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98|回复: 2

[其它] [郭耀华博士]《佛教入门:历史与教义》参考题(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佛教入门:历史与教义》参考题
姓名:                    院系:                    联系方式:
第一章    佛教的产生
一、佛教产生时的印度思想历史背景
1、佛教产生于古印度,现今一般多认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___世纪左右。在佛教产生之前,印度就已经有了其它宗教。在各种宗教中,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教。
2、印度宗教的形成与印度最早的文明——_________文明(约公元前2500—公元前1700年)直接有关。该教真正开始成为一个有明确信仰或教义的派别,则是在_______时期(约公元前1500—公元前800年)。_____是现存古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对吠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说,它指一些西北印度文献的总体,包括:吠陀本集(Samhita)、________(Brahmana)、森林书(Aranyaka)和________(Upanisad);从狭义上说,它仅指________本集,包括:《梨俱吠陀》(Rgveda)、《耶柔吠陀》(Yajur-veda)、《娑摩吠陀》(Sama-veda)、《________吠陀》(Atharva-veda)。
3、印度历史上种姓的类别杂多,但出现较早和最主要的种姓有四个,即婆罗门(祭司,负责主持宗教祭祀之人)、_________(武士或王室贵族)、吠舍(农民、商人或手工业者)、________(奴隶或社会地位最低下之人)。而所谓婆罗门教主要是四种姓中的________种姓的代表创立的的宗教。婆罗门教最初形成时期的主要教义或主张被后人们归结为所谓“三大纲领”,即__________、祭祀万能、___________。
4、古印度早期宗教哲学的大量内容见之于_________中。_________在广义上说虽然也属于吠陀文献,但它和吠陀本集在内容上已有明显差别。_________也是由一大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产生的文献构成,这些文献中较早的大约形成于公元前800年,而略晚一些的则形成于佛教产生前后。还有一些称为_________的文献产生的时间相当晚,有些是在公元后产生的。所谓________时期的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________中的宗教哲学的主要内容构成了婆罗门教教义的理论基础,其中最突出的理论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轮回与解脱”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会产生_____,这种______将对人死后(阿特曼)的趋向(即人的再投生的形态)有影响。轮回状态实际是人无知的产物,只有依靠最高的智慧,跳出轮回,才能真正脱离痛苦,获得解脱。获得解脱的最高智慧就是认识“__________”。
5、所谓_____思潮是在佛教产生前后印度出现的反婆罗门教或非婆罗门教思潮的总称。这一思潮声势浩大,种类极多。有些材料说有数十种,有些材料说有数百种。在沙门思潮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所谓“_______”,即当时有影响的六个代表人物。其中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是印度古代哲学派别_________论(Lokayata)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及其_________论对印度古代流行的各种宗教哲学观点都持否定态度,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四大”(地、水、火、风)构成的,没有天堂,没有地狱,没有业报轮回,没有独立于身体之外的灵魂(我)。尼乾陀·若提子是印度重要宗教________教(_______)的主要创始人。他在“六师”中是肯定因果报应现象的人物,认为如果做坏事(如杀人、说假话等)将有恶报。

二、释迦牟尼与佛教的最初信众
1、释迦牟尼在修习阿罗达·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所教的禅定后感觉并不能真正获得解脱,于是他又渡________河,进入伽耶城附近的林中修苦行。他在成道前花费了六年时间修苦行,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最终结果仍然让他失望,于是,他放弃了苦行,设法恢复体力。他先是入________河洗去六年苦行身上所带之污垢,然后正常进食,对身体进行调养。他独自来到__________的毕波罗树(菩提树)下,铺上吉祥草而结跏趺坐,发誓要体悟出最高真理,终于大彻大悟,这时他三十五岁。
2、释迦牟尼最初是在波罗奈城附近的__________说法(即所谓“初转*轮”)。相传释迦牟尼最初的传教对象是其父为他安排的五个陪同他修炼的侍者,即所谓“五比丘”:________、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早期佛教信众的基础是印度四种姓中的非婆罗门种姓阶层。释迦牟尼本人属于刹帝利种姓,佛教信众的基础主要是________和_________这两个种姓。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其中最主要的是所谓“十大弟子”,即:舍利弗、目犍连、_________、阿那律、须菩提、__________、迦旃延、优波离、__________、__________。他传播佛教主要采取______的方式,使用的语言主要也不是后来人们经常提到的佛典常用语——梵语等,而是使用传教地区所流行的_______。
4、佛教文献中记述释迦牟尼及佛教早期信众的资料极多,如《佛本行集经》、《修行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转*轮经》、《太子瑞应本起经》、《释迦谱》、《五分律》、《______》、《有部毗奈耶杂事》、《善见律毗婆沙》、四部《______经》、《大毗婆沙论》、《佛所行赞》、《大智度论》、《大般涅槃经》等佛典中的一些部分都有具体的描述。

三、佛教最初教义的形成
1、针对婆罗门教的“梵我同一”论,早期佛教提出了“_______”的观念,“_______”理论构成了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的最主要特色,是佛教区别于古印度其他各种宗教派别的最根本之处。
2、佛教否定了最高“梵”或“我”的观念,实际上也就否定了在一切事物或现象中有一个根本因的理论,它又必须要提出能替代婆罗门教等的上述观念的理论。佛教在这方面提出的解释是“_______”论。
3、佛教认为要使人摆脱痛苦就必须消除______(______),使人觉悟。觉悟的方法有多种,而且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适用方法。因而佛教的理论中就有不同层次的说法,后人称之为不同的“_______”。
4、佛教认为解脱的根本方法是认识到_________,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状态或过程,其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人们不可能永远拥有或真正得到实在的外部事物。如果人们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对外物贪恋和相应的追求自然也就停止了,没有了这种追求的行为也就不会有______,没有了______也就不会再有轮回,摆脱了轮回也就是摆脱了痛苦。这也就是达到了______(______)。

