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60|回复: 1

[大德开示] 2009年第三届弟子规传统文化学习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9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中华德育蔡礼旭、胡小林、刘素云等老师圣贤教育传统文化演讲》

2009年第三届弟子规传统文化学习营—弟子规—做人的根本  王贵清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09/12/12  马来西亚北方大学慕阿占沙礼堂  档名:56-037-0001



  尊敬的各位长辈,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弟子规—做人的根本」,大家看了这个题目,《弟子规》是做人的根本。我在二00五年,从二00五年五月份,被老师派往山东的庆云,去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弟子规》,在那一待,待了四年的时间。在这四年当中,跟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一起来学传统文化,还有新加坡的朋友、香港的朋友,还有德国的朋友、美国的朋友都有。在这四年的学习当中,验证了一点,《弟子规》确确实实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人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举几个例子,一起学习的有一位男士,他在社会上是一名浪子,带领一帮兄弟们在社会上混,还曾经坐过牢;学了《弟子规》三年多,变成一个孝子,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还有一位离婚的母亲,离婚十二年,学了传统文化之后,跟她的先生重新破镜重圆。还有像十五岁的学生,跟人家打架都动刀子,学了之后变成一名孝子,并且立志要弘扬传统文化。

  还有一位,跟我们一起学习的还有一位老师,她原先是家长,后来由于自己做得非常好,我们选出来当老师。她是怨她父亲,在心里面怨恨他父亲十多年的怨。因为她母亲走得早,她父亲娶了一个继母,继母非常虐待她们姐弟两人,虐待到什么程度?她弟弟甚至要把喝水的水缸里面放上毒,要全家同归于尽,就这种心。后来学了《弟子规》,姐弟把对继母、对父亲的怨,十多年的怨化掉,然后当面给父亲、继母跪下认错,还接过来能奉养。确实,《弟子规》能让人离苦得乐,能让人转祸为福,能让人趋吉避凶。昨天我们梁先生讲到,《弟子规》还能救这个世界,这是真的。七十年代,汤恩比教授就讲到,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有两种学说,第一种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儒家文化,第二就是大乘佛法。这两种学说都在哪里?今天我们怎么样?手里就攥着能解决整个世界问题的宝!

  我自己也是因为学了《弟子规》,学了传统文化之后,人生才从一种非常苦闷走向了幸福。我原先也是一名小学教师,一九九二年参加工作,到今年二00九年,一晃已经十七年了,不算长也不算短。我教学的经历可以分成两个阶段,苦、乐两个阶段,前十一年教得很苦。圣人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我没得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孟老夫子的一大乐。然后我们经常说,「老师是人类的灵魂师」,这份工作很神圣,今天向大家坦白交代,当时我真的没有感受到这种心境。我苦到甚至想逃离教育界,想逃离,一上班就想着每周的两个休息日,盼着暑假、寒假,很累,身心俱疲。看到学生,自己虽然努力在教,但是看到学生的道德还在一届不如一届,往下堕落,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为什么,很苦。后来我是在二00三年的十月,把蔡老师盼到了海口,接触蔡老师之后,我的人生彻底发生转变,由苦变成了乐。

  为什么同样从事教育工作,前后却截然不同?现在我明白了,因为我学传统文化之前,人生很茫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心里经常活得不踏实,然后随着这种功利的教育,也在随波逐流,所以过得很迷茫。后来学了之后,人生才有了明确的志向,原来说「读书志在圣贤」,这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在于什么?不是索取的多少,而是为后代、为这个社会付出多少,用我们短暂的一生,给这个社会、给后代留下了什么。后来才感到人生快乐,教学有了乐趣。天天早晨,由原先不愿意上班,我天天早晨第一个上班。一想到要上班了,走进宁静的校园,一想到见到我的学生,心里面就非常的兴奋,就是打个比喻,好像有一种初恋的感觉。所以每次我都是,从家里到我学校很远,天有的时候还黑,我就开始出门了,要走四十分钟,骑摩托车要走四十分钟。当我走到,每次上班路过一座高架桥的时候,走到高架桥的顶端,那个时候正好是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每次走到那里,我都会把我的腰直一直,深深的呼吸几口新鲜的空气,心里:「原来人生也会如此的美好!」有这样一种感觉。所以人生活得非常有劲,我们东北话说有劲,第一个到校。

