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41|回复: 6

[佛化生活] 慈爱的修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8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我们常常发脾气,生起瞋心,在生气的当儿,总是理直气壮的指责他人,责骂他,咀咒他,甚至狠心想害他,常不能自已,事後心平静以後,回想起來,又觉得似乎小题大作,但又礙於自尊,死也不肯認错。想想一下,瞋恨心发作时,是不是自己在受苦呢?是不是也给他人帶來苦呢?那么,有没有方法來对治瞋害心呢?



  瞋恚生起的原因



  首先要知道自己内心的瞋恚的烦恼,先要能觉察自己内心的瞋恚,要是不能够知道自己有瞋恚存在,那又怎么能够去对治它呢?知道瞋恚存在后,才去追寻瞋恚生起的原因,知道瞋恚生起的原因之后才能用方法消灭它,消灭了瞋恚之后,将来遇到生起瞋恚的原因时,可能还会忍耐不住,又再生起瞋恚,所以还要再对治它。直到成功对治瞋恚的行者,知道心中已灭尽的瞋恚,于未来永不生起。



  在《杂阿含715经》的经文中:「何等为瞋恚盖食(产生原因)?谓障碍相(指可憎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盖令起,已起瞋恚能令增广,是名瞋恚盖食。(瞋恚生起之因) ……



  何等为瞋恚盖不食?彼慈心思惟,未起瞋恚盖不起,已生瞋恚盖令灭;是名瞋恚盖不食。」



  瞋恚的产生,乃是因为对所接触的感官目标心生不喜的缘故,这不正思惟与贪欲的产生是一样的,基于四颠倒见(视无常为常,苦为乐,无我为我,不净为净)。若数数对不喜或可憎的目标作不正思惟的结果,就会使瞋恚于心中生起乃至增长它。

  瞋恚的产生是非常迅速的,跟贪欲一样,几乎每一次都是在事后才发现它,但是不要气馁,这是因为心还未经过训练的关系,不能观察到自己的心态和意念,也不知道瞋心的生起。只要常常作意观察它,你将在不久的将来找到它,它不在什么地方,就在根门接触境时从心中生起。



  对治瞋恚的方法



  在佛教中灭除瞋恚的方法有:(1) 常正思惟;(2) 修慈心观; (3) 亲近善知识;(4) 讨论灭瞋的方法。



  一. 常正思惟



  灭除瞋恚的第一方法就是要正思惟 ( 如理作意) ,要正思惟瞋恚对自己的害处如下:

  (i) 我起瞋恚后,将因瞋业在将来受苦;

  (ii) 若起瞋恚将自毁戒,并且损害他人,两相无利;

  (iii) 我现在要面对的可憎相,虽然是苦,但比起地狱,饿鬼,畜生道之苦为轻;

  (iv) 我现在遇到的可憎之相,乃是宿业所带来的,所以更应力行制止现在的瞋念,以免造未来受苦的因。

  (v)思惟一切皆是因缘生,因缘灭,是空而无我,所以要忍耐。

  (vi)思惟自己是业的主人,业是自己的财产。佛说:「我们是业的主人,是自己业的继承人,由自己的业而生,是自己业的亲族,依自己的业的支撑而活,不论我们造何种业,善的或恶的,我们必将去承担,这是肯定的,我们应当天天如此的思维及反省。」

  (vii) 对别人起瞋心,就有如赤手去抓烧红的铁条或火炭或是粪便等有害之物来打击别人,别人还未受到伤害,自己已经先受害。

  (viii) 起瞋恚将损毁长久以来所积聚的诸善功德。

  然后才正思惟他人起瞋恚的害处如下:

  (i)他现在起瞋心会伤害自己,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可能会消化不良,损害他的肝脏(起肝火),便秘甚至失眠等。

  (ii)他因过去宿业与习气的影响,又起了瞋心,不知道如何去对治它。

  (iii)他的瞋恨就像是不被接受的礼物,将会退回给他,就像是逆风扬尘﹐灰尘只会飞回他身上。

  (iv)他是他自己业的主人,业是他自己的财产。他造恶业将来会继承他的恶业的财产。

  (v)他已被瞋恨的魔所降服,不能控制自己。



  只有在明确地知道瞋恚的害处之后,才会决定去断除它。一个行者知道了瞋恚的害处后,才会忍耐住不发脾气。



  佛陀说∶「忿怒不见法,忿怒不知道,能除忿怒者,福喜常随身。」(北传法句经405偈) 当一个人被忿怒所控制,他已不能控制自己,又怎能知道佛陀的微妙教法?



