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82|回复: 6

[大德开示] 何为“本愿”——净空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6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面还有‘本愿’两个字。本是根本,在此地的意思是说,他这个愿不是这一生才发的。我们知道一切众生都有过去生,也有未来生,所以讲三世。地藏菩萨在过去生中就发这个愿,过去还有过去,过去无始,无始劫来生生世世都发这个愿,我们称这个愿叫本愿。所以这个愿是有根本的,不是这一生当中才发的。愿是一种希望、是一种希求,这个希求、希望能够得到满足,这就称之为愿。如果意思说得更深一点,本就是真如本性,而愿是从本性里面发生的,这才是大乘法里面讲‘本愿’真正的意思。
  菩萨,如《华严经》上所说的法身大士,已经断掉了妄想、分别、执著,这已经断尽了。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确确实实契入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虽然入得不够深,但是已经进入,已经是明心见性,这个时候的愿,是从自性里面发出来。没有见性的人,是从识里面建立的愿心。我们讲有过去世,还有过去世,多生多劫都发这个愿,这是从识心里头说的;明心见性之后是从本性里面说的,这两个意思都可以说之为本愿,本愿的意思浅深有差别。
  但是在相用上很接近。在事相上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有这个愿,他这个愿力很强,也不容易被外面境界所移。纵然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他很快会回头,他会觉悟、他会回头,他能忏悔。如果这个愿是一生才发的,或者是过去一生、两生所发的,他这个力量浅,很容易被外境迷惑;迷了之后,不容易回头,不知道忏悔,我们就晓得他这个愿力深度不够,也就是他没有‘本’,如果有本一定肯回头。我们在《观经》里面看的,阿阇世王造的种种罪业,到自己得到这个果报,病苦现前、地狱相现前,他能够悔过、能够自新,说明他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持有力量,他愿力很强,虽然一时糊涂、一时迷了,到紧要的关头他还能觉悟。这都是从事相上看的。
  如果是法身菩萨从自性里面发的愿,那才是真真实实的本愿,决定不会为外境动摇。即使在这个大时代,佛在经上讲‘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他也会如如不动不受影响。这是本愿一点意思。

摘自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第一卷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许许多多的同学们不能说他不用功、不能说他不精进,为什么得不到成就?实在是因为对于心地宝藏没有能够真正认识清楚。世间人在过去无论是那一个行业,尤其是读书人,佛法更是不例外;世法里面重视立志,一个人没有志向,他的一生奋斗努力没有目标,当然不会有结果。佛法讲发愿,发愿跟世间人所讲立志是同样的意义,一定要发大誓愿。我们的愿为什么发不出来?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佛常常在经上作比喻,譬如一个植物,种子为什么它不能够发芽、不能够生长?这个种子没有放在地上。我们把种子放在桌子上、放在茶杯上,永远不会发芽成长。所以愿一定要有个依靠,依靠什么?依靠大地、依靠心地。心地不明,愿怎么能生得出来?一定的道理。树木要依靠大地它才能生根、才能茁壮,开花结果。

  诸佛菩萨的大愿都是从心地上建立,所以地藏两个字就重要。为什么说修学大乘从‘地藏’开始?你的愿心是从地藏建立,你的行也从地藏建立。心地里面含藏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你才能发挥得出来。如果不明心地,不明心地本具的德能宝藏,你怎么样苦修都不会有成就。愿是种子,在此地讲愿是种子。《华严经》里头把信心比喻种子,也非常有道理。你不信,你的愿从那里生?

  愿称之为本愿,上一堂跟诸位略略提过,本有两个意思。从事上讲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曾经发过这个愿,发这个愿,你为什么没成就?愿是发了,不是从心地上发,不是从真心本性里面发的。从那里发的?从意识心里面发的,妄心里面发的;妄心是生灭心,所以你那个愿会灭。如果从真心里面发的,这个愿就不会灭,真心不生不灭,这个愿发了之后,不会退转;从妄心里发的会退转。缘消失了,愿就没有了,这一生再投生到人间来,又遇到佛法,把从前的愿心又勾引起来,就这么回事情,所以称之为本愿,这个意思浅。

