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10-5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世间上,我们不想战争。但是你知道这些战争的来源是什么?战争的来源就来源于我们餐桌上,你要去吃众生肉,你要强权弱食,这个时间你说那不是强盗逻辑吗?凡事你发出这种强盗逻辑了,那就是有悖于真理了。你要违背了真理求和谐,根本求不下来。你要想让整个世间上不打仗,它是办不到的。为啥呢?我们自己就在制造纷争,与天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吃猪肉,吃狗肉,慢慢发展到要吃人肉。你说你这样要想不战争,可不可以?谁能够甘心被你吃呢?你倒是甘心拿给我们吃吃看!把你的手拿个我咬一个指头,把你的耳朵拿给我咬一只耳朵,你甘不甘心?你现在在世间上,人家欺负你,你要是能够甘心,那就能够和谐。如果说你心不甘情不愿,那肯定就是不和谐的。哪怕就是一只狗,你要想打它,它能够心甘情愿拿给你打吗?不干,它要逃跑了。那些猪,那些牛,那些羊,你要杀它,你看它挣不挣扎?它也要挣扎。
所以说,我们现世的一种幸福不是来源于杀生,不是来源于吃肉,不是来源于斗争,一定要来源于正确的因果关系。要从因果关系当中,来建立这种幸福的指导思想。我们只有能够断恶,只有能够修善才能够争取今天世界和谐。我们只有在为善积德的过程当中,把自己的福德因缘一点一点地增加,那才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种根本。如果不然,今天科技是发达了,物质是发达了,但是你看我们今天的受用,有没有过去的受用好啊?也没有。吃肉,肉不香;吃菜,菜有农药;吃饭,饭也有污染。我们今天所享用的一切,好像给我们带来的过患越来越深重。手机方便吗?很方便。但是手机有辐射。长期打手机,耳朵要鸣,听东西听不清楚。电脑方不方便呢?也方便。网络方不方便呢?很方便。但是,我们在电脑跟前看了一会儿之后,眼睛花了,不得行了。现在那些几岁的娃娃都要戴眼镜。啥原因呢?它给我们带来的过患很大。也许,在科技发达的同时,我们以为享受,但是你没有注意到,这种享受给我们带来的无穷过患。
所以说,我们要让现在的快乐,要到将来也永远快乐,没有副作用。这就只能够从善业当中来成功。如果说不修行善业,那就不能成功。你去看那个《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给你讲那个善是怎么的,首先发心,要是利益别人的;第二个行为上,你也是利益别人的;第三结果上,它是利益别人的;第四,今天享受到的结果,它是好的结果;第五将来享受到的结果,它也永永远远是好的结果,没有负面的影响。不是说你今天享受好,明天就变质了,不是这样。如果是那样,就不是究竟的善法。究竟的善法一定具备有这几个方面的素质:发心、过程、结果、今天乃至到将来久远的这种时间,都要有这种善法的功德利益。所以说,佛法它是界定得非常严格的,而且把这些体、相、用给你讲得非常非常清楚。
所以说,我们今天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这种经,那也就是学习我们今天,怎么样能够在现实当中家庭和谐,怎么样才能够建设小康社会,怎么样才能够建设一个和谐的人间净土。那就是要依照因果真理去做。你不依照这种因果真理去做,那是办不到的。
第二个方面,我们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建设弥陀法门与药师法门,这个是他的善巧,他的包容。我们对于佛法刚才说了,西方净土和药师净土这两种方法并行不悖。我们要有包容心,要成就一切众生的快乐和幸福,不是像我们平时修学。很多平时修学的人他就说:“哎呀,这个善人终于得到快乐了!我为他高兴,你应该得到快乐。”因为你是行善的人,你平时给我那么多吃,那么多穿,你一定是个好人。好人就有好报”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它又反应出这个学佛人一种不积极的心态,一个不平衡的心态,而且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心态。是啥?看到那些恶人遭了报应,他跳起脚的高兴:“哎呀,活该!活该!终于遭报应了!”这是不是我们学佛人的一种心态?不应该是这样。因为啥呢?善恶总在一念之间。对不对?
