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58|回复: 0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53-104)》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六十二集)  2012/4/2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62



  尊敬的云南省教育代表团张主任,诸位贵宾,诸位长辈,诸位朋友们,大家午安。我们《群书治要360》今天进入「贵德」,第六个重要的纲领是「度量」。我们看到「度量」两个字,脑海里有没有浮现什么情景,或者想到哪一句成语?可能想到宋朝的布袋和尚,「大肚能容,笑口常开」。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字,包含成语,包含所有的文章,都是高度的人生智慧。我们想到这个度字,大肚能容、豁达大度,就是心胸很开阔。想到度,我们想到豁达大度,想到量,宽宏大量,这些成语。包含很多文人留下来的文章,像朱熹夫子有提到,「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朱夫子提到大丈夫不可以没有这样的度量,像大海一样宽阔,像天空一样的辽阔。

  我们的祖先常常都是以天地万物为师,像天为什么我们称它高?「天称其高者」,因为它「以无不覆」,什么它都可以遮覆,可以保护。「地称其广者」,地为什么称广?万物它没有一样不承载,这也都是表它的度量。包含「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所有的河川都汇到江海当中来。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度量」对一个人的修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祖先对我们的期许,在《三字经》当中有讲到,「三才者,天地人」,期许我们人能把天地的无私之德,能够把它落实,成就自己完美的人格,所以要效法天地宽厚无私的精神。

  我们看到「度量」当中第一句,《群书治要360》的经句,一百一十九句说到:

  【帝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

  『帝』是指东汉光武帝,汉光武帝,当时候西汉是被王莽篡位,后来汉光武帝复国。我们看到『建大事者』这个句子,诸位朋友们,这句话讲给谁听的?我们能不能看到「建大事者」,这个跟我没有关系。那我们这一生来干什么的?所以一个人这一生一定要活得有意义,要做出对家族、对社会、对民族国家有贡献的事情。所以在《论语》当中,孔子才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我们这一生要知天命,要有使命对家族、对民族社会。首先建大事要齐家,要把家道传下去,不然就对不起祖先,也对不起后代。所以每个人这一生都要做大事的,都要有这种责任感的。而要成就对家族,以至于社会国家有意义的事情,那必然要团结力量来做,那要团结的话,「天时不如地利」。

  我们体会得到,要成就一件事情,比方说家道的承传,那一定要「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夫妻要一条心团结。每天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这个家道就完了,不可能有成就。所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时候要能包容、要有度量,不然每天计较,那可能就没完没了!所以必然『不忌小怨』,这个「忌」就是憎恶,憎恶就是看到人家的缺点就咬着不放,就到处宣扬,就对人有成见,这个都不妥当。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人生态度,就是自始至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话对人生也好,对教育这个工作,都是最重要的认知。因为我们相信本善,我们愿意去包容人,进而去帮助他,成就他的本善,成就他的德行。在教育方面我们就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为人之初,性本善。

  而老祖宗这些经句,事实上我们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从自身来讲,一个人常常看人家不顺眼,或者喜欢跟人计较,其实他的人生会幸福吗?不会;他能包容,他能宽恕,他才能跟人和睦相处。我们不愿意放下这些不好的心态,那是跟自己过不去,每天自己找罪受。有时候度量不够了,还嫉妒,看到人家好,背后都批评,甚至毁谤就糟糕了。不只自己痛苦,可能「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对我们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提醒。在「敬慎」一百三十页,我们对人生的事情要恭敬谨慎,「敬慎」单元里面,第一个重点叫「微渐」,防微杜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有度量的人必有余庆,待会会给大家举很多历史上的故事。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比方嫉妒贤才,这个造的罪业非常大。所以有格言提到,「进贤受上赏」,为团体、国家尽忠尽职推荐贤德之人,得到上天最丰厚的赏赐,因为他念着是人民大众。

