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154|回复: 0

[大德开示] 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18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一集)  2012/12/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01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从今天开始一起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为什么我们要在学习《无量寿经》的同时还要学习这部书?这部书是道家专门讲因果报应的教材,印光大师生前对这部书是十分的推崇。《汇编》是《太上感应篇》的批注,《太上感应篇》篇幅不长,而《汇编》却是非常的详尽,把因果报应的事、理都讲得非常透彻和详尽,对于我们认识因果的真相,对于我们改过迁善、净化心地有大利益。我们现在跟着师父上人学习《无量寿经》,而我本人也发心专修专弘《无量寿经》,但是要想在《无量寿经》上有所成就,这一生能往生净土,我们不能够轻忽了心地,心地要纯净纯善。所以师父上人提倡要求我们净业学人必须要扎好儒释道三个根,儒之根是《弟子规》,道家之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之根是《十善业道经》。而三部里头《感应篇》就是专讲因果,在这三部书里头,可以说对于人改过迁善来讲,效果最佳,它让我们直接修心地。做为净土的助行,也是我们学佛的基础,成佛作祖也离不开因果的学习。因此它跟我们学习《无量寿经》绝对不会违背,反而相辅相成,没有《感应篇》这个根,学净土、学《无量寿经》不可能成就。它也是我们持戒的基础。所以师父老人家极力的提倡,过去印光大师也极力的提倡。而我自己也觉得自己的根还不够,愿跟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来扎这个根,希望我们这一生有大成就。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学这部书的第一个原因,对于自利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教材,必不可少。

  第二个原因是挽救世道人心的需要,这是利他心。我们现在看到整个世界人心都坏了,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追求五欲六尘的享受,甚至造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能不能够挽救人心?人心要是不回头,那果报就很惨,必定是遭来天灾人祸。现在社会上这个混乱的局面,还有各种灾难日益频繁,这个灾难的根源是在人心。怎么拯救人心?印光大师当年就说到,除了因果教育以外,别无良策。因果教育是全社会的人、从小到老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必须学习的,全民能改心,社会风气才能转过来,灾难就得以化解,太平盛世才可能再次出现,佛法才能够兴旺。所以印光大师讲,即使圣贤佛菩萨出世,也唯有用因果教育才能挽救这个世道。

  我们最近学习了印光大师关于家庭教育的开示,是一位欣猒居士编辑的,书名是《天下太平之根本》,我们师父非常的赞赏,说这是《印光大师文钞》的精华。印祖特别强调要令天下太平(我们现在讲世界和谐),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小孩子从小就要学习因果教育,尤其是《太上感应篇》。这部《太上感应篇》,印祖是提倡,他在《文钞.覆金益平居士书》里头就讲到,「儿女从小,即为教其常念《感应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须念一遍。尽此一生念,再看看《直讲》,依之而行,则自可归于正人君子之域矣」。儿女从小,小到什么时候?刚刚懂一点事,会讲话了,就应该教他念,教他认字就从认《感应篇》开始,然后把它背熟,每天背三遍、五遍。至少得念一遍,而且尽此一生来念,当作日课。

  过去彭际清居士家里世代就是读《感应篇》,奉为日课,所以家里代代出贤才。他们彭家曾经出过二位状元、一位探花,考上进士的非常多。彭际清本人也是进士,只是他没有去做官,他父亲是兵部尚书,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所以他家里很富裕,不用出来谋生。他就在家里学佛,在佛法里有大成就,这个成就,无论世法成就还是出世法成就,都是因为从小在因果教育上扎的根,这是德行。如果家家都能如此,那么儿女一定都能贤善,国家今后就有贤才,国家有贤才,何患不至太平也?人人都能做正人君子,这个社会风气自然就良善了,这是根本救世之道。