  我记得那是在一次,有一次开元旦联欢的时候,每个班,学校都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联欢。联欢的前一天,元旦前一天,全校老师晚上七点半会餐,当时要走之前,我看我们班灯火通明,学生正在抓紧时间布置班级。我就跟我们校长告假,我说我回去看看我的学生,请校长批准,我不放心我的学生。其实也不是不放心,我觉得跟学生去一起布置班级是一种幸福。然后我就回到班,我一进班级,学生们光着脚,桌椅,班级布置得已经非常漂亮,我脱掉鞋跟学生一起干。布置完之后,已经是八点半钟左右了,走出校门,万家灯火。我们学校在大学的院内,我们要走一段路才能到校门,七、八个学生围着我,边走边说话,然后学生有的把我的手抓得很紧,有的把我胳膊跨得很紧,我说:「你们抓得这么紧干什么?」结果学生说了一句话,他说:「王老师,我怕以后就见不到您了。」因为我教的是从五年级带上来,教的是毕业班,当学生说出这句话之后,鸦雀无声,我内心既有一个为人师的幸福、感动,更有一种为人师的那种使命感。

  一名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太深远了,我就是因为遇到了一个明师,明白的明,不是有名的名,遇到了一位明师,蔡老师,我的人生彻底发生转变。所以我深刻体会到,我也要做一个我学生人生当中的贵人,引领他们要走向光明的坦途!在一次学生写的作文当中,一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叫「感谢恩师」,我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我全身一震。因为我前十一年教学生涯,没有一个学生跟我说感谢恩师,结果我把传统文化带进学生生命中的时候,孩子却写出了感谢恩师这样的话。他在文章当中提到,他为什么要感谢老师?他说我把中国文化带到了他的生命当中,他人生有了明确的志向,他这一生知道干什么了。另外他说,他懂得了怎样孝顺父母,孝顺父母原来是很快乐的,他要感谢恩师。所以我们体会到古代为什么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母去世了,守丧三年;老师去世了,心丧三年。像孔老夫子的学生子贡,为孔老夫子守丧六年,那种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义。因为老师给了他,引领他走向光明,让他有了智慧,甚至让他的子孙、让他的家族绵延很长久。所以我们体会到,所谓「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孩子、下一代的命运掌握在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的手里。

  后来我发现一个问题,当我人生有了志向,变得快乐、幸福,我发现学生也跟我一样变得快乐和幸福。什么是教育?这个就是教育。因为我没有学之前,没有学中国文化之前,我也会经常跟学生讲,你们要听父母的话,你们应该快快乐乐学习,你看今天你们这种生活环境多好。但是我发现,学生学得还是很苦,乐不起来。大家说为什么?因为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工作很苦、生活很苦,自己都没尝到乐的滋味,如何把孩子引向快乐、幸福的人生道路?这是不可能的。当我自己快乐,自己人生目标明确,孩子自然也就跟上来了。正己才能化人,这就是教育的本质。而今天我们接受的教育是什么?是功利的教育。蔡老师可能在前几天讲到了,美国一位教育部长向全世界宣布,他说我们美国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教育。为什么说失败?他说我们是把人当作工具培养的一种教育,当作一种工具,什么工具?「读书志在赚钱」。把人当作一种欲望的工具在培养,人怎么能不苦?他说我们要学习东方的人文文化。什么叫人文文化?真正把人当人培养的文化,叫人文文化,那就是我们老祖宗的圣贤教诲!真正是以人为本、以德为本,这是教育的实质,人才会有可能快乐、幸福。

  刚才我们谈到教育,中国有句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句话把教育说得一清二楚。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成龙、成凤,愿望是好的,但是我们要「君子务本」,问一问自己是不是龙?是不是凤?所以要想孩子有成就,要求谁?求我们自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要求己。自己要有真实的德行,才能带出有成就的孩子,像范仲淹先生一样。所以教育的实质确实是正己化人。我们今天学的才艺,它跟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司马光先生讲得非常好,他说「德者,才之帅也」,是才华的统帅,是才华的灵魂;「才者,德之资也」,资助,才华是资助德行,造福人类的,这是德、才的关系。所以教育的实质一定是先教德,「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后教才。这就是我们今天教育,为什么培养出来的人,家长苦、老师苦、学生苦,因为把教育的「教」前半部分的那个德,那个孝忽略了,直接在枝末上教才。所以我们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不知道为什么学。

