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688|回复: 19

[说说布施网] 心律法师博文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5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05 编辑

  心律法师简介   心律法师,为曹洞宗第四十四代传人。   现任繁昌佛协会长,马仁寺主持.三华寺主持,芜湖市佛协副会长.安徽繁昌佛教慈善功德会会长;   美国加州西来大学宗教学系佛学研究研究生导师,并受聘兼职于韩国庆州威德大学,任宗教研究所高级顾问、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宗教比较学和戒律的研究及讲授,在国内外佛学界声誉卓著。   心律法师1992年出家.   2004年----200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宗教哲学系学习,攻读硕士学位;随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楼宇烈教授做国内访问学者.   2008年----至今,就读于美国美联大学,攻读PH.D博士学位.并参学任教。 多年来,心律法师学修并重,在教、学之余积极致力于佛法弘扬,经常受邀到各高等院校及信众团体处进行演讲,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港台及欧洲、澳洲.东南亚等地。 发表各类著述、论文百余万字,如<<佛理禅言 --禅里禅外悟人生>><<佛教与基督教>> <<佛学死亡观的意义及探讨>><<佛教文化与旅游业发展探讨>><<佛教法师和当代心理学的对话>><<佛教“智慧”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探讨>><<浅谈正确认识佛教的意义>>等。 论文《佛教“智慧”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探讨》获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征文“精进奖”。   心律法师继承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的理念,希望人们摆脱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走入生活。   近年来,更将弘法重点转向道次第、菩提心和皈依,着重佛法基础建设,引领佛学弟子在菩提道上潜修。
 楼主| 发表于 2010-2-15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05 编辑

佛商智慧之------为他人做嫁衣 心律法师   有时候,为他人做嫁衣也有一种特有的成就感,并且会为你赢得更多的朋友,这自然会使你快乐很多。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更不要说做嫁衣者自有属于自己的收获。这也是双赢的一种具体表现。   《乔家大院》中的乔致庸,在张之洞需要银子给吏部官员上贡,却无处借贷之时,慨然解囊,借给张之洞10万两银子,解了张之洞的燃眉之急。也为自己和张之洞之后的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现在的人们都知道,张之洞是封疆大吏、朝廷重臣。可是当时谁会看中他?乔致庸也未必就看得出来,但觉得他是胸怀天下的同道中人。十万两银子对乔致庸也不是什么难事,能帮就帮了。   这和红顶商人胡雪岩与官员王有龄的交往的结局大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对胡雪岩来说,帮助王有龄之时,自己尚处与困境。但最终,胡雪岩却凭借王有龄之力,在商界迅速崛起。   乔致庸仅凭一面之缘就借给张之洞10万两银子,结果结交了这位朝廷重臣,获得了十倍甚至百倍的回报,生动地说明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一个人来过完一生,总是有人来伸出援手拉上一把。因此,企业平时除了在进行日常经营活动外,要多参与社会或者行业的活动,多进行接触往来。这样,我们总会在交流之间发现这样一些人,他们也许还碌碌无为,也许已崭露头角,也许胸怀大志未成酬,也许正在韬光养晦。这时,如果你能伸援手扶助一把,帮助他们,也许就帮助了你自己,因为他们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会给你意外的回报。   经商本身就是一件多赢的事情,你死我活断然不是商业精神的内涵,共同谋利才是经商的根本。在今天这样一个追求双赢的大环境中,我们应该学会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因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不管是乔致庸们,还是胡雪岩们,都是深得其中三味的。他们也是我们提到佛商时候的典型代表。以佛的智慧来经商,焉有不成功之理?   正如盲人点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他自己,这样人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盲人了。有些事情的因果,既是有因就有果,又是因果互为,不是那么很容易就分得清楚的。   在生活中,帮助别人也就等于帮助自己,要想收获就必须先给予。只有乐于帮助别人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才能获得更多的财富,他的人生或事业也可能从此就会与众不同。   敬人者人恒敬之,助人者人皆助之。
 楼主| 发表于 2010-2-15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05 编辑

