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941|回复: 8

[佛化生活] 佛说善生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7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说善生经
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时到着衣持钵,入城乞食。
  时罗阅祇城内有长者子,名曰善生,清旦出城,诣园游观。初沐浴讫,举身皆湿,向诸方礼。东西南北,上下诸方,皆悉周遍。
  尔时世尊,见长者子善生诣园游观,初沐浴讫,举身皆湿,向诸方礼。世尊见已,即诣其所,告善生言:汝以何缘,清旦出城,于园林中,举身皆湿,向诸方礼?
  尔时善生白佛言:我父临命终时,遗敕我言:汝欲礼者,当先礼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我奉承父教,不敢违背,故澡浴讫,先叉手东面,向东方礼。南西北方,上下诸方,皆悉周遍。
  尔时世尊告善生曰:长者子,有此方名耳,非为不有。然我贤圣法中,非礼此六方以为恭敬。
  善生白佛言:唯愿世尊,善为我说贤圣法中礼六方法。
  佛告长者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善生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告善生:若长者、长者子,知四结业,不于四处而作恶行,又复能知六损财业。是谓善生,若长者、长者子,离四恶行,礼敬六方。今世亦善,后获善报。今世根
基,后世根基。于现法中,智者所称,获三十一果。身坏命终,生天善处  善生,当知四结行者,一者杀生,二者盗窃,三者淫泆,四者妄语,是四结行。
  云何为四处?一者欲,二者恚,三者怖,四者痴。若长者、长者子,于此四处而作恶者,则有损耗。。
  佛说是已,复作颂曰:
  欲瞋及怖痴,有此四法者,
  名誉日损减,如月向于晦。

佛告善生:若长者、长者子,于此四处不为恶者,则有增益。  尔时世尊重作颂曰:
  于欲恚怖痴,不为恶行者,
  名誉日增广,如月向上满。
  佛告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惰,是为六损财业。 
  善生,若长者、长者子,解知四结行,不于四处而为恶行,复知六损财业。是谓善生,于四处得离,供养六方。今善,后善。今世根基,后世根基。于现法中,智者所誉,获三十一果。身坏命终,生天善处。


  善生,当知饮酒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善生,博戏有六失。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善生,是为博戏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博戏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放荡有六失:一者不自护身,二者不护财货,三者不护子孙,四者常自惊惧,五者诸苦恶法常自缠身,六者喜生虚妄,是为放荡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放荡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善生,迷于伎乐复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内卑,五者多罗槃,六者首呵那,是为伎乐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伎乐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恶友相得复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处,三者诱他家人,四者图谋他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是为恶友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习恶友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懈惰有六失:一者富乐不肯作务,二者贫穷不肯勤修,三者寒时不肯勤修,四者热时不肯勤修,五者时早不肯勤修,六者时晚不肯勤修,是为懈惰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懈惰不已,其家财业,日日损减。

    佛说是已,复作颂曰:
  迷惑于酒者,还有酒伴党,
  财产正集聚,随已复散尽。
  饮酒无节度,常喜歌舞戏,
  昼则游他家,因此自陷坠。
  随恶友不改,诽谤出家人,
  邪见世所嗤,行秽人所黜。
  好博著外色,但论胜负事,
  亲恶无反复,行秽人所黜。
  为酒所荒迷,贫穷不自量,
  轻财好奢用,破家致祸患。
  掷博群饮酒,共伺他淫女,
  玩习卑鄙行,如月向于晦。
  行恶能受恶,与恶友同事,
  今世及后世,终始无所获。
  昼则好睡眠,夜觉多悕望,
  独昏无善友,不能修家务。
  朝夕不肯作,寒暑复懈惰,
  所为事不究,亦复毁成功。
  若不计寒暑,朝夕勤修务,
  事业无不成,至终无忧患。
  佛告善生:有四怨如亲,汝当觉知。何谓为四?一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顺,四者恶友。

佛告善生:畏伏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与后夺,二者与少望多,三者畏故强亲,四者为利故亲,是为畏伏四事。
  佛告善生:美言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善恶斯顺,二者有难舍离,三者外有善来密遮止之,四者见有危事便排挤之,是为美言亲四事。
  敬顺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诳,二者后诳,三者现诳,四者见有小过便加杖之,是为敬顺亲四事。