  「隐其学而疾其师」,隐其学就是厌学,疾其师就是还怨老师、怨家长;「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学习怎么这么难!到底有什么好处,不知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教学的状态。老师教得也是「师勤而功半」,很勤苦、很辛苦,但是收效甚微,没有教德!教了德之后,我的感受是什么?是「师逸而功倍」,老师教得很轻松,效果又非常明显。学生是什么?是学得「安其学」,学生安住在学业上,「而亲其师」。安其学必然「乐其友」,同学之间互相的学习、切磋,然后是「信其道」,亲其师必信其道。所以这个先后次第怎么教?今天我们为人师、为人父母者,一定是德为本。态度决定人的命运,不是高学历、不是高才华,那个不会决定人的命运。如果没有德行做根基,才华反而还会成了人生的障碍,老祖宗一句话就盖棺论定,「才者,身之灾也」,这是指没有德行做根基。

  下面我就具体的跟大家,在我教学当中,如何把这些《弟子规》上正确的人生态度,植根在孩子的心里面,做一点交流。首先我们谈「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首先,学习一定要立志。我们知道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先生,那是被称为宋代第一人、百世之师、一代贤相、一代大儒。他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成就?他八岁就立下宰相之志,他人生有目标。人生一有了目标,他就会按照这个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与目标无关的,一切他都会放下,所以才会有成就。他在读书的时候,他二十三岁知道自己的身世,在他两岁的时候,他父亲就走了,他跟他母亲,他母亲又改嫁到当时一位县官朱文翰的家里。二十三岁,他知道自己原来是范氏家族的后代,当时他非常感慨,他说范氏家族到我这一代,居然衰到这种程度。于是他跟母亲洒泪辞别,他说:「母亲,十年之后,儿来接您奉养。」然后径自到南京的南都学社去求学,他立的是十年。

  结果他在南都学舍求学的时候,是每一天都没有解衣就寝过,吃的是饘粥糊口,就把米熬出粥之后,凝固,分成四半,早晨两份,晚上两份。吃的菜是什么?韭菜花,韭菜切碎,拌点盐巴。五年!容不容易?五年吃饘粥糊口,我们吃同一种菜,我们吃上一个月看看。为什么他能?这个值得我们思考,因为他的心不在这些吃上、穿上,完全在他的志向上。心一有志向就定了,定了然后就安,安了就乐了。所以他五年当中大通六经之旨,尤其擅长《易经》,五年就通达了经的道理,不是背下来。我们想一想,他这种学习的动力是什么?是不是他立定那个大志?一提到范仲淹,我们就知道他的志向是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是学习的动力。他母亲在那盼着儿子早日功成名就,他读书还有一个动力就是这种孝。为天下是大孝,为母亲,那都是学习的动力。人有了孝心,「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所以古代这些读书人,我们去看历史,没有一个不是大孝子的,这些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大孝子,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范氏家族,他培养出的四个儿子都是国家的栋梁、重臣,一直绵延到清代,绵延一千多年不衰。这与范仲淹先生立的那个远大志向,他的风范,他的胸襟、气度,给他子孙做出了榜样。所以我想,范仲淹先生不一定跟他儿子天天讲那么多道理。你看我们一天,学中国文化之前,可能天天为人父母、为人老师,都会跟孩子讲很多大道理,但为什么效果不彰?因为我们讲是讲,我们没有怎么样?给孩子做出来,口是心非。根还在自己,正本清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流水清澈,哪的水要清澈?源头的水要清澈。谁是源头?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的就是源头。所以我们不要怪孩子,「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这是真正明白人,这是明白人。

  当初我分享完这个故事,我们下课了,有一个同学跑出来就说:「王老师,我要做范仲淹!」今天孩子不是不好学,是真的没有人给他做出榜样,他无路可走。今天说苦,其实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他们更苦,三座大山的压迫,老师、家长、社会,他没办法。压到最后怎么办?有没有自杀的?有!你看忧郁的、精神分裂的、自杀的,在今天社会不是什么稀奇事了。我们只注重他知识技能的成长,却没有重视他最根本,决定他一生命运的人生态度的成长,那是根本。今天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明白了,我们要给教育正名,教育是什么?是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一个德行的风范,把孩子教成一个善人、君子、贤人、圣人。读书志在圣贤,把他真正当人看,当人培养,这是教育。