善念善果 恶念恶果   下面这则关于“恶念恶果”的故事大家应该是很熟悉的:   两位很虔诚、很友好的教徒结伴前往遥远的圣山去朝圣。当圣者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风尘仆仆地来到圣地时,非常感动,于是告诉他们说:“我要满足你们一个心愿。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就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不必许愿,也他可以得到那个愿望的两倍!”   听到这话,一个信徒在心里打起了小算盘:“太好了,我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但是,我不能先许愿,他凭什么得到愿望的两倍?!”   另一个信徒也暗自思忖:“要坚持住,一定要让他先许愿!”   于是,两位教徒先是“谦让”,接着开始推来推去,最后竟发展成恶语相加、拳脚相向了。   吃了亏的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他的眼睛瞎掉了,而他的伙伴立即瞎掉了两只眼睛。   贪、嗔、痴是万恶之源,多少善心、善举都会因此而毁灭。故事中的两个人,为什么光想着计较别人比自己得到的多,而不是首先存有感恩之心,感谢圣者的恩赐呢?为什么两人可以友好地、虔诚地结伴朝圣,却不能共同分享圣者的恩赐呢?为什么光想着自己吃亏了,也绝不让别人好过,而不想想自己也因此而得到恶果呢?   如果我们对他人总是怀有善意的念头,以善心与人相处,行善事,为善举,良性循环的结果是,我们也将得到善意的回报;而如果我们对他人怀有恶意,一切以恶念行事,那么必将得到的只能是恶果,这是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是大家交往的法则。   假如故事中的两个人换种思维,结果岂不是各有所得,皆大欢喜。再或者,已经相伴了漫长的旅途了,相互分享圣者的恩赐又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事实上,合作也确实是真正的有效生存之道。   聪明如你,当从这个故事中学到很多,更学会了怎样与人合作,得到更多。
 楼主| 发表于 2010-2-15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05 编辑

从珍珠的形成所想到的   一粒沙子嵌入了蚌的体内,蚌无法将其排除体外,就分泌出一种半透明的物质用以疗伤。经过很长时间,那粒沙子被层层包裹起来,形成一颗晶莹璀璨的珍珠。人们珍爱的宝贝,熠熠生辉的珍珠,竟然是蚌之“病”。 ??仔细想想,“蚌病生珠”的事物还真是屡见不鲜。猪因病而养成朱砂,狗病而病出了狗宝,牛病而生牛黄。有时候病竟然也能“病”出好处来。 ??珍珠,是蚌病之后,对错误的补救,因祸得福,使它的生命得以在人世中绽放光彩。推而广之,那么人之“病”也就没有什么可怕,或者不可饶恕了吧。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从不生病之理,病了,只要能及时医治,及时补救,也许会有其他的好处呢?   据科学调查,长年不患感冒的人,得癌的概率是经常患感冒人的六倍。那是因为感冒发烧可以烧死很多病菌。感冒是小病,及时救治,不会危机生命,还能杀死形成恶病的病菌,而癌症就可怕了,一经发现,恐怕补救就来不及了,那是十有八九要人性命的。 ??由此看来,偶尔小病也不必大惊小怪!这就涉及到病的引申意,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犯错误。孟子云“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喻;征于色,发于声,而后作。”可见缺点错误,失误及不如意总是伴随我们生活的左右。但贵在“能改”而“后作”上。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犯错误,但是经过批评教育,他逐渐学会明辨是非,从稚嫩走向成熟。大人们也经常犯错误,一经发现,及时改正,则会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我们学佛,研佛,向佛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错的想法,行为,只要我们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就会离佛越来越近
 楼主| 发表于 2010-2-15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05 编辑

