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49|回复: 3

[大德开示] 2月12日龙泉日记---学诚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3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07 编辑

不忘世上苦人多
  晨,执事贤健法师跟大家讲,春节要到了,山上办法会,很热闹,但我们的心不能热闹,依旧要精进用功,年,是世俗人过的,出家人不能过这个年。山上人多,不要攀缘,要收摄眼根。   节日期间,新人难免心会浮乱一些,最近上殿有晚到现象,贤健法师没有去说迟到的人,而是说上座的比丘法师,要求众比丘法师做好表率,不要给后来人一个坏榜样。带坏了风气,否则罪过无边。   其实,如果用心学习,每天都可以学到东西,贤健法师的这个说法的真的就是个了不起的法门,可能他学会这么讲话,也是经过了很多境界,熟读了很多经论,在前人那里得到了很多的调教,最后,终于学会了这样讲话,这样为人处事,这样的态度。即得体,又善巧地教育了新人。   后来人就赚便宜了,直接学着做就可以。   在僧团里就有这样的好处,想学习,随时都可以学到需要的东西,很多在境界中找不到答案的,观察前辈法师的言行,就一点点地学到了。直接可以拿来用。学着这么讲话,学着这么起行,学着这么思维。   贤健法师讲的不能过这个年应该指的是心,不是行为,行为上也是有很多活动的,和居士一起联欢,有年夜饭,还有很多的法事活动,走廊里的小黑板上已经写满了节日期间的安排。   虽然身在古刹丛林,但也是可以感觉到新年的气氛,值班室常有法师接一些家里人来的电话。问候新年,也有法师的亲人们来寺院里陪同过年。   见行堂外挂了很多彩灯。   寺院里例行的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也都磨合的差不多了,有居士在佛堂里开始布置新年的装饰。
  以往大家普遍认为修行人都会与世隔绝,不问世事,古代是有那样修的。但近代,一直就有人间佛教的提法,太虚大师曾说:“吾人学佛,须从吾人能试行之佛的因行上去普遍修习,尽吾的能力,专从事利益人群之行为,皆佛之因行”。   大师大概是要告诉我们出世要从入世行起吧。   但这不是放逸和流俗的借口,能够把握好,靠自己是很难做到的,在僧团里就有基本的保障,按照僧团的要求去做,去行持,用功,应该能做到色身把这个该过的俗年过了,但内心却如贤健法师讲的那样没去过世俗人的年。   不进僧团不知道,其实社会对僧团制度的误解实在是太深,尤其是对僧人和亲人之间的关系的误解,认为这个人出家了,就跟死了一样,从此再不跟家里联系。家里就没这个人了。   其实,哪里是这么回事啊。古代可能有这样的个案,估计是确实有一些根器异常的大德示现这样,但大多数还都是很温和、很中道地处理修道和亲人的关系。恩师的母亲就常来山上,谁都认识,老人家那样谦恭,无论谁和她打招呼,她都立刻停下手里的事情,认真地合掌回礼。令人倍感温暖和慈祥。   很多法师的父母亲人也会来山上看望出家的亲人,帮着在寺里做一些事情,体验一下出家的生活。法师也会陪父母进城转一转。   这个是有传承的,看一些祖师的传记,他们小时候出家,家人想念他时,也会到寺里生活一段时间。   出家人绝不像世间人认为的六亲不认。   当然,修行生活中,肯定会有一些和世间不一样的亲情观,但这些亲情观只比世间高,不比世间低。没进僧团,当然就体会不到。   对亲人的爱和关怀比在世间时更深远,更高,更大。   既然爱已经有了这样的高度,那么根本就不必天天粘着在一起,就学会了放下,学会了自在的爱,获得道友的快乐。   亲情是有乐趣的,但亲情的乐趣比不上智慧的乐趣。况且后面还有解脱的乐趣。   智慧啊,这个东西实在是有意思。比世俗亲情要有意思多了。绝对不是一个级别的乐趣。   世间有诗,每逢佳节倍思亲。   有缘团聚但不解无常的世间人一起回忆回忆往事,唏嘘不已,没缘团聚同样也不解无常的依然在归乡路上奔波的世间人也会唏嘘不已。   深解无常的古刹僧侣也会唏嘘不已,莫忘世上苦人多啊。   因为知道了苦,才出家,知道自己苦,知道无常,知道众生苦,知道众生不容易,所以也会在世间人的新年里忙碌不已,一起过俗年。所以,才会每天发愿,为利众生愿成佛。   世间人对佛教的误解之深还源于佛教的超度和经忏活动,认为死了人才找和尚。活着跟和尚没关系。这真是天大的冤枉。佛法不光对现世有利益,对来世有利益,更是有着对无限生命的终极意义。   人活着就要找和尚,越早越好,死了再找就晚了。   这么讲还是太斯文,简单讲,佛法无边,三根普被,死活通吃。
  出坡时偶遇八岁的居士贤天,他和他妈妈做居士,护持寺院,学习佛法,见面后,很高兴,他说,你应该在僧团里为我找一个位置,等我十岁的时候就进僧团,十二岁剃度。   问,你这么厉害?   贤天答,是啊,不过贤生法师跟我说,等我长到一米四就可以进僧团了。   问,你最近有没有上早课啊。   贤天叹息说,老妈早晨不叫我,她自己也不起床,所以我也上不了早课,没办法。   问,那实在不行,你自己起来去上早课。   贤天继续叹息道,我还太小,你知道吗,我妈妈不仅不上早课,也不在寺里用早斋,开车下山吃早饭,你说,她老这样下去,怎么行。   还是在一年前,贤天七岁,初皈依,拿着居士证很严肃地告诉别人,自己已经皈依了,叫贤天,翁跃春居士笑称,那以后就要叫你小师兄了啊。   贤天正色道,不可以叫我小师兄,应该叫我师兄。
