥陀佛就不成佛。他已经成佛了,所以我们就一定能往生,我们要深信不疑。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父母三宝是我们的恩田,本应恭敬供养才是,这里却杀害破坏,是罪大恶极的逆罪。《观经》下品下生提到,五逆十恶的人还能往生,这里怎么说五逆不能往生呢?要知道,后面还有一个诽谤正法,五逆加谤法就不能往生了。有人问,不造五逆,但诽谤正法能往生吗?有些大德解释说,诽谤正法的罪极重,甚至超过五逆。为什么有人会五逆呢,就是不知道正法,你诽谤正法就造成很多人五逆,所以罪过极重,很难往生。另外,诽谤正法就是不相信正法嘛,不相信当然不能往生了。善导大师解释说,十八愿讲五逆和诽谤正法不能往生,是佛抑制来说的。因为这两种罪极重,众生若造,就会直接堕落到阿鼻地狱,无量劫也不能出离。佛恐怕众生造这两种罪,所以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但不是不摄取。下品下生中说五逆能往生,因为众生五逆罪已经做了,但佛不能舍弃,还是发大悲愿摄取的。但下品下生谤法罪没有做,所以佛又止言谤法不能往生,这是对没有做的人来说的,如果已经谤法了,佛还是会摄取的。通过善导大师的开示我们就知道,谤法是佛抑制众生来说的,恐怕众生造这样的重罪。若真造了,佛还是会摄取的。这就像父母对孩子一样,天气凉了,父母让孩子添加衣服,说:“你不添加衣服,冻感冒了,我们是不问你的事!“可孩子真感冒了,父母能不问吗,还是得给孩子看病的。说不问孩子的事,是怕他感冒才这样说的。这里的五逆和谤法就是如此,我们以前虽然谤过法,但只要忏悔,阿弥陀佛还是会摄受的,还是可以往生的。但这样的罪很重,我们还是不要造的好,若忏悔不真诚,念佛不至心,恐怕还是要堕落的。
下面举一个临终十念往生的例子,在《净土圣贤录》记载: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张善和的人,他一辈子以杀牛为业。在临终时,他看见一群牛向他索命说:“你以前杀我们,现在还命来”。于是牛用角刺他的胸和背,张善和很恐惧,对他的妻子说:“赶紧请出家僧来救我”。出家师父到后对他说:“《观经》上提到,若人临终,地狱现前,只要至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往生净土,不再入地狱”。张善和马上要命终了,没时间取香炉。所以以左手拿火,右手拈香,面向西方大声念佛,还没有到十声,就说:“阿弥陀佛来了,已经给我宝座了”。说完就含笑往生了。
由这个往生的案例,可以看出阿弥陀佛的大愿真实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要解》下面说:“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我们要相信诸佛的证诚。经上说:“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是诸佛现广长舌相。《要解》中说,世间常人若能三世不妄语,舌头伸出来可以至鼻。但此经中诸佛劝赞净土法门,所现的广长舌相,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这样示现的目的,正是为了我们众生能生起决定信心。下面还说“说诚实言”,佛语本来就是真实不虚的,诸佛所说没有二言,都是为了让我们对净土生起信心。所以我们应当“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心求生,更无疑惑”,这就是信他,信本师释迦牟尼佛,信阿弥陀佛,信诸佛。善导大师也告诉我们要一心唯信佛语,《四贴疏》说:“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在六信中,信自和信他是一对。一般初学和阅读经典不多的人,容易信他但不容易信自。如果说自心是佛,便不敢承当,并且认为那是贡高我慢。还有人一听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便认为虚无缥缈,怕落空,这都是信心不深的表现。但如果能真实信他,在事相上老实念佛,还是可以往生的,只是品位不会太高而已。我们在《观经》上品中生看到:“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高品位的要求是比较高些,一般人也不容易做到。但也不要紧,只要能往生就很好,到了极乐世界毕竟都会很快成佛的。另外还有一种,就是专谈信自而不能信他的人。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一般他们文化程度还比较高,甚至对佛法颇有研究,对心性也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喜欢谈自性是佛,不能信他佛。认为念佛求生往生是心外觅法,是著相。于是轻视净土,不愿求生净土,当然就不能往生净土成佛了。还有更严重偏见的人,他们偏重自心是佛,于是就反对一切的修德,其实这是邪见的人,没有真实的智慧。如果说自性本来是佛,我们与其它动物也没有两样,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为什么相上有那么大的差别呢?就是因为修德不同。所以一个真正认知自性的人,他在事相上一定是深信因果,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的,彻悟大师讲:“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这是讲信因,因和果也是一对。因果的问题非常重要,我们凡夫轮回六道,诸佛菩萨成就圣果都离不开因果二字。若一个人能深信因果,他就不是一般的人了。因果通三世,三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将来果,现在作者是”。深信因果的人,就知道一切都有前因,用不着贪求,所以可以减轻无穷的烦恼。一个人若深信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的道理,他就会努力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可见,相信因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能够得到人身,必定是过去生有持五戒之类的善因。今天能够听到净土法门,甚至深信不疑,这个善根就更加不可思议了。《无量寿经》上说:“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可见,能闻信净土法门的人是有深厚善根的。至于以后会怎么样呢?我们不需要问任何人,问一问自己就可以了,夏莲居大德讲:“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如果我们能真信切愿,执持名号,那么今生必定往生,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快速成佛。如果我们懒散懈怠,不肯好好修行,任由烦恼习气做主,造种种的业,恐怕还得要继续六道轮回,受无尽的痛苦。善导大师讲:“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经生死,岂非快哉愿大家好好用功!