第二章  佛教的传播
三、佛教在斯里兰卡的传播
1、在印度阿育王时期,佛教由于受到统治者的支持,得到迅速的发展。在约公元前247年,以阿育王之子摩哂陀长老(Mahinda)为首的七人传教团来到斯里兰卡。这是佛教传入该国之始。为了发展佛教,国王在都城建立了第一个佛教弘法场所——______(Mahavihara)。
2、佛教在斯里兰卡的传播从一开始就以印度佛教中的______部的学说为主。
3、印度在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组织曾举行了第三次结集。在这次结集中,据说审定了佛教的三藏,但内容还是有一定范围,主要是当时流行的上座部的三藏,据说《______》即当时结集时的产物。
4、至5—6世纪,印度著名佛教思想家______(Buddhaghosa)来到斯里兰卡。他来到该国后,对这些上座部佛典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写了一些巴利文佛典的注释,还把一些僧伽罗文佛典及其注释译成巴利文。他撰写了一部重要的著作——《_________论》。
5、______文佛典是南传大藏经的核心。现在我们看到的巴利文三藏的核心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经藏部分包括:《_______》(Digha-nikaya)、《中部》(Majjhimanikaya)、《相应部》(Samyutta-nikaya)、《增支部》(Anguttara-nikaya)、《______》(Khuddaka-nikaya);律藏部分包括:《经分别》(Sutta-vibhanga)、《犍度》(Khandhana)、《附随》(Parivara);论藏部分包括:《法集》(Dhammasangani)、《分别》(Vibhanga)、《界论》(Dhatukatha)、《人施设》(Puggalapannatti)、《双》(Yamaka)、《发趣》(Patthana)、《_____》(Kathavatthu)。巴利文三藏里经藏中的《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分别与汉译的《________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对应。巴利文三藏里论藏中的“七论”据一些学者(吕澂等)研究,除《论事》外,其余六论与汉译的《________毗昙》的一些内容相似。巴利文三藏中的律藏与汉译的《_______律》的内容接近。
6、巴利文三藏里经藏中就有许多阿含类经中没有或不同的内容,论藏与律藏中也有许多北传佛教相应文献中没有或不同的内容。而且,《______》、《_______》以及其他的许多“藏外”文献,更是巴利文三藏中所独有的。
7、在斯里兰卡和中国佛教交流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个人物是中国东晋高僧________。他在410年从印度渡海至斯里兰卡,在该国居留了两年。参观了当时斯里兰卡的无畏山寺、佛牙寺等佛教重要场所,获得《弥沙塞律》、《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和《杂藏经》等的梵本。另外,他还写了《_______》这样一部西行求法的著名游记。在古代斯中佛教交流人员往来方面须提及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斯里兰卡高僧_______。720年,他随其师印度僧人金刚智来到唐代中国,传播当时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已流行的密教教义。742年,他与一些弟子去斯里兰卡,收集了许多密教典籍等,在746年带回长安,是中国佛典翻译史上的四大译经师之一。
四、佛教在朝鲜的传播
朝鲜半岛南方相对来说佛教发展较盛。佛教宗派中最有影响的是_______宗。但此宗在近现代也有不少变化或分化。如1970年正式由此宗分离出去一部分僧人成立了_______宗。在南方,佛教的其他教团或宗派也大量存在,除上述两宗外,还有________、真觉宗、佛入宗、元晓宗、龙华宗、普门宗、弥勒宗、法华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净土宗、总和会、一乘宗等。

五、佛教在日本的传播
1、推古朝的_______太子(574-622)是对日本佛教最初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太子名厩户,他以摄政身份颁布“十七条宪法”,其中第二条规定要“笃敬三宝”。他还派人去中国当时的隋朝学习佛教,并大量建寺度僧。
2、在日本弘扬律宗影响较大的是唐代______和尚,他在754年到达奈良,在东大寺设戒坛,被奉为日本律宗的祖师。
3、日本天台宗的代表人物是______(767-822)。804年他随日本遣唐使到达中国唐代台州(现浙江临海)。他先向天台宗的道邃和行满学习了中国天台宗六祖湛然系统的教法,后来又学习了禅宗及密宗的一些思想。
4、日本真言宗的代表人物是______(774-835)。804年他与最澄等随日本遣唐使入华学习佛教。先到福建,后去长安,拜中国密宗的名僧惠果为师。他先后在高雄山寺、高野山金刚峰寺、东寺等处传授密教。他所创立的日本真言密教被称为“______”,与最澄的弟子圆仁等发展出来的天台密教“台密”相对。
5、日莲宗的开宗者_______(1222-1282),早年曾游历日本多处佛寺,研究佛教诸宗,后来学习《_____经》,认定法华思想是佛教的根本。日莲宗主要强调的是要信奉本门的本尊,即《法华经》中提到的常住不灭的佛,并要求唱诵“南无_____________经”这几字。
6、近现代日本影响较大的佛教宗派是净土真宗、禅宗、日莲宗、真言宗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新兴宗教大量涌现。佛教系统中的新兴教团占有相当的比重。佛教新兴教团中主要有:__________、(1930年由牧口常三郎等创立,属日莲宗系统)、灵友会(1919年由久保角太郎等创立,属日莲宗系统),立正佼成会(1938年由长沼妙佼等创立,属日莲宗系统)、解脱会(1929年由冈野圣宪创立,属真言密教系统)、真如苑(1936年由伊藤真乘创立,属真言宗系统)、念法真教(1925年由小仓灵现创立,属天台宗系统)等。佛教组织还兴办了许多大学,较著名的有:净土真宗的大谷大学和龙谷大学、曹洞宗的驹泽大学、临济宗的花园大学、日莲宗的______大学、净土宗的佛教大学以及许多宗派合办的______大学等。

六、佛教在东南亚国家的传播
根据《善见律毗婆沙》以及斯里兰卡的重要佛教史料《大史》和《岛史》等的记载,_________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中叶)印度佛教僧团向外派遣的传教者分为九路。其中的第___路由须那迦(Sona)与郁多罗(Utara)两位长老前往金地(Suvannabumi)传教。

