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80|回复: 0

[佛教文化] 佛陀的次第演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2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35 编辑

法——即佛陀所教导的真理——渐次展开。佛陀多次阐明,觉醒非如闪电,在未经修练与准备的心里突然出现。反之,它历经漫长修行的诸多阶段方至顶点。《小部.自说经》:正如海底有渐次的倾度、渐次的坡度、渐次的斜度,长久一段之后才有一个陡降,同样,此法此律有着次第的训练、次第的作业、次第的修道,长久一段之后才有直觉智的洞悉。 佛陀在《中部.枳吒山邑经》里说:“比丘们,我不说直觉智的成就一时可得。反之,直觉智的成就是在次第的训练、次第的作业、次第的修道之后。那么,直觉智怎样成就于次第的训练、次第的作业、次第的修道?有此情形,当信心升起时,他拜访导师。拜访后,他亲近。亲近后,他注意听。注意听后,他听见了法。听见法后,他记住了法。记住法后,他洞穿教义。洞穿教义后,他借着思索教义而认同。认同后,他升起愿望。升起愿望后,他立志。立志后,他辨析。辨析后,他力行。力行后,他以身实现终极真相,又以明辨洞穿它后见到它。” 这套渐次培育的概念渗透于佛陀的教导之中。以种种形式出现在无数部经文之中的“次第演教”法(演教初阶),总是循照同样的轨迹:引导新学者从初级原理出发,推向渐次高深的教导,直到四圣谛的圆满实现与涅槃的圆满成就。譬如《自说经.麻疯病者》里,世尊以他的觉知包容了全体在场者的觉知后,自问:“现在这里有谁能理解法?”他看见麻疯病者苏巴菩达坐在人群之中,看见他时,想道:“此人能识得法。”  于是,佛陀针对麻疯病者苏巴菩达,作了一段循序渐进的讲述,即:一段布施说,一段戒德说,一段天界说。他宣说了感官之欲的过患、降格、退败,以及出离的善益。接着,他看见麻疯病者苏巴菩达的心预备、可塑、五盖祛除、提升、明亮,便作了一场觉者们特有的法义开示,即:苦、苦因、苦的止息、与苦的止息之道。如一块洁净去垢之布得以善吸染料,同样地,麻疯病者苏巴菩达正端坐原地,即升起内在无染、无垢的法眼: “凡是缘起之法,皆是止息之法。” 行者在这“次第训练”的每一阶段,会发现因果法则——即作为正见构造基石的业的原理——有一个重要的新维度。因此,这是用来综观佛陀教说的一个极其有益的组织构架。该训练过程起始于布施的修持,如此有助于尚未觉悟的行者启动一个削弱其执取——对诸种见、感官之欲、非善巧的思维与行为模式等的执取——的习惯性倾向的漫长过程。 接下来是戒德的修持,即基本层次的感官约束,有助于行者培养起健康可靠的自我感。由此自尊层次升起的心平静,为修道的一切未来进展铺设了基础。行者这时理解了,某些种类的喜乐较之任何感官满足提供的更为深刻、可靠;由布施与戒德引生的喜乐甚至还能在真实或象征意义上,导致重生天界。 不过行者最后开始认识到,即使这类喜乐也有其内在过患:重生善趣固然好,它所带来的喜乐却并非真实长久,因为它所依赖的条件依缘是他(她)最终不能控制的。当行者理解了,真正的喜乐永远不能在物质与感官世界里找到时,这就标志着修练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趋向一种非缘起之乐的唯一可行之道,在于出离,借着放弃熟悉、低等的喜乐形式,代之以某种远为有益、远为尊贵的喜乐,藉此脱离感官域界。最后,行者成熟起来,可以接受四圣谛了,该教导阐明的是成就终极喜乐即涅槃所必要的修心过程。 不少西方人是在密集禅修班里初次接触佛陀教导的,这样的禅修班通常一开始便传授正念与正定的培养技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素质固然重要,佛陀把它们置于次第修练的后期步骤。