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开门

星云法师:金刚经讲话(节选)(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译 文

「须菩提!像恒河中所有沙数,每一粒沙又成一恒河,这么多的恒河沙数,你认为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太多了,佛陀!如果以一粒沙表示一个恒河,恒河尚且无法计数,何况是恒河里的沙数呢?」

「须菩提!我现在实实在在的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拿了七宝积满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来布施,他们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佛陀!」

佛陀进一步告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对这部《金刚经》能够信受奉持,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等,能够将经义向他人解说,使别人也对这部经生起无限信仰之心。那么,这个法施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的福德。

注释

所谓的“福德”,有两种:一是有为的福德,一是无为的福德。有为的福德,是有限量的,多作善事即多增福德,少作善事即少增福德,所谓种如是因,即得如是果。无为福德,并不一定要有何造作,乃是本性自具,不假修证,是称量法界,周遍虚空。用财宝布施,所获得的,就是有为的福德,受持本经,体悟般若无住真理,就是无为的福德。本分要说明的,就是无为福德胜过有为福德的道理,故曰“无为福胜”。

恒河:

为印度五大河之一。发源于西藏的雪山(喜马拉雅山),向东南流,注入孟加拉湾。其源高且远,其河宽且长,河中的沙,因细故多,为阎浮提诸河所不及,又为大家所悉知悉见,所以佛说法时,常以譬喻极多之数。  

在前面经文中,佛陀用“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第八分),此处用“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来与四句偈的法布施相较,都比不上持经信受的功德来得无边无量。因为一个是财布施,一个是法布施。财布施是有为法,因此,它的布施是有限的,所以所得的功德也就有限。法布施是无为法,可以有无限的布施,所以功德也就无量无边。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译 文

其次,须菩提!不论什么人,什么处所,只要是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这个说经的地方,一切世间,所有的天、人、阿修罗等,都应该前来护持、恭敬恭养,就如同供养佛的塔庙一样,更何况有人能尽他自己的所能,对这部经义信受奉行、读诵受持。须菩提!你们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已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的妙法。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佛的住处,应当恭敬恭养。并且应尊重佛陀的一切弟子,因为有佛陀的地方,必定有圣贤弟子大众随侍左右。」

注释

正教者,如来说般若时的教法也。第十一分说明无为福德更胜于有为福德,现在更进一步,说明宝物布施的福德,不如持经的福德,并推崇对持经的尊重。因为般若甚深微妙法,是三世诸佛之母,所以,经典所在之处,即应恭敬尊重,有如佛在。

世间:

总括三界六道之众生,名为世间。

天:

天有二十八重,分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六天,皆有饮食男女之欲;色界十八天,多习禅定,无男女之欲,尚有色身;无色界四天(或名四空天),禅功更深,色身已无。

阿修罗:

义为“不端正”,言其容貌丑陋也。又译为“非天”,言其福报似天,而无天之德也。约略言之,其前生不破戒,能修布施,但不能断除瞋心、我慢、恶念,故福似天,而德不如。生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之大海下。

供养:

供给资养之义,即以饮食、衣服等物供给佛法僧三宝,及父母、师长、亡者之资养也。

塔庙:

奉安佛物或经文,又为标帜死者、生存者之德,埋舍利、牙、发等,以金石土木筑造,供人瞻仰的筑物。

弟子:

译曰“所教”,即弟子也,就师而受教者也。自佛教言,则声闻、菩萨统统是弟子,但以声闻人之行仪,最亲顺于佛,故特称弟子。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 文

这时候,须菩提请示佛陀说道:“佛陀!这部经应当如何称呼呢?我们应当如何信受奉持?”