  佛陀说:「众生畏刑罚,众生皆畏死,以己推及人,不杀不教杀。众生畏刑罚,众生皆爱命,以己推及人,不杀不教杀。」(《南传法句经》 129,130偈) 「众生欲安乐,若求自安乐,刀杖害众生,安乐不可得。众生欲安乐,若求自安乐,不刀杖害彼,安乐乃可得。」(《南传法句经》131,132偈) 「对人粗恶语,恶言将反唾,恶言伤人苦,殴斗祸归身。」(《南传法句经》133偈)



  「愚者造恶业,而不能自知,感招恶业苦,犹如被火焚。」(《南传法句经》136偈) 「若人以刀杖,加害善良者(指阿罗汉) ,速召无赦殃,十种苦如下:将受身剧痛,或自召伤残,或得极重病,或丧心狂乱。或为王所惩,或为人谗诬,或眷属丧亡,或财物损减。或彼之房舍,为烈火所焚,彼人身亡后,堕入于地狱。」(《南传法句经》137, 138,139,140偈)



  我们若要修好慈心,应从业果來思惟瞋恚的害处,佛陀所说的十种对善良者起瞋心的果报,是真实不虚的。拘迦利耶比丘以瞋心诽谤舍利弗与目犍連尊者,得到现报,很快就病发死了,堕入大红蓮地狱里去。「口出恶言者!虚伪者!低贱者!殺生者!有罪者!作恶者!卑劣者!低下者!卑贱者!你在这世上无须多说,你已注定堕入地狱。.....因为任何人的行为不会消失,它会回來与主人相会。作恶的蠢人将在另一世界看到自己受苦。」(故事见《经集. 拘迦利耶经》)若能这样思惟的话,我们才会学好忍辱。



  关于忍辱的功德,这里稍为提一下,初学的人不善思择,故先学持戒忍让,若是恶缘常现前,迟早忍耐不住,要再生起瞋念,所以要思惟忍辱的功德:(i)无有怨敌;(ii)亲友不离;(iii)心常喜乐;(iv)临终不悔;(v)身坏生天。在《七处三观经第24经》(大正藏卷2)里佛说:「五恶不忍辱。何等为五?一者多怨,二者多谗,三者多不可意,四者十方不名闻恶行,五者已命尽身堕恶地狱。是为五恶不忍辱者。佛复告比丘:有五善忍辱者:(一)为无有怨,(二)为无有谗,(三)为无有不可意,(四)为有十方名闻,(五)为命尽生天上。」因此忍辱是有很大之功德。



  对一个生起瞋恚心的人,他的怨敌将会拍手叫好,怨敌者会这么想:「愿他丑陋,愿他不得安睡,愿他不获利益,愿他不得财富,愿他不得好名誉,愿他失去朋友,愿他死後直栽到地狱里去。」一个生起瞋恚的人,正好如其怨敌者所愿!(《增支部VII.60经》)因此要学好忍辱。



  二. 修慈心观



  笫二种对付瞋恚的方法是修习慈心。我们应当勤修慈心,这是化解瞋恚的最佳办法。



  (i) 慈梵住:(《清净道论》第九章)



  慈心的修习是一种梵住(Brahmavihāra)或是四无量心 (Appama??a)之一。它不是世俗的爱欲,而是平等地普愿一切众生都安乐的善愿。慈爱是一种美心所,属于无瞋心所。



  根据论师所说;初修慈心观的人不能取以下的对象来修习:

  (1)不爱的人;(2)极爱的朋友;(3)敌人;(4) 无关者(无瞋或爱者); (5) 异性;(6) 死人。



  对不爱者修习慈心将导至疲倦,对极爱者修慈也极困难,对敌人随念则会起瞋心,对无关系的人修慈也会导至疲倦,对异性修慈会引起贪欲,对已死之人修慈则不能得定。



  慈心观的修习的次第:

  (1)应先对自己散播慈爱,

  (2)接下来是亲爱者,

  (3)无关者,

  (4)以及怨敌者。



  对自己散发慈爱



  对自己散发慈爱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做有亲切感,懂得怎么爱自己,才会知道怎么爱别人。



  波斯匿王(Pasenadi)来见佛,对佛说∶「我独处思惟:那些以身口意造恶业者,他们是不爱自己。虽然他们会说我爱自己,而实际上他们不爱自己。但那些以身口意造善业者,他们是爱自己,虽然他们会说我不爱自己,而实际上他们是爱自己。为什么呢?他们的所为,正是一个朋友会对另一个朋友所做的,所以他们爱自己。佛说∶大王!正是如此,正是如此。」佛陀同意波斯匿王所说的。([相应部III,4])爱自己的不要做会伤害自己的事,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在《自说经》中佛说:「以心遍察一切方所,不见有更甚于爱己,每一个人都是爱他自己,爱自己的不要害人。」这是常理,只有爱自己的才会爱别人。



  以下引佛向五百位比丘开示的《慈爱经》(《经集》蛇品第八经)。这是因为比丘众在树林修禅时,树神来捣乱,令比丘众无法住下去,他们回去向佛报告后,佛为他们开示此经,比丘众再回原地时先修慈爱,树神因而为慈心所感化;

  「如是修习之贤善,以此亲证寂清凉,常养勤快与真诚,正直言语意和婉,

  待人和蔼不骄慢。知足易养俗务少,检朴六根悉平静,谨慎谦虚不俗攀。

  慎勿违犯纤细罪,以免将来智者诃,应常散发慈爱心,惟愿众生得福安。

  普愿一切诸众生,心常喜悦住安乐。凡有生命强或弱,高壮中等矮粗细,

  可见或是不可见,居于邻近或远方,已生或是将生者,一切众生常安乐。

  愿彼恒于一切处,不鄙视亦不欺瞒,假使忿怒怨恨时,心亦不念彼得苦。

  犹如母亲以生命,护卫自己独生子,愿能如此于众生,施放无限慈爱心。

  慈爱遍及全世界,上下地平四维处,遍满十方无障碍,无有仇恨或敌意。

  无论行住或坐卧,若是心中觉醒时,应常培育此正念,此乃最高之德行。

  心中不落于邪见,具足戒德与慧观,去除欲乐之贪恋,必定不再生于胎。」



  虽然此经未说对自己修慈,但这是绝对必要的,在《自说语》中佛说:「以心遍察一切方所,不见有更甚于爱己,每人都是爱他自己,爱自己的不要害人。」这是常理,只有爱自己的才会爱别人。



  修时以下列四种愿望修习:

  (1) 愿我脱离危难和仇敌,

  (2) 愿我脱离内心的痛苦,

  (3) 愿我脱离身体的痛苦,

  (4) 愿我每天生活安乐,无有困扰。如是散播慈爱两三遍。



  对别人散发慈爱



  可爱者

  先对自己以上述的四种愿望散播慈爱;然后对可爱者修慈,这是指比如自己的师父,恭敬的阿阇黎或与他相等的人,随念他们的可敬可爱处,这样就容易修到安止定。



  修时也以上面的四种情况来散播慈爱,若能入初禅时审查五禅支(五支禅定的要素:寻、伺、喜、乐、一心),和五自在(入定、住定、出定、转向、审察),后再入第二、第三禅等。



  无关者

  接下来是对无关者修慈,若不能,应从自己重新开始,令心柔软,适合于修慈,然后再对无关者修慈。修时也是以上述的四种方式修习慈爱到入禅定。



  怨敌者

  最后是对怨敌者修慈,若心中对他生起瞋恨时,应重新对以上的自己,可爱者,无关者再修习慈心,以去除瞋恨,然後再对怨敌者修慈直到慈心生起为止,或思惟瞋恨的害处,或读佛本生的故事。然后再回来修慈心和慈心定。



