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021|回复: 41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月溪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2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冰谷注疏

月溪法师讲述




这部维摩诘经,就是发挥佛性法身净土绝对妙理,错认无始无明为佛性辨别,错认见闻觉知为佛性辨别。


释迦佛及他世界佛、维摩居士、文殊菩萨、天女及已入地菩萨所说的佛法是从佛性发挥出来,说法身遍满虚空,充塞宇宙,超出时间空间,无穷无尽,绝对的圆融,无碍事理,贯通法身净土妙理。


未入地菩萨认无始无明为佛性,经中所说不二法门一切通通认无明为佛性,佛发挥道理不落二边,是为入不二法门。


佛的弟子二乘人是由见闻觉知发挥一切的道理,认见闻觉知为佛性,故经中说: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卷上
一名不可思议解脱经。
什曰:‘维摩诘,秦言净名,即五百童子之一也。从妙喜国来游此境,所应既周,将还本土,欲显其淳德,以泽群生,显迹悟时,要必有由,故命同志诣佛,而独不行,独不行,则知其有疾也,何以知之?同志五百,共遵大道,至于进德修善,动静必俱,今净国之会,业之大者而不同举,明其有疾,有疾,故有问疾之会,问疾之会,由净国之集,净国之集,由净名方便,然则此经始终所由,良有在也,若自说而观,则圣众齐功,自本而寻,则功由净名,源其所由,故曰维摩诘所说也。’
冰曰:‘维摩诘乃音译,意谓净名,玄奘等重译此经,名无垢称经,即净名之义也。’冰曰:‘此经发挥法身绝对妙理,法身体用,非思惟测度所能及,故曰不可思议,法身绝对平等,得大解脱,故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肇曰:‘上以人名经,此以法名经,以法名经,所以标榜旨归,以人名经,所以因人弘道者也。’
此经既是直接表示真如佛性,故与禅宗祖师所发挥者最为吻合,六祖坛经所示道理,与此经共通之处甚多,历代祖师亦多引此经言句以接后学,然法身之理,微妙玄奥,惟证与证,乃能知之,非言诠可及,故此经多以譬喻出之,使智者易以悟入,楞严经云:‘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般若经云:‘校量正忆念,自修行般若之福,不如广为人天巧说譬喻,令前人易解般若,其福最胜。’是以此经所发挥之妙理,自明心见性者观之,自能头头契会,非明心见性者观之,或以为怪诞神奇,不可捉摸矣。故胡适之目为神话小说,许地山谓为极具文学价值,无异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安足以知此经哉?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国品第一
什曰:‘经始终由于净国,故以佛国冠于篇首也。’
冰曰:‘净国佛国,皆指常寂光净土,即法身净土,此经发挥法身妙理,无一语离于法身,故其国佛国,其土净土,然佛国岂另有国哉?明心见性之后,变秽土为净土,变世间为佛国,即此娑婆世界,而佛国存焉。入于绝对者,觅净秽了不可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绝对平等,则无往而非佛国矣。’
如是我闻。
经乃后来结集记出,故云:我闻佛所说如此,示非私见。
一时。
以佛眼观之,时间空间皆属虚妄,不能存在,故不言某年某日,而云一时。
佛在毗耶离。
什曰:‘据佛所在方也,毗言稻,土之所宜也,耶离言广严,其地平广庄严。’
庵罗树园。
什曰:‘庵罗树,其果似桃而非桃也。’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肇曰:‘比丘,秦言或名净乞食、或名破烦恼、或名净持戒、或名能怖魔。
天竺一名,该此四义,秦无一名以译之,故存义名焉。’
菩萨三万二千。
肇曰:‘菩萨,正音云:菩提萨埵。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无正名译也。’
冰曰:‘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众生,即觉有情众生之义也,简称菩萨。’菩萨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而度人,故与声闻缘觉二乘不同。
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大智者,明心见性,转八识为四智,万行圆满,故名‘成就’。
诸佛威神之所建立。
明心见性之后,俱八解六通,能转万物为佛性,妙用无穷,皆佛性所建立。
为护法城。受持正法。
什曰:‘法城即实相法也。’冰曰:‘诸佛所光严住持也。’
能师子吼。
宏扬大乘佛法,如师子吼,使百兽慑伏。
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能随顺众生种性,以引导之,出于自动,故曰‘不请’。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
修大乘行,明心见性,故能续佛慧命,使三宝永无断绝。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佛性平等,佛魔不二,恩怨不二,故能降伏一切。
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自性本源清净,无缠无解。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