  恶友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饮酒时为友,二者博戏时为友,三者淫泆时为友,四者歌舞时为友,是为恶友亲四事。

    世尊说此已,复作颂曰:
  畏伏而强亲,美言亲亦尔,
  敬顺虚诳亲,恶友为恶亲。
  此亲不可恃,智者当觉知,
  宜速远离之,如避于险道。
  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
  善生,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为四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复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是为四慈愍,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利益有四。云何为四?一者护彼不令放逸,二者护彼放逸失财,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诫。是为四利人,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同事有四。云何为四?一者为彼不惜身命,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四者为彼屏相教诫。是为四同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世尊说是已,复作颂曰:
  制非防恶亲,慈愍存他亲,
  利人益彼亲,同事齐己亲。
  此亲乃可亲,智者所附近,
  亲中无等亲,如慈母亲子。
  若欲亲可亲,当亲坚固亲,
  亲者戒具足,如火光照人。
  佛告善生:当知六方。云何为六方?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
  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
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
事敬顺父母。父母复以五事敬视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善生,子于
父母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
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师长复以五
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闻,令善义解;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己所知,诲授不吝。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恭奉,则彼方
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为夫之于妻敬待,如是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夫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云何为五?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为五事亲敬亲族。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云何为五?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善生,如是敬亲亲族,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为五?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暇。善生,是为五事教授僮使。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是为主待僮使,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
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
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门、婆罗门,则彼方安隐,
无有忧畏。

世尊说已,重说偈曰:
  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
  妻妇为西方,亲族为北方,
  僮使为下方,沙门为上方。
  诸有长者子,礼敬于诸方,
  敬顺不失时,死皆得生天。
  惠施及软言,利人多所益,
  同利等彼己,所有与人共。
  此四多负荷,任重如车轮,
  世间无此四,则无有孝养。
  此法在世间,智者所选择,
  行则获大果,名称远流布。
  严饰于床座,供设上饮食,
  供给所当得,名称远流布。
  亲旧不相遗,示以利益事,
  上下常和同,于此得善誉。
  先当习技艺,然后获财业,
  财业既已具,宜当自守护。
  出财未至奢,当选择前人,
  欺诳觝突者,宁乞未举与。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
  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勿怠;
  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
  四耕田商贾,择地而置牧;
  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
  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
  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
