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41|回复: 1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05-126)》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O七集)  2013/3/16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107



  诸位贵宾、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上节课问了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可能在自己生活处世都会遇到两难的情况。比方一个男士,他遇到太太跟妈妈意见不同,请问要听妈妈的还是听太太的?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所以不是听妈妈的,也不是听太太的,是听圣人的、是听真理的。那我们要让她们听,首先谁要先听?自己。我们听了、我们做了,才能感化身边的人。所以不是从境界当中下手,从哪里?从心地当中下手,还是回到根本,所谓诚意、正心,才能修身、齐家。诚意,人要真诚容易吗?面对身边的亲朋好友,他们种种做得不妥的地方,有没有放在我们的心上?假如有,看到他就有情绪,怎么真诚对待?所以人这个心要清净,他才能生真诚、才能生智慧,去应对种种人与人的因缘。所以《弟子规》就在练这个功夫,「恩欲报,怨欲忘」。你要处理人与人的问题,首先对所有人你都不能有成见,所有你曾经觉得他对不起你的全部要放下,而且还要提起种种他对你的好。你对他只有一个感谢跟报恩,你那个言语真诚,能够感动对方。所以这些,「人情练达皆文章」。

  我们首先先自己听话,听哪一句话?「不怨天,不尤人」。人往往在遇到境界的时候,突然会起一个念头,我都学了这么久了,怎么还有这么多不好在我身上?我到底错在哪?当我们讲这些话的时候,请问经典在哪里?所以有时候在境界当中,自己回想起来,要老实还真不容易,要听话还真难,往往都是过去的习性跳得最快。大家冷静想想,人世间哪件事情是偶然的?自己全部要负百分之一百的责任。哪有说学了以后开始做好事你的人生就变了?这不都是贪求吗?请问有没有哪个农夫播种了,说我明天就收成了,有没有?没有。所以我们觉得怎么不改变?怎么这么慢?那个都是我们的贪求、急于求成的心都在起作用。那念头都是情绪、都是迷惑,怎么可能境界会转好?人只要还有埋怨天、埋怨人,他的心常常会被情绪控制,他连自己都掌握不了,怎么可能能够把身边的境界转好?

  往往我们接触传统文化,那个贪「赶快给我好的人生」的念头太强,而忘了我们在没有遇到以前干了不少胡涂事,这是已经造的孽了。所以「积不善必有余殃」。反而我们现在不好的境界是什么?重罪轻报,本来是更严重的,已经减轻很多了。这个是果报。再来,我们心地的习气也还没转。比方说,今天还是很多时候发脾气,那请问,这些发脾气又是一个种子,又种下去了,后面还会不会有恶果产生?会。那我们再冷静想一想,我们今天所有的念头,好的念头占多少?有没有占一半?假如没有占一半,那今天种的不好种子还比好的多。所以要扭转这个乾坤,都要下坚定的决心,「宁肯碎骨粉身」,这个正念要保持,不能起邪念、妄念,要有这种决心的人慢慢才能转得过来。所以这个修身是真功夫,不能侥幸的。所以必须把怨天尤人去掉,自己负完全的责任。

  很多我们遇到的三、四十岁的人,不要说别的,光是堕胎就好几个,这个都是天地之间最重的恶。什么恶?虎毒都不食子,哪有说万物之灵的人类去杀害自己的亲生骨肉?一件都是很严重的罪恶了,更何况还有好几件!那我们现在种种不顺事,算得了什么?甚至要感谢上苍,重罪轻报,你就不会怨,反而遇到的愈不顺愈忏悔,因为它绝对不是偶然,还是因为我自己造的罪感召的。人这么一忏悔,真诚才能现前,不然怨天尤人又要造新的罪业。所以学传统文化要能改变命运,要真干,要从不怨天、不尤人下手,心才能平,平才能理智,平才能生智慧。

  心平了,紧接着要转境界,面对太太跟妈妈的意见不一样,那我们还要坚信她们都有「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就说,「我那些兄弟姐妹没救了,怎么讲都没有用!」我看不是他们没有救,谁没救了?自己的执着,自己就没得救了。而我们坚信身边的人都有「人之初,性本善」,但要循序渐进让他们接受。首先第一个,你要让他们信任你。怎么信任?要多付出、多请客、多送礼。大家有多久没买礼物给你另外一半了?还有你身边很亲的人,有没有常常能想到他们的需要?所以第一个,你要「调剂人情」,他信任你、他接受你,你的话他才听得进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你体恤人心,知道他信任才能接受你的话,那你多付出,他就信任。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带着无求的心,不然新的执着又出来了。你说,「今天,对,我们一起交流,要送礼。」结果这个礼拜回去送了,另外一半高兴了一下,隔天又跟你发脾气。下个礼拜你很生气的来,「礼我都送了,怎么还这样?」那我只能怎么办?「对不起,对不起,是我错了。」

