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777|回复: 11

[大德开示] 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0:59 编辑

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 释圣严 2005年9月17日星期六(如意-重新编辑) 一、诸宗共尊的经典 《法华经》具称《妙法莲华经》,在中国先后六译,而三阙三存,即是第三译的《正法华经》,第五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莲经》,第六译《添品妙法莲经》,盛行而久行不衰的则为罗什三藏的译本。(注 1) 《法华经》对于中国佛教的重要,是非常凸出的,一般人仅知天台宗根据的主要经典是《法华经》。(注 2)其实中国佛教大乘诸宗的代表人物几乎都跟《法华经》有渊源,例如三论宗的吉藏大师撰有《法华玄论》、《法华玄疏》、《法华游意》。(注 3)法相宗的玄奘在十一岁时,即诵《维摩》及《法华》二经。 (注 4) 玄奘的弟子窥基撰有《妙法莲华经玄疏》。(注 5)律宗的道宣十六岁诵《法华经》二十天即能通彻,嗣后并为之撰《妙法华莲华经弘传序》。(注 6) 华严宗的澄观也曾习《法华》及《维摩》等经疏,并曾修行智顗编撰的《方等三昧》。(注 7)因为《法华经》自称是「诸经中宝」,(注 8) 又自说此经是「诸经中王」。(注 9)而且在佛法的理论及修习的方法上,此经涵盖深广,从初机的二乘佛法,至最高的空如实相,所谓开三乘会一乘,又所谓开权显实及摄□归本。所以不论站在任何角度看,此经是相当重要的。 ------------------------------------------------------------ 二、法华经所见的修行方法 佛法的指归是以实证无相的空慧为目标,但其既属无相又是空的,所以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通达,故在《法华经》方便品说这是「第一希有难解之法」。 (注 10) 因了众生需要,此经便开示了种种理论及实践的法门。并且要求从「信受佛语」开始。(注 11) 其实,不论世法及佛法,均当以信受为入门的第一步。 佛法重视理论也重视实践,从理论及实践而亲证「无名无相,实无所有」的「诸法如实相」,(注 12) 便可达于超越理论也超越实践,「一切语言道断」。(注 13) 佛法的实践方法,根据杨郁文居士编着《阿含要略》, 佛法目的在于实践,佛法基础即在要求实践增上善学、增上信学、增上戒学、增上意(定)学、增上慧学。(注 14) 由此五个大项目而衍出三藏教典。《法华经》的修行方法,虽然看来庞杂,实则亦未离开这个基本的范围。 现在且将全部《法华经》共二十八品之中所见的修行方法,用表格条列出来,并且作成统计数字,便可看出《法华经》的主要及次要的修行方法是那些项目: 根据统计所知,《法华经》的修行方法,在全经二十八品之中,共有六十个项目,每一个项目于每品出现一次或多次,均以一项计算。在此六十个项目中,于二十八品经文之内,出现最多者,有二十二个品目,最少者仅出现在一个品目的经文之中。现将其统计数字,介绍如下: 1 为他人说此《法华经》,计二十二品。 2 受持此经,计十九品。 3 读诵此经,计十八品。 4 供养此经及供养宝塔,计十五品。 5 得深智顗慧及修习禅定各计十三品。 6 头面礼足及赞叹功德,各计十二品。 7 自书教人书,计十一品。 8 持大乘戒及精进勇猛,各计十品。 9 广闻如来法及低头合掌,各计九品。 10 着忍辱铠、恭敬诸佛、信受信解及起塔供养,各计七品。 11 如说修行,各六品。 12 独处山林静处、大慈悲心、柔和心、护持法藏,各计五品。 13 布施、称名念佛、瞻仰尊颜,各计四品。 14 集众听法及随喜各三品。 15 法华三昧、音乐供养、尊重、问讯、求无上道、善答问难、现一切色身三昧、陀罗尼咒,各二品。 16 仅在仅在一品中出现者则有画佛像、绕佛、供给走使、以身为床座、不惜身命、不说人过、不说经典过、 不轻余法师、不说人长短、不称名说小乘过、不称名赞叹小乘、不以小乘法答、不希供养、不轻骂学佛道者、不戏论诸法、平等说法、立僧坊、供养众僧、供养赞叹声闻众僧、自燃其身供养佛、燃手指供佛塔、燃足一指供佛塔、三十七助道品、求索此经。 