  若是心中还是有分别心,则要思惟菩萨在修忍辱和慈波罗蜜时的多种例子,比如具戒王(silava)的本生故事(《中阿含。长寿王本起经》),忍辱修行者(khantivadi 《金刚经》忍辱仙人为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本生故事,小护法(cūladham-mapāla) 的本生故事等等都是。



  若心中对怨敌者还有瞋念时,应以正思惟想在久远的轮回里,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是我的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没有任何人不曾和我没有过关系,因此他或她现在虽然可憎,但在过去世,他或她可能是我的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这样子心中就会放下憎心。再思惟我们都一样尚未脱离老、病、死苦,尚未脱离恶道的危险,所以应怜愍他。应想他的优点,以及他曾经帮助过我等,或想办法对他作布施,把自己喜爱的东西布施于他,这样做的话,则有助于熄灭对他之瞋恨,而他人对己的怀恨也会消灭。



  若再不行,可以修习分别诸界,那即是:我是在生气他的那一个部分?他的头吗?还是手、脚、身体?还是皮肤?肉?骨等等。若再不行,可以修习分别四界。直到破除瞋恨心,生起慈心为止。



  (ii) 平等慈



  修了以后,再修平等慈以破除人我之间的界限。这是对上述的人再修慈,直到慈心遍满,一切平等,而破除了人际间的界限。证得初禅后,心与慈俱(具有慈),再对第二、第三、第四方,四维(四横)、上、下、一切处,一切看作自己,具一切(有情),世间,广大,无量,无怨,无憎,与慈俱心遍满而住。这些可以初禅、二禅、三禅的任何一种安止定修慈。



  (iii) 遍满慈



  根据《无碍解道》 中说,遍满慈有三种:

  (1)无限遍满慈心解脱(五种) ;

  (2)有限遍满慈心解脱(七种) ;

  (3)十方遍满慈心解脱(十种) 。



  这些差别是心证安止而得成就。



  无限遍满慈心解脱是依五种行相即:

  (1)一切有情 (sattva);

  (2) 一切有息 (pa?ā);

  (3) 一切生物 (bhūtā) ;

  (4) 一切个人 (puggalā);

  (5)一切有五蕴身(attabhāvapariyāpanna)。



  在修习时,普愿每一行相的众生都脱离危难和仇敌 (无怨);脱离内心的痛苦(无憎);脱离身体的痛苦(无恼);生活安乐无有困扰(自己安乐)。因此依四种情况和五行相共有廿种安止定。



  有限遍满慈心解脱是依七种行相即:

  (1) 一切女人;

  (2) 一切男子;

  (3) 一切圣者;

  (4) 一切非圣者(凡夫);

  (5) 一切天神;

  (6) 一切人;

  (7) 一切恶道众生。



  在修习时,也对每一行相的众生愿他们无怨;无憎;无恼,和自己安乐。如此依七行相共有廿八种安止定。



  十方遍满慈心解脱是依十种行相即 :

  (1)东方;

  (2) 西方;

  (3) 北方;

  (4) 南方;

  (5) 东南隅;

  (6) 西北隅;

  (7) 东北隅;

  (8)西南隅;

  (9)下方;

  (10)上方。



  这是佛陀在《阿含经》中常教配合修慈的方法。



  根据论师的意见;再依无限遍满的廿种和有限遍满的廿八种修遍满慈心解脱,依十方因此前者有二百种安止定,后者有二百八十种安止定,合为四百八十种安止定。这三种遍满慈心解脱,共有五百二十八种安止定。这看起来是很细和烦杂,但若一个行者安得心下来,在一次修慈心禅时将自他四种人及四愿和十方做完的话,也就能达到遍满慈。



  根据佛陀在《慈爱经》里开示的经文:「普愿一切诸众生,心常喜悦住安乐。凡有生命强或弱,高壮中等矮粗细,可见或是不可见,居于邻近或远方,已生或是将生者,一切众生常安乐。愿彼恒于一切处,不鄙视亦不欺瞒,假使忿怒怨恨时,心亦不念彼得苦。犹如母亲以生命,护卫自己独生子,愿能如此于众生,施放无限慈爱心。慈爱遍及全世界,上下地平四维处,遍满十方无障碍,无有仇恨或敌意。」佛陀解释的方法,即是对十四种众生修慈(1强2弱3高4壮5中等6矮7粗8细9可见10不可见11邻近12远方13已生14将生者),也可达到十方遍满。