佛陀告诉须菩提:“这部经的名字就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真如法性如金刚之坚固猛利,不为物所摧毁,以此名称,你应当奉持。为什么呢?须菩提!佛陀所说的般若波罗蜜,为令众生迷途知返,离苦得乐,因此立此假名,随应众生机缘说法,其实并非有般若可以取着。只因为法本无说,心亦无名。」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道:「佛陀!如来无所说法。」

「须菩提!你以为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佛陀!」

「须菩提!这些微尘,毕竟也只是因缘聚合的假相,所以如来说这些微尘,不是具有真实体的微尘,只是假名叫做微尘而已。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缘成则聚,缘尽则灭,空无自性,不是真实不变的,只是假名为世界而已。」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不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到如来呢?」

「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如来的真实面目。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应身为度化众生而出现的因缘假相。所以,不是如来真实的法身理体,只是假名为三十二相而已。」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数的身命来布施;又有人只从这部经典信受奉持,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并且为他人解说,使其明了自性,他所得的福德远胜过用身命布施的人。」

注释

法者,般若之妙法也。就是依般若之法而信受奉持,先由多闻而求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受持般若,则诸法皆具足。须菩提已深深领悟般若妙理,认为此经不仅现为弟子们受持而已,且具有流通将来世界的价值,所以,至此请示佛陀总结经名,以便于后人受持奉行。

有所说而却言无所说,这里面有三个深意:(一)实相理体不可说:实相理体本然如此,说了等于白说,所以无所说;(二)般若智理不可说:如来以般若智证实相之理,无论是智或理,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也说不清楚,所以无所说;(三)佛佛道同不可说:佛是用无言之智来说无言之理,现在、过去、未来佛都是如此说,法法如是,所以说了也是无所说。

微尘:

是色法(物质)少分的粒子。依《俱舍论》来说,微尘是由七粒“极微”聚积而成的,是眼识所取色中最微细者。

佛陀从无所说法处,破众生的法执;从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处,破众生的依报执;又从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处,剥除众生的正报执。无非苦口婆心要众生离却一切有为法,而如法奉持无为的金刚般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译 文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的妙义,深深的了悟金刚经的义理旨趣,感激涕零地向佛陀顶礼赞叹,并请示佛陀说道:「世上希有的佛陀!佛陀所说的甚深微妙的经典,是我证得阿罗汉果,获得慧眼以来,还未曾听闻到的。佛陀!如果有人听闻了这经法,而能信心清净,那么,他便有了悟实相的智慧,应当知道这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佛陀!实相即是非一切相,所以如来说以非一切相之本相,不执求、不住着,即名为实相。

「佛陀!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能够信解受持,这并不是难事,若是到了末法时代,最后五百年,如果有众生,在那时听闻这微妙经义,而能够信心清净信受奉持,这个人便是世上第一希有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人已顿悟真空之理,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分别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四相本非真实,如果能离这些虚妄分别的幻相,那么,就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着了。为什么呢?远离一切虚妄之相,便与佛无异,而可以称之为佛了。」

佛陀见须菩提已深解义趣,便为他印可道:「很好!很好!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而对于般若空理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这人是非常甚为希有难得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他了悟了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即不是第一波罗蜜,因六波罗蜜性皆平等,无高低次第,并没有所谓的第一波罗蜜。五波罗蜜,皆以般若为导,若无般若,就如人无眼,所以,第一波罗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实有忍辱波罗蜜,因为般若本性,是寂然不动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分别?所以,忍辱波罗蜜也只是度化众生的假名而已。为什么呢?须菩提!我过去受歌利王节节支解身体,我当时,因得二空般若智,没有我法二执,所以,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着。为什么呢?当时我的身体被节节支解时,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着,便会生起瞋恨心。