出现项目最多的〈安乐行品〉,几乎像是《梵纲菩萨戒 》及《瑜伽菩萨戒本》,对于修行者在身、口、意、誓愿,四个范围的行为规定,极其严格。出现项目少的的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仅紧两个项目,一是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二是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此二品的前者是一经中修行方法的最高究竟法门,后者是最普遍及最受一般初机学佛者所信信受奉行的法门。 在《法华经》中最奇特的修行方法,是〈药王站萨本事品〉中介绍的烧身,烧指供佛的舍身法门,可为难行能行的的大苦行。其次奇特的行方法则为〈常不轻菩萨品〉的见到四众皆予礼拜,并称「我不敢轻于汝等,如等皆当作佛」。至于综合性的修行方法,则出于最后一品的〈普贤菩萨劝发品〉,标明了以三七、二十一日为一期的法华三昧修行法。 (注 15) 依据前面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法华经》非常重视「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也可以说,《法华经》对于大众所教授的修行方法,着重在于受持此经、读诵此经,为他人转说此经。修此三项均有无量功德,却在〈随喜功德品〉中特别强调为他人说的功德最大,乃至「劝于一人,令往听法」,「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 终不瘖□, 口气不臭, 舌常无病...... 无有一切不可喜相...... 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注 16) 这也就是鼓励后人,应该随分随力弘扬佛法,广度众生。 于《法华经》中经常出现的句型有:「爱持、读诵、解说、书写」;「受持、读 诵、思惟、为他人说」;「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等。在这中间,或是受持、读诵、书写,或是受持、读诵、为他人说,都是为了相同的目的,即是在得经之后,当受持,受持之后,当常读诵,读诵之时当解其经义,明义之后当广为人说,同时为了使得经典流布于广大的人间,在印刷技术尚未发明之时,用手抄写是唯一最佳的传播方式,所以鼓励若自书写,若使人书写,均有无量功德。在此经「法师品」更有一段标准的句子:「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并说「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注 17) 便是法师。 经典的获得,除了自己书写、请人书写,便是向人「求索」。例如本经〈普贤菩萨劝发品〉即有:「求索者,受持者,读诵者,书写者」的经文。 (注 18)可知求法者,有两途,一是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一是向有佛经者求索经卷。在未得经卷之前,当求索,当书写;已得经卷之后,当受持记忆熟背;尚未熟背之时当对着经卷口宣句读;熟背之后,不对经文即可朗朗背诵;凡有经卷之处,如有力量当为起塔供养,如供佛的全身;并为他人解说经文;同些书写经卷,广为流通。这是求法、学法、修法、弘法、护法的一贯方法,佛法的流传,大致上便是依靠这样的方式进行。古来的佛教徒们,不论程度深浅,不论学问高下,几乎无一不是由受持读诵手,学殖丰富者,则为人解说书写。 ---------------------------------------------------------------- 三、《安乐行义》及《法华三昧忏仪》 《法华经》到了中国,不仅在思想方面丰富了中国文化,尤其为中国佛教在实践的方法方面,贡献极多。 佛法的实践方法,从《阿含经》开始,即不离戒定慧的三无漏学,诸经之中或说八正道,或说六度及四摄,或说三十七道品,也都是属于三无漏学的范围;三学之中的戒学净身、定学净心,以佛的空慧指导来持戒习定,便发无漏慧,而成无漏学,亲证〈安乐行品〉所说「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的诸法实相。 (注 19)如果仅修「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之法,虽有无量功德,也与三无漏学相应,但总不是那般直接地进入实相无相的层面。故在《法华经》中亦鼓励修持戒定慧的三无漏学。 到了陈之慧思禅师,便依〈安乐行品〉撰《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注 20)隋之智顗禅师,依〈普贤菩萨劝发品〉撰《法华三昧忏仪》,(注21) 目的是为了从有相行而进入无相行。慧思禅师的《安乐行义》将修行分作无相及有相行。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注 22) 有相行者「此是劝发品中,诵法华经,散心精进,知是等人,不修禅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 一心专念法华文字,精进不卧如救头然,是名文字有相行」。(注 23) 修此有相行,可得三种陀罗尼门: 1 总持陀罗尼,肉眼天眼菩萨道慧。 2 百千亿旋陀罗尼,具足菩萨道种慧,法眼清净。 3 法音方便陀罗尼,具足菩萨一切种慧佛眼清净。 若不顾身命精进修行,或一生具足,或二生具足,或三生具足。 若顾身命, 贪四事供养,不能勤修,经劫不得。 (注 24) 可知一般人的散心读诵,若不能不惜身命精进不懈,连第一种陀罗尼都不会得到的。 正由于安乐行即是无相行,很难使得一般凡夫修得成就,所以智顗禅师即根据〈普贤劝发品〉所示「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的原则,编撰了一卷《法华三昧忏仪》,以方便散心精进,读诵法华经者,达到一心精进的程度。同时也由于智顗本人,即因自修法华三昧,诵《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心缘菩萨的烧身供佛的苦行,而读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句,便悟见与思禅师处于灵山法华盛会,他将此经验请示思禅师,而被告以:「非汝莫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注 25) 此所谓初旋陀罗尼,即是慧思《安乐行义》中所说的三种陀罗尼门的第一种总持陀罗尼,得肉眼天眼的菩萨道慧。但此对于智顗禅师已极为重要。 从〈普贤劝发品〉所见《法华经》的「如说修行」,是三七日中一心精进地「受持、读诵、正亿念、解其义趣。」则是人命终之时,即可感得「千佛授手」,「往生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注 26) 并没有说三种陀罗尼门。可是如慧思禅师所说,若不能不顾身命,要想能够修成三种陀罗尼,极不容易。若据《安乐行义》所说,纵然不顾身命 精进修此有相行,纵然已见普贤菩萨现其人前,及见千佛,复见十方三世诸佛,修行者仍得「至心忏悔,在诸佛前,五体投地」。(注 27) 虽在《法华经》中并未说要「至心忏悔」,但到智顗禅师所撰的《法华三昧忏仪》,就有〈忏悔六根〉的方法了。(注 28) 嗣后至宋朝的天台宗学者慈云遵式,特重忏仪的制作,根据即出于《法华经安乐行义》,但却不是《法华经》的本身。 至于《法华三昧》的名称,确系出于《法华经》,共有三处: 1 〈妙音菩萨品〉有云:「成就其深智慧,而得妙幢相三昧、法华三昧......。」 (注 29) 2 同上品「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 (注 30) 3 〈妙庄严王本事品〉有云:「受持是法华经,净眼菩萨,于法华三昧久已通达。」 (注 31) 由此可知法华三昧的获得,可依两个条件,一是已经成就了「甚深智慧」,二是「受持法华经」。因此在尚未得甚深智慧之际,如要得到法华三昧,主要的修行方法,便是受持读诵《法华经》了。仅靠读诵,还是不够,故于《法华三昧忏仪》,尚有前方便的修行方法: 当于正忏之前,一七日中,先自调伏其心,息诸缘事,供养三宝,严饰道场,净诸衣服。一心系念:自忆此身已来及过去世,所有恶业,生重惭愧,礼佛忏悔。行道诵经,坐禅观行,发愿专精,为令正行三昧,身心清净,无障碍故。 (注 32) 除了诵经,先须忏悔,庄严道场,供养三宝,同时也要坐禅修观及发誓愿。 