  这个调剂人情里面还有一点很重要,你身边的人很生气、不高兴,在指责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进入指责的行列。比方说你太太在指责你妈妈,你不要跟她说:「对,对,我妈就是这样!」那就完了,冲突更大,是不是?那你也不能说,「妳这样讲不对,妳这样对我妈不恭敬。」那她就跟你拼了。那怎么讲?所以中庸之道很重要。你不能听了她们的话,受她们情绪的影响,然后偏在一方,不行。你要很冷静,调剂人情。她在那里抱怨,让她把苦水吐完,她比较舒服了,「我很能理解妳」,你讲话的时候都让她觉得,你是站在她的立场上讲话,你是为她想的。人与人要交心,你必须让对方有这个感受,而不是你在指责她。哪怕你是提醒她,用一些很重要的道理告诉她,她觉得你不是在指责、不是在教训她,而是为她好,她就能接受了。所以人在讲话的时候要先冷静,「我这些话是不是为她好,站在她的角度?」还是你是看到她的过,忍不住了,劈里啪啦像机关枪一样一句接一句的止不住?那个还是自己的情绪。所以一个人要心平气和才能讲话,不能心平气和,讲话铁定会出状况的。

  所以这个人情要了解,人心是时时会起伏,所以你送的礼绝对没有白送。但是那个送礼是我们欢欢喜喜念她的恩送的,不是要求她feedback才送的,不是要求她回报。你开条件,你还是利害心,你不是真诚心,真诚是没有任何的索求跟条件的。包含太太跟妈妈在那里指责的时候,你怎么调剂这个局面?一来,先把过引到自己身上来。妈妈在骂太太,「妈,是我不好、是我不好」,把过引过来,这个火药味就是慢慢降。因为人能把罪都引到自己身上来,那个心是很真诚的。人要认错不容易,要把面子放下的人才能常常认错,那个是真正觉得大家都没错,都是我的错,他那个自我反省、自我认错才会非常顺。你说,「我们家就是我先学传统文化,我们家没转都是我的错」,你要道歉就很快了。「圣人常受天下之责,而无责人之心」,不去指责任何人,先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来。

  再来,因为这个人情有调剂了,大家心里比较舒服的时候,要顺势的把一些重要的道理提醒对方。比方婆媳之间相处了这么久,彼此都有恩德,一时气上来了,等她气稍微下降了,你提醒她,「那个孩子来的时候,也都靠妈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拉拔大。」太太一听,「也对。」然后你就要从中做润滑剂,常常要买个东西替你太太送给你妈,替你妈送给你太太,然后都说是太太买的、妈妈买的,这个都是在造缘。所以对方在生气的时候,都是假的,你不要把它当真,不然你会随着她的情绪你也被牵动。情绪都是假的,是吧?生气是真的吗?诸位学长,你们把上一次生气拿来我看看。会变的都是假的,不会变的就是真的,就是我们的明德、我们的真心才是真的。真的一定可以恢复,假的一定可以放下,要有这个信念。

  那慢慢的能够调剂人情,发明事理,那亲人更能够接受我们,这个缘自然就会转了。而且,只要自己全心全意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自身跟家人福报慢慢都会现前,这个不要急。其实人很多的烦恼都来自于对未来的期望、贪求。真正明理的人不去贪求未来、不去强求未来。明理的人是什么?「欲知将来结果」,我的未来会如何,「只问现在功夫」,只看你现在的功夫。你能不能改习气?能不能转自己的命运跟转家庭的命运?很多人学了传统文化,家里的问题都退缩。退到哪里?不肯面对,然后说,「我想要十年专攻一部经,以后出来弘扬中华文化,我是不是就离开我太太就好了?」这种人我不收,不敢收。为什么?收了以后,他太太会来破口大骂,到时候我就麻烦了。所以学传统文化,落实在「敦伦尽分」当中。你真依教奉行了,你真有那分承担了,就像孟子讲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然有老天安排你的因缘,不用急。但是你必须安住当下,尽自己的本分、改自己的习气,不然都是寄望未来,当前都是逃避,甚至于随顺习气,只会让自己的障碍不只不会减少,还会更多。更多,更不能责怪别人。

  今天跟大家谈这两百零七句,从中我们体会为国着想、为大局着想,这是我们学到的第一个态度。第二个,这句里面也让我们感觉到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人才很重要。您看这里讲「徒以吾两人在也」,这个国家有两个中流砥柱,再强的秦国不敢乱来。所以人才对家庭、对团体太重要。那人才既然重要,我们怎么做?把自己培养成人才,然后再由自己去感召人才,这个就是有志气。「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我们去找了很多人才,结果我们自己不是人才,人才也留不住。人才都往人才的地方聚集,物以群分。所以我们又向外求,找了很多人才,但自己、团体并不依教奉行,这个人才留不住,人家一看,你们都是讲一套做一套,他就走了。花了一大堆功夫把人才找来,最后还是留不住。所以「君子务本」,首先自己跟自己的团体要真正做好,你不去强求人才,人才自己感召就来了,「有德此有人」。可是这句经句虽然这么说,人太多的精神都是往外求,那个心思都是要去挖掘好的人才进来,还是会留不住。「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凡事从根本下手。