  深一层的意思,‘本’就是真如本性,从真如本性发的大愿这叫本愿。诸位要晓得,果真从真如本性发的大愿,你就不是凡夫,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因为你会用真心,用妄心是凡夫,用真心是菩萨。你们都学过《百法明门》,法相唯识入门的一个课本。《百法明门》里面给你讲同生性、异生性,这两个都是此地讲‘本’的意思。异生性用就是用妄心,异是不一样,跟佛菩萨不一样,用的心不一样;佛菩萨用真心,你用妄心,你跟佛菩萨差异叫异生性。那些人是异生性?十法界都是异生性。别说六道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跟十法界里面的佛,像天台家所讲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异生性。

  那些是同生性?同生性就跟诸佛如来用同样的真心。如果用相宗的话来讲,转八识成四智,这就用真心,那就是同生性。同是跟诸佛如来相同,跟佛用的是同样的心,真心。佛的心好比十五的满月,如果你会用同生性,你好比是初二、初三的月芽。月芽虽然跟满月光不一样,但是都是真的,都是真正的月光,不是假的。异生性,古人把它比喻水里面的月亮,是月亮的影子,那个叫异生性,那个不一样,不是真的。虽然是月芽,像初住菩萨、十住菩萨真的是月芽,到十行、十回向、十地,慢慢在增加它的光辉,到如来果地上那就是满月,统统用的是真心。从真心里面建立的信心,从真心里面发起的大愿,这是本愿。这样的愿力,古德讲经得起考验,什么样的狂风大浪,他也不会动摇;无论什么样的顺境、逆境,他决定不会为境界所动。为什么?他那个愿是从真心发的,是依真心。如果不是依真心,妄心发的愿,这个愿力不强,愿力很弱,很容易被境界所转,很容易迷失方向,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

  真心就好比是大地,真心里面本具的智慧德能就好比是根,立愿这就是本。然后你的行持,我们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好比树木的枝干、枝条、花叶、果实,自然就茂盛,所以愿要从真心里面发。真心必须要肯定自己心地宝藏,与十方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你要肯定,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从这个地方发起大愿。我们虽然在经教里面知道有这么一桩事情,可是在生活当中依旧还是妄心作主,一妄是一切都妄,不会说我发的心、发的愿是真的,其他的生活是妄的,没这个道理,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由此可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把虚妄的习气改掉,要不在这个地方下功夫,不叫做修行,那是假的,假修不是真修。真修,不仅仅是宗门里面著重提倡从根本修,所以禅宗成就快,根本是心地,教下又何尝例外,净宗也不例外。净宗如果用真心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不会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不会。可是净宗的确是个方便法门,其他任何宗派、任何法门,如果不用真心就决定不能成就。但是净土宗好处就在此地,妄心也能生凡圣同居土,这个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烦恼习气断不尽的人,如果能够依照净宗经论所讲道理方法去修学也能成功、也能往生,这是净土无比的殊胜。

  所以发愿,你是根据什么发的,你是从那里发出来的?我们不能不晓得。我们再说落实到事相上,事相里头有通、有别。通是共同的,一切菩萨、一切诸佛共同的大愿,这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通愿。这个愿从什么地方建立?发生起来的?是从自性里面的般若跟慈悲,你没有智慧发不起来,没有慈悲也发不起来。因为有智慧、有慈悲,见到众生苦,特别是六道里面众生,无始劫以来堕落在六趣流转,没有办法出离。佛菩萨见到,所以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是从这个地方发的。

  在四谛里面依苦谛而发的,我们发愿是不是依这个?现代的众生比古时候这个苦,不晓得要加多少倍。不觉悟的人,他的心思愚昧,观察世法含糊笼统,看不清楚。科技是给我们带来生活上一些方便,今天声光化电,古时候没有,可是你有没有想到我们享受科技的方便,付出是多少的代价,你要仔细去思惟,那是古人所讲‘得不偿失’。我们得到受用很小,时间很短暂,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不成比例。换句话说,我们再说得清楚一点、明白一点,把我们在六道受苦的时间加长了,在六道里面受的苦难加重,你说值不值得?为什么是这个现象?这种物质文明的生活,增长我们的贪嗔痴慢,远远不如古代;古代这种生活一般人贪嗔痴慢的意念有,比现在薄。换句话说,他轮回的时间可以缩短,六道里面受苦可以减轻,我们今天不然。不要说很久了,半个世纪之前,还没有听到人说地球病了,生态环境不平衡了,没有听说过;空气污染、环境污染,没听说过。五十年前、一百年前,没有,那有这些名词。

