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07|回复: 2

[大德开示] 清净的智慧之说修行--------证严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4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修行
  ⊙“恒顺众生”是否会造成是非不分?
   从前有一个故事——有一位父亲,指使儿子去偷摘匏瓜,但是儿子不肯。父亲说:“没关系啊!现在四处寂暗,没有人知道。”儿子说:“你、我,还有月亮都知道啊!怎么能够做这种事呢?”所以,我们要以良知去判断何者应顺,何者不应顺,不可盲目附从。
  
  ⊙我是医学院的学生,学佛后,深深体会到好好的用心即是发菩提心,是否正确?
   学佛是尽本分,在什么岗位即做什么事,不要将人间想得很渺茫,而忽略你本身就处在人间。
  
  ⊙为何有人学佛经年,平时对佛理研究精湛,修持精进,辩才无碍,甚至,对真空妙理也有研究,然而一旦自己病障现前,却难能解脱、自在?
   佛教的修养并非全要依靠佛之感应,最主要在培养勇气。佛言:一定业不可转。”以一分坦然的胸怀及因果观,勇于接受随身显现的业报,方是学佛之真谛、目标。佛法乃三根普被——如人吃糖,牙齿好的可咀嚼,愈嚼愈觉香味甘甜、滋味无穷;没有牙齿的,也可含之,而体会出糖味之甜。
  
  ⊙出家修行,往生时是否都能彻悟?如果不能,是个人因素?还是佛法不够园融?
   你觉得考试成绩好坏,是个人因素,还是老师的因素?
  
  ⊙世间真的有因果吗?比如,有一个人他平常做人很良善,也很虔诚,但为何他的家庭会不平安,事业也不顺利呢?
   你应该相信因果。因果律中,有远因近果。佛教中说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假如过去犯了错,现在知道了,就应该真心忏悔,承受过去犯罪的惩罚;要欢喜地接受,时时刻刻起忏悔心,并且要时时刻刻发愿,随分随力做福利人群的工作。
   总不能刚开始播种,就要求马上能有收获。所以说因果善恶是分明的,佛陀教我们爱人则是爱己,护人则是护己,如能好好的种善因,后来必得好果,好好地遵守戒律,所到之处都会很平安。
   举个例子:比如昨日以前,你对某个人无理辱骂或骗取他人的财物:今日你在某个地方,看到另一个饥冻病危的人,起了怜悯心去救助他。而昨日被你辱骂或被骗取的债主冤家,今日找到了你,同样是不放过你,你若能知过认错,忍受辱骂,则对方恼怒易息,长债短讨。又今日被救助的这个病危饥冻者,等回复了体力,便会感激你,有朝一日遇见你,就会感恩图报……。应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陀教我们的是超乎宇宙的真理,所以我希望学佛者,先学好菩萨精神:尤其要学地藏菩萨的大愿,像他以宽大的心胸包容一切众生。如能爱无量的众生,则来生或今日,自然就会有很多拥护的人,自动合力来协助我们的成就事业,这也就是结好缘啊!
  

⊙“听时恩悟,境来又迷。”应如何克制?
   应提起毅力、心志,立“不迁怒,不贰过”之志,有勇气即可精进。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佛教徒都会认为学佛的目的是为了生脱死,为求往生西方,离开三界、脱离六道;其实,学佛如只抱着这种观念,那就不算是真正学佛了!学佛,是要学不计较、有正确的思想、观念、见解:有了正确的思维,才会有正确的行动。
   现代人总是世智辩聪、满口论调,做起事来却又斤斤计较,多数人只懂理不懂事,他们所知道的道理很多,但碰到人与事时却又无法调理,这就是凡夫心。我们应该要有圣人包容万物的宽大胸怀,才能心境超脱,如果没有这分宽大的胸怀,尽管再怎么信仰、拜佛,还是会堕入魔道。
  
