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74|回复: 3

[佛教文化] 佛陀的安那般那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0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学部 释沛轮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生活的步伐越来越快。由于科技的先进,经济日益提高,各行各业生产效率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的改善。这是值得鼓励与赞叹的一面。然而,与此同时,为了将来的事业。学生时代拼命的学习知识;企业间的竞争,不惜一切代价谋求利益;同事之间总想超过他人;学习、竞争、争强好胜占据了有事业心人的心田。在此氛围之中。人们身心劳倦精神紧张。人们为了调解这种过度紧张与工作繁忙的生活方式。有的人带上家人出国旅游,有的人游山玩水,一饱眼福;更有的沉迷声色泯灭自己的灵魂……。
  无论人们以何种方式放松自己,或麻痹神经。无非为了得到暂时的安静与和平快乐,希望忘却生活中永无止尽的烦恼。然而,这些方法似乎给人带来了暂时的快乐,但却不能解决人们生活中、工作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如人有债主,暂时跑开躲躲。债主永远存在。所以有些聪明人他们到佛教中寻找究竟解脱之道。当他们来到寺院时。见到每个人都是安静祥和。在这里他们找不到尘世的纠纷。于是他们便要探讨宗教的生活规则。
  宗教以何种方式生活,以何为精神指导,他的存在对人类社会有什么作用?佛陀告诉出家弟子们,以戒律为生活规则,以四念住为摄心法要……。在原始佛教的教法中,佛弟子们大都以观察呼吸而证得无漏圣果。如(杂阿含)广说,所谓观察呼吸梵语安那般那观。观察呼吸是佛陀在世时教导弟子们的修法,并且他们都得到了莫大的受用。从而断除了世间的渴爱与烦恼,进入了安静、祥和的精神世界。同样的,现在的佛弟子也依此观修,也能达到无二的效果。如泰国,缅甸等地的高僧长老,阿姜查、阿姜曼尊者、佛使比丘等。中国的虚云老和尚、一行禅师等大德。故此,数息观近而可解除人们现实的烦恼,远可证得无漏圣果;并且数息观法适用于社会各各阶层人士;无论人们对宗教有无信仰;无论他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只要用它,便会受益非浅。(如十日内观禅)广说。
  当今的家庭,人们都很忙。但聪明的人会忙中偷闲,因为他们懂得轴心论的原理。所以他们会找出闲暇时间调解自己。当人的精神调到最适中的时侯,就是智慧产生之时。数息观可将忙乱中的头脑调整,当初学者坐姿端正,双目微合、吸气至丹田、停住,在住息的几分钟内,万念归一。当心念归于一处时,人体中的无数条静脉、动脉中枢神经等传递信息系统都自行调整,不假功用。如医学所说,人生病,三分治,七分养。而养病并非盲目饱吃熟睡。养即是调养、培养、善养;如何用心控制人的情绪,而人的情绪是随气息的变动而变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息息相关的。综上所说,数息观基本功效,可调解身心的疲劳,近而可调治四大的病状。
  现在的教育学主张,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事实上,当学生面临高考时,教师评职称时,或为领取硕士、博士的美誉时,评的是分数、成绩、研究成果。为此昼不能心安。夜不能睡眠。多少青少年或知识分子,学的苦不堪言。甚至有的绝望自杀。据全国人口自杀人数统计,学术界人士每年自杀率高于一般市民。为此教育部门不得不应该引起注意。教育应该是人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而非是有残缺心理的发达知识。虽然。道德教育属于精神范畴,但教育并没有重视道德的发扬,因为每年的高考是以分数入取。科研是以成果为誉,道德摆在哪里?总而言之,分数、成绩,充塞了学术界的每个角落。当然,这是人类智能发达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之一。然而,在人类知识发展的同时,调整学生学习的心态与正确的奋斗目标;拥有健康的心灵世界、促进祥和世界的和谐发展,安那般那观是最妙之门。当学生太过紧张劳累时,用数息的方式随时适当调解、放松、静坐一会儿。享受一下新鲜的空气、大自然的美好、人世间无数的希望。