  现在科技的进步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可是带来的灾害,你就没有想到。如果这些科学家要豁然觉悟了,这负面的灾害太大,我想他这个科学技术就终止,不再发展、不再去做了。一个头脑很清楚、很冷静的人,这才能观察得出来。所以众生苦,物质文明虽然进步,众生比从前生活得更苦。物质上享受有一些方便,可是精神上的痛苦是人人都不能够避免。你今天在这个社会上,你有很多的财富、有很高的地位,依旧不能避免。那有古时候的人那种生活悠闲自在?我们在古文里读过很多,从前作官的人、作地方首长的人、领导的人工作不繁忙,每天一、两个小时事情就办完,其余时间读书、写字、画画、游山玩水,过的是诗情画意的生活。那里像现在人,现在人过的是分秒必争,这个日子有什么过头,这么紧张、这么痛苦。明白事实真相还愿意到人间来投胎吗?他不会来了。觉悟的人只有佛与大菩萨来,来救度这些苦难的众生,实在讲四弘誓愿这一愿才叫真正的本愿。

  要发愿度众生,自己一定要能给众生作榜样、作模范,那就是德行。众生为什么受苦?因为烦恼不断,见思烦恼天天在增长、天天在扩大,这个事情果报就不可思议。所以佛菩萨要做一个好样子,断烦恼。世间人犯了错误,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增长贪嗔痴慢,不择手段干一些损人利己之事,不知道因果的定律。世间人常讲‘损人利己’,其实这个话是错的,依旧不了解事实真相;明了事实真相,我们知道损人决定不利己,没有这个道理。只有利人才会利己,这才是一定的道理,损人那能够利己?可是他们迷惑颠倒,以为自己的利益一定是建立在别人损失我们就得利益,这是妄想,这是造极重的罪业。所以《了凡四训》我们要推广,让这些人多念念,然后才晓得每一个众生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用不正当手段夺得来的,依旧是你命中所有的。你命中没有,你试试看,你去抢,抢人家,你看看你能不能抢得到?你命里头没有,你还没有动手,已经被警察抓去。换句话说,你能够偷得到、你能够抢得到、你能够霸占得到,统是命中所有,不用这些手段也得到,那你何苦?所以明白人常讲,‘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这个话就是说你一生的福报是你前世修的,你命里头有这个福报,任何力量挡不住,你决定会得到,你决定丢不掉,何必用这些不正当的手段?错了。

  佛菩萨在世间给众生示现最好的榜样,你们用不正当手段得到,我用正当的方式,我也得到。为什么要干这些害人害己的事情?为什么不多做一些利己利人之事?佛菩萨作这个样子,所以才有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这里头最重要是断给别人看,一定要为社会大众作一个好样子,建立自己的德行,才能被社会广大的群众敬仰。你这个人有道德,他才愿意跟你学,你劝他,他才会听;自己德行要有亏欠,你说的真正是好话,人家听了怀疑,不能相信、不能接受。所以未度众生,先要示现德相。

  德行的标准也没有一定,要看现前的状况,这一个时代、这一个地区一般众生犯的是那些毛病?针对于这些病态下手,才能收得到效果。现在众生贪心重,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菩萨示现首先就要放下名闻利养,舍弃五欲六尘,就得从这上下手,这叫自利利他;成就自己,感化众生。如果光是讲经说法,自己不能够身体力行,别人听了会有疑惑;你自己说得这么好,你自己为什么不肯做?换句话说,你就收不到度众生的效果。所以一定要自己做到、说到,先要把它做到,然后你再说,这大家没话说。其次的是我先说到,然后我自己也能做到,要兑现。

  现在众生烦恼重,现在众生忘本,连儒家都明了‘本立而道生’,本忘掉了,这怎么得了?‘本’是什么?地藏本愿,本是孝顺父母、奉事师长,这是本。所以我们要提倡孝道,要提倡知恩报恩,不仅是口头说,我们要做到。现代人与人的关系只看利害,今天给我有利,我们做朋友,我恭敬你、巴结你;明天没有利了,就是路边人,不相识了。如果有利害上冲突,那是敌人,这是什么社会?如果叫这个社会不乱,不可能!