  ⊙何谓明心见性?
   在凡夫称为“心”,在佛称为“性”,我们现在都是用心而迷了性。我们出生在人间,培养出来的叫做习气,我们由第六识来分别外面的境界,一直将人性与众生分别,我执我见,而使人心脱离了佛性;其实,佛性即凡夫心,凡夫心即我们本来佛性。因此明心见性,套一句现代的语言,即是“启发良知,发挥良能”,我们现在修行学佛,重点即在如何启发自己的良知、开发人们的爱心。
  
  ⊙五戎申有妄语戒,但在生意场上,往往非妄语不可,怎么办?
   只要不损人利己,有时一句善意、圆融的妄语,也是功德无量啊!
  
  ⊙听师父说过:“佛陀也是人,是比我们懂得更多、做得更好的圣人。”又说:“宗教是唯一能洗涤、提升人心的道路”,每句话都平实易懂,打动人心,让人信受。
   我的话语极其平淡、平凡。
   所有的宗教,都是希望运用高超卓越的智慧,辟出一条人人能够欢喜遵行的道路。
   因为人心所需,所以宗教能在社会、人间长存不废。如果把宗教当作学问探究,落入高深、奥秘的说理,而不能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则该宗教就无法达到引导、教化人心的功能。
   “人之初、性本善”,并不是我说得好,而是彼此有缘;我说的话契合、启发了你内心的善念,使你感受到事、理相应的欢喜。  
 ⊙我们是佛学院的学生,请问法师如何修持?
   我无法每天深入经藏。但是,每天即是我人生道上的一扉页,过眼的每个人、每句话都是页中的字字行行——在人生中得佛法,而非在佛法中得人生。
  
  ⊙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成佛之道?
   要成佛就必须先结好人缘、好好地种好因;能种好因,自然就能得好果,因此,未成佛前要先结好人缘。慈济是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毫无代价地付出,人多的地方好修行,一个人如果能和每个不同个性的人都相处得很圆融,那这个人的人生就成功了,我们应该在很多人的地方适应众生,这才是真正的世世常行菩萨道啊!
  
  ⊙修行是为了圆满别人?还是成就自己?
   修行如果只是为自己就无行可修。吃饭是为自己,睡觉是为自己,这些你都会,何必再修?真要修行,就要不忍众生苦,学习观世音菩萨的精神,闻声救苦。如果只为自己,就不够格修行,但求自我解脱,怎么有可能把佛法发扬光大?
   子路问孔子:“我死了以后会怎样?”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同样的,学佛就是学得如何做人,如何让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光是以理论理,摸不着、看不到,说归说、做归做,事理无法相应,学佛何用?
  
  ⊙如何修?如何做?何时才能证果?
   你来此的感受如何?来的时候是一种心境,来了之后,一番亲见亲闻,与你所想象的必有出入,而现在又是另一种心境。
   当初下决心要来见我,那是因、是愿,实际上来了是行、是做,现在的心境感想则是解、是证。
   我们天天都有感受,时时都在修因证果,我今天下了一个决心,并且付诸行动,那就是修因证果。
  
  ⊙课业与学佛无法兼顾,怎么办?
   你们现在应该以课业为重,学佛是培养慈悲心,时时刻刻都可以学呀,学佛是要学得以佛心为己心,不必有特定的时间。
  
  ⊙地藏菩萨誓愿度众生,为什么一直度不完,而地狱也没有空过?
   众生就是自造“业”,不听话嘛!你看世间的监狱也没有空过呀,大家如果知道地藏菩萨度众生很辛苦,就要乖乖地听地藏菩萨的话,改过自新!
  
  ⊙有些人总认为只有专心念佛,不管世事才可了生脱死,是否正确?
   这是不正确的。在《弥陀经》中有句话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什么是善根呢?就是慧;对佛教的教理,不去追究透彻本来的心源,又怎能得生彼国呢?众生的心是一片胡涂,要如何才能得生彼国呢?一定要有大善根:除了大善根外,还要有大福德,而这分福德源自广结善因缘,完成菩萨的道行。
⊙戒本上言,受五戒,是尽形寿受持;而受菩萨戒是尽未来际的受持,是否属实?应信为实!
  
