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03|回复: 7

[佛教文化] 佛珠漫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7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觉真法师


中国佛学佛教文物专业研究生


l、古印遗风--佛珠的起源】


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其梵文原语包括四种意义:


缨珞  謦条

(一)pasakamala,音译是「钵塞莫」,意译作「数珠」。

(二)aksamala,音译是「阿叉摩罗」,意译作「珠謦」。

(三)japamala 音译是「渣巴摩罗」,意译作「念诵謦」。

(四)aksasutra,音译是「阿叉修多罗」,意译作「珠之贯线」。


而梵语mala的意思。通常来讲佛珠的最初起源,是由于古印度人有缨珞謦条缠身的风尚(见图12 ),而正是这种风尚的沿袭,逐渐演变成为后世佛珠的使用。

在佛教经典中,有关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木患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启示作为通说。经文载:

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木患子。如是渐次度木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木患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


由此可知,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便开始用木木患子来制造佛珠,持念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这应当是佛教当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应当指出的是,佛珠虽然现已成为佛教徒的一项重要标志。但如果溯其本源,佛珠却并非佛教所创用。如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毗湿奴派,很早便有持用佛珠的记载,并且以律典为所依的南传佛教徒亦不曾流行过佛珠。这在出土文物中,亦有例证。如在印度出土,属于公元二世纪时代的龙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罗门像,其颈上是悬挂有佛珠的。我想,这就如同佛教起源于印度,大兴于中土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道理一样,佛珠虽非佛教所创用,但却正是因为植根于佛教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才有可能成为今日中国汉藏、蒙古、日本。韩国等地区僧尼、居士所携用的重要法具。


在我国,国人知道佛珠这一称谓,最早应始于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代所翻译的《木木患子经》,只可惜译者的名字已经失佚了。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两晋时期,异域僧侣来华者甚众,这些外国沙门中必然会有携带佛珠而来的。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兴的时代背景下,记载有关佛珠的经典被广泛传译,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所译的《陀罗尼集经》、宝思惟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译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等诸多经典。


至此,佛珠便开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如《旧唐书-李辅国传》载:

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高僧传-道绰传》载:

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


从现存的实物来看,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来有一尊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年)泥塑弥勒菩萨像,便是一尊颈部挂有佛珠的造像(见图3)。此外,在日本保存下来有《佛像图鉴》一书,其中绘制的唐代高僧图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见图4)。


可以肯定地说,自唐以后,国人使用佛珠,已经是相当普遍了。



敦煌莫高弥勒菩萨像


中空海祖师单手持珠像


【2、名目繁多--佛珠的种类】


佛珠的种类很多。若就其使用方面来讲,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l)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3)挂珠--挂在颈上的佛珠


持珠,多用来记录念诵佛号或咒语的数目(见图5)。在经典中解释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若欲愿生诸佛净土者,应当依法受持此珠。


持珠


这就说明,我们持用佛珠就可以约束身心,帮助修行,消除妄念,待日久功深便能增加智慧利已护人,同时还会获得无量的功德。


佩珠,俗称手串,以十八颗子珠者最为普遍,多以名贵材质或颜色亮丽者而为之(见图6)。时下,许多并非信仰佛教的男士和女士皆以佩带佛珠为荣,使佛珠俨然成为一种时尚的装饰品了。其实,在我看来,凡是这些爱戴佛珠的人,是“有善根”的表露,皆应看作是深具善根,无始劫来与佛有缘的人。况且佛陀早有明示:

若复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


佩珠


挂珠,多采用水晶、玛瑙、翡翠、珊瑚、密蜡、绿松石等珍贵材料制成,子珠的色泽必须均净,要求选用彼此间色彩变化不大,温润细腻,光洁晶莹的好材料制做。同时,子珠的直径亦要求在一厘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误差。在联缀时,每二十七颗子珠间嵌入一颗隔珠,在母珠的下方还会配有一种编织精美的中国结与美玉、翡翠等挂件组合而成的‘佛头穗”。在重要的法会上或大和尚礼佛拈香的时候,这种 “佛头穗”能够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从而保证在整个佛事活动中仪态的庄重。一般来讲,挂珠的佩戴是要考虑一定的季节性,如夏季应选用那些水晶、玛瑙、翡翠、珊瑚等宝石类,能够使人有凉爽贴身的感觉。相反,在冬季里就应选用那些琥珀、密蜡或果实一类的挂珠为好。