佛,他的心胸是要救度所有的一切众生,而并不是只救度一部分众生。我们今天学佛的人,也就要形成这样一种宽广的心胸。你不要那么狭隘,不要那么自私。你信佛教,你就能够全家昌盛;你不信佛教,你马上堕落地狱。这种怎么能行呢!人家一看你,跟那种极端分子那不是一样了吗?所以说佛教是最和谐的。对不对?它从来不这样干,它学习佛陀的一种包容心。你看我们山门口那个弥勒菩萨,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容你容我,容是容非,啥都容。就要有这种包容的心胸。你不要看今天一下子想把它改善过来,改不转来怎么办呢?改不转来你就要放长线钓大鱼。
我们今天就要学会放长线钓大鱼!你在家里面,现在的一种家庭教育,它也就是急功近利的。赶紧付出,赶紧考大学,一考上大学就光宗耀祖,如果说你考不上大学,我就不认你这个娃娃了。糟糕!这个娃娃读书读不进去,实在没有办法,大学也考不上。怎么办呢?就只有去跳楼了。妈又不认了,大学又没考上。怎么办呢?所以说,下一代是被逼得没有办法。跳楼的跳楼,自杀的自杀。前面那个网络上还讲,有几个十几岁的小孩,正在读初中。十几岁的小孩读初中,六七个约起来集体自杀。为什么集体自杀呢?最后记者采访的时候,说:“我们压力太重,我们太累,我们太苦!”在北京的时候,我看到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她居然说:“哎呀,好苦啊!好累啊!”不理解的就在说:“哎呀,你三岁的小娃娃,你苦什么苦!你在那儿无病呻吟嘛!”
但是,现在整个社会老实说,给人造成的一种无形的压力就是非常大。幼儿园,幼儿园也不得轻松。要唱歌,要跳舞,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你就不是个乖娃娃。你看看。所以说,我们现在的一种教育究竟发展到什么地步了?我们佛教的教育呢,就是教你一种方法。对于众生,要因应于众生的一种方便,慢慢地来教导他。能够教化则教化,不能够教化那就放长线钓大鱼。你们好好地看一看,释迦牟尼佛也好,弥勒佛也好,还是燃灯古佛也好,还是观世音菩萨也好,还是药师佛也好。今天,我们大家都在学佛,你是不是做到百分之百的合格呢?我想我们在座的大多数,都还没有做到这种百分之百的合格。但是,释迦牟尼佛抛弃你了没有?没有。他挑拣你没有?他也没有挑拣你。药师佛抛弃你没有?他也不抛弃你。哪怕是你做了很多恶事,他还是在给你说,善恶只在一念间,要能够改转恶法,要能够发善心。哪个时候能够发善心,哪个时候你就得救了。是不是?随时随地他都是微笑地对待你。
释迦牟尼佛给你讲经说法,你听他也在那儿笑,你不听他也在那儿笑。我该讲的,我已经讲过了,听与不听是你自己的事情了。你要是自尊,自重,自信,自救,那你就听听佛法。试验一下,试验一下总好,对你没有坏处。你看是不是这样呢?我记得若干年以前,八九年或者九零年左右,我就在昭觉寺安居。有非常深刻地一幕,让我内心里面非常感动。就在早上我们念经的时候,密宗堂念经的时候,因为一个念快了,一个念慢了,两个在那儿争。争起来了,在那儿动手。上师在法座上就望着他两个笑,没有发火,很包容,很和蔼,就在那儿笑。我觉得,当时我这个心里非常震动,若干年过去了,我今天还记得。这就给我们提示,真正的修行人他是一种什么心态?不管你是干什么,他内心里面没有烦恼。他讲法,你听他也是那样,你不听他也是那样,首先要保证自我的一种安稳。对不对?
