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941|回复: 23

[大德开示]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 维摩居士林 维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8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
            第一讲
                                              维摩居士林 维觉
                                                       2009-11-21
         大家好,开始讲课。前些天我们把所有的事情停了下来,专门念大悲咒,对甲流做回向,我估计这个病不会大面积爆发,这是很可能的。这个事情要努力。
         
        从今天开始,我们把其它的经先放下,开始学习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学习的目的就是想把大家的关于中国佛教文化方面的知识补一下。下面讲下与这本书的缘分,95年之前,我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姓方的,晃晃悠悠地跑到我前面去了,我跟在他后面走。过了多年记不清楚了,有一次到了我的母校华师,碰到这本书的时候,有个很胖很胖的女子,站在我旁边,个子特大,我感觉菩萨跟我说:这套书可以买。我就买下来了,说句实话,我很少看清代以后的学者、文人讲经说法的东西,理由是他们的知识都不够专业,见地也不是很地道,智慧那就更有待佛门当中的、真正的高僧大德给他们启蒙,至于说他们花了毕生的精力,对佛学进行深入研究的精神,我还是很赞叹的。
   
    咱们并不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历史上很多的大学问家,学问很大,可惜的是,仅仅有知识而没有真实智慧,难真修实证,顶多是部分见地合乎佛教的大义。回顾一下佛教的历史,我们知道曾经有很多的人解释佛经,但是为什么他们的东西没有成为后世修学者最好的养料,这就告诉我们,所有的论藏,它都可能有欠缺,除了那些真正的大师。
   
    我们只是一个民间的修行者,幸好我们现在遇上了这么一个网络时代,也遇上了佛法兴旺发达百家争鸣的时代,我们不揣浅陋,也希望秉承佛法的精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我们有所辩证,那是我们出于公心,为佛门做贡献的这个心,也借助他们的努力,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一点,所以我们首先感谢方教授为我们写了这么一本书,我大致的想法是这样的,从知识、见地、智慧三个角度点评,我认为对的,我就把它读一下,说一下,甚至补充一下,我认为他不对的我就进行质疑。
     
    我们一方面站在一个学生的立场,学习教授的东西,大家要谦虚加谦虚,方教授是我们中国第一流的教授;另一方面,大家也不要妄自菲薄,因为学者毕竟是学者,他们从来没有念大悲咒,也没有天耳、天眼罗汉的这些基本神通,更未必有见性破相的智慧,他们很难证入不二、华严。

[ 本帖最后由 rjh912 于 2010-4-18 18:0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华严,XDL概括的很准确,就是“口子问题”,我对它进行了一个修整,“口子问题”出来了怎么办?那就要进行一下调整,退而求其次也不错,口子已经有了,退一步,换一个角度,也就是说,整个的这本书我们可以采用肯定、质疑、补充的三原则把它讲完。
      
        我们现在讲这本书,还有一个好处,现在天冷了,我的头总是疼,记性不好,你让我讲法,没问题,但我不能举例子,白天发生的事情总是很快忘掉了,除非当时马上写下来录下来,晚上讲一下。一贯的知识不准确的毛病更加严重。
      
       佛教在中国已经传了一,二千年了,如果我们不懂中国的文化,你要是跟人家讲这个肯定有捉襟见肘的难堪,不懂怎么办,这本书的学习是个大补。经我们暂时告一段落,论我们暂时不讲龙树菩萨的,他的论在印度时代,也是佛门历史上最权威的,知识、见地绝对准确。知识方面,大家应该非常相信方教授,我主要是从见地和智慧上发表我的浅见和看法。

