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256|回复: 73

[大德开示] 虚空打破明心地(宣化上人说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30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32 编辑

参禅的人, 对于生死,自己能做主宰, 来去自由,不受任何限制, 所谓“性命由我不由天”, 就是阎罗老子也管不了,对你无可奈何! 为什么呢? 因为你已经出离三界的缘故。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32 编辑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 ◎虚云老和尚开示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祇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 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铄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啰嗦;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瞋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久放下,叫做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自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怀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沉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诚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32 编辑

宣化上人简传上人,名安慈,字度轮,接虚云老和尚法;嗣妫仰,法号宣化,籍东北,诞于清末民初。年十九出家,庐墓守孝三年;修禅定,习教观,日一食,夜不卧,修种种梵行;行脚参方,亲近虚云老和尚及当代耆德。一九四八年抵香港,成立佛教讲堂等道场。一九六二年携正法西来,在美开演大乘经典数十部,升座说法万余次,乃在美建立三宝之第一人。 历年来,上人创办法界佛教总会,及其所属道场机构多处。他教导东西善信,实践佛法于日常生活,又训练弟子翻译经典、兴办教育,并督导法总所属各道场之僧众,成为真正行持佛法之僧团。一九九五年六月七日,上人圆寂于美国洛杉矶。慧日遽殒,世人同悲。高僧示寂,风范犹存。上人一生大公无私,其慈悲智慧之教化,令无数人改过自新,走向清净高尚之菩提大道。 长白乞士性憨直,助人利他唯恐迟; 为法忘躯捐生命,应病与药舍髓皮。 愿同十万成一体,行尽虚空摄万机; 无去无来无现在,亦无南北与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33 编辑

