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09|回复: 1

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同一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几年来,保护文化多样性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然而,如何科学地保护文化多样性?如何既保护文化多样性又增强文化的同一性?如何既保护优秀传统又避免出现不分良莠、全盘保护及排斥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文化保守主义现象?这些问题,涉及中华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问题,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演讲人:何星亮
  演讲人简介: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著作有:《边界与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西北边界大臣的察合台、满、汉五件文书研究》、《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图腾与中国文化》、《中国自然崇拜》和《中国少数民族文明史》等。
  中华民族文化既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同一性和互补性的特性。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多样性是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同一性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我们既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增强同一性或共同性,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国家的认同。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保护和发展,同一性也在不断地增强。各民族、各地区既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形成了超越各民族、各地区的共同的文化模式;既满足了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生活的需求,又提供了各民族、各地区相互认同、和谐共处的基础。多样性与同一性并行不悖的历史经验,为今后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多元文化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借鉴。
  多样性:千姿百态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在不同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创造与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各不相同,不同的环境形成不同的文化体系。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世界各地的绘画、雕刻、泥塑等,风格迥异,别具一格,说明文化多元性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便存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更为明显,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具有明显的多样性或多元化特点。迄至当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没有文化完全相同的民族,就像世界上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一样。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十分明显。一是宗教文化的多元性,中华民族文化是由儒教为主,与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文化和其他早期宗教文化整合而形成的文化。二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民族文化是由汉族文化即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整合而成的文化。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传统,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音乐、人生礼仪、岁时礼仪等,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三是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地域辽阔,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区均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各民族的文化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从现有资料来看,没有一个民族各地区的文化是完全相同的,同一民族不同地区或不同支系的文化均有所不同,无论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还是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等,均有较大的差异,有些民族甚至差异悬殊。从宗教信仰来看,有些民族的成员,信奉本民族的传统的宗教,如萨满教、东巴教或巫教等;有的信奉佛教或道教;有的则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有些成员则信奉多种宗教。从语言来看,差异性更为明显,不少民族方言差异明显,有些民族甚至使用完全不同的语言,如裕固族分东西两部,东部裕固语使用蒙古语,而西部裕固语则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景颇族使用两种语言:景颇语和载瓦语。瑶族内部分别使用勉语、布努语、拉珈语;高山族各族群分别使用布嫩语、排湾语、阿眉斯语等。从民族艺术来看,同一民族不同支系或不同地区的舞蹈、音乐等均有所不同,各具特色。从习俗来看,不同地区和不同来源的民族支系风俗有别,如人生礼仪、岁时礼仪等均有差异。民族服饰也一样,如苗族、瑶族、彝族等,各支系、各地区的服饰均不相同,多姿多彩。
  同一性:从古至今
  文化的同一性即同质性、共同性或统一性。中华文化起源的多线性、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中华文化的同一性、共同性和统一性更不应忽视。事实上,同一性或统一性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存在于多样性之中。