        哦,XYX说新版打不开,问能用老版吗。口子问题出来了,怎么办呢?方法就是换一下,退而求其次也不错,所以她想用用老版讲,这个就是华严境界具体的表现。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总论  
        以便读者对中国佛教哲学有一个总体的、历史的、概念性的了解。
        在中国佛教学术史上,对佛教理论是否是哲学,有没有中国佛教哲学,是存在分歧、有过争论的。  
         唐五代年间理论思想界儒衰释盛  
         佛教于性理之学metaphysics,独有深造,足救中国之缺失,而为常人所欢迎。惟其中之规律,多不合于中国之风俗习惯,如祀祖、娶妻等,故昌黎等攻辟之。然辟之而无以济其乏,则终难遏之,于是佛教大盛。
         宋儒若程若朱,皆深通佛教者,既喜其义理之高见详尽,足以救中国之缺失,而又忧其用夷复夏也。乃求得而两全之法,避其名而居其实,取其珠而还其椟。采佛理之精粹以之注解四书五经,名为阐明古学,实则吸取异教。声言尊孔辟佛,实则佛之义理,已浸渍濡染,与儒教之传宗,合而为一。此先儒爱国济世之苦心,至可尊敬而曲谅之者也。
          故佛教实有功于中国甚大。……自得佛教之裨助,而中国之学问,立时增长元气,别开生面。
           中国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之重要是毫无疑问、毋庸置疑的。本书研究和论述的对象就是中国佛教精英人物和经典佛教的哲学思想,就是中国佛教学者提出或阐发的富有哲学性和思想性的概念、术语、范畴、命题、观点、方法及问题等。
           笔者认为,佛教有不同类型,如精英佛教 指菩萨佛教 与大众佛教 指新发意菩萨、经典佛教 指释迦牟尼佛原汁原味佛教 与民俗佛教指发展到其它支脉的派别,其间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大众佛教受精英佛教的支配,民俗佛教受经典佛教的主导,因此对精英佛教和经典佛教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是极为重要的,同时也有助于深入了解和体察大众佛教和民俗佛教的信仰观念与实践活动的思想实质。这是肯定的,你怎么变,你不能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本原。菩萨修行的正途。
         本书所依据的基本资料是中国佛教学者的著作,尤其中是富有哲学意蕴的理论性著作,包括专著、论文、语录、注疏等。其次是中国佛教史籍,主要有僧传和史传,包括有关中国佛教史与宗派史的著作。再次是中国佛教的游记、笔记一类的资料。此外,佛教以外的有关历史记载、诗文著作等,也是颇有价值的资料。至于新发现的佛教考古资料,则及时关注、吸取和引用之。
          教授是一个学者,他在这本书里面,很多时候是述而不作的,只是把这个东西摆出来,进行解释。但不论怎么说者这是学术见地的大论,博大精深处教人叹为观止,但也由于教授修学的局限,如智慧的修习未必是教授们能解决的问题,包括哲学、民族心理的影响,民族情感的定论未必符合佛门传灯的内在真实。这是我们能够辨证的唯一的角度。然,我们也不能说这里面没有方教授的观点,不然就不是他的书。
     有我们在论述不同佛教哲学问题时引用了少量具有多层重要哲学涵义或具有深远影响的同一资料。如龙树在《中论·观四谛品》说的“三是偈”(“三谛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注释:《大正藏》第30卷,33页中。本书引文中圆括号内文字除序号和特别注明的之外,一般为引者注,特此说明。]系中观学派有关“中观”典籍的总义,对中国佛教各派的思想影响至且巨。
又如僧肇在《不真空论》中所说:“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然则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注释:《大正藏》第45卷,153页上。]实为中国化佛教宗派的重要理论基石。
      又如竺道生是中国佛教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撰有大量佛教哲学著作,可惜这些著作基本上佚失了。但在《高僧传》本传等有关著作中还保存有他本人的一些言论,不仅重要,且涵义丰富,我们就把这些言论分别引用到论述不同哲学问题的有关章节之中,并从不同角度加以诠释。
     古代中国,有一种隐没作者真名,而假托前人之名以提高自己著述权威性的风气。在古代中国的佛教学术界,也有或为迎合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或为配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或为宣扬某种教义信仰,或为适应祈福、治病、延寿的需求,而撰写的大量所谓的佛教典籍。自东汉以来迄至唐代,据智升《开元录》所载,此类典籍竟达四百多部。佛教经录家与有关学者及时发现了这种现象,对此类典籍,加以审核、辩别,把其中非译自梵筴而为中国学者伪托佛说的经典定为“伪经”;而把历来可疑、一时难以断定、需要进行核实的那一类经典定为“疑经”。
    伪疑经涉及佛教与教外学说、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的思想区别,伪经虽伪,却绝对不能贬斥其学术价值,有些伪经恰恰是中国佛教学者为适应弘法需要而撰写的重要作品,集中地反映了异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思想,我们充分运用这类著作来阐明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特点。
     至于疑经,在运用时则对其疑点加以必要的说明。

