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92|回复: 6

最上乘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 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上乘论》
[梁]五祖弘忍禅师述


  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

  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答曰:维摩经云:如无有生,如无有灭。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净。清净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从缘生。又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众贤圣亦如也。一切众生者。即我等是也。众贤圣者,即诸佛是也。名相虽别,身中真如法性并同。不生不灭,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问曰:何名自心为本师。

  答曰:此真心者。自然而有,不从外来,不属于修。于三世中,所有至亲,莫过自守于心。若识心者,守之则到彼岸。迷心者,弃之则堕三涂。故知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故论云。了然守心,则妄念不起,则是无生。故知心是本师。



  问曰:何名自心胜念彼佛。

  答曰: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则到彼岸。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云守本真心,胜念他佛。又云,胜者只是约行劝人之语,其实究竟果体平等无二。



  问曰:众生与佛,真体既同,何故诸佛不生不灭,受无量快乐,自在无碍。我等众生,堕生死中,受种种苦耶。

  答曰:十方诸佛,悟达法性。皆自然照燎于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灭,故得不受生死。不生死故,即毕竟寂灭。故知万乐自归。一切众生,迷于真性,不识心本,种种妄缘,不修正念,故即憎爱心起。以憎爱故,则心器破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则诸苦自现。心王经云:真如佛性,没在知见六识海中。沉沦生死,不得解脱。努力会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自然与佛平等无二。



  问曰:真如法性,同一无二。迷应俱迷,悟应俱悟。何故佛觉性,众生昏迷,因何故然。

  答曰:自此已上,入不思识分。非凡所及,识心故悟,失性故迷。缘合即合,说不可定。但信真谛,守自本心。故维摩经云:无自性,无他性。法本无生,今即无灭。此悟即离二边,入无分别智。若解此义,但于行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答曰:涅槃者,体是寂灭无为安乐。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则断。妄想断故,则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穷达法性。穷达法性故,则得涅槃。故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

  答曰:乃至举一手爪,画佛形像,或造恒沙功德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慧众生,作当来胜报之业,及见佛之因。若愿自早成佛者,会是守本真心。三世诸佛无量无边。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故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也。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

  答曰:如来于一切经中。说一切罪福,一切因缘果报,或引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等种种杂物,起无量无边譬喻,或现无量神通种种变化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慧众生。有种种欲心,心行万差。是故如来随其心门,引入一乘。我既体知众生佛性,本来清净,如云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何须更多学知见,所生死苦,一切义理及三世之事。譬如磨镜,尘尽明自然现。则今于无明心中学得者,终是不堪。若能了然不失正念,无为心中学得者,此是真学。虽言真学,竟无所学。何以故。我及涅槃,二皆空故,更无二无一,故无所学。法性虽空,要须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故涅槃经云:知佛不说法者,是名具足多闻。故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也。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

  答曰: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也。上来四种问答,若欲广说何穷。吾今望得汝自识本心是佛,是故殷勤劝汝。千经万论,莫过守本真心,是要也。吾今努力,按法华经示汝,大车宝藏明珠妙药等物,汝自不取不服,穷苦奈何。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一切功德,自然圆满。不假外求,归生死苦。于一切处,正念察心。莫爱现在乐,种未来苦。自诳诳他,不脱生死。努力努力,今虽无常,共作当来成佛之因。莫使三世虚度,狂丧功夫。经云:常处地狱,如游园观。在余恶道,如己舍宅。我等众生,今现如此。不觉不知,惊怖煞人,了无出心。奇哉苦哉。若有初心学坐禅者,依观无量寿经,端坐正念,闭目合口,心前平视,随意近远。作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住即善,调气息莫使乍麤乍细,则令人成病苦。夜坐禅时,或见一切善恶境界,或入青黄赤白等诸三昧,或见身出大光明,或见如来身相,或见种种变化,但知摄心莫著,并皆是空,妄想而见也。经云:十方国土,皆如虚空。三界虚幻,唯是一心作。若不得定,不见一切境界者,亦不须怪。但于行住坐卧中,常了然守本真心。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一切万法,不出自心。所以诸佛广说,如许多言教譬喻者,只为众生行行不同。遂使教门差别。其实八万四千法门,三乘八道,法体七十二贤行宗,莫过自心是本也。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炼,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于念念中,常供养十方恒沙诸佛。十二部经念念常转。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义自现。一切愿具足,一切行满,一切皆办,不受后有。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舍此身已,定得无生,不可思议。努力莫造作。如此真实不妄语,难可得闻。闻而能行者,恒沙众中,莫过有一行而能到者。亿万劫中,希有一人。好好自安自静,善调诸根,就视心源,恒令照燎清净,勿令无记心生。



