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049|回复: 1

大足石刻“病危” 拯救陷困局或将消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4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大足石刻
  中国佛教新闻网讯 大足石刻,一个罕见的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从唐末宋初诞生至今,已走过了久远的历史长河。1999年12月1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当时给予的评价是: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然而,这一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现已变得满目疮痍。记者近日在走访中更获得一个惊人的说法:这个石刻终将面临消亡!那么,大足石刻残破的症结究竟何在?我们又该怎么去保护它?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久病”不愈,部分造像风化如同散沙

  2007年8月27日,“咚”的一声轻响,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一只手指,掉到了地上。闻讯赶来的大足石刻博物馆馆长黎方银当时悲伤的发现:这根手指风化得如同散沙。

  精魂之后,这座被称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精华、“国宝中的国宝”的千手贴金造像很快就被四层脚手架层层围住并严格限定参观人数,人们只能通过脚手架的间隙一窥来想象这座佛像曾经的金碧辉煌。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全名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自在菩萨”。造像采用纵横交错,上下重叠,反侧相承,深涉错落的布局,在88平方米的石崖上,雕刻出829只手。这些手纤细修长,千姿百态,金碧辉煌,构成了一幅犹如孔雀开屏的绚丽画面,令人眼花缭乱,心摇目眩。千手观音手中所执的各种法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宋人民的生活用具,劳动工具,以及战争武器,在历史文物考古上有着重要作用。

  “金箔脱落情况严重,现在千手观音就像穿了一件破衣服,并且这件破衣服还在不停的受损。”对千手观音有多年研究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金华透露,塑像上千只手的每一只受损情况都不一样,都需要根据其特点针对性修复。

  记者日前小心翼翼地登上脚手架近距离观摩这座石像。偌大佛像身上的贴金几乎全部起壳甚至脱落,有的地方还翻卷起几层金箔,露出惨淡的灰白色石身。佛像脸上的斑斑铜绿,犹如道道泪痕,挂在观世音菩萨慈祥肃穆的面颊。

  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调查,目前,千手观音面临石质病害、彩绘病害、金箔病害等32种病害,其中石质病害和金箔病害尤其严重。调查结果显示,千手观音石质病害中的断裂、粉化等,彩绘中的粉化、起甲等,金箔中的分层开裂卷曲、崩裂等病害,已危及到千手观音的完整性和艺术价值,有媒体甚至形容,千手观音已“病危”。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其他众多造像身上。在位于大佛湾崖壁北崖的“地狱变相”造像区,严重的风化一度使石像以鳞片状、粉末状风化剥落。那些长期暴露于室外的佛造像大多面目斑驳,全无风骨。

  有专家表示,造成大足石刻石造像损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风化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大足石刻风化有物理风化:包括温度、水、风的影响;生物风化:生长在造像岩体裂隙中植物根系的劈裂作用,加上植物分泌的酸性物质,都对石质形成了破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足县气候湿润,石刻海拔高,重庆主城工业废气流动到大足,使石刻常年受到酸雨、酸雾的侵蚀。一些石刻因此出现了起壳、空鼓、掉脱等现象。“酸雨对石刻造的腐蚀性是巨大的,它使造像轮廓模糊,呈粉沙状脱落。近十年的腐蚀、剥落,要抵得上无污染环境中上百年的腐蚀和风化。”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高级工程师燕学锋在接受采访时说。

  人类自身也成了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在大足石刻,一位姓秦的导游告诉记者,自1999年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大足石刻的参观人数逐年增加,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腐蚀石像,不文明的参观行为也对石刻构成破坏。

  在有大足石刻第一窟的大佛湾“圆觉洞”,这里珍藏着大足石刻目前保存最为精美的石刻造像,但在采访时记者就看到,尽管在洞中显要位置摆放着禁止拍照的“警示牌”,但是来访的客人却经常视而不见,闪光灯不停。“拍照的人有些还是贵宾。”秦小姐说。

  据记者调查了解,截至2009年末,在大足石刻总共5万多尊造像中,有近80%因为风化等受损。“损害情况非常严重!”黎方银1月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
大足石刻群面临严重风化影响
  “马拉松”式救赎路上资金成绊脚绳,亟待完善现行保护法规

  或许是人们已经意识到是该对这片佑护了自己千年的佛像群进行反哺的时候了。在采访中,“大足石刻病了,千手观音在哭”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

  据记者了解,为了保护这一瑰宝,这些年里,大足,甚至整个重庆都没有少费心思。

  1998年6月1日,《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办法》正式生效,大足石刻的保护首次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固定。随后,大足县《关于加强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文物区管理的通告》等法规和规章出台,使大足石刻的保护工作有章可循。

  2004年12月,“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协调小组”成立,当地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具体的保护思路:由大足县政府细化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经市发改委等部门组织专家评审,指导修订大足石刻保护,并按轻重缓急,建立“大足石刻文物保护项目库”,最后再根据具体项目争取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用于大足石刻保护。

  但伤痕累累的千手观音,似乎在告诉人们:此前的这些保护都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近几年里,每年国家和重庆市县两级政府用于大足石刻的保护经费在2000万元左右。”黎方银就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2009年全年,大足石刻进行了包括安防工程、消防供水及常规维护等在内的花费就近2800万,这还不算其它小型保护费用,“虽然国家、市、县为保护大足石刻作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保护任务的艰巨性与保护资金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十条和《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办法》第十六条中,都有“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类似严格规定,究竟大足石刻的营业收入是否做到专款专用了?

  据调查了解,仅2009年全年,重庆大足石刻的门票收入就达3000多万元,就其去处,有关人士的说法是“全部上缴财政后,再由他们根据需要拨付”。

  但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我国文物保护的资金拨付比较特殊,相关部门每年没有固定拨付的约定,而是由文保单位根据项目需要提出申请,最终再由国家文物局、地市县两级财政根据需要拨付。“根本没有具体规定哪个部门占多少比例,主要看项目灵活掌握。”

  记者在查阅两个条文发现,两个规定均没有明确的保护经费划拨界定。黎方银当年就亲自参与了《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谈及此,他也困惑地表示“当初曾考虑过具体资金拨付额度和比例问题,但最终没能具体落实。”
发表于 2010-1-15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18:12 , Processed in 0.15630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