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860|回复: 30

[大德开示] 星云法师:《八大人觉经十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09 编辑

星云法师:《八大人觉经十讲》佛說八大人覺經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燃,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09 编辑

自序 在《八大人覺經十講》裡,我要講說的都已講過了,這裡就略述出版的因緣吧﹗ 一九五五年冬十月,我在宜蘭講說《八大人覺經》,每天皆會發講義給聽講者參考,大家對此經都聽得頗有興趣,記得那次還有很多人參加心得考試。 一九五六年五、六月間,我在高雄市立圖書館也講過此經,由宜蘭慈莊負責油印講義,高雄慈華用打字印刷分送給聽講者。 講說《八大人覺經》的錄音,在宜蘭民本電臺、正聲廣播公司雲林電臺,都播出過。 一九五九年十月,我在臺北第三次講說本經,時間是十天,由就讀臺灣大學醫學院的吳慈郁小姐,一邊聽講,一邊參考我昔日的講義,記錄成書。 雲林電臺節目組組長李慈雯來信說,有些聽眾集合了印資,要我把此經的講解印行流通,剛好,慈郁的記錄交來,我就交給佛教文化服務處印行,這就是《大人覺經十講》出版的經過和因緣。 《八大人覺經》是佛教入世的聖典,雖然只有三百七十二字的經文,但對人生的啟示很大,正如本經所說︰「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09 编辑

第一講 八大人覺經的概述 我很歡喜把這一本佛教入世應用的聖經––《佛說八大人覺經》,介紹給諸位大眾。 在講說本經之前,我先對本經做一個概述。 我想用十次講話的時間,講完此經,本經名八大人覺,每一覺悟,作為我一次講話的課題,正宗分有八大人覺,就要講八次。本經的經題、譯者、序分,我在概述裡講,作為第一講,經文最後的流通分是總結,也作為一講,前後加起來共十講,所以我就將此次演講的題目定為《佛說八大人覺經十講》。 -------------------------------------------------------------------------------- 佛說本經的因緣 一件事情,總有它的因緣,佛陀為什麼要講說本經?自然也有一段因緣。 佛陀住在祇園精舍的時候,有一天在法會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請問佛陀道︰ 『佛陀﹗在六和敬的僧團中,忘記自私,忘記小我,這是我們應該做到的;對眾生要絕對慈悲,絕對仁愛,這也是我們知道的,但是,佛陀﹗在家學道的信徒很多,出家而接近社會做弘法利生的弟子也很多,關於他們如何求得覺悟,進入涅槃,懇求佛陀指導開示﹗』 佛陀慈祥的微笑著,很歡喜的回答道︰ 『阿那律﹗你所說的是實在的話,你所問的是學大人(菩薩)的問題,我為你說八大人覺,可於晝夜,至心誦念,……』 這就是佛陀講說本經的因緣。 -------------------------------------------------------------------------------- 經文的組織 一切經典開始都有「如是我聞」等的六成就,唯有本經沒有,因為本經不是佛陀一會所說,乃是片斷的緣故,所以經前序分沒有「如是我聞」,經後流通分沒有「信受奉行」。 本經經文的組織,雖然和其他的經不一樣,但本經仍是有首有尾,條目分明,學者極易把握經文的本意。 -------------------------------------------------------------------------------- 內容與價值 在佛教裡,很多大德都認為本經是最適合在家信眾受持的經典,常聽人喊「人生佛教」、「在家佛教」的口號,究竟如何建立人生佛教?如何才是在家佛教?一定要提出聖言量來作為依據,在我想,本經就是建立人生佛教、修學在家佛教的一本最好的寶典﹗ 佛教,雖然是分在家的與出家的,但在家的信徒在比例上是占多數;佛教,又分入世的與出世的,但其精神仍然是著重入世;佛教,又再分現實人生的與來世受生的,但重點也仍是在現實人生。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太虛大師也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在佛教裡,人生佛教與在家佛教,是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這本入世應用的人生寶典––《佛說八大人覺經》,雖然經文只有短短的數百字,但其價值是非常重要﹗ 所以,我們可以明白指出︰ 本經的內容,像航海的指南針,指示人生的前程﹗ 本經的內容,像午夜的鐘聲,驚醒人生的迷夢﹗ 本經是認識迷途回歸覺路的聖經﹗ 本經是在家弟子改善生活的聖經﹗ --------------------------------------------------------------------------------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09 编辑