  在春秋时候最著名的,鲍叔牙推荐管仲,他的后代十几世都是名大夫,享福禄,这都是他的祖先鲍叔牙积的厚德。「蔽贤蒙显戮」,嫉妒贤德之人,不推荐他,甚至陷害他,老天的惩罚会特别快,很明显的灾祸、杀戮就会降临他的人生。在战国末年秦国的宰相李斯,他当到宰相,相信才能也是相当出众。可是他嫉妒他的师弟韩非子,甚至把他师弟害死了,让秦国不能用到这样贤德的人。假如当时候韩非子能留下来,可能整个秦国的命运就不同了。李斯害死自己的师弟,他没过多久就被判刑,而且是诛杀他的后代,他是腰斩。所以他行刑的时候,是跟着他的孩子一起上刑场的,变成什么?断子绝孙。可见这个没有度量,去嫉妒人、怨恨人,这个于己有害,对后代也是莫大的灾祸。所以我们跟祖先、跟后代是一体不可分的。

  所以在「度量」方面,我们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谈「度量」的重要性。首先修身我们很常听到一句话,叫「观德于忍,观福于量」。看一个人有没有德行,看他忍耐、忍辱的修养,观他的人生,以至后代有没有福报,看他的心量到哪里,量大福就大。我们一听到云南代表团要到中心来参观指导,这是胸怀一个省的百姓教育,而教育是影响世世代代,这样的胸怀是令我们非常感佩。《孝经》里面说,「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当官者以父母的心来爱护百姓,甚至关怀下一代的教育,这都是厚德,量大福一定会大。这两句也告诉我们,我们今天德行要有度量,首先能够忍住脾气,惩忿。要变得有度量,首先不能轻易的就发脾气,常发脾气就是不能容人,才会这个样子。我们今天要改善情绪化,不发脾气,首先我们要思考,人为什么会这么常发脾气?就像治病一样,你得找到病根,才能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这些问题,要我们自己静下来去感受,去看自己的心态,看自己的念头,到底它的根源在哪里?有一点最明显的,就是不顺自己的意思了就要生气。不顺己意,人家讲的话我们不高兴听,人家做事的方法,我们不认同就生气了。甚至于看人家做的事,我们不能接受,连晚上都睡不着觉,气得牙痒痒。诸位朋友,一个人假如常生气,首先是不孝,怒伤肝,伤了身体就是伤了父母,「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最担心我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常发怒,又会跟人冲突,父母不只要担心身体,还要担心我们人际关系的问题。所以孝道是德行的根本,首先自己的修养不能让父母操心,假如我们脾气大,父母一定提心吊胆。幸好现在跟以前不大一样,以前脾气大,得罪皇帝了那诛九族,你自己的坏的行为、坏的脾气,把所有的亲人统统拖下水,那是可能变成家庭的浩劫。

  孔子在《论语》当中有说,「一朝之忿」,忍不了一时的脾气,「忘其身以及其亲」,忘了自身的安全,还有至亲的身家性命,这是迷惑,没有理智。所以不顺己意事实上就是人的贪心,因为贪求事物,不顺自己的意思,马上瞋恨的心就起来。假如能知足了,假如能够先恒顺他人,不要跟人家硬碰硬,那可能就不会生气、不会对立了。所以这处世当中,还要时时懂得谦让别人、礼让别人,不然生完气之后,可能人与人的关系,就很难再像以前一样!所以在处世当中,不能够忍让、谦让,一定增加父母,甚至于团体领导的担心、烦恼,这不是一个成熟的人,也不是一个学圣教的人,应该做出来的行为;应该是尽孝尽忠,不让父母、不让领导再多操心。