生活需要善良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   “择善而从,从善如流”等成语,都是告诫我们要向善的。心中有了善,就不易生恶;而心中有了恶,却容易产生仇恨,并由此引发恶果。   关于仇恨报复的故事数不胜数,小到个人的恩怨以至于血溅三尺,横死荒野。大的仇恨就可能灭门,灭族,甚至灭国,诸如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等等。很有传奇色彩的清宫演义也包含了这样的故事。   传说清朝开国时,把叶赫那拉氏族群消灭了,这个族群的酋长临死前说了一句话:“我们族里即便是剩下最后一个女人也要报仇,也要把满清消灭掉。” 满清的历代统治者一直记着这句话,不许叶赫那拉氏的人进宫,不许他们掌握重权,防备受到报复。   到了咸丰年间,也许是年代久了吧,慈禧太后终于得以进入宫廷,并逐步由一名普通的秀女开始,地位不断上升,妃子,贵妃,乃至最后成为垂帘听政的太后,终于伴随着清朝走到了灭亡的边缘。几乎可以说满清就是毁到了叶赫那拉氏的手里。   人的心灵常常会在善与恶之间徘徊。   有一座心灵的天平,他准确地衡量着一个人灵魂的分量,当心灵里生出邪恶,心灵的天平会滑向邪恶的一端,当心灵生长出善良的花朵,灵魂会因此而芬芳,折射出心灵的高洁与纯正,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一座天平,显示着自身的价值和灵魂的善恶。当我们面临心灵的选择时,请把握心中的平衡,没有人没有邪念,那些被我们视为善良的人,只不过善良多一点,邪念少一点。   在善与恶之间选择时,内心必然经历一场较量。向恶的一端走,就像随波逐流一样容易;走向善的那一端,却如同逆水行舟一样艰难。善良除了会经历内心的挣扎之外还需要要有勇气,还需要接受时间的考验。   选择什么,重在自己把握,面对重大的选择,我们会同时面临到困惑。善与恶,就取决于迈出哪一步。   当恶占了上风,善便会倾斜;当善出现,邪恶就会消失,心灵的选择,就是一场善与恶的交锋。   在抉择前,让我们的天平倾向于“善”的那一端吧。   生活是纷繁复杂的,人与人之间难免有误会、隔阂,乃至怨恨,都会时常发生。只要心地善良、互谅互让,误会、怨恨也能变成令人感动和怀念的往事。   善良是一种胸怀.拥有善良,就会拥有一颗平和的心,能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你所际遇的人和事。   善良,会让天地更宽广,人生更丰盈。
 楼主| 发表于 2010-2-15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05 编辑

孝是向善的起点   鸟尚有反哺之情,羊亦有跪乳之恩;身为万物灵长的我们,焉能不对父母没有感恩之心?   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游子吟》千古传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中国,从来就不缺乏孝顺父母的故事: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卧冰求鲤、。。。。。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育我们长大,没有父母便没有我们。父母是天,父母是地,父母是我们心灵永远的家园。   父母的恩德如此深重,孝顺父母天经地义。   佛教认为孝顺有不同的层次:一般的人对父母财、物奉养,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颠倒,永断三途之苦,是为大孝;视三世一切众生皆是我父我母,尽一切力量,使之解脱生死轮回,离苦得乐,才是最无上的至孝。   芸芸众生,要达到无上的至孝很难。但只要我们用心孝顺自己的父母,也就迈出了向善的第一步。   孝顺不一定非要花多少钱,给父母多少物,才算是孝顺。即便是家常便饭,用心烹调,敬奉父母,也是孝顺;天冷天暖,挂念父母衣物是否更换,也是孝顺;陪父母休闲聊天,让他们开心愉悦,是孝顺;在外一时回不来,打个电话报个平安,问候一声,是孝顺;。。。。。。   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赤诚的感恩之心来回报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哺育之情。   其实,佛不在远处,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年迈的父母,就是我们的佛。
 楼主| 发表于 2010-2-15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05 编辑