經題的解釋 佛說八大人覺經 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本為印度迦毘羅衛國的王子,因要了脫生死,救度眾生,於十九歲時,毅然捨棄人間不實的王子虛榮,出家學道;三十一歲時,終於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說法度生四十九年;八十歲時,於娑羅雙樹下進入涅槃。一切佛經經題均有「佛說」二字,即一切佛經均為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此經當然也不例外。 在講說此經經題的時候,我們先要對「大人」這個名詞有所了解,因為這裡所講的大人,不是「大人」、「小人」的大人,也不是指做大官的,或是經營大買賣的才叫做大人。本經不是告訴人升官發財的方法,本經所講的大人,是指辦了生脫死及廣度眾生大事業的人,亦即「菩薩」之意。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翻譯成我國的文字,是「覺有情」,或「大道心眾生」的意思。我們一說到菩薩,有人就會想起供在寺院大雄寶殿中央的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不錯,觀世音、地藏都是菩薩,但這裡所講的菩薩大人,指的是進入佛門已經發心學道的菩薩。 你們或許要問︰人,怎麼可以稱做菩薩?其實,菩薩不是畫像,不是光供在三寶殿裡給人供養禮拜的,菩薩是象徵著活潑潑的人生,有無限的熱情,有無量的悲願,能夠自利利他的才是真正的活菩薩。 世間上只要多一個人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就多一個菩薩。菩薩分很多的階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五十二階位菩薩。觀世音、地藏、文殊、普賢固然是菩薩,是十地以上的妙覺菩薩。但若是發心辦了生死、度眾生大事業的人,也可稱做菩薩,不過,這只能稱做初發心的菩薩,或是才有信的菩薩。 此經有「八」條修行成佛的方法,是辦了生死、度眾生的「大」事業的「人」所應該「覺」悟的「經」典,所以叫做《八大人覺經》。 說起菩薩的覺悟,這就要講到佛教的心要。佛教,就是要使眾生覺悟之教。佛陀為一大事因緣降誕於世,無非要令眾生入佛知見,無非要開導眾生覺悟之路。覺是迷的反面,眾生流浪生死,輪迴六道,迷失了自己本來面目,所以曰迷;現在若能知道輪迴是苦,生死可畏,覺悟到要照此經八條大人修學的法門去實踐,此謂之覺。 把佛陀說的這八條欲令眾生覺悟的道理集合起來,名曰「經」。經就是徑的意思,徑就是路的意思,照著佛陀指示的路徑去走,就能達到了脫生死、自在安樂的境界。凡是道理之所以能被稱做經︰在上要契合歷萬劫而不磨滅的真理,在下要契合千萬變化的眾生根機。本經是佛講說的,而且也是發心的眾生所能修學的,所以經名為《佛說八大人覺經》。 -------------------------------------------------------------------------------- 譯人的考證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佛所說的一切經典,本是印度的梵文,把梵文譯為漢文,一定要有譯者,翻譯本經的譯者,就是後漢沙門安世高法師。 後漢是朝代名,就是我國光武中興的後漢;安息國即是現在的波斯;沙門通指學道的人,華言「勤息」,意即「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之謂。後漢是指安世高出生的時間,安息國是指安世高出生的地方,沙門是指安世高的身分,安世高就是翻譯本經的譯者。 法師安世高,亦名安清,本為安息國的王子,繼位以後,終日勞煩的政治生活,使他極不自由,同時更感到富貴榮華的不實,於是讓王位給他的叔叔,他就披著袈裟,出家學道。法師生有語言天才,通曉三十餘國的語言,尤其精通漢文,博覽群經,而且能聽懂鳥獸的語言,一生神異的事跡很多。在漢桓帝的時候,他從安息國來到洛陽,翻譯的經典共有一百餘部,今日所流傳的大概只有三十多部。法師所譯的經論,義理明晰,文字允正,辭而不華,質而不野,在我國初期翻譯經論的歷史上,安世高法師被譽為諸師之冠,可見他在翻譯史上的地位。 -------------------------------------------------------------------------------- 序文的宣講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東晉時的道安法師把每部佛經都分作三分,就是所謂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如頭,正宗分如身,流通分如腳。道安法師這樣分判,大家都稱讚說︰「彌天高判,今古同遵。」可見這分判的高明。 本經,不是一會所講的,但本經也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仍和其他經典一樣完整。 上面的四句經文,就可把他看作序分,做為本經的開場緣起。 做為佛陀的弟子,早晚應該有固定的修持功課。在佛教裡,各個寺院中大都以《楞嚴咒》、《彌陀經》作為早晚必修的功課。其實照本經的序分來看,要推行人生佛教,要改變身心的氣質,以《八大人覺經》作為早晚稱念的課誦,那是非常確實妥當的。 本經雖然可以作為在家信徒早晚受持的經典,但出家弟子更是要受持。為佛弟子,不分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不管出家在家,只要發心信佛,皈依三寶,依佛教而行,皆名為佛陀的弟子。 佛陀的弟子,要以至誠懇切的心,沒有虛偽,沒有雜亂,不分春夏秋冬,不問白晝夜晚,把這八項菩薩所應覺悟的事理綿延相續,時時繫念,或是高聲誦讀,或是默念於心,這就是最好的修持。 佛弟子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等七眾弟子,這七眾弟子都應該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經》,但研究本經的內容,在家的佛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來受持更為適合! 我們現在把《八大人覺經》的八覺,列表如下,以後我們就按照列表來講解,希望大家至心受持:(表一)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09 编辑

P11.gif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09 编辑

第二講 佛教的世間觀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這是《八大人覺經》說明修學菩薩道、辦了生脫死事業的人,應有的第一覺悟。 在這一段經文裡,也可以說,就是總指佛教的「世間觀」。 經文裡,「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說的是「無常觀」,「四大苦空」說的是「苦空觀」,「五陰無我」說的是「無我觀」,「心是惡源,形為罪藪」說的是「不淨觀」,我先來講說「世間的無常觀」。 世間,就是時間和空間之謂。說明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的時間叫做「世」;指出東、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間叫做「間」。 所謂世間,就是宇宙的意思。古往今來的時間是「宇」,上下四方的空間是「宙」。我人生存在這無限的時間、無邊的空間之中,實有對世間認識的必要。 世間,不光是指森羅萬象的大地,在佛教裡,宇宙和人生,統名之為世間;眾生所依靠的宇宙國土,叫做「器世間」;眾生由惑造業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間」。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因為我們不知道世間是無常的,而引發對世間錯誤的認識,把世間的一切執為實有,貪戀、執著,但誰又能戰勝無常呢? 《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大智度論》也說︰「世間無常,如水月芭蕉,所作滿三界,無常風所壞。」世間上的富貴榮華,固然像是三更大夢,就是我們每天盥洗珍惜的身體,究竟又能活上多少年?世間、身體、心理都在活動,都在變化,都在不停的遷流,「桑田滄海、滄海桑田」,這世間上的一切,哪一樣有永恆性?哪一樣有實在性? 「無常」就是世間的真實,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雲,水上的泡影,鏡裡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世間既是無常的,國土是危脆的當然不用再說。