  ⊙一位委员问:“何谓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乃梵文音译:释迦即能仁,代表慈悲;牟尼即寂静,代表智慧。表示在五浊中能不断付出,但心态很寂静、身动心不动,不为外缘所转。佛的境界是寂静上的境界,寂即光明,静即不动。如如佛性永不动摇。但他示现于娑婆世界,身劳心不苦,做任何劳作皆出于欢喜心,他的示现旨在教育佛弟子:应当时时培养慈悲、欢喜的心念。
  
  ⊙我受过菩萨戒,但是为了不让同事多疑多心,在公司午餐即吃肉边菜,但又怕影响修持,怎么办?
   以一分平常心来持戒,佛在世也不要求人们一定素食!学佛者,持戒不执戒。
  
  ⊙我们常说师父的法是宝,为什么碰到自己的缺点就转不过来了?
   那些转不过来的,就是他把缺点当钻石紧盯不放,而把我的法如豆腐般地给丢了。心本来是放宝藏的,但你们不放宝藏,却到处捡垃圾来当宝贝,如果手上的垃圾不丢掉,就算是钻石在眼前,你也无法捡拾啊,
  
  ⊙请问法师如何念佛?
   老实念佛,深入了解念佛的意义,念到以佛心为己心,有任何是非枝节现前,把是非当笑话,一笑置之。
  
  ⊙如一径行善道,是否只得人天福报,而失却这一念善根?
   福报有二:一是佛道中的福报,一是人天的福报。人天福报乃对佛法道理不去深入,只是喜好行善,但计较之心仍在,人我是非之念仍执着。
   如能以佛陀精神来做利益人间的志业,这就是福慧双修了。如一小舟于大海中乘风浪,而航线不变,守一而终,即是度人利己的福慧双修、双管齐下,菩萨道的精神主旨即在此。外人看来是牺牲奉献,而在行者本身却是一项最大的享受,成佛之道,有愿必成。
  
  ⊙师父说,要把爱扩大,这样会不会影响到对家人的爱?
   尘世之爱,不比佛门之爱更透彻。世间之情,也不比佛门之情更长远。佛陀教我们把爱从家庭推广到普天下众生,多花一些精神来爱别人,并不影响自身家中的亲爱。如《遗教经》云:“喻暗室中有炬火,如以干百炬,来分火点燃,并不影响本身的光明,反而更增加室内的光明。”
   佛陀教育众生时时随分随力,第一要做的即是尽家中一分子的本分事,再尽量利用时间来从事社会工作,救度众生,广结善缘,这是慈济十多年来的宗旨,也是佛陀的教育。
⊙何谓七辈妇?
   [一]母妇:照顾先生如母亲照顾子女之细微。
   [二]妹妇:尊重先生如兄长。
   [三]智识妇:提供智慧辅助先生事业。
   [四]妇妇:尽妇人之职,做好主妇的天职。
   [五]婢妇:如婢侍般侍候先生,任劳任怨。以下雨妇是应该避免的——
   [六]恶妇:骄、慢、习性不改之妇人。
   [七]夺命妇:不做家务、不守妇道,甚或谋害丈夫者。
  
  ⊙男女之智慧有分别吗?
   智慧没有分别,分别的是业力。
  
  ⊙听说师父以前常在烛光下看经、写字,并且特别喜爱蜡烛。请问蜡烛对您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每当工作繁重而心烦时,我就去看看烛火。慈济工作即如黑暗人生中之一小小火光,而自身生命亦好比蜡烛之光,时时消耗,却时时可予人光明,哪怕是微量,只要有人需要,即慷慨给予。
  