  金庸,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五部经典武侠小说,为数亿武侠小说读者造就了武林梦,自己也被尊称为“金大侠”。   金庸笔下诸侠,之所以成侠的关键有其独到之处。   金庸先生认为,成侠的关键在于悟,这是他对于侠义精神的独到见解,也是他的小说经久不衰、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而这种悟,不是处心积虑的结果,而是无心所得,均属于“无意插柳柳成荫”之类。这点,在《天龙八部》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天龙八部》是一部佛光普照的作品。其书名“天龙八部”本就来源于佛教,指苦海中的众生百态。书中的观点看法,更和佛教教义有密切的关系。甚至书中人物的命运也几乎都难逃佛法的普照。   在书中,金庸先生不仅介绍了禅宗史上著名的“拈花微笑”公案,还将《金刚经》中有名的四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刻在少林寺菩提院的铜镜上。书中无心成就大侠的人物当属虚竹和段誉。   虚竹自幼在少林寺长大,深受佛法熏陶。心中都是慈悲为怀之念。所以他在危急时刻为救人出语论棋,出手下棋,只是迫于形势,而无意中却巧破“珍珑”。“珍珑”本就只有无心于棋,“置之死地而后生”方可破解。于是一个毫无心机的小和尚就这样学成了一身绝世武功。   十足书呆子的段誉,出身皇族,打小父亲镇南王段正淳便教他学武。他却因为武功会伤人而无意于武功,并常用儒佛之理与父亲相辩,甚至离家出走。   然而,正是他这种无心无意,却让他学到了最为厉害的武功—— “北溟神功”、天下无双的“凌波微步”、还有所向无敌的“六脉神剑”等等,更为奇特的是他所学会的“六脉神剑”,无心之时剑气纵横,立意使用时候却很不灵光。   就因为虚竹和段誉的无心,他们不仅成就了卓绝的武功,还好运连连,一个成了灵鹫宫主,西夏驸马;另一个最终抱得美人归,还掌管了大理王国。   而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满腔抱负的慕容复,因为处处用心,时时有心,最终反而一事无成。   这正似如来的“心空即得法”:燃灯古佛对大众说法时,大众以有所得心而听法,有所得心,与法不相应,所以大众不得法,惟有释迦如来,以无所得心听法,无所得心即空心,心空即得法。   佛教认为世界万事万物皆空皆虚幻,越少世俗的名利等的羁绊,便越接近佛性,成佛的希望便越大。虚竹和段誉,正是缘于这种“无所得心”,因而福缘深厚,有所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0-2-15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05 编辑

生命树叶
  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患肺炎的穷学生琼西看着窗外墙上的常春藤叶子,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自己的身体也每况愈下。她说,最后一片叶子代表她,它的飘落,也就代表着自己的死亡。 画家贝尔门得知后,在暴风雨之夜,最后一片叶子即将落下之际,用心灵的画笔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长春藤叶。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画家自己却因此患了肺炎,去世了。
  其实,春华秋实,春去秋来,大自然的变化是客观的。树上的叶子也是一定会落尽的。
但这并不代表着生命的消亡,而是为了更好的新生。“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春”。
  这体现着生命的一种大智慧,今年的落叶是为了明年春天的萌发。
    在最后一片叶子落尽时,新的希望,也就在叶子落下的叶柄处悄悄地孕育了,萌生了。然后是静静地等待,等待着春天到来。
  假如,所有的叶子都不落下来,第二年也许就少了许多新生的芽,我们也将失去欣赏一树新芽花朵般盛开的机会。
  
  人生亦然。不要以为生命的衰老死亡就一定是悲剧。
生老病死,人生的轮回中,如果少了死亡之后的哭声,人们就不会更珍惜生的可贵。有死方能衬托出生的活力,有死方能显出生的不易。
落叶,随秋风而去,又随着春风而来,显示的依然是旺盛的生机。   只要心中有希望,就会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楼主| 发表于 2010-2-15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05 编辑