  后来我跟我的学生就说:王老师今天跟大家立志,我的志向就是读书志在圣贤,向孔老夫子学习。我立定志向之后,然后我要求学生,你们跟家长回去商量,好好慎重的抉择,你这一生立什么志?商量之后,都写成书面材料,然后每个人当着全班同学读自己的志向,最后还张贴到后面的板报上,经常要看一看,「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不能忘了。有的学生立志当外交官,一个女同学,早晨四点半就起床,她父亲说:「妳起来这么早干什么?」撵她去睡觉。她说:「不行,爸爸,我立志当外交官。」她早晨做两件事,一个是学英语,一个是读经典。她说:「我要英语学好了,我把经典要翻译给外国人去学。」我们给孩子在前面引导,做出来,孩子他就跟上来了!还有的孩子立志要当什么?当一位好母亲。这个重不重要?「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亲的房间是圣贤人诞生的地方。「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因为我们分享范仲淹、孔老夫子、孟子,都是由圣母,他的母亲教出来的。所以她想做一个好母亲。还有个孩子说,我想将来就当一名教《弟子规》的老师。师志如己志,当初我就是因为受到老师这分感染,蔡老师早出晚归,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多次累病,从来没有埋怨,就为了让人,让下一代能够闻到圣贤教诲,过上幸福的生活,不疲不厌,一直做到今天。当时我们就看到老师这种,被老师这种精神感动,我们后来也是毅然辞职,专门从事传统文化的工作,所以今天才坐在这里跟大家结这个缘。

  所以首先要立志,范仲淹先生立的志向是大志,是有德之志,所以立志我们要立大志。志向有五种。第一种是「大志」,志与仁义合,志向与仁义合,济世救民,这是大志;第二种志向是「高志」,志与情合,爱国家、爱民族、爱文化、爱父母、爱妻子、儿女,这是高志;第三种是「壮志」,志与理合,与道理相合,则创造发明,建功立业,这是壮志;第四种是「卑志」,自卑的卑,志与欲合,与欲望相合;最后一种是「危志」,危险,锻炼身体,还有学一项技能是为了什么?报仇的,与仇合。我们看看,我们自己为人师、为人父母,我们今天的志向是什么?我们把我们孩子引领到哪个志向上?这个我们可以对照一下,是不是基本应该是这个志(卑志)?志与欲合,读书志在赚钱。你看我们给孩子选择学校,选择哪所好,然后什么科系,目的都是什么?比如说,让孩子要考什么医生,目的是什么?让孩子要当律师,目的是什么?如果一个律师,他要是为了赚钱、为了欲望,他会制造多少冤假错案?一个医生如果为了赚钱,他手中的手术刀就不是手术刀,那就是屠刀了!所以今天人上医院是不是都害怕?一个老师,如果也是志在赚钱,那个罪过就大了,为什么?他毁掉的是师道!承传传统文化,一个人有没有成就,根在孝亲尊师,孝道跟师道。我们学校有一次校长开会,校长就跟我们这些老师说:「我们的老师,你们不要收家长的礼!家长跟我说,你们一手拿着我们送的钱,一手教我们孩子知识,你们还有什么资格当孩子的老师?人格已经被人踩在脚下了!」我们毁掉的是师道,上无以对祖宗,下无以对子孙。孔老夫子是万世师表,是我们的榜样。人为什么古代如此敬师?因为他真正表演出了至高的德行,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确实要提醒自己,当老师说实在的,我今天非常庆幸,我没有离开教师这个行业,原先是想逃离,现在很庆幸。如果我们教出一个孔子,您功德无量!能当老师都是祖上积德的,这是真的。你看孔老夫子是不是老师?第一个创办私塾;孟子、佛家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伊斯兰教的先哲,都是从事教育,教育才能真正利益千秋万代。我们有幸居然也在里面了,好好干!立志要立大志,自己要立定志向。立定志向之后要立志有恒,恒心的恒,有恒为成功之本。我们看古人,他为什么成就如此之大?他一旦立定一个正确的志向之后,一生不变,他会用一生的精力去实现自己的志向。比如说李时珍,他立下济世救人的志向,用二十七年编撰一部《本草纲目》,今天这部著作还被人所青睐,二十七年做一件事。《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先生,他用十九年完成这一部历史名著。真正专注,立定志向去完成一件事,他所留给后人的都是千古道德的文章,才能警醒、利益后人。

