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247|回复: 0

[说说布施网] 中国古代生活用香的风俗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56 编辑

一般来说,相对于北方而言,南方熏香更为普遍,原因一正如周邦彦《满庭芳》里所说"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二就是南方多瘴疠,用熏香驱邪辟秽去疾的观念非常普遍,正如明代屠隆在《考盘余事·香笺》里论香说的"仓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颜氏香史》中也说到"不徒为熏洁也,五脏惟脾喜香,以养鼻通神,观而去尤疾焉";还有就是南方多水,多水则蚊虫易于繁殖,熏香是驱除蚊虫的好办法。 悬佩之香:古代很早就有佩带香的风俗,《尔雅·释器》"妇人之祎,谓之缡。"郭璞注:即今之香缨也。"《说文·巾部》"帷,囊也"段玉裁注:"凡囊曰帷。"《广韵·平支》:"缡,妇人香缨,古者香缨以五彩丝为之,女子许嫁后系诸身,云有系属。"这种风俗是后世女子系香囊的渊源。古诗中有"香囊悬肘后"的句子,大概是佩带香囊的最早反映。魏晋之时,佩带香囊更成为雅好风流的一种表现,东晋谢玄就特别喜欢佩紫罗香囊,谢安怕其玩物丧志,但又不想伤害他,就用嬉戏的方法赢得了香囊,烧了,成为了历史上的一端佳话。后世香囊则成为男女常佩的饰物,秦观《满庭芳》里有"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的句子就是明证。 不仅仅身体佩带香囊,香还被用来散撒或悬挂于帐子之内,据载后主李煜宫中有主香宫女,持百合香、粉屑各处均散。洪芻在《香谱》中则提到后主自制的"帐中香",即"以丁香、沉香、及檀香、麝香等各一两,甲香三两,皆细研成屑,取鹅梨汁蒸干焚之 不惟帐中用香,宋代贵夫人的车里也悬挂香囊,成为一时的风尚。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特别记下了当时的这种风尚"京师承平时,宋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毬在旁,二车中又自持两小香毬,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在宋词中常有"油壁香车""香车宝马"这样的词,大概就是指的这种悬挂香囊的犊车。如晏殊的"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李清照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涂傅之香:此类香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傅身香粉,一般是把香料捣碎,罗为末,以生绢袋盛之,浴罢傅身。一种是用来傅面的和粉香。有调色如桃花的十和香粉,还有利汗红粉香,调粉如肉色,涂身体香肌利汗。一种是香身丸,据载是"把香料研成细末,炼蜜成剂,杵千下,丸如弹子大,噙化一丸,便觉口香五日,身香十日,衣香十五日,他人皆闻得香,又治遍身炽气、恶气及口齿气还有一种拂手香,用阿胶化成糊,加入香末,放于木臼中,捣三五百下,捏成饼子,穿一个孔,用彩线悬挂于胸前。 此外还有香发木犀香油,亦可为面脂,乌发香油,此油洗发后用最妙。合香泽法,既可润发,又可作唇脂。五代词《虞美人》"香檀细画侵桃脸,罗裾轻轻敛"此处的"香檀"就是指的一种浅红色的化妆品。韦庄《江城子》"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这儿的口脂香大概就是用某种香料调配而成的。在汉代还有上奏言事口含鸡舌香的风俗,为的是除去口气。唐代妇女的化妆品中,已经出现了补鬓油和润面油,蜀地贡给宫中,也用到了乌沉香、白脑香,宫中称锦里油,此后经宦官之手传到民间,富人家大多称之为西蜀油。见诸诗词的温飞卿《菩萨蛮》中有"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另有《归国遥》"粉心黄蕊花靨,黛眉山两点"此处的"蕊黄"和"黄蕊"都是指的此间流行的一种眉妆,是贵族女子用花蕊研制成的一种黄色香料,涂在额角,以增美观,叫做额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0 03:28 , Processed in 0.14972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