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96|回复: 4

[大德开示] 如何处理念佛和自身杂念、烦恼的关系(慈法法师在往生论中的开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2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1998年慈法法师在辽宁省盘锦市,对天亲菩萨造《往生论》的讲解里面提到的,如何处理念佛和自身杂念、烦恼的关系(红色字体部分),这是根据天亲菩萨讲解的,和我们平时听到的、理解到的很不一样,深受启发。
正文:
《往生论》云“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法师讲解:
智慧门本来显现诸佛的法身。诸佛的法身是一切众生与诸佛的同一本源,如此智慧,诸佛不增,凡夫不减。法身就是清净,就是无染。我们大家在这根本上与诸佛是无二无别的。诸佛如来所证圆满的果德,与我们凡夫的佛心这个根本,亦是无增无减的。依智慧,就是法身所在。当然法身也含纳慈悲方便,不过把它分开来,使大家有个引导的这种教化。

慈悲门,诸佛如来本来清净无有污染,无有一法可得,但是知众生无量的苦恼、无量的梦幻轮回,诸佛如来感觉到如此本来在同一体中,在同一光明中,同一解脱中,本来没有沾没有染,没有这些轮回,大家受这么样的苦,所以诸佛以悲心而出世,显现因地教化,所以称为慈悲。

诸佛的报身都是顺性起修,以大慈悲心为身,发种种愿,这种愿力的成就,最主要是以慈悲而发起的。诸佛如来都是非来非去,非生非灭,无量寿经这么说:阿弥陀佛非过去现在未来,但以酬愿,显现西方,成佛十劫。这就是所谓的报身佛,他是来顺应我们大家所谓的业报身,而示现的对应教化,来引发我们大家归向于一乘佛道,作增上利益。

智慧门,是依我们大家的佛性而发起的,所谓的法身回施。智慧就是诸佛的法身,是普利一切众生根本所在。实际说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这本来就是只显我们的法性身,只显我们大家每个人的法性根本所在,智慧德相所在。

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诸佛如来才出现于世,才实施教化。诸佛如来离不开众生,若没有众生,那佛法的教化因缘就没有了,诸佛如来也就无以成佛了。若是没有众生,也就没有所谓的佛。

很多人念佛,怕烦恼、怕众生,关起本来念佛,佛出世的正因就灭了,你怎么能运用佛法?很多人一边念佛一边说“我怎么还打妄想?我念佛怎么不清净?”这就是不知道佛出世的正因就是慈悲心。我们打一个妄想,就是一个众生,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光明遍照,正使我们知道一个妄想,那就是阿弥陀佛度脱一个众生法界,这不正是慈悲的运用?念南无阿弥陀佛,发现有妄想,正是阿弥陀佛的接度,不是阿弥陀佛扼杀妄想,把你压的出不来气,不是这样子的,阿弥陀佛就是垂手接引,你来一个妄想,就接走一个妄想。接它干什么?使它到极乐世界,作增上圆满。

来一个妄想,就投入光明,就投入佛的这种光明藏,来一个妄想,就成了一个金色身相。这地方妄想不可怕,那么这样念念觉悟,念念烦恼即菩提,念念妄想即正觉,多么好的法益,多么方便的念佛法门,多么欢喜的事情,多么自在的教化,能拔一切苦。什么苦?过去我们把佛与妄想对着干了,我听过最多的是:“我要与烦恼对着干,”不是这样的,佛是这么慈悲,你怎么跟它对着干呢?把佛教给误解了,那成了修罗心,怎么能修佛法?

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要拔一切众生苦,怎么拔?接引。你要压它,越压烦恼越大,越压烦恼的根越深。“远离无安众生心”,依正二报都是一样的,我们的妄想是个正报的烦恼,心内的烦恼,这个烦恼是无有根性的,但它也是众生,也是梦幻一面,外面的依报众生亦是梦幻,它俩是等同的。

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来一个妄想,你就度脱一个众生法界。大家念佛莫怕烦恼,烦恼自除,莫压烦恼,莫用阿弥陀佛来打击烦恼,没有用,阿弥陀佛只是接引烦恼,光明中无有黑暗。我们念念觉悟,念念烦恼不可得,念念欢喜,这叫知恩报恩念佛。

“远离无安众生心故”,这叫慈悲门。你念念跟你那个妄想斗争,念念扼杀你那个想法,这不叫慈悲门,这叫斗争门。我们一定要对照自己,不要想别人,放下自己过去的因缘,思考一下,自己以前是不是那样,念佛跟自己的想法斗,那一定是修罗门,不是慈悲门。那样没有学习佛法,拿阿弥陀佛来跟别人打仗,跟自己的妄想打仗,那是多么烦恼的事情,多么不慈悲的事情。