第三章  佛教的文献
一、主要种类
1、释迦牟尼传教主要靠______,他最初的弟子门学习其教诲也主要靠心记。书面佛典是在释迦牟尼______后才出现的,是后来佛弟子们通过______等方式回忆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言论,经过讨论甄别后逐渐编撰起来的。
2、 佛典通常分为三部分:______(sutra)、 ______(vinaya)、 ______(abhidharma),即所谓“三藏”。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的,不过现在人们看到的经中,相当一部分是后人根据佛的基本思想而编写的。佛教最初的经和律是在________结集时确定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使用的传教语言主要是所谓俗语,即古印度的一些方言。印度佛教中书面文献大量使用梵语的时期主要是在______佛教出现后。因此多数梵语佛典从产生时间上说不是很早。现在人们看到的梵语佛典主要是在印度周边国家或地区发现的。
3、现存佛教大藏经中比较成系统和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三大类,即________系统大藏经、________系统大藏经、________系统大藏经。
4、 5—6世纪,印度思想家______来到斯里兰卡,写了一些巴利文佛典的注释,还把一些僧伽罗文佛典及其注释译成巴利文。在此之后,巴利文佛典的三藏逐渐完善成型,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南传系统的大藏经。佛教传入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后,出现了从巴利文藏经翻译成这些国家文字的佛典。南传系统的藏经主要属于小乘佛教________系统。巴利文系统大藏经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些藏外要典,包括《弥兰王问经》、《______》、《大史》、《小史》、《________》、《阿育王刻文》等。
5、佛教在______左右传入西藏。最初的佛典有从尼泊尔输入的,也有从汉地输入的。西藏7世纪末即译出了《________经》。最早的写本藏文藏经出现在___世纪,当时在赤松德赞时的______寺曾开设译场,译出佛典四千余部,并编有目录。藏文藏经在13世纪之前都是写本,直到14世纪,西藏才出现木刻藏经,即所谓“奈塘古版”,但现在已无印本留存。藏文藏经一般被分为三部分:甘珠尔、丹珠尔和松绷。甘珠尔也称为正藏,包括经、律与______;丹珠尔也成为续藏,包括论著、经释、咒释及赞颂等;松绷亦称______,包括藏蒙佛教僧侣的一些著述等。
6、东晋时道安的《___________》是较早出现的佛教经录(有些比这一经录还早的经录没有流传下来)。唐代佛教著名的经录是______的《大唐内典录》和智升的《________》等,《开元释教录》对后代的刻本经藏目录的编排有较大影响。大规模地使用木刻方法来印刷佛教大藏经则从_______开始。“______藏”是中国汉文藏经刻印的一个最初范本。
7、一些国家在参考中国历代编集保存下来的藏经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整理汉文佛典,编撰了新的汉文藏经。它们中较著名的是“______藏”、“缩刷藏经”、“续藏经”和“______藏”。“大正藏”全称《_____________经》,是日本1922年至1934年由_________等人组织的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出版的汉文大藏经。“________”共一百册,包括三千三百六十部,一万三千五百二十卷佛典。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较普遍的汉文大藏经。“续藏经”全称《大日本续藏经》,是日本1905年至1912年由前田惠云等编印,京都藏经书院出版的汉文大藏经。该藏的特色是收入了不少此前许多藏经中未收入的印度、中国和日本的佛教著作。“续藏经”共一千七百五十六部,七千一百四十四卷。从1982年开始,中国大陆启动了编集《______大藏经》的编撰工作。主持人为任继愈。

四、著名佛典概要
1、《长阿含经》叙述了释迦牟尼的生平及他与其直传弟子们的传教经过。另外,还论述了早期佛教提出的一些基本教义或概念,如____谛、 ____蕴、 ______ 因缘、____禅等。据一些学者研究,该经可能是部派佛教中法藏部的传本,与南传佛教经藏中《______》的主要内容相应。
2、《异部宗轮论》是印度佛教中说一切有部论师______的论著。该论叙述了印度佛教的分裂原因与过程,各部派的形成与基本主张,以及各部派争论的主要问题等。是______佛教关于部派形成和演变过程说法的代表性史料。该论与南传佛教的重要史料(《_____ 史》、《_____史》)对部派情况的描述在许多内容上有重要差别。
3、《金刚经》是印度佛教中______类大乘经之一。此经有梵文本。汉译本最初由后秦________译出,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该经是______类经中较早出现的一种。
4、《阿弥陀经》是印度佛教中______系统的大乘经之一。汉译本较通行的由鸠摩罗什译出,一卷。该经叙述了佛向其弟子等信众讲述____方极乐世界________佛如何通过修行而成佛的故事,强调执持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并一心不乱即可往生该国乐土,并描述了西方净土的美好庄严,表明了到达极乐世界的可能性。
5、《中论》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代表人物_______的主要论著。该论又称《中论颂》等。汉译本最初由__________译出,四卷,包括青目的释。《中论》继承和发展了______类经的基本思想,全面阐述了大乘_______派的主要学说,提出或强调的思想观念有:______、缘起性空、中道、二谛、实相涅槃等。八不(不生、不灭、不常、______、不一、______、不来、不出)强调的是不能执著于任何一个概念,要用不断否定的方式来显示中道;缘起性空观念强调事物是无自性的,但又不是绝对的虚无,要看到_______ 和________(假名)这两个方面,以实现中道;______涅槃观念强调达到涅槃就是认识世间事物的本来面目,既要追求成佛,又不能离开世间,二者是统一的,这也体现了中道的思想。
6、《解深密经》是印度佛教的_____期大乘经之一。《解深密经》在理论上的最重要之处是对心意识的分析,认为作为事物根本的识可以保存人过去的记忆、经验,还可以保存人们过去行为产生的业,它因而被称为________或藏识;识还具有生死轮回的种子,是人生存的根源,生命存续的主体,具有“执持”作用,它因而也被称为阿托那识或________。本经认为诸法本身是不实在的,它们不过是人的假名设施,要依赖于其他的缘,因而没有自性。这些思想对印度大乘佛教中的另一主要派别________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7、《________论》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主要论著。相传为弥勒所著。该论对瑜伽行派的唯识理论作了全面的阐述,就瑜伽禅观的境界提出了十七地的阶段划分理论,强调人们认识的外境不过是识假现的,不能执著有与无等对立的观念,表明了唯识系统的中道观念。
8、《________论》源于《大毗婆沙论》,是世亲在对《大毗婆沙论》解释时制作的。一些学者认为,本论的结构参照了《阿毗昙心论》。本论最有特色的则是后人总结出来的表述万有基本存在形态的“五位七十五法”理论。“五位”指对法所作的五种基本分类,即色法、________、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9、《成实论》是印度佛教中后期小乘论师________的论著。总体上为小乘佛教的论著,但又受到大乘般若_______思想的很大影响。《成实论》中有时也提到离“有无”的“中道”,但它真正离的是“有”,而不是“无”。该论不能即空观有,即有观空,不符合大乘佛教的“______”精神。
10、《大日经》是印度密教的根本经典。汉译本为唐善无畏与一行等合译,全称为《大毗卢遮那佛_______加持经》,七卷。该经提出了“______心为因,大悲为根,______为究竟”这一全经的根本宗旨。该经中初步提出了______界曼荼罗的概念。
11、《______律》是印度佛教中法藏部所传之律。汉译本由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同译出,六十卷。该律中列举了比丘戒二百五十条和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此外还论述了二十犍度。该律传入中国后影响极大,后来成为汉地佛教中最流行的律。
12、《________论》是中国佛教中一篇较著名的文献。该论又称《理论惑》,收在《弘明集》中,作者题为汉牟融撰,一卷。该论以问答的形式论述了佛教的一些基本观念,并将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相融合。它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对佛教的一些最初的理解,是研究早期中国佛教的重要文献。
13、《肇论》是中国后秦时名僧______的一部重要佛教论著。由僧肇的几篇文章合成,包括《宗本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______论》、《涅槃______论》等五部分。
14、《摩诃止观》是中国佛教中_______宗的重要著作。该书全面论述了智顗等天台宗人的主要修持理论,即所谓______止观。《摩诃止观》在理论上继承发展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主要思想,融合______中观和______类经的主要观点,表述了一心三观、三谛圆融、______三千等理论。
15、《三论玄义》是中国佛教中三论宗代表人物______的著作,一卷。该书总结归纳了印度佛教中观派的三部主要论著----《____论》、《十二门论》、《____论》的基本思想。
16、《华严金师子章》是中国佛教中华严宗代表人物______的著作,一卷。全文分为十门,十门中还讲述了六相圆融和十玄等华严宗的主要思想。
17、《________论》是对印度佛教瑜伽行派代表人物______的《唯识三十论颂》的注释。玄奘以______的注释为主,杂糅其余九家的解说,编译成了《成唯识论》,十卷。该论论证了唯识无境的观念,但强调识自身也不能执为实有。在分析识的作用和性质时,具体论述了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________识)、三性三无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______性、相无性、生无性、________性)、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________分)等唯识思想的基本概念,是中国_____宗奉持的主要佛典。
18、《坛经》是中国佛教中禅宗代表人物_______的著作,该经全称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由门人______记录整理而成。《_____经》是中国人撰写的佛教著作中唯一称经的。要求“______为宗,无相为体,______为本”。关于禅定,该经认为“________为禅,________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在修行方法上,该经强调要向内认识自己的____性或_____性,并强调顿悟,认为“若起真正般若______,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第四章、佛教的义理
一、空
1、大乘佛教的空观与小乘有很大不同。他们强调_______的观念,认为事物在本性上就是空,空是事物的不可分离的属性。没有离开空性的事物,也没有与事物无关的独立的空。要即空观有,即有观空。事物的空就是指____有,或说性空即指事物的缘起,因为一切事物毫无例外都是缘起的。但空也不是绝对的虚无,它是事物不断变化的状态或本性。