明心见性之后,真性如如,常得安住,得大解脱,自在无碍。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
行往坐卧,皆在定中,横说竖说,无非佛性。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
以六波罗蜜自度,以方便力度人。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佛性本体,圆满现成,无得无证,无生无灭,不受薰染,无有缘起。
已能随顺。转不退轮。
从体起用,随缘赴感,靡所不周,故能随顺众生根性,而宏如来大法,永不退转。
善解法相。知众生根。
能明四乘法相,洞悉众生根性深浅。
盖诸大众。得无所畏。
达于无上正等正觉,故能盖覆大众。大事已了,故无所畏惧。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
菩萨以功德智慧为心身之严饰,不以世间所有为饰也。
名称高远。踰于须弥。
须弥即喜马拉雅山,言其高也。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如金刚之不可毁坏。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
以大乘法破无明生死,普被群生,如雨甘露。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以音声作佛事,发挥真如妙理。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佛性本无缘起,而能以十二因缘之法破二乘外道邪见,离于有、无二边见闻觉知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
演大乘究竟法门,故无所畏,如师子吼。
其所讲说。乃如雷震。
演说妙法,使众信受悟入,道心萌芽,如春雷动而蛰虫兴起。
无有量。已过量。
佛性绝对,故超越一切,不可度量。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
肇曰:‘引导众生,入大乘海,采取法宝,使必获无难,犹海师善导商人,必获夜光也。’
了达诸法深妙之义。
明白真如绝对妙理。
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
知众生乃因无明妄想而流于六趣,其心所行,不外见闻觉知作用。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
佛性平等自在,无有等级,菩萨为度众生不入涅槃,故曰‘近’。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
菩萨已明心见性,故诸恶趣已变为佛性,为度众生,故仍现身于五道。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以法药疗众生病。
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
明心见性之后,一切功德圆满,将秽土变为净土。
其见闻者。无不蒙益。
所见所闻,无非佛性。
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起心动念,皆是佛性。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矩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
肇曰:‘尸弃,梵王名,秦言顶髻也。’
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悉来会坐。
法身说法,洞彻宇宙根源,故天龙八部,咸来预会,以示无所不包。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表示佛性之崇高,无所不盖,无所不包,所谓圆裹三世,无漏无余。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
佛性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体用一如,是无与等。七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表示佛性无所不遍,即一真法界是也,宝积亦表法身大士。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
一真法界,包罗万有,无欠无余。
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
法身说法也。
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于是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目净修广如青莲。
肇曰:‘五情百骸,目最为长,瞻颜而作,故先赞目也。天竺有青莲花,其叶修而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为喻也。’
心净已度诸禅定。
圆觉净心,超越于诸禅定之上。
久积净业称无量。
起心动念,不离佛性,不可称量。
导众以寂故稽首。
开示众生,使同证此常寂光净土也。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
常寂光净土,不可用脑筋度量。
