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407|回复: 1

最新文字法宝 明安法师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 第八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8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 八 讲
诸位大德、同修: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我们来看经文:【佛言:谛听!汝金刚手,后世若有信男、信女,及复我等四部弟子,发心书写此一经典,即准书写九十九百千万俱胝如来所说一切经典;即过于彼九十九百千万俱胝如来之前,久植善根;即亦彼诸一切如来,加持护念,犹如爱眼,亦如慈母,爱护幼子。】这一段经文是说“书写”此经的功德与利益,也是在劝请我们书写此经。佛言“谛听”:就是仔细听,说明下面所开示的内容就非常重要。“汝金刚手”,佛告诉金刚手菩萨,就是在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此处佛称金刚手菩萨,也是希望金刚手菩萨能够留意,能够流通此法!“后世”就是指从佛说法以后起至将来,偏指佛入灭以后的将来时代,我们都属于此处说的后世众生。不仅后世众生书写此经能得利益;就是佛世时的众生,书写此经也能得如此经所说的利益,所以“后世”两个字也是说佛对于此经的授记,可以利益将来的众生,劝请后世的众生要书写流通此经!“信男信女,及复我等四部弟子”是说能书写之人,“信男信女”就是说对佛法对此经有信心的男女。“佛法大海,信乃能入”,“佛法如宝山,信为手”,佛法的利益功德广大无边,如同大海、宝山一样,然唯有信心才能入于佛法中修行获益,所以说“信男信女”。“及复我等四部弟子”,“我”是佛,“等”是指法和僧,所以“我等”就是指的佛法僧三宝。前面所列是对于佛法有信心的“信男信女”,这里是说皈依三宝的佛门弟子,“四部弟子”就是四众弟子,指出家的男女二众与在家的男女二众。佛法有时也说七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也好,七众也好,只是分法不同而已,都是指佛的一切弟子。“发心书写此一经典”,我们要“发心书写”,发什么心呢?首先,对于此经要有信心,《金刚经》上佛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此经为佛亲口所说,经典中所说的功德利益都是真实不虚的,我们要深信不疑;其次,要生恭敬心,“欲得佛法利益,须向恭敬中求”;还要有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书写”此经时要特别恭敬,不能马马虎虎。我们看以前的祖师大德抄写经典时,对于经典都非常恭敬,沐浴、换净衣,于净室中恭敬书写,甚至一字一拜,也有很多的祖师大德刺血写经,这些都是极尊重经典的典范,所以他们的感应都非常大,成就也非常高。当然,关于刺血写经一事,我们能做,值得赞叹恭敬;不能做,随分就好。印光大师曾对弘一大师开示:“刺血写经一事,且作缓图,当先以一心念佛为要。恐血耗神衰,反为障碍矣。身安而后道隆。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但得一心,法法圆备矣。”刺血写经也有很多要注意的,大家可以看印光大师文钞中的开示。我们书写经典,一定要如法,比如沐浴,穿著干净的衣服,在净案上书写,端身正念,心存恭敬等,至于写经的字体和要注意的地方,印光大师曾对弘一大师开示:【“又写经不同写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若座下书札体格,断不可用。古今人多有以行草体写经者,光绝不赞成。所以宽慧师发心在扬州写《华严经》。已写六十余卷,其笔法潦草,知好歹者,便不肯观。光极力呵斥,令其一笔一画,必恭必敬。又令作《讼过记》以讼己过,告诫阅者。彼请光代作,故芜钞中录之。方欲以此断烦惑,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岂可以游戏为之乎?当今之世,谈玄说妙者,不乏其人。若在此处检点,则便寥寥矣”。】【“接手书。见其字体工整,可依此书经。夫书经乃欲以凡夫心识,转为如来智慧。比新进士下殿试场,尚须严恭寅畏,无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业识心,成如来藏。于选佛场中,可得状元。今人书经,任意潦草。非为书经,特藉此以习字,兼欲留其笔迹于后世耳。如此书经,非全无益。亦不过为未来得度之因。而其亵慢之罪,亦非浅鲜。”】我们要依照祖师的开示而行!至于“书写”,以前印刷术不发达的时候,大家都是抄写经典;我们今天科技发达,经典基本都是印刷的,那我们发心印这部经,能得到利益吗?当然可以!这部经典字数不是特别多,印刷起来成本也不是特别高,只要有心都可随份随力的助印流通。但尽量印刷的精美些,若经典印刷质量不好,看上去不庄严,这样众生就不容易生起尊重恭敬之心,我们要注意!另外,书写经典与印经还是有点不同的,为什么这样讲呢?你书写的时候,对于经典恭敬,一字一句的书写,你也知道经文,这样心里就有经典;如果你根本不知道经典,别人要印此经你去随喜,但心里什么都不知道,虽然功德不可思议,但毕竟与书写的还是有不同,我们要清楚啊。若你平时都读诵这部经,觉得此经很好,要印刷流通,那又与完全不知道这部经的情况不一样了。