「三昧」是与慧相应的定,译为正受,为了通过定境而达到智慧的的解脱,而修种种三昧。法华三昧乃是其中之一。法华三昧的修法,须先修忏悔,这是从《安乐行义》而来,此可由《法华三昧忏仪》的说明得知:「修行有二种,一者初行,二者久行,教初行者当用此法,教久修者依安乐行品」。(注 33) 法华三昧是安乐行的预备阶段,故安乐行主张忏悔是有相行,也被智顗所沿用。可是这项忏悔法的经典根源是 出于被称为《法华经》的结经之《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此经将《法华经》的末品〈普贤菩萨劝发品〉三七日行法,更进一步,作了详细的说明,特别一层又一层地增加了忏悔法门,最特殊的是为了求得六根清静,而逐条忏悔六根罪业。此在智顗的《法华三昧忏仪》中也照样援用。因为《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对于忏悔的功能有如下的说明: 若声闻毁破三归及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 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及诸威仪。愚痴不善,恶邪心故,多犯诸戒及威仪法。若欲除灭,令无过患,还为比丘具沙门法,当勤修读方等经典,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当知此人,于念念顷,一切罪垢,永尽无余。 ...... 若欲忏悔灭诸罪者,当勤读方等经典,思第一义..... 不必礼拜。应当忆念甚深经法,第一义空,思是法者,是名刹帝居士修第一忏悔。(注 34) 这是说,若能读诵方等大乘经典,心与空慧相应,即不须以礼拜的方式忏悔,而且是最高的第一忏悔。相反地,如果尚未能与空慧相应,还是要心惟口宣,五体投地,遍礼十方无量诸佛,求哀忏悔。此在《法华三昧忏仪》中也说: 观心无心,法不住法,诸法解脱,灭谛寂静,作是忏悔,名大忏悔。 (注 35) 若以知礼的《金光明经文句记》卷三所说的三种忏悔法而言,最高的忏悔是无生忏,(注 36) 即是以无念念实相。那便相当于《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的第一忏悔,也是《法华三昧忏仪》的大忏悔。忏悔行法,本为业重障深不易一心专念地修习无漏的定慧者设,然到宋明以后的中国佛教界,举行各种礼忏道场,目的仅为消除业障,已不再有像《法华三昧忏仪》所行法中的读诵、礼忏、禅定、思惟是不可分割了。 ------------------------------------------------- 四、受持读诵、生净土、烧身、血书 根据智顗《摩诃止观》卷二上所明的四种三昧,是综合诸经所说的各种三昧的名称及其内容,予以分类组成: 1 常坐三昧的依据是《文殊说般若经》及《文殊问般若经》。 2 常行三昧的依据是《般舟三昧经》。 3半行半坐三昧的依据是《大方等陀罗尼经》及《妙法莲华经》。 4 非行非坐三昧的依据是《大品般若经》。(注 37) 法华三昧属于四种三昧的第三种,而凡是诸《高僧传》中所列「习禅篇」的古代高僧,所修禅定方法,应该不出《摩诃止观》所示的四种三昧,其实又不尽然,例如禅宗晚出的看话头参公案,未必就是用的四种三昧的任何一种了。 若以中国佛教史的资料所见,对于法华经的修行方法, 用得最多的是受持、读诵,其次是讲解、为他人说。至于禅观的三昧行法,则极少有人修持。例如唐朝惠详撰《弘□法华传》十卷,(注 38) 自东晋迄李唐,共收二百零六人,各行门所占的人数则为: 1 翻译十四人, 2 讲解四十五人, 3 修禅观三人, 4 舍身遗身十二人, 5 持诵一○八人, 6 转读十二人, 7 写书十二人。 再看另一部书, 是唐朝僧祥撰的《法华传记》十卷 , (注 39)共收一百九十八人,各行门所占的人数则为: 1 讲解感应十九人, 2 讽诵胜利九十人, 3 转读灭罪十六人, 4 书写救苦三十四人, 5 听闻利益二十二人, 6 依正供养附法供养共十七人。 其中竟无有一人是修行禅观及三昧行法的。 以上撰于唐朝的两种史料书中,合计人数是四○四人,仅三人是修习禅观的,比率最高的仍是持诵及转读法华经,相加共得二二六人。此外便是讲解、书写及舍身烧身的法门,历代都有人行持。 