  慈心禅虽然能灭除瞋恨,但要修习到证阿那含果才算正式根除瞋恨。



  三. 亲近善知识



  在《中阿含.食经》(第十一)中佛指出这些相关的连锁因素,展转达到涅盘解脱:「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在《杂阿含175经》中佛指出:「犹如有人火烧头衣,当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当起增上欲,殷勤方便,时救令灭。佛告比丘:头衣烧然,尚可暂忘,无常盛火,应尽除断灭。为断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断何等无常(火)故勤求大师?谓断色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断受、想、行、识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我们应知这色身是无常的,迟早要死,应生大恐惧,勤求善知识。



  善知识极重要,我们对善知识应亲近、尊重、礼拜、供养和承事。佛是我们最尊贵的上师,最上的善知识,最好的依止,最强有力的护法。我们于佛应该生起净信。善知识因为有丰富的佛学知识与修行的经验,由于善知识的教授、帮助与引导,我们才能趣入正道,修习梵行,守持禁戒,定成就,慧成就,完成道业,自己度脱轮回,复能度脱无量众生于轮回,免除众苦。



  四. 讨论灭瞋的方法



  应常亲近善知识询问及讨论法义,或者与其它性情温和的人讨论灭瞋的方法。世上的许多人际与国际间的争执与冲突乃是缺乏慈爱所致,只要一方有慈爱之心,戾气可以化为祥和,许多残暴恶劣的行为都能够改良为友善,同情,合作,温柔与谅解,冲突自能避免。若能常养慈心,这个世界将会更加祥和。



  一个人若能无瞋,即是瞋恚盖不食,以正思惟依正念,对可憎相不起反应。这是指三果以上的行者,知道已灭尽之瞋恚盖,于未来永不生起。



  在《增支部5.161》里佛陀教导我们五种断除瞋恚的方法:「比丘们!当瞋恚出现在你的心时,有这五种消除烦恼,可以完全断除瞋恚烦恼的方法。是五那五种方法呢?



  1.以仁爱对持一个人正朝着你恼怒者:这样瞋恚可以被断除。

  2.以慈悲对持一个人正朝着你恼怒者;这样瞋恚可以被断除。

  3. 看着他,平静中舍的对持一个人正朝着你恼怒者;这样也能把瞋恚断除。

  4.练习忘掉和不理会正朝着你恼怒者;这样也能把瞋恚断除。

  5.思维对你恼怒者,他是业的主人,他是业的继承人,他的业使他从子宫出生,他是他的业的亲族,他将负责,他是他的业的归依处,他是业的继承人,无论他作的业是善的或是恶的,(他将负责)。这样也能把瞋恚断除。



  比丘们!当瞋恚出现在你的心时,这就是五种消除瞋恚烦恼,可以完全断除瞋恚烦恼的方法。」



  佛陀修习慈心禅



  佛陀告诉我们他行善修福的果报,这包括修习慈爱:「比丘们!不要怕福德之业。这是喜乐、如意、愉悦、可亲、迷人的另一种说法---福德之业。我知道,我曾经长久地行福德之业,因此长久地体验着如意、愉悦、可亲、迷人的果报。修习慈心禅七年后,长达七个收缩扩张之劫,我未回此世界。凡于减劫,我往生光音天。凡于增劫,我重现在空旷的梵天界。在那里,我是大梵天、不可征服的胜者、无所不见者、大威力者。接着,我做了三十六次帝释天王。我做了几百次国王、转轮皇帝、正法王、四方的胜者,稳坐江山,拥有七宝---更不必说做地方国王的次数了。我想:‘是什么业成就此果、是什么业成就此报,如今我拥有如此的大力与威力?’接着我想到:‘是我的三种业果、三种业报,使得我如今拥有如此的大力与威力: 那就是布施、自律(身行语的戒行)、自御(心意)。’ 」---([如是语]i.22)



  修习慈爱的功德



  在这许多修慈法中,无论依那一种修习慈心而解脱的行者,都能获得十一种利益。这记录在《增支部》的《慈心功德经》里:



  「诸比丘,当慈心解脱被培育、开展、勤习、驾御、作为基础、建立、稳固与正确地修行时,可望得到十一种利益:是那十一种呢?