我们要慈悲,这慈悲遍一切处,利用阿弥陀佛这种报身功德加被我们,使我得到净化,就是念念不怕烦恼,念念烦恼不可得,念念觉悟,不离烦恼,即证菩提。这个教化真是让人喜悦,让人能摆脱一切所谓的痛苦的压迫,心地所谓的安然处事了。

很多人在这个事情上不能安心,就是因为怕烦恼,结果越怕烦恼越多。我们不怕烦恼,就是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就可以安心。什么安心?在烦恼中,得以光明的回施,不怕妄起,只怕觉迟。我们一念迷,一念妄想颠倒上来,我们明白了,这就是光明,黑暗中无有光明,光明中决定可以破除一切黑暗,这个地方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慈悲心,就是光明的运用。妄想来了,你觉悟了,知道是个妄想,那么阿弥陀佛就把它接引走了,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把它照破了,光明之中就没有黑暗。你不要去斗它,不要去扼杀它,因为这是比较普遍的问题,一定要审视过去自己的念佛方法,是不是正确,是不是依智慧、慈悲。依智慧,会知道一切妄想没有根,包括一切善法尚无有根,况且妄想?它没有自性故,这叫智慧门,那就会生起无量的慈悲,这个妄想出来,你会对它产生慈悲,接引它使它往生极乐世界,使它进入光明藏。光明藏就是觉悟,一念觉,那就是光明藏,就是阿弥陀佛大恩德给予、功德的加被,所以念念不用压迫自己,念念都可以念佛,来一个妄想,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来一个妄想,就是一个万德回施;来一个妄想,正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所在,这样念佛特别地省力。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念佛念得很累,佛法不是让我们苦,让我们离苦得乐。“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有安众生心,我们就会不畏惧我们的生活的环境,在这个娑婆世界安然地生活,“佛告诉勒菩萨,汝等在此世界端心正意,是为至道,在此世界行道一日,比他方佛国行道百年”,这句话是佛的悲心,“与他方佛国行道不为难事,与此娑婆世界行道是为甚难”。



我们今天是学习的第六天,大家念念于佛法发起恩德,知道佛的光明回施,念念归命阿弥陀佛,知道阿弥陀佛与我们念念中放大光明。阿弥陀佛尽于无量劫来忆念我们、加被我们、温养我们、光明含摄我们,尽于虚空遍于法界无有休息,遍于一切处、遍于一切时给予我们圆满利益,我们若知道这样的恩德,那么这七天那就是七百年的加被,就相当于极乐世界七百年,多么不可思议的因缘。极乐世界的七百年相当于我们这多少年?极乐世界的一日是我们世界的一劫,所以我们在此娑婆世界好好地学习佛法,是为至道,是为稀有之人,是污泥中的芬陀利花,是人中妙好之人,是不可思议之人。我们在这五浊恶世行持佛法,以智慧、慈悲念南无阿弥陀佛,真是更加不可思议。



“远离无安众生心”,很多所谓学习净土法门的人,追求速死,以为断食几天念佛就可以死。我们不提倡这个因缘,净土法门不是死亡之教化,也不是活的教化,是我们安然处世的教化,是智慧光明的教化,是但得诸乐,无有众苦的教化,不是逃离世间的教化。逃离世间的教化是声闻教,不是大乘学说。这个大乘学说,就是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法界同归极乐国,同归光明藏,同得往生利益无一遗漏,这就是大菩提心。



“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一切无安众生心故”,这是因我们是凡夫没有慈悲而发起的对治回施。我们作为人类,人的慈悲极有限度。我们的人情是小悲,就是对我好的,我也对他好,我可以帮助他,是我的亲人也可以帮助他,但是我们不认识的人、生疏的人、仇人,我是不能帮助他的,这样不叫悲心,这是人情小悲。这小悲在佛教不称为悲,只是人情。很多人“人缘不好”,人缘不好之人最主要是心胸比较狭窄,老喜欢斗争、老生烦恼的人都是心胸比较狭隘,就是没有慈悲。我们人类多是人情小悲比较重,所以缘也小,就是生活范围也小,发不起广大的功用。



观世音菩萨显现大慈悲,以什么身得度,就可以现什么身,我们是不是以什么身得度可以现什么身?很多人以佛身得度可以现佛身,就是说高明的话、善良的话、圆满的话,可以教化人;若是别人以罪恶身得度,你能不能回施利益?