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佛性遍于一切,故法身说法,一切悉皆见闻。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
法王以法为布施,使众生法喜充满。
能善分别诸法相。
明心见性之后,以平等无碍智慧,分别四乘殊相,随顺众生种性而超度之。
于第一义而不动。
虽分别诸相,而佛性如如不动。
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佛性能转万法,自在无碍,故为万法之王,最尊最上,故名绝对。
说法不有亦不无。
佛性绝对,故离于有无二边,有无者,相对也,比较而得,既见性之后,则有无皆是佛法矣。
以因缘故诸法生。
佛性绝对者,故无因无缘,诸法乃相对者,故以因缘而生起,一切因缘,皆由一念无明攀缘而生。
无我无造无受者。
诸法皆从因缘凑合而生,故无有主宰者、创造者,亦无有我,因缘一散,皆归乌有。
善恶之业亦不亡。
一切因缘,皆由一念无明作主,随善恶业识流转轮回,须明心见性后,方能超出此因果轮回之外。
始在佛树力降魔。
为免业识轮回,故修行破无始无明,降伏心魔。
得甘露灭觉道成。
什曰:‘梵本云:寂灭甘露。寂灭甘露,即实相法也。’
冰曰:‘甘露灭者,以般若智慧,破无明窠臼,见佛性,证常寂光净土是也。’
已无心意无受行。
心意受行,皆变为佛性,不受后有。
而悉摧伏诸外道。
释迦是佛性作用,是绝对。外道是见闻觉知作用,是相对。如以石击卵,无不摧毁。
三转法轮于大千。
始于鹿苑转法轮。
其轮本来常清净。
佛性清净,故法轮清净。
天人得道此为证。
以心印心,慧命相续,得道者皆须以妙明真心为印证。
三宝于是现世间。
世间于是始有佛、法、僧三宝。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明心见性,一悟永悟,不受后有,既已成佛,不再变为众生。
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以绝对之法药,治众生老病死等相对疾病。
毁誉不动如须弥。
佛性绝对平等,故非诽誉所能动,如须弥之屹立。
于善不善等以慈。
以绝对大悲心,使善恶归于平等不二。
心行平等如虚空。
佛心所行,无不平等,有如虚空。
孰闻人宝不敬承。
众生皆有佛性,即是人宝。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乾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
一宝盖而能包罗大千万有,则一心亦能包罗大千万有也。十力即佛性绝对之力量,以同体大悲哀愍众生而示现也。
众睹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
佛性无所不在。
斯则神力不共法。
此绝对佛性妙用,非二乘所能测也。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乘一音,随顺众生根性而演四乘。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
肇曰:‘佛以一音说一法,众生各随所好而受解,好施者闻施,好戒者闻戒,各异受异行,获其异利,上一音异适,此一法异受也。’
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说大乘法,破法执空执,上根闻之欢喜而断疑,下根闻之恐畏而厌离,故法华一会,退席者三千,盖非二乘所能领受也。
稽首十力大精进。
肇曰:‘此下一一称德而致敬。’
稽首已得无所畏。
能领受大乘理,深信不疑。
稽首住于不共法。
大乘菩萨十八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导师。稽首能断众结缚。
破无始无明,了生脱死。
稽首已到于彼岸。
无始无明既破,则达涅槃岸矣。
稽首能度诸世间。
已自度然后能度人。
稽首永离生死道。悉知众生来去相。
知众生往来六趣之原因,及其心之所行。
善于诸法得解脱。
随拈一法,皆是佛性。
不著世间如莲华。
如莲出污泥而不染。
常善入于空寂行。
山河大地,起心动念,皆摄归本源佛性。
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一切法相,皆还元为佛性,为自己原因,故动静无碍,如鸟飞空中,自由自在,此悟后境界也。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
已发大乘心,愿闻明心见性,生常寂光净土法门。
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佛性绝对,本无净秽生佛之别,为众生未悟,故说佛土以引导之,及其既悟,乃知众生与佛不二,秽土与净土不二。
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
调伏指二乘人所修法门。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指发大乘心人。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
众生根性不同,菩萨随其根性上下而引导之,使皆入于佛之知见,故言佛土净国者,为饶益众生耳。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众生成佛,乃以其本源自性为根据,如筑室于地上,佛性真实不虚,众生发愿修行,不舍不懈,终得成就,若外道之落空,则如筑室于空中,终不能成。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即此直心,便是菩萨净土。沩山禅师云:‘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行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常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出传灯录)。’
