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30|回复: 1

转帖:南怀瑾老师:这几样宝贝你守不住就会惹事生非,就看你会不会用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14 19: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键三宝”是修道的基本方法,是工夫的原理。老子说他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看来也像是讲政治原理,实际上同修道都有关系的。“慈”,心能够养成仁慈,有慈悲心才能修道。“俭”,一切都不浪费,精神也不浪费。“不敢为天下先”,不要故意去造作。道家说的三宝,和老子的三宝不同,佛教进入中国后,也采用了这个名字,把佛、法、僧合起来叫做三宝。三宝本来是道家的名称。



“关键三宝,内真外应,乃养性之要功也”,虽然讲养性,注意性命双修,懂得了养性,命在其中矣,命功就在性功里头。“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眼睛、耳朵、鼻子,这是外三宝。“闭塞勿发通”,就是修道人不准讲话, 开口神气散,多讲话伤元气。现在讲外三宝,眼睛闭起来,耳朵回转来,心念不妄动,嘴巴当然闭住了,舌抵上颚,大家打坐都知道。“关键三宝之要道也。修道之士,有内三宝,有外三宝。元精、元气、元神内三宝也。”内三宝是我们自己有的,不是靠外面呼吸气来,做气功不是真的气,是外面呼吸之气,是有生灭的。生命一口气不来,不是空气不来,是内在气没有,能源没有就完了。因怕大家以为空气这个气就是真的气,所以他改个名字叫“元精”。元精、元气、元神这是内三宝。



“耳目口,外三宝也”,外三宝耳、目、口,内三宝精、气、神。“欲得内三宝还真,全在外三宝不漏”,他说要想达到内三宝还真,精、气、神各归本位,还到原来的境界,做工夫开始是耳、目、口不漏。因此《阴符经》所谓,“九窍之邪,在乎三要是也”,这是《阴符经》的原文。《阴符经》分两种,一种道家修持的,所谓黄帝传下来的;一种是兵法,但是同修道也有关系的。所谓姜太公传下来的《阴符经》,讲九窍,我们人身上的九个窍,头上七个加下面两个。“九窍之邪”,“邪”是指它不是元精、元气,都是假的,“在乎三要”,就是元精、元气、元神三个重点,必须先要把耳、目、口关闭起来,这是修的初步。



“下手之初,必须屏聪黜明,谨闭兑口,真元方不外漏。”所以我们修道打坐要闭起眼睛,垂帘,不是全闭。不过现在我是主张全闭,现代的人用眼睛太多了,所以闭着才是养神之道。这个“屏聪黜明”是一切聪明用不上,思想都用不上。“谨闭兑口”,“兑”是卦名,这个符号代表了人的嘴巴,不要说话。这样耳、目、口三宝关闭起来,“真元方不外漏”,真正的元神才不外泄了。



“故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外窍不漏,元神内存”,现在讲理论方法就是如此,不是道家讲的守窍。譬如今天有位同学讲,过去学过道,因为守上窍的习惯,思想精神都在上面,头就很重,很闷,下不来。一般修道家叫你守窍,随便你守哪一窍都有感觉,不要认为是道的工夫,这是很普通的道理,因为人体注意力集中到那一部分久了,那个部分神经就起反应,气血也必定集中。



正统道家没有告诉你守窍,现在告诉你这个理论,到了“外窍不漏,元神内存”,外面关闭了,我们内心的那个灵知之性,又不睡觉,又没有乱想,儒家形容是“一点灵明自在”,理学家形容四个字“昭昭灵灵”,你里面很清楚。所以前后会合,里外自然融为一片,就定得久静得久。不过你静不住,眼睛又想张开,耳朵又想听外面,这就不对了,是习惯的走漏。所以佛学讲“无漏”,就是六根不外流,归到内在归元了。



“此节,详言三宝关键工夫,坎属水是为元门,离属火是为牝户,兑为口内应方寸”,三门都关闭起来,是修道打坐的这个原理。坎卦,在身体代表了耳朵,属于水,是所谓元门。这个玄关的门户很重要,所以老年人耳朵聋了,肾气衰了,叫做气不归元,因为耳通气海。但是这个眼睛也通气海,眼睛老花看不见了,同肾脏、肝脏两方面有关系,就是内部老化的原故。当然近视眼也是,再加上肝脏、肾脏不好,内部的那个能的作用不灵了,外表就出来现象。所谓“元门”,是坎卦这个水,包括了人体全部的荷尔蒙。元门本来是坎卦,属阴,可是元门是阴中之阳。离卦是火的符号,代表心脏,也不完全是心脏,代表思想这部分,属于牝户,牝是阴的,阳中之阴。这个阴阴阳阳,大家闹不清楚,一个原则就懂了,天地任何事物都是正反两面,有正的就有反作用,有反的就有正作用。所以阳中必有阴,阴中必有阳,就是这个道理。兑卦代表嘴巴,“内应方寸”,嘴巴对应思想这个心,“方寸”就是代表心。