一个居士跟我讲的一个例子,真是了不起的事情,他说一个居士也不经常到念佛堂念佛,他跟一些孤寡老人在一起打牌、打麻将,别人都说“你学佛人怎么打麻将,受五戒怎么赌博?”他也不说什么,就跟这些老人一起玩,他说“大家到一起念念佛,我赔大家打麻将”,大家就喜悦,他引导他们念佛,慢慢这些人都念佛了。你说这是赌博,还是智慧的教化?



佛法要知道慈悲,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那真叫慈悲。很多人想出家,若因缘不成熟,在家也很好,因为在家人有在家的慈悲方便,你可以到酒吧、舞厅里弘扬佛法,可以到现在罪恶最炽盛的地方弘扬佛法,那更是不可思议,那些人更苦恼。我们出家人不行,不能去酒吧,也不能去夜总会,我们在家人有在家的方便。以前我遇到一个在领导岗位上的学佛人,他说:“对不起,我陪人喝酒了”,我说很好,你很了不起,我们不能陪,因为我们这个身障。什么身障?因为我们要住持圣教也称身障。你看他是菩萨,以无量的方便,在酒桌上也可以行持佛教的教化,这样叫持戒,不叫犯戒。



佛在世时,茉莉夫人他的丈夫是国王,因为厨师做错了事,国王要把他杀掉,茉莉夫人就假装喝酒喝醉了,又把国王给灌醉了,这样就没有把厨师杀掉,后来茉莉夫人就到释迦佛那儿去忏悔,因为她受了五戒,说:“世尊,我破酒戒了”,她就告诉佛的因由,佛说:“只是持戒处,非是犯戒处”。



菩萨道是以拔一切众生苦为最大的方便,但是不能说我贪酒就喝酒,找借口,“去度人我去喝酒”,那就惨了。出家人不许,出家人尽量去做出家人的事情,所以说出家人是个住持相,我们在家弘扬佛法居士是个弘法相,也方便,我们看菩萨多是在家相,大家四众弟子都要护持佛教。



拔一切众生苦,我们只要大慈悲。这大慈悲是不拘于任何形式的,不注意身相,真正是利他人之心,拔他人苦之心,这是个无畏心。但这个地方必须以智慧为根本,就是以无染清净心为根本,你不能染浊。



现在社会上,很多罪恶之人,说“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自己用这种东西来遮掩自己的罪恶,到处去行五欲,很苦的。怎么苦?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在欺骗自己,说这些欺骗的话,这样的人是无有智慧。若是依慈悲门,随着一切众生的业报身,给予利益,拔一切众生苦,可以不拘于形式教化。发起这个圆满的报身,作一个所谓的归向。



学佛之人要远离无安众生心。无安众生心,是所谓的声闻心。这种声闻心,在我们大乘佛教中呵斥为焦芽败种,因为大乘学说就是要发菩提心,也就是发觉悟的心,要行大觉悟的这种利益,要行大人丈夫之行、宽广之行。净土一法就是法界缘起之法,就是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个法界;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切众生咸得往生无一遗漏,净土一法就是大的慈悲门。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者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什么叫方便门?有智慧与慈悲就会产生无量的顺应因缘,这些无量的顺应,就是所谓的方便,这些方便会使我们得到很多不可思议的这种法的运用。很多人在修佛法,而不知佛法遍于一切处,而不知道佛法之大海所在。就象我们生活在空气之中,常把空气给忘掉。鱼游在大海之中,常把大海给忘掉。我们生活在佛法的大海之中,本来处处都是佛法。



“怜悯一切众生心”,作为人类来说,这个心还是很弱的,也可以发起一时,但是怜悯一切众生这样的心,是建立在大慈悲的基础上,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因为智慧它本来是无彼无此,无亲无疏的,我们往往怜悯自己有缘的,岂不知一切世间的众生都应该怜悯。很多学佛的人,不知佛法利益的苦;不学佛的人,没有佛法加被的苦;世间好强的人苦,弱的人苦,贫穷的人苦,富有的人苦,真正看到一切众生的苦,你就会知道这个世间真是个苦海,就会产生无量的方便。



所谓的供养恭敬自身,就是“我不管那些事,跟我们不相干”的心,就会使我们对一切众生冷酷无情。这个情,并不是说是感情,是依智慧建立的慈悲。这种慈悲、方便的摄化是以怜悯众生而发起的。这种怜悯,同事比较容易发起。“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佛教这种行化是没有身份的、没有地位的、没有定向的、没有贫贱高低上下的,不管什么人学习佛法,就要平等地对待,这样就是怜悯一切众生心。