[ 本帖最后由 rjh912 于 2010-4-18 18:2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中国有很多很多经文都是某些人假借古人的名望、知识、口吻,来编撰,杜撰出来的,甚至还有些附佛外道,完全都是反佛教的,但是它藏在佛教中你还看不出来,像电脑中的病毒,借助其它的程序偷偷进来了。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可以彻底删除。
           中国佛教哲学是中国佛教学者的精神产品、智慧结晶。中国佛教学者大都受过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的熏陶、濡染,为了在中国弘扬佛法,为了提升中国信众的品格,他们自发或自觉地立中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尽力会通华梵,阐发佛教义理,撰写了大量著作,在佛教哲学领域,发前人之所未发,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思想。
   中国佛教哲学是在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是中国佛教学者把印度佛教哲学思想与中国社会实际、中国固有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过程,就是印度佛教哲学的中国化过程。
   中国佛教哲学是对印度佛教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更为重要的,它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方面、内容,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此,从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脉络来解读、诠释中国佛教哲学思想,便是本书的基本任务。
   中国佛教哲学反映了中国著名佛教学者、学派和宗派的代表人物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以及修持实践的主张。自汉代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的佛教上层精英的哲学著作、思想、学说,反映了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面貌、精神气象和历史演变。为了实现上面所讲的基本任务,本书将着重对东晋时代的佛教哲学家、南北朝佛教学派的代表人物、隋唐佛教宗派,尤其是天台、华严、禅等宗派创始人以及尔后的重要佛教学者,直至近代著名的佛教学者的哲学思想观点,进行探讨寻究,提要钩玄,有重点地总结、论述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佛教哲学在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与诸多因素发生联系,如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联系,与同时代和前后时代的思想联系,与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思想联系,以及与印度佛教哲学思想的联系等。从哲学思想相互关联角度来看,在诸多联系中,以中国佛教哲学与印度佛教哲学和中国固有哲学[注释:通常我们把儒、佛、道视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本书把儒、道视为中国固有文化,把儒、道的哲学视为中国固有哲学,以与外来的印度佛教及其哲学相区别,而对中国佛教及其哲学则以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来定位。其实,“固有”与“传统”的涵义虽有差别,但也是相互交叉的。]的思想联系最为重要。
印度佛教哲学无疑是中国佛教哲学的源头之一,它对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深远的。印度佛教哲学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也给中国佛教哲学以重大的影响;同时,中国佛教哲学在接受印度佛教哲学影响的过程中,又与印度佛教哲学保持了一定的甚至是很大的距离。探讨中国佛教哲学与印度佛教哲学的异同,尤其是了解两者之间的不同,有利于把握中国佛教哲学的实质与特征,这也是本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固有文化是中国佛教哲学得以形成、发展的土壤。与印度宗教性文化不同,富有世俗人文色彩的中国的固有哲学、民间信仰、思维方式、民族心理是中国佛教哲学的又一个重要源头。