赶“回家”的游子们
  在外的游子,都盼着回到家里,那个廊檐下,挂着一盏记忆中的风灯,亲切温暖的港湾。   今年各媒体都在报导“恐归族”,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到外面打拼闯荡,无非为的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多年的奋斗,辛苦努力,换来的是有家不能回。   其实,哪个人不是在外飘荡的游子呢?无始劫来,我们轮回生死,像赶着驮队游走的商旅,一站一站都不过是在异乡的暂息。直到有一天疲倦了,想要归去时,却已不记得回家的路。无论在外飘泊的日子多么辉煌或失意;家,都是最终的归宿。   那个有形的屋宇是身安之地,却和我们的身体一样,那么的脆弱,随时会坏失;也许有一天,当你风尘仆仆归来时,那里剩下的只是残垣断壁;或者是一座崭新的大厦,里面进出的都是陌生的面孔,当你背着行囊走近时,被拦在门外。   现代人忙碌紧张压力大,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让经常面对措手不及变化的人们,开始寻找心灵的家园。   心灵的家园,是一处宁静,清凉的净土。于是劳累了一年的人们,在新年将至时,从喧嚣的都市,来到隐于郊区,居于山林间的古寺,让身安稳,让心净化。   也有人,受宿世业力愿力所牵,来到这里,捡拾过去的记忆,集聚“回家”的资粮。   龙泉寺的金龙桥上,熙熙攘攘走着这种因缘来寺里过年的人,无论他们在社会是怎样的名望和地位,来这里过年,身份只剩下两种,“学员”和“义工”;挣脱那些绑缚,忽然发现原来可以这么轻松。坐在老板台后推阅贯文件的老总、经理,跟在二十几岁没工作经验的义工后面,搬箱子、拉电线,竟然高兴的忘记了用斋吃饭,坐在几百的大斋堂,吃着几百人一样的饭菜,竟然比在五星酒店里还要香。
接待部义工
  明天会有更多的人来过年,各处都在做迎接做准备工作。住宿组长肖金兰,领着义工把被褥一张张床铺好,今天来的义工因为法会没开始,还是属于客堂机动组成员,黄元不停的调配人到需要的地方去,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他调,因为有好多老义工,来了就自己去要承担的法会组,像一些老居士,他们每次法会都在大寮,来了就是到大寮干活,哪也不去。
法师的家人一到寺院,就去大寮帮忙
  孙晓刚是从深圳赶过来的,刚到寺里,就住宿去跟着铺床铺,整理物品。十一法会他报了学员,表发过来,不知为什么没有被录取。那是寺里第一次尝试报名参加法会,很严格,没有报上名,不能在寺里住宿、用斋,也不能参加法会活动。但他还是从深圳赶了过来,不能参加也没有关系,只要在寺里找一点事做就行,最终被法会机动组定为临时义工,然后又被派到行堂组,几天后法会处对这些发心承担的临时义工,重新安排,确定为正式义工,给解决了住宿等问题。这次来是想了十一的心愿,做学员,因为有过当义工的经验,也希望能在学修之余做一点事情。   大寮里备菜、面食间多了好多熟悉的新面孔,这里有历届法会大寮的老义工,有专门为过年团员饭上来的,还有僧团的亲属;最引人注意的,是一位十岁小义工,,妈妈在家里有事情,今天来不了他是跟着邻居阿姨来的。小义工叫张明一,从小就跟着妈妈来龙泉寺,几年前就皈依了,妈妈告诉他去寺里可以,要听带他来的张晓慧阿姨话,不能起嗔心,不能散乱;小明一很乖跟着张阿姨在大寮摘菜,问他来寺里干什么?   “做功德。”回答的很干脆。
小义工,大善根
  有一本书说,很多虔诚的佛教徒,他们的孩子都是曾经修行过的居士乘愿再来,小明一是什么样的缘起,来到这个世界的父母身边,不得而知,但是一个只有十岁的孩子,放弃了家中被妈妈照顾的舒服,放弃了热闹玩耍,到寺院里来“做功德”,那份天性中善根,谁都能感觉到。   接待部的义工已经正式进入工作了,几张桌子拼在一起,义工们坐在后面,给来报名的义工安排住宿,分发相应的物品,一个小小的黄袋子,既轻便,又整齐。   辅导员也进行细致的分工,一位自以为很不用功的义工,被任命为学习辅导员。心里的反应是:“天啊,有没有搞错啊,为了划考勤不得以去听过几节广论课,再没主动学过广论,让我辅导学员学习,我拿什么辅导啊,看了看材料上面有“为什么皈依,八关斋戒的意义……”那些七七八八的知识我还不知道呢,现在哭都找不着调门。只能说太感恩大家对我的信任了,我惭愧。”   不管什么心态走进寺院,不管什么目的来到这里,只要你来了,你的缘就建起来了,只要你参与了,你的因就种下了。无限生命中,你就有了一群“回家”的旅伴。
发表于 2010-2-14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07 编辑

善哉
发表于 2010-2-14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07 编辑

发表于 2010-2-14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07 编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01:42 , Processed in 2.64833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