  财宝日滋长,如海吞众流。
  尔时善生白世尊言:甚善,世尊。实过本望,逾我父教。能使覆者得仰,闭者得开,迷者得悟。冥室燃灯,有目得视。如来所说,亦复如是。以无数方便,开悟
愚冥,现清白法。所以者何?佛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故能开示,为世明导。今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日始,尽
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尔时善生,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本经录自《长阿含经》卷第十一。本经中:四者波内卑,五者多罗槃,六者首呵那,是为伎乐六失。《中阿含经·善生经》作:四者喜见弄铃,五者喜拍两手,六者喜大聚会。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净慧法师)讲于一九九七年柏林禅寺中元节报恩法会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这次报恩法会选了一部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翻译较早的经典来讲解。这部经典在后汉的时候就翻译出来了。后汉有一位译经大德叫安世高。安世高,公元二世纪时
人,于东汉恒帝建元初年(公元147年)来到洛阳,译述佛经约二十年。安世高让人们了解佛教,萌发了译述佛经的弘愿。安世高共译佛经三十五部四十一卷(现
存二十二部,二十六卷),主要是小乘系的佛经。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译师。他活动的时间远比摄摩腾、竺法兰要早,翻译的经典也比他们两位多。
《善生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因为它是专门针对在家佛教徒讲的,所以在佛教的弘扬方面,一直没有真正受到重视,只是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太虚法师才开
始重视并讲解这部经典。从太虚法师开始,《善生经》才有了注解。它的道理很浅显,它把在家佛弟子在修行和做人处事中的责任和义务都讲得非常到位、非常明
确。
《善生经》的不受重视,说明佛法在中国流传将近两千年当中,佛教往往只重视哲理上的探求,而对于如何从做人开始、在具体的生活当中落实佛法的修行,没有十分重视,特别是随着译典的越来越丰富,修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部经更是被人们所遗忘。
我们今天讲这部经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我们所提倡的生活禅虽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肯定,但也还不是没有异议。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怎么会有禅呢?禅就是禅,禅怎么会是生活呢?把禅看得高深莫测,把生活看得低俗平凡,认为这两者无法融合。有一些人持有这样的看法。
实际上,生活禅这种提法渊源甚深,在我之前也有人涉及。把它作为佛法修行的具体法门来提倡,是我在19921993年之间正式提出的。于是1993年就有了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到今年是第五届。
提出生活禅,是不是在佛教乃至禅宗典籍当中毫无根据呢?不是的。大家曾读过《华严经·净行品》,里面讲每做一件事都要当愿众生如何如何,一天从早上到晚
上,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自己如何,也当愿众生如何如何,《华严经·净行品》就是佛经上生活禅的一个最典型、最重要的经典读本。生活禅在论点方面也
有很多依据。佛法讲到究竟,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在家居士没有办法看到比丘二百五十条戒,但也有许多人受了菩萨戒,菩萨戒所告诉我们的,就是生活的理念、
生活的方式、生活的归宿,如此而已。大家不要把佛法看得那么玄,佛法一点都不玄。不要把佛法看得离我们有十万八千里,佛法就在我们心中,佛法就在我们一言
一行当中。哪里找佛法?哪里去落实佛法?又怎么样来修习佛法呢?佛没有告诉我们别的什么,就是教我们在身口意三业方面,去三毒,修三学,如此而已。三毒怎
么去?三学怎么修?必须有可操作性。《善生经》最有可操作性,它指导我们在面对一切人时怎么样定好位。怎么定位呢?就是责任和义务的问题。在责任和义务中
定好位就是修行。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诸如家庭问题,生活问题,夫妻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都是因为相互之间责任和义务没有定好位。
昨天碰到一位居士,她说她老伴以前对她蛮好,最近忽然打她一顿。我问:为什么打你呢?她说:我的女儿把不信教的人都搞到家里来,吃呀、喝呀、说呀、笑呀,
我就把她们撵出去了,我就不要那些不信教的人到我家来。大家说,这是在责任和义务中定好位了吗?没有。所以我对她说:这个错不是你老伴的,是你的。毕竟在
我们这个国家里,不信教的人是汪洋大海,信教的人只是海面上星星点点的水泡而已。水泡不能离开大海,离开了大海,水泡也就没有了。这就是说,如果在生活的
汪洋大海中,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你这个水泡就会干涸。当然,这个比喻不算很确切。佛陀有一个更恰当的比喻:个人是一滴水,众生是大海。信教的人只是海里
的一滴水而已。我们要修行,要行菩萨道,你这一滴水,一定不要离开大海,否则就会干涸,起不到没什么作用了。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在责任和义务上定好位,
要时时刻刻摄受不信教的人,团结、尊重不信教的人,才有可能落实修行,否则就是空头大话而已。连不信教的人到家里来都不高兴,怎么度众生呢?