佛性绝对,故无谄诈。不谄众生,即明心见性众生也。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深心即佛性本源也。明心见性,返本还元,自性本来圆满,功德具足。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修大乘行,证常寂光净土。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修大乘六般罗蜜者,可以明心见性,生常寂光净土。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
明心见性后,具足四无量心生佛国。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以四等法摄众生,为四摄也。一者惠施,财法二施,随彼所须。二者爱语,以爱心故,和言随彼所适。三者利行,随彼所利,方便利之。四者同事,遇恶同恶而断其恶,遇善同善而进其善,故名同事也。’
明心见性后,四摄法皆变为佛性妙用,不为法缚。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
明心见性之后,一切法皆还元为佛性,故无有碍。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
明心见性后,三十七助道品皆是佛性妙用。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明心见性后,功德圆满,不欠不余,一切杂行皆回向于本源佛性。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自性清净平等,故无三恶八难。三恶者,地狱、饿鬼、畜生。八难者,无想天、北俱卢洲、佛前佛后、世智辩聪、盲聋喑哑、地狱、饿鬼、畜生。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佛性平等,故无犯禁之名。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
佛性无寿夭。
大富梵行。
佛性绝对,故其富无可比拟。
所言诚谛。
佛性乃最真实者。
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佛性中无嫉恚诤讼等事。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
众生自直心发愿以至修行成道,而生常寂光净土。乃自度之行。
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明心见性之后,一举一动,无非佛性,佛性清净,故说法等,以至一切功德皆清净也。乃度他之行。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必先自度,后乃度他。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舍利弗未明心见性,尚未自度,故疑此土不净,乃见闻觉知作用也。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明心见性者,所见无非净土。未见性者,则有净秽之别,如盲者不见日月明净,非日月咎。舍利弗见土不净,乃灵性中之染缘。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螺髻梵王亦未明心见性,所见仍为见闻觉知作用,其所见清净者,乃灵性中之净缘耳,非佛性也。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
此乃见闻觉知作用耳。
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若能明心见性,则佛性平等,无有秽净矣。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
表示佛性也,与拈花示众无别,后世祖师棒喝,以及敲禅床等动作,皆同其旨,若能于此悟入,则看见清净佛性,三千大千世界,皆是庄严佛土,如如不动矣。
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见本来清净面目也。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
众生自性,本自清净,为无始无明蔽障,故不净耳。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若能明心见性,则无往而非净土。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声闻二乘闻之得解悟,非证悟也。
疏曰:‘佛国品乃全经之纲要也,此经发挥佛性妙理,其佛乃法身佛,其大士乃法身大士,其土则常寂光净土,其国则佛国也。长者子宝积,以宝盖供佛,此宝盖即表示真如佛性之本体,亦即一真法界,故能包罗三千大千世界,大海山河,日月星辰,无不悉现盖中。盖喻绝对佛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无所不包也。明心见性之后,因绝对佛性能转万物,一切相对者,皆还元为绝对之一味一相,故秽土即是净土,地狱即是天宫,皆佛性妙用也。舍利弗未明心见性,凭其见闻觉知(脑筋)分别,谓国不净,而为螺髻梵王,则谓国土净如自在天宫,两者皆是脑筋作用,一为染缘,一为净缘,是灵性中之两方面,非佛性也。佛性无染无净,惟证兴证乃能知之。故释迦佛以足指按地,直接表示佛性,不假言说分别,而国土严净悉现,与拈花示众无别,此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之旨也。’序分竟。