國土不安曰「危」,不實曰「脆」,別項不說,就拿臺灣及日本的地震來說,每一次大地震,財產的損失,生命的死亡,都難以數計,像這樣的國土不就是危脆的嗎? 我們把世間的無常觀解說清楚了,現在再解說四大的苦空觀。 我們常聽到一些不了解佛教的人,也會說一句「四大皆空」的話,不過這四大,不是一般人所誤解的「酒色財氣」叫四大,不是說一個人不貪酒色財氣,就叫做四大皆空了。其實,四大苦空,是佛教對世界本質上的說明。 所謂「四大」,就是指結合物體的四種原素,大至世界、人生,小至一花一草,莫不由四大種的原素結合而成的。這四大原素就是地、水、火、風。地是以堅硬為性,水是以潮濕為性,火是以溫暖為性,風是以流動為性。宇宙間的森羅萬象,哪一項不是仰賴地水火風四大原素所結合而成的?拿人來說,人體的毛髮爪牙、皮骨筋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溺是潮濕性的水大;體溫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人所以能生存,就是因為四大和合,若是四大不調,那就要病了,甚至四大分散,那就是死亡了。人是如此,花草也是如此,比方說,一朵花的成長,一定要有肥沃的土「地」,要有適宜的「水」分,要有溫暖如「火」的陽光,要有流動的空氣和徐「風」,若是缺少一大,花兒就不能成長開放了。 以四大原素和合的我人身體,為什麼要說是苦空的呢?哲學家老聃說︰「吾之大患,為吾有身。」我人的身體,實在就是眾苦積聚而成,在我們的心裡上有貪瞋痴煩惱的痛苦,在我們身體上有老病死的痛苦,在家庭裡有愁衣愁食及恩愛別離的痛苦,在社會上有是非鬥爭、怨憎相會的痛苦,在世間上有風災、水災、震災、兵災等等的痛苦。苦,緊緊跟隨著我們;苦,緊緊的控制著我們,我們就是在苦中討生活。 有些人常聽到佛教說苦呀苦呀的話,以為學佛就是學吃苦的,或者學佛就非要受苦不可。其實這是錯誤的說法,佛教是快樂幸福之教,我們是為了離苦得樂才信奉佛教。 信奉佛教的人,應該先要認識苦,知道苦,才懂得要追求快樂。如果在苦中不以為苦,或是在苦中還以為是樂,這樣的人,怎麼肯修學佛法呢? 知苦,就是入道之門。 過去在一個偏僻的鄉村中,住著一對年老的夫婦,他倆辛苦經營生意,攢了不少積蓄,只是膝下猶虛,一個兒女也沒有。東邊拜,西邊求,都未能如願。年老的夫婦求子心切,想要知道無子的原因,但鄉村之中,沒有有道行的人可問。一天,有一個出家未久的人遊方經過此地,老夫婦一見大喜,請他回去供養,飽餐以後,請他說法,求其開示無子的原因,這位出家未久尚不懂得說法的人,心中很焦急,他真不知道要說些什麼才好。 老夫婦誠心誠意,跪在他的面前,俯伏於地,頭也不抬。這位初出家的人心急如焚,因為自己是一個出家人,也不好說他不會說法,不懂這些道理,這時他忽然覺得做一個出家人真是很難,不覺就脫口說道︰ 『真難呀﹗』 跪在地上的老夫婦一聽,這話說中了他們的心坎,他們覺得這句開示,真是至理名言,他倆為了求一個兒子,怎麼也求不到,「真難呀﹗」這句話讓他倆很有同感,趕緊又叩頭如搗蒜的不住禮拜起來。 這位初出家的人一看這對老夫婦如此虔誠,真沒有辦法可想,他如坐針氈,滿身大汗直流,當他難受到極點的時候,不覺又脫口說道︰ 『苦呀﹗』 這句話在老夫婦聽來,好像暮鼓晨鐘,他倆覺得一點不錯,自己這麼大的年紀,連一個兒女都沒有,苦呀﹗人生真苦呀﹗ 老夫婦聽了深受感動,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起來,初出家的人一看,急得沒有辦法,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還是溜之大吉吧﹗這老夫婦哭了好久,再靜聆開示,沒有聲音,抬頭一看,出家師父已走了,他們覺得這一定是活佛現世,來指點他們迷津,使他們知道人生是苦,從此他倆成為佛法虔誠的奉行者,認真修道,他們終於解脫人生的枷鎖了。 知道苦,才知道求解脫;苦,也是學道的增上緣﹗ 把四大說為苦空觀,這是因為四大所合成的有情生命,以及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幻而不實,在一切虛假之中,還要受著八苦交煎,所以說「四大苦空」。 「五陰無我」的這句經文,是佛教的「無我觀」。 五陰是什麼?五陰就是「我」的代名詞。五陰即指色、受、想、行、識。我人是由物質和精神聚集的和合體;所謂物質,在佛法裡叫做「色」;所謂精神,在佛法裡是指受、想、行、識而言。 色,是變礙的意思。因為有形的物體,都是變化無常而有所障礙的,物和物之間遇到有和合性的便相吸,有抵逆性的便相拒,相吸便成,相拒便壞。 受,是領納的意思。知道苦,叫苦受︰知道樂,叫樂受;不苦不樂的時候,叫不苦不樂受。 想,是取像的意思。攀緣外境,回憶往事,幻想將來,都是想。 行,是造作的意思。由取像而有造作的行動,有時作善,有時作惡,這都是行的力量。 識,是了別的意思。