在信因中,最殊胜的就是“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以散乱心念佛,都会成为成佛的种子,更何况是一心不乱呢?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想跟随佛出家修道。老人去的时候,佛正好不在。于是舍利弗尊者用神通观察,发现他八万大劫都没有种善根,所以就不允许他出家,因为出家是需要深厚善根的。老人听到后就大哭起来。后来佛碰到他,就让舍利弗准许老人出家,不久后老人就证得了阿罗汉果。舍利弗尊者很奇怪,于是请问佛,佛回答说:“你们阿罗汉只能观察到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超过八万大劫的事就不知道了。在八万大劫前,这个老人是砍柴的樵夫。一次上山打柴遇到老虎,他急忙爬到树上。老虎走后,他放心了,随口念了一声‘南无佛’,今天他能够出家证阿罗汉果,就是因为当时念一声佛的善根成熟的缘故”。这样的公案还有很多,可见散乱心称佛名的功德都不可思议,更何况是一心不乱呢?《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我们只要真信切愿,一心念佛,就决定能得往生净土的殊胜果报。对此深信不疑,就叫信因。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信果就是说,信念佛之因必得往生之果。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都是从信愿念佛得生的。这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又如自身之影,必随自身;空谷回音,必应于响。从因得果,果不离因。念佛决定功不唐捐,往生之愿,决不虚发。能这样信,就叫信果。我们要问了,《要解》说:“皆从念佛三昧得生”,我没有得三昧能往生吗?“三昧”是梵语的音译,也作“三摩地”,译为“正定”“正受”, 《大智度论》卷七说:“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印光大师说:“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又正定者,寂照双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谓”。是不是我们得念佛三昧才能往生呢?当然不是,印光大师说:“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可见,我们只要真信切愿,一心念佛就决定往生。信愿持名是往生的正因,必得往生的妙果。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这是讲信事,事与理是一对。事就是事相,理就是本体。前面提到,我们的心横遍十方的,此心不可穷尽,所以依此心所现的境,也不可穷尽。从事相上说,确确实实有极乐世界,在十万亿佛国土外。此经上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两个“有”字很重要,说明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是实有,并且“最极清净庄严”。在《无量寿经》上说:“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极乐世界不是庄生寓言。庄生就是我国周代的庄周,他经常作一些寓言,虚构一些内容来寄托自己的本意。比如他说有个人叫混沌,生下来没有七窍。有人怜悯他,便给他凿开这些窍,等七窍凿出后,混沌死了。这就是寓言。实在没有混沌这个人,这只是借他来表示天地未分以前的不识不知。等知识多了,便是七窍有而混沌死。极乐世界是实有,不是寓言,我们要深信,这就是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理,不是一般所说的道理,而是指的理体,也就是真心实相。“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这一句是说十万亿土不在我心外,这个道理在上面说过了。下面说:“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依”就是依报,指极乐世界的环境,依报属于器世间。“正”就是正报,指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等,是有情世间。“主”是指教主阿弥陀佛;“伴”是指极乐净土的圣众。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教主以及侣伴种种事相,都是我一念心中所现之影。心性就如同明镜,极乐依正主伴就如同镜中所现之影。能现影的是镜体,所现的影也不离镜体。能现所现,都是真心实相。下面“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这四句,表理事无碍法界。第一句“全事即理”,就是说事就是理,理就是事,彼此不相妨碍。《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同样的道理,都是表理事无碍法界。在我们一般人看来,理和事是对立的,理就是平等不二,事就是千差万别。于是以为理是空,事是有,空有对立就有碍了,其实本来是不二的。这个道理只有开悟的人能契入,常人是无法真实理解的。“全妄即真”,妄就是妄心,虚妄,真就是真心,真实。怎么说妄就是真呢?这就像水与波的关系一样,波就是水,水就是波,本来不二。“全修即性”,修就是修行,性就是自性;修就是修德,性就是性德。我们本来是佛,这是性德,也就是《观经》说的“是心是佛”。