二、识
2、六十卷本《______经》卷二十五中说:“三界虚妄,但是心作。”龙树的《________论》卷二十九中说:“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佛教中把识完全实体化,并反复讲识为一切根本的是在续出的大乘经(如《解深密经》等)产生后。形成以唯识思想为根本的大乘佛教思想潮流是_______派出现之后。瑜伽行派认为______唯识,一切唯识,并对识的各种形态或作用作了极为细致的分析。根据《成唯识论》卷二的说法,唯识理论主要是在去除外境实在的错误观念时使用的,但_____本身并非真实有。

三、中道
3、佛教最初提出的中道是所谓“_______中道”,即要求信众舍弃两种极端(二边):一种极端是对苦行执著,另一种极端是对欲乐的追求。佛教在最初的发展中还提出了一些与中道相关的思想。后人总结为无记中道、_______中道、______中道等。因为在大乘佛教看来,对事物的任何确定性描述都有其局限性,只有在对事物的___________中才能表明事物的本质或本来面目。大乘佛教中极为强调中道的是中观派。此派最典型的是对性空和假有的论述。龙树在《中论》卷四中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________,亦是中道义。”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行派强调我与法的______,还强调识或心的非无。

四、二谛
4、二谛即____谛和_____谛。佛教中突出强调二谛理论的是_____乘。般若类经理解的真谛是指性空或____________等的真理性认识,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俗谛则指佛以方便力借助言语等对众生的说法。______派强调二谛都是佛的说法。俗谛是对有颠倒观念的世俗之人说的,表现为在他们看来是_________;而真谛则是佛教圣贤所理解的,表现为诸法性空的理论。龙树在《中论》卷四中说:“若不依____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中观派的真谛主要指带有______观念的性空思想,而瑜伽行派的真谛主要指其______思想。

五、佛性
5、大乘佛典中讲佛性的极多。较典型的是《胜鬘经》,该经中重点论述的“______藏”就是指佛性或成佛的可能性。但也不是所有的大乘佛典都认为众生悉有佛性,如《入楞伽经》将人在这方面分成五种,其中的“_______乘”就是无涅槃性。

六、因果
6、早期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不存在婆罗门教中说的那种仅作为因的最高实体。再有,佛教的因果理论中也有报应思想的成分。它认为行善者成善,行恶者成恶。人的行为伴随着______,作为因,它将产生与其有必然联系的果。
7、早期佛教和小乘部派佛教中提出的十二因缘、六因(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______因)、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______缘)、五果(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______果、离系果)等说法都属于佛教因果理论范围内的成分。在因果问题上,______派还否定了因中有果论和因中无果论,否定有真正的“生”。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七、法
8、法有两种主要含义:一种含义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另一种含义是指规范或_______。在一些场合,如果细分的话,法还指学说、原因、善德、性质等。早期佛教对法的类别的划分体现在它提出的一些人生现象的基本概念中,较典型的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合称为“______”。这是佛教关于法的横向或静态的分析。而________则是佛教对法的一种纵向或动态的分析。
9、小乘佛教中较有影响的是说一切有部关于法的分类。该部在《_______论》中提出了“五位七十五法”的分类理论,把法分为五大类:色法、____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大乘佛教中对法的分类理论以瑜伽行派的“五位百法”理论最为著名。瑜伽行派这种法的分类的核心成分是____法。