另有一部清初周克复所纂《法华经持验记》二卷, (注40) 共收二二八人,唯其有许多例子是一人兼有数种修行事迹的,经过统计,所得数字如下: 1 受持读诵《法华经》者一六○人。 2 诵《法华经》而得感应神异现象者一○○人。 3 讲说《法华经》者四四人。 4 修行法华三昧者二六人。 5书写《法华经》者二五人。 6 精研《法华经》者二三人。 7 修习禅定者二三人。 8 撰着《法华经》注疏及感通录者十四人。 9 修《法华三昧忏仪》者十二人。 10 焚身、爇手指、炼足指、投江等舍身供佛者六人。 11 其中尚有顶礼《法华经》全部,一字一拜者三人,以及宣唱《妙法莲华经》五字经题者,亦有三人。 《法华经》并未蓄意阐扬西方极乐世界的弥陀净土,修持法华法门的人,则有不少愿生弥陀净土,仅极少数人,愿生兜率内院的弥勒净土。此与天台智者大师《法华三昧忏仪》中的「至心发愿,愿命终时,神不乱,正念直,往生安养,面奉弥陀值众圣。」 (注 41)有极大的影响。以致凡是天台学者,都会以阿弥陀净土为归趣。虽然《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曾有明文:「若有人,受持读诵解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布,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注 42) 但是依《法华经》如说修行的人,却很少愿往弥勒净土。 至于烧身、舍身、遗身的修行方法,在《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已明示当时的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已有神力变化,所以他在烧身供佛之时,「其身火燃千二百岁」,(注 43) 嗣又化生转世出家,又燃其「百福庄严臂,七万二千岁,而以供养,令无数求声闻众,无量阿僧只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注 44) 这不是普通凡夫可以做得的,即是为了激发无量数人发起无上菩提心的一种难行苦行。经中也并未鼓励凡夫修行此一法门。但在《法华经》〈劝持品〉中,也曾二度说到「不惜身命」。(注 45) 这是为向「难可教化」的众生说《法华经》 时,受到了轻慢、恐布、骂詈毁辱,仍须以无比坚强的忍辱 心,说法护法。(注 46) 再加上慧思禅师的《安乐行义》中主张以「不顾身命」来精进修行,同时智顗禅师也是因了一 切众生喜见菩萨的烧身供养「是真精进」句而发悟一旋陀罗尼,于是为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许多以烧身、燃臂、炼指来供佛的苦行纪录。甚至宋代天台宗的名匠四明知礼,也曾欲烧身供经,结果被人劝阻。(注 47) 又如书写佛经,在经中也有说,折骨为笔,刺血为墨,揭皮为纸的记载,但在《法华经》中未见类似的暗示,故迄唐朝为止,未见有血书《法华经》的记录,然从宋开始就有刺血写经的事例了。此在《法华经持验记》中有五个案例,其中一例最具代表性: 宋释祖南,居南岳之云峰,刺血书《阿弥陀经》五百卷、《金刚经》一百卷、《法华经》十部,终二十七年,皆用血书。末年血干骨立,念佛声不绝。一日在方丈坐化,眉间迸出舍利,随取随生。(注 48) 刺血写经的性质,也是一种苦行,并且将「不惜身命」与书写经卷合而为一,目的是为供养佛经,跟流布经卷已有出入了。 五、陀罗尼咒、延僧诵经.唱经题.逐字拜经王.称念观世音菩萨 由于《法华经》中有《陀罗尼品》,是药王菩萨、勇施菩萨、篦沙门天王、持国天王、十罗刹女,分别给说法者作守护用的咒文,最后的〈普贤菩萨劝发品〉中的普贤菩萨, 也说了一个陀罗尼咒,给三七日中修习此《法华经》的人作守护之用。因之而将密教的咒语用之于大乘显教的经典中者,除了《楞严经》之外,《法华经》是最凸出的地方。因此而有天台智顗,除了以《法华经》为根本教典之外,也为密部的《大方等陀罗尼经》编撰了一卷《方等三昧行经》。 (注 49)经中说了不少陀罗尼咒,智顗《行法》中的「忏悔法」,便采用了该经的五个咒语。(注 50) 此后到了宋朝的慈云遵式,也依唐朝伽梵达摩译出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一卷,编成了《大悲忏》行法,迄今仍被中国佛教界广为使用,(注51) 大悲咒也因此风行。 