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110|回复: 10

[说说布施网] 大智慧(禅悟)—(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3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15 编辑

大智大慧—001
洞山禅师责问云居禅师道:“你不在禅堂用功,到底跑到哪里去了?” 云居禅师回答:“我去爬山了。” 洞山禅师问:“爬哪一座山?” 云居禅师答:“没有一座山值得我爬!” 洞山禅师问:“你的意思是说,所有的山你都已经爬过了吗?” 云居禅师道:“也并非如此。” 洞山禅师问:“那么你总得找个出路呀!” 云居禅师道:“没有出路。” 洞山禅师问:“假如你没有出路,又怎么能和我相见?” 云居禅师道:“如果我有出路,那我就跟老师隔山住了!” 不久,洞山禅师又一次问云居禅师道:“你去哪里了?” 云居禅师答道:“我去爬山了!” 洞山禅师进一步问:“有没有爬到山顶呢?” 云居禅师真诚地回答道:“有!” 洞山禅师再问:“山顶上有人吗?” 云居禅师照实说道:“没有。” 洞山禅师嘲笑道:“可见你根本就没有爬到山顶!” 云居禅师不服气地说道:“假如我没有爬上山顶,怎知山顶上没有人呢?” 洞山禅师道:“你为什么不住在那里呢?” 云居禅师道:“我并非不愿住在那里,而是那里有人不允许我住!” 洞山禅师哈哈大笑道:“我很早就想可能你已经到过那山上了。” 【智慧】:修道如同爬山,过程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是否已经到达过山顶、山顶上的风光感受如何,也只有自己知道。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15 编辑

大智大慧—002 粥 与 茶 赵州禅师非常注重生活中的佛教,处处从生活里表现他的禅风。 有几位学僧前来问禅,第一位学僧问道:“弟子初入丛林,请求老师开示!” 赵州禅师不答反问道:“你吃粥了吗?” 学僧回答道:“吃粥了。” 赵州禅师指示道:“洗钵盂去!” 第一位学僧因此开悟。 第二位学僧前来问道:“弟子初入丛林,请求老师不吝开示!” 赵州禅师不答反问道:“来多久了?” 学僧回答道:“今天刚到。” 赵州禅师再问道:“吃过茶没有?” 学僧回答道:“吃过了。” 赵州禅师指示道:“到客堂报到去。” 第三位学僧因在赵州禅师住的观音院参学十多年,所以也上前问道:“弟子前来参学,十有余年,不蒙老师开示指导。今天想告假下山,到别处去参学!” 赵州禅师听后,故作大惊道:“你怎可如此冤枉我?自从你来到此地,你每天拿茶来,我为你喝;你端饭来,我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顶礼,我低头;哪一处我没有教导你?怎么能胡乱冤枉我?” 学僧听后,不由得用心苦参禅师话的深意。赵州禅师在一旁提醒道:“会就会了,假若用心分别,思惟则离道远矣!” 学僧似有所悟,问道:“如何保住呢?” 赵州禅师指示道:“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智慧】:所谓佛法、禅心,都应该不离生活。吃饭吃得合味是禅,睡觉睡得安然也是禅。离开生活,要佛法何用。
发表于 2010-1-3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15 编辑

善哉
发表于 2010-1-3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15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0-1-6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15 编辑

大智大慧—003 没时间老 佛光禅师的弟子大智,出外参学20年后归来,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述说在外参学的种种见闻,佛光禅师带着欣慰嘉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老师,这些年来,您老一个人还好吧?” 佛光禅师满意地说:“很好!很好!讲学、说法、著作、写经,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种更欣悦的生活了。每天,我都忙得很快乐。” 大智关心地说道:“老师,您也应该多注意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 第二天清晨,大智还在睡梦中,就隐隐听到从佛光禅师的禅房传来阵阵诵经声。接下来一整天,佛光禅师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徒开示,讲说佛法,总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与信徒的交谈告一段落,大智担心地问佛光禅师:“老师,分别这20年来,您每天的生活这么忙碌,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 佛光禅师道:“我没有时间老呀!” “没有时间老”,这句话后来一直在大智的耳边响着。 【智慧】:时间只是生命外在的刻度。
 楼主| 发表于 2010-1-6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15 编辑

大智大慧—005 不在别处 有一天,洞山良价禅师问云岩禅师道:“老师,如果您百年以后,有人问我您的相貌风姿长得如何,我该怎么回答?” 云岩禅师答道:“我不在别处。” 对此回答,洞山禅师沉思不已。 云岩禅师道:“良价上座,对这种事情,你要加倍小心,慎重处理。” 洞山良价禅师仍满怀疑惑,不知道云岩禅师为何如此提示他?难道问这种问题犯了什么忌讳? 后来,有次洞山禅师过河,看见了自己应在水中的影子,突然醒悟到以前云岩禅师对他说的话,于是便作了一首偈:“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洞山禅师赶回到云岩住的地方,欣喜地说道:“老师,不管什么时候,就算经过千劫万难以后,您的风姿道貌我已经知道了。” 云岩禅师却严肃地说:“我不在那时!” 洞山禅师立即领悟,连忙说道:“不在别处,不在那时!” 【智慧】:真正的信仰是建立在岩石上的,而其他的一切都颠簸在时间的波浪上。
发表于 2010-1-6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15 编辑

发表于 2010-1-6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15 编辑

发表于 2010-1-6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15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15 编辑

大智大慧—007 老 与 小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礼完佛后,便到客堂休息。才坐下来,就听到一位年轻的知客师对身旁年事已高的无德禅师喊道:“老师,有信徒来了,请上茶!” 过了一会儿,又听到那位年轻的知客师叫道:“老师,佛桌上的香灰太多了,请把它擦拭干净。” “拜台上的盆花,别忘了浇水呀!” “中午别忘了留信徒用饭。” 这位信徒见年老的无德禅师在知客师的指挥下东奔西跑,有些于心不忍,就问无德禅师:“老禅师,知客师和您是什么关系呀?” 老禅师非常自豪地答道:“他是我的徒弟呀!” 信徒大惑不解地问道:“这位年轻的知客师既然是您的徒弟,为什么对您如此不礼貌?一会儿叫您做这,一会儿要您做那!” 老禅师却非常欣慰地说道:“有这样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气。信徒来时,只要我倒茶,并不要我讲话;平时佛前上香换水都是他做,我只要擦一擦灰尘;他只叫我留信徒吃饭,并不叫我去煮饭烧茶。寺内上下一切都是他计划、安排,这给我很大安慰。否则,我就要很辛苦了!” 信徒听后,仍满脸疑惑地问道:“不知你们是老的大?还是小的大?” 无德禅师道:“当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更有用呀!” 【智慧】:每一种工作都蕴藏着无穷的乐趣,只是有些人不懂得怎样去发掘他们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1 17:43 , Processed in 0.21857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