  再来,这个贪当中,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就是面子。因为好面子,人家讲我们,确实我们是错了,可是那个脸拉不下来,马上无明火就上来了,叫「恼羞成怒」。其实恼羞成怒伤了自己以外,在团体里面信用会减损得很厉害,人家说错了还不承认,还这么凶。所以人在人群当中,他给人的信誉、他给人的信用,往往在自己一个态度当中。它的消长非常不一样,恼羞成怒了人的信用指数快速下降;马上说对不起,这一件事我错了,反而赢得别人的尊重。往往这一念之间,对我们人生的发展,差别是很大的。这一点我印象最深的,是我自己在小学带班的时候,我这一代自己从小也是升学为重,也都是考试机器,所以缺德这一方面挺严重的。虽然去读了教育学分,到学校去教书,其实是心很虚的。

  我记得有一个孩子,我第一年教六年级,他的奶奶来找他。六年级都是在大楼的最上层,一年级,年级愈小在楼下,六年级在四楼。他奶奶我看应该是六、七十岁,爬四层楼,爬上来的时候,我刚好见到这个老人家。她刚爬四楼气喘嘘嘘都还没喘过劲来,她马上给我鞠一个九十度的躬,然后给我说老师好,这是台湾普通话。我当时候非常触动,老师这两个字分量太大了,假如我们没有认真修德、认真教学,那我们德行有愧,为什么?对不起这个老人对我们的这种信任跟尊重。虽有这一分心期许自己,但是还是会做错事,结果错了以后,又有一个惯性出来就是解释,倘掩饰,增一辜,又错上加一条罪了。像我们在大都市里长大的,大都市容易塞车,所以每一次迟到,第一个反应对不起,塞车。马上把责任推给这个社会,这是不对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要改的这些习惯,变成一个下意识了,必须要有很高度的警觉性之后,才容易洞察到自己的过错在哪里。我也是惯性反应开始解释,结果我看三十几个学生听我解释的时候,愈听愈听不下去,然后那个头都不想看我。小孩子是最直心的他不会掩饰,你讲得有道理,他眼睛放光;你讲得没道理,他就有点听不下去了,他也不会装给老师看。我看到学生们的反应,突然警觉到要赶紧转念,要认错,我就给他们鞠躬,说这一件事老师错在哪。我这个躬鞠下去再抬起头来,学生看我的眼神是对我的尊重。所以我们的行为跟道德相应,才能赢得别人打从内心的认同。而不是用我们的地位,或者用我们言语的气势去压人,「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所以会生气跟好面子、贪有关,包含傲慢、强势的话,也特别容易发脾气,应该是要谦卑柔和才好。我们想想强势,为什么人会强势、会傲慢?他可能觉得他有什么,人一有高下见这个傲慢就会起来。比方头发比人家乌黑会傲慢,眼睛是双眼皮,看到人家单眼皮也会傲慢,这些外在的人都会傲慢,包含有才华也会傲慢,地位高也会傲慢。可是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头发黑是你妈生的,你有什么好傲慢?你唱歌好听,那喉咙也是你妈生的,你有什么好傲慢?你说我有才华,没有父母、没有那些老师栽培你,你怎么会有?而且冥冥当中我们的成长,有无数的缘分、无数的人在成就,国家拨多少费用在教育上。所以愈有才华、学历愈高,代表得到国家、家庭、社会的栽培愈多。那应该用才华去回报家庭、回报国家社会,怎么可以拿着才华傲慢?

  包含地位,地位假如是公务员,那是国家还有我们的领导,对我们人格跟能力的信任,那更不能去傲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公务员。包含私人公司,今天老板、主管重用我们,我们应该带头勤奋认真,然后带头人与人和睦相处。那傲慢一定会让身边的人很不舒服。曾国藩先生有一段话讲得好,他说「家败」,一个家会败败在哪?「奢」奢侈。「人败」,一个人会失败败在哪?「逸」放逸,懈怠、放逸,没有责任感、没有目标,这个人就毁了,因为他自我放弃了。「讨人厌」败在一个「骄」字,骄傲了,人家跟我们相处就很有压力。所以人要学礼让、忍让、谦让,谦退的人就是给人家留余地,不拿着自己的长处去压人家的短处。给人留余地那慢慢慢慢这个谦让的态度,会让自己的心很敏锐什么?处处替人着想:我这句话会不会伤到人、我这个态度会不会伤到人?他有这种谦让的态度,慢慢的他时时都能体恤他人。