进一步来讲,学佛怎么学呢?一天念几遍大悲咒,家里人可能不高兴,因为你信他不信。你可以在事前与他约法三章,我念经小点声,你看电视也小点声,咱们来一
个信与不信互不干扰,互相尊重。你有你的自由,我有我的自由。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好,怎么修呢?怎么去度化呢?如果学佛的人单单把念经当作修行,念经归念
经,发无明火归发无明火,吵架归吵架,那我保证你三辈子也达不到一心不乱。因为你在念经的时候,二心三心四心五心都有了。所以一心不乱不是那么容易的,往
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那么容易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要在你遇到烦恼的时候不烦,遇到逆境的时候处之泰然,那才是定、才是慧、才是戒。吵了一顿再来持戒是
没有用的,吵了一顿再来念佛,半天也静不下来。不能真正把佛法落实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分分秒秒的生活当中,你就永远做不到一心不乱。
讲解《善生经》、提倡《善生经》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提倡学佛先从做人开始,使我们在会的僧俗二众,把学佛落实在做人做事当中。这样,信仰才有根底,学佛才有落实的地方。
提倡《善生经》第二个目的,是想通过讲解,使生活禅的内容更加具体,不至于修行无从下手。《善生经》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它的生命力和重要性,在今天并没有过时,而是越来越让我们感觉到切合学佛人的需要。
《善生经》在中国翻译过四次,而且都是在一千五六百年前。第一次翻译是后汉安息国的安世高,题目是《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尸迦罗越就是善生子;第二次
翻译是西晋的竺法护,所译叫《善生子经》;第三次是姚秦的佛陀耶舍、竺佛念所翻译的,就叫《善生经》,收在《长阿含经》卷十一,前几年出版的《在家教徒必
读经典》中收集的《善生经》就是第三译;今天讲的译本是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也叫《善生经》,收在《中阿含经》三十三卷。太虚大师在三十年代所讲
的《善生经》本子,就是第四个译本。这个译本对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条目说的更加具体,经文前后更加完整。这就是翻译《善生经》的简略过程。
先讲《善生经》的经题。
善生是一位长者的名字,他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名字,就好像舍利弗一样。舍利弗是他父亲的名字,儿子加以继承,也叫舍利弗。在国外,这样的事例很
多。在我们中国,儿子不能用父亲的名字,用了就是犯上,用了同一个字都不行,中外文化有很大的差别。我觉得,在印度这个佛教国家,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名
字,体现了文化理念上所具备的平等性。
讲到经题,我想在字上多说几句。因为我们平常总在讲要多行善,多做善事,就把学佛和行善看作是一回事。佛教对于善与不善的界定是,一切顺益现世后世善因善果之法名为善,一切违背现世后世善因善果之法名为恶。
佛经又从四个方面来界定什么是善法,什么是不善法:
第一是胜义善。本身就是善法,是无可争议的,是任何人无可否定的,也叫做真实善,指的就是涅盘和解脱,这是界定善法的最高标准。
第二是自性善。有些法其本身就是善法,不要借助其他的法,自性就是善的。这个善法有五种,哪五种呢?就是惭、愧、不贪、不嗔、不痴,叫自性善。
第三是相应善,也叫相属善。在善法方面,唯识宗把人的心理素质、心理活动的状况分为五十一种,其中善法有十一种。所说的相属善,就是指十一个善法当中的
信、勤等善法。这些善法只有与上面所说的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相应的时候才是善法,与此五法不相应就不是善法,所以叫相应善。比如说信,不一定就是
善。信了邪教,你说是不是善呢?那就不是善了。比如说勤,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之中,勤就是精进,勤如果不是与五度相应而
起,就不是正精进;如果不是与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同步而起,不是为了五种自性善而产生的勤,就有可能是做坏事的勤。比如说做小偷,也要勤,不勤,慢
一点儿就被别人抓住了,那个勤是邪的,那个精进是邪精进、恶精进。昨天我还听到这样一件事:一天早上四点钟,一个女士在家里,她家在三楼,窗户没有防护
网,玻璃一推,小偷就能进去了。一下子来了两个小偷,她的房间与小偷进的房间不是一个房间,她睡得迷迷糊糊,听到屋里有响动,就轻手轻脚地看了一下。一看
吓一跳,两个小偷在她的房间里翻东西。这时该怎么办呢?这个人还是满有智慧的,她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不去惊动他们,轻轻地打了个电话给她的保姆。半天她的
保姆也没有来,两个小偷很认真地翻她的东西,把钱拿走了,BP机拿走了,手机拿走了,她都不做声。最后看到保险箱,保险箱沉甸甸的,满以为是一箱子钞票,