  提倡孝道、提倡纪念祖先,现在佛门还在做,清明祭祖、中元祭祖、冬至祭祖,一年三次重大的祭祀节日,提倡孝道。我是一生福薄,前生没修福,这是佛经里头说‘修慧不修福’,可是我还没有落到‘罗汉托空钵’,我还没有落到这个程度,还能勉强维持温饱。我如果有大福报,给诸位说我不建寺庙,我建祠堂,提倡孝道。这个话我说了几十年,希望能建祠堂,建百姓宗祠,每年这三个节日举行重大的祭祀,在这里头宣扬孝亲。现在祭祀完全落在形式,很遗憾。譬如说我们清明、中元、冬至祭祀,祭祀节日应当是七天。七天,前面几天是讲解孝道、表扬孝道,最后这一天才举行仪式,这个就有意义。否则的话,徒具形式,什么叫孝?孝的意义在那里?不知道,这很难收到效果。

  我们国家将孔子的诞辰订为教师节,这是纪念老师,一年有一次。凡是祭祀现在都应当是七天,要把为什么要修孝道?为什么要重视师道?要给社会大众讲清楚、讲明白,这个祭典才有意义,才不致于仅仅落到形式上。就连我们平常佛门里面一些仪规,譬如净宗学会成立之后,馆长提倡‘三时系念’的佛事,所以我们把三时系念详详细细讲过一遍。要做三时系念之前,一定要把三时系念讲过。要拜梁皇忏,一定要把梁皇忏从头到尾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大家去拜忏,这个心才相应,才能收到效果。对于里面的理、事、境界一无所知,照那个模式去做,收不到效果。所以古人这种忏悔,确实有不思议的力用;现在人我们修这个忏悔见不到效果,道理在此地。如果人人对这些理论、境界都清楚,那不必讲解,来修这个仪式,行!现在人都不懂,对这些仪规都不了解,所以必须预先要上课。

  世出世间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中国儒家以孝道为基础,所谓是《六经》,皆是《孝经》的注解。同样一个道理,大乘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可以讲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都是《地藏经》的注解。诸位是真正能深入,你就能体会到这个意思。

  这两愿是观察四谛而建立。能观察四谛是智慧,能发起这个大愿是慈悲;智慧、慈悲都称性,从性地上建立,这叫本愿。所以就像菩萨一样,菩萨用什么来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菩萨用道、用灭。这个道,诸佛如来过去也是凡夫,他是从凡夫修成的;诸佛如来从凡夫修成佛道,这个途径、这个道路,成佛之道!他怎么样修成?将他们的经验,将他们的方法传授给还没有发心的这些凡夫,迷惑颠倒的这些凡夫,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菩萨先做出修学的榜样给大家看,告诉大家这是正路,这是真理,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让他觉悟,让他跟你一起学习。

  从那里学起?从孝亲尊师学起,世出世法都不例外。现在这个世间孝道没人提倡,渐渐的消失、淡忘了。而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他不懂得孝道,他怎么会懂得尊师重道?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现在我们看到学生不敬老师,不足以为怪,你要责怪他,你自己就错了。要把不孝父母、不敬师长看作正常的现象,现在是这么个时代。如果看到有一个懂得孝亲尊师的,喔!那是很不平常,换句话说,那不是凡人。谁教他?没人教他;没人教他,自己会,那不是再来人是什么?他不是凡人,换句话说,佛菩萨再来应化的,凡夫是决定做不到的。凡夫教,他都不能接受,他怎么会自动做到?

  今天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是生大慈愍心,不但你不敬他,还要毁谤他、还要糟蹋他、还要侮辱他,这都是大风大浪,佛菩萨应化在其中,如如不动,为什么?他的本愿是从真心本性里头建立的。不论你怎么样糟蹋,佛菩萨示现到后来,总会有一天你会觉悟,你会悔过,这个就是要用长时间感化众生。佛菩萨晓得一切众生必定会受感化,因为他的业障习气太重了,不是短时间他能够体悟,需要一段长时间,需要一段深化,他才能感动、才肯回头。然后认真努力去学习,达到续佛慧命,帮助众生、成就众生的教学目标。

  ‘孝亲尊师’这四个字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行。你要是明心见性,你一定会做得圆圆满满;你做不到,是你没见性,你在迷惑颠倒。唯有性德才能开发自性,怎么样才能明心见性?一定要性修才能够见性,现代人修学见性就难了。倓虚老法师在《念佛论》里面跟我们讲,他说他一生当中没有见过明心见性的人,不但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他说参禅得禅定的人,他见过。参禅得禅定,果报是生四禅天,这个很了不起,不能出三界。参禅要明心见性才能出得了三界,如果不能明心见性,是出不了三界。这就是他老人家讲,在我们这个时代参禅不如念佛,念佛能带业往生,往生是出了三界;不但出了三界,而且出了十法界。他是天台宗的祖师,他念佛往生的,他往生的时候坐著走的,很难得。天台宗历代的祖师念佛往生的人很多,大概是受智者大师的影响,智者大师是念佛往生的。后来他们的祖师统统都念佛,虽修止观,不舍念佛,真正得利还是念佛。可是止观的修学,可以提升他往生的品位,这是真的。我们古人常讲‘禅净双修’,天台宗确实如是,它真的是禅净双修。