【即准书写九十九百千万俱胝如来所说一切经典】这是说书写经典所得的利益,“九十九百千万俱胝”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形容无量无边的意思。书写此一部经,就等于书写了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经典。由此可知,此经圆含一切经典,圆含一切法门。我们看上去这部经也没有多少文字啊,但怎么能圆具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经典呢?我们要清楚,这一部经典是佛从真如自性中,圆满流露出来的,一切经典到最后都要会归自性,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所以书写这一部经,就等于书写一切诸佛所说一切经典。但只有圆满的经典,才能具足一切经典,我们不能说,我书写了《阿含经》就等于书写了一切经典,小乘经典不能包括大乘经,乃至于有些大乘经只是佛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一部分,如同初六初七的月牙一样,也不能包括一切的经典。而这一部经是佛彻底圆满的流露,成佛都可以做到,所以书写此经就等于书写诸佛所说一切经典。这是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解释经文,很多祖师大德,在解释经典的时候都是如此,比如你念《无量寿经》就等于念了一切经等。其实啊,这部经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能究竟,我们的解释只是帮助大家理解经文,也不能说是十分全面的,只有到成佛才能彻底明了。对于经我们“信受修持”就好,“信”即是以佛见为己见,“修持”就是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
【即过于彼九十九百千万俱胝如来之前,久植善根】“善根”简单说就是善本、德本,产生诸善法的根本;又善法为得善果的根本,所以善法也可称为善根。就像我们种的种子一样,种子是根本,有种子才能长出果实。我们在佛法中念一句佛,将来就会因为念一句佛而得道成就,这念一句佛就是你种的善根;你去行种种的善法,比如放生,将来就会得长寿健康的果报,你的健康长寿是由于放生得来的,所以放生这样的善行也可以称是善根。这是简单讲“善根”。这句是说,书写此经,就相当于过去在一切诸佛如来面前,长时间的种植善根一样。换句话说,你书写这部经的善根,与过去在九十九百千万俱胝如来面前长时间修的善根一样。有些人解释这一句:“你过去在九十九百千万一切佛面前种植善根,才能遇到这部经”,这样的解释就不贯串经义。这一句是说你书写经典所得的利益,而不是说你怎样才能遇到这部经!由这一句经文可以看到,此经不仅圆而且顿,只要书写、修持很快就可以满足无量佛所久值的善根!
【即亦彼诸一切如来,加持护念,犹如爱眼,亦如慈母爱护幼子】
即身成佛义曰:“加持者,表如来大悲与众生信心。佛日之影,现众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曰持”。“加持”简单讲,就是佛以他的能力功德加于众生,摄持众生。能“加”的是一切诸佛,我们书写此经就是“持”。这句是说,书写此经,就可以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守护忆念。就像《佛说阿弥陀经》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念佛能得一切诸佛的护念,书写此经也可以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下面“犹如爱眼,亦如慈母,爱护幼子”是形容极爱护之意。诸佛对写经人的加持护念,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就像慈母爱护自己的幼子一样。大家都知道,孩子出生不久,母亲对于孩子的关心与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佛加持我们也是一样啊,就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说的:“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这是书写此经的利益!