就从三楼扔下去了,其实,那保险箱里装的是准备出差用的药,没有钱。她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这场劫贼之难。虽有点损失,但人身安全没有受到伤害。那两个贼人要
不要精进呢?一定要精进,否则就被别人抓住了,这种精进就是没有与惭、愧、无贪、无嗔、无痴五种自性的善法相结合,所以叫邪精进。想学习佛法,一定要从法
义上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
第四种善法叫等起善。由我们的身、口二业与胜义善、自性善、相应善同时生起的善法,就叫等起善。比如说,我们在没有贪心、嗔心、痴心的时候,就会发起一种布施心、慈悲心、离欲心,这就是等起善。
佛经所讲善法的种类,就是胜义善、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性善,但是,仅仅有自性善,还不能落实善法,还要有等起善把善的意念落实在行动上。
唯识宗所说的十一种善法,其中属于心理活动的有六个,叫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这六个善法偏重在心理活动上。信要正信。我的四句话以三宝为正信
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是将正信具体化了。佛经上讲:信实、信德、信能。实就是真实,一切诸法的真
实就是真如、真理;德就是三宝殊胜的功德;能就是我们自己能够认识这个真理,能够成佛。
生命、生活与善相应叫做善生。善生所表的法,不仅是从个体讲生命,还从全体讲众生、讲生活。善生既是儿子,又是父亲。《善生经》就是佛对善生子所说的经。
以上我们由善生讲了善,又由善引申讲了信有实德能。现在讲字。经就是不朽的作品,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第一个意思就叫的第二个意
思是贯穿。在梵文里叫修多罗,它的字面意思是线,从线的作用来讲就是贯穿。什么是贯穿?就是把零散的东西贯穿在一起。这是一个比喻。大家知道,
在印度、缅甸、泰国,人们都喜欢戴鲜花做的花环。虽然它也是个圆圈,但不叫花圈,而是叫花环,因为众生执着,叫花环没关系,如果说把这个花圈给你戴上,你
马上就不高兴了。花环中间还有一根线,那根线把一朵一朵的花穿起来。经典中的就是从这个形象的比喻而得名。佛所说的只言片语,都像黄金一样的宝
贵、都像鲜花一样美丽,必须用一根线来贯穿起来,否则就容易散失。大家天天念经是多么神圣!这个地方摆些鲜花就那么清净庄严、美丽优雅,我们生活中有了佛
法也就清净庄严、美丽优雅,就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佛就得到受用了。什么是受用?你的生活改变了,人际关系更好了,这就是学佛的受用。不是说坐在那儿几天
不动就是受用。坐在那儿几天不动,一动就发无明火,有什么受用呢?佛法的受用很实际,随时随地可以检验,随时随地可以得到证实。这个小伙子笑了,回去好好
学习,就有受用了;若回去还是那么懒,九点钟才起床,那就没有受用了。《善生经》的经题就讲到这里。
这部经的经文本来是连贯的,没有这样分成一段一段。这一段一段地分,以作文来讲是把段落大意提出来,佛经上叫做科判。科判就是把经的段落大意、结构层次和主要内容提示出来。现在的分科是太虚大师分的,我是按照他的科判来讲的。
这部经分为分为三大科,或者三个大段。这三大段在又叫做三分。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每部经都分成这三段。太虚大师没说是序分、正宗分、流通
分,然是用的是证信缘起、应机正说、如何修行。如何修行就是流通分。每部经的主要内容都在正宗分,应机正说就是正宗分。
在文章里面,甲一是一类标题,乙一是二类标题,丙一是三类标题,丁一是四类标题,戊一是五类标题,己一是六类标题。这部经一共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六个层次。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根据经文把责任和义务的条目也都一条条分开。比如说当儿子的怎么孝顺父母,当父母怎么去照顾孩子,都分得清清楚楚,可以去落实、去操
作,这样学佛就不会显得那么空洞,不管你受过三皈五戒还是没受过三皈五戒,人人都可以照着去做。一共六个层次,二百件事。现在我先讲第一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净慧法师)  链接 http://www.mudi99.com/ReadNews.a ... %DB&SpecialID=0
发表于 2010-4-7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发表于 2010-4-7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发表于 2010-4-8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4-8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4-8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严持戒 广布施 心念佛
发表于 2010-4-9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09:37 , Processed in 0.22485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