八、轮回
10、佛教轮回观念不同于婆罗门教轮回观念的主要之处在于佛教主张“______”,否定人生命现象中有一个主体,而婆罗门教则主张“有我”,认为轮回现象中有一个承受生命体行为结果的主体。关于轮回的原因,早期佛教认为是由十二因缘中的第一支----_______引起的。
11、关于轮回的具体形态,一些涉及早期佛教的佛典(如《增一阿含经》卷十七)中已提到“四生”的概念,即卵生、胎生、_____生、化生。其中的化生包括后来佛教中较多提到的五道(或五趣)的内容-----____、地狱、_______、人、_______。五道的理论后来在佛教中还增加了一道------__________(一种恶神),成为六道。部派佛教在十二因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世两重因果”的说法,认为无明和行是______世的因:识、名色、六处、触、受是现在世的果;_____、_____、_____为现在世的因;生、老死为未来世的果。大乘佛教在六道之外又加了声闻道、_________道、菩萨道、_____道等,进一步丰富了佛教的轮回形态理论。关于轮回的主体,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行派的“_________”被用来起“我”的作用,但该派在表面上还是否定“___________”为“我”。古代许多中国人对轮回转世等观念是接受的,但对印度佛教中的无我观念却难以理解。《________论》中就曾提出“魂神”作为轮回主体,慧远也强调“神”的存在。在许多中国佛学家或思想家看来,没有轮回主体是很难将轮回之说解释圆满的。

九、涅槃
12、“涅槃”是佛教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涅槃也称为________。涅槃一词的本义是熄灭。在佛教中,它的主要含义是______的熄灭。佛教基本观念四谛中的____谛,也就是涅槃。
13、大乘的许多经典中都强调涅槃与世间(或生死)的联系。如《维摩诘经》卷中说:“现于_______而不断生死。”龙树在《中论》卷四中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中观派认为,所谓涅槃,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14、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对涅槃还有一些与先前佛教不同的说法,如《_______经》中就提出“大涅槃”的概念,认为大涅槃有所谓“四德”(即_____ 、____ 、_____、 ____)。

第五章、佛教的修行
二、佛教的戒律
1、释迦牟尼确立戒律规定的基本准则是止恶行善,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特别对僧众危害他人的行为或会使僧众品行堕落的行为加以约束,对有利于众生或有利于僧众品行提高的行为大力提倡。
2、佛教的戒律也是在僧团内的有关争论中形成的。如佛教的第二次结集,释迦牟尼佛入灭____年左右,即因在戒律问题上产生争论而举行。《善见律毗婆沙》卷一的描述,所谓“十事”是:“一者盐净,二者二指净,三者聚落间净,四者住处净,五者随意净,六者久住净,七者生和合净,八者水净,九者不益缕尼师坛净,十者金银净”。这十事中最突出的重要内容是收取金银(钱币)。这次结集毗舍离的比丘们坚持在戒律问题上的看法,不接受这次结集作出的决定。由此引起了佛教的根本分裂,形成了_____部和_______部两大部派。
3、优婆塞和优婆夷是在家二众。佛教对他们一般要求三皈五戒。三皈指皈依____、_____、_______。五戒指戒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满二十岁但年满十四岁(特别场合为七岁)的出家者,男的称为沙弥,女的称为沙弥尼。要求受持十戒,具体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非时食、___________________。
5、年满二十岁的出家者要受持所谓“_______”。受持具足戒后正式取得了比丘或比丘尼的资格。基本的规定一般为八大类(属比丘的为八大类,属比丘尼的为七大类),根据《四分律》等佛典,这八大类是:波罗夷、僧残、不定、舍堕、单堕、悔过、众学、灭诤。后来人们也常概括为所谓“五篇七聚”。
6、部派佛教所传下来的律有好几部。主要的有:《______律》、《十诵律》、《______律》、《摩诃僧祗律》、《解脱戒经》以及巴利律藏等。《四分律》一般被认为是部派佛教中________部所传的律。在该律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该律中还有大量内容论述犍度,共有二十犍度。《四分律》还论述了结集等佛教历史方面的内容。
7、《______律》被认为是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所传的律。该律中有比丘戒二百五十七条,比丘尼戒三百五十五条。《_______律》是现存各种律中较古老的佛教戒律。
8、《摩诃僧祗律》是部派佛教中根本_______部所传之戒律。该律有比丘戒二百一十八条,比丘尼戒二百七十九条。该律讲述结集时,认为乞金银等是合法的,提出五种净法(五种开许方便)。
9、巴利律藏指公元前3世纪之后印度佛教传入斯里兰卡的上座部系统所传的律藏,也称为“_______律”或“铜牒律”。该律以巴利文记述,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经分别、犍度、附随。比丘戒有二百二十七条,比丘尼戒有三百一十一条。
10、大乘律中最主要的是《_______经》、《菩萨戒本》、和《菩萨璎珞本业经》等。此外,还有一些主要针对在家信众的佛典,如《________经》和《受十善戒经》。《梵网经》是影响最大的论述大乘戒律的佛典。大乘戒律主要也就是所谓______戒。该经列举十重禁戒和四十八轻戒。传统上认为它是由鸠摩罗什翻译的。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认为该经是中国人的撰述。《优婆塞戒经》主要是对在家菩萨说的入道之法。它论述了六重法。
11、《受十善戒经》与《优婆塞戒经》属同类佛典。它论述了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_________、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_______)、八戒斋(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犯十善或将得到的报应等内容。
12、中国汉地翻译佛教律藏方面的文献一般认为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昙柯迦罗在曹魏嘉平中(249-253年)最初在汉地翻译出了《________》,成为中国佛教出现汉文律藏文献的开端。
13、《四分律》的译出时间是在后秦弘始十年(408年)。一般认为是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同翻译的。该译本现通行分为六十卷。《四分律》译出时,在中国较流行的是《十诵律》。而在《四分律》译出六十多年后,北魏法聪律师开始大力弘扬此律。后来北魏僧人道覆和慧光等也为《四分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在唐_____时,《十诵律》被明令禁用,《四分律》开始盛行,成为中国古代佛教界影响最大的戒律。影响较大的还有唐道宣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14、《摩诃僧祗律》的译出时间是在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年),由佛陀跋陀罗和_______共译。《五分律》的汉译本全称为《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译出时间是在刘宋景平元年(423年),由罽宾律师佛陀什等人译出。该律原本______得自斯里兰卡。
15、律宗作为一个中国佛教宗派主要是在______形成的。由于北魏时的法聪较早弘传了《四分律》,有人就认为是他开创了四分律宗,但实际上律宗的创宗人是唐代的_______。中国律宗的形成虽然受到了印度不同来源的律的影响,但作为基础的律则是《四分律》,因为律宗也称为______宗。四分律宗后来主要发展出三个派别,即_____宗、相部宗和东塔宗。
16、道宣受到当时流传的唯识思想影响,特别吸收了《楞伽经》、《摄大乘论》等佛典中的有关思想,把______作为戒体(认为心识种子为戒体),从而把佛教戒律的学说与大乘佛教的主流思想汇合起来。道宣主张用《四分律》的学说来融会佛教的“三学”,他把佛教分为“化教”和“制教”。化教指“三学”中的定学和慧学,制教指_____学。根据道宣等人的观点,佛教的戒可分为戒法、戒体、戒行和戒相。______指佛所制的种种戒律;_______指在授受戒法时所产生的防非止恶功能。
17、佛教的律藏中除了对信众个人行为的具体要求(如具足戒等)之外,还包括对佛教僧团整体的一些规定,如日常的生活和佛事活动的规范性要求等。中国佛教僧团根据自身的情况也创立了一些有民族特色的制度。这在中国佛教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_______。中国最早出现的清规是唐代洪州百丈山之______禅师(720-814年)制定的百丈清规。后世广为流传的是元顺帝(后)至元元年(1335年)百丈山住持徳辉禅师奉顺帝敕命改修的版本,称为“敕修百丈清规”。近现代中国佛教丛林中的清规也相对固定,在吸收古代清规的基础上所确定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结夏与结冬、安单、大请职、贴单、普请、岁计、肃众等。