挂珠


此外,尚有一类挂珠是由佛珠衍化而来的,那便是“朝珠” 。是清代官服上特有的一种饰物(见图8)。朝珠与普通挂珠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朝珠将佛头穗的样式改成了由阔丝带系缀的用银丝珐琅里着的被称作“背云”的大坠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组成。因近世有以仿制朝珠的样式来充当挂珠者,所以在佩戴朝珠样式的挂珠时,应当注意以胸前的三颗隔珠为中心对称,将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中心,而三串弟子珠是左侧一,右侧二的形制。切不可乱挂一气,乱了方寸,有悖礼仪才好。


为了更好地使人了知佛珠的种类分别,下面介绍一下佛珠的各部位名称。一串标准的佛珠应该包括有母珠、子珠、隔珠(又称作“数取”)、弟子珠(又称作“记子”),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组成。


母珠,俗称“三通”或“佛头”。通常只有一颗,但亦有两颗的,用以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同时还可以起到连接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或流苏的作用。旧时的母珠,多会在内部绘有佛像,采用凸透镜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里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了佛珠作为一种法具的无比庄严。


隔珠,又称作 “间隔珠”或“数取”。多用来将子珠平均分隔开。一般来讲,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数量可采用一颗至三颗不等,如一百零八颗的佛珠和五十四颗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颗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颗。十八颗的佛珠,则每九颗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体积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颗或二十颗居多,多系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如同算盘一样,采用十进位,用来计算掐捻佛珠的数目。 “十”这个数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罗密”。即施、戒、忍、精进、禅定、般苦、方便、愿、力、智。


记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饰物。也可以用线绳结成“中国结”来替代,目的是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朝珠



佛珠各部位名称



《三宝物具钞》中所列的双佛头挂珠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3、意蕴深远--佛珠的数目】


每串佛珠,都是由一定数目的子珠串缀而成,而各种佛珠特定的数目皆有不同。数目不尽相同的缘由是因为各本佛经的记载有异而成。兹列表如下:


颗数

出处


1080

《金刚顶瑜珈念珠经》


108

《木木患子经》

《校量数珠功德经》

《金刚顶瑜珈念珠经》

《陀罗尼集经》

《文殊仪轨经》


54

《校量数珠功德经》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陀罗尼集经》

《文殊仪轨经》


42

《陀罗尼集经》


27

《文殊仪轨经》


21

《校量数珠功德经》

《金刚顶瑜珈念珠经》

《文殊仪轨经》


18

《陀罗尼集经》


14

《文殊仪轨经》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校量数珠功德经》



从上面所列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佛珠的数目在经典当中的差异很大,共有九种之多。其实,佛珠有不同的颗数,是因为具有着不同的含义,下面就根据普遍流传的说法,将其不同的含义略述如后:


(一)一百零八颗

是最为常见的数目,是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百八烦恼的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如经中所言:


诸菩萨问:云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阴有集,不知为痴,转入意地亦如是,识亦如是,是为意三;见好色中色恶色,不自知著不自知灭,有阴有集,乃至触亦如是;彼经但列六根各六,虽无三世之语,而结云百八,故知是约刹那而为三世也。……三世三个三十六故,故有百八。


(二)一千零八十颗

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 “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可分为十个种类:(1)地狱界,(2)饿鬼界,(3)畜生界,(4)修罗界,(5)人间界,(6)天上界,(7)声闻界,(8)缘觉界,(9)菩萨界,(10)佛界。


(三)五十四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分述如下:


十信指:

(l)信心, (2)念心,

(3)精进心, (4)慧心,

(5)定心, (6)不退心,

(7)护法心, (8)回向心,

(9)戒心, (10)愿心。


十住:

(l)初发心住, (2)治地住,

(3)修行住, (4)生贵住,

(5)具足方便住, (6)正心住,

(7)不退住, (8)童真住,

(9)王子住, (10)灌顶住。


十行:

(1)欢喜行, (2)饶益行,

(3)无恙恨行,(4)无尽行,

(5)离痴乱行,(6)善现行,

(7)无著行, (8)尊重行,

(9)善法行, (10)真实行。


十回向: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2)不坏回向, (3)等一切佛回向,

(4)至一切处回向,(5)无尽功德藏回向,

(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8)如相回向, (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10)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

(l)欢喜地, (2)离垢地,

(3)发光地, (4)焰慧地,

(5)难胜地, (6)现前地,

(7)远行地, (8)不动地,

(9)善慧地,(10)法云地。


四善根:

指见道以前,现四谛及修行十六行相以达到无漏圣位的四种修行阶位,包括:

(l)暖位 (2)顶位 (3)忍位 (4)世第一位。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四)四十二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已见上文,兹不赘述。


等觉:又作等正觉,即指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修行上比佛略逊一筹者。如欲详细了解,请参阅(姚秦)鸠摩罗什泽《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


妙觉: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位。



(五)三十六颗

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



(六)二十七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果的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的 “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十八有学指:(1)随信行者,(2)随法行者,(3)信解者,(4)见至者,(5)身证者,(6)家家者,(7)一间者,(8)预流向者,(9)预流果者,(l0)一来向者,(l1)一来果者,(12)不还向者,(l3)不还果者,(14)中般者,(15)生般者,(16)有行般者,(17)无行般者,(18)上流般者。


九无学指:(l)退法,(2)思法,(3)护法,(4)安住法,(5)堪达法,(6)不动法,(7)不退法,(8)慧解脱,(9)俱解脱。



(七)二十一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二十一个位次, “十地”“五十四颗”一段,“十波罗蜜”见“佛子珠”一段的介绍,兹不赘述。而 “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八)十八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 “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尘:(l)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六识:l)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



(九)十四颗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


1)

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是为无畏。


2)

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是为无畏。


3)

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为无畏。


4)

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


5)

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是为无畏。


6)

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是为无畏。


7)

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是为无畏。


8)

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是为无畏。


9)

使性多淫者,不生色念,是为无畏。


10)

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嗔恚,是为无畏。


11)

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是为无畏。


12)

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是为无畏。


13)

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是为无畏。


14)

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4、异彩纷呈——佛珠的质料】


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无论矿物还是植物,大凡竹、木。牙、角均可制成佛珠。但在佛典当中有记载,可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却是非常有限的,最多也不过十余种,实在无法与现今众多繁杂的品类相比了。下面将佛经中所举的佛珠质料加以列表说明。


经名:《陀罗尼集经》卷二

佛珠质料:金、银、赤铜、水精、木木患子、菩提子、莲花子等七种


经名:《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

佛珠质料:菩提子、金刚子、真珠、莲花子、金银诸宝、及以上诸材和合等六种


经名:《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

佛珠质料:香木、金俞石、铜、铁、水晶、真珠、莲花子、金刚子、间错种种诸宝、菩提子等十种


在佛教中,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七宝的名目,诸经中说法各有不同,今但以《般若经》中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七种为例,加以说明。


金:在佛经中被称为“苏伐罗”。“五金”当中,金黄、银白、铜赤、铅青、铁黑各有所表,故又被称为黄金,列为五金之长。在《翻译名义集》中,解释说:


金有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作无碍,四令人富,以譬法身常、乐、我、净四德耳。


因其具有久埋不变、百炼不轻的特性,所以历来为人们所珍爱,以黄金制成的佛珠更加显示出主人尊贵的气质。


银:在佛经中被称为“阿路巴”,是贵重金属之一,《说文解字》中说:“银,白金也。”古人以白金为银,是从其颜色上而言的,与现代所说的 “白金”(铂,符号Pt)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金属,银色净白而闪闪有光,但却很容易氧化而形成一层 “黑垢”,必须要经常洗抹,才能保持光亮如新。以白银来制做佛珠,如经久不用,便会黯然失色,给人有一种 “时时常捻掐,勿使生垢埃”的推动作用。


琉璃:在佛经中,常作“吠琉璃”,在《一切经音义》中解释说:


