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12|回复: 0

南传法句经白话文译本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7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传法句经白话文译本

Dhammapada 白话文译本

http://dhamma.sutta.org/index6-2.htm         
         
       
《法句经》是上座部《经藏·小部》里的十五部经之一,亦是最广为人知之经典之一。

其中收集了世尊于二百九十九个事件里所开示的四百二十三首偈。

每首皆能启发人心、导之向善,确是善逝绝不虚言之教。
此经早已为人译成多种语文,单只中文亦已有四五个版本。现今译者再参考几份英文版把它译成中文,为的只是以浅白易懂、平实无华的文字,且不乖离原意地把世尊之言呈予读者,以共沾法益。

为了易于辨明,在编排属于不同故事的偈文时空一行,属于相同故事的偈文则不空行。

在此,译者谨以翻译此经来礼敬世尊、正法与圣僧伽。愿世尊善说的正法宝藏得以久住于世。

感谢校稿者及所有协助出版此书之人。

最后,译者与他敬爱的母亲、长辈、亲人、朋友、所有的读者及一切众生分享翻译此书的功德,也把此功德回向予其已故的父亲。愿他们的随喜成为他们早日获得解脱的助缘。

译者 敬法比丘

一九九九年五月

写于台湾月眉山灵泉禅寺


第一:双品

1.

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

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

若人以邪恶之心言行,

痛苦将跟随着他,

有如车轮跟随拉车之牛的足蹄。

2.

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

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

若人以清净之心言行,

快乐将跟随着他,如影随形。

(注:名法是指五蕴中的受、想、行与识,心则是指识。)

3.

“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

若人怀有是心,怨恨不得止息。

4.

“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

若人不怀是心,怨恨自然止息。

5.

在这世上,恨绝不能止恨,

唯有慈爱方能止恨,

这是永恒的真理。

6.

除了智者之外,

他人皆不了解:“世人终须一死。”

(由于无知,他们继续争论。)

智者明了这点,

因此一切争论得以平息。

(注:他人是指愚者。)

7.

住于欲乐中的人,

放纵六根(感官),食不知足,

怠惰与不事精进,

他肯定被魔王制伏,

如强风吹倒弱树一般。

8.

住于观照不净法的人,

防护六根(感官),知足于食,

充满信心与精进力,

他肯定不会被魔王击败,

如狂风摇不动岩(上“山”下“狱”字)一般。

(注:在此魔王是指烦恼魔。信心是指对佛法僧不动摇的信心,以及对业报的信心。)

9.

未脱离烦恼之污染,

不自制与不真实的人,

却身披橘色袈裟,

那是他所不配的。

10.

已弃除烦恼之污染*,戒行具足,

具备自制与真实的人,

真正配得上身披袈裟。

(*:即以四道智根除了诸烦恼。)

11.

把不真实的视为真实,

把真实的视为不真实。

持此邪思惟的人,

不可能觉悟真实法。

 

12.

视真实为真实,

视不真实的为不真实。

持此正思惟的人,

得以觉悟真实法。

13.

雨可以渗透屋顶粗陋的房子,

欲念亦可渗透尚未受到培育的心。

14.

雨渗不透屋顶精良的房子,

欲念亦渗不透已受到良好培育的心。

(注:培育是指修习止禅与观禅。)

15.

这一世他感到悲哀,

来世他一样感到悲哀,

造恶者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悲哀。

当忆及自己污秽的行为时,

他感到悲哀与苦恼。

16.

这一世他感到喜悦,

来世他一样感到喜悦,

行善者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喜悦.

当忆及自己清净的善业时,

他感到喜悦,非常的喜悦.

17.

这一世他受苦,来世他一样受苦,

造恶者在今生与来世都受苦。

想到“我造了恶业”时,他感到痛苦。

再者,当投生至恶道时,

他会遭受更多的痛苦。

18.

这一世他快乐,来世他一样快乐,

行善者在今生与来世都快乐。

想到“我造了善业”时,他感到欢喜。

再者,当投生至善趣时,他更加快乐。

 

19.

即使他背诵了许多经典,

然而并不依法实行,

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数别人的牛,

没得分享沙门生活的利益。

20.