“学人入室之时,当收视反听,转顺为逆”,注意啊,怎么叫“入室”?古人准备修道了,就万缘放下,什么家庭儿女,什么事业,一切都丢掉,一个人孤零零到一个地方去修,这叫“入室”。不是说把房门一锁,我要修道了,不要来吵我,我入室了,那叫装模作样。真正的入室不一定闭关,就在这个世界乱哄哄之间,自己把六根关闭,就是真入室了,真闭关了。他说开始修的人入室之时,四个字的口诀“收视反听”,把眼睛神光返回转。修道者把神光返转,不是两个眼睛向上翻,“收视”不是这个道理,只是眼睛的外皮关起来,道家比喻它像窗帘垂下一样,叫做垂帘。眼神还是照住,摆在那里,你那个意识、注意力不向前面看,向哪里去呢?向没有地方去的地方去,这样就是“收视反听”。 我们一般习惯,耳朵喜欢听声音,寻找每一个声音的来源,就是从小孩开始的习惯。上面口诀也告诉你了,“收视反听,转顺为逆”,修道是一切都收回来,关闭了,像电视机一样把它关闭,转顺为逆,倒转来,凡事都放下,就关起来了。



“其门户之一开一阖,皆与元牝内窍相应。故曰,旋曲以视听,开阖皆合同。”我们对外的开阖门户,如眼睛在看之类,都是拼命用自己生理的机能,认为越用越好;可是人到底是肉做的,比钢造的差劲,用过分了会出毛病。所以你看这个时代,依我讲叫做眼镜的时代,年轻人都戴了近视眼镜,我是最痛心这一件事情。像我们从小看书,老实讲,你们看书不能跟我比数量,我到现在也不老花,少一点就是了,但是决不近视,就是因为灯光不同。你们看书也不会看,就像药山禅师讲的,把牛皮都看得穿似的,眼睛瞪得好大盯着看,看了又记不得。



我从小的读书习惯是书来看我,我不去看它。把书摄进来,又容易记住,所以有时候并没有想那个句子,而是想那个书的影像,哪一句话在哪一行我都还会记得。你们呢,是自己到书上去,最后老花了。看电视看电影也要这样看,叫电影跑到我前面来。你们看电影又哭又笑,都无我了,你还看个什么电影!你上去演多好呢!生命就那么消耗了。所以道家所谓“旋曲以视听”,“旋曲”就是回转,回到自己这里,视听都要回转来,不要把精神散向外头去。这个口诀也叫你们练习练习,看东西不要眼睛盯住看;就是讲恋爱要看对方,也是反过来你来看我吧。 “开阖皆合同”,这个就是工夫了,平常训练自己,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外面,一开一闭之间,念念在“勿助勿忘”、“浮游守规中”!



“故曰,三者既关键,缓体处空房”,“空房”是抽象的名称,并不一定要关到一个房间里头,而是内心永远在空灵的境界中。保持这样无念,静到极点,当然要时间,三天、七天,或是一百天,等到内在“先天一炁,原从虚无中来”,空极了,身上的气脉就通了。所以密宗、道家修气脉,太用意去修都不对。你有个反应有个感觉,那不是真,是凡精凡气,是普通的生理上的反应。这个真正元炁一来,气脉刹那之间同时都打通,那是真来了。这个真从哪里来呢?从虚无中来。你念头思想越空到极点,感觉知觉越空到极点,所谓真空生妙有,才有可能发生真炁从虚无中来。



所以修道的人“必委致其志,虚以待之”,在佛学讲空, 要空到什么程度呢? “至于六根大定,一念不生,方得相应”,六根这眼、耳、鼻、舌、身、意大定,都不动了,感觉状态都没有了,到这个境界才属于静。如果身上还在这里跳一下,那里动一下,那完全是感觉,是你的意识在动。六根包括身根,身体的反应在动,就是身根没有大定,所以都不是。要六根大定一念不生,方得相应。相应还不是完全,是同静的境界差不多而已。



“三者既关键”,这三个关键锁住了,“缓体处空房”,修道的人不要紧张,静坐的时候一切放松,在一个静的地方,思想宁静,归到空的境界。“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禅宗讲的“无念”是《参同契》先提出来的,当时佛教还没有进入中国;禅宗六祖所讲“无念为宗”,实际上是取用《参同契》中的话语。这里说“无念以为常”,经常做到在无念的境界。“证难以推移,心专不纵横”,修道要求的是亲自证到,这个不是理论,第一要做到“无念”,“无念”做到了就是养性。下面告诉你身体不要紧张,一切放松,放松,从头脑起放松,静坐也好,平常也好,都要放松。尤其这个时代的人,眼睛、耳朵包括脑筋,六根都在紧张。所以“缓体处空房,心专不纵横”,是要专一,静到专,专到无念境界。