如眼能了別認識青黃白黑,耳能了別認識好惡音聲,鼻能了別認識香臭之味,舌能了別認識酸甜苦辣,身能了別認識冷暖軟硬。 我人業報所集的色身,在時間之流中生生死死,就是這五陰之我。陰是遮蓋的意思,色受想行識的五陰遮蓋了我們本來面目的真如佛性,眾生沉淪苦海就是執著這五陰之我為實有。 五陰無我,就是《心經》裡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五蘊指的就是五陰,能照見五蘊皆空,就能知道五陰無我的意思。 現在五陰所集合的我人身心,明明是真實不過的,我們色心所合的身體,行動自如,要東就東,要西就西,所受的苦樂也是實實在在的,為什麼要說五陰無我呢? 原來,五陰之我,不過是假因緣暫時的和合,不能常住,沒有自體,所以說「無我」。 一說到「無我」,大家總是很害怕,「無我」之聲,像是一個空空的原子彈,要把有情所執的「我」炸得粉身碎骨,無影無蹤,大家對這種大乘無我之理,怎不恐怖呢? 其實,我們若不能照空虛妄的五陰之我,真心之我又怎麼能顯現呢?把虛妄的去除了,真實的就會顯現出來。烏雲消了,朗朗的晴空才會出現。 就是學道多年的人,如不能了知五陰無我,仍然無法獲得解脫,仍然會被世間的一切虛假所囚。 宋朝時,有一位金山的佛印禪師正在講經,聽眾把道場擠得滿滿的,這時官封大學士的蘇東坡居士也光臨聽經,禪師對他打著禪風機語說道︰ 『此間無學士坐處﹗』 蘇東坡也是一個學佛參禪多年的人,聽了以後回道︰ 『何不暫借禪師的四大之身為座?』 『學士﹗你既要老僧四大之身為座,老僧有個問題,你若回答得出,即將身子給你坐,你若回答不出,請將玉帶解下來留在此間永鎮山門?』 『好的﹗好的﹗請你問吧?』 『佛法講四大本空,五陰無我,請問學士以什麼為座?』 滿腹經論的大學士蘇東坡,給佛印禪師這麼一問,問得啞口無言,只得留下身上的玉帶。直到今日,金山江天寺所收藏的蘇東坡玉帶,成了稀世價值連城的古物﹗ 本經說「五陰無我」,最好的解釋還是本經的經文,為什麼說「五陰無我」?因為「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前面我們曾講過,我人身體是由因緣和合而「生」的,因緣離散也就「滅」了;有情的身心,在遷流不息的「變」化著,在昔此今彼的遷「異」著。這五蘊和合的我,是「虛」而不實的,是「偽」而不真的,不能自由,不能自在,「無」有「主」宰。 講過了世間的無常觀、四大的苦空觀、五陰的無我觀,最後應該講到「心是惡源,形為罪藪」的不淨觀。 良心﹗良心﹗雖然大家高叫著人要有良心,但沒有良心的人仍然很多。那些身犯的姦淫,手犯的竊盜,口犯的惡言,主宰著身、手、口去犯罪的,就是心﹗ 那些手拿著硫酸,把自己曾經愛過的人澆毀得面目全非;親身用刀把他曾深夜談心的朋友分屍滅跡,這些慘絕人寰的罪惡,不就是導源於心嗎? 一個人因為有自私的心,所以光明的本性被私心矇蔽了,私心的氣燄高了,什麼義理人情可以不講,什麼損人利己的事情都可以做出。在這個世間上,小如家庭的人我是非,大至社會國家的戰爭,莫不由於私心的蠱惑﹗ 現在的社會,倡導科學的發明,鼓勵藝術的進步,目的不外是增進人類的快樂幸福,但這仍然只是治標,因為科學、藝術並不能完全制止人類的犯罪,所以在科學、藝術之後,若能發揚佛教,用治本的方法,把每個人的良知發掘出來,去除造罪的私心之源,使心不攀緣外境,這才能使世界獲得安寧和平,使人類獲得真正福祉﹗ 世間的人,平常最愛的是美好的身體,最關心的是眾多的財富,但到人生最後的時候,身體、財富卻無法帶走;人在生之日最不關心的是「心」,但到告別世間時,緊緊跟隨我們而去的卻是「心」﹗ 為身體享受忙碌的人多,為自心淨化修持的人少,難怪世間的缺陷是如此之多﹗身體、財富不是我們的,心才是我們的主人翁﹗ 《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又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惡源」,但心也是善源,所謂善惡,只在我們的一念之間罷了。 因為心易造惡,所以招感這有為的身形。假若易惡為善,雖有身體,當下就清淨解脫了。 能照上面說的道理觀想、反省、察看,那就能逐漸脫離生死的苦海﹗所以第一覺悟的經文結尾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上面所講的是《八大人覺經》中的第一覺悟,綜合這一段經文是說,要學菩薩了生脫死、廣度眾生的人,第一應該覺悟的是,人生和宇宙都是不能常住的,這個世間到處都是不安不實,因緣和合的四大五蘊的我,實在說來是苦的、空的、無我的、生滅的、變異的、虛偽的、沒有主宰的。執著的妄心,是罪惡的源流;幻現的色身,是罪業集聚的處所。能懂得這以上的道理,常常思維觀察,就可以漸漸的遠離生死眾苦的輪迴。 把上面的第一覺悟,用表說明如下︰(表二)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09 编辑