  (1)中华民族文化不是56个民族文化加在一起的总称,它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步交融、整合而形成有机的文化整体。这一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2)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主要源流的华夏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参与创造的。创造华夏文化的中原人融入了大量的北狄、匈奴、羌、鲜卑、乌桓、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及南方的苗蛮、百越等民族,并大量吸收了这些民族的文化。因此,华夏文化不专属于汉族而是共属于中国各民族。
  (3)各民族、各地区在长期的文化互动、交流中形成同质化和一体化现象,并逐步整合成一个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模式。作为主流文化的华夏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模式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4)文化多样性是各民族各自认同的文化基础,而文化同一性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越于地方和族群之上的历史文化大传统,它是所有中国人认同的文化基础,也是世界上所有华人认同的文化基础。许多近现代少数民族著名人物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正是基于这种文化认同。
  (5)地区性、族群性的文化具有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历史长河中,作为历代王朝的主流文化渗透到大多数民族文化之中,如闻名中外的纳西古乐是古代中原音乐传入纳西族地区并经过纳西化后形成的,满、回、壮、土家、纳西、白等大多数民族都基本上以主流文化作为本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藏族和维吾尔族等民族在历史上也程度不同地吸收了主流文化,如古代维吾尔族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创作《福乐智慧》(大约成书于1069年),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该书的形成受《论语》、《大学》的影响很大,在益智增知、养德修善和治国方式等方面,基本上与《论语》、《大学》等经典相同。
  (6)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华主流文化为正统文化,采用历代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等。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匈奴人、鲜卑人、氐羌等少数民族建立16个政权及北魏政权,都认同当时的华夏文化,许多统治者以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为荣,并积极倡导汉化,如匈奴刘渊、赵聪、刘曜,鲜卑慕容廆、慕容翰、慕容宝、慕容德、拓跋嗣,氐族苻坚、苻融、苻登,羌族姚苌、姚兴、姚泓等人汉化程度都很深。如刘聪“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余篇”。拓跋嗣“礼爱儒生,好览史传”。此外,当时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大力兴办教育,崇尚儒学。如前赵刘渊“立大学于长安宫东,小学于未央宫西,……选朝贤宿儒明经笃学以教之”。后赵石勒、前秦苻坚、前燕慕容廆、后秦姚兴等也都重视兴办儒学,其中尤以苻坚最为突出,广修学宫,广收儒生。拓跋珪建立北魏后,也设国子太学,并为五经群书置博士官。拓跋焘“起太学于城东,祀孔子,以颜渊配”。元朝、清朝统治者对儒学的认同远远超过历代少数民族统治者,并把主流文化作为全中国的正统文化,尊崇儒家思想和价值观,其重视程度甚至超过历朝。如元武宗加封孔子尊号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是当时孔子的最高封号。清朝也一样,尊奉儒学和孔子,清顺治二年,世祖福临加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采用的政策也多为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清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基本国策“修其教(礼仪)不易其俗;齐其政(刑罚)不易其宜”措施,最早见于《礼记·王制》,是儒家重要政治思想之一。
  (7)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大一统”思想,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体化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向心力。“大一统”思想根植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他们坚信,国家统一则各族共享太平,安居乐业;山河破则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在“大一统”信念的驱使下,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皆以一统“天下”为己任,在分治中谋求统一九州,在统一中谋求长治久安。古代中国曾四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即汉、唐、元、清时期,前两次由汉族统治者完成的,而后两次是则是由少数民族完成的。在大一统时期,疆域空前广大,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一体化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共同性不断增多。尤其是在清代,强调华夷不分、中外一体(即内地与边疆为一整体),采用多种措施,推进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
  (8)各民族、各地区选择普通话和汉字作为共同交际的语言和文字。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北京话,是在融合许多少数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北方持续动荡,民族之间冲突不断,同时也促成中原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吸收,逐渐形成元代白话、明清官话,最后演变为北平话,中原古汉语在北方完全消失,真正的古汉语保留在南方各大方言中,尤其是客家方言、闽南方言和广州方言等,保留较多的古汉语。因此,现在的北京话具有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成分。现在普通话不仅是各地汉民族的交际语言,而且是全国各民族共同交际语言,同时也是同一民族不同支系之间的交际语言,如苗族、瑶族等,各支系方言差别很大,彼此不能用本民族语言交流,通常以汉语作为交流的工具。