你自己都不能够保证安稳,我们今天,你要听我就欢喜,你要不听我非常烦恼。对不起,这种人没有资格去弘法。为啥呢?也许你在弘法的时候,你不知道弘法就是一种修行,你干什么事情都是一种修行。讲法也好,管理寺庙也好,还是做具体的职事也好,都是一种修行。不仅仅是为了做事而做事,而是把这一切的事情都拿来修行。怎么修?让自己没有烦恼。不管现世圆满,圆满更好;不圆满,不圆满就更好嘛。为什么圆满更好呢?圆满了我们大家好好地修行,这个圆满的结局来之不易;不圆满为什么又好呢?不圆满你可以因这个不圆满而发出离心。你知道这个娑婆世界是不圆满的,是五浊恶世,你能发出离心。
所以说,以前我们几个是兄弟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一句口头禅:“哎呀,都对!都对!”这个里面有大道理,但你不要以为光是开玩笑。所以说,这个地方你就要知道,这一切的众生根基不一样。是小学生,你就只能够以小学生的态度对待他;是中学生,你就只能够以中学生的态度对待他。不要那种拔苗助长,不要超过他的能力。你要超过他的能力,他就没有办法办到。没有办法办到,他自己焦急得没有办法,你也烦恼得没有办法。对不对?所以说,这就是不如实的一种态度。
释迦牟尼佛讲经,随时随地都是契机契理的。什么叫契机?就是要相应于众生的根基。什么叫契理?要相应于佛法的道理。随时随地,既要相应于佛法的道理,又要相应于众生的根基。你看看。这要恰如其分,不急不过,这两者要总一总,注意到。所以说,这种把握非常非常不容易。而我们佛呢?他就可以做到这种程度。那么我们今天的众生,在学习这种佛经的时候,也应该要努力地学习这一种心态。虽然说我们是众生,不可能有那么圆满的智慧。对吧?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恰如其分。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把它当作为我们人生的一个目标,来学习,来奋斗。你要有这种境界去奋斗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所以说,把这种一切的佛法你要知道,要恰如其分地运用。要恰如其分地运用,你就要恰如其分地认识众生的根基。要理解众生,同情众生,包容众生。
我们不说像孙悟空一样地钻进每一个众生的肚子里面,我们不说像那些诸佛有他心通,至少我们能够努力地去理解众生,努力地去包容众生。你只要做到这一点,我想,我们每一个佛弟子的心胸都会非常地宽广,而且你都会非常让人感动。这个世间上最难的是什么?最难的就是知音。你了解我,我了解你,大家都相互了解。不要形成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出家人,你不照顾我,我不照顾你;做师父的不了解徒弟,做徒弟的也不了解师父。这样子这个佛法是没有办法传下去的。在家人不理解出家众,出家众又不理解在家众。你说这样的佛法怎么样能够和谐呢?
所以说我们今天,要想现在世间要非常幸福,要非常和谐,那就要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这种沟通与交流当中,达成我们大家彼此的一种共识。你来认知我,我来认知你。大家都能够做知音,都能够做好朋友,都能够心心相通。这样子的话,我们就能够知道每一个众生心里面,他在想什么。假如说,每一个师父都知道每一个徒弟内心里面的所想、所思、所求、所愿。你关心他,它就关心得很到位了;你要教育他,也很能够教育他。因为你关心得到位了,他就最容易听你的话。最容易听你的话,你所讲的佛法他也就最听得进去。最听得进去,他要想成人,就很快能够成人。所以说,你不能够光讲道理,你得还有一点感情投入嘛。对不对?
没有感情投入,也许你的道理讲得非常好,但是我就是不听。我不听怎么样,你跟我关系不好!我就不听。对不对?你看那些父母亲,他讲的是不是道理?是道理。你小的时候不学,你现在不争气,以后没有工作。没有工作,那就没有高薪水。没有高薪水,你想生活得幸福一点,谈何容易。那父母亲讲的是道理,但是那些娃娃为什么就不听?大家反省过吗?原因就是你根本不理解他,不同情他,光是讲道理。他已经听烦了,他已经造成那种逆反心理了。不是说你说得没有道理,而是你的方法不善巧。所以说世间上的教育,应该从这个地方得到一种启迪。那么,从世间上的教育说到我们佛陀的教育,是不是这样子?我们今天弘法,讲经乃至师父带徒弟,不就是一个佛教的教育吗?为什么我们把自己的徒弟带不出来?为什么我们的下一代不能够很快的成人?原因是什么?原因都是这个症结,不理解、不包容、不同情、不沟通、不交流,缺少一种感情。
你看我们修行大乘佛法的时候,六度四摄,首先要让众生高兴。怎么样让众生高兴呢?为什么要让众生高兴呢?他不高兴,你说的话他就不听。对不对?就像世间上送礼一样的,你要送礼就要知道人家喜欢什么,要投其所好,你送的礼别人非常高兴。也许你这种礼物不管钱,但是他就会很高兴。这就是学佛!你以为学佛是什么?所以说,人与人之间多一份沟通,多一份交流,多一份温馨,多一份理解。也许我们的佛法,那就真真实实地落实到我们自心里面去了,把佛法落实到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上去。能够这样做的话,世间上就更多和谐;能够这样做的话,人人之间哪还有你杀我,我杀你,你见不惯我,我见不惯你呢?