p22.gif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09 编辑

第三講 多欲為生死的根本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八大人覺經》中的第一覺悟是說佛教的世界觀;從第二覺悟一直到第七覺悟是說佛教的人生觀。 佛教講到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三際;講到空間,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無量的世界;講到有情,有佛、菩薩、天、人等的十法界眾生。佛教所包含的道理雖很廣泛,但佛教所講的還是以人生問題為主。 說起人生問題,就會聯想到人生所必須的衣食、育樂、婚姻等等的問題上去,其實,這些問題雖然重要,但人生最大的問題還是生死問題。 今日大家所標榜的都是在謀求人類的幸福,但科學的發達,藝術的昌明,文學的優美,政治的進步,並不能完全解除人類的痛苦,因為科學、藝術、文學、政治只能改善人類的生活,但不能解脫人生的生死。 眾生在三界六道裡輪迴,生生死死,受著無窮的苦迫,這都是由貪欲引起的。學術進步,物質文明,並不能叫人少欲知足,欲望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 蘇東坡說︰「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一切學術改進人的生活,但也助長人的欲望,所以科學也好,藝術也好,文學、政治也好,對人類是功罪參半,它增進人類的幸福,也帶給人類苦惱。 欲壑難填的世間,大家爭求著聲色貨利的欲樂,對於欲樂中隱藏的痛苦,並不畏懼,這都是由於眾生迷失本性,在生死輪迴中,以苦為樂,積習難返,終日為欲所囚,而不知道向佛法中尋求解脫。 經典裡有這麼一段故事︰在印度恆河的岸邊,有一隊背著魚籠從市場趕回家的婦女,在路上遇到一陣豪雨,這時,天漸漸的暗下來,但離家還有五、六里的路途,正當她們無法可想的時候,恰好有一個花店的主人留她們在家過夜。屋內全是花,充滿了芬芳的香味,她們辛苦了一天,非常疲倦,但躺下來後,卻怎樣也睡不著,芬芳的花香使她們反而感到不習慣,直到晨雞報曉的時候,她們都還不能入睡。其中有一個聰明的女人,去把魚籠拿來放在床頭,腥味蓋覆花香,這樣,她們才安然的睡了一會兒。 被欲所囚的世間,汙穢腥臭,大家久處其中,反而以為快樂,就如喜聞腥味的那群婦女一般。 當然,欲,不一定完全是壞的,經裡說欲有雜染欲和善法欲之分。內心不淨,貪著外境的名利聲色是欲,有著為人服務的理想從事社會福利的工作,也是欲。所以,每一個人應增長善法欲,而減少雜染欲。 可是,大多數人所追求的是雜染欲,而不是善法欲,難怪佛陀在說法的時候,常常訶欲了。 大家所希望滿足的欲望,不是眷屬增多的欲,就是資用豐富的欲;不是升官發財的欲,就是長生不老的欲。其實這些欲就真能帶給人快樂嗎?父子、母女、師生、僚屬、夫妻、兄弟、親友、僮僕等的眷屬欲是滿足了,但是,親愛的眷屬有時反而成為冤家。「不是冤家不聚頭」,兄弟鬩牆,父子反目,夫婦離婚,僮僕害主,恩愛的眷屬反目後連路人都不如,聰明的人,何必一定要滿足眷屬欲呢? 除了眷屬欲,人的資用欲也很強烈,衣食住行要求其豐富,土地金錢是越多越好,每個人都希望資用方面的物質能夠增加,其實,有時反為資用的物質拖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的生命、人格,往往為資用欲而葬送。財色當前,朋友義氣可以不管,良心道德可以不問,人不成其為人,就給資用欲拖累了。 除了眷屬欲、資用欲以外,還有自體欲,每個人對自己的身體,總希望面容要美麗,力氣要強健,壽命要久長,可是世相是無常的,青春不常在,美貌能幾何?就是古人說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在赫赫的功業之下,也不知受了多少辛苦哩﹗ 綜觀多欲的人,苦惱越多。貪財,得到財不一定快樂,人為財忙的很多;貪名,得到名不一定快樂,人為名累的很多;貪色,得到色不一定快樂,人為色亡的很多;可見「多欲為苦」的這句經文,實如警世的晨鐘﹗ 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的境界就是無欲的境界,人能無欲,品格自然高尚,苦惱自然減少。你看那些功名場中的人物,你看那些坐賈行商的眾生,為了求名求利,不惜曲躬諂媚,說些花言巧語,大家做著欲望的奴隸,還以為快樂,這是多麼的悲哀﹗ 當然,佛教並不是絕對要人禁欲的,佛教是要人遵行中道的態度,對於眷屬、資用、身體等的欲望固然不可縱,但也無法完全脫離,所以,應該以智化情、以行善法欲而離煩惱欲。 