再看下面的经文:【若人读诵此一卷经,即为读诵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说经典。由如是故,九十九百千万俱胝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侧塞无隙,犹如胡麻,重叠赴来,昼夜现身,加持其人。如是一切诸佛如来,无数恒沙,前聚未去,后群重来,须臾推迁,回转更赴,譬如细沙,在水旋急,不得停滞,回去复来】
  这一段是讲“读诵”此经所的到的利益。我们修行此经的方法,不仅可以书写,也可以读诵,这也是佛在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啊!【若人读诵此一卷经,即为读诵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说经典。】“过去、现在、未来”这是从时间上说三世,实际上十方也包括在里面了,因为十方诸佛不是过去的佛,就是现在的佛,所以“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就是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统统包括在内。我们能够读诵背诵此经,就等于读诵背诵十方三世诸佛所说的一切经典。我们对着经本叫“读”,离开经本叫“诵”,确实有很多人对于此经有极大的信心,每天都度很多遍,早已经能背诵了,我们看到很欢喜,随喜功德。读诵经典有读诵经典的方法。读经前要洗手漱口,清净三业。我们读经时,不要分别经文是什么意思,只管字句分明,老实念下去,这就是在修行,修清净心,修戒定慧!读经时,要端身正坐、口念经文、心专注在经文中,如此身口意三业自然不造作恶业,经是佛从真如自性中流露出来的真言,是善中之善,如此即是众善奉行,这就是戒;专注经文,不打妄想就是定;读经时字字句句了了分明,这就是慧,所以读经就是修行戒定慧。如果一路分别,这一句是什么意思,那一句是什么意思,戒定慧三学就没有了,心也不能清净了,我们要懂得正确的读经方法。至于想了解经文的意思,要在读经之外,找时间看祖师大德对经文的注解。“经”有“涌泉”的意思,就是说经典的义理太深了,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不是我们从字面上理解的那么简单。若不看注解,我们理解的就很浅,甚至错解经文,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就是这个意思。像我们常读的《佛说阿弥陀经》,大家以为很浅,就是讲极乐世界怎么好,当我们看了藕益大师的要解以后,才知道字字句句都是很深的啊,远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下面我们把印光大师教导我们读经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印光大师说:【“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凡欲阅读经典,须先洗手漱口、洁净几案、端身正坐、合起双掌,然后以拇指与二指翻开经本,慎重小心保护经文,勿令染污、勿使损毁。一则保持经文寿命,二则保持经文完整,三则能生福德及智慧性,四则远离诸过也。】【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诸大乘经皆能明心见性,岂独《金刚经》为然。 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阅经时,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註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我们要依祖师的教导如理如法的恭敬诵经,就能得到无边的利益!
【由如是故,九十九百千万俱胝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侧塞无隙,犹如胡麻,重叠赴来,昼夜现身,加持其人。】
这是讲,由于读诵此经的缘故,一切的诸佛如来都来加持我们。“如来、应、正等觉”这是佛十号中的简称,佛的十种名号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这十号是诸佛的通号,若要广说,义理很深,我们略提一下,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应供:为世间福田,应受世间供养。正遍知: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明行足:三明、五行悉皆满足,即福慧具足。善逝:妙往,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世间解:世出世间法无不了解。无上士:最高觉悟的人。 调御丈夫:调御众生使入正道。天人师:人天的老师。佛:觉行圆满的圣者。世尊:觉行圆满,为世所尊。
以上对佛十号略解释几字 ,此处“如来、应、等正觉”即是“如来,应供,无上正等正觉”即是佛的别称。由于读诵此经,一切诸佛,【侧塞无隙,犹如胡麻,重叠赴来,昼夜现身,加持其人】,这是说加持的相状,从空间形象上说,侧塞无隙,就像胡麻子一样,重重叠叠的到来,真是“百重千重,团团围绕”;从时间上说“昼夜”,没有间断。“现身”,佛有三身,法身无相可见,这里指的是报化身,主要是说化身。我们或许要疑惑,既然佛现身了,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呢?这都是我们凡夫业障的缘故,佛现身我们也看不到。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千江有水千江映,如果水是浑浊的,就现不出来了。如果我们能够好好的诵经,念到心清净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佛在加持我们,就像智者大师读《法华经》入定见到灵山法会一样。确实有些人诵经很精进,在静坐或者做梦的时候,都看到过这个景象。其实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部分,是佛“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实际的情况就是经典上所说的景象。我们要相信,这是佛眼亲见的境界,即使看不到,诸佛也在加持我们。另外,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正见,经典密咒就是诸佛的一种化现,麦彭仁波说:“应将密咒受持为圣尊”,其实经典也是。所以读经时,能够字字分明,就是见诸佛!