  1.睡眠安稳;

  2.不做恶梦;

  3.醒觉安稳;

  4.为人所爱;

  5.为非人所爱;

  6.天神守护;

  7.不被火、毒药与武器所伤害;

  8.心易得定;

  9.相貌安祥;

  10.临终不迷惑;

  11.若未能证得更高的成就,他将投生到梵天界。」



  波斯匿王(Pasenadi)来见佛,对佛说∶「我独处思惟:那些以身口意造恶业者,他们是不爱自己。虽然他们会说我爱自己,而实际上他们不爱自己。但那些以身口意造善业者,他们是爱自己,虽然他们会说我不爱自己,而实际上他们是爱自己。为什么呢?他们的所为,正是一个朋友会对另一个朋友所做的,所以他们爱自己。佛说∶大王!正是如此,正是如此。」佛陀同意波斯匿王所说的。([相应部III,4])爱自己的不要做会伤害自己的事,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佛说∶「仁无乱志,慈最可行,愍伤众生,此福无量。」(北传法句经132偈)修慈的功德是极大的。



  佛说一个人若是做许多世间的功德,但是他做的功德不及一个修慈爱的人的功德的十六份之一。佛说:「比丘们!无论如何累积於未来世成熟的福报,所有这些福报都不及一个修慈心解脱者十六份之一。修慈心解脱者的慈爱照耀,光芒明朗,超越它们。犹如星光的光芒不及月光的光芒的十六份之一。因月光的光芒照耀,光芒明朗,超越它们。尽管如此,无论如何累积於未来世成熟的福报,所有这些福报都不及一个修慈心解脱者十六份之一。..... 犹如雨季的最后一个月里,无云的秋天的天空晴朗,太阳升起后,阳光照耀,光芒明朗,驱除黑暗,尽管如此,无论如何累积於未来世成熟的福报,所有这些福报都不及一个修慈心解脱者十六份之一。」([如是语]27经)。由此可知修慈的功德是极大的。



  在[增支部9.20]里佛陀对给孤独长者的谈话中所示:「犹如婆罗门维腊玛(Velāma)对僧团所作的大供养,若一个人供养一百个皈依佛法僧和受持五戒者,但供养一个在挤牛乳的短时间里修习慈爱者能得到更大的果报。犹如婆罗门维腊玛对僧团所作的大供养,若一个人供养一百个修习慈爱者,但供养一个在弹指的短时间里修习观照无常者能得到更大的果报。」因此修习慈爱与观照无常是会给修行人带来极大的福德
转载
发表于 2010-5-18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习惯,当时无法应变,情绪起来后没有好好的舒缓……

对自己缺乏深刻的了解,对别人也缺少了解。
发表于 2010-5-18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5-18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发表于 2010-5-18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大家在遇到这些境界的时候,应该在无四相的基础上,多问为什么,远离一切摄受,这样终会找到法身圆觉。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放光明?为什么讲咒?……佛陀讲的,不是文字的东西,而是文字后面的东西。这是学佛的一个关键。但如发现心念有四相的落处,立刻照破。

              


                                                                                                    选自回家人老师:《学佛者应有的基本信念》
发表于 2010-5-18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法布施
发表于 2010-5-19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个殊胜之处在于这个“布施网”。这个网站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引导学佛人能把佛法更好跟今天这个社会结合,让佛子生活得更加合理,更契合今天这个时代的特点。这是为了避免大乘佛法被演绎得如同迷信一般。很多朋友在修行当中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违缘,或者总是探讨这样那样的方便。其实违缘或者方便都是源于我们的内心,只要把自己的心调整好,这些东西就都不存在了。所以我们能通过这个网站聚在一起来讨论学习佛法,这也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





                                                     ----选自回家人老师《金刚经》解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23:37 , Processed in 0.56985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