翻開印度的歷史,就知道當佛陀住世的時候,印度社會有一部分在家人是縱欲的樂行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儘量使生活奢靡享受;另一部分是修習外道的苦行人,是絕對禁欲的。苦行者不但斷絕男女欲,他們對於衣食住行都是用最刻苦的方法磨鍊自己。對於吃的東西,只用水中的綠苔,或是草根樹皮花果之類聊以充饑,他們不穿衣服,終日裸著身體,有的坐在荊棘之上或是懸岩之邊;有的臥在水邊或是火旁。這些無益的苦行,徒然苦了自己,並不能因苦行而解脫。捨離了樂行欲,又為苦行欲所囚,這終不是解脫的方法。所以佛陀成道後,發出他真理的宣言,要修道者遠離苦行(禁欲)與樂行(縱欲)的二邊,而遵行中道的修行方式。 以慈悲代替貪欲,以智慧融化情感,不讓心中生起雜染欲,自然就不會「多欲為苦」了。 俗話說︰「欲望不多的人,就沒有失望;欲望越大的人,痛苦越多。」又說︰「知足的人,雖臥地上,猶如天堂;不知足的人,雖處天堂,亦如地獄。」我們可以從佛陀的弟子大迦葉塚間修行,從孔子的門人顏回居陋巷,得到證明。從這些道理來看,苦就是由於多欲而來,多欲就是苦的根源。 經文說︰「生死疲勞,從貪欲起。」眾生在六道中生死輪迴不已,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這樣的疲勞辛苦,不就從貪欲而來的嗎? 就拿現實的生活來說,終日營求貪取,做著生活的牛馬,不時患得患失,惶惶不安,這也都是從貪欲而來。 貪欲,實在是可怕得很﹗世間上喪身害命的,往往都是由於貪欲的緣故。你看那飛蛾投火,魚兒上鉤,不就是貪欲所促使的嗎?你看那些因竊盜罪、姦淫罪而被囚禁在監獄的犯人,不都是貪欲所陷害的嗎? 過去,有張、王二人相約出遊,他們在路上撿到一塊金元寶,二人大喜,商量結果,公平均分。路上,姓張對姓王的說道︰ 『這一塊金元寶,讓我們二人遇到,是當地城隍老爺有眼,給我們發財的機會,我們應該買些酒菜到城隍老爺的面前拜拜,感激他的恩惠。』 『這樣很好,你去買菜,我在城隍廟前等你。』姓王的也很歡喜這麼做。 但此刻二人心中各懷了鬼胎。 姓張的心中想︰『這塊金元寶,兩個人分,一人只有一半,這一半能用多久?』 姓王的心中也想︰『這塊金元寶,兩個人分,一人只有一半,這一半能用多久?』 貪欲心裡起,惡向膽邊生。 姓張的想在酒菜裡放些毒藥,害死姓王的,他好一個人獨得那一塊金元寶﹗姓王的見到城隍廟中無人,準備了一把斧頭,想害死姓張的,他好一個人獨得那一塊金元寶﹗ 張、王二人自以為想得妙計,對方決不會知道這一點。 當姓張的酒菜買來,正在向城隍爺求拜的時候,想不到姓王的一斧頭從腦後砍來﹗ 姓張的死後,姓王的歡喜非凡,正想拿著金元寶逃之夭夭的時候,忽然覺得饑腸轆轆,他想何不將供在城隍爺前的酒肉拿下來充饑。他一人自斟自酌,忽覺天旋地轉,藥性發作,不久就一命嗚呼了﹗ 張、王二人因為貪欲過大,皆想獨得金元寶,因此萌發害人之意,沒想到卻害了自己﹗這是因果現報,也說明了一切罪惡都是從貪欲生起的。 我國有句俗語說得好,「橫財不發命窮人」,本來財富並不是靠貪欲而能得到的,發財要有發財的福,沒有福,硬是想滿足貪欲,求富求貴,其結果都是很悲慘的﹗ 發財的福,是從積德、布施而來,並不是從貪欲而來﹗ 多欲既然為苦,生死、疲勞既然是從貪欲而起,那如何來對治呢?經裡告訴我們「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我們在前面講過,欲不一定完全是罪惡的,為社會辦福利的善法欲,不但不會有人反對,還會獲得很多人的讚揚,不過,名利財色的欲過分奢求,社會輿論也不會同情的。雖然名譽、財利、男女、欲食等欲,經裡並不要你完全斷絕,事實上也無法完全斷絕,但經裡要我們「少欲無為」,多欲的人煩惱必多,少欲的人煩惱必少。少欲者心無諂曲,少欲者心不妄求,心無所欲則剛直,心無所欲則坦白,少欲無為的人,就不會為根塵牽累,身心自然就會獲得自在。 艷麗的色相,窈窕的歌舞,美味的飲食,崇高的名聞,給人的誘惑力極強,每每使人蕩情失志。欲海裡飄流的人生,身心怎麼能得到自在安樂呢﹗根本的對策,是遠離煩惱欲海,不要在欲海裡冒險,提高警覺,不受它的誘惑,以定動慧拔的態度,奉行佛教的戒學。雖於飲食,但不為貪圖口味而殺生;雖然聚財,但不貪圖枉法以竊盜的手段取財;雖行夫婦之事,但不邪淫鬧出多角的惡情糾紛;雖然說話,但不說妄言綺語;如果對世間能有這少欲無為的態度,身心固然自在,人間也就沒有紛爭了。(表三)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09 编辑

p31.gif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09 编辑