往往那些斗争,那些争辩,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往往如果说,两个人争论的把他们各自的立场,各自的道理组合起来,好像这个问题就更全面了。如果说你站在你的角度,公说公有理;我站在我的角度,婆说婆有理。你只是执着于其中一面,没有掌握到这种矛盾的全程,没有掌握到这种整体。所以说,佛法它就是要要求你对每一个事物都能够全面、整体地去掌握它,不要仅仅是理解一个面。而任何事物,也许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你在这些正反两个方面,能对事物有这种融会,沟通,有这种圆融的一种知见,那我们自己修学,那就很好。所以说,我们在佛法当中,圆融的一种知见很重要。如果没有圆融的知见,这个世间上说的是在修法。但是,很多我们在法门当中造罪的时候很多。用法门批评法门,用佛法干扰佛法,我们自己相互障碍。你成为我的障碍,我成为你的障碍。
实际上,这样的过错就发生在我们佛教弟子身上,就发生在我们生活周围,就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所以说学佛,如果说不能够就近认识自己的问题,那么这种问题永远都是问题。我们认为这个世间上不公道,我们认为这个寺庙好像不太进化。原因是什么?都是我们这些人本身给世间上造成了很多污染。如果说我们自己人人都能够进化自己的身心,人人都能够有圆融的一种知见,人人都能够圆融地修学佛法。那么法门当中,凭空就能够减少很多很多的争执,就能够减少很多很多的人为的一种障碍。如果说我们人为的障碍,人为的争执没有了,法门是一个非常和谐的法门,佛法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佛法。所以说,过错不再佛、法、僧三宝,而在什么?而在我们今天修学三皈依,修学佛法的人,往往没有理解佛法的精髓。
所以说,你要理解这种佛法的话,你要看看《法华经》。你要理解这种《药师经》的话,你要去看看《法华经》。《法华经》的一个理念是什么?诸佛,三乘佛法也好,五乘佛法也好,归根结底没有什么三乘,没有什么五乘,究竟一佛乘!什么叫究竟一佛乘呢?那就给你说了,诸佛出世所讲的一切法,药师法也好,弥陀法也好,还是《十善因果经》也好,还是将来的《华严经》、《法华经》也好,它的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究竟一佛乘,就是要让所有的众生都成佛。没有别的目标。哪里有什么不和谐!而我们今天的人认为法门当中,有这样那样的不和谐,我们自己产生绝大的一种障碍。在法门当中肆意地去批评,这个法门又不行,那个法门又不行;这个师傅又不行,那个师傅又不行;出家人批评在家人,在家人看不起出家人,乃至师傅与师傅之间,也是你不关心我,我不关心你。我们佛教徒如果说整到这种地步,那就相当可悲了。
所以说今天,学习《药师经》,那就要学习药师佛的十二个大愿,愿愿度众生。度众生怎么度啊?就是要从现在的沟通做起来,从现在的这种交流做起来,从理解与包容,从奉献与服务这种过程当中去做。所以说常住上,能够真心理解每一个人,这是人性化的一种管理。你看看世间上都在这样做,公司对每一个员工哪一天出生,他的生日是多少,哪一天过生,哪一天满多少岁,哪一天心情高兴,哪一天生理期又来了,它都能够很细致地去了解众生。然后,根据这些了解来做到细致入微地一种关心,员工就能死心塌地地为公司奉献。我们今天佛教团体能不能够学习这种啊?把所有出家人的档案建立起来,你的家庭、父亲、母亲、兄弟、姊妹,你是多少时间出生,文化程度怎么样,性情怎么样,长处短处怎么样。你的性格,你最见不得什么,你吃的,你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然后你在安排这些出家人的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能照顾得很到位的时候,那些出家人学习佛法他哪里有不认真的。