  所以我们响应印祖的号召,我们一起来认真的学习《太上感应篇》。《感应篇》过去我自己也学过,跟师父老人家听他讲《感应篇》,他讲的也是按照《汇编》讲,比较详尽。我自己也曾经讲过至少三遍《太上感应篇》,曾经一度也奉为日课,但是后来就没有继续。最近认真的学习了《天下太平之根本》这个小册子,又对《感应篇》重新重视。这是印光大师可以说是苦口婆心,强调又强调,修净业者不能够忽视,带动社会大家一起来学习。尤其是家里有孩子,父母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圣贤、培养成正人君子,甚至为佛法培养弘法人才,这部《感应篇》就必须深入来学习。所以我们才重新把《感应篇》找出来,又重新每日做为日课,读诵受持。

  另外,认真的研究、深刻的思惟、细细的玩味,目的是为了认真的落实,所以我们采用《汇编》,这本书非常详尽,你看它这么厚,真正认认真真的学过一遍,你对《感应篇》因果报应之理、之事才能够有深刻的体会,根才扎得比较深。我估计要学完这一部,我们现在每个礼拜讲一次或两次,我们不需要急,反复的玩味、反复的读,每个礼拜讲一、二次,要讲完我估计可能都得三年。这三年当中我们就好好扎《太上感应篇》的根,我们不求快,我们求稳、求扎实。我过去一个很深重的毛病习气,就是不管做什么事,世法也好,佛法修学也好,都想求快、找快捷方式,想快速成就,结果学了二十年没有成就,学佛二十年可以说一事无成。现在这烦恼习气还是没有能够压伏住,为什么?就是因为不肯认真的去扎根,不肯老老实实做钝功夫,总想求快捷方式,实际上都绕远了,走弯路,把自己的大好光阴耽误了,最佳的学习时段错过了,今年四十,还好现在认识到自己的毛病习气,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我们就不求快,这部《太上感应篇》就拿出三年时间,认认真真的把它学透,奠定一生修学的根基,咱们就做钝功夫。

  最好这一本东西把它熟读,能够背是最好,背不下来把它熟读,多次。尤其是年轻人,十几岁、二十几岁,记忆力好的,最好能把整部书背下来,用三年时间,能不能做到?完全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你拿真心来学习,没有说不能成就,把它全背下来了,这个根就深了,这一生绝对不会走错路。在世法上你能成圣成贤,在佛法上你能够成佛作祖,这一部书就够了。而且这部书里头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经典教诲,是用文言文写的,文字十分优美,也不算晦涩难懂,可以说引经据典,儒释道精髓的学术都在这里面。我们也可以学到文言文,也可以学到儒释道的精华,全在这部书,一举多得。真正想学、好学者,这三年当中我们一起来学这个,你一定会有大成就。然后回过头来学《无量寿经》,或者兼学,我们一边听净公上人老和尚讲《无量寿经》,一边把这个做为我们的助修,正助双修,你成就会很大。

  因为这部书是大部头,我们如果是一句一句很细讲的话,那可能十年都讲不完,所以我们还是略讲。就都讲到,这部书我们从头到尾等于读一遍,细细的读,每一句、每一字来玩味,有的我会展开来分析,结合我们的生活修学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有的我们就用白话来解释一下就好了。我在这里不是大家的老师,没有这个德行、学问来教导大家,只是跟大家一起学、一起来读,在这个课堂上我们每周一次课或两次课,我们是正正式式的来读。平常你们在家里最好自己多读,反复读,读得遍数愈多愈好。所以要把心沉淀下来,把自己的那个心浮气躁的毛病习气放下。我自己就是心浮气躁,不肯来用钝功夫,这一回我们就对治这个毛病,我们就细细的、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来念这部书。也是学古文,师父让我们背一百篇古文,你用这部书足矣,选的都是古文精典里头的精华。

  我们开始来学习,刚才是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的意义跟大家作了报告,也算是一个前言。底下我们开始来读,读之前我想先用印光大师的两段开示做为我们的总叙部分,还有这部《感应篇汇编》里头的一段序言,都可以做为我们的总叙部分。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为什么要学这部书、怎么来学,学了之后会有什么好处、利益,更加深刻。我们首先来看