但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说“是心作佛”。既然“作佛”就是修,但是“作佛”的心本来是佛,所以说“全修即性”。“全他即自”,自就是指自性,他就是指佛与众生,包括一切器世间与有情世间,这些都是我自心所现。所以说“全他即自”。《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自他不二。下面“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这是事事无碍法界,道理更深,我们更没有办法明白。事事无碍就是指事相与与事相,称性融通,亦皆彼此无碍。一事与多事也彼此无碍。一多相既,大小互容,重重无尽。多中含一,一中含多,这就叫一多无碍。《要解》打比喻说:“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就像我们房间内,挂了很多灯,它们所发的光都遍照全室,这也就像佛的心,我们一切众生的心,都遍满全法界一样,彼此没有妨碍。并且室内的灯光,每一灯光遍入于一切灯光,每一灯光含摄一切灯光。一遍于多,多遍于一。多中摄一,一中摄多,互相遍满,重重摄入。相融无碍,不可思议。
这些道理太深了,我们若能契入,具足六信,那么绝对是深信,往生的品位很高。但现在有很多人是能信他、信事,对于自和理就难以契入相信了。还有一些人只重视理,信自性佛,不肯信事,看不起念佛法门,认为是心外求法,是愚夫愚妇所修的法门。这两种人中,后面的一种看似高妙,实际上更严重。莲池大师说:“迷理执事,不虚入品之功;执理废事,反受落空之祸。”就是说,有人虽然不能信理,但能从事相上相信极乐世界是实有,相信念佛可以往生,于是发愿老实念佛,这类人是可以往生的,所以说“不虚入品之功”。但如果只是执理而不信事,这就说明他对于理也不透彻。虽然对心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废除了修持,不肯念佛求生净土,他肯定就会落空。我们要清楚,净土法门的宗旨就是信愿持名,离开了信愿念佛就不是有净土。即使你的见地再高妙,但如果没有断除见思烦恼,又不能求生净土,依然还是继续六道轮回。这样的历史公案很多,愿大家引以为戒,千万不要轻视净土法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龙树菩萨尚且求生,更何况我们呢?历代很多的大禅师开悟后,都会归到净土,如永明大师、莲池大师、彻悟禅师等等,我们应当仔细思量,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下面是“愿”,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们要对娑婆世界毫无贪恋,要生起厌离之心,对极乐世界要生起欣求之心,一心一意愿意往生,这就是愿。愿很重要,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上说:“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我们修行净土,最直接的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就是要有出离心。很多人不具备这个心,即使念佛修行,还是求世间福报的多。我如何健康发财啊,菩萨如何保佑我工作平安顺利啊等等,如果是这种心念佛修行的话,是不能往生的。我们要看破这个世间的无常。善导大师说:“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这个偈语非常好,我们要仔细思量。即使我们金玉满堂,千般快乐又能怎么样呢?老死之苦是任何人都避免不了的。到死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所带去的只是我们所造的善恶业而已。生死不了,我们就要继续在六道中轮回。看看我们每天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就知道了,决定是善少恶多,真是《地藏经》上说的:“举心动念,无不是恶,无不是罪”。五戒十善也没有做到,那来世肯定是要堕落三途了。想再得人身是难中之难。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曾以手拈土问阿难说:“是大地的土多,还是我手中的土多?”阿难说:“大地的土多”。佛说:“失掉人身的如大地土,能再得到人身的如同我手中的土”。确实如此啊,要持五戒才能得人身,我们今生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做到了多少?由此可知,人身不保啊!人命是无常的,一口气不来就结束了,今晚脱下鞋和袜,不知明朝穿不穿。我们应当思维这些道理,更何况人生多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人人都是如此。有智慧的人,观察到这些情况,还留恋什么呢?真是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应当急求出离才是。更何况今生遇到这么殊胜的念佛法门,岂有不努力的道理!我们只要具足真信、切愿,执持名号,就可往生净土,证得阿鞞跋致,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离见佛闻法,一生必补佛位,速成佛道。我们应该常常将娑婆与极乐对比一下,厌离之心与欣求之心自然能生的起来。印光大师也告诉我们一个方法说:“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又说:“ 汝将死,快念佛,心不专一,决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汝将死,快念佛,志若真诚,便预莲池,声闻缘觉犹弗住,定克证等妙圆乘”。印祖的开示非常好,我们要依教奉行。