  ⊙如何避免人与人间的冲突?
   人与人之间,彼此都是凡夫,意见相左在所难免,为何会有左右的分别?因为有中间,才会分左右,每个人都以“我”为中心,就无法避免冲突。但有时左会变成右、右也会变成左,所以,应时时用包容心互相宽恕。
  
  ⊙我从不为非作歹,自认是个好人。除了当好人,我还要进一步效法先圣先贤,走上正道。
   做个好人不容易,必须时时持续一分好人的涵养与言行,而比好人“更好”就是圣人了。
  
  ⊙我于父业中衰时期成长,与弟弟于家道安稳期长大的心境不同,因而兄弟俩有代沟。我自认本身个性较接近申庸之道。
   中庸乃佛门中最高境界,世人常误解修行即避开人群,其实修行乃修心养性,端正自身行为,然后再发挥自己修行功夫引导世人。要修心养性即先要了解世间尘事,待尘事领悟透彻,更要发心入世引度迷中之人,此为佛陀所提倡的中道。
  
  ⊙为何有人一见到师父就欢喜,这是什么缘故呢?
   佛教讲因缘,因缘不可思议。
   常有些人在初次见面时对我说:“和师父见面是我最大的心愿。”甚至,有远居国外从未曾谋面的人,却因梦中相见,特地回国来看我。所谓“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我想这是与他们累世结来的好缘吧,
   所以,要多多与人结好缘,而不要与人结恶缘。“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关系着生生世世、人与人间的相处,怎可结恶缘呢?纵使是别人跟你过意不去,忍耐一下,也就没事了。
   平日应该要广结善缘,千万不可与人结恶缘,要给人“好脸色看”,让人见到你就欢喜。
⊙为什么会有“好人不能善终、坏人却能得好报”的情形发生?
   这就必须谈到三世因果。如有人禀性善良能干,但生活事事不如意。有人霸道、待人苛刻,却一再地平步青云,这即是前世果报——定业。虽言定业不能转,但对境不生贰心,时时有佛法为精神依止,即可得一分坦然的观自在。总而言之:人生无常,要为善竞争。
  
  ⊙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听到有人传是非、谈流言,该如何面对?
   文殊菩萨修一根法门,即耳根法门,非来变为是,恶来即成善,任何是非皆善解之,即无是非。听到任何是非,皆视为修行之增上缘,万万不可堆积在心上长无明车。
  
  ⊙如何才能不与人计较?
   真正自爱的人,是不会与人计较的。自爱不是私爱,若能自爱,相对的也能对他人尊重。
   如同天平的两头,一头下垂,另一头就上升。你若与人斤斤计较,人格就会低落:你若谦恭低下,人格就会升华。
   然而只有强忍是不够的,还要吞下去,再把它消化,到什么都没有为止。如果一再计较,只会徒增是非烦恼而已。
   所以要内修谦虚——将心扩大,人人都能包容;外修礼仪——将自己缩小,钻入人人的心坎里。
   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若别人以坏声色待你,不要与他计较,而应用心自我反省——是哪一点没做好,而令别人有所不满?找出症结后力求改进,直到令人见了就欢喜。
   如果是对方错误,我们应该怜悯他、耐心地辅导他。如此便能一团和气,彼此和睦相处,也就不会有计较的事端发生了。
  
  ⊙为什么我常觉得心里好沮丧?
   是谁让你难过呢?过日子要如脚走路,一提一放,走过就没事了。
  
  ⊙听人说,一定要念万遍佛号,方可往生西方,是真的吗?
   念佛如果一直在数念几遍,心念就一直放在数字上,而非放在佛号上。
  
  ⊙为何人会有烦恼?
   人若心量狭窄,容纳不了“我不喜欢的人”或是“比我能干的人”,则贪、嗔、痴、慢、疑五种心理病态,便从此产生。但总归起来,还是出于自己的心胸狭窄。
⊙做人做事要怎样才能圆融?
   圆就是圆满,待人处世要用圆的方法,不要用尖的方法,因为尖的会伤害到人,同时也要小心不要去踢到别人的心。规劝别人是可以,但是不要让对方恨你,对恶人我们要包容,也要预防。
  