这使得中国佛教,除了密宗持咒之外,显教的僧俗四众,也都在用密教的陀罗尼咒作为修行法门了。乃至晚近数百年来,《禅门日诵》及《尼日用》等佛门常用课本中,也都采入了不少的陀罗尼咒。中国佛教之带有杂修杂行的色彩,不能说与此无关。不过此也正是中国文化的特色,泱泱大度,兼容并包。 《法华经》的受持读诵,是教修行的人自己来做,迄明末为止的各种佛教资料所显示的读诵经卷的功德,也都是自修自得,可是到了清初编成的《法华持验记》卷下,便录了四则延僧代为诵经超度解厄的记载,现在且举其中两则: 1 录自《湘山野录》者:宋人张秉神游地狱,狱史命其诵《法华经》,张秉便召僧,日请一僧,日诵一部,许终其身。(注 52) 2 编者周克复自获者:明人苏州尤弘远,病中至地狱,被告之曰:「今既得生还,宜急延年高有德僧六人,诵《法华经》六部,方可消灭罪愆也。」 (注 53) 地狱的信仰,早在《阿含经》已有介绍,对于用诵经及供养来度亡,为时也很早,最早是自己诵经并供养经卷,同时也供养出家僧众。到了《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如来赞叹品〉则教人以「自书此经,或教人书」,「自读此经,或教人读」,(注 54) 来超度已堕恶道的眷属。但却并未指定要请僧人,甚至指定要请几位年高有德的僧人,代为读经超度,这在佛经中是没有根据的。可是由于有了类此的民间信仰和传说,便形成了元明二朝「瑜伽僧」的行业,僧人的工作,不是修学佛法弘扬佛法,而是以代人诵经为其职业。( 注 55) 直到现代的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尚有许多人请僧诵经超度先亡。这也可说是《法华经》修行方法的变形及变质。 在《法华持验记》卷下,也有三处见到以唱经题「妙法莲华经」五字为修行方法 的,这倒颇似日本的日莲圣人主张唱题「南无妙法莲华经 的修行法,虽其在中国,并未形成风气,曾被用过则为事实: 1 宋征士左伸,天台临海人,从神照受菩萨戒,「绍圣二年秋,命沙门唱法华首题。」 (注 56) 2 明释传灯,少从贤□庵禅师削□。闻讲法华经,恍有神会。年七十五,预知时至,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复高唱经题者再,泊然而寂。(注 57) 3 明武林西溪释传记,世称法华和尚,日诵法华为业:癸酉七月,辞诸弟子,念佛及三千声,唱妙法莲华经题者数四,面西合掌而逝。」(注 58) 由于经题即含全经经义,故唱经题,便等于称赞整部的法华经》。 《法华经持验记》卷下,有三处记述逐字礼拜《法华经》的修行方法,现录其两例如下: 1 五代周齐州开元寺释义楚,「七岁舍家,礼《法华经》,字字各拜,拜且彻部。(注 59) 2 宋朝宋从雅,钱塘人,诵《法华经》二万余部,礼佛及百万拜, 「礼《法华经》 一字一拜者三过 。 」 (注 60) 一字一拜礼《法华经》的修行方法,直到现代还有人使用。我本人于 1960年退役再度出家后,进入山中静修,智光老和尚即传授我逐字礼拜《法华经》的法门:每拜一字即口宣经题:「南无妙法莲华经」,同时另念一句「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此种修行法,已将唱题及拜经合而为一,颇值得推广。 《法华经》另一最大特色,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修持方法,受到千多年来中国佛教徒们历久不衰的普遍奉行。因其方法简便,灵验卓越,而且都是解救人间现实生活中的苦难灾害。只要会念一声观世音菩萨圣号,便能有求必应,没有任何仪式供养的;要求,任何人在任何时地,都可修行。 〈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云:「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以众生。」又云:「称其名故,即得解脱。」(注 61) 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凡能称其名号,即有感应示现。所以此一称名的观音法门,比起诵经,更为容易,故也更加普遍流传。 