【如是一切诸佛如来,无数恒沙,前聚未去,后群重来,须臾推迁,回转更赴,譬如细沙,在水旋急,不得停滞,回去复来】
    这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如同无数的恒河沙一样。“恒沙”就是印度恒河的沙子。恒河发源于雪山之顶,阿耨达池,此河阔四十里,沙子很多,就像细面一样,佛在其它很多经典上都用恒河沙做比喻来形容数量的多。下面是佛眼看到的加持之相“前聚未去,后群重来,须臾推迁,回转更赴”,前面集聚的无量诸佛还没有离去,后面就有无量诸佛群集到来,在极短的时间,相继推迁,回转又来加持,“譬如细沙,在水旋急,不得停滞,回去复来”就像细沙在水流中急速的旋转不能停止一样,回去又来了。看到这里,我们应当生起欢喜心与信心,努力的读诵经典!
【若有人以香华涂香、华鬘衣服,微妙严具,供养此经,即成于彼十方九十九百千万俱胝如来之前,以天香华,衣服严具,七宝所成,积如须弥,尽以供养,种植善根,亦复如是】
这一段是讲“供养”此经的利益!一方面,我们能够依照经典的教导去修行就是对经典最好的供养;另一方面,经典虽是纸墨,但所说的是佛法,若对经典能够恭敬供养,则能获得无穷的福报!所以古大德,在读经写经时都特别的恭敬,甚至有以香华散在经典周围来顶礼的,这些也都是供养啊。【若有人以香华涂香、华鬘衣服,微妙严具,供养此经】“香华、涂香、华鬘、衣服”这是列举供养之具,“微妙严具”是总说,不仅上面所说供具,只要是微妙庄严的供养之具都可以来供养此经。供养功德的大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供养的对境,如果对境是殊胜的福田,那么所得到的福就广大无边。好比我们种的种子一样,若种在肥沃的土地里,则果实一定很多。二是供养的供具,若供养的供具微妙美好,则获福大;三是供养的发心,若心恭敬,心量广大则所得的福就广大无边,存心尤为重要,所谓“福田靠心耕”“福由心生”。我们看这一段经文,“香华、涂香、华鬘、衣服、微妙严具”,从这些供具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供养的存心是很恭敬的。香华,就是有香味的鲜花;涂香,就是香水一类可以涂在身上散发香气的东西;华鬘,就是戴在颈上或身上的花环;衣服,就是我们平时穿的衣服,很多人到寺院也给佛菩萨做衣服披在身上。其实佛菩萨不需要这些东西,经典也不需要。我们能以像这些一样的“微妙严具”,比如还有装经典的精美盒子,盖经典的精美的布等,来供养经典,表明对此经的恭敬心是很大的。【即成于彼十方九十九百千万俱胝如来之前】“九十九百千万俱胝”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说无量无边。此经有诸佛果地的功德,所以供养此经,就等于供养一切诸佛。【以天香华,衣服严具,七宝所成,积如须弥,尽以供养】供具也就相当于是天上的香华、衣服等微妙的庄严之具,这些供具也就相当于是“七宝”所成。七宝,在《佛说阿弥陀经》上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其它不同的经典,所列的七宝都不完全一样,但都是很珍贵的。并且这些供具的数量也就相当于是“积如须弥”。须弥,就是须弥山,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绕须弥山腰而行,四大天王天也在须弥山腰四面,须弥山顶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碱海四方有四大部洲:东胜神州、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庐洲,我们地球是南瞻部洲。关于佛教的宇宙观,大家可以多看看《长阿含经》,阿含经的十八卷到二十二卷都是《世记经》。
由于供养此经,那么供具也变得很殊胜;供养的也是一切诸佛;并且供养的是恭敬心,三个方面都很殊胜,由此所生的福无量无边,“种植善根,亦复如是”。 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公案,以一朵小花或者什么东西供养三宝,都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像前面讲的迦叶尊者给佛装金身,还有阿那律供养辟支佛等,这样的公案太多了。而在这里我们看到,供养此经就相当于供养一切的佛,阿那律供养一位辟支佛的功德都不可思议了,更何况佛是最圆满殊胜的福田,并且供养的不只是一尊佛,而是无量无边的佛,供具也变得那么殊胜。由此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我们所得的功德不可思议啊,很快就能圆满福慧资粮。我们若能再发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把诵经、书写经典、供养经典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那么我们必定能快速的成就佛道!