因此,在中国佛教哲学思想与中国固有哲学思想,尤其是与儒、道哲学思想的互动中,探讨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及其发展,显然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中国佛教学者酝酿哲学观念、构筑哲学体系时,中国的固有哲学与思维方式,对他们所关注的问题、运用的思路和方法以及所确立的观点,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中国的固有哲学与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佛教学者的文化取向、学术取向、思维取向和价值取向。同时,中国佛教哲学又在终极关怀、果报、心性、直觉等诸多方面充实与丰富了中国哲学思想,并融入中国传统哲学之中,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儒、道、佛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反思中华民族哲学思维的形成过程及其结构层次,有利于把握和剖析民族灵魂,这是本书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 本帖最后由 rjh912 于 2010-4-18 18:2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二、态度与方法
  研究中国佛教哲学,我们采取的是客观的、理性的学术立场。这种立场要求我们尊重事实,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具体说,就是要从中国佛教哲学的文献资料出发,不持成见和客观公允地加以理解分析,从中探寻哲学观点的内涵、根据和特色,发现哲学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进而总结出哲学思想的重要原理,并力求作出符合实际的论述和评判。
  关于研究佛教的态度,汤用彤先生有这样一段极富启发性的话:“佛法[注释:佛法,指佛教佛、法、僧 “三宝”的“法”。佛法包含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四种,也就是佛教关于人生解脱的理论与实践、原因与结果的内容。],亦宗教,亦哲学。宗教情绪,深存人心,往往以莫须有之史实为象征,发挥神妙之作用。故如仅凭陈迹之搜讨,而无同情之默应,必不能得其真。哲学精微,悟入实相,古哲慧发天真,慎思明辨,往往言约旨远,取譬虽近,而见道深弘。故如徒于文字考证上寻求,而乏心性之体会,则所获者其糟粕而已。”[注释:《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跋》,《汤用彤全集》第1卷,655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这是汤先生致力于研究中国佛教史的心得体会,包含了以下几方面丰富而精深的内涵:
  (1)佛法包含宗教与哲学两个方面的内容。佛法就是宗教,佛法自身一般并非以哲学形态呈现于世,但是佛法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佛教哲学正是构成佛教信仰体系的理论基础,由此也可以说,佛法就是哲学。汤氏的论断,实际上是不赞成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说法,也排斥了佛法只是宗教而非哲学或只是哲学而非宗教的判断。汤氏的论断反映出佛法内容的本质特征,即佛法是宗教与哲学的统一体。作为宗教,佛法具有深邃的哲学思想;作为哲学,佛法具有强烈的宗教情绪。这也表明,佛法义理虽有表现为理论、学说的一面,同时也有超越于理论、学说的一面,不能把佛法单纯地视为知识、学问,视为如同一般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2)对佛法的宗教方面研究,必须有“同情之默应”。这是因为宗教是一种精神现象、信仰生活,它往往通过无证据可考的“史实”而发挥神奇的妙用。所以要求有同情的默应,即与佛经撰著者的心灵相通,与教内修学信众的心默然相应,体会、感受信徒的宗教需要、宗教心理、宗教情结、宗教情绪,只有这样才能体察到佛教的真谛。这绝不是简单地搜集、研究过去的史实所能达到的。
  (3)对佛法的哲学方面研究,必须有“心性之体会”。这是因为佛教哲学精深微妙,言约旨远,道法弘深。所以要求研究者有心性的磨炼和体认,通过内在心性的修养,生命智慧的升华,精神品格的净化,去体会佛教哲学,感悟人生的真实,只有这样才能探骊得珠,真正得到佛教哲学的精华,提升人生境界和生命品质。否则,只作文字考证,舍本逐末,徒得其表,所得的只能是佛教哲学的一些糟粕。这里还涉及佛教语言的意义,以及文字考证与心性体会的关系问题。佛法“言约旨远”,佛教语言固然具有字面意义,但更重要的是字面背后的道德意义、心性意义、象征意义、崇高意义、实践意义等,若只从字面上解读佛法的意义,就会见指忘月,难以了解语言背后的佛教生命智慧底蕴,不能把握语言背后的深远意旨。由此可见,只有文字的考证,而缺乏对文字背后超验意义的心性体会、心性内省,也是难以真正获得佛教哲学精华的。