这样心中会充满爱、充满喜悦;善待自己、努力学习;感恩父母、社会、全力为人民服务,因为他通晓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近年来,全国各寺院都有定期的居士培训班、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把佛陀的教育播及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用佛陀的平等博爱之心教化世人,净化繁华社会中心灵的污染。树力正确的人生知见。然而,理念的树力固然需要。但起主导行为作用的应是依教如理实修。只有修证才能从病源深处解决烦恼的根本问题。当来自各地的短期培训学佛者。在修学期间,由闻故,了知人生真理;在世间深信因果。由信因果故,对社会上共同遵守的道德、法规等不会去违反。在人格上,也是品质良优。他们依循佛陀的教化,把慈悲、博爱、包容、祥和带回家中;带入社会,起到了和谐社会的作用。但是,这只是局限于宗教信仰的团体之中,如果现在的旅游风景区等地,多少吸取一些佛教数息观法。创办禅修日课,使观光旅游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场所接触尘世甘泉,彻底更换生活方式,他们由于学习数息的原故,止息了心中的狂乱。会对事物的需求知足少欲,更不会去浪费自然资源。请不必担心它会萧条你的生意,反而会增加色彩。因为热恼红尘中,忽的注入一股清泉,这是人间未来的享受。
  为了培养教内人才的全面发展,中国首届比丘尼大专班中文系在山西太原妙吉祥寺已毕业。接着。历史系、教育系的学尼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由此因缘,佛教和教育部有了初步认识之缘。当教师们接触到了僧团一片祥和之后。由此祥和之气,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信徒。他们说:”学生时代是最美好的时光,一旦步人社会之后,家庭的琐碎、事业的烦恼,如千屡愁丝缠绕着我们……。”最后说:”不如出家好”,他们认为出家是一种清闲自在。没有任何事所做的人。又一方面讲出家则是躲避、是逃避、是推卸责任的事。实则不然,世上有一行业存在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作用。而出家人的作用则是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众生净化心灵世界,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他们辞别双亲,割舍世间人所喜爱的五欲之乐,每日早起晚睡,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他们实行佛陀的教法。心如太虚量周沙界,他们的心中充满着祥和,并以他们的修证功德教化世人。
  世间人每日奔波劳碌。但却对内心世界一无所知。因为人们每天向外追求。求知识、学问;求名声、薪水;求儿女聪明,成龙成凤;求工作顺利,好事皆成;就没有听说求心地祥和,社会和谐的人们。所以,人们不能了知心的力量、心的作用;自己的心完全被眼前的境界所转。故此,种种苦恼因之而生。而佛教的教育正是教人如何认识自心,如何看待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安那般那教众生平静自己狂乱的心情,训练成一颗宽恕的心;包容别人缺点的心;当人能够容下异己之见时,生活则会安祥快乐。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之所以对事物有错误的追求,是因为我们从未曾正确的训练过这颗心。训练这颗心具有堪能性。堪能性其中一意即心之堪能,当人的心具有堪能力的时侯,他会对生活乃至事业中种种的不如意。或不幸会客观的、理智的、去对待处理。他不会痛苦、不会吵闹、不会夜不能眠、更不会去自杀。事实证明,具有很深文学修养的人会自杀。具有很高地位的人会服毒;拥有具大财富的人会终日恐惧不安。但拥有心灵堪能的人会知足常乐,给他身边的人带来法喜;给见过他的人带来快乐;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祥和。如佛世的比丘们,他们朝时从定而起,整衣持钵,威仪庠序,入城乞食。从一家至一家,从一聚落至一聚落,所有见到他们的人都会生起恭敬、礼拜、供养,他们是纯净心灵的化身;他们是了脱凡尘的圣者,他们会把圣者的教法一安那般那传播给世人,直到今天,呼吸每时每刻都在跟着我们,我们可以几天不吃饭,但不可一时无呼吸,不管你注意到它,还是没有注意到它,它都会像佛陀的悲心一样,一直伴随着我们。只要我们稍一注意它,我们彼此就会沟通,就会得到法的受益。