  ⊙要怎么去看待逆境困扰?
   不论学问、功夫都要提出坚心决志,有逆境来,应知这正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宝玉是人们都喜欢的,但是要经过琢磨才有价值。花莲的王矿很多,天天任人践踏,一点都不起眼。几年前,泰国一位僧王来花莲,他说,他好喜欢花莲的玉石。我即请人找来一块很大的玉石,一半给他带回去雕成佛像,让人膜拜;而另一半放置在精舍门口,任人践踏,将近二十年了。同样的石头,经过琢磨与原石就有如此的差别。逆境就如磨王的砥石,不磨不发光啊!
   有逆境来,我们应感激、珍惜这分增上缘,感激它的现身说法。时常以一分温和的心情,欢喜地接受。
   做人要有一分坚定的心念,来接受层层逆境,以平静的心来转逆境。佛学乃有教无类,心中不平稳时,不妨多接触佛法。
  
  ⊙我觉得,活在世间好苦啊!。
   人,总是有许多理由叫苦,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说苦的人是因为他不能堪忍啊,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我们平常说鸡蛋,没人说蛋鸡,蛋鸡生下来就被吃掉了。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最好是只谈现在。因为,过去已经过去了,把现在的精神用在过去的事,其实是浪费。而未来的事求不得,现在不好好踏实于目前的事,一直求未来是颠倒。所以,最好是把握现在。一直以世智辩聪去探讨这些事是没有意义的。
  
  ⊙常听人说您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不知您如何熬过?
   不去想它,也就过了。
  
  ⊙师父,我玩股票赚大钱,就拿出来捐给慈济!
   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最好安安分分地做事,有多少,捐多少,不要整个人跟着股票起起落落。我如果叫你不要做,那么股票跌时,你会感激师父救了你;股票涨时,你又会埋怨师父让你少赚了,你每天的心情就随着股票行情在起落,如何能产生智慧?怎么有多余的精力再做其它的事?这种钱财要能舍得放下,心才能清净!
  
  ⊙有人在台北天母发现有人贩卖师父的石雕像,索价三十八万元,这事该如何处理?
   不用理会,那是石头,我是肉体。
  
  ⊙师父,我家一年来已经遭了三次小偷,把我所有值钱的东西偷光了,不知该怎么办?
   你舍不得布施,就有人帮你用嘛!财富乃“五家共有”,何谓五家:贪官、天灾、战争、窃盗、不肖子孙。
  
  ⊙师父,有人假借慈济之名做生意,您不会担心吗?
   话由他口中生,你能使他不开口说话吗?别担心,只要我们一本诚、正、信、实,自然能以真破假。
  
  ⊙怎样才能活得有意义?
   身体好时,多造一些福;环境允许时,要多结一些好缘,不要浪费时间,自然会过得很踏实。
  
  ⊙为什么常对自己感到无力感?
   要有自信心,如拜佛、信佛,切莫把他神化,应是圣化。反观自性,相信我们有与菩萨同等的毅力,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肯用心皆可发挥真如本性。

⊙我未满三十岁,夫亡子幼,堂上又有高龄婆婆,现在我独撑丈夫遗下的事业,在现实逆境中,时常压得透不过气来,想遁入佛门,请问:“如何才可以成佛?”
   平日多看佛书,多接近善知识,选择自己要学的,去深入追求探访,解行并重。如以清净之心,爱子女、爱众生,此心亦如出家心志。
   要成佛,先学做人,人者仁也。人人之间,如能互助互爱,有爱心、仁心、大恒心,才可渐近圣道。平日多念佛,因多念一次佛,即多接近佛陀的圣迹——心境。人生多坎坷,逝者已矣,不要耽于过去,人生道路很漫长,不要回首过去。往前看,向前走,把爱心奉献给婆婆及幼女,虽然辛苦,然而如能熬过此关,必得满堂的喝采和圆满的功德。
  
  ⊙师父,我一向身体很健康,很少生病!
   健康的身体到头来也是一堆废物,若不好好用来成就道业,有什么用?
  