[ 本帖最后由 rjh912 于 2010-4-18 19:2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我刚才打火,打了四下才打着,所以跳过前面不讲,从第四章开始讲。善良的人,是比较容易相信因果报应的人,因果报应不是中国佛教独有的,婆罗门教也有。
          因果报应论是佛教用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它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由因果关系支配,强调每个人的善恶行为必定会给自身的命运带来影响,产生相应的回报,善因必生善果,恶因必得恶果。由此引起人在前世、现世和来世三世间轮回,相继在前生世界、现世世界和死后世界生活。
         十二因缘,每个因缘都是一个勾子,互相勾着,有前就有后,有你就有我, 整个宇宙都是一个个勾子勾起来的, 你勾着我我勾着你,都是综合因缘的表现,前因的部分是没办法的,今缘的部分是可以改的,比如说前世你抢过人家老婆,因为你的福德大于你的过错,你又做了人,那别人就一定会抢你老婆。但是缘的部分,因为你修行你可以改,有的遇到恶世的话,你改得再好也有人抢你老婆,那个问题是未来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想,我修行了,什么都OK。 NFH 的事情,其实当时我就知道是这个结果,我看到那个女儿就知道他家庭的未来,是他的因果,或者是他因缘了,当时他一定要问,如果说破了到时离婚,不是把所有的责任强加上我的身上,他会说是老师说的,那我不是要背这个因果吗,我只能说没有这回事。这样损失最小。                                                                                                                                                                                                                                                         
          还有一个前世、现世、来世的时间差的问题,不是做了好事马上就有好报,这是综合三世一切的结果。我们聊天室有,做了善事马上就有大善报的,三世的轮回,过去世是无穷的,现在世是一点,人生就短短的几十年,未来世也是无穷的,两个无穷加上这个一短暂,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世,过去世、未来世都无法把握,所以修行者知道因果的重要影响,他动心起念都要谨慎小心。
           实际上这是阐发道德与生命的关系的理论,是一种强调由行为来改变自我命运和未来生命的理论。
           这是对的。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提出因果报应论的目的,是为了解释人生何以会有生死流转,是为了点拨执迷众生,使其获得解脱。为此,他主要阐扬的是十二因缘说。
            真正的十二因缘不像我们看到的十二个环这么简单,十二因缘有凡夫的,罗汉的,缘觉的,有菩萨的,也有佛的十二因缘,到了佛这个地步,你只要知道一点一切都通了,佛看一个人,从他来的第一句话,一个动作就知道他未来一辈子的情况,过去世、未来世的情况也知道,他根据的原则之一就是十二因缘理论。