  第三,既然人才这么重要,我们就要常常去提拔人才、去栽培人才,这个才对得起团体、国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前的官员林则徐、曾国藩先生,随时随地都在记录他所遇到的人才,为国举才,这是真正仁慈的人。请问大家你们有没有一本「人才簿」?不然林则徐的故事我们白听了,是吧?最近大家交了汉学院的建议书,很多学长都在举荐人才,这个就是落实了孟子讲的「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这是真正仁慈。我也代表中心给大家感谢一下,谢谢大家。

  再来,这个故事第四点给我们的启发,一个本来即将冲突的两个人,最后变成什么?「刎颈之交」,可以为对方去死。诸位学长,您现在生活、工作当中有没有一看就很烦的人?就觉得跟他一讲话,火都快上来的人?请你今天回去立一个志向,「我要跟这个人成为刎颈之交」。那这个故事你就没有白听了。不然故事还是故事,我的人生还是我的人生。所以我们坚信一点,就是师长常常教诲我们的,至诚就能够感通。要没有私心,慈悲心,就是为了利益对方、成就对方,这个真诚就能感通。

  那这个感通,人与人会感通,人跟因缘也会感通。你发诚心了,你的孩子会有很多贵人来帮助,这个就是感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现在很多家长他学了传统文化,希望孩子能有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他很急、很担心,怕找不到这样好的单位。其实人一急、一担心就不真诚了。要先把心静下来,相信圣贤无所不在,他一定会保佑我们。自己心量要大,「我以后要把孩子培养成栋梁」,你好的因缘就会出现了。所以发愿,然后注意身边有哪些好的传统文化的单位。我现在遇到一些同仁、遇到一些朋友,他们也会说,「要往哪里送?」其实天下善人多了,很可能你旁边就有好的缘。你在那里「怎么办?怎么办?」就慌了、就看不清楚了。先定下心来,然后自然缘分就会来了。

  缘分来,你自己去判断。比方它是公益团体,不以营利为目的,这个很重要。你不能拿老祖宗的智慧来赚钱,老祖宗是无私的,你把它拿来赚钱。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是以希望大家都受传统文化的利益为目的,是这样的单位。再来,它要比较已经上轨道,你自己要去观察,他们是不是已经很有章法在运作这个团队?你自己也要判断,不然到时候去了以后不如意,打电话来骂我,我也很委屈,你自己要会冷静去判断。第三,传统文化是师道,他一定要有师承。而他师承的是真正修身过来有真智慧、真德行的人,而不是他喜欢的人,这个是要很冷静、很理智。请问喜欢刘德华的人多不多?多吧?那可不可以跟他学传统文化?你跟刘德华学传统文化叫情执。你要跟过来人学,要跟他也是承传道统的人学,这才是冷静。你说,「那个讲课的老师我挺喜欢他,我就跟他走。」搞情执、搞迷信。

  学传统文化是学觉悟,你要明明白白。所以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要「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你对明师你不能怀疑他、你要相信他,「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要专信不犯。他教诲我们的,你不能听了以后阳奉阴违,那就没有办法得利了,专信不犯。而且你要很努力的去落实,你不能三天捕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那就变成消遣、玩弄圣教了。要「精进奉行」,很努力,很下决心、苦功的去落实,精进奉行;「不失所受」,他今天教我们的终身不忘,这个不失所受就是《中庸》讲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今天我们就受持一句话,「念念为人着想」,时时保持就是不失所受了,OK?

  我讲得很激动,你们继续在那里抄,很有趣。我讲得这么激动,大家抄好像没有跟我有相应的感觉,所以抄还是抄,字还是字。这句要怎么样?念念为人着想要怎么样?要入心,入了心就跟你的灵魂融在一起了,念念保持着,不会忘失这个态度。一句法入心,你的境界就上去了,甚至你就得解脱了。不是要学一堆,那都变知识了。学了一堆,一句都没有做到,受用不了,还会增长傲慢。因为懂多了,就会看别人过。所以《弟子规》很重要,不然我们都没有学圣教的根基。《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这是不能侥幸,一定长,只要不落实一定长。

  所以我们今天回去冷静想想,接受圣教这么久了,哪一句精进奉行,不失所受?可能我们突然会觉得,好像一句都找不到。接着呢?灰心、沮丧。错了,这个念头又是迷惑了,是吧?应该怎么样?发现自己一句都没做到,叫开悟了,有没有?对。反省就是开始觉悟,发现自己的过失立刻就要痛改。发现什么过失?一句都没做。痛改,从今天开始,学一句做一句。那也不是坏事,那这样才能打破自欺。不然都觉得我学五年、我学十年了。那变自欺了。要重实质,我到底落实了几句?