  所以孝道就很重要很重要。过去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说,‘孝’这个字、这个符号就是代表我们真心本性。中国文字之完美是世界上罕见的,这个字的形象、样子是会意,叫你看到这个字,体会里面的意思,这个符号的意思。这个符号上面一半是‘老’字,下面一半是‘子’,这两个集合起来称之为‘孝’;这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这孝字的本意在此地。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这从竖的说。有竖当然就有横,所以这个符号实际上代表什么?佛法里面所讲‘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十方、三际是一不是二,换句话说,十方、三际是一个自己,这不就是佛法讲的法身吗?法身就是讲十方、三际是一不是二。‘孝’这个字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法身理体,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这个体生的,都是从孝生出来的,不孝怎么行?

  孝就是一心,孝就是一真,孝就是法界,我们修学大乘人对这个不能不懂。所以修学以它为根本、以它为基础,从它这里面生出大慈大悲,就是观世音菩萨法门。观音,大家晓得千手千眼,表什么?表眼到、手到。看到众生有苦了,立刻就去帮助他,千手千眼表这个意思。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文殊菩萨是不是千手千眼?普贤菩萨是不是千手千眼?我们佛堂里面两旁边供的是文殊、普贤千手千眼,地藏菩萨也是千手千眼,任何一尊佛菩萨都是千手千眼。千手千眼代表眼到、手到,表这个意思,不是真的一千只手、一千只眼,实在就是我们世间人常讲双手万能,就表这个意思;观察入微,双手万能,表这个意思。这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去学习的。

  对众生,帮助众生终极的目标,一般讲这目标有三种。最下等的目标是解决众生现前的困难,帮助他一生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下等近程的目标。中程的目标,是要帮助他来生还要得福,不能说这一生享福,来生堕三恶道,那就可怜、那就错误。这一生享福,来生继续还要享福,更希望来生的福报比这一生要大一些,比这一生更殊胜一些,这是中程度生的目标。远程、大的度生的目标,是要帮助他圆满证得无上菩提,换句话说,帮助他成佛,这个目标才真正是达到圆满。佛菩萨教化众生,为什么特别赞叹净宗法门,净宗法门这三个目标统统都含摄在其中,实实在在说这是大圆满。所以一切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尊他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就是他教化众生、他度众生,三个目标都圆满。

  而且确确实实净宗教人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础上。《观经》的净业三福,一开端就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从前人懂得,所以做父母教儿女那一桩事情最重要?尊师重道,他不是教别的。老师教学生第一重要的课程就是孝顺父母。所以一个小孩从小接受这个教育,少成若天性,从小灌输、从小教导,在他心地、在他阿赖耶识里面根深蒂固,永远不变,他能够尽孝。孝里面包含一切世出世间法,在此地不能细说。在家能孝亲、能友爱兄弟,这就是悌;能报效国家,就是忠。所以八德里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是个根本,其余七个都是孝表现在不同事相里面,给它建立的名相,其实就是一个‘孝’字。

  在佛法里面三学、四摄、六度,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一个孝字,世出世间的正法决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个道场的建立,大众在一起薰修,为什么第一部要讲《地藏经》?道场硬体的设施建立了,建立之后我们得到这个硬体,要在这个地方建立软体,心理的建设。心正则行正,与道就相应,与心性相应,与宇宙人生的真相相应。

  《地藏菩萨本愿经》特别殊胜之处,孝从度母亲做起,一个人在世间最亲密的是母亲,父亲还次一等。一个婴儿出生下来时时刻刻不离母亲的怀抱,受到母亲的关怀、照顾,恩德无与伦比,所以讲孝亲第一个是母亲。这个经里面我们看到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修学地藏法门的这个人,地藏菩萨不是一个人。凡是修学孝亲尊师这个人就是地藏菩萨,凡是修学慈悲救一切众生苦难的这个人就是观音菩萨,这个意思我们要懂。我们要以一生具足一切菩萨才能圆成佛道,这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真正的意思。我们要学地藏的孝敬,要学观音的慈悲,要学文殊的智慧(我们现在讲理智),要学普贤菩萨的落实,这不是一个身具足了四大菩萨。四大菩萨再要细分就是无量无边一切菩萨,这叫法门无量誓愿学。