  可能我们讲到这里,有人要问了,那体恤他人有什么好处?现在这个时代是功利时代挺现实的,体恤他人可以卖钱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感来的就是人和,感来的是一大堆贵人对他的协助。有些道理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些习气不应该起来,不应该让这些习气继续伤害自己的本善。包含人会生气,是容易指责、要求他人,这就容易生气了。那天我听一个总经理讲了一段话,我看他们团体满和谐的,事业做得很好,他说「凡事不指责,勇敢来负责」。还有押韵,任何时候发生事情,先不要指责谁错了,先协助善后,看到自己哪一点还有不足。看起来是别人错,怎么还要我反省?我记得上一代的人教孩子,怎么教?比方三、四个孩子,老三犯错了:全部给我跪下去,全部处罚。诸位朋友,你们家是这么处罚的,请举手。请放下,不多了!每个方法背后都有道理,大家用心去感受感受,这什么道理?

  我们先拉回现在,你看现在这些三十几岁的年轻人、二十几岁年轻人,在团体里面哪个人犯错了,他们第一个反应是什么?是他,不是我。能推的尽量推是吧?可是假如他从小教育是他爸爸,弟弟犯错了,全部跪下,全部罚。他就知道兄弟不可以分,而且兄弟错也是他的责任。我假如提醒我弟弟一件事,他不就没犯错了吗?我还得照顾弟弟,还得帮忙这些兄弟姐妹。从小就有这个心境,那他时时可以关心到整个兄弟姐妹,他的心量很大。以前的人一个家族住在一起一、二百人,三、五百人是常有的,那个时候他时时要为三、五百个人设想,所以家齐而后国治。他从小就为所有的人设想的心境已经养成了,他再去当官人情事理,他都很敏锐,都会以和为贵。所以从这一代开始处罚孩子的方式,要回到这个方式,才能教出不计较、勇于承担的下一代。

  有一次我们有一支录音笔,被同仁借走了,借走之后,因为那时候很赶,马上就拿给他。结果该还的日期到了,没人拿回来还,这个借出去的人就在那嘀咕,情绪也上来:你那么紧急,我赶紧拿给你,你也不赶紧拿回来还我,还要我背黑锅。有没有道理?这个时代要注意,听起来都挺有道理,细细想想,也不见得完全有道理。幸好孔子留了一句话给我们,叫「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个诸是之于的意思,君子遇到任何事情,求,这是要求反省从哪里开始?从自己,之于己身。小人求诸人,小人遇到事情首先反应都是先指责他人,君子跟小人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我们看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现在在培养君子、还是小人?这个都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培养孩子,不就是希望他以后是圣贤君子吗?所以夫子这句话对我们教育孩子,都是重要的指导原则。

  我们想一想,第一个假如当下我们情绪上来了,是要求、指责他人,其实我们这一生决定不会快乐的。遇到很多事情,我们就在那里怨别人,在那里找别人的问题,这都是烦恼,不可能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假如情绪上来,紧接着这个事态会怎么发展?最后这个人出现了,你就又骂他一顿,然后以后看到他哼。那不只你痛苦了,还搞得团体里面气氛都怪怪的,有你的时候不敢找他来喝茶,有他的时候不敢找你来喝茶。告诉大家,这样的话,我们假如是这样的人,降低团体工作效率。有没有道理?每一个人都要耗在这些人情上的顾忌,这些都是无形的耗损叫内耗。因为我们今天上台去,那录音笔是谁拿去的?我好心借给你,你还不拿回来?讲完话所有的人都笼罩在这种不好的气氛之下,慢慢慢慢的这样的风气多了,人遇事都是指责别人。