其中之意是很清楚的:为了从禅定中获得最大善益,为了使觉醒所必须的一切素质皆尽成熟,基本功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无捷径可走。 以下对佛陀的六步次第修练作较为详细的解说:1.布施;2.戒德:五戒、八戒、十戒、持守布萨日;3.天界,三十一个生存域;4.过患;5.出离;6.四圣谛:i.苦圣谛:苦与轮回;ii.苦因圣谛:无明与贪爱;iii.灭苦圣谛:涅槃;iv.灭苦之道圣谛:八圣道。 布施:“何为舍的财富?舍,是圣者所拥有的七种财富之一。有此情形,一位圣者的弟子,他的觉知心已洗净悭吝之染,居于家中、舍予丰厚、慷慨、乐于大方、回应所求、乐于布施。此谓舍的财富。”——AN VII.6《增支部》 灵性进步的资粮:“不弃绝这五类素质,他不能证入、住于第一禅那……第二禅那……第三禅那……第四禅那,不能证得入流果……一还果……不还果……阿罗汉。哪五类?对本寺院(指住宿)的吝啬、对家族(指护持者)的吝啬、对个人收益的吝啬、对个人地位的吝啬、忘恩的素质。 不弃绝这五类素质,他不能证入、住于第一禅那……第二禅那……第三禅那……第四禅那,不能证得入流果……一还果……不还果……阿罗汉。“弃绝了这五类素质,他能够证入、住于第二禅那……第三禅那……第四禅那,证得入流果……一还果……不还果……阿罗汉……”——AN V258-259《增支部》 布施的果报:“此为布施的五种果报:他在人们眼里可亲、有魅力,他得善士景仰,他的善名广传,他不偏离家主的正当责任,身坏命终时,他重生善趣、天界。”——ANV35《增支部》 佛陀:“再者,有此情形,某人离杀生、离不予而取、离不当性事、离谎言、离馋言、离辱骂、离闲谈、无贪意、无恶意、持正见。他把食物、饮料、布匹、车乘、花环、香料、软膏、床具、住处、灯具布施给僧侣与行者。身坏命终时,他重生于人界。在那里,他经历五条人界的感官之乐(愉悦的景色、声音、气息、味觉、触觉)。 正因他离杀生、离不予而取、离不当性事、离谎言、离馋言、离辱骂、离闲谈、无贪意、无恶意、持正见,他把食物、饮料、布匹、车乘、花环、香料、软膏、床具、住处、灯具布施给僧侣与行者。身坏命终时,他重生于人界。在那里,他经历五条人界的感官之乐。” (类似地重生于天界)“……正因他离不予而取……有正见,他重生为天神。正因他把食物、饮料、布匹、车辆、花环、香料、油膏、床、住地、灯具,布施给僧侣与行者,他经历五条天界的感官之乐。不管怎样,婆罗门,施者是不会没有果报的。” (婆罗门遮努索宁)“太惊奇了,乔达摩大师,太震惊了,施者是不会没有果报的,那多么足以使人想布施、足以使人想供养。”“正是如此,婆罗门,正是如此。施者是不会没有果报的。”——AN X.177 永不低估小礼的力量:“即使一个人把涮完杯或碗的水倒入村里的池塘时,想着:‘凡是住在此处的动物,愿它们以此为食。’那也是福德的一个来源。”——ANIII57《增支部》 不布施便失却:因此,当世界随着衰老与死亡起火时,他应当藉布施抢救(他的财富),布施了的,便是完好抢救下来的。布施之物,带来愉快的果报,不布施之物,则无果报,盗贼、君王会抢走,它或者被烧、或者丢失。——SNI41《相应部》 克服悭吝:以无瞋征服忿怒,以良善征服邪恶,以布施征服悭吝,以真语征服谎言。——Dhp 223《法句经》吝啬者不愿布施,所惧怕的,正是当他不布施时,将出现的。——SNI32《相应部》吝啬者去不了天神的世界,不赞美布施的真是愚人。开悟者随喜布施,因此在来世有自在。——Dhp 177《法句经》 布施最后一餐:“众生若了解布施与分享的果报,如我所了解那样,他们不布施不会吃饭。悭吝之染也不会制服他们的心。即使那是他们的最后一嚼、最后一口,如果有人接受布施,他们也不会不分享。但因为众生不了解布施与分享的果报,不如我所了解那样,他们不布施就吃饭。