所以说我们今天,站在这个位置上,实际上我们自我反省,非常惭愧。你说你在一个寺庙里面当家也好,当方丈也好,当知事也好,你真的就关心大家了吗?真的就理解大家吗?真的就能够很好地去搞服务了吗?还是我们仅仅是高高在上?还是我们仅仅是把佛法念一遍:“哦!这就是佛法,你照着学吧!不懂?不懂我也不懂!”你不懂,我也不懂。所以说,我们是这样的时候,那些后辈就没有办法引导起来,众生就没有办法引导起来。所有的出家人都端坐在那儿:“来,你要恭敬我!”怎么恭敬嘛,你要做得很好人家才容易恭敬。如果说我们自己做得不很好,人家是不会真正地恭敬我们的。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每一个人都要学习菩萨。
你不要听了这个经以后说:“哎呀!我就要等着他来关心我!等着他来照顾我!”那你非常被动。需不需要人家来关心我们?当然,他能够来关心,那他就是活菩萨;他不来关心,就说明我往昔时候做了对不起他的事情。对不对?你讲这个的时候,你说:“哎!就是就是,师父讲得好!我就是没有受到关心,我就是没有受到照顾!”你为什么没有受到照顾嘛?就是因为往昔时候,你对人家照顾太少太少了。所以说佛法,不是要求人家来照顾,而是要要求我要去照顾众生。每一个人要当自己的家,每一个人要做自己的主,每一个人要像药师佛那样的学习,看看众生有什么需求,去救度众生。这就很好了!药师、药师嘛,能够治病,能够予药,能够有效地解决他的问题。
你能不能够知道众生病在哪里?你能不能够知道你今天没有得到关心,没有得到照顾,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问题在哪里?问题不在外面,在我们自己,没有福报,没有福德因缘。所以说,每一个人学了这种经以后,建立在自己的认知当中,把所有的问题都要我们自己一肩扛上,不要推卸责任。你到处找寻原因,说这种原因,当家师傅没当好,我们才过到今天这么糟糕。错了!不是当家师傅没有当好,而是你没有当好自己的家。如果说你要当好自己的家,哪怕就是外在再乱七八糟,你也会很幸福的;哪怕是其他人再烦恼,你可以不烦恼。因为你当好自己的家了。所以说要求每一个人,都当好自己的家,我们要能够有这样的一种自尊自重。
把这种基础建立起来之后,然后我们自己不仅仅是我自己享用,还要从自己这种温馨当中、慈悲当中、平等当中去发心,去救度众生。周围你力所能及的,你能够帮助几个人,我们就真正地去帮助某个人。也许这就是比你念经还有效,比你在那磕大头还有效。为啥呢?念经和磕大头到最后,还是要落实在心态上来。如果说你的心态没有恭敬心,哪怕你再磕大头,把石头都磕烂了又怎么样呢?所以说,要把心跟上去。你念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念过去,念过来内心里面没有跟上。那你说你念经有多少功用呢?也没有功效。所以说,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把佛法的一种根本、心态要能够落实起来。当你落实起来的时候,现实上我们是对常住的关心,对常住上的奉献;现实上我们是对周围同修的一种沟通,一种交流,一种服务,一种成就,一种帮忙。
随时随地都能力所能及地去做这些事情,对于信教群众,看看他们有什么需求。进来以后,我们寺庙道场怎么样才能够很好地引导信众。对于常住上的尊重,我们知道怎么样让他学习哪一个法门更好一些,怎么样才能加强这种教育,怎么样才能够让他知道这种常住的温暖。这个时间,佛教的凝聚力那就增加了。凝聚力怎么增加呢?就是要这样来增加。僧团的和合,僧团的凝聚,我们以三宝为核心,凝聚在三宝的周围,团结在三宝的周围。怎么做?就是要努力把这种人间佛教的精神,落实在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过程当中。这样去做。