  但假如当下,他是自我反省:对不起,这个录音笔,就是因为我没有养成动物归原的习惯。事忙先上帐,以前的商人再怎么忙,他只要帐出去他马上记。假如他忽略了一笔帐,可能最后查起帐来,不知道要耗他几百、几千倍的时间,这是一个好的做事态度。动物归原,用完东西了,要马上还回去放好,尤其在团体生活。假如用了没有拿回去,自己又不记得,可能人家要用一个重要的东西,找不到就麻烦。所以《弟子规》说「置冠服,有定位」,这都是很重要的做事原则。从这个精神,那纵使再匆忙,我们东西借出去了还是要登记。请问大家,登记要几秒钟?可能不到一分钟,你后面这些折腾都没有了,所以好习惯重要。

  当下他是先反省自己没有养成这个态度,然后说假如哪一个同仁你发现是在你那里,麻烦你送回来我这里。等那个同仁发现的时候:是我的错,还让你添这么大麻烦。这叫各自责天清地宁,都是各相责就天翻地覆,这个都是会发脾气的原因。包含身体不舒服也很容易发脾气,所以面对生病的人,我们要多包容。再来,急躁也很容易发脾气,处于很着急的状态,很可能一件事就会激怒我们。所以学传统文化首先学稳定、稳重,走路、一举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都是因为慌张,包含说错话,有时候都是因为慌张,带情绪了就会说错话。再来就是度量不够大,常常把别人的过放在心上,然后借题发挥,俗话讲叫算旧账,这个也很容易发脾气。所以人要学得有度量,不要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请问诸位朋友,不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容不容易?看得出来,你不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你的额头都是亮的。

  因为你不收人家的阴气,你不收脏,你不收垃圾,所以你当然是光明;你都收人家的不好,一收进来印堂会发黑。其实人真的把这些道理都想清楚,就不要自讨苦吃了。还有现在更严重的现象,是自己跟自己生气,然后气到自己去打墙壁、去撞墙,这个还是不孝。再来不信任自己,对自己也没耐性这很重要,一个人一定要信任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跟尊重。「天助自助者」,你真的有自立自强的心,你会感来很多缘帮助你;可是你自我放弃了,那谁也帮不上忙。我们现在把原因找到,不外乎贪心、好面子,或者傲慢、强势,或者急躁这些原因,找到病根得要用药去服才行,服什么药?能忍则安。「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一切法的含义很深,包含我们的道德修养要从忍辱成就。包含所有事情要能顺利完成一定要能忍住脾气,不然做到一半一定会出事情。包含我们不能忍,纵使我们有再多的财富,你也留不住人才。因为真正的人才,不是看你的钱,也不是看你的脸色,他是看你有意义的目标,看你的修养。

  那怎么个忍法?有「力忍」,不能生气、不能生气,压下去、压下去。这个有点像石头压草,可是看起来好像压住了,它会从旁边继续长;或者压着好像硬压下去,最后还是火山爆发就不好。所以这个当然可以用,一时间忍不住了赶紧先压下去,实在压不下去赶快站起来:我上个厕所。你不要等发了以后,所谓的「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你一口气忍不住,可能跟人家冲突了,要再去圆融这个关系,那花好几个月的时间,还要去请客、送礼,就麻烦,这力忍。

  第二个「忘忍」,「将相顶上堪走马」,这些马车都可以从他们顶上走过去;「宰相肚里能撑船」,那度量要大。像宋朝的大官富弼,他少年时候,我为什么强调这个少年?就一个人以后有没有成就,什么时候看得出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有人在少年时候骂富弼,就一直骂他,旁边的人就告诉他,人家在骂你。他说不是吧,可能骂别人。接着那个人又说他指名道姓骂你。富弼说同名同姓的人还很多。他根本不往心里去,这是自爱的人,不糟蹋自己的人,度量大,这是忘忍。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恩欲报,怨欲忘」,请问大家,忘了没有?这一句话我们已经读上百次了!还不放下它,我们读经都变知识,不是学智能跟学问。学智慧是学一句照着去做一句,就有真智慧,为什么?你一把这个习性放下,烦恼轻智慧就增长,本有的明德智能就恢复。常常发脾气,整个脑袋都是昏的、都是胀的怎么会有智慧?这忘忍。