  从这个地方诸位也就能体会到,《华严》、净宗经典里面所讲‘一即一切’,一个法门决定含摄一切法门。地藏孝敬,孝敬里面当然有慈悲,孝敬里面有理智,孝敬落实,一个地藏就具足观音、文殊、普贤,不统统具足了吗?普贤菩萨实践,实践里面必定有孝行、必定有慈悲、必定有智慧,那不是一个菩萨又具足一切菩萨。所以才给你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法圆融,法法无碍,你才真正懂得佛法的不可思议。所以他是,我们在这里看到是为母亲发心,这比什么都亲切。教给我们孝顺心怎么样生起?度母亲。母亲对我们有这么大的恩德,无论我们在那一个地方、在那一个时候,念念不忘,念念不忘是在心上。为报母恩,不但我们不可以做错事,连一个恶念都不能生起,为什么?对不起母亲,这不是母亲对儿女的期望。每年举行一次祭祀那是提倡孝道,扩展孝道,用意在此地,是利他。念念断恶、念念修善,这是孝母亲这个心约束我们必须要这么做。你说这个孝的力量多大!推动我们在菩提道上精进不懈。

  从孝母亲使我们联想到教导我们的老师,没有老师,我们怎么会懂得孝道,所以老师的恩德不能忘。朴老提的‘知恩报恩’,这四个字是世尊在《大般若经》里讲的,二地菩萨修学的法门。二地菩萨在《大般若经》里所说主修有八个科目,知恩报恩是其中的一个科目。在这个时代特别值得提倡,现在社会忘恩负义的人很多,忘恩负义是罪行、是过失,苦报;知恩报恩是正行、菩萨行,果报是乐报,不一样。今天社会这些大众犯些什么过失,我们要针对过失来加以辅导、来加以帮助,这样就对了。所以是因母亲发心,这太亲切了,这样的教学使我们体会到,世尊高度智慧、圆满智慧,极其善巧方便;善巧方便达到了极处,让我们听到、接触到,不能不信,不能不学。所有一切善法、一切善行,都是从孝顺母亲、救度母亲而衍生出来的,这真正是根本。我们在菩提道上的正行、成就愈是殊胜,对母亲的孝敬就愈是圆满。所以我常说孝道做到究竟圆满的只有一个人,成佛;圆教的佛果,这是达到究竟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孝道还欠缺一分。

  我们为什么要发心度众生、为什么要发心断烦恼、为什要发心学法门、成佛道?为报母恩。我们不这样做,对不起父母,特别是母亲。如来的正教大法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以四弘誓愿是一切诸佛如来的通愿、本愿。地藏菩萨特别以无比的悲心偏向受苦的众生,众生受的苦难愈多,菩萨的悲心愈重,所以经上称他‘永做幽冥教主’。幽冥是地狱,菩萨的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悲心到了极处。地狱这个苦难的地方,一般人不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去的,他去,别人不愿意吃的苦头,他肯吃。在地狱里面一定要现地狱同类身,不现同类身,怎么能教化众生?要修同类行,地狱众生受那些苦,菩萨在里头也要示现受那些苦,不能特殊,不可以例外,才能够感化地狱众生觉悟,忏悔回头。所以是忍苦忍难,大慈大悲,这是地藏菩萨的本愿,让我们修学大乘初发心的人要学地藏菩萨。我昨天给诸位提示,‘幽冥’另一个意思就是谦虚卑下,永远在别人下面,认真努力修学教化众生,名闻利养种种一切享受,奉献给别人,自己永远处在下位,这是幽冥的意思。经题的别题就介绍到此地。

摘自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第二卷
发表于 2010-5-16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怀法界,精进实修,报佛恩,报众生恩!
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
愿我永不失菩提心。如有离开菩提心的,也能立刻生大忏悔心,回到菩提心位上。
发表于 2010-5-16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感恩法布施
发表于 2010-5-17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感恩法布施!
发表于 2010-5-17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5-17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布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23:45 , Processed in 0.34393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