即使他只背诵了少许经典,

然而真正依法实行,舍弃贪嗔痴,

如实知见后得以令心解脱,

不再执著于今生与来世,

他得以分享沙门生活的利益。

(注:沙门生活的利益指道果。)

第二:不放逸品

21.

不放逸是不死道,放逸是死路;

不放逸者不死,放逸者有如早已死去。

22.

明了这道理,

不放逸的智者乐于精进、乐于圣界。

23.

他持续地修禅(止观),

持恒者得以体验解脱:至上的涅盘。

(注:念有三种,即:与善心、果报心、唯作心相应的念,但绝不会有与不善心相应的念。不放逸即是指与善心相应的念心所。)

24.

若某人精进、有正念与身语意清净、

慎重行事、防护诸根、

依法生活及不放逸,

他的声誉与幸福得以增长。

25.

通过不放逸、正念、戒律与防护诸根,

智者使自己成为

一座洪水无法淹没的岛屿。

26.

愚者恣情放逸,

智者则如守护珍宝一般,

珍惜地守护着不放逸。

 

27.

因此人们不应放逸,

不应沉湎于欲乐,

因为勤奋的人,

通过禅修,即会得证至上乐。

28.

智者以不放逸去除放逸,

登上智慧的高楼,

已断苦的他看着苦难的众生,

如智者立足于山顶,

向下看着平原的愚人。

29.

在众放逸人中不放逸,

在众昏睡人中保持警觉,

智者有如良马迅速地前进,

把疲惫的马远远抛在后头。

30.

由于不放逸,

摩伽婆得以生为诸天神之王。

精进永远受到赞赏,

懈怠永远受到责备。

(注:摩伽婆是摩卡罗村的青年,由于造路与清除平地,而得以投生为帝释天王。)

31.

乐于精进与视放逸为危害的比丘,

有如火焰般前进,烧尽一切大小的束缚。

32.

乐于不放逸而视放逸为危害的比丘,

绝不会倒退,事实上他已非常接近涅盘。

(注:不会倒退是指止观禅修不会倒退。)

第三:心品

33.

心是飘浮不定的,

难以控制,难以防护。

智者训练其心,使它正直,

如矢师矫正箭一般。

 

34.

如把水中鱼取出投掷于地时,

它会跳跃不安;

当把心带离欲界以脱离魔界时,

它亦会跳跃不安。

(注:魔界是指烦恼轮转。)

35.

心难以受到控制,

它非常迅捷轻浮,

随着喜好飘荡与停留。

能训练心是很好的,

因为已受到训练的心能带来快乐。

36.

心是非常难以察见的,

它极度的微细,

随着喜好飘荡与停留。

且让智者防护其心,

因为受到防护的心能带来快乐。

37.

心独自四处飘荡远游,

它是无色的,住于心室。

能制伏己心的人,

得以解脱魔王的束缚。

(注:心独自飘荡是指在同一个心识刹那里,只能有一个心识生起。心是依靠位于心室里的心所依处而生起的。)

38.

若某人的心不安定,

对正法无知,

信心动摇不定,

其智慧决不会获得圆满。

 

39.

若某人的心已无贪无嗔,

若他已舍弃善恶两者,

如此警觉之人是没有怖畏的。

(注:已舍弃善恶即已成为阿罗汉。阿罗汉已根除了贪嗔痴,是不会再造业的,包括善恶两者。他的一切身语意行为都只是唯作而已。)

40.

明了此身脆弱如瓶,

他培育己心至固若城堡,

再以智为武器向魔王奋战。

过后他继续保护己心,

毫不执著于胜利。

(注:不执著于胜利是指不执著于所获得的禅那,而继续修观直至证悟阿罗汉道智。)

41.

噢,不久之后,

这失去心识的身体将躺在大地,

就像无用的木头般被丢弃。

42.

敌人可能伤害敌人,

怨家可能伤害怨家;

然而导向邪恶的心,

却会带给自己更大的伤害。

43.

不是母亲,不是父亲,

也不是任何亲戚,

能比得上导向于善的心,

可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幸福。

第四:花品

44.

谁能征服大地(即此身)、

阎魔界(即四恶道)与人天界?

谁能如熟练的花匠采花般,

印证善说的真理之道?

45.

圣学者将征服大地、

阎魔界与人天界。

圣学者能如熟练的花匠采花般,

印证善说的真理之道。

(注:学者是至少已证悟须陀洹道,但还未证得阿罗汉果的圣人。)

46.