[ 本帖最后由 rjh912 于 2010-4-18 19:3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缘起经》云:“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有前就有后,有原因就有条件,“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是一个口诀,深意我们在这里面先不说。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如是名为缘起初义。”[注释:《大正藏》第2卷,547页中。]“无明”,愚昧无知。“行”,意志活动。“识”,心识,精神活动。“名色”,精神和形体。“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触”,触觉。“受”,感受。“爱”,爱欲、贪欲。“取”,执取。“有”,思想行为。“生”指来世之生。这是说,众生是按照上述十二个环节所组成的因果相续的链条而“生生于老死,轮回周无穷”,处于生死轮回不已的苦海之中。众生应当灭除产生生死苦果原因,以求了生脱死,消除痛苦,获得自在。

   佛教传入中国后,因果报应论成为东汉至南北朝时代中国思想界的热门话题和中国佛教的理论重心。中国佛教学者根据历代的有关争论,结合中国固有思想文化,对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作出了新的论证和新的阐述,从而表现出了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
     


[ 本帖最后由 rjh912 于 2010-4-18 19:3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惊世骇俗的新型人生哲学
              刚才我听到菩萨的一句话,一句歌词,承前起后的引路人,接力赛什么的。RH知道不知道是什么歌啊
             如前所述,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对中国人产生最大的心理冲击、引起最强烈的心灵震撼的是其因果报应学说。“王公大人(社会上有福报、出类拔萃的人)观死生报应之际,莫不瞿然自失。”[注释:《后汉纪》卷10,5页。]观察生死报应的事情,没有不惊怖迷茫的啊,特别是到了老年再回忆,真是“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感到人生如梦,感到报应不爽。
          人既有享受生命的欢乐,又有面对死亡的痛苦。死亡,对人既是森然的恐惧,也是难以超越的归宿。“千古艰难唯一死”,死亡关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面对死亡的恐惧,一些士大夫纷纷作“来生之计”,认为“沈冥之趣”,岂得不以佛理为先“[注释:慧远:《与隐士刘遗民等书》,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118页。]。于是这些人就由服膺儒、道转而认同佛教因果报应论了。
            历史上,像秦皇汉武、一些道学家等很多人都作 “来生之计”,有的在地下建宫殿,用珠宝、名马、仆人、美女等给自已陪葬,到了后世,人们知道了,死了就到了另外一个黑乎乎的世界了,怎么能不以佛理为先呢,除了佛理,还有什么能救你呢?
  佛教因果报应论,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崭新而又神秘的人生理论,这种新型的人生哲学,论及人的道德观(你做了坏事要受报的,上天有记载的,头上三尺有神明的,有地狱阎王的)、生命观、生死观、命运观和来世观(人身难得,得个人身难上难,为什么不珍惜呢?生死是平常事,为什么要为了这个东西造作趋利避害呢,那样会得不偿失,留下永久的遗憾。鬼在中国人的看法中是归家的意思,我又回去了,我又来了,知道来世的,所以不造恶,睡觉都踏实,夜半敲门心不惊,前提是为人不做亏心事),体现人对现世的关切和终极的关怀,并从理论上把因果律、自然律和道德律统一起来,在中国固有的儒、道、墨等人生哲学理论以外,别树一帜。这种新型的人生哲学,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观察人生命运、价值、意义的新视角,以及对待人生行为、活动的新方式,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人生和社会的基本准则。可以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因果报应是最早从国外输入,并产生广泛而巨大反响的宗教人生理论。


[ 本帖最后由 rjh912 于 2010-4-18 19:4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实理”与“根要”
           实理就是真实的道理,根要是根本要旨,我们看人得失,有的人得势时打个喷嚏可以让全国所有的人发抖,失势的时候比狗还不如;看人的归宿,古代江西籍的宰相叫严嵩的,有个看相的跟他说:你将来会位及人臣,但最后会饿死;看人的百年之后,他自已好像还不错,但因为做了很多恶事,所以没儿孙,或者冤亲债主对他的儿孙进行疯狂的报复,这样一看,是善是恶就很明显了。如果看人的三世,你就知道,中国那些道术修行者的很多说法是对的,在楞伽师资记中说到,以中国人的智慧,他确实能知道你一千年左右的事情,就是能够看三世,如果智慧更高,你看一大劫,像看一点烟在空中飘,一会就没了。

          在中国佛教徒看来,因果报应论是佛教的“实理”和“根要”。东晋王谧说:
          夫神道设教,诚难以言辩,意以为大设灵奇,示以报应,此最影响之实理,佛教之根要。今若谓三世为虚诞,罪福为畏惧,则释迦之所明,殆将无寄矣。[注释:王谧:《答恒太尉》,《弘明集》卷12,四部丛刊影印本。]三世”,即前世、现世、来世。“罪福”,即报应。“实理”,真实道理。“根要”,根本要旨。意思是说,排除因果报应学说,也就排除了佛教的真实理论和根本要义。
         

         中国佛教界说前人莫学苏东坡,近人莫学梁启超,这两个人也以居士自称,梁启超就是个学问家,能说不能做,而且有的见地还有问题,知识那是绝对不含糊的。
          近人梁启超也说:“佛教说的‘业’和‘报’是“宇宙间唯一真理”,并强调说:“我笃信佛教,就在此点,七千卷《大藏经》也只说明这点道理。”[注释:《与染令娴等书》,《梁启超年谱长编》,104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作为佛教的根本理论和要旨,因果报应论触及了人们的神经和灵魂,具有强烈的威慑作用和鲜明的导向作用,在取得社会从上至下的信仰方面,其作用之巨大,实是佛教其他任何理论所不能比拟的。
         

          在这点上净空法师的一些说法是对的,中国一些古老的农村都有祠堂,人们都遵守一些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所以中国的生命力非常强,这个是有道理的。
         

         儒家说:君子不愧屋漏,就是说君子在没人的角落都不做坏事。我刚才看了个电影,很奇怪,一个香港警察,他老婆说我怀孕了,但是那个孩子不是他的,他很失落,一下子跌到深渊,他责怪他老婆说:你偷人也罢,还带回一个野种。但是在这之前,他也跑到红灯区去招妓,我们现在社会是这样一个价值观,我们撇开男女的不平等,东方西方文化的差异,谁是谁非,仅从因果这个角度来说,两个人是都要下地狱的啊。这两个人如果比起我们中国古人的修养,那简直不是人,就是男盗女娼啊。
         