世上难寻“后悔药”   许多人快到生命终结的时候,才懊悔虚度了一生,假设如果再给他一次生命,他将如何如何。   如果真的可以再给一次机会,又会选择怎么选择呢?是让后悔的事不再后悔,还是把以前的过失弥补回来?   问题是,上天永远不会给任何人再一次选择,能拥有的现在。珍惜现在,活着才会开心快乐!   有位云居大师,曾经说过世上的八种后悔,劝告世人:   1、逢师不学去后悔:   良师给予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如果遇到了人天师范,却不知道好好亲近学习,等到机缘流失,徒然后悔。   2、遇贤不交别后悔:   人生得一贤达知己,是极稀有难得的殊遇,一定要能倾心交纳,否则贤友忠友一一绝去,人生的好机缘也就失之交臂了。   3、师亲不孝丧后悔:   所谓“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父母长辈在世的时候,不能承欢膝下好好奉养,甚至百般忤逆;他们去世后,纵然后事极尽风光,又有什么意义呢?“堂上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倒不如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尽一点孝心。   4、见义不为过后悔:   生命的境界,常在一刹那间取决,一念迷即卑私,一念觉即高义。如果见义不为,错失良机,懊恼也于事无补。   5、见危不救陷后悔:   见他人危难而吝于伸出援手的人,事后总难免有:“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实因我而死”的无穷悔恨。   6、有财不施失后悔: 有能力布施做功德时不做,等到失去了财势机缘才后悔,已无济于事了。   7、因果不信报后悔:   我们应相信“如是因,如是果”的业报真理,时时警惕自己,不要种下恶因,否则感受恶果时已悔之莫及了。   8、佛道不修死后悔:   身强健时,不好好修行求菩提,等到年老体衰了,还能精进修持吗?等到无常来临时,一切就太迟了。   所以说,一切因缘皆要好好把握,以免到时候才后悔。
 楼主| 发表于 2010-2-15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05 编辑

快乐是生命之花   一个小女孩在阳台上钓蝴蝶。大家都笑她,说蝴蝶怎么能钓着呢?小女孩说,她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   一位钓者,一天了鱼篓还是空空的,一条鱼也没有,可他仍是一路欢歌。别人不解,他说:“我钓上来了一天的快乐!”   对真正的钓者而言,最好的上钩者原来是快乐。   “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飞翔的目的不是为了留下痕迹,而是在飞翔中尽情地享受自由和快乐。   同样,生活也不会留下我们曾经快乐的痕迹,但只要我们快乐过,这就足够了。因为,对于人生来说,最好的最美的,是快乐!   冰岛位于寒冷的北大西洋,自然环境之恶劣,非我们所能想象。但只冬天长达20多小时的漫漫长夜,就可谓是“暗无天日”了!可冰岛的死亡率却位于世界之末,人均寿命居世界之首。原因居然是因为:冰岛居民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世上的花有两种,一种花结果,另一种花不结果。而往往不结果的花却更美丽,也许因为它们不结果,所以就更恣意绽放着自己的美丽。   人也像花一样,有的人能成就一番事业,而有的人也许一生没有什么建树,只是普通人而已。但在他们的人生旅程中,普通人未必就不如成功者快乐。快乐是生命之花,只要有快乐,生活必将因此而更加美丽。   佛教的快乐是什么?懂得缘起性空,慢慢就烦恼轻,智慧长,心态轻安。进一步则法喜充满。闻经说法是快乐,度脱众生也是快乐。最快乐的诸佛菩萨,众生最熟悉的莫过于笑颜常开的弥勒佛了。过去,佛教常常给予人们以消极、悲观、厌世的错觉。诚然,佛陀慈悲教诫世间是苦、空、无常,但他同时也指示对法乐喜悦的追求。因此现世悲苦的实相,不足以代表佛教,佛教的真象是褝悦与法喜。佛教有慈悲喜舍的内容,有利乐人间的圣道,有极乐净土、琉璃世界的美妙乐悦。   有快乐就有人生的幸福,有快乐就有生活的阳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01:49 , Processed in 4.35361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