  (9)中文是大多数民族通用的文字,不仅现代如此,古代也一样。虽然汉族有八大方言,但文字却是相同的。少数民族也一样,虽然语言可能不同,但大多数民族都使用中文,即使在边疆地区也一样。例如,新疆自汉代以来便开始使用中文和民族文字两种文字的钱币。一种称汉佉两体钱,在和田古城址出土,直径2厘米,重14.8克,打压而成。正面是篆书六个汉字:“重廿四铢钱”,背面是佉卢文:“大王,王中之王,伟大者,矩伽罗摩耶娑”。佉卢文中央为马形图案,作走势,故亦称“和阗马钱”。这种钱币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两种文字制造的钱币。另一种是汉龟两体钱,在新疆轮台古城出土,铜质,圆形方孔,直径1.3~2.2厘米。正面为汉文“五铢”,背面为古龟兹文。据有关研究,汉佉两体钱的使用年代是汉代至晋代年间,主要流行于当时新疆于阗国(今和田地区)。汉龟两体钱使用时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刻有两种文字的钱币可以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新疆自汉代以来便由中原王朝管辖;二是说明古代西域有许多汉人,如果汉人不多,就没有必要铸造两种文字的钱币;三是说明早在汉代,新疆就使用双语,汉语是各民族共同交流的语言;四是说明从汉代以来,中文便是西域各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文化的多样性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但并不是彼此分立、相互脱离。文化的同一性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这一共性是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难分难解的关系,并在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之上形成一般的东西,即共同的、普遍的属性。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它们反映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联系。文化的同一性不能脱离多样性而存在,同一性寓于多样性之中,没有多样性就没有同一性。
  多样性与同一性是中华民族双重认同的基础。就民族认同而言,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都具有双重认同:既认同中华民族,也认同本民族。中华民族是最高层次的认同,也是最基本的认同;本民族是第二层次的认同。文化是民族自我认同的基础,每一个人都有对自己身份的自觉认识,如果不明确自己是什么人,就会出现认同危机。文化的多样性是各民族自我认同的基础,而文化的同一性则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
  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数千年而经久不衰,与历代统治者能够较好地处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有密切的关系。多样性或多元化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人生礼仪、岁时礼仪、节日、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杂技及各种工艺等)及衣食住行等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方面。历代王朝在处理多元的问题,一般实行“一国多制”、“文化多元”的政策,强调“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俗而治”等。在宗教方面,也实行宗教多元和包容的政策,充分利用境内各种宗教来维护社会秩序。不同宗教信徒之间,基本上能够和睦相处,共生共存。尤其是清代,“一国多制”、“文化多元”和“宗教多元”的方针得到充分的体现。
  同一性或一体化特征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法律和价值观层面。秦在统一全国后,实行政治经济和文字上的一体化,其内容包括“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等几方面。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统一全国各地的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全国的车辆和交通规范,统一法律。通过礼的统一、政令的统一和制度的统一来维护秦王朝的政治。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和价值观逐步成为全国的主导观念,但各地的风俗礼仪和艺术等仍各自保留自己的特色。两千多年来,虽经多次改朝换代及统一和分裂循环的政治局面,但作为凝聚全国各族的儒家价值观却长期不变,而且得到发展。即使是在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仍以儒家思想和价值观作为中心,其重视程度甚至超过历朝。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首领、哲学家和思想家,都主动提出学习儒家文化,吸收了大量的儒家思想和价值观,并与本民族的思想与价值观融为一体。近代以来,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各民族都把北京话为代表的官话作为共同交际的语言,一体化趋势更为明显,同一性得到明显的增强。一体化或同质化趋势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一性的增强保障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在中国历史上,文字、法律和核心价值观的统一,不仅对维护国家的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凝聚全国各民族和海内外华人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南北方之间,八大方言群之间,各民族之间,生活习俗和心理意识均有较大的差异。然而,在历史上,汉语言文字成为大多数民族的通用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和价值观也成为大多数民族的主导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统一的文字,没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就不可能有统一的中国,中华民族文化也不可能历五千多年而连续不断。
  因此,我们要解决好多样性与同一性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要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有些知识分子借保护文化多样性为名,行文化保守主义之实,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分良莠,全盘保护,排斥本民族之外的其他文化,反对在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学,反对普及普通话,反对引进和接受先进文化等。这些都是违背文化发展规律的。如果只强调保护多样性,而不强调增强共同性,则多样性和差异性将会逐步扩大,统一性或共同性将会逐步削弱,中华民族也就将失去文化认同的基础,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增加国家意识也就会成为空话。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两者并重,不可偏废,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发表于 2010-1-12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18:20 , Processed in 0.15379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