第六章、佛教的信众与历史及传说中的主要人物
一、佛教主要信众的构成
1、佛教的信众由于年龄、性别以及遵守佛教戒律具体内容的不同而被区分为几种人,最基本的是所谓“四众”(全称为“佛弟子四众”),即比丘、比丘尼、_______、_________。
2、比丘的梵语名词“bhiksu”来自动词“bhiks”(_______)。《杂阿含经》卷四中说:“所谓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是何名比丘?于功德过恶俱离,修正行,其心________,是则名比丘。”
3、优婆塞是_____的男佛教信众。他们一般要实行所谓“三皈五戒”,即皈依佛、法、僧这三宝和戒除______、偷盗、邪淫、妄语、_______这五种行为。优婆夷是______的女佛教信众。
4、佛教信众_____岁以上才能正式加入佛教僧团,受具足戒,成为比丘或比丘尼。不够受具足戒规定年龄的出家者被区分为三种,即_______、沙弥尼、式叉摩那。式叉摩那是沙弥尼年满________岁不足______岁时的称谓。《俱舍论记》卷十四中说:“式叉摩那,唐言正学,正谓正学六法。言六法者,谓不淫、不盗、______、不虚诳语、_______、不非时食。”比丘、比丘尼、_____、沙弥尼、式叉摩那称为“出家五众”,加上_______、_______这“在家二众”,合称“七众”。这是佛教信众的基本构成。

二、佛
1、“佛”一词在原始佛教中,它主要指创始人_________。部派佛教时期流传下来的许多佛典中就有了_______的概念。到了大乘佛教时期,或从时间上将佛分成过去佛、现在佛和________佛,或依方位等将其分为不同区域的佛。释迦牟尼的最初弟子或佛教的早期信众都见过释迦牟尼本人。他们追随释迦牟尼主要是信奉他的学说,认为他悟出了人生的根本真理,他的学说是世界_________的表现。
2、如来十号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_________、_________、世尊。《成实论》卷一中说:“如来者,乘________来,成正觉,故曰如来。”《大智度论》卷二十四中说:“成就_________智慧,故名正遍知。”《大智度论》卷二十四中说:“_________智成就放,故名明行。”_________是指释迦牟尼能为诸天和人类之师。问曰:佛能度龙鬼神等堕余道中生者,何以独言__________师?答曰:度余道中生者少,度_____中生者多。
3、 ______、四无畏、三念住、______在佛教中还被称为“十八不共法” ,即佛所具有,但不与声闻、缘觉所共有的十八种功德或特性。
4、 三身的具体所指佛典中解释不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_____ 身、____身和_____身。_____身在不同佛典中也有多种解释,其基本的含义是指佛的自性真身,或指如来藏,或指正法之所依,或指诸法实相,等等。_____身指佛为了教化或救度众生而根据需要显现之身,也就是应具体的机缘而化现的佛身。可以示现在净土中,也可以示现在秽土中;可以为诸圣见到,也可以为凡夫见到。
5、佛教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劫之说。过去劫名_______劫,现在劫名_____劫,未来劫名  _____劫。诸佛是出现在某一劫之内的。关于过去佛,佛教中一般有所谓_____佛之说和______佛之说。七佛中包括释迦牟尼和在他之前的六位佛。他们是毗婆尸佛(Vipasyi)、尸弃佛(Sikhi)、毗舍婆佛(Visvabhu)、拘留孙佛(Krakucchanda)、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________佛(Kaysapa)、释迦牟尼佛(Sakyamuni)。_________(拘楼孙)佛是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_______佛(Dipamkara,然灯佛)也是佛教中极为著名的过去佛。最特别之处是他曾经为过去世的释迦牟尼授记,预言释迦牟尼将来会成佛。在佛教文献中燃灯佛亦有许多名称,如锭光佛、_______如来、________如来、普光如来等。
5、未来佛也是佛教中经常提及的。较著名的未来佛是_______(__________),他被认为要在释迦牟尼之后到人间为佛。印度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行派的最早创立者也称为________。关于未来佛,佛教里还有许多说法,如认为在未来________劫中有千佛出现等。
6、佛教从方位或空间上来谈佛。这里面比较著名的有东方______佛(Aksobhya,亦音译为阿閦婆,意译为无动,不动)、________佛(Bhaisajyaguru)及西方_________佛(Amitayus,或Amitabha,或Amrta,也意译为无量光、无量寿、甘露)等。在《阿閦佛国经》中______如来赐名阿閦,成为阿閦如来。其佛国三千大千世界皆为______,……其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人民,七日不食饮,亦不妄食饮,亦不妄谀谄,身亦无疲极之想,如是也。俱想念安隐,好喜相爱敬,欢喜意以得时念。
7、阿閦佛在许多佛典中也称为“_____佛”,他的佛刹被称为“______”或“欢喜”等。如《维摩诘所说经》卷下中说:“有国名________,佛号________。”此外,阿閦佛在密教中被作为金刚界五佛之一,即金刚界五智如来里的住于东方的如来。他所成就的是_________智。
8、阿弥陀佛在佛教中常被认为是_______极乐世界的教主。关于阿弥陀佛的描述在佛教中主要是在所谓______类经典中。其中主要的有《佛说________经》、《佛说________经》等。在密教中,阿弥陀佛被认为是住于_______的如来,他所成就的是__________智。此外,佛教中还有________佛国或十万佛刹的说法,与此相应也有不同的佛。