  所以判断因缘,也要看他有没有师承。过来人很重要,在这个时代学圣教不容易,你遇到一件事,你去问十个人,可能十个人的讲法都不一样。请问我们听谁的?听经典的,听已经是明白、走过来的过来人的。而且明白的过来人,他非常清楚因材施教。人还没有放下我执以前,都是自己觉得对的去建议别人,而不是适合对方的,他还没有到能够观照到对方的状况。所以「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自己觉得很幸运,我们都能跟着师长老人家,他是修学的过来人,我们有问题都可以向他请教。可是往往我们有问题的时候,都是东听一点、西听一点,不见得是跟着他老人家学习。好,这个是至诚感通。

  但是,人在感通因缘的时候不能执着,所以人要时时看到心上有没有执着,不然会生很多烦恼。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个故事可能大家听过。有一个很虔诚的基督徒,他遇到水灾,结果他就坚信上帝一定会来救他。结果水灾洪水淹得很快,淹到他们家屋顶了,他的半身已经都泡水了。突然有一个木盆飘过来,那个木盆很大,可以让他飘起来。然后就有得救的人告诉他:「你赶紧抱着那个木盆,你就不会淹死了。」他说:「我是很虔诚的人,上帝一定会来救我。」他就没有抱那个木盆。接着过了一阵子,那个水已经淹到他的脖子了,突然有一台救生艇过来了,「你赶快!赶快!手伸出来,我们赶快把你救起来。」他说:「我是很虔诚的,上帝一定会来救我。」他就硬是不上那个救生艇。结果水淹到他的鼻子了,突然有一台直升机来了,把绳子放下来让他抓,他说:「我是很虔诚的,我一定要看到上帝,不然我一定不罢休的,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结果他就淹死了。

  淹死以后就见到了上帝,他很生气,「我这么坚信你,你为什么不来救我?」他说:「我要救你,你三次都不接受,我变成那个木盆要来救你了,还有促成那个救生艇,还有直升机,你都不接受,我怎么救得了你?」所以有时候人很相信能够感通,但是心里不能有执着,不能一定要怎么样。因为你那个一定要怎么样,那是你的执着的思考,那不是神圣、圣贤人纵观全局的智慧。那你口上是说遵从圣贤的安排,事实在做的时候都是坚持自己的想法。

  比方我当时候辞掉工作,到了澳洲学习,结果回来代了一个学期的课,就等着考老师。因为我已经辞过了,要重考。结果我怎么考都没考上,还备取。人怎么考都备取,难不难过?「我很努力了,怎么考不上?」我那时候没有这么想,我说:「考上也好,不考上也好,老祖宗安排就是了。」我没有烦恼,结果后来真的没有考上。经过一段时间我才了解到,差一点考上是必要的,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为什么说差一点考上是必要的?我假如成绩很差,根本没希望,我爸爸一定说:「真不用功,再去考一年,再去补习。」那我就要听我爸的话。结果我都快考上了,然后都差一点,我爸爸不忍心责备我,然后说:「你实力还不错,那你既然有机会去大陆看看,那就去看看吧,早点回来。」我假如成绩没有不错的话,我爸爸就不会让我出门了。所以那个差一点考上也是必要的。是真的,不然爸爸说:「你看你成绩差那么远,就是不用功。」那你说得也对,那我也要听我爸的。那都没考上,他也很不忍心,因为他陪我去看榜单,每次看都有希望,每次看都失望,最后我都叫我爸,「爸,你别去了」,我很不忍心再看他老人家失望了。

  假如我的念头里面执着,「老天爷,你一定要让我考上老师。」那我就卡死在这里了,卡死在这个表相。我没有这么求,我不是要求一个当老师的机会,我们是因为学了老祖宗的教诲,自己得利了,我们希望能够自己好好学,看有没有机会去介绍给别人,我们求的是这个,不是求一个在小学当老师的机会。所以我当时候假如执着「一定要一个小学的资格」,那我那个至诚感通也感不了,因为我的念头里面有执着。我没有这个预设立场,就感通了,才有那个机会到海南去。我作梦都没想到怎么会去海南,是吧?所以感通要有信心,但是不要有执着。

  好,这是最后一句,也是我们学「至公」当中,能够真正为公,放下私心,然后不要烦恼未来。其实烦恼未来还是自私,还是自我中心,才会烦恼。不为自己,念念为他人的人,没有烦恼。所以老人家讲了一句话,「你这一生圣贤、佛菩萨照顾你,你自己不要操心。」大家听了欢不欢喜?真正相信吗?Anytime相信吗?真相信的人不生烦恼。假如我们还有很多烦恼,这句话还没放在心上。所以听话容不容易?不容易。这句话真听了,保证你明天皱纹就没有了,尤其眉间的皱纹一天就散掉了,马上印堂发亮,不发黑了。所以你看师长老人家,他什么时候就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六十二年前。所以他老人家皮肤这么粉嫩粉嫩的,像婴孩一样,不是没有原因的,人家六十二年前就受持老师这句教诲,他就不生烦恼了。