知道此身如水泡般无常,

以及觉知它如海市蜃楼般毫无实质,

他将切断魔王之花,

脱离死亡之王的视线。

(注:魔王之花是指三种轮转,即烦恼轮转、业轮转与果报轮转。)

47.

采(欲乐之)花的人,心执著于欲乐,

他被死亡带走,如酣睡之村被洪水冲走。

48.

采(欲乐之)花的人,心执著于欲乐,

他无法满足己欲,只有被死魔征服。

49.

如蜜蜂采花粉时,

不损伤花朵,

亦不损伤其色及香味,

只取其蜜,而后飞走。

且让智者同样(不损害到村民的信心及财富)地在村子里活动。

50.

不应观察他人的过失,

或已做与未做的(善恶)事;

应只省察自己已做与未做的事。

51.

如美丽却不香的花朵,

不能为戴花者带来香气;

同样的,不依言实行之人的善语,

亦是没有结果的。

 

52.

如美丽且香的花朵,

能为戴花者带来香气;

同样的,依言实行之人的善语,

(肯定)是有结果的。

53.

如花匠能用群花制造许多花饰,

还需生死的人亦可(依于信心慷慨地善用其财富)做许多善事。

54.

花香不能逆风吹送,

檀香木、多伽罗及茉莉之香亦不能;

只有具德者之香才能逆风吹送,

具德者之香能吹送至一切方向。

55.

有檀香木、多伽罗、莲花及茉莉之香,

然而,戒行之香远胜一切香味。

56.

多伽罗与檀香木之香是微不足道的,

具德者之香才是最胜的,

甚至能向上飘送至天界。

57.

魔王找不到戒行具足、精进,

及以正智获得解脱者所行之道。

(注:阿罗汉已不会再生,魔王尽了全力也找不到阿罗汉死后去了哪里。)

58-59.

如在大道旁的垃圾堆中,

可能长着芳香的莲花;

在众生杂堆中,

亦可能出现佛弟子,

其智慧的明亮,

远远超越盲目的凡夫俗子。

第五:愚人品

60.

对于无法入睡的人,黑夜实在漫长;

对于疲惫的旅人,一由旬亦非常遥远;

对于不知正法的愚人,生死轮回极漫长。

(注:一由旬大约有七英里。)

61.

在旅途上,

若找不到比自己更好或同等的同伴,

就让他坚定地独自前进,

绝无与愚者为伴这一回事。

62.

“我有儿子,我有财富。”

因此(执著的)愚者感到苦恼。

事实上,他自己也不是自己的,

儿子与财富又怎能是他的呢?

63.

自知愚昧的愚人,基于这点是个智者;

自以为是智者的愚人,才是真正的愚者。

64.

即使愚人尽其一生亲近智者,

亦不能知见真理,

如勺子不知汤的味道。

65.

利慧者虽只与智者相处片刻,

却能迅速地知见真理,

如舌头能知汤的味道。

66.

对于无知的愚人,他即是自己的敌人,

他四处造下恶业,带来苦果的恶业。

67.

若做了某事会后悔,

以及受其果报时,他泪流满面地悲泣,

那即是没有善行其事。

68.

若做了某事不会后悔,

以及受其果报时,他感到欢喜快乐,

那即是已经善行其事。

69.

只要恶业还未成熟,

愚者以为它是甜如蜜的;

然而当恶业成熟时,

愚者就得为它受苦。

70.

即使愚者月复一月地修苦行,

只以古沙草片摄取饮食,

却依然比不上已思惟真谛者(圣人)的十六分之一。

71.

恶业不会即刻带来果报,

如刚挤出的牛奶不会即刻凝固,

但它依然跟随着愚者,

如盖上灰的活火炭。

72.

愚人的知识只会伤害他自己,

它毁灭了他的福业,也使他的头颅破裂。

(注:头颅是指智慧。)

73.

无知的比丘,贪求自己不当得的恭敬,

想要在众比丘中居先,要在寺院里掌权,

以及贪求与他非亲之人的顶礼。

74.

且让在家众与比丘们都想:

“诸事皆因我而成就。无论一切大事小事,且让他们听从我的指示。”

这是愚人的想法,增长其贪欲与我慢。

75.