「须菩提!我回想起我在修行忍辱波罗蜜的五百世中,在那时,内心也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等的执着,所以能慈悲忍辱,不生瞋恨。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舍离一切妄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住于色尘上生心,也不应该住于声、香、味、触、法等诸尘上生心,应当无所执着而生清净心。如果心有所住,便会随境而迷,就无法无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陀说:菩萨不应该有任何事相上的执着,而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便应该如此不住相布施。如来说,一切相无非是邪计谬见、业果虚妄之假相,所以一切相即非真相,不过是因缘聚合的幻现而成,非有非空。又说,一切众生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生灭变化,不应着有,不应着空,应无所执着。所以一切众生即不是众生。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法是不妄的、不虚的、如所证而语的、不说欺诳的话。

「须菩提!如来所证悟的法,既非实又非虚无。须菩提!如果菩萨心里执着有一个可布施的法而行布施,那就像一个人掉入黑暗中一样,一无所见。如果菩萨心能不住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日光下洞见一切万物。

「须菩提!未来之时,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从这部经信受奉行、讽诵受持,即为如来以佛的智慧,悉知悉闻悉见这人,成就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

注释

离相者,离一切幻相也。世间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这个幻相是虚而不实,所以执着取舍,处处为幻相所惑。若能识破幻相非相,则外尘不入,真性便能呈现,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者也。
义趣:

义,即是“离相无住,妙有不有”的义理,如经文中“即非……”等;趣,即是“般若妙用,真空不空”的旨趣,如“是名……”、“是名……”等。

慧眼:

为五眼之一,即是声闻、缘觉二乘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的智慧。小乘人的慧眼,只得我空,犹有法执存在,对真理仍是“雾里看花”隔了一层,终未究竟。

实相:

实者,非虚妄之义。“实相”指无有本体,又名法性、真如、清净心等。实相是无相的,假名之曰实相,其实是要“以言遣言”,千万不可执者有个实体存在的东西,叫做“实相”。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福德之异名,功者,功能之谓也,布施等善德,有福利众生之功能,故谓之功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得闻是经”是闻所成慧,“信心清净”是思所成慧,“即生实相”是修所成慧。依闻思修三慧,即可入三摩地,也就是佛陀的境界,所以是成就世间第一希有功德。

信解:

意指信后得解,亦指修行之阶位,为七圣一。钝根者见此经能信之,利根者读此经能解之,合谓之信解。又信者能破邪见,解者能破无明。

第一波罗蜜:

波罗蜜,意为“到达了彼岸”。到彼岸的方法,总括而言,其有六种,即为“六度”。其中“般若波罗蜜”一度最为重要,故称“第一波罗蜜”;其他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都要以般若为前导,不然即如盲行。

忍辱波罗蜜:

六度之一。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的境。行人在修道的过程中,不免遇顺逆二境,必须坚忍,才不致碍道。忍,约可分为三种:(一)生忍,对于人事方面的毁誉,皆能安然顺受,不生瞋恚之心;(二)法忍,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的逆境,如饥饱、冷热等非人力所造者,能处之泰然;(三)无生法忍,菩萨行诸度时,了知一切诸法无我,本然不生的空理,将真智安住于理而不动。

歌利王:

意译作斗诤王、恶生王、恶世王、恶世无道王。佛陀于过去世为忍辱仙人时,此王恶逆无道,一日,率宫人出游,遇忍辱仙人于树下坐禅,随侍女见之,舍歌利王而至忍辱仙人处听法,王见之生恶心,遂割截仙人之肢体。

瞋恨:

又云瞋恚,为三毒之一。对于苦与产生苦的事物,厌恶憎恚,谓之瞋。能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

无实无虚:

无实,就是“妙有不有”,不住有法,不见诸相可得,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法,皆是无实的,故说“身相非身相”、“世界非世界”、“微尘非微尘”、“庄严非庄严”等;无虚,是“真空不空”,不住权乘非法,故说“是名身相”、“是名世界”、“是名微尘”、“是名庄严”等。无实是不住有,无虚是不住空,离空有二边,便是真空妙有的中道义谛。
发表于 2010-9-11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发表于 2010-9-11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师兄布施
发表于 2018-8-23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金刚经
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18 01:38 , Processed in 0.147458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