          佛很早就预言过,在末世时,君臣不像不像君臣,朋友不像朋友,大家是为了利益团结在一起,夫妻不像夫妻,等等等等,为什么?这些因缘已经错乱了,任何一个凡夫,他在生存的时候,他有过去的难了之因,又有新世的难拒之缘,所以越搞越乱,像一个人本来要走八里路买一个东西,直接走去很好,但路上有很多的分岔,所以一不小心就走起弯路,有的好一点能够改邪归正,进行最后的努力。有的就南辕北辙啦。
         

           末世很重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不信因果,没有信仰,很多有点福报的人,生存机会比别人好些,就不停地做恶,疯狂地消耗着自已的福报,我一直感慨、无奈啊。人们不懂因果,不相信因果,失去去做善的动机,造恶的防御机制也处于瘫痪状态,人们失去了人生的底线,我们都不说人生的道德平均线,底线也保不住。很多人认为,这个财只要不是抢的,我运用我的脑筋,哪怕行贿受贿,连蒙带骗,别人拿我也拿,谁拿到钱是谁的本事,只要打败对手,商场也好,情场也好,不择手段;对于男女之事更是这样,他不相信这是神圣、崇高的事情,把男女肉体的结合当成是喝一杯水,有的人当成是撒泡尿,放纵自已的欲望,在这么一种心态下,人们不考虑未来,不相信报应,所以有人外面的彩旗飘飘,家里的红旗不倒,有的人公开的情妇就有一百多个,有的比皇帝还皇帝,只是一时的动物性欲望而已,造孽啊。之所以这样,原因很多,但是不明因果是重大的、根本的问题。

[ 本帖最后由 rjh912 于 2010-4-18 19:4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载,东晋慧远(334-416)曾率弟子刘遗民、周续之等123人,在江西庐山之阴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刘遗民著立誓文有云:
         慧远大师来过我们这里。
         

           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推交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之相催,知险趣之难拔。此其同志诸贤,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者也。[注释:《释慧传远》,《高僧传》卷6,《大正藏》第50卷,358页下~359页上。]这表明慧远等人内心确实充满了对死亡的畏惧和对超越生死的向往。晚唐白居易也重视作来生之计,他作《答客问》诗云:“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此说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注释:《全唐诗》第14册,5234页,北京,中华书局,1960。]他还曾劝人结上生会,行弥勒净土业,反映了信奉佛教因果报应论的虔诚和追求死后转生净土的热情。
         

          白居易应该是中唐的,他晚年时他把家里的事情交给老婆处理,用自已的房子,用好多钱建居士林,自号香山居士,今年我到西安去,没有去他那个地方,好像就在香积寺附近,他晚年中风了,他很后悔他一辈子做的几件事。其实他写过好多诗为民请命,如:买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我小时候就背得来,现在老了差点忘了。
           

            他一生中最风光的作品是《琵琶行》和《长恨歌》,在当时,连少数民族的人和小孩子都会唱《长恨歌》,我夏天去西安,在曲江一个很漂亮的开放式的公园里面,看到一个长长的石坊上有他的长恨歌,长恨歌写杨玉环是怎么样的漂亮,怎么样在华清池里面洗澡,那个形象怎么漂亮、皮肤怎么样的润滑,水都粘不住,像凝固的油脂一样滑滑的;还写了皇帝的新婚之夜,写了渔阳鼙鼓,由盛到衰,最后写了临邛道士鸿都客招魂魄,让他们在阴间相见,想起他们的誓言: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看来这个临邛道士还是有点本事,把他们两个人私房话都说出来了,杨玉环跟皇帝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天长地久有时尽,些恨绵绵无绝期。
      

           这两首诗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但是他最后明白了,这个是绮语,他很后悔,他认为写这个东西有损阴德,他后来劝人结上生会,劝人修行,白居易是修弥勒净土的,不是西方净土。

[ 本帖最后由 rjh912 于 2010-4-18 19:47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13:23 , Processed in 1.20535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