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37|回复: 3

[说说布施网] [分享]一切佛陀(如来)的十号及圆满佛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5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33 编辑

十方三世一切佛陀、如来的十号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因言“弥勒佛”,或取果言“阿弥陀佛”,或取性言“毗卢遮那佛”,取相言“卢舍那佛”,取行言“释迦牟尼佛”,取愿言“阿閦佛”、药师佛,佛佛各异。然而诸佛具足一切智慧、德行,无有差别,诚所谓“佛佛道同”,故有十种尊号,为诸佛的通号,称为“如来十号”或“十种通号”。   “十号”的意义列举如下:   一、如来:指佛陀乘如实之道而来,即谓“如来”;也可译为“如去”,即乘真如之道而去达佛果涅槃。“如”是指佛陀的法身,遍满虚空,充塞法界,如如不动;“来”是指佛陀的应化身,此“身”为救度众生“应化”而来。“如”是静态的,“来”是动态的,成佛以后本是动静不分、法应不二的,如《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因此,“如来”是说佛陀在如如不动的法身中,因悲悯救度众生,应化而来,故曰“如来”。   二、应供:佛陀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经过累劫的修行、度众,证断三惑,超越二死,积聚福德因缘,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究竟佛果,堪受人天供养,故名“应供”。正如一个人把毕生岁月奉献给国家社会,一旦功成身退,理应受到国家的退休金安养天年一样。   三、正遍知:又作正等觉者,即佛陀能正觉一切法,有别于凡夫的不觉与外道的错觉;佛陀能遍觉一切众,有别于二乘的自觉与菩萨的“虽正知而不遍”。由于佛陀的智慧能正遍了知一切法,故名“正遍知”。   四、明行足:即三明、五行悉皆圆满具足。三明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五行为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证得三明则“慧具足”,修持五行为“福具足”,佛陀福慧双运,故号“明行足”。   五、善逝:即妙往的意思。佛陀乃证悟无上菩提的觉者,已经超越生死对待。佛陀“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佛陀妙出世间,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于涅槃妙境,不再退没于生死之海,故名“善逝”。   六、世间解:佛陀具足彻悟宇宙真相的智慧,包括认识诸法总相是空的“一切智”、认识诸法别相是缘生而有的“道种智”,以及认识空有不二、性相一如的“一切种智”。由于佛陀能彻底了知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实相,故名“世间解”。   七、无上士:佛陀的智慧、禅定、戒行等一切智德圆满,福慧具足,于人中无有过者,所以有谓:诸法中,涅槃无上;诸果中,正觉无上;一切众生中,佛陀至高无上,故号“无上士”。   八、调御丈夫:佛陀大慈大智,能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的心性,使往涅槃正道,正如驯马师善于调御马性,故名“调御丈夫”。   九、天人师:佛陀为人、天的导师,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何者是善,何者是不善。众生果能依教奉行,不舍道法,即能解脱烦恼,故号“天人师”。   十、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   具备以上十种名号者,即名“世尊”。世尊,含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尊贵、吉祥等六义,又称有德、有名声等,为世间最尊贵的人。   佛陀三觉圆满,万德具足,为世间、出世间一切凡圣所共尊,因此世人用种种的异名来称扬佛陀的巍巍功德。除了上述十号以外,诸如:世雄、世英、世眼、法王、佛日、能仁、大导师、大圣人、大沙门、大医王、两足尊、人雄、师子等,都是世人对佛陀的尊称。从这些名号中,也可以进一步认识佛陀的崇高伟大。佛弟子在称念佛名时,则应欣羡佛陀的断德,仰慕佛陀的智德,乃至“是心念佛,是心作佛”,以报答佛陀的恩德,这才是我们称扬佛陀名号的积极意义。 十方三世一切佛陀的圆满功德 佛陀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圣者。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即: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于佛陀具此异于三乘的殊胜功德,因而受到世人的尊崇,此圆满功德称之为佛德。   所谓“十力”,是指佛陀证得法身实相后,具有十种智力,能说法度众,摧伏邪见,成办诸事,自在无碍。十力是:   一、处非处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因缘果报定相。   二、业异熟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三世因缘果报。   三、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禅定的深浅次第。   四、根上下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   五、种种胜解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欲乐善恶的差异。   六、种种界智力:指佛陀遍知种种世间的性相。   七、遍趣行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善道、恶道、圣道所至处。   八、宿命智力:指佛陀遍知众生过去世种种事。   九、生死智力:指佛陀以天眼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以及未来受生之处。   十、漏尽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漏尽与否。   “四无所畏”又称四无畏,指佛陀具有四种临众无畏的信心,无论说法、   问答、论难,从容而安详,勇猛而安稳。四无所畏是:   一、一切智无畏:佛陀觉知诸法,住于正见,无所怖畏。   二、漏尽无畏:佛陀自信断尽一切烦恼,而无外难怖畏。   三、说障法无畏:佛陀阐示修行障碍之法,对任何非难皆无所怖畏。   四、说尽苦道无畏:佛陀宣说出离之道而无所怖畏。 “三念住”又作三念处、三意止,指佛陀以大悲摄化众生,恒常保持正念   正知的心境,即使在三种情况之下,都无有欢喜忧戚之情:   第一念住:当众生热心闻法、行教时,佛不生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知。   第二念住:众生不敬信佛法时,佛亦不生忧心,常安住于正念正知。   第三念住:众生中有信与不信佛法者,佛不生喜心,也不生忧心,常安住于正念正知。   “大悲”,乃佛陀恒常系念救度众生的悲愍心,因此示教利喜,引导众生入佛知见。此外,关于十八不共法,大、小乘佛教各有所指。小乘佛教的十八不共法指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与大悲。大乘佛教则在《大品般若经》中提出十八点不共佛法,即:诸佛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心、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智慧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智慧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等。   除了上述的殊胜功德外,还有“三德”、“四无碍解”。一般所谓“三德”,即智德、断德、恩德,以及《大般涅槃经》提到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四无碍解”则包括:善能契入正理的“法无碍解”、善能诠释法义的“义无碍解”、精通各种地方语言而无碍自在的“词无碍解”、随顺正理而巧说无碍的“辩无碍解”等。表示佛陀能时时运用四种自在无碍的智解辩才化度众生。   佛陀之于众生,正如慈母眷顾爱子一般,无有疲厌;众生亦应如子忆母般时常感念佛德,时常念报佛恩。因此,“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是则名为报佛恩。 转
发表于 2010-2-5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33 编辑

发表于 2010-2-6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33 编辑

发表于 2010-2-6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33 编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3 21:02 , Processed in 2.53422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