悭吝之染制服了他们的心。”——Iti26《如是语》 适时布施:有明辨、回应所求、不吝啬者——他们适时布施。带着受圣者们激励与纠正之心,适时布施之后,他们的供养果报丰盛。随喜、协助该布施者他们也得以分享福德,供养不因此失散。因此,他应当心不迟疑,在有大果报处布施。正是福德决定了众生的来世。——ANV36《增支部》 得到最高果报,我们应当布施谁?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坐在一边时,问薄伽梵:“世尊,一件礼物应送往何处?”“大王,应送到使心有自信感之处。”“但是,世尊,一件礼物送往何处,才得大果报?” “大王,‘一件礼物应送往何处’是一回事,而‘一件礼物送往何处,才得大果报’则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了。赠予一位有德者——而不是失德者——得大果报。”——SNIII 24《相应部》 正直者如何布施:“这五类为正直者的布施,哪五类?正直者带着信念布施、正直者带着专注布施、正直者应时布施、正直者带着同情心布施、正直者布施时不伤害自己与他人。”——AN V148《增支部》 多样果报:西诃将军:“世尊可否指出一件布施,在即时即地可见果报?”佛陀:“西诃,可以。布施者、布施的大师,在人们眼里可亲、有魅力。布施者、布施的大师,在人们眼里可亲、有魅力,这就是布施时即时即地可见的一件果报。 “再者,善士与正直者钦佩布施者、布施的大师。善士与正直者钦佩布施者、布施的大师,这就是布施时即时即地可见的一件果报。再者,布施者、布施的大师,他的善名广传。布施者、布施的大师,他的善名广传,这就是布施时即时即地可见的一件果报。 “再者,布施者、布施的大师,与任何团体打交道——贵族武士、婆罗门、家主、行者——他(她)有自信、不窘怯。布施者、布师的大师,与任何团体打交道——贵族武士、婆罗门、家主、行者——他(她)有自信、不窘怯,这就是布施时即时即地可见的一件果报。再者,布施者、布施的大师,身坏命终时,重生于善趣、天界。布施者、布施的大师,身坏命终时,重生于善趣、天界: 这是布施时来世的一件果报。” 此话说完后,西诃将军对世尊说:“对于世尊所指出的、布施时即使即地可见的四种果报,我并非只是相信世尊这般说,我也是了解的。我是布施者、是布施的大师,我在人们眼里可亲、有魅力。我是布施者、是布施的大师,受善士人与正直者的钦佩。我是布施者、是布施的大师,我的善名广传:‘西诃好施,是做实事者,是僧伽的护持者。’ 我是布施者、是布施的大师,与任何团体打交道——贵族武士、婆罗门、家主、行者——我有自信、不窘怯。 “不过,当世尊对我说:‘身坏命终时,布施者、布施的大师,重生于善趣、天界’,那却是我不知的。那一句话上,我相信世尊。”“正是如此,西诃,正是如此。身坏命终时,布施者、布施的大师,重生于善趣、天界。”——AN V.34 《增支部》 多样动机,多样果报:“舍利弗,有此情形,一个人布施是为己私利、内心执取果报,为己积攒、心想‘我死后要享受它。’他把礼物、食物、饮料、布匹、车辆、花环、香料、软膏、床具、住地、灯具布施给僧侣行者。舍利弗,你觉得如何?一个人是否会如此布施?” “世尊,是的。”“他为己私利、内心执取,为己积攒、心想‘我死后要享受它’,布施了该礼——身坏命终时,重生四大王天的天神。接着,那个业、那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返回者、又回到这个世界。 “再者,有此情形,一个人布施非是为己私利、内心不执取果报,非为己积攒、不想 ‘我死后要享受它。’ 而作此想‘布施是善事,’他把礼物——食物、饮料、布匹、车辆、花环、香料、软膏、床具、住地、灯具——布施给僧侣行者。舍利弗,你觉得如何?一个人是否会这样布施?” “世尊,是的。”