  问曰:何名无记心。

  答曰:诸摄心人,为缘外境,麤心小息,内炼真心。心未清净时,于行住坐卧中,恒惩意看心,犹未能了了清净,独照心源,是名无记心也,亦是漏心,犹不免生死大病。况复总不守真心者,是人沉没生死苦海,何日得出。可怜。努力努力。经云:众生若情诚不内发者,于三世纵值恒沙诸佛,无所能为。经云:众生识心自度。佛不能度众生。若佛能度众生者,过去诸佛恒沙无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只是情诚不自内发,是故沉没苦海。努力努力。勤求本心,勿令妄漏。过去不知,已过亦不及,今身现在,有遇得闻妙法,分明相劝,决解此语,了知守心,是第一道。不肯发至诚心,求愿成佛,受无量自在快乐。乃始轰轰,随俗贪求名利。当来堕大地狱中。受种种苦恼。将何所及。奈何奈何。努力努力。但能著破衣,餐粗食,了然守本真心。佯痴不解语,最省气力,而能有功,是大精进人也。世间迷人,不解此理。于无明心中,多涉艰辛,广修相善,望得解脱,乃归生死。若了然不失正念,而度众生者,是有力菩萨。分明语汝等,守心第一。若不勤守者,甚痴人也。不肯现在一生忍苦,欲得当来万劫受殃。听汝更不知何嘱。八风吹不动者,真是珍宝山也。若知果体者,但对于万境起恒沙作用,巧辩若流,应病与药,而能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者,真是出世丈夫。如来在日,叹何可尽。吾说此言者,至心劝汝,不生妄念,我所心灭,则是出世之士。



  问曰:云何是我所心灭。

  答曰:为有小许胜他之心,自念我能如此者,是我所心,涅槃中病故。涅槃经曰,譬如虚空,能容万物,而此虚空不自念言,我能含容如是。此喻我所心灭,趣金刚三昧。



  问曰:诸行人求真常寂者,只乐世间无常善,不乐第一义谛真常妙善,其理未见。只欲发心缘义,遂思觉心起,则是漏心。只欲亡心,则是无明昏住。又不当理。只欲不止,心不缘义,即恶取空。虽受人身,行畜生行。尔时无有定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见佛性。只是行人沉没之处。若为超得到无余涅槃。愿示真心。

  答曰:会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静心,更重教汝,好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端坐正念,善调气息。惩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如,稳看看熟,则了见此心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焰晔晔不住。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缓缓如如,稳看看熟,则返覆销融,虚凝湛住。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此识灭已,其心即虚,凝寂淡泊,皎洁泰然。吾更不能说其形状。汝若欲得者。取涅槃经第三卷中金刚身品,及维摩经第三卷,见阿佛品。缓缓寻思,细心搜捡熟看。若此经熟,实得能于行住坐卧,及对五欲八风,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究竟不受生死之身。五欲者,色声香味触。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是行人磨炼佛性处。甚莫怪今身不得自在。经曰。世间无佛住处,菩萨不得现用。要脱此报身。众生过去根有利钝,不可判。上者一念间,下者无量劫。若有力时,随众生性起菩萨善根。自利利他,庄严佛土。要须了四依,乃穷实相。若依文执,则失真宗。诸比丘等,汝学他出家修道。此是出家,出生死枷。是名出家。正念具足,修道得成。乃至解身支节。临命终时,不失正念。即得成佛。弟子上来集此论者。直以信心,依文取义,作如是说。实非了了。证知若乖圣理者,愿忏悔除灭。若当圣道者,回施众生。愿皆识本心,一时成佛。闻者努力,当来成佛。愿在前度我门徒。



  问曰:此论从首至末。皆显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门,是何门摄。

  答曰:此论显一乘为宗。然其至意,导迷趣解,自免生死,乃能度人。直言自利,不说利他。约行门摄。若有人依文行者,即在前成佛。若我诳汝,当来堕十八地狱。指天地为誓。若不信我,世世被虎狼所食。