  有的人不相信,只观察呼吸就会有如此大的作用。是的,如人本是具足一切功能,如五眼六通等。但就是人们追逐外境,失去了我们内在本具的所有功能,今天,我们的种种不解、烦恼均由不注意而产生。我们的依报皆由我们的心念的善恶成立。如科学实验证明,左右各一盆水,你对左盆水每天说好话。如赞美祝愿等;右盆水见便嗔恨、怒骂、咒诅等,然后化验,左盆水具有最高维他命与种种人体所需的养份。由此可知,大悲咒水治病,也属科学。而右边的水则含有毒素,水是无情尚能对人的好恶有所感觉,况于人呢?当人在观修时,将宇宙中所有的精华,最新鲜的空气等化成纯洁的光明。注入自己和父母乃至所有众生的身心与他们共获法喜和受益。
  总之,修学安那般那所得之利益。无论对青少年、工作人员、政治人事等对调解身心方面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功能。它即不会占用你太多的时间,也不会花费你一些金钱。然而,你用所有的时间和金钱也换不来的至宝。所谓真理无价,是永恒,持久,经得起时空的考验。一个人修习数息,一人得到祥和;一家人修习数息,一家人和睦;工商人修习数息,市场平等竞争;从政治修习数息。团结一致,利国利民;全国人修习数息,社会和谐国家太平;全世界人修习数息,兵戈止息,人间净土就在这里。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摩訶羅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四念处才能了解无我,了解无我才能体证涅盘,但修习四念处,即是修习止观,止观是四念观的加行,四念处是实现涅盘的加行。了解四念处,修习止观的条件才可能成熟。修止时,适合修身与受念处;修观时,适合修心与法念处。”  假如我们能够了解这个四念处,你可以了解无我。要了解佛法,就要了解无常、无我,因为它是佛教的根本中心,也是我们解脱的人所不能离开的一个观念,一个思想。所以了解四念处可以了解无我,了解无我的修行者才能体证涅盘。但是我们知道,四念处,它就是在修习止观。止观并不是我们中国天台宗的小止观这个宗派的专有。止观是遍一切。止观是四念处的加行,四念处是实现涅盘的加行。了解四念处,修习止观的条件才可能成熟,修止有适合身念处、受念处,身受,修观适合于心念处和法念处。  
  为什么叫修止?我们所修的任何一个法门,我们专注一个地方,就叫止。比如念阿弥陀佛名号,这个名号就是我们所要归投的一个处所、一个专一的目标,所以叫止。可是止,只是短暂的时间,它不能扩大。所以,我们必须加修观,观就是止的点成就,观是把这个点一直延续,变成一个线成就、面成就。如果达到止观不二,就变成一个面的成就。所以任何一个修行的法门,它的背后含藏的教义,都没有离开止观。止就是定下来,也就是说,我们以现在科技的仪器来说,就是所谓显微镜,高倍数的显微镜,你定住,然后把最微细的地方又要看出来,一直看出来,看得仔仔细细。可是这只是点的深入成就而已。不能扩大。扩大要靠望远镜。或者也可以说叫放大镜。可是你要看远,就要把这个点扩广,必须要修观。就是说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的结合,才叫止观。如果这两个结合为平等,就是叫止观不二。身跟受是专门训练止,先定下来,然后,才可以往外扩充,这个时候,就要修观,就是要修心和法念处。
  “又念必须不间断的专注所缘,而且念兹在兹,不眷恋过去,也不攀缘未来,系念当下,它是善心的基础。”
  也就是说,当我们已经抓住这个念的重点,它的义理你也了解了,那你必须训练念兹在兹,比如我们念这个名号,我们必须把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完全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一起去实践,所以你会看到这个名号,它绝对不因为我们修行者的行住坐卧外相的改变,而忘失这个名号了。所以当我们没有忘失这个所缘名号,你会看到你的当下,不会胡思乱想过去的事情。也就是说,你不眷恋过去,你也不会去攀缘未来。也就是说,当你念兹在兹这个名号里面,你不会胡思乱想明天你要做什么,大后天你要做什么。你也不会胡思乱想,过去我曾发生过什么。我们只是系念于现前的当下,念兹在兹这个不可思议的名号,如果你做到,这个就是善心的基础。