再看下面:【尔时,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闻是说已,各怀希奇,互相谓言:“奇哉威德!是朽土聚,如来神力所加持故,有是神变。”】
此时,与会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听佛说法后,都感到非常的稀有奇特,他们互相说:“这样的威德太奇妙了,这个朽坏的土堆,因为如来神力加持的缘故,所以才有这样的神妙变化!“各怀希奇”每个大众都觉得稀奇。佛每次的讲法,都有无量无边的龙天护法护持,这次他们都觉得稀奇,可见像这样殊胜的法要在以前佛也不是经常宣讲,此法是佛一代时教中特别殊胜的法门!“奇哉威德”是天龙八部的赞叹之词;“是朽土聚”是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所见的境界;“如来神力所加持故,有是神变”是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的想法。实际上,塔就是代表的十方诸佛,自然有这样的奇妙威德,不是说佛加持才有,不加持就没有。龙天护法等这样的言说,或许是有疑惑,或许就是为了解除我们的疑惑,为了代我们请法,才方便示现这样说的!
【金刚手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是七宝塔现为土聚?”】金刚手菩萨又对佛说:“世尊!是什么原因,这个七宝塔现在变为土堆了呢?” “是七宝塔”为金刚手菩萨所见真实境界;“现为土聚”这是一般大众所见之相。金刚手菩萨没有任何疑惑,为解除大众心中疑惑,而向佛请法。
【佛告金刚手:“此非土聚,乃是殊妙大宝塔耳!】
佛告诉金刚手菩萨,实际上是在告诉与会的大众与我们,“此非土聚,乃是殊妙大宝塔耳”,这是佛眼所看到的真实之相,不是土堆。同样的境界,由于众生的业报不同,所看到的也不同。比如水,我们人看到的是水;有些鬼道众生看到的就是脓血;鱼看到的就像我们看到的空气一样;而天人看到的是琉璃。还有,在佛住世时,有人见佛就是一个平常的比丘模样;有人见佛是丈六金身;有人看到佛是无量的相好。到底哪个正确呢?这只是众生业报有差别,所以见的境界就不同。而佛是断除了一切的烦恼,所见的就是诸法的实相。这里也是,我们看到的是土堆,那只是我们见的妄相而已;佛看到的是真实之相,是殊胜微妙的大宝塔。
【由诸众生业果劣故,隐蔽不现】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不是宝塔的形象呢?也就是上面金刚手菩萨问的“何因缘故”?就是因为我们众生业果陋劣的缘故,所以塔就隐蔽看不到了。“业果”就是行业果报。我们行的恶法,造的恶业越来越多,总与十恶相应,果报自自然然就很不好。能感的是我们的心,所感的是境界。我们众生恶业多,所以即使是宝塔,我们也看不到,塔就“隐蔽不现”了。就像现在很多的佛教圣地,实际上有很多的佛菩萨,朝山的人有很多都看不到;而诚心诚意的往往能看到,就是这个道理啊!
【由塔隐故,如来全身非可毁坏,岂有如来金刚藏身而可坏哉!】虽然塔已经隐蔽看不到了,但如来的全身没有毁坏,岂有如来的金刚藏身坏的道理?“如来全身”是指佛的法、报、化三身,我们知道法身是不生不灭的,所谓“何其自性本不生灭”;报身是有始无终的,也不会坏灭;而化身却是会坏灭的。为什么这里说“如来全身非可毁坏”呢?其实,佛的应化身也没有坏灭,只是众生的机缘感召而现的生灭相,也就是上面说的“由诸众生业果劣故,隐蔽不现”,其实在佛看来一切法本不生灭,像“首楞严”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的意思,“一切事”就是山河大地,男女老少等等,在我们看来这些都是生灭的啊,为什么说不生灭呢?这都是佛境界,如同《法华经》上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法”就是说一切万法,山河大地等,“住法位”就是说都是我们佛性所显现的,我们的佛性不生不灭,所以万法也就不生不灭,化身也不生灭,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我们还很难体会,我们要好好修行,等到大彻大悟后,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如来金刚藏身”,金刚是比喻坚固的意思,金刚藏就是我们的佛性本不生灭,究竟坚固;同时金刚藏身也就是佛的三身本不生灭,这都是佛境界啊,不是我们的妄想境界,佛的金刚藏身是不会坏灭的!