  ⊙在偏向功利竞争的环境下,如何修行?
   修行分为“刻意脱离人群”的修行,以及以“平常心在生活中磨练”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就是“把心照顾好”,布施予人是爱心,但那仅是外围的一个点;要能照顾好自己的心,才是真“爱心”,才是真正平常生活中的修行。把自己的心照顾好,心就不会为功利、名誉的竞争而做出损人利己的事。
   若能把心照顾好,看得失就会很平常,得时心持平静,失去也不在意,保有这种平常心,就是把心照顾好的人,他能出污泥而不染,不被功利环境所牵动。
  
  ⊙我负责行政部门的工作,由于处事细心,要求较严谨,而被人家戏称为“管家婆”,实在不甘心。
   处理事务应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为依止,其中的“同事”,指的就是大家共同完成工作,彼此合作,互相配合,才能够做得你欢喜、他快乐。
   对于别人的议论,应该“用耳看,用眼听”的细心体会,检讨自己若有缺失,一定要修正改善,如果问心无愧则放下它,不去听它。
  
  ⊙修行和修养有什么不同?
   修行就是修心养性,每个人的习气不同而佛性却是一样的,修行就是要好好保持这分善良的本性,所以修行也就是修养。
  
  ⊙如何保持幸福的人生?
   要保持幸福的人生,就必须要保持“欢喜心”,不要动不动就发怒。每个人都爱看温和的笑脸,也都喜欢听柔和的声音,所以要好好培养形象,随时挂着慈悲的微笑,讲话的态度要注意柔和善顺。开口动舌无不是在教育,对自己、对子女、对周围的人,都要随时注意形态、声音,我们的举止行动都是由心在指挥,所以好好的保持心念欢喜是很重要的。
   ⊙同事间常为某些是非而争执不休,怎么办?
   听话要听直接的话,好的捡起来,坏的丢掉。人生有多长?内心存放宝藏的空间有限,为什么不储存好的东西?过去的就忘掉,要心存感恩!
  
  ⊙我全心全力在做事,为什么人家都不能谅解我,还要时常骂我呢?
   其实碰到这些情况,你也要心存感激才对,因为人事的艰难,彼此互相的琢磨,就是对你的一种考验,就像一支剑要有粗石来磨,剑才会锋利;一块璞王也要有粗石来磨,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有句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纯正的心不怕别人来毁谤,只要行正、心诚,任人怎么去毁谤,反而更能升华你的人格。

  ⊙一般人如何才能做到最基本的慈悲?
   在日常生活中以爱心、信心、宽大的心和人相处,使得人事圆满。与朋友相交,能做到“无我不爱的人:无我不信的人:无我不原谅的人”就是慈悲。
  
  ⊙曾因工作关系,接触过各类宗教,感觉到某些宗教给人一股神圣而不可亲近的凛然之感,如一堵高墙。
   宗教应像一座桥,把分隔的连结起来,而不是一堵墙,把连结的分隔开来。
  
  ⊙很多人对于现实生活,都感到很无奈。
   今生不如意乃前世因缘,凡事逆来顺受,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学佛者应安处在逆境中,视为增上缘、是修行琢磨自己的好机缘;若处于顺缘中,就应及时精进,成就福慧良田。我们应信受因缘果报。
  