我们学习佛法往往有些挑剔,什么样的人我恭敬,什么样的人我反感,什么样的人我亲近,什么样的人我排斥,初学佛的人是应该的,因为没有智慧、慈悲的摄护不得方便。若得智慧慈悲的摄护,那就会产生方便,可以随顺悲悯一切众生,这样就不会为自身,这样的法益就极为的广泛,极为的不可思议。



如释迦佛在世时,皇宫来行供养,那佛就到皇宫去应供;乞丐托出涮锅水供佛,佛也是接受的,我们现在人的价值,那就丧失无量的方便。诸佛如来乃至释迦佛还托钵,也是三衣一钵,别无他物,跟大家是一样的,象这样的教化,真是我们末世的典范。



这地方是方便门,它特别方便,没有身份,也没有什么高低大小,这样就会得到怜悯一切众生的教化,随时度脱一切。实际我们供养恭敬自身心,也是一个不得方便的众生心,为什么?老想自己的虚荣心、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地位,那就没有方便。佛法给我们一个智慧、慈悲、方便。“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这个地方是超越自我的一个善巧,所以称为方便门。



对人对已以种种方便,故称为乐清净心,这样使一切众生得以利益。很多人认为“什么样的人应该接受佛法,什么样的人不接受”,不是的,好比说很坏的人他们更需要佛法,他们更苦难。



现在我们大家一般对好人学佛,都很赞叹,但我们知道一切众生都需要佛法,在社会上很多人没有闻到佛法,但是很苦,我们可以帮他。前天我遇见一个很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在下面跟我说了一段话:“佛教在这一点不如天主教,天主教都是兄弟姊妹,大家相互安慰,你们佛教就是戒律,都是相互责怪的多,互相安慰的少”,大家最主要是没有怜悯众生的心,拿戒律吓唬别人、吓唬自己,而不是说戒律也是安慰的、提携的。佛法也是善说安慰之教,菩萨摩诃萨善施安慰、善施无畏、善施方便。



我们佛教到这个份上,跟我们大家的作业也有直接的关系,就因为我们善施安慰、善给人利益的心弱。哪个人若是持戒精进,大家都赞叹他,这样的人大家都很喜欢,但是别人犯戒、作过失了,大家都排斥他、小看他、轻视他,现在佛教最多的伤害就在这个地方,说他这样不如法,指责这个人没有地方逃,干脆他就不学佛了,这样就没有方便,只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身份,排斥罪恶,这不叫佛教,这是供养恭敬自身心罢了。



佛教要无我,以智慧、慈悲行方便,当然智慧、慈悲还是根本,不能弃掉智慧、慈悲乱行方便。我们要依智慧,不沾染的心,来安一切众生的心、拔一切众生苦的心、怜悯一切众生的心,这样来行方便,就会发起无量的法益,方便是化身的回施。因为相互的排斥、相互的挤压,别人有苦难,大家不去伸出温暖的手去帮他,只是指责别人,别人犯错误正是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反而把他呵斥一顿,那就更残酷了。



“怜悯一切众生心”,在我们佛教有个同病,就是大家排斥罪恶的人,排斥有过失的人,排斥危害佛教的人,你不知道这些人是逆行菩萨,你帮他一把,他就是菩萨,你排斥他,他就真成罪恶了。也经常碰到种种人,自己犯种种戒,作种种过失,说“心中有佛就对了”,这是胡说八道的说法,那是丧失智慧,乱行方便,那就堕入下流之教了。方便不能离开智慧,若离开智慧,这个方便就成为世间法了。



这三种法,是佛的三身成就。所谓智慧是法身,慈悲是报身,方便是化身。我们也可以用这三种功德来念佛,来报佛深恩,来行持世间法,那世间法也是佛法,各作增上,这样叫大菩提心,并不是逃离世间。



什么叫门?就是出入方便,给大家带来利益,带来善巧。“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我们要在这一段文字上耐心去对照自己。我们看到现在佛教被一些人误解,以前我们也遇到一些学佛人,后来就不学佛了,归到天主教去了,我们不能说好坏,因为我们学的是大乘佛教,不排斥任何众生,我们要好好看看这三种因缘。
发表于 2010-3-22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说的太好了,感恩赞叹!一看就是大修行人,透露出无碍智慧和言语文字上的方便。

发表于 2010-3-22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02:14 , Processed in 0.30580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