三、佛弟子
1、释迦牟尼传里佛教后,最初加入僧团的是所谓五比丘,即其父派来侍奉他出家修炼的五人。一般较多提到的五比丘的名称是:___________、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
2、释迦牟尼所谓“十大弟子”,即__________、舍利弗、目犍连、阿那律、须菩提、富楼那、迦旃延、优波离、_________、_______。迦叶在十大弟子中为后人瞩目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长于“________行”;二是他曾在释迦牟尼圆寂后召集和主持了佛教信众的_________结集。舍利弗极为聪慧,号称“_______第一”。目犍连的突出之处是长于神通,据说可“神足轻举,飞到十方”,还会天眼通等,号称“_______第一”。阿那律号称“_______第一”。须菩提特别善于解说佛教的空义,号称“_______第一”。富楼那以辩才出众、善讲佛法而著称,号称“______第一”。迦旃延以善于解说分析佛法而著称,号称“________第一”。优波离精于佛教的戒律,并严格遵守,号称“________第一”。罗睺罗注重修行,号称“_____第一”。阿难是佛的所谓“常随弟子”。由于接触释迦牟尼的时间较长,直接听到了佛的许多教诲,号称“______第一”。

四、菩萨
1、菩萨是汉文音译“菩提萨埵”的略称,原文为“bodhi-sattva”意译为______、道众生、开士等。菩萨的修行称为________,其所造的佛典被称为________。
2、文殊菩萨通常骑狮子侍于释迦牟尼左侧。他以________菩萨著称,据说是具有佛教最高智慧的菩萨。《维摩诘经》经卷中说:“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_____________,是真入不二法门。”如密教的胎藏界曼荼罗就设有文殊院,以文殊菩萨为中尊,密号____金刚等。传说中国山西的_______山为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
3、普贤菩萨一般被认为是释迦牟尼佛的两大胁侍之一,一般乘白象侍于释迦牟尼佛右侧。他在佛教中以________菩萨著称,关于普贤菩萨,说得较多的是他的________行愿。《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中列举和解释了_______行愿。密教的金刚界曼荼罗之中,普贤被作为贤劫中的十六尊之一,密号________金刚等。中国四川省______山的佛教信仰就是以普贤菩萨为主的,该山在中国被认为是普贤菩萨说法的道场。
4、观世音菩萨以__________菩萨著称,是佛教大慈大悲精神的象征。在密教中,观世音菩萨也被作为弥陀的胁侍,将此菩萨安立于_________界曼荼罗中,设有观音院。中国唐代及之前,观音形象多为______菩萨。唐宋之后的观音,无论是其本相,还是其现身应化的形象,主要是________。浙江________山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传法道场。
5、地藏菩萨在佛教中多被认为是在释迦牟尼佛灭度至弥勒佛出世之前的无佛时代的菩萨。他以_______菩萨而著称。在密教中,作为胎藏界曼荼罗地藏院中的主尊,密号是______金刚。中国隋代出现的_________教就推崇地藏信仰。中国安徽省________山一般被作为地藏菩萨的传法道场。
6、 __________菩萨与阿弥陀佛及其另一个胁侍观世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大势至菩萨在密教中也有其位置,他的密号为__________金刚等。