所言琉璃者,梵语宝名也,须弥山南面是此宝也,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释髻珠云是此宝。


如此看来,琉璃指的是一种青色带光的宝石,其最大的特性,是具有 “同化”作用,即任何物品,接近了琉璃,就会被琉璃的颜色所同化。故而采用琉璃制造的佛珠,亦代表了诸佛“同化’立德,更加被广大佛教徒视若珍宝。


砗磲:在佛经中被称作 “牟婆洛揭拉婆”,根据《增广本草纲目》记载,砗磲是海中大蛤壳内白晰如玉的物质,因其壳上有深大的沟汶,犹如车轮之渠,故称为砗磲。只不过后世以来,将白色的珊瑚和白色贝壳制品,均通称为砗磲了。在 “七宝”当中,砗磲是白色的代表,用砗磲制做的佛珠代表了心地的无染,同时还能时时提醒自己不被外境所转,岂不美哉。


玛瑙:在佛经被称为“摩罗伽隶”,是次玉石的一类,由结晶石英、玉髓及蛋白石的混合物构成。因玉髓有红、黄、白、灰等各种颜色,故玛瑙亦呈现出种种美丽的色彩和纹理。周履靖所著的《格古要论》说:“玛瑙以红多者为上,其中有人物、鸟兽形状者最贵。有锦花者,谓之红玛瑙;有漆黑中一线白者,谓之合子玛瑙;有红白相间者,谓之截子玛瑙;有红白杂色如丝相间者,谓之酱斑玛瑙。”由此可知,玛瑙的种类繁多,颜色各异,用它来制造佛珠,一定是非常华美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制佛珠


雕花银佛珠


砗磲佛珠


红玛瑙佛珠


琥珀:在佛经中被称为 “阿湿摩揭婆”,而在中国古书中常作“虎魄”。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琥珀条”称:“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谓之虎魄” 。其实,这种解释是极端错误的。琥珀原是一种树脂,经过几千万年的埋藏,加之地壳运动石化而成。磨擦会产生静电,可吸附纸片等小物体,入火则燃,嗅之有香气。琥珀的种类相当繁多,现代的珠宝鉴评家,往往将透明而呈金黄色的琥珀称为金珀;橘黄而不透明的称为蜡珀;呈朱红色的称为血珀;黑色而不透光的称为翁珀;内里夹含有木屑、花草的称为花珀;用肉眼垂直平视呈现黑色,在光线照射下则呈现红亮光点的称为玺珀。琥珀象征着尊贵、吉祥,且可预防惊吓,历来被达官贵人、富豪之辈视为珍物。用琥珀制成的佛珠,实为佛弟子用以供佛、念佛的最佳圣物。




珊瑚:在佛经中被称作“钵摆婆福罗”,属于一种有机质宝石。其实珊瑚是海中的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结合营生所分泌出的石灰质,日久成为一种共同的躯体。因其形状像树枝,古人误以为是植物,故又称为珊瑚树。在《翻译名义集》中曾提到珊瑚及其产地:


珊瑚,梵语钵摆娑福罗,外国传曰,大秦西南涨海中,可七八百里,到珊瑚州,州底磐石,珊瑚生其上,人以铁网取之。


珊瑚的颜色主要有红、白、黑三种,因为它经历了千百年的自然形成,许多宝石鉴评家都认为它的价值很高。以珊瑚制造的佛珠具有驱邪、避祸、逢凶化吉的功能,一向深受人们喜爱。



琥珀佛珠


红珊瑚佛珠



佛珠的质料,除了上述的 “佛教七宝”以外,可用五大类别加以划分:


(一)菩提类

菩提子,恐怕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了。其实,菩提子并非菩提树所结的果实,而是指一种产于雪山附近,名字叫川谷的草本植物。其具体相状是:春天长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色花,呈穗状,夏秋之际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因多用念佛之数珠,故又称菩提子。木本者为其别种,我国唯天台山有之,称为天台菩提。


而现今,菩提早已是一个通称了,代表着 “觉悟‘的含义。《大唐西域记》云:


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而以菩提来命名的佛珠质料,总计有三十多个品种。这其中有依产地来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纹理来命名的,如星月菩提、凤眼菩提等(见图17)。携带一串菩提佛珠,是会给人增福无量的。《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说:


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


正因为菩提子有着如此深远的含义,因此,通常将许多的佛珠皆命名为菩提,而信仰佛教者,必有一串菩提佛珠。


几种菩提类佛珠(散珠)从左至右依次为天竺菩提(未经加工)

白菩提(未经加工) 金刚菩提

五眼菩提 风眼菩提

天台菩提 星月菩提


<, /P>

(二)宝玉石类

宝石,因其颜色鲜艳,质地晶莹,光泽灿烂,坚硬耐久,而又存世稀少,故属于贵重一类。一般来讲,比较常见的宝石种类有:水晶、橄榄石、木变石、绿松石、孔雀石、芙蓉石、东陵石、青金石、碧玺、石榴石、金沙石等诸多品类。但这些只能算是次等宝石,远远比不上金刚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这四大宝石名贵,因这些宝石异常珍贵,故用这些宝石来制造佛珠,多为皇室或富绅所持用,一般之人是无法得到的。如在《虚云老和尚年谱》一书中,便有关于虚云老和尚委托宽航师,将某亲王所赠的“七色九宝罗汉珠”一串,带到香港交给岑学吕居士留念的一段记载。


玉石,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包括有许多种用于工艺美术雕琢方面的矿物和岩石。诸如大理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端砚石等均属此范畴。而狭义上讲,玉石仅指硬玉(以缅甸翡翠为优质代表)和软玉(以和田玉为优质代表)二种。由于千百年来,玉石那种象征吉祥,可以避邪、禳灾和带来幸运的功效,以及受到“君子比德如玉,有仁、知、礼、忠、信之道”的影响,那些采用玉石制造的佛珠,也就越发受到人们的喜爱了。


油玉佛珠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果实(核)类

果实(核)类佛珠,在佛珠的大家庭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人们随便就可以例举出不少的种类,桃核雕刻、核桃雕刻、橄榄核雕刻、皤桃核、金刚子、太阳子、天薏子、莲子、椰蒂、缅茄、五眼六通等,简直不胜枚举。这其中以桃核、橄榄核为果核类的代表,以木木患子、椰壳(蒂)为果实类的代表。


桃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易植而子繁,故多为人们所广泛种植。据传桃木可以驱鬼,桃梗可能禳恶,桃符可以辟邪,而桃核坚硬,可以用来雕刻成具有深刻含义的各类佛珠。如图所示的一串佛珠,采用陈年的桃核,一改往常的圆形,而以四大菩萨各居一角,构成方形,中间再加以透雕梅、兰、竹、松的技法,更加使人爱不释手。


橄榄是一种常绿乔木,果实长圆而两头尖,因其味苦涩而甘,故有 “谏果回甘”之称。橄榄核坚硬如石,是用来制造佛珠的极佳材料,所雕刻的罗汉造型生动,须发皆具,并且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变得深红发亮,是不可多得的随身法宝。


木木患子,亦称作无患子,木木患子。木木完子,是一种生长在高山上的乔木,枝叶如椿树,其叶对生,初夏之季,开黄色小花,其蒴膨大,裂而为三。结实大如弹丸,坚黑如漆珠。因在《木木患子经》中,佛陀曾教导波流离王,贯穿木木患子作念珠。遂使得后世的佛教徒均喜爱用木木患子来制造的佛珠,意喻秉承着佛陀的教诲,未有忘失。


椰,古书中或作为“木牙”,“木邪”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常绿乔木。果实叫椰子,可用来制造佛珠。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说:“近来习尚,丈夫多臂缠金镯,手弄椰珠,余颇以为嫌。” 赵芬在《滤月轩文集》中亦有相同的记载:“乾隆年间,户部侍朗赵秉冲,精选一串椰子数珠,珍比千狐之腋。” 由此可知用椰壳(蒂)来制造佛珠在清初已很普遍,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橄榄核雕刻佛珠

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


普天之下没有我所恨的人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的人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 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946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05:06 , Processed in 0.23570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