【我若灭度,后世末法逼迫之时,若有众生习行非法,应堕地狱,不信三宝,不植善根,为是因缘,佛法当隐,然犹是塔坚固不灭,一切如来神力所持。无智众生惑障覆蔽,徒朽珍宝,不知采用,以是事故,我今流泪,彼诸如来,亦皆流泪。】这一段世尊把佛法隐没的原因和诸佛流泪的原因说出来了。“我若灭度,后世末法逼迫之时”,前面我们说过,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法运,在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万两千年。这里佛说,我入灭以后,“后世末法”,主要是指末法时期,我们早已是末法时期了,是“逼迫之时”,也就是《佛说阿弥陀经》上所说的“五浊恶世”,劫浊,就是种种浊法,也就是后面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汇集的这样一个时代;见浊,就是种种的邪见增盛;烦恼浊,就是种种的烦恼乱动;众生浊,众生心邪见烦恼增盛,身体也很陋劣,苦报加剧;命浊,寿命短促。我们就是被这些烦恼逼迫身心啊,所以叫“逼迫之时”。 “若有众生习行非法,应堕地狱,不信三宝,不植善根”,因为众生有种种的烦恼逼迫身心,所以就去做一些“非法”的事,就是不能与佛教导的五戒十善等相应的事,也就是种种的恶法。现在确实如此啊,众生恶业杀生等都特别严重,与佛所说的是一样。“应堕地狱”,一切法都离不开因果,既然早那么重的恶业,肯定是要堕落到地狱的。佛在这里不说“三恶道”,而直接说“地狱”,确实都是造的极重恶业,是地狱因啊。“不信三宝,不植善根”佛法僧三宝是众生的智慧明灯,是众生离苦得乐的慈航,但众生迷惑颠倒,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乐于恶法,根本都不归信三宝,也不种植善根,不去行善法。现在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与佛说的完全一样,大家仔细观察就知道了。“为是因缘,佛法当隐”因为上面所说的原因,佛法就隐没了。不是佛不慈悲,而是我们对不起佛法啊。即使是经典都在,但众生业障重,根本不看,现在很多学佛人家里都有许多的经典,你看多少呢?人都随顺自己的烦恼造恶业去了,经典没有人来学啦,所以佛法就慢慢隐没了。其实,佛法根本就没有正末之分,而是由于众生的缘故,才说末法。我们今天虽然生在这样的末法时期,但若能依法而行,现在就是正法!
【然犹是塔坚固不灭,一切如来神力所持。】虽然像上面说的这样,但此宝塔是坚固不灭的,有一切诸佛如来的威神力加持。这也是佛对宝箧印塔的授记,塔是坚固不灭的。再看下面:【无智众生惑障覆蔽,徒朽珍宝,不知采用,以是事故,我今流泪,彼诸如来,亦皆流泪。】众生没有智慧,被“惑障”所覆蔽。我们众生有三障:烦恼障,就是指贪欲嗔恚愚痴等烦恼;业障,就是五逆十恶之业;报障,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这些都障碍我们修行正道。“惑障”主要是指我们的烦恼习气。我们众生由于被惑障的覆蔽,“徒朽珍宝,不知采用”,只是白白的浪费珍宝,不知道用珍宝,太愚痴了!“珍宝”就是指的宝箧印经法,广指佛的一切经典,我们不知道用啊,不知道如法修行啊,白白的浪费了无上的法宝!再讲的深一些,“珍宝”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的佛性是一个大宝藏,“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我们却不认识他,不守自性,背觉向尘,就是“徒朽珍宝,不知采用”。像《法华经》上的比喻一样:“有一个人,到了他的亲友家中,醉酒而卧。这个时候他的亲友有事外出,就把一颗无价的宝珠放在了他的衣服里,但他不知道。等他醒来后,不见自己的亲友,就远走他国,为了生活,历尽艰难。后来他的亲友见到他就说:“你怎么为了生活这么辛苦呢,我以前把一颗无价的宝珠放在了你的衣服里,你怎么不知道呢,你现在可以把它拿出来用,就会无所缺乏了。”这个衣里明珠就是我们的佛性啊,我们要背尘向觉,好好修行啊,不要“徒朽珍宝,不知采用”!【 以是事故,我今流泪,彼诸如来,亦皆流泪】佛看到我们愚痴颠倒,受轮回之苦,所以一切的佛都为我们流泪。这是佛把前面流泪的原因说出来啦,我们要体会佛的慈悲心,努力修行,以宝箧印经法自利利他,则诸佛欢喜!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发表于 2010-3-28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4 20:00 , Processed in 0.13286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