五、著名论师与高僧
1、龙树(约2-3世纪)被看做______的创立者。龙树的著作为数众多,较主要的有《_______》、《________论》、《_________论》、《七十空性论》、《十住毗婆沙论》等。这些著作对大乘佛教的空、中道、二谛、实相涅槃等观念作了系统论述。
2、提婆(约3世纪),______的弟子。他在阐述大乘佛教思想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善于破斥佛教内外的各种不同于中观派的思想或派别。提婆的主要著作有《______》、《四百论》等。
3、无著(约4-5世纪)是印度大乘佛教________派的著名论师,创立者之一。传说常在夜晚去兜率天听弥勒讲述《瑜伽师地论》,白天回来后向大众传授,成为______派理论的系统论述者。他的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___论》、《显扬圣教论》、《金刚般若论》、《_____________论》、《顺中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六门教授习定论》。他发展了唯识思想,如八识、三性、唯识无境等观念,特别是对________缘起的理论作了重点的阐述。
4、世亲(约4-5世纪)是印度大乘佛教_________派的著名论师,创立者之一。一般认为他是_________的弟弟。著作主要有:《____________论》、《唯识三十论颂》、《大乘五蕴论》、《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大乘成业论》、《_______论》、《大乘百法_______论》等。一般认为,小乘说一切有部的《________论》也是他的著作。
5、世友(约1-2世纪)是印度佛教中说一切有部的主要论师。与法救、妙音、觉天并称为说一切有部的四大论师。参加编集《_______________论》。他的著作《品类足论》和《___________论》。
6、 诃梨跋摩(约4世纪)最著名的著作《_______论》。它融合了印度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思想,宣扬小乘佛教的空观。
7、觉音(约5世纪)是南传_________系统佛教文献的著名翻译家和注释家。他写了著名的《_____________论》,系统论述了佛教产生以来的戒、定、慧方面的重要理论。将斯里兰卡的大量僧伽罗文佛典(包括佛教三藏和有关注释)译成巴利文,并且作了不少注释工作,并写了《上智论》和《法集论注》等著作。后世所谓南传大藏经或巴利文大藏经就是以觉音时期翻译整理的佛典为基础编撰而成的。
8、鸠摩罗什(约344-413)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佛典翻译家,四大佛典译师中的第一位。鸠摩罗什在________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办性质的大规模佛典译场。他的翻译以________为主,侧重领悟佛典原义,不是很注重译文与原文结构类似,而且很注意修辞,译文流畅,极有文采。现在流传下来的主要译著有《大智度论》、《____论》、《百论》、《十二门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______________经》、《妙法莲华经》、《_____________经》、《阿弥陀经》、《___________经》、《十住毗婆沙论》、《________论》、《十诵律》等。本人的著作《实相论》、《注金刚经》等。主要的弟子有_______、道生、道融、僧叡、昙影、_______慧严、道恒、道标等人。
9、真谛(499-599)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典翻译家,四大佛典译师之一。出身于西印度优禅尼国的一个婆罗门种姓家庭。真谛的佛典翻译主要有《金光明经》、《无上依经》、《仁王般若经》、《唯识论》、《_______论》、《摄大乘论释》、《中边分别论》、《十七地论》、《俱舍论释》、《__________论》、《律二十二明了论》等。此外,他还译了印度数论派的重要文献《金七十论》。真谛的译籍主要以《摄大乘论》等唯识方面的著作为主,他所弘扬的学说在南北朝末期和隋朝对中国佛教中摄论师和地论师有重要影响。真谛所弘扬的佛教主要属印度佛教中瑜伽行派系统中陈那、安慧、难陀的学说。后来中国唐代玄奘所弘扬的佛教主要属于瑜伽行派系统中护法和戒贤的学说。
10、玄奘(600-664)是中国唐代著名高僧,四大佛典译师之一,慈恩宗创始人。他进入当时印度佛教的中心_______寺,师从瑜伽行派的高僧_______,学习了《____________论》、《显扬圣教论》、《集量论》、《中论》、《百论》等佛教要典,后又在印度游学四方,提高自己的佛学造诣。回到那烂陀寺后,他曾讲述《__________论》,《唯识抉择论》等佛典,并参与当时印度思想界的理论交锋,挫败过一些外道论师,声名远播。他的译典以瑜伽行派的著作为主,其他类的也不少,主要有《__________经》、《瑜伽师地论》、《________论》(编译)、《俱舍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他写了一部游记《___________》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玄奘弟子众多,著名的有四位:神昉、嘉尚、普光、________。
11、不空(705-774)是中国唐代密宗的创立者之一,四大佛典译师之一。是斯里兰卡人,唐开元八年(720年),他与________一起来到中国洛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带来了不少当时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已广为流行的密教经典,并协助__________进行翻译。翻译密教方面的主要佛典有《_______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________瑜伽般若理趣经》、《________瑜伽五秘密修行仪轨》等;非密教类的主要佛典有《文殊师利佛刹功德庄严经》、《大乘缘生论》、《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大圣文殊师利赞佛法身礼》、《百千颂大集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大方广如来藏经》等。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主要贡献是翻译了大量密教经典。
12、智顗(538-597)是中国南北朝末至隋代的著名高僧,______宗的实际创宗者。拜慧思为师。曾自己学习“法华三经”(《法华经》、《无量义经》和《观普贤经》),很有体会。他去金陵讲说《大智度论》等佛典,写了《小止观》和《次第禅门》等。曾在金陵讲授《法华文句》,在荆州的玉泉寺讲授《法华玄义》和《_________》。他讲授这三部书的内容由其弟子_______记录、整理,称为智顗的三部重要著作,被称为“天台三大部”。还有五部重要著作,即《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被后人称为“天台五小部”。他把《法华经》的思想与龙树等大乘中观派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创立了综合多种大乘宗教观念的_______法门。后人称其为天台大师或智者大师。
13、吉藏(549-623)是中国隋唐时期著名高僧,______宗的实际创立者。吉藏一名即真谛所起。吉藏称为“嘉祥大师”。吉藏传播佛教主要以印度中观派的三论思想为主。吉藏撰写的主要有《___________》、《大乘玄论》、《中观论疏》、《十二门论疏》、《百论疏》、《法华论疏》、《二谛章》、《华严经游意》、《维摩经游意》、《净名玄论》、《金刚经义疏》、《法华经义疏》、《无量寿经义疏》等。吉藏的主要弟子有慧远、智凯、硕法师、慧灌等人,再传弟子中较有名的有元康等。
14、法藏(643-712)是中国唐代著名高僧,________宗的主要代表人物,人称“贤首国师”。写成了著名的《______________》。法藏在弘扬《华严经》的思想时,主要强调__________的观念,阐述四法界、六相圆融、十玄无碍等法门,推动了华严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判教方面,法藏提出了五教十宗的理论。
15、慧能(638-713)是中国唐代著名僧人,禅宗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二十二岁时去了黄梅,投在禅宗五祖_______门下,从事劈柴踏碓等杂物。慧能在曹溪宝林寺传播禅法,达三十余年,弘扬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______”法门,与北方的神秀倡导的“渐悟”对立。慧能所传禅法被人们认为是所谓“南宗”,他被尊为“六祖”。其基本思想或主要言论被弟子法海记录下来,汇编成了《_______》。他的弟子神会后来成为南宗里“菏泽宗”的首领,怀让则发展出南宗的“南岳法系”,行思形成了南宗的“青原法系”。
16、道宣(596-667)是中国唐代著名僧人,____宗的实际创宗人。道宣撰写的主要律学著作有《_________删繁补阙行事钞》、《___________比丘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分律拾毗尼义钞》、《比丘尼钞》等。道宣还著有其他重要的佛教史传目录学方面的著作,如《_________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释迦氏谱》、《集古今佛道论衡》、《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等,都是研究佛教的极珍贵的史料。著名的鉴真和尚就是由道宣弟子恒景授戒的,因而是道宣的再传弟子。道宣之后,中国传播的律学主流是他弘扬的《______律》系统,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17、宗喀巴(Tson-kha-pa,1357-1419)是藏传佛教中具有极大影响的僧人,西藏__________派的创立者。主要著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宗喀巴主张显密并重,在理论上受印度________派的著作影响较大。1409年,他在拉萨东北方建立了______寺,这可以看做格鲁派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此派僧人一般都戴黄帽,格鲁派也由此被称为“_______”。宗喀巴去世后,此派进一步发展,又建立了哲蚌、色拉、扎什伦布等著名寺院,后人追认的达赖一世和班禅一世都是宗喀巴的弟子。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8 19:04 , Processed in 0.19396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