  其实人为什么不依教奉行?就是不老实,就是自己喜欢找罪受,不肯放下这些痛苦。所以人自己找罪受,别人也帮不了忙。明明每句教诲是清凉剂,我们就不肯受持。那他什么时候愿意受持?可能是苦吃够了,他就会回头了。每个人的因缘不同,我们也别罣碍,自己好好依教奉行,给所有的人做榜样,那是最大的供养。

  接着我们看第五个纲领,「为政」当中第五个纲领,这个纲领非常重要。而事实上我们要从事第五个纲领「教化」,那前面这些条件不可不具足。我们要务本、要知人善任、要至公无私,有这样的胸怀、修养才能真正做教化的工作。还有私心,没有办法教化大众。都偏心了,人家心里都不服了,怎么感动别人?而当我们看到「教化」两个字,这个「教」首先是自己教育自己,不能先想着要教育别人。真正有德行,自然能够感化身边的人,那是水到渠成的,不是强求来的。而我们看这个「教化」,首先这两百零八句,孔子讲到,我们一起念一下: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跟自我教育有什么关系?坚信这句话,从此以后不再怀疑自己了。『性相近』,我有本性、我有明德。这句话我们可能读了很多遍,可是人还有没有再怀疑自己?还有没有再否定自己?那这句话还是没有受持。这句话真的受持了,不怀疑自己,同时也不怀疑任何人,因为每个人都有。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从事教化工作的人,这句教诲是大根大本。你相信了,你有无穷的爱心跟耐心去陪伴人成长,你不会否定他、你也不会放弃他,因为你坚信这个真理。所以我们对任何一个人没有耐性,就是对这个真理怀疑了。所以这些经句要常常读,把自己的正念提起来。不提起来,一个妄念接着一个妄念,又怀疑他、又想他的不是,愈想心里愈难过,愈想跟他愈对立。

  所以修身的功夫下在哪?下在一念之间,圣狂之分在一念之间。所以孔子说,一个人终生奉行的是什么?「忠恕之道」。忠,尽心尽力帮助他,为什么?性本善。为什么要恕?『习相远也』,他没有遇到好的教育,他被误导了,他很可怜,他回不了头,所以要宽恕他、要设身处地包容他。这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在哪?跟每一句都相应,每一句里面都有忠恕之道。所以这个「性相近」给了我们信心,也给了我们恒心、耐心。我们要恢复这个本性,得要有恒心跟耐心,不能否定自己、不能否定别人。

  再来,还要细心,对这个夹杂的丝毫的习气都不能够放纵,都要懂得观照到,要放下。人贪名利的念头非常细。比方我们跟人家讲,他说,「我刚学传统文化」,我们马上说,「我已经学五年了」,这个念头里面有没有标榜?有没有贪名的心?就像苏东坡先生给佛印禅师送了一首偈,「八风吹不动」,他还在认真的在修行,是不是?他也没有去乱来,可是他在修行当中就已经起了好名的心,好人家肯定的心。念头很细。比方我今天跟大家忏悔,我哪里做错了。结果我讲完,下了课,可能有学长跑来了,「你能够当众反省,真不简单、真谦虚。」我听了以后笑得很开心,我有没有染着?因为他说我谦虚,我很高兴。那么那个我反省忏悔会不会又形成我贪名的缘?所以人要细到什么程度?念念不染着,才有可能慢慢心愈来愈清净。不然人在每个境缘都有可能会有新的染着。所以善观己心,这个功夫是「不可须臾离也」,随时都要保持好,连反省都有可能会染上名利。自己会染,我自己在忏悔,自己觉得自己谦虚,染;别人又觉得我谦虚,又把我推得更高,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助长我继续再染。这些都很细微。

  性相近也,我们有信心之外,怎么让它恢复?这个要耐心、细心、恒心、毅力去观照。「习相远也」,有句俗话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还没有形成定慧,还没有形成是非善恶判断以前,他非常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其实这个我们应该很有感受,比方说我们去上个五天的传统文化课,状态好不好?好。比方说我们放纵了习气,然后好几天不学习了,那个状态马上就会落得很厉害,那就证明我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知道习相远,首先第一个,要保护好自己,进而再保护好身边的人。那这个就是习相远给我们的启示了。习相远让我们能包容一切人的过,因为他没有遇到好的缘,同时更积极的护念好自己、护念好他人。

  那护念好自己,那可不能以合法掩护非法。比方我们就会说,师长教的,「人就是要在境界当中历事炼心」,所以我继续看电视、继续逛百货公司,是吧?炼嘛!但是愈炼愈堕落,那就不对了,那就要用另外一个教诲,不能拿着一句教诲去变成自己的借口。明明就是贪心起来了,还说老人家说要历事炼心,所以电视继续看。所以这个不自欺难,不只不承认自己自欺,还要把师长拖下水,「师长说」,那旁边的同参道友只能傻笑,「呵呵,呵呵」,也没有办法提醒我们,因为我们自己态度根本就已经连师长都不接受了。所以师长老人家说他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看杂志,是不是保护自己的清净心?坦白讲,我们的功夫、我们的资质都比不上老人家,所以只要还看电视、还看报纸、还看杂志,清净心只有退步的分。有时候老人家说他怎么修,其实我们要会听。就是什么?我们修的标准要比他老人家更严,因为我们的程度不如他,是吧?对啊。可是我们都自己放松,「这样就不错了,我比张三、比阿猫阿狗好很多了。」那这个还是自欺了。