诚然,一个是导向世俗成就之道,

另一个则是导向涅盘之道。

明了这一点,身为佛弟子的比丘,

不应乐于世俗的成就与恭敬,

而应培育舍离与不执取。

第六:智者品

76.

人们应跟随指摘人们过失的智者,

如同跟随向导至被埋没的宝藏。

对于跟随此智者的人,

只有益处,绝无厄难。

77.

智者应训诫他人,

给予他人劝告,

以及防止他人犯错。

这种人受到善人喜爱,

只有恶人才会讨厌他。

78.

人们不应亲近恶友,

亦不应亲近卑劣之人。

人们应亲近善友,

以及亲近智者。

79.

饮法之人,

以安乐之心愉快地活着;

智者常乐于圣者所说之法。

80.

治水者疏导水,

矢师矫正箭,

木匠修饰木,

智者制伏自己。

81.

如同岩(?)不受狂风动摇,

智者亦不受毁誉动摇。

82.

如同既深且清又平静的水池,

智者听闻正法后变得安详。

83.

诚然,具德者舍弃了一切(执著),

不以贪欲之心交谈;

当面对快乐或痛苦时,

智者不显示出欢喜或悲愁。

84.

他不会为了自己或他人造恶,

不会造恶以求获得子女、财富或王国,

不会以卑劣的手段获取成就。

只有这种人才是真正的——

具德、睿智及公正。

85.

到达彼岸(涅盘)的人,

只有少数几个;

其他所有的人,

皆在此岸(生死轮回)来去徘徊。

 

86.

然而,依照善说之法实行的人,

能够到达彼岸,

越渡了极难越渡的死界。

(注:死界是指生死轮回,亦即娑婆世界。)

87-88.

离家后走向无家的智者,

应舍弃黑暗而培育光明。

他应乐于独处、无著与涅盘,

这是凡夫俗子难以享受的。

他亦应舍弃欲乐,

不执著于任何事物,

清净自己心中的一切污秽。

 

89.

心已圆满地培育了七觉支,

以及舍弃了一切贪欲的人,

乐于自己已舍弃了执著。

此人已根除了一切烦恼,

拥有阿罗汉道智明亮之光,

在此界已证得了涅盘。

(注:此界是指五蕴。)

第七:阿罗汉品

90.

旅程已尽,解脱了苦及一切,

已消灭了一切束缚的人,不再苦恼。

91.

有正念的人勤于修行,

不乐于家(即欲乐的生活);

如同天鹅舍弃泥沼,

他们舍弃一切住家生活(即一切贪欲)。

92.

他们不储藏,饮食时适当地省察。

他们的目标是空与无相的解脱。

他们的去处无法追寻,

如同鸟在天空中所经之路(无迹)。

(注:不储藏是指不再造业或不储藏四资具。省察是指以三遍知省察。空、无相与解脱皆是指涅盘。)

93.

他已解脱烦恼,不执著于饮食。

他的目标是空与无相的解脱。

他的行道无法追寻,

如同鸟在天空中所经之路。

94.

他诸根平静,如同被马车夫驯服的马,

他已脱离我慢及诸烦恼,

这平稳的人受到天神喜爱。

(注:平稳的人是指不受世间的起落动摇之人。)

95.

阿罗汉如大地般坚忍,

不会受到刺激而生气;

他有如门柱般稳固,

不受生命中的起落所动摇;

他有如无淤泥的水池般安宁清净。

这样的人是不会再有轮回的了。

96.

完全解脱、寂静与平稳者,

他意平静、语平静、身亦平静。

97.

他不盲信,以证悟无为(涅盘),

断除了生死轮回的束缚,不再造善恶业,

舍弃了一切渴爱,他的确是至上者(阿罗汉)。

98.

在村子或森林里,

在山谷中或山上,

无论阿罗汉住在何处,

其地都令人感到愉悦。

99.

森林是令人感到愉悦之地,

然而凡夫俗子却不喜爱它;

只有无欲之人才会喜爱森林,

因为他们不追求欲乐。

 

第八:千品

 

100.

一句有意义及听后心得平静的话,

好过千句无意义、与证悟涅盘无关的话。

101.

一首有意义及听后心得平静的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10:03 , Processed in 0.15132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