  你以后在参加佛七的时候,拜经的时候,拜忏的时候,就专注这个念,所得到的效果,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这个念就在于绵绵密密、持续不断的观照力量。在你观照的时候,它是一种没有压力的,就好像旁观者一样,就是你看我,我看你,那种看是一种身心放松,自然舒坦的看。我们很多人说要专心一意地念,要专注,可是通常我们放不松。老和尚在佛七,提醒要专心念佛,越提醒,人就越紧张,结果,专念就永远做不到。好像我们站在普寿寺的这个地方,往前看菩萨顶,黛螺顶,一直看而已,你就放松地去看,你不要对外面的屋瓦、房子或对外面的风景,采用分别心,好看或者不好看的心情。你只要懂得这个看字,这时候,你就渐渐体会这个念的真义。这个念并不因为你专注,而产生肌肉绷紧,心情紧张,如果是这样,就不叫正念。为什么?因为它不自然、不舒坦。如果做得好,你会产生敏锐的直觉力,遇到事情,你的直觉会越来越敏锐,你不一定要参与事情,但是你的觉察能力会因为你念的训练而加强。
  什么叫敏锐的自觉力?当我们产生一个恶念,当我们做了一件恶事,你当下就已经知道,不需要经过一秒二秒三秒,或者五分钟。当你做了一件对的事情,你也当下就觉察到,你做这一件事情是对的,它也不需要经过时间或处所的交换以后才知道。所以它的敏觉力会加强。但是我们要强调,我们所谓练习,绝对背后不加压力,不加想要成就,不加想要得到效益,假如你在练习的时候,想要跟这个念来相应,你反而欲速则不达,反而做不好,这时你就无法训练这个念。
  你进入佛门以后,渐渐会体会一切法的无我性,或者空寂性,就是一般简单讲空性。也就是四念处里的无我跟空。这个就是我们在修行四念处乃至修习任何一种法的时候,它的真正的重心。进一步,譬如说你观察你自己,因为身受心法都在观察你自己,你慢慢看到了你自己生命的过程,你要的是什么。看清自己真的是在做什么。你现在可以训练,你可以看,你从出生到现在这个年龄的你,但是你不要给它打分数,或者起分别的好坏。对你周遭环境,所现起的,你只是去念它,就是你放松去念,你先不要告诉你自己:我讨厌那个;我喜欢那个。但是你去先看他所反射作用是什么,这个就叫做修行。所以当我们直接往内看的时候,你的细心就不会往外投射。所以你根本不会跟另外一个人,去互相争吵,因为你会看你的心,为什么没有照你的真性去走?反而跟你的内心起冲突。这个就是当下修行;当下观念;这样就在用功了。如果这个做得好,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他所给你的反映,在身业上,在口业上,在意业上,他所显现出来的,这时候你的修行,你的觉知的能力,你的洞察能力,会越越提高。透过这个洞察,你看到自己在生命过程中,痛苦的真相。看到那个痛苦的生起与原因。在我们还没有知道这个念之前,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推给别人,是别人造成我痛苦。可是在我们佛门的教义里,它不直接给你答案,让你直视地观照。如果你看到了苦的生起原因,你会越来越了解你自己,你也会越来越宽恕别人。那个就是你发展智慧慈悲的动能。观世音菩萨,她号称为大悲第一。她为什么叫大悲?因为她身历其境,用不同的角色,去尝试所谓痛苦之因。她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与众生相处的时候,就会用将心比心的心态,来与众生接触,所以以何身得度她就现何身。因为她体会到,身份的不同,得来的痛苦也不同。但是苦都是相同的,这个是总相。每一个人的别业是别相。当你产生了这个慈悲智慧的能量,你就可以完成你修道过程中修行的果位。这个就是念处。但是要做这样的功课,必须把自己调整到一个直心的修行人。      
  什么叫直心?直心的修行人,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这个人很老实,这个人心很直。佛门所讲的直心,是不占两边,不在过去未来,那才叫做直心。直心的真正含义,在《维摩诘经》有三十二个答案。有了这个直心以后,必须要有耐心,要有谦虚的心,日常生活当中,一直自我的实验,自我的历练,然后才照见生死的实相。这时你的悲伤痛苦,才能转化掉。所以这个在修行的当下,一定要透视它。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摩訶羅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5-10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5-10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南无宝光月殿妙尊音王如来
南无宝光月殿妙尊音王如来
南无宝光月殿妙尊音王如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20:29 , Processed in 0.486463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