  所以什么叫真干?不夹杂自己的想法、看法,不自欺,这个才叫真。什么叫干?「不懈怠」,不能自己放逸、懈怠;再来,「不自恕」。有时候看到这些教诲,我们有没有压力?这么难!我们,好啊,难,不干了,继续受苦。所以人要下定决心,把它突破了,「不懈怠、不自恕」才是干。「不夹杂」,只要夹杂自己的想法、看法,就是跟自己学了,不是跟经典、跟老人家学了,「不夹杂、不自欺」才是真。所以真干二字含义深远。真干的人就护念好自己了。

  再来,护念他人。首先我们从历史当中就可以看到,周朝的「三太」,她们非常会护念下一代的德行。她们从哪里做起?胎教做起。所以「三太」,周朝的太姜、太任、太姒三代出了好多圣贤后代。所以我们民族称另一半叫「太太」,称自己的夫人叫太太,那就是这个天下要有圣贤人出来,有圣母、有圣贤妻子,就能够出圣贤的后代了。所以您看这个护念从哪里开始?从胎教开始。接着谁护念?父母护念。他到学校去,老师护念,一、二十年的护念,就把他德行的根给扎牢了,他出来才不会染着。所以这是「习相远」,就要慎重自己、慎重身边的人所接触的缘分。

  所以古人交朋友非常慎重,「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君子忌讳随便乱交朋友,因为人很容易受身边人的影响。孔子也提醒我们,「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结交正直可以劝谏我们的朋友,结交能宽恕别人、体谅别人很真诚的朋友,结交有非常广博的阅历、见闻的朋友。另外又说,「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这些提醒在六十五页,我们「贵德」的第九个单元「交友」都提到。这个也是提醒我们习相远,所以我们要慎选环境、慎选朋友。包含人生大事,婚姻大事要慎选另一半,这个都是非常关键的抉择。

  我们看到一百四十九句里面就提到,孔子就断言,子张在他死后会愈来愈有德行,子贡反而会退步。因为子张都结交比他有德行的朋友,子贡都喜欢交那些德行不如他、都听他讲的朋友,所以他就退步了。所以从这个习相远,我们看到「孟母三迁」就很感佩了,父母为孩子选择好的环境。包含为自身选择好的老师,「从明师受戒」。在古代,有一个人叫魏昭,他了解到当时候很有学问的一个大儒叫郭泰,他就主动要去侍奉郭泰,还为他照料生活,帮他扫地、端水。郭泰就给魏昭讲,「你就好好读书,何必一定要到我这里来?」但是魏昭讲,「经师易获,人师难遭。」所以他希望能亲近郭泰,他说他自己就像洁白的丝,要去亲近这些染料,红色、蓝色的染料,就能够再熏陶自己、再提升自己。这个是自己主动去亲近仁德之人,来护念自己的道业。

  古人在为自己的下一代找老师也是非常慎重,叫千里寻师,而且往往都是整个家族那七八十、八九十的人去找的。那我们可能听到这里,「目前还找不到好老师」,又生烦恼了。其实只要有经典就不会生烦恼了。你真的找不到老师,孔子是老师、孟子是老师。孟子跟孔子学,孔子已经不在了,他学得很好。所以为什么孟子称亚圣?除了孟子真的学得很好,还给后世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就是他的至诚心超越时空,这表的法太好了。所以告诉我们,人只要至诚愿意学圣贤的教诲、愿意承传道统,绝对学得好,跟这些圣人,哪怕离你几千年都能够感通。那可能也有人会生烦恼,「那好,我要跟师长学,可是我又没有在他身边,怎么亲近?」你看,重实质,你离他千里之远,但你都依教奉行,就等于跟在他身边了;你跟在他身边,你一句也不照做,实质上是离他千里之远。你说我真的有问题,写问题问,老人家在讲经,很可能就回答大家了。其实我们觉得是障碍都是自己想出来的,真正肯学的人一定有方法克服。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找理由了。

  孔子学圣教是我们的好榜样,他一生真正恢复性德成为圣人。他怎么学的?「学而不厌」,他无时不刻都在用功。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用功到什么程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到很高兴都忘了吃饭。这个境界我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遇到过,所以还是肚子饿排第一位,还是欲望排第一位,还没尝到法喜。读到这一句就生惭愧心,还要再下功夫。

  而孔子他一生怎么学的?在《论语》当中有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榜样好。十五岁志于学,学什么?学大学之道,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不是搞知识、不是搞学术。欧洲二、三百年的汉学难出一个弘道之人,因为学错了。圣教是内学、是心性之学,是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你不能把它搞成学术,甚至于学这个是为了自己以后有个教授可以领薪水,那都偏掉了。二、三百年难出弘道之人,花了多少精神、花了多少时间、花了多少资源。