第四講 知足為守道的根本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本經第二覺悟說的是多欲為生死的根本,在這第三覺悟裡是說知足為守道的根本。要離生死先除欲,要修正道先知足,不知足的人,修道永遠不能有所成就。 一般人對於這塵勞的世間,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金錢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萬,名位做到縣長想當省長,當了省長又想做部長。 有一首不知足的歌,形容一個人「心無厭足」是非常貼切的。歌云︰ 終日忙忙只為饑,才得飽來又思衣; 衣食兩般皆俱足,房中又少美貌妻; 娶得嬌妻並美妾,出入無轎少馬騎; 騾馬成群轎已備,田地不廣用支虛; 買得良田千萬頃,又無官職被人欺; 七品五品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 一品當朝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時; 心滿意足為天子,更望萬世無死期; 總總妄想無止息,一棺長蓋抱恨歸。 不知足的人,就如生活在永無滿足的欲望裡。 很多人就是在功名富貴永無滿足的欲望裡,苦苦惱惱地度過了寶貴的人生。 世間的禍患,人生的罪惡,都是由於心無厭足而來,人雖然明明知道「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但活一天,總要對這個世間貪求一天。 傳說中的佛子呂洞賓,由仙道皈依佛教,一天想要試試人間的眾生根機如何,是否可以度化?他化作一個老頭兒的樣子降臨凡間,在路上,正好遇到一個小孩子,他就上前問道︰ 『小朋友﹗你希望得到什麼嗎?只要你把希望說出來,我都可以滿足你。』 這個小孩心想,世間最貴重的就是黃金,有了黃金什麼事都可以做,因此他就回答道︰ 『我希望有一塊黃金。』 呂洞賓當即用手向身旁的石頭一指,一塊大石頭忽然變成黃金,呂洞賓就說道︰ 『小朋友你把這塊黃金拿去,作為我們的見面禮吧﹗』 這個小孩子被呂洞賓點石成金的情形愣住了,但他思索了一會兒,就說道︰ 『我不要這塊黃金了。』 『為什麼不要呢?』呂洞賓也被弄得莫名其妙。 『我要你的手指﹗』小孩子說。 『你要我的手指有什麼用呢?』 『剛才你說要滿足我的希望,這塊黃金承蒙你給我,但一塊黃金有用完的時候,若是你把手指給我,當我要錢用的時候,就可以點石成金了。』 這個小孩子貪得無厭,不識好人心,讓呂洞賓著實失望,他也自嘆眾生難度了。 眾生的「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這是不容否認的,貪欲越多,增罪越多。可是大家都沒有想到,「大廈千間,夜眠幾尺?積資巨萬,日食幾何?」在那些萬貫家財的後面,不知隱藏著多少的罪惡﹗名譽高位之中,不知潛伏著多少陷阱﹗ 增長罪惡的非法多求,約而言之,有如下幾點︰ 第一是竊取他物,如小偷、強盜、土匪,專以掠奪他人的財物為主。 第二是抵賴債務,如借他人的財物,到期不肯歸還,倒賬、抵賴、損人利己。 第三是吞沒寄存,如有人因事他去,將東西存放,待到領取時,否認其事。 第四是欺罔共財,如兩人合夥經商,於共得的利潤他要獨占,賺了一萬,他只肯說五千。 第五是因便侵占,如私取公物,或是偷工減料,假公濟私等等均是。 第六是藉勢苟得,如貪污舞弊,欺騙敲詐,以顯赫的勢力使受損的人不敢伸張。 第七是經營非法,如開設酒家、舞廳,或是屠宰為業,或是販賣殺生用具(如釣魚具)。 人心沒有厭足,非法的貪求就不會停止。本來,穿衣服只為了遮體取暖而已,但有錢人的衣衫,力求綾羅緞帛;吃飯只為了充饑而已,但有錢人的三餐,非要山珍海味;住處只要能避風雨就好,但有錢的人非要雕樑畫棟;在享受方面,大自然的山水花草不夠,還要跳舞打牌。以有限的物質,要想滿足心無厭足的欲望,這怎麼能夠?因此就不得不作非法的多求了。像上面說的非法多求,不擇手段,損人利己,實是增長彌天的罪惡。 在欲望的生活裡打轉,因為心無厭足,所以不得不作非法的多求,但如在修道的菩薩來講,他們就會「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了。 中國佛教史上的第一功臣,晉朝的道安法師,有一天,一位護法居士郄派人送了一千斛白米給他作為寺中的齋糧,但寺中沒有這麼大的米倉,好不容易,道安法師騰出三間樓房,才把這一千斛白米裝進去。 於是,道安法師回覆了郄超居士一封信,信裡說︰ 「承蒙你送給我們一千斛白米,但卻增添了我們很多收藏的麻煩﹗」 一般人總是嫌東西少,而道安法師卻嫌東西多,這是聖者的胸襟,這是菩薩對世間的態度﹗ 覺悟的修道者,對於世間物欲的看法是,多求的結果是窮,喜捨的結果才是富,東西多了,心為形役,生活反而得不到安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3 07:13 , Processed in 3.512369 second(s), 19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