《最上乘论》终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7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7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顶礼五祖弘忍禅师
发表于 2011-1-7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答曰:涅槃者,体是寂灭无为安乐。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则断。妄想断故,则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穷达法性。穷达法性故,则得涅槃。故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真好!
发表于 2011-1-8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脚五祖寺(转摘)

圣母殿.jpg


圣母殿,纪念五祖母亲所建


五祖弘忍大师,俗姓周,蕲州黄梅人。


据《五灯会元》卷一记载,他的前世是破头山中的栽松道人。


栽松道人曾经问道于四祖道信(四祖当时正驻锡于破头山):“法道可得闻乎(您宣扬的禅法,我能够听闻吗)?”四祖回答说:“汝已老,脱(倘或)有闻,其能广化邪?倘若再来,吾尚可迟(等待)汝。”栽松道人听了,当即离开了四祖,来到河边,正好碰见有一位少女正蹲在那里洗衣服,于是上前问讯道:“寄宿得否?”少女回答说:“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栽松道人说:“诺我,即敢行(只有你同意了,我才敢前往)。”少女听了,点了点头,于是栽松道人转身策杖走开了。


原来,这位少女姓周,是周家的四女儿,尚未婚嫁。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洗衣回家不久,少女便怀孕了。在那个时代,少女未婚怀孕是一件伤风败俗的可耻事情。因此少女的父母对她极为厌恶,并把她赶出家门。


这样一来,少女便没有了归宿,生活无依无靠,只好过着流浪的生活。她白天在村子里给人当佣人,纺线织布,晚上则随便找一家店铺的屋檐底下过一宿。这样过了几个月,她终于生下了那个不明不白的孩子。她自己也觉得非常秽气,不吉祥,于是便偷偷地把孩子扔进了一条脏水沟里。第二天,她去看的时候,大吃一惊,发现小孩却正向水沟的上游漂浮,而且小身子鲜嫩明好,底气好像很足,于是又情不自禁地把他抱在怀里。


她暗下决心,不管今后受多大的屈辱,一定要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就这样,她带着孩子,沿村行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里的人都称这孩子为“无姓儿”。


转眼间这孩子便长到了七岁。有一天,周氏带着孩子乞讨,在路上遇见了一位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就是四祖道信禅师。


四祖仔细地端详了一下这个孩子。发现这孩子骨相奇特,感叹道:“这不是个平常的孩子。细看,三十二大丈夫相中,只缺七种,虽然他的相貌不及佛圆满,但是如果他出家修道,二十年后,他必定会大作佛事,能够继承佛法慧命,堪当众生的依处。” 


于是便问小孩:“子何姓?” 小孩道:“姓即有,不是常姓(我有姓,但不是普通的姓)。” 四祖问:“是何姓(既不是普通的姓,到底是什么姓)?” 小孩道:“是佛性。” 四祖又问:“汝无姓邪(你难道没有姓吗)?”小孩道:“性空,故无(姓氏只不过是一个因缘假名,其性本空,所以说无姓)。” 四祖听了,暗自高兴,知道这孩子是个法器,于是命侍者来到孩子的母亲身边,请求她答应让这个孩子出家。


孩子的母亲想起这孩子的身世以及发生在他上的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知道这一切都是宿世的因缘,于是痛快地答应了四祖的请求,把孩子舍给四祖作弟子。四祖遂给他起了法号“弘忍”。 

全文地址: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4848&page=1&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1-8 15:32 编辑 ]
发表于 2011-1-8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弘忍的著作,未见记载。仅《楞伽师资记》及《宗镜录》等,散录其法语。《楞伽师资记》且说弘忍常萧然静坐,不出文记,只是口说玄理,默授与人。但古来传有《最上乘论》(一称《修心要论》)一书,题为“第五祖弘忍禅师述”,朝鲜、日本都有刻本。


弘忍的禅学传自道信。道信自说他的法门:


一依《楞伽经》以心法为宗,二依《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


弘忍常说:“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之根本。”又说:“诸佛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宗镜录》卷九十七)。这是他继承道信以心法为宗的设施。又弘忍评神秀的造诣说:“吾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楞伽师资记》引《楞伽人法志》)。


神秀后来答武则天问东山法门依何典诰时说:“依《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见《楞伽师资记》)。




由此可知弘忍和道信的思想是一贯的。又道信说一行三昧的修法,引《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念名号,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楞伽师资记》)。



弘忍也继承了这一思想,为他的门下建立念佛禅的理论根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4 19:15 , Processed in 0.160790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