  【印光大师感应篇直讲序】

  里头的一段开示,我做了一段节录,这是印祖当年为《感应篇直讲》这个小册子作的序文。《太上感应篇汇编》虽然老人家没有亲自作序,但是这个序是通用的,都是提倡我们学习《感应篇》,所以我们拿这个来做我们的总叙。我们来看这段文:

  【人性本善。由对境涉缘。不加检察。遂致起诸执着。好恶。种种情见。以埋没本性者。比比皆是。】

  这一段就讲我们人本性本善。佛家讲人皆有佛性,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把本性、佛性彰显出来,这个人就成圣成贤、成佛成菩萨。如果这个本性、佛性被埋没了,这就是凡夫。印祖说『对境涉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面对这些境界没有能够加以检察、反省、观照,所以毛病习气起现行,『起诸执着、好恶,种种情见』。好恶是分别也是执着,种种的情见这是属于烦恼、妄想,把我们的本性都埋没了,这种人比比皆是。下面说:

  【由是古之圣人。各垂言教。冀人依行。以复其初。其语言虽多。总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

  古来的圣人是成就的人,也就是已经把本性彰显出来,恢复性德了。看到凡夫本性还被埋没在烦恼当中,所以『各垂言教』,著书立说,给凡夫教导。只是希望,『冀』就是希望,希望人依之而修行,能够恢复我们的本性,这个『初』就是讲本性。所以圣教没别的,让我们恢复本性而已。圣贤都是过来人,教导我们这些没有觉悟的人,先觉觉后觉。这语言虽然多,你看儒释道的圣人垂训很多、经典很多,概括起来『总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这是儒家四书《大学》里头一开端的一段话,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格」就是格斗,「物」是物欲,跟物欲格斗,才能够致良知,明自己的明德。这个「明德」是我们本性的性德,人人皆有,只是我们凡夫未明,没有彰显出来,现在要把它显明出来。止于至善,「至善」是没有丝毫的错误、没有烦恼,这完全是本性现前,成为圆满的完人,这是圣学的目标之所在。底下说:

  【所言格物者。格。如格斗。如一人与万人敌。物。即烦恼妄想。亦即俗所谓人欲也。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必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否则心随物转。何能格物。】

  这印祖可谓是见理透彻。他所说的格物的解释跟朱熹朱夫子讲的不一样。朱子提倡格物,这个「格」是穷,当穷字讲,「物」是物之理,就是穷尽物之理。意思是要多学习,深入去研究,最后把宇宙万物之理都明白了,这叫格物,格物才能致知。这样的解释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做不到。为什么?有几个人能把宇宙万物的道理全部学懂了?难道没有通过这些学习就不能致良知吗?我们见到很多的那些没有文化的人、老实人,心地非常善良,他们也能致良知,但是他们没有学过,你问他宇宙万物之理他讲不出来。

  所以格物不应该这样讲法,印祖这样讲就讲对了。这个『格』是『格斗』,像一个人跟『万人敌』,一人跟一万人作战,那真的是要具足勇猛不怯这种精神,而且拼死作战。这个「万人」就是讲我们的『物』,这个「物」是『烦恼妄想』,也就是俗称『人欲也』。人的这种欲望包括情执,欲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五大类。各人所贪爱的对象可能主要的不一样,有的人很爱财,有的人很爱色(这个色是男女之色),有的人很好名,有的人很贪吃,有的人很贪睡,每个人不一样,都叫人欲,本性里面没有,是我们的妄想习气,是烦恼。我们要跟它作战,这个格斗不是跟外人格斗,是跟自己的毛病习气格斗。