  再来「反忍」,任何事情有错误,或者跟人家有争吵,「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是不是我也有错?先平心静气来反省。人为什么脾气会大?因为他觉得是别人错,不是他错,他那个气焰会愈来愈强。大家有没有经验,很生气的时候你在那里骂,突然你身边很好的朋友说,事情不是这样的,应该是怎么样,好像是你不对。你本来这样,你马上气焰就下来了。而且俗话又讲,这些俗话很有味道,叫半斤八两、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个话都有深意。坦白讲能吵得起来,错多错少而已,他七分,我三分,那又怎么样?还是错。难道要继续发展下去,你咬他的七分,他咬你的三分?那很惨,那不狗咬狗,最后彼此的身心,甚至于整个团体都要被拉下去。这个我有经验,这种事我干过,我在念初中的时候跟同学在争论一件事情,争到最后还拉党结派:你支持他、还支持我?来你说。还逼人家要选边站,这都是不懂事。所以只要是有冲突一定都有错,一定!

  可能有人会想,那假如一个人完全没错,全部是对方的错,会怎么样?那这一个人会变成圣人。好不好?我们读《弟子规》有一句话特别振奋,「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句话是念到内心里面去了,大家都想作圣贤,怎么做?人家完全错对你,你还不生气,还在反省自己,你就会成圣人。《二十四孝》之首,大舜就是好榜样,大舜没有错,他的父亲跟继母、还有弟弟这么恶劣对他,他不只没有觉得他们有错,还都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最后他德行成就,他福报大,成为天子。所以从大舜的故事提醒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人生真相,天底下没有吃亏的事情。大家相信这句话吗?这个信很重要,有信才会肯去真正力行。大家去观察,一个人无辜受人家的侮辱、毁谤、陷害,他假如能包容,「子孙往往骤发」。在《了凡四训》当中有讲到这个真相,人欠你,天会还你的,何必争一时之气?所以大舜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

  接着「观忍」,这观就是用正确的态度,去观察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因缘。比方我们在学校教书,看到一个学生行为很不好,我们生气,只是执着在他的那个动作:他都这么大了,为什么做这样的行为,气死我了。问题是他的行为是结果,原因是什么?我们不能在结果当中打转,要深入去了解。我自己就有一个经验,一个学生已经换过三个学校,到我们学校是第四所学校,很多老师看到他的行为都摇头,很讨厌他。可是我们去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妈妈是泰国人,早就跑掉了,父亲又在外面游手好闲,他从小就没有父母的关爱跟照顾,这个时候我们气不起来,变成什么?怜悯他了。

  第五「喜忍」,第六是「慈忍」,这喜忍,就是把每一个人都当作来成就我们德行的人。比方他讲的话让你生气了,他在提醒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有这些习气,他提醒我们,在帮助我们,我们赶紧把它改掉,所以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生命当中的贵人。就好像我们到考场去考试,考试一定会有监考老师,他发考卷下来给我们考,让我们清楚自己的程度,清楚自己的不足,然后再去好好提升。假如我们今天在做人生的考题,做做做做得不好,然后冲到前面去打那个监考老师,你看这样理不理智?不理智。从今天开始我们跟任何一个人生气,就是去打那个监考老师,他们都是来成就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明白我们的修养到哪里了。

  我们一开始讲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他有讲了一段偈子,「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人家给他吐口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8 08:21 , Processed in 0.13759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