  所以从这里我们又感觉,「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被人家叫教授、被人家叫老师,培养不出一个弘道之人,这是要背责任的。我们接受了这个待遇,接受了这样的尊重、礼遇,都享这个福报,有没有尽这个责任?靠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教授之名,更重要的是要把文化弘传、承传下去。享了这个教授之名、享了这个老祖宗的福报,自己不行道,又不能够把道传给底下的人,这是有大罪过的。所以人顺境不好修、享福不好修。顺境很容易淘汰人,最后变成理所当然。所以接受别人照顾、接受别人敬重,一定要记住《诗经》里面有一句话,叫「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夫子立定了志向,终身不改。其实十五岁就有这样的定力、这样的志气,志于学,一定要把圣贤之道学通。我们一对照,我们在这个学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退缩?发心是容易,恒心难。所以要立恒志,不能改变,再大的困难都不退缩。

  接着,「三十而立」,在任何的境界都立住经典的教诲,绝对不会违背经典教诲,能立得住,能不受诱惑。就像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时候富贵一享,不警觉,叫享痴福。痴就是慢慢慢慢就享福,德行都没有提升。所以很多人学传统文化会变胖,但变胖有两种。一种,心广体胖,他心量大了,他相貌就转了。像我是心量还不够大,胖不了。跟老人家学要学他的大心量,要先扩宽心量。这样的胖,他的脸上会发亮,那个胖让你看得很舒服,然后眼睛愈来愈亮、愈来愈有智慧,这是胖对了。另外一种,是被照顾到太舒服了,愈吃愈多,愈来愈浮肿,然后眼睛有点呆呆的,那就变享痴福。这个很危险,为什么?老祖宗的福大,一说你是学传统文化,人家就照顾你,甚至七、八十岁还照顾你。长者尊重我们说:「难得,你来走弘扬文化的路。」那弘扬文化怎么弘扬?要从自身体现出来,七、八十岁是我们爷爷辈的,我们要像孙子一样侍候他,那才是弘道。哪有被他一尊重,昏了头,还被七、八十岁的人照顾,那不就麻烦了?那我们就受了人家的尊重。不能受,那是老祖宗的德,不是我们的德。

  所以李炳南老师教诲得好,去给大众分享传统文化,连水都是自己带的,都觉得感恩你给我这个学习机会,没有丝毫要求别人要给我们什么,没有丝毫条件,这样才不会染。不然今天普洱茶,明天怡保白咖啡,后天槟城的一口绿豆酥,就慢慢慢慢的享福就完了,或者是槟城的豆蔻水。所以人往往染着、贪着的时候,不知不觉的,不知不觉的会退堕的。所以要立得住,「富贵不能淫」,不能沾染,「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您看孔子遇到七天绝粮,意志有没有丝毫的动摇?贫贱不能移。听起来很欢喜,做起来,大家有没有七天没饭吃的经验?没有,对。所以其实我们弘扬文化要很慎重。为什么?我们德行还没树立起来,就享很多福,因为都是祖宗跟圣贤的福。所以福不能享,要护念好自己,「以苦为师,以戒为师」,不享福。

  「四十而不惑」,四十岁了,遇到很多事情懂得权变,懂得视情况去客观分析、了解,然后采取比较契合当前的做法。他不会在那里两难,好像这样做也好,那样做也好,不会,他会通权达变。其实只要抓住了慈悲为本,你在遇到很多事要处理的时候,为这件事里面的每一个人着想,慢慢那个权变的方法就会出来。而且你不为自己想,都是为他们想,你那个言语很真诚,容易跟对方交心达成共识。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自己这一生的使命,不只知道了,念念期许自己不要侮辱了这个使命。我们不能「我这一生要弘扬中华文化」,你有这个承担,反而因为有这个承担了,产生一种自我感觉良好,「我比一般的人好,我没有随波逐流,我挺高尚的。」那这个有自己觉得很高尚了,可能就有好这个名的染着又上来了。所以不能染那个盛名。反而是什么?我既然期许自己承担了这个弘传文化的使命,怎么弘传?人能弘道。我怎么落实这个使命?在起心动念跟一言一行当中落实经典,这个才是知天命。而不是只是口头上说,「我已经知道我的使命是什么」,但使命没有落实在念头跟一言一行,还是空的。所以人要不辱父母、不辱使命,才是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前面四十岁以前,叫修境,修学的境界;五十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跟七十岁,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是证入的境界。当然认真修了,自然就会提升到开悟,最后就契入圣贤境界。就好像《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那他是不是立了?是不是不惑了?对。「安而后能虑」,这个虑是什么?智慧现前。所以智慧现前,悟境了。「虑而后能得」,那个得就是契入圣贤境界了。那契入是什么状况?六十而耳顺,一听人家念这个经典,他就知道那个经的意思了。就像六祖大师已经契入了,人家一念什么经,他马上讲给他听。包含这个心很真诚、慈悲,一听人家讲什么,就能体会到人家的心声。这个不容易。比方说你的家人有一天跟你讲,「我一定要成圣成贤」,被你听到了,结果隔天他又发脾气了,那我们马上跟他讲,「你看、你看,昨天还说要成圣成贤,今天就发脾气了。」那对方好不好受?不好受。我们听他的话产生执着,产生什么执着?他的文字你执着了,然后又拿着这个文字要去要求他,叫控制他了。