  习气毛病是很深,尤其是我们凡夫,特别是从小就没有认真接受过圣贤教育、扎根教育。像印光大师在《天下太平之根本》里头讲到的,从小就要熟读《感应篇》,而且要明白意思,大人要做好样子,教导孩子。我们没有去正式受过这样的教育,所以抵御烦恼的力量就很弱。现在学了佛,学是学了不少年,但是还降伏不住烦恼,格斗每战必输。譬如说瞋恚这条,这属于烦恼。我过去性格是比较刚烈,很爱发脾气、暴躁。学了佛之后知道要痛改前非,虽然改,不容易,这习气老是起现行。学了二十年,一年一年的改,当然一年一年的进步,二十年之后这个习气的影子还在,虽然现在不怎么发脾气了,也不怎么跟人起冲突了,但是偶尔遇到不顺心的时候,感觉到有难过、有情绪、有抱怨、有不服气,这些念头起来,都属于瞋恚的习气。你就知道跟人欲格斗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真的是「一人与万人敌」,每战都输,可是输了之后还得战,愈战得愈猛,愈输得愈勇,你才可能最后战胜自己的烦恼妄想习气。就是印祖讲的,『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必须具有『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怯」就是胆怯、退缩。你觉得这个习气我改不了了,算了,马马虎虎就这么过。这叫因循苟且,这叫自暴自弃。

  我们现在的时代这些众生哪个没有深重的习气?甚至哪个没曾造过地狱业?我自己想想我都造过不少!像我这个傲慢、瞋恚的习气就很重。傲慢是瞋恚的根,有傲慢一定会有瞋恚。傲慢有时自己都不觉得,表现出来待人没有礼貌、轻慢。做习惯了自己没感觉,实际上都是傲慢。等到能察觉了,这就很有进步了,察觉之后你要把它改掉,这要费一番功夫。有时候自己会很痛苦,我怎么就改不了这种习气?怎么就犯了又犯,犯了又犯,千百次都还在犯?有时候自己都觉得没有信心。

  我记得十年前,我在澳洲昆士兰大学教书,常常到图文巴净宗学院亲近师父上人。有一天中午吃完饭,我们还坐在饭桌上,我就向师父上人请教一个问题:自己觉得很感叹、很感慨,自己烦恼习气太重,想改老是改不了。无数次的在佛菩萨面前发愿要痛改前非,结果发了愿没多久,又犯了;犯了之后自己忏悔,又发愿从今以后不能再干了,结果没多久又犯。如是千百次在那周折,搞得自己都在怀疑,师父讲不能够欺骗佛菩萨,你在佛菩萨面前发愿说要改过自新,最后还犯,泥塑木雕的佛菩萨你都骗,你看你这什么居心!所以自己觉得很痛苦,自己不是真想骗佛菩萨,怎么就做出欺骗佛菩萨的行为来?所以我来向师父请问,师父说要真干,我现在倒怀疑我自己到底有没有真干?真的有点想退心了。师父上人当时很慈悲,跟我说了一句话,说「你这样就是真干了」。我这一听眼泪就掉下来了,佛菩萨真是慈悲,知道我们众生业障深重,烦恼习气知道要改还改不了,业障多深重,所以鼓励我们,让我们不退心,让我们重新生起跟烦恼习气作斗争的勇气。

  这里讲「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所以这要耐磨才行,这个格物就是磨自己的习气,可能深重的习气得磨个十年、二十年才有实效,但是要磨。像把铁杵磨成针那样的劲头,非得把习气毛病磨干净,这就是大勇,否则你『心随物转』了。「物」是外面的境界,用物来代表所有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你见到这些境界起了烦恼,叫「心随物转」,这怎么能格物呢?这个格还有正的意思,叫格正。怎么才叫格物?让这些物质境界、人事境界都能正过来,那要你心正,心正了境界就正,境随心转。所以,当我们发现我们周围的人事境界没有能转过来,我们自己要忏悔反省,肯定我们的心还不够正,肯定是烦恼习气没改,所以招感这样的境界,这就是感应之理。下面:

  【致者。推极而扩充之谓。知。即吾人本具爱亲敬兄之良知。非由教由学而始有也。】

  讲完格物,印祖给我们解释致知,这《大学》里面讲的「三纲八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过去讲《大学》的时候用蕅益大师的批注,知道三纲八目其实就是一,从一体分成三纲八目,不是真有三个、八个,就是三个面、八个面让我们理解怎么来修学。而一样成就了,所有都成就,格物成就了,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成就,一即一切,有一样没成就都没成就。换句话说,你自己烦恼习气不能降伏,你想治国平天下,叫没门、叫打妄想,家也不可能齐,你家里人还跟你闹矛盾,因为你自己没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没修身。

  这个致知是推广、扩充我们的良知,推极扩充。良知人人本有,良知就是我们讲的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推极、扩充这个良知,把它扩充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处处都致良知。「致」就是用我们的良知去待人、处事、接物。这个『知』不是知识,它不是学来的,你本性本有,即是『吾人本具』的,本来具有的,不是外来的。『爱亲敬兄之良知』,爱亲是孝,敬兄是悌,孝悌代表了性德,性德就是良知。孝是根本,以孝心对父母亲就是爱亲,对兄长就是敬,对弟弟就是对他的关怀。扩展到五伦关系就是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都是良知的作用。扩展到事上,一切恭敬,不管你做什么事,大事、小事都恭恭敬敬、认认真真、绝不马虎,这就是致良知。对一切物都爱惜,摆放整整齐齐,使用非常的爱护,让它的寿命长久一些。一切恭敬,这就是致良知。这个良知不是从教、从学才有,就不是别人教你的,也不是你学来的,你本来就有。因此所谓大学之道没有别的,不是从外面得到什么知识,是把你本性中本有的德能、良知、本善恢复出来而已。那么格物就非常重要了,关键就是格物,致知在格物。下面一段:

  【然常人于日用之中。不加省察检点。从兹随物所转。或致并此爱亲敬兄之良知亦失之。尚望其推极此良知。以遍应万事。涵养自心乎。】

  这里讲然而『常人』,这就是讲凡人,没有觉悟的人,在日用平常待人处事接物当中,没有加以『省察检点』,没能关照自己的毛病习气,就是你的心收不回来,所以在境界当中就『随物所转』。『从兹』就是从此,就随物所转,你心没控制好、没收好,心就跑到境界上攀缘,心一跑就被烦恼所转,良知就失去了。『或』就是有时,『并此爱亲敬兄之良知』也失掉了,其实那个『失』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没有了,不是,他本性中本有的,因为我们迷了就失去了正念,所以良知就不能现前,好像失掉,这是迷了之后失,叫迷失。所以修行没别的,就是把这良知找回来。孟子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心就是把心放跑掉了,放到境界上了,现在把它收回来,把这个妄心收回来控制住,让它不能乱动,你自性的良知就现前。原来才知道妄心盖覆了自性,自性也叫真心、也叫本性、也叫佛性,被这个妄心就是烦恼习气给盖住了。

  既然失去了良知,『尚望其推极此良知』,还希望能够把这良知推广、扩充『以遍应万事』,对一切事来『涵养自心』吗?不可能了。良知失去了,你拿什么去推广?拿什么去应对万事、涵养自心?你拿的不是良知,是烦恼习气了,所以做事变成用烦恼习气来做了,愈做是愈烦恼,即使你有心做好事,也变成烦恼了。好比说我们这个道场同修来做义工,发的是好心,结果因为在境界上不加省察检点,随物所转,起了情绪、起了抱怨、起了对立,良知就没有了,烦恼就现前了。所以什么叫真正的修行?不是说让你去做很多好事,就是让你能对治自心,修的就是这个心地,把妄尘扫除干净,心地就自然光明了。下面印祖又说:

  【是以圣人欲人明明德。止至善。最初下手。令先从格物致知而起。其所说工夫。妙无以加。】

  圣人包括儒释道圣人,都希望人能明明德、止于至善。「明明德」是自觉,自己觉悟,把自己本性中的明德显明了,第一个「明」是动词,显明自己的明德,然后还要去帮助别人也把明德显明出来,这叫亲民、觉他。自觉觉他,最后觉行圆满,这就是止于至善,这就是佛家讲成佛了,成佛是止于至善。『最初下手』要先从格物致知来下手、来做功夫,也就是从断除烦恼习气上下手,重视实修。那么讲的这些功夫、这些修行的方法,『妙无以加』,都非常的好、非常的殊胜。儒释道都讲究修行,儒家讲修身,道家讲修道,佛家讲修行,都是什么?圣人成就的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包括其它宗教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还有印度的印度教、锡克教,都讲修行。所谓修行就是改掉自己的毛病,改恶迁善。他们信神,说要把荣耀归于神,你拿什么来荣耀神?就是改过迁善,修养真正的道德,做个义人,这都是讲修行。所以,所有宗教其实都是讲格物致知的道理。「妙无以加」,非常的好。底下又说:

  【然欲常人依此修持。须有成范。方易得益。五经四书。皆成范也。但以文言浩瀚。兼以散见各书。不以类聚。颇难取法。而未多读书者。更无因奉为典型也。】

  这是印祖提到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困难。圣贤的书籍很多,都是讲格物、致知、修身的功夫,但是我们希望凡人『依此修持』,需要有一个『成范』,就是成规,有个规矩、有个模范,照着这个规矩来做、这个标准来做你才能得益。儒家有五经有四书,这都是成范,就都是讲的规矩,圣贤教诲,依之修学最后都能够明明德、止至善。

  但问题在哪?『文言浩瀚』,四书五经分量太大了,语言文字很多,而且文字也比较深,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讲;对古人不是的,古人四书那是小学都可以学了,现在大学毕业都学不了。那就要细讲才能够体会,像我们过去讲过《论语》,从头到尾讲下来二百八十二个小时;《大学》也讲过一遍,都是比较细的讲;五经我没有讲过;十三经里面挑了一部最短的《孝经》,讲过两遍,都是比较细。这些都是很好的经典,确实文字很多,对初学者不易于一下掌握纲领。这些规矩成范散见各书,『不以类聚』,它没有编成、归纳成一个小册子,很集中的来体现该怎么去做人、怎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所以『颇难取法』,比较难来入手学,尤其是对现在人,现在人可以说时间都很紧张,想很快速的学到,那你要去研究四书五经这也不是办法。所以『未多读书者』,更没有这个因缘『奉为典型』了,他自己归纳不出来,读也不知道从哪读起,这是个客观问题。下面印祖又说:

  【太上感应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发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之议论。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作恶者得何恶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

  这本《太上感应篇》小册子可以说是最好的成范,它文字非常少,不足两千字,把格物致知的功夫讲得非常得详尽,把因果报应之理事讲得非常得明了。这里说『撮取』,撮取是摘取,『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这篇文章摘取了这些古人讲的因果报应的至理。至理是最高的理、究竟的理、道理。惠吉、逆凶、福善、祸淫,都是中国古人讲的,在《尚书》上有讲到惠吉逆凶,这是大禹讲的话,尧舜禹这个禹,他是圣人,他的原话是讲「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这是讲的因果。惠迪吉,惠当顺字讲,迪,启迪的迪,当作道字讲,道路的道,所以顺着道就吉,这个道是讲正道。从逆凶,如果顺从逆的,逆着正道而行,这就凶。惟影响,就如影随形、如响应声,这就是讲感应。福善祸淫是汤王讲的,「天道福善祸淫」,行善的人就有福,天会降福给他;造恶的人,这个恶以淫为首,用它来代表(淫,不光是男女淫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02:39 , Processed in 0.10947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