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也少不了静止,其实静坐也是一种独特的、非常好的运动方式。我国古代的道家、儒家、佛家都讲究静坐,道家叫练气功,佛教叫禅坐。道家有「致虚极,守静笃」,佛家有 禅坐入定,由定发慧,达到悟道境界。静坐是一门祛病保健,修身养心,培养品德,修炼气质的好方法。
静坐益养心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免不了患种种疾病,一切疾病可归结为两个方面,这就是身病和心病。除身体各方面疾病以外,还有贪欲、愤怒、生气、骄慢、忧愁等等的心病,随着社会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一些人抑郁、焦虑的心病不断增加。我们平时往往只注意身病,却忽视心病,其实大部分身病是由于心虚气弱造成,心虚气弱都是因为忧思惊怒、心烦意乱所致。中医讲是心乱气短、胆惊肝旺、六脉震荡、五脏沸腾、气血耗损,这样风、寒、暑、湿、燥、火六邪就乘虚而入。病重在预防,依靠药物解决其实已经被动,所以养心是关键,补气很重要,只有心静才能气顺静坐的实践,可使我们散乱的心念归于凝定,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畅,所以静坐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修身养心,延缓衰老。
静坐益通气血
一个人的生命延续最根本是气血流畅的新陈代谢。人通过吸取体外的养料和氧气供血液循环,排出废物和二氧化碳。如果我们呼吸正常,心情平和,气血畅通,全身器官得病的可能就少,所以,只有静坐一法,才能够使大脑活动趋于镇静状态,通过静坐练气,使气血调和流畅。,使心脏跳动稳定,促进血液合理循环,同时,通过静坐气沉丹田,使腹部郁血减少,起到全身畅通气血的作用。
静坐益心智
静坐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血液运行优良,就是在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能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人的心理活动每每能够影响生理,比如内心有惭愧,就会顿觉面红耳赤;内心有焦虑、忧愁,就会脸色发白憔悴;内心有愤怒,就会失去理智。心理变化还直接影响到生理反应,如头痛、心痛、胃痛、神经痛等,还影响到食欲减退,精神紊乱。静坐可以使心理归于平静,气血平和,达到精神力集中。静坐中气沉丹田,精神集中,人会入定。苏东坡有诗: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惟不见人,嗒然忘其身。”这是精神力高度集中的缘故。静坐就像我们用一面镜子摄取日光于一焦点能够燃烧一样道理,静坐是运气,开始是意念的运动,慢慢气贯丹田,会身体发热,停止妄念,达到空灵境界这样一切愤怒、烦恼、忧愁抛于身外,由于精神力集中产生阳和之气,贯注于病痛地方,达到医治疾病的效果。静坐练气还可以延缓生命的衰老,使脸色红润,起到美容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