那么在佛法上的修行呢?那就是对所有的法门都能够包容。密宗、禅宗、药师净土、弥陀净土、天台还有贤首,这些我们都能够平等的修学。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嘛,这个无量誓愿就是这样。所以说,学一千,学一万,我们不能够把这些佛法落实在现实上,那就是非常糟糕了。所以说,我们就希望大家能够把这种《药师经》的精神领会的时候,落实在我们自己现实的人生当中。落实在一个以三宝为核心,紧紧团结在佛、法、僧周围;落实在以常住为核心,我们人人来关心常住,奉献常住,建设常住;落实在我们四众弟子的一种和谐上来,你关心我,我关心你,你了解我,我了解你。人人都是知心,人人都是好朋友,人人都能够互相帮助。这样子来加强四众弟子的一种凝聚力量,来加强佛法的一种和合团结的一种局面。
这样子做的话,你说佛法不兴旺,更待何时呢?我们的人世之间,佛法没有受用,你更待何时呢?佛教四众弟子不团结,那怎么会出现呢?所以说,我们今天需要的是寺庙与寺庙之间,相互地关心,相互地帮助;需要出家人与在家人,更多的一种沟通和交流;需要的是所有的出家人之间,相互地理解,相互地帮助,相互地教育。这个很关键。更需要的是什么?那个法门当中,我们不要相互去斗争,不要在佛法当中去造大罪。不要以那种狭隘的一种心理,只有这个法门,那个法门不行了,这个法门不行了。要把这种心胸要扩打开来。对于一切佛法,都能够认知到这是佛陀的一种智慧,一种慈悲,是佛陀对众生的一种成就。我们不能够伤失了众生的善根,我们也不能断众生的一种希望。所以说,把这些因应于万万千千根性的这些佛法,都能够很好地学,很好地弘扬,很好地利益众生,这就是对众生的成就了。
释迦牟尼佛能讲说这些法,那就是千生万劫成就而来的,好不容易才说了这样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但是今天,我们很轻易地就把一个法门给否定了,我们很轻易地就把释迦牟尼佛说的一些经法,就说得一钱不值了,很轻易就说这个法门不行,那个法门不行。可不可以这样做啊?这是对释迦牟尼佛犯罪,也是我们自己造大业,更是我们对不起众生父母。这所有众生,都是我们自己的父母亲。那么,有的众生父母可以从这个法门当中得度,有的众生父母从那个法门当中得度。如果说,我们把它相应的法门,给它截断了,把他的希望就给打断了,那就是对众生父母的不孝顺啊!所以说,我们今天不能够干这种坏事儿,这个是最大的一种不孝顺。你在法门当中造业,对于众生,断除了众生的希望,断除了众生的善根;对于自己,造下了比五无间重罪还要厉害的一种罪业。
什么时间才能够得益解脱?不知道。所以说,不管是对自己、对众生还是对于法门,都是一件最不幸的事情。就需要我们对于佛法,能有一个圆满的知见,能有一种和谐、包容、整体的一种知见,能够对八万四千法门都不要轻易去损伤。对于释迦佛、历代诸佛历尽千辛万苦所给我们讲的这些经法,都要把它传承下去。所以说,如果到今天,如果说我们自己批评这个,批评那个,到最后只剩一个法门了。完了!你就只能度一个类型的众生。其他类型的众生呢?那就很糟糕。所以说今天,我们知道念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很普遍。对不对?但是,知道念药师佛,成就药师净土的偏偏很少。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我们自己对佛法没有平等地弘扬。本来这种弥陀法门和药师法门,这就像释迦佛这个车子上的两个轮子一样,要缺少一个轮子那都不好前进,要有两只轮子它就很好前进。