“然所谓无念,只是常应常静,不出规中,非同木石之蠢然也。”真正的所谓“无念”,我们曾经发过吕纯阳的《百字铭》给大家,上面说“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无念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是大昏沉,不叫做无念。 真正无念是“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还能做人做事。 所以禅宗强调这个地方,修养要做到“于心无事”,能够遇事做事,心中没有动念;“于事无心”,这就是真正无念。“不出规中”,没有跳出过圆明清净这个圆圈。所以讲“非同 木石之蠢然也”,不是变成木头、石头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如果以为那是无念,认为是得定,佛经叫你不要做这个工夫,他生来世的果报是变猪。所以“常应常静,不出规中”,不同于木石的无知。



“无念之念,是为正念。正念时时现前,方可致先天一炁,而有得药之时。”长生不老之药,祛病延年就是靠静极而来。所以老子也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到这个境界,先天一炁才来,这个气脉就通。学密的人,这些原理搞不清楚,拼命去修后天的气脉,搞了半天白搞,没有成就,因为违反这个原理。所以真到无念,真到了空,气脉就一时顿通,这同于禅宗所谓的顿悟,一下就统统打开了。



《我说参同契》

--------------



“不守根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门护持不住。看电视看多了,打起坐来,就昏迷了,因为不守眼根门。听人讲话,听歌,听多了,打起坐来昏沉,不守耳根门。天天练气功,练多了也容易昏沉。呼吸太用力了,久了,气不够也容易昏沉,不守鼻根门。另外,吃东西贪好味,吃多了就昏沉。身根就是男女性器官,男性犯SY遗精的,身根破坏了容易昏沉。女性两乳房也是生命身根之一,所以要守根门,现在跟你们讲明了,否则你们学佛一辈子也不知道身根是什么。我们的生命就一直由六根在漏,不要以为只有漏丹叫漏。除了前五根,你的思想烦恼不能停的话,意根也在漏,当然不能成道。



“性主处内,立置鄞鄂”,我们后天的生命,本性在身体内部,离不了肉体。但是我们修道的人,要想超越物质肉体的障碍,必须先使本性心性不向外流走。所以佛家就讲修止修观,道家就是养性,设立围墙把它包围起来,不让它向外边跑。“立置鄞鄂”,“鄞鄂”就是边际,古代为城门城墙。“情主处外,筑为城郭”,把七情六欲向外推减,推到城郭外面。“城郭完全,人民乃安”,有城郭保护,人民才心安,这是讲修道的方法。



“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懂了这个道理要“经营”, 像做生意一样慢慢一点一点赚起来。“养鄞鄂”,鄞鄂是堤防,自己要做一个堤防,像城墙一样。我们常讲达摩祖师的徒弟二祖神光问,禅宗要怎么用功?达摩祖师讲:“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其实佛道两家都一样,《参同契》成书的时候达摩祖师还没有到中国来,是二百年之后才来的。达摩祖师所讲的这句话,和“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是同一道理,表达不同而已。达摩祖师说的“外息诸缘”,我们容易懂,修道人外面什么都不管了,眼睛闭着打坐,死了人都不管,真正自私自利了。修道学佛是绝对自私的,自私自利到了极点才能大公无私呀,先把自己度好才能度人嘛!像游泳一样,你不会游泳怎么跳到海里去救人啊!这个“无喘”是心不动念了,到这个时候呼吸已停住了,念头也跟着清净了。“心如墙壁”,内外隔绝了,墙外跟墙内隔开了,这样还不是道哦!达摩祖师说“可以入道” 了。所以要注意后面这一句,有些人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就是道了,不对!这只是说做工夫要能内外隔绝,才有资格来入道进门,这也就是“经营养鄞鄂”。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要成功,必须藉有用的工具。修定学禅也是一样需要工具,而修定的工具不必向外找,我们的六根,正是很好的入门工具。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随时都在虚妄中随波逐流,迷失真性。《楞严经》中,称六根为六贼,“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现在修行人要依禅定的力量,而返还性真,正好藉用六根作为工具。



如何籍用六根作为工具呢?就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中,任意选取一种,把心缘系于选定的这一根,渐渐练习纯熟,就可以达到“初止境”。每人的性格、习惯和喜爱都不相同,就是说根器各不相同,所以一定要选择能适合自己的法门,才能籍依这个法门去修习。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我说参同契》《定慧初修》
发表于 2019-2-22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南师
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18 02:16 , Processed in 0.14259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