[ 本帖最后由 renren 于 2010-3-12 17:3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方便品第二
什曰:‘此品序净名德者,非集经者之意,其方便辩才,世尊常所称叹,故集经者,承其所闻以序德耳。’
冰曰:‘净名示疾以诲导众生,乃方便法门之巧妙者也。’正宗分起。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

已明心见性。
辩才无碍。游戏神通。
明心见性之后,六通具足,一切无碍,庞居士云:‘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禅宗所谓神通,乃指明心见性之后,起心动念,穿衣吃饭,一切酬应,不离佛性,自在无碍,非世俗呼风唤雨之神通。
逮诸总持。获无所畏。
明心见性之后,佛性做主,能转万物,不为物转,一切皆由佛性作主,故名‘总持’。佛性坚固如金刚,故无所畏。
降魔劳怨。入深法门。
佛性平等,故佛魔不二、恩怨不二,入于不二法门。
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
已入不二门,然后能以智慧方便,成就度生大愿。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
明心见性后,能分别众生根性浅深,及其所能达到之四乘境界。
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
已入绝对,故念念无不了知。
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
超越于三界轮回之外。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
随顺众生所好而引导之。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
研究外道道理,不为所移。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通达世间法,而不离佛法。
六祖坛经云:‘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
疏山卖布,船主划渡,庞蕴编竹器,皆此类也。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
唐之裴休,宋之张商英、杨无为、元之耶律楚材,皆明心见性,身亲政治,不离佛法。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
什曰:‘外国有一女人身体金色,有长者子,名达慕多罗,以千两金要入竹林,同载而去,文殊师利于中道,变身为白衣,身著宝衣,衣甚严好,女人见之,贪心内发,文殊言:欲得衣者,当发菩提心,女曰:何等为菩提心?答曰:汝身是也,问曰:云何是?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以此故是,此女曾于迦叶佛所,宿植善本,修智慧,闻是说,即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将示欲之过,还与长者子入竹林,入竹林已,自身现死,膨胀臭烂,长者子见已,甚大怖畏,往诣佛所,佛为说法,亦得法忍,示欲之过,有如是利益也。’
冰曰:‘明心见性之人,无往而非净土,故一切处无碍,而能随缘以度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二祖出入茶坊酒肆,人或笑之,祖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

外道婆罗门修净行求生梵天,所有轮回,非究竟法,故以佛法诲之,使得胜慧。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
帝释爱念未断,故示以无常,引入正法。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什曰:‘护世,四天王也,诸恶鬼神,残食众生,护世四王护之,不令害也。今言尊者,道力所护,兼及十方。’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肇曰:‘法身圆应,其迹无端,故称无量,上略言之耳。’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
以方便度生,故现身有疾,其实佛中无有疾患也。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肉身有疾患,佛与众生皆同,释迦佛晚年有背痛之病,至法身则无有疾患也。明心见性之后,生死尚不能牵拘,况疾病乎?古德病中偈云:‘老僧自有安闲法,八苦交煎总不妨。’
诸仁者。是身无常。
先从此身说起。
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怙者,接怙也。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中阴身从业缘投胎。
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
此身乃四大五蕴合成,四大离散,则此身不存矣。