于是,我们就不会被世间上人的躲避,逃避现实者,专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专想逃避,说这个娑婆世界这样不好,那样不好。你看,你对于这一类根性的众生,我们就没有办法。而今天,我们周围的人大多数都是这样的人。对不对?所以说,佛法在今天面临着要调整一种视角,要重新认知我们对佛法整体的认知态度,你要调整一下。如果不调整,掰脚(跛脚)走路就很危险。一个轮子开车,那也很危险。我们能不能够凭一只脚走路?一只脚走路怎么走?那只有跳着走。当然也能走了,但是它就很不善巧。所以说,今天我们在现实过程当中,可以看到佛法当中有这些偏差。
所以说,在清朝的时候,玉琳国师他就发现这个问题。他在阅读《大藏经》发现《药师经》,觉得这个药师佛所发的十二个大愿大多都是注重于福利现世众生,繁荣现实社会。所以说,他觉得这个法门非常适合时代的潮流,随时都能够与时俱进。所以说,对于那些世间上的佛法当中的一种偏颇,比如说实实在在就是一种堵偏救弊的作用。所以说,他就直接出来提倡药师法门。而且,这个玉琳国师为《药师经》著了一篇很好的序文,那个就是《药师经提语》。大家可以去翻翻那个《药师经》里面,可以看到。他那篇提语提得非常好。在这个地方,我也不给你念了,全文也不给你念了。
大意就是这样,玉琳国师说,哎呀!我今天看到世间上的人,看到那些顺境,他就沉沦于四俗五欲当中去了。把那些富贵,作为非常恐惧,把当官也看得非常恐惧,哎呀!当不得官呀,一当官要堕落啊!那个钱是毒蛇啊!你要一用钱的时候,那就腐蚀掉了。但是,人家现世的人看你,你个神经病嘛!说什么话!那你现在吃饭你用什么呢?你不要这些了?所以说,那个玉琳国师看到这些。我们说,要让世间上的人都能够各随所愿,要能够满足于现在众生的一种现世需求,让他们发起欢喜心,让他们发起善法欲。这是你一步一步地接近于佛法,一步一步地走向于成功。所以说,他自己来给我们所说,你修持弥陀法门,要执持名号,一心不乱,那就决定能够往生。所以说,它是可以先治病,而后利人。
但是,对于现前富贵功名,我们众生还没有做到彻底忘情,那些男女、隐私。所以众生大多数都还不知道厌离的时候,那么对于这些众生,应该怎么样?对于往生法门就不太容易生起信心了。那么,就是生起信心,表面上在修行念佛,发愿往生,但是内心里面实实在在贪恋娑婆世界。这样的修行,身心是背道而驰。有什么作用?所以说,要让“先以欲勾牵,而后入佛智。”让众生在现实世界当中,求名得名,求利得利,消灾免难。然后,引导他进入佛智。处于这种顺境了,他也不至于迷失自己。所以说,他说如果要达到这种目标的话,那就不如修药师愿海来得殊胜。如果说,对药师佛的十二个大愿,能够清净地信心,能够向药师佛学习这十二个大愿,把这十二个大愿落实在现实的人生过程当中,久久不懈。我们能够在这些富贵功名当中,能够好好地修学佛法,乃至转女成男,离违吉祥,能像如如意珠一样地随愿成就。它就在一切处,都能成就佛法。
所以说,他跟我们所说,这个如来的功德,十二大愿的功德的的确确是不可思议。那么,玉琳国师大家都知道,他有很深的渊源。他为什么特别赞叹呢?他自己在修行。你们看过《玉琳国师传》的知道,因为他前世是一个丑陋的僧人,为富家小姐所遗弃,所看不起,他就发愿专门拜药师佛。因为拜药师佛,所以第二生长得僧相庄严。因为这个僧相长得庄严,这个小姐又贪恋。但是,玉琳国师也不为所动,善巧地把这个富家小姐教育来出家,教育来学佛。他就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都是从《药师经》当中得到的好处。所以说,大家说这个《药师经》好不好啊?所以说,好好地学习。非常好!《药师经》语句非常通顺,你再稍微念一念,他也就懂。对不对?我们在这个地方讲,就是要引起大家的欢喜心。让大家知道《药师经》讲的是什么,要你理解《药师经》的一种殊胜好处。然后,我们慢慢地来学就非常殊胜了。对吧?
今天的时间就到了。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