“他作此想‘布施是善事’,布施此礼。身坏命终时,重生为三十三天的天神。接着,那个业、那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个返回者、又回到这个世界。 “或者,不想‘布施是善事’,他作此想‘我的父亲、祖父过去曾这般布施、这般行事。我中断这个古老的家族传统是不对的’,布施了该礼物。身坏命终时,重生为夜摩天的天神。接着,那个业、那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个返回者、又回到这个世界。 “或者,不想‘我的父亲、祖父过去曾这般布施、这般行事。我中断这个古老的家族传统是不对的’,他作此想‘我富裕,这些人不富裕。富裕的人,不布施那些不富裕的,是不对的’,布施了该礼物。身坏命终时,重生为兜率天的天神。接着,那个业、那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个返回者、又回到这个世界。 “或者,不想‘我富裕,这些人不富裕。富裕的人,不布施那些不富裕的,是不对的’,他作此想 ‘正如过去那些古圣贤们——阿得摩、婆摩、婆摩提婆、毗色密多、耶娑提伽、盎及罗、跋罗陀婆奢、婆悉得、迦叶、婆咎——他们曾作过奉献,我布施也为作这样的奉献’,布施了该礼物。身坏命终时,重生为化乐天的天神。接着,那个业、那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个返回者、又回到这个世界。 “或者,不想 ‘古圣贤们——阿得摩、婆摩、婆摩提婆、毗色密多、耶娑提伽、盎及罗、跋罗陀婆奢、婆悉得、迦叶、婆咎——他们曾作过大奉献,我布施也为作这样的奉献’,他作此想‘我布施这个礼物时,它使心安宁、升起满足与喜悦’,布施了该礼物。身坏命终时,重生为他化自在天的天神。接着,那个业、那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个返回者、又回到这个世界。 “或者,不想 ‘我布施此礼,它使心安宁、升起满足与喜悦’,他作此想‘这是对心的美化、对心的支持’,把他的礼物——食物、饮料、布匹、车辆、花环、香料、软膏、床具、住地、灯具——布施给僧侣与行者。舍利弗,你觉得如何?一个人是否会这样布施?” “世尊,是的。”“他布施了该礼物,不为己私利、心里不执取果报,不为己积攒、不想:‘我死后要享受这个。……也不想:‘布施是善事。’……也不想:‘我的父亲、祖父过去曾这般布施、这般行事。我中断这个古老的家族传统是不对的。’……也不想:‘我富裕,这些人不富裕。富裕的人,不布施不富裕的,是不对的。’ “……也不想:‘正如古圣贤们——阿得摩、婆摩、婆摩提婆、毗色密多、耶娑提伽、盎及罗、跋罗陀婆奢、婆悉得、迦叶、婆咎——他们曾作过大奉献,我布施也为作这样的奉献。’……也不想:‘我布施此礼,它使心安宁、升起满足与喜悦。’ “……而是想:‘这是对心的美化、对心的支持’——身坏命终时,重生为梵众天的天神。接着,那个业、那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个不还者、他不回这个世界。’“舍利弗,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布施某种礼物,未得到大果报、大善益,而另一个人布施同种礼物,却得到大果报、大利益。”——ANVII49《增支部》 最大的礼物是法的礼物,它高于一切赠礼。——Dhp354《法句经》 约翰·布列特编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8 17:37 , Processed in 0.17421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