为什么要参禅意不颠倒不再糊涂 我们人生来糊涂,死去糊涂;睡也糊涂,醒了也糊涂。这样活着有何价值?那么是不是不要做人呢?不是,但你要明白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有人说:“我知道怎样死去;或服药、或上吊、或投河,不就知道吗?”这叫自杀,不但不能解脱,反而增罪业。因此,打坐要想办法,将来临终时如何身无病苦,心不贪恋(不贪财色名食睡),意不颠倒,如入禅定。或含笑而逝,或悠然而逝,或见弥陀佛手执金台来相迎,人对生死有把握,预知时至,知道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乃至哪一时辰圆寂,知道这一生的事情办好了。修行就是为这个!若不知道这最后一关,则糊涂一辈子。也不是说死了就完了,要是这样,下一辈子仍然糊涂,再下一辈子仍是糊涂,如是者永远糊涂,多可怜啊! 我们打坐、学佛,就是想不糊涂,想真正明白本身的化学工厂,如何把这化学工厂建立起来,研究真科学之所以然。你到外面去找科学,是舍本 逐末。 你把本身明白了,才得大智慧,学佛即是学大智慧。 生死自由来去自由 参禅的人,对于生死自己能做主宰,来去自由,不受任何限制,所谓“性命由我不由天”,就是阎罗老子也管不了,对你无可奈何!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出离三界的缘故。 何谓来去自由?也就是生死自由,爱活就活,爱死就死,随心所欲,可是要注意,这种死并不是自杀,也不是服毒。 我们的身体,好像房子,愿意外出旅行,到什么地方去,都是自由。愿意化 身千百亿,尽虚空遍法界去教化众生,任运自如;不愿意旅行,就在房子住, 没有人来干涉。要晓得尽虚空遍法界,都在法身中,没有跑到法身之外边。 大家辛辛苦苦来参禅,昼夜不停来用功,就希望生死自由,能控制自己的生命,对生死有把握,能做得主,那才是得到生死自由的境界。参禅的人,参到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中不知有人,与虚空合而为一,到了 这种境界便有开悟的曙光了。行行坐坐,坐坐行行,便是开智慧的钥匙。 全体大用了然明白 如果不参禅,不打坐,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不知道。不知道就糊糊涂涂生来,又糊糊涂涂死去,这样一辈子,多么可怜!用功参禅的人,开了悟,认识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得到大造大化的境界,将来能成就佛果, 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地位。 参禅打坐才能开悟 人怎样才能开悟呢?开悟好像开锁一样。锁能把门锁上,禁止你出入,你一定要有一把钥匙,才能把门锁打开,否则,将永远被禁在屋中。那么这把钥匙放在哪里?就在你自己的身边,很容易找到。怎样去找呢?你现在参禅打坐,念佛持咒,就是在找钥匙。什么时候能找到呢?就要看你自己的修行程度而定。如果精进,很快就找到;如果懈怠,就永远找不到,不 但今生,即使来生也找不到。这种道理非常简单。 从此不落人我相 大地春回百物生 粉碎虚空自在翁 从此不落人我相 法界虽大尽包容 我们参禅就有机会开悟,自性光明现前,犹如春回大地百物滋生。虚空本来是无形的,无形的虚空也被粉碎,你就得自在了。从此不再执着人相,做到 人相空,我相也空。法界虽然大,我也能包容,岂不是成大丈 夫吗? 打坐入定法身复活 坐禅修定,是给我们法身之食粮。肉身天天要吃饭、穿衣、睡觉,忙忙碌碌,为衣食睡奔波。一天不吃饭也不行,一天不穿衣也不行,一天不睡觉也不行。这三件事皆不可少缺,每人都这样,缺一不可。可是,法身也要吃、穿、睡。打坐就是给法身天然的饮食,吸收虚空里的真营养品,令法身增长健康。打坐若入定了,就是法身在睡觉、休息;若不入定,法身仍然没有睡觉、休息。法身的衣服是忍辱,能入定,法身就复活。静坐久了,法身就能得到法味,能吸收虚空所含之真营养品。人肉身需要这三种东西,法身亦需要。我们修行,天天要着忍辱衣、入如来室(入定)、升 如来座,这个法身不能一天不滋养他的。 久坐有禅清净其心 坐禅的目的就是要开智慧,所谓开悟也即是开智慧。有了智慧,就不会像从前那么颠倒,你若坐在此处身不动、心不动,便能入定;有了定,自然开智慧,而一切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佛没有什么地方与旁人不同之处,只是他有大智慧。大智慧,也即是神通,精神通达一切。智慧与神通二而不二,但这不是鬼通。鬼通是用自己的识心揣测,自命聪明,其实不是聪明。真正的智慧不用想,是自然知道,任运自在的。你有智慧,一切通达;若无智慧,则事事颠倒。明明是颠倒,自己还不知;若知道做错了,尚有得救;若做错了而又不知,就是很苦啦! 我们若想“离苦得乐”,我们就要有智慧,有了智慧便不再苦了。若明白了这个道理便不会生烦恼。其实这道理很简单,但坐禅必要拿出时间来,所谓“久坐有禅,久住有缘”。参禅,即是清净其心;静虑,是要把思虑平静,把思虑收拾干净。这就是神秀大师所谓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把这道理懂了,便能立志修禅。 各位要努力,要拿出忍耐心。腿痛腰酸也要忍。所谓“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33 编辑

什么是禅 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坐禅此一法,乃修行必经之路。何为禅?“禅”不是中文,是梵文Dhyana之简称,此云“思惟修”,亦云“静虑”。由于中国人喜欢省略,而谓之“禅”,故有“坐禅”或“打坐”等名词。顾名思义,“打坐”是要坐,坐着为什么?为摄心。一般人虽然坐在那里,但心不在焉。心到何处去了?打妄想去了,忽然而东,忽然而西,忽然而南,忽然而北。不用花钱便坐上火箭各处跑,妄想纷飞,不容易控制。 人为什么没有智慧?就因为心到处跑。人为什么一天比一天老?因为心各处驰逐。比如一部新车子,你乱去驾驶,必定用很多汽油,且又浪费很多汽油,结果车身及零件都产生很多毛病,把车子弄坏。人的身体亦同此理,你若不懂好好管它,让它任意到各处跑,也必定浪费很多汽油。什么是汽油?就是你宝贵的精神。不管你添多少汽油,也把它耗费了。像人天天吃补品,说有营养能补助身体,可是你若不懂珍惜自己的精神,到处外驰,则吃多少补品也补不了所丢掉的精神。所以谚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必要把心收摄回来,使他定在一处,才不致浪费精神、透支精神。比如你懂得开车,不使它横冲直撞,则不会遇到意外,而车子也能用很久。同理,人的身体若懂得修养,则身不会老,且不会死。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33 编辑