清初顺治己亥(西元 1659 年)周克复编集的《观音经持验记》上下二卷,(注 62) 从晋之竺法义,迄清之杨璜,共收一百二十人的持验记录,皆从群书资料录出,其实历代有关观音灵感的例子,可谓俯首即是,多是〈普门品〉及〈大悲咒〉的影响也有一部份则是属于〈白衣大士神咒〉的灵验。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及其法门,我曾写过一篇〈观世音菩萨〉,已在今日佛教界流传数十年。 六、结论 《法华经》的修行方法,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是深广而又持久的,在高层次的戒定慧三无漏学方面,依《法华经》而开创了独特的中国化的大乘佛教天台教派,成就最大的是智顗及其弟子章安。依《法华经》的菩萨戒精神,智顗传有《梵网菩萨戒义疏》; (注 63)定学方面则有圆顿、次第、不定的三种止观以及《法华三昧忏仪》;慧学方面撰有《法华玄义》及《法华文句》,此为中国佛教不论在义理的开发和方法的建立,都有决定性的贡献。 在普遍的弘布方面,由于《法华经》极力强调说法的重要及书写经卷的功德,佛教便随着《法华经》抄写流通而深入民间。在实践方面,由于信仰读诵的功德,使得许多人,乃至不识字的文盲,也能背诵佛经,此老风气,直到晚近,尚在流行,虽然很少人真的能够修成法华三昧,可是一生之中读数百部乃至上万部《法华经》,必定也能担负起身教及言教的教化责任了。 学法,必定护法,《法华经》在学法的鼓励、护法的强调方面,都是不落痕迹,而又非常彻底,焚身供佛,舍身护法,不惜身命修行佛法,表现出了无比的精进和坚□,同时又一次一次地提醒修行《法华经》的菩萨,应当忍辱与柔和,因此使得中国文化中增加了一股全力以赴而又忍辱负责的精神。 在对于一般群众的适应方法,《法华经》的贡献,便是「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以及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宏大感应,以致中国人之中不论是否已经皈依三宝,在面临紧急灾难情况时,多会想到求助于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此也为中国社会的安定,贡献了无比的力量。
发表于 2010-1-2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0:59 编辑

南无妙法法华经
发表于 2010-1-2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0:59 编辑

感恩布施
发表于 2010-1-3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00 编辑

发表于 2010-1-3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00 编辑

南无妙法法华经
发表于 2010-1-17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00 编辑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0-2-16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00 编辑

南无妙法法华经
发表于 2010-2-16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00 编辑

南无华严经 南无法华经 南无楞严经
发表于 2010-2-18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00 编辑

南无华严经 南无法华经 南无楞严经
发表于 2010-2-18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00 编辑

南无华严经 南无法华经 南无楞严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19:14 , Processed in 7.22372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