是身为空。离我我所。
此身既不实,则我及我所皆无所依怙矣。我者我执也,我所者法执也,修行者必先破此二执,圆觉经中佛开示修奢摩他行时,曾曰:‘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
知觉亦是内外因缘和合而成,若离因缘,此身实无知觉。
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
人之最善切者,莫如身,有身然后有生老病死等苦,故先破身执,次破众苦。
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
什曰:‘丘井,丘墟枯井也。昔有人有罪于王,其人怖罪逃走,王令醉象逐之,其人怖急,自投枯井,半井得一腐草,以手执之,下有恶龙,吐毒向之,傍有五毒蛇,复欲加害,二鼠啮草,草复将断,大象临其上,复欲取之,其人危苦,极大恐怖,上有一树,树上时有蜜滴,落其口中,以著味故,而忘怖畏。丘井,生死也,醉象,无常也,毒龙,恶道也,五毒蛇,五阴也,腐草,命根也,黑白二鼠,白日黑月也,蜜滴,五欲乐也,得蜜滴而忘怖畏者,喻众生得五欲蜜滴,不畏苦也。’
为老所迫,是譬喻从前有个人得罪于王,犯了死罪,后来坐监牢,有一天管监的人酒醉,这犯罪坐牢的人,将监牢的门开了逃跑,这个王得闻消息,马上派大象追寻那个逃犯,路上遇了一个枯井,逃跑的罪人就跳在这个井中,井的上面有一条藤子垂在井中,象见了逃犯跳在井中,因象的身比井口径大得多,不能下去,就在井口把守,而井底下面有蝎子、蜈蚣、虺、蜂、蜮等东西,这条藤上面有白老鼠和黑老鼠各一只,在井上面咬这条藤,到这时候,逃犯想上出井外,就怕大象,落在井底,又怕五毒,欲拿住藤站立不动,又恐黑白老鼠咬断藤,但井上有株大树,大树有一巢蜜蜂,恰巧蜜蜂采酿蜜糖时,蜜糖一滴一滴滴在其口中,吞下就很香甜,这时候祗感觉得蜜糖甜,而忘却了井上的大象、井底的五毒和老鼠咬藤的一切。这些都是比喻,罪人好比我们众生有生死,大象好比无常来追我们,白老鼠比白天,黑老鼠比晚间,这条藤好比我们的生命,井底下五毒好比我们的五蕴,树上的蜜糖好比五欲,因我们贪五欲,无常、生命、五蕴、昼、夜通通被五欲所蒙蔽,以至忘记一切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有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什曰:‘昔有人得罪于王,王欲密杀,箧盛四毒蛇,使其守护,有五怨贼拔刀守之,善知识语之令走,其人即去,入空聚落,便于中止,知识复言:此处是恶贼所止,若住此者,须臾贼至,丧汝身命,失汝财宝,宜速舍离,可得安隐,其人从教,即便舍去,复见大水,缚筏而渡,渡已安隐,无复众患。王喻魔也,箧喻身也,四蛇,四大也,五怨贼,五阴也,空聚落,六入也,恶贼,六尘也,河,生死也。善知识教令走者,谓佛菩萨教众生离恶魔、弃四大、舍五阴,众生从教,虽舍远三患,而未出诸入聚落,未免怨贼,复教令乘八正筏,渡生死流,度生死流已,坦然无为,无复众患也。’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
肉身既如此可患可厌,则当如何?曰:‘修行明心见性,证无生忍,与诸佛同一法身,法身常乐我净,究竟圆满。’以上说肉身之可患,以下说法身之从来。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
修般若三昧,然后能明心见性,得法身。
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
修戒定慧之学,得解脱知见,戒定慧平等,则得法身。
从慈悲喜舍生。
四无量心,皆法身妙用。
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
修六波罗蜜,明心见性,然后得法身。
从方便生。
从各种大乘法门生。
从六通生。
明心见性六通具足,皆法身妙用。
得漏尽通六通具足。
一般人修行能解六通,认为得天眼通者,乃眼睛能见室外或异地之物,天耳通者,乃耳朵能闻百千里外之声音,他心通者,乃能知旁人心中思念之事,神足通者,乃能腾空飞行无碍,宿命通者,乃能知前生之事,漏尽通者,一念不起,思想灭尽,入于涅槃,凡此解释,皆外道魔见,非佛见也。维摩诘经得漏尽通,六通具足,漏尽通者,明心见性是也,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为佛性,无挂碍,不受后有,名为漏尽通,此之时是也。明心见性之后:眼根所见,无非真如佛性,故释迦拈花,而迦叶微笑,天眼通是也,耳根所闻,无非佛性,风声鸟语,皆是真如,香岩闻击竹而悟道,孚上座闻鼓角而明心,百丈被马祖一喝,三日耳聋,天耳通是也,三世诸佛,同一真心,悟道祖师,一唱一酬,一问一答,和盘托出,心心相印,旁人闻之,如聋如哑,惟证与证,其心相通,此他心通是也,佛性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明心见性之后,得意生身,自在无碍,神足通是也,又见性之后,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过去现在未来,同一真心,不二不异,超出时间空间,不受后有,宿命通是也,华严经所谓‘一根既还源,六根尽解脱’,得漏尽通,则此六通皆具足也,一切不离佛性体用矣,古来祖师,得六通者甚多,幸毋以神话怪说诬之。
从三明生。
三明,即诸佛明、菩萨明、无明明,三明皆法身妙用。
从三十七道品生。
三十七道品,皆法身妙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09:09 , Processed in 0.15765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