拈花示众以心印心 参禅,乃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所传之微妙心印法门。迦叶祖师当时明白佛的意旨,遂破颜微笑,自此佛祖心印法门便有得传承。本来迦叶祖师已一百多岁,且他修头陀行,常抖擞精神用功,不会随便笑,这次微笑,是因为他得到佛陀“以心印心”之表示。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33 编辑

静虑才能够有禅 禅,翻译为静虑,因为你静虑才能够有禅,你若不静虑就没有禅。定,就是不动的意思,不动就是定,你若动了就不定。 “禅悦为食”,“禅定现前”。你修道打坐,坐禅,坐禅,禅要坐;你坐,才能功夫现前。不是一打坐就睡觉,这不是坐禅,是睡禅。睡不是禅,睡也不是定,禅不可睡。禅定乐,在一入定的时候就和睡觉不同。睡觉时,已经失去你的灵知灵觉,没有知觉性,糊糊涂涂睡着了,什么事情也不知道了。入定就是端然正坐,他坐得腰非常的直,头也是直的,不会低头,不会歪歪脖子。 怎么叫定力呢?定有个力量,这个力量就支持你的身体不歪不斜,不前俯,不后仰,这是得到禅定了。定里边就有一种快乐,这一种快乐是说不出来,没有法子形容,就是超过思虑,超过你心所思虑的,所以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得到这一种禅定的乐。这种乐,也是继续继续不断的快乐。 你有了禅定的乐,就生出了一种勇猛精进心。这不是普通的勇猛精进心,是一种大的勇猛精进心,当中有大的禅定快乐。这一种勇猛精进是很坚固,很有力量。这一种力量是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挡得住它。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33 编辑

思惟修减少妄想 坐禅又叫“思惟修”。从此三个字观之,坐禅不可能没妄想,一定会有妄想,如水波浪。为什么水里有波浪?因为有风之缘故。我们坐禅,为什么打妄想?因为自性里犹存虚妄,虚妄如风,妄想就如水中波浪。 现在打坐要“静虑”,就是要停止妄风。“思惟修”,即是要减少妄想,停止心里之波浪。“静”,即是令它不动,“虑”,即念虑;念虑不起,能生定力。定力生出,久而智慧现前;有了智慧,能照了诸法实相,即“一念不生全体现”。静虑到极点,一丝妄想也无,便能入定,而本有智慧现前,才真能明白做人之根本道理,不被外物所动摇,外面的万事万物不能动摇你的心,才算“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此时,称讥苦乐利衰毁誉,这八风皆不能动摇你的心。 人称赞你、讥讽你;你若遇着苦(逆)或乐(顺)境,仍然保存着“顺逆皆精进,苦乐不动心。”的态度。利,是利益自己的事;衰,令你损减之事;毁,是毁谤;誉,是赞誉。能够“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不被八风吹动,就是“思惟修”、“静虑”的表现。不为外物所摇,才能明白怎样打坐。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33 编辑

顿悟无生知见力 参禅即是心念不动,是为之“静”。禅门是向上一法,单刀直入,离开心意识参,因此说“了却心”。这个“心”也包括“意识”活动,要把这种种的妄心活动停止,方为之静虑。如此,则“顿悟无生知见力”,获无生法忍,证得“暖”、“顶”、“忍”、“世第一”,四加行。 暖:是坐到有点暖气。 顶:功夫已达到顶点。 忍:这时很难忍,但仍然要忍可于心。 世第一:成为世出世之大丈夫。 欲证得此四位,先要懂得如何静虑,即是不动心意识。我们的思虑如水波浪,不能静止。坐禅是要心意识之念虑不动摇,使它自然停止。止了,就是静虑;静到极点,便生出智慧;生出智慧,便会发光。所谓“静极光通达”,也即是“顿悟无生知见力”。能够了却心意识,得到无生知见力,才能开大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33 编辑

轻安滋味妙无穷 什么是禅味?就是得到禅定的快乐,得到轻安的滋味。这种滋味奥妙无穷,不可以心思,不可言议,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才能领受。好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各位想要知道这种禅味是甜是苦,要努力参禅,到了相当境界时,自然晓得其中滋味,所以要参,参到水落石出时,就得到禅味。禅不是说的,而是参的,所以禅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参禅的人,参到火候到的时候绝对不发脾气,不与人争论,到了无争三昧的境界。也不求名,也不求利,看富贵为花间露水,看功名为瓦上霜片,顷刻就消逝无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3 17:12 , Processed in 0.14170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