  ⊙什么叫因果?
   因与果,本来就是连环在一起。一棵果树必须先有因,才有这棵树;树长大结果,果落地又成因,因果不断循环。唯有截断因,就不会产生果。
   其实,应该说是因缘果报;因为有了“因”,欠缺“缘”,也不成“果”,没有果就没有“报”了。   
  ⊙日常生活中,常生气,造诸口业,要如何改正?
   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敬、感恩。人生本来多坎坷,如人人保持逆来顺受,对外来的唠叨也会认为是关心的表示。应时时警惕自己,提防犯错,不可事后再忏悔……谈改正都已迟了一些。   
  ⊙自从学佛以后,我整日什么事都没兴趣做,只想专心念佛。起初先生还答应将努力赚钱,好让我当慈济的荣誉董事,现在却不知何故变了心,不再理我。我如此虔诚,却落到这后果,真是烦恼。
   你只知天天念佛,家中的大小事务都放着不做,这样的念佛,不但佛陀觉得吵,公婆也被你惹得生气,当然先生也不满意。
   你要认真地将本分事做好,克尽为人妻、为人媳的职责,做得让公婆、先生欢喜。
   念佛,是要在心中念、事中现,而不光是在嘴中念而已。
⊙如何做才算做到平等?
   每个人你都爱,那就是平等。
  
  ⊙我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者,对一切所发生的事负责任,积极参与人生。
   这是见仁见智的想法,人生本来就应该有自我的信念。不过,人生很有趣,过于投入时,我执我慢就产生了,于是“自大”成为人生最大的毛病,以为世界没有我不行,我能运转世界,一切都应以我为“最”。然而,自我扩大后,心量就被挤小,容纳不下别人来侵占自己的地盘,这在佛教称为“我执、慢心”,就像有人过于负责任,为顾好自己的地盘而变得霸道,大有天下事非我莫属……。极少数人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胸襟。
   人生最高的智慧是:能缩小自我,无碍地映入人们的瞳孔、埋藏在人们的心中,如此才能拥有人心,深植人缘,使自己处身在积极奋斗的人群中而不被排斥。
  
  ⊙师父,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常到各道场去小住、清修,为什么还是解不开苦闷的情绪?
   知识分子,文字看得多,在事理无法圆融时会挣扎、苦闷,这是因为明理而不实践的缘故。你应该放宽心胸,该做的放手去做,该舍的毅然舍下,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谓的苦恼中!我
  
  ⊙我平常杂念很多,心老是定不下来,怎么办?
   要一个人什么都不想是不可能的,想归想,不要管它想什么,只要认真做眼前的事即可。有杂念是很正常的,并不是心不定,如果在杂念中认为自己心不定,那就是在烦恼中又多了一个烦恼。
  
  ⊙学佛是否有令人“即刻开悟”的法门?其根基有何不同?
   我吃饭,你是不会饱的,即使是佛陀,也无法令人即刻开悟。
   学佛修行要脚踏实地,自己真正投入去做,做到忘我。因为有我才有病、有烦恼,若无我就没病没烦恼了。
   其实心病只有贪嗔痴三项,但药却有多种——八万四千法门——这是为了要适应不同的根机。人虽有同一本性,但却有三种根机:有下品、中品、上品之分。
   下品根性的人,虽然知道向善,但需有人不断教导他、鞭策他,让他时时保有善法,不令忘记。直到他可以真正深入时,才能择善固执,不受外界影响。
   中品根性的人较麻烦,因为他对于道理似懂非懂,有时好像道理都知晓,却不能与人事合在一起运用。这便如海绵本身已有很多污水,无法再吸收净水。
   上品根性的人有两类:一类是过去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所以只要对教理有所体会后,便能不受外界影响,心能如如不动,认清方向,再也不会有所偏差。
   另一类是天资慧性,一旦认清道路,走上正法,便能持守中道,心不退转。大体而言,下品根性的人是从事而入;上品根性的人是事理并入;自命不凡的中品根性,较难走入中道。
   总之,要站稳自己的脚步,去践行实在的道理,不要人云亦云,否则差之毫厘,可就失之千里了。
  
发表于 2010-9-5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9-5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布施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9 10:33 , Processed in 0.173012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