提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似乎只是为个人的生死而发心,其实不然。我们求往生的目的,不仅是为个人的生死问题,更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他们都还在六道轮回中受苦,我们怎么能忍心呢?可是现在我们自己尚且在轮回中不得解脱,又如何能帮助他们。所以,为了成就度化众生的能力,我们才求生极乐净土的。这就像要救一个溺水的人,我们自己不会游泳,如果去救他,两人都会沉没的。有智慧的人应该先去乘一条船,这样才能打捞落水的人。求生极乐世界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往生见佛后,蒙佛愿力的加持,就成就了广度众生的能力。到时候再来娑婆世界乃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就很自在了。身处生死,不为垢染,如鹅鸭入水一般自在。随众生的机缘,作种种的示现,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随类现身,这样才能真正的利益一切众生,才能圆满自己“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


《要解》说:“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娑婆世界的肮脏污秽,正是我们自心所感召的。我们自心不清净,所以感召的国土也不清净。既然是我们自心所感召的,从自心生出来的,那就好办了,现在不要它就是了,这不是很容易吗?极乐世界也是我们心本来所感的,心净则土净。我们自心本净,所以理当欣求净土。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人问佛,其他的佛国土那么清净,为什么您的国土不清净呢?佛就以足按地,这个世界顿时清净,与极乐世界等国土没有两样。可见此土何尝不净,只是因为我们自心不清净而已。我们有种种的烦恼,造种种的恶业,所以感召的国土就不清净了。极乐世界是自性本具的净土,我们今天念佛求生,就是生的唯心净土,极乐世界不在心外。虽然如此,我们还需要从事相上好好用功。《要解》上说:“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钞》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非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就是说,我们厌舍这个秽土,需要舍到究竟彻底,舍到没有再可舍才可以。欣慕净土,也要取得彻底,取到没有再可取时才究竟。取舍到了极点,与不取不舍是一样的。在宋朝四明尊者的《妙宗钞》中有人问:至理是不垢不净,无取无舍的,你还要舍什么呢?《妙宗钞》回答的非常好:“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就是说,你取舍到了极点,就同“不取不舍”没有两样。这是大善知识的话,决定不偏在一边。这个话也不太好懂,非开悟的人不能完全契入。但我们还是可以理解一些的。大家今天念佛求生净土,需要取舍到极点,对娑婆世界毫不留恋,所以念佛时就不要打任何的妄想,不要有种种的挂碍在心里,这就是舍;一心向往极乐世界,所以就是一句佛号了了分明,这就是取。取舍到极点的人念佛,与不取不舍的人念佛完全一样。另外,我们真的往生到极乐世界了,就永离众苦,不用再厌舍了;在极乐世界但受诸乐,就不用再欣求了,这就是不取不舍了。这样讲可以帮助大家领会一些,真正明白不取不舍得开悟才可以。不过念佛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你就在事相上好好用功,字句分明,老实念佛,一心求生,这样就会不知不觉达到不取不舍的理一心境界。所谓“从事持达理持”,这是念佛法门巧妙的地方。
“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非圆”。这就是说,如果放弃了一切事相上的取舍,不在事相上念佛求生,只要不取不舍的唯心净土,这就是执着了理,废弃了事。既然废弃了事,那么理也不圆,你也没有真正的懂得理。理事本来不二,不是对立的。《要解》又说:“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这样的话才圆融,全事就是理,我们若能通达,取也合乎理,舍也合乎理。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全部合于理,合于实相,合于第一义谛,所以说“一取一舍,无非法界”。这些道理都很深,我们一般人还是在事相上老实用功。道绰大师说:“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就是说,我们一般人没能破相,还是著相,但这些你先不要管,只要从事相上专心念佛求生,就决定往生。这是讲愿,信愿具足,老实念佛,就决定得生。信愿很重要,《要解》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可见,我们念佛,一定要以信愿为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8 13:05 , Processed in 0.161163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