  你要见他的心性,体会到什么?难得,他这一念放光,心性之光,很难得。可是他今天又生气了,那正常,要宽恕他。但是你感觉到他那个决心可贵,你就会更有耐心去帮助他。你觉得他那一念心可贵,那个就叫跟人家交心。你听人每句话就听到他的心性,你会非常尊重他可贵的心性之德。那可能有人会讲,「那他骗我呢?」那你一听一个人骗你,你还是不执着他的习气,你还是会体会到说,他还是有明德。你听一个人骗你,你会更怜悯他,他被习气控制住了。所以这个耳顺,是听人家一讲话,都能体会到人家的心性,这个不简单。我们都很容易着在他的言语、着在他的行为上面。所以真正耳顺的人,不见世间人的过。「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他起心动念、一言一行完全都跟经典相应了。

  这一段,夫子能够做到,我们也要有志气,我们照着夫子的教诲去做也能做到。其实在这个念头上不能起分别,我们假如起个念头,「孔子是圣人」,那我们这个念头就是自我否定了,就是自己先起分别了。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孔子花了一辈子成为圣人,假如孔子的话我们每句话都照做,我们是不是要七十岁才能随心所欲?请问大家,假如完全依圣人的教诲去做,随心所欲要七十岁吗?就减少了。为什么?圣人是老师,他把他一生最精髓的都供养你了,我们怎么回报圣人?是要学得比他好才对。怎么我们的念头变成「我不可能」?自己障碍自己了。

  师长老人家学了六十二年,他去芜存菁教诲我们,我们肯照做,我们少走他老人家的弯路。怎么可以起念头说,那个是老人家做得到,我们做不到?我们起这个念头,师长最伤心了。每一个跟着他学习的学生都说,「抱歉,你做得到,我做不到。」那不是让老人家五十五年白讲了吗?哪个当老师的人希望他的学生告诉他说,「老师,你好厉害,我做不到」?都是希望青出于蓝胜于蓝。我们讲到这里,就要有志气当真弟子,让师长老人家一生的教诲没有白费,依教奉行,让他老人家欢喜就对了。

  这个两百零九句,其实这些教化的经句都很相应的,古人都是通达人性,知道他有本性本善,又知道有染着的习性。所以我们来一起念一下这两百零九句:

  【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贪荣而重利。故贵其所尚。而抑其所贪。贵其所尚。故礼让兴。抑其所贪。故廉耻存。】

  我们学这些经句要贯通,所有教育最精辟的一篇文章是《礼记.学记》,《礼记.学记》提到,什么是教育?「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长善,恢复本性;救其失,习相远,要去掉他的习气。这句也是,『好善尚德』,这是恢复他的本性,长善;然后抑制他的『贪荣而重利』,救失。所以古人是通达人性,他有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经验、方法、理念、效果都出来了。老祖宗是全世界最懂得教育的圣哲。结果我们教育跑去跟外国人学,跟西方的功利主义学。所以现在从小或者在学校里面,没有重视孝道、没有重视长善。美国幼儿园教什么?教竞争,就是教「贪荣而重利」。所以美国人需不需要中华文化?需不需要《群书治要》?需要。您看这句就给他们顿悟了。他们没有通达人性,结果现在全世界青少年教育最严重的就是美国,你还称它叫发达国家吗?下一代都没希望的叫发达国家?我也搞不清楚这个时代的标准是什么?其实这个时代的标准就是money,就是钱、就是重利,那是错误的标准。下一代都没圣贤的民族有前途吗?

  所以我们很感恩,我们现在中国,我们习近平习主席,他很多的谈话都是长我们的「好善尚德」。最近习主席的谈话我们看了很感动,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位卑未敢忘忧国」。每个人不管在哪个行业,都有复兴文化的责任,这是好善尚德之性。然后又做出表率,节俭,不浪费老百姓的血汗钱,这个就是抑制「贪荣而重利」。所以一个父母依照经典去做,这个家的命运就改了;一个国家领导人依照经典去做,整个国家的命运铁定可以改变。所以祖宗有德,我们感恩祖宗圣德的庇荫,那整个文化复兴最后还是从我们做起。

  我们今天这个单元叫「教化」,教化的根从教育自己做起、从淘汰我们自己的习气做起、从格物下手,自然物格知至,知至意诚,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这个是道法自然的水到渠成。从淘汰习气做起。淘汰习气就是拿自己开刀,要把这个几十年跟着的坏习惯割掉。痛不痛?你们没有反应,没有反应是还没割过。割会痛,长痛不如短痛,就对了。

  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6:06 , Processed in 0.14606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