  今天你看我们的下一代,他一生做多少件事?从这个公司,一会跑到那个公司,一生可能换了好多工作,最后的结果是时间浪费掉了,短暂的一生消磨掉了,一事无成,人已老。心不定,不知道干什么,就是眼前想挣点钱,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所以今天我们要想孩子有成就,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能看多远?我们能看一百步,孩子就能走到一百步。如果我们今天就局限在自己的小家庭里,为小家庭挣点钱,自己享受享受,孩子的成就也就是在家庭那么大的范围,所以孩子的成就跟我们是一体的。你看孝道的「孝」,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上一代有德,上一代有智慧,下一代就好,这叫一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殃及子孙,这是教育。所以我们今天明了了,教育是要回过头来求我们自己,然后才能带出好的下一代。立志还要有根。立定大志了,怎么实现大志?我们看教育的「教」就明白了,从哪里开始下手去做?孝,孝是做一切事的动力,一个人只要他有了孝心,他会克服一切困难。这个等一下我们再具体分享。

  跟大家先谈的是立志,立志完我们谈到学习,要学,当然今天学的这个知识、技能也是学习。但是我们也要清楚一点,人要理智,当我们疏忽了德行的根基,我们今天用十年、二十年学来的东西,拿到一个文凭。我们想一想,我们用二十年时间学来的东西,我们走向社会,我们用到了多少?二十年就为了取一个文凭,有几个二十年?而且拿到那个文凭,我们面对人生这个真实的大舞台,待人处事接物,经营自己的人生,夫妻怎么相处,父子怎么相处,朋友、君臣怎么相处,仍然不懂!所以圣贤教诲谈到的学习是什么?是真正让我们有智慧,人生需要智慧去面对,让我们放下烦恼,让我们真正心灵,人性的光辉从欲望当中解脱出来,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教诲,跟今天所谓的教育不一样。今天的教育愈学,欲望怎么样?愈多,欲望的路是一条不归路,哪有幸福可言!我们一定要清楚。

  首先需要学要明理。所以我自从学了之后,因为我是半路出家,三十三岁才学到圣教,我觉得太晚了。所以我虽然当时在学校里,我带了六十名学生,当小学老师其实是很辛苦的,我就抓早晨。比如说,我有时候就是三点半就起床了,我一天早晨必然要听两个小时的圣贤,《弟子规》,或者读经,每天必保证两个小时,晚上回来我还保证两个小时,自己要学!因为自己不学,怎么利益自己的学生?不可能。自己早一天明白,早一天提升德行,才能让孩子早一天从水深火热当中解脱出来。有的为人父母、为人老师的可能在想,我没那么多时间。有志者事竟成,上班的路上可以听耳机,把四十集「幸福人生讲座」灌进去听;我们为人母亲做饭的时候,可以在那边放上,做家务的时候都可以放着听。只要有心,就能学到东西,随时自己抓时间。所以我是第一个到校,到校之后是七点钟左右,我往那一坐,我就开始读经。学生一进来,大家想一想,会怎么样?正己化人,学生很快就走到座位上拿出书。七点到七点半,我是必保读经时间,七点到七点半。然后每一节课的课前三、四分钟,是轮流每一个同学带一天,读什么?读《弟子规》。长时的熏修,才能把人的思想变过来。

  所以落实德行教育,大家要记住,不要急功近利,「落实一个月怎么还没变化?」这个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欲速则不达,长期努力提升。这是早晨,就是我起来,我学习的一种状况。比如说利用放假时间,就像大家一样,牺牲休息时间来学习。这很不简单,这是一种使命感。比如说利用放假时间,比如说读《论语》,我会每一天读《论语》,一天一天坐在那读,看李炳南老师的批注,没事我就听,一坐有时一、二个小时就过去。跟古人对话、读古书,其乐无穷。我们今天真的要跟对人,跟不对人,自己人生有可能就走偏颇了。要跟谁走?跟着我们老祖宗走,老祖宗是有五千年的教学智慧、经验,经过五千年时间的检验,我们还不要吗?我们要一、二百年的教育吗?我们要跟五千岁的老人走才是聪明,才是有智慧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是把孩子当成实验品,实验实验,一看不对,错了,再重来。学生能重来吗?一个人的心灵完全都污染了,你说能像产品一样说不要、扔掉吗?污染之后你再让他还原,我们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是孩子的保护神,是孩子生命当中的贵人、恩人,我们做不好,对不起孩子。

  我们谈到「学」,我把学跟习分开,「习」是什么?学完明理了,习是要落实在生活当中,因为经典,《弟子规》就是生活,落实不到,还是没用。背多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反而增长傲慢。要力行,从我们老师去做。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弟子规》上有一句,「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这句话,这个人生态度重不重要?听到别人赞叹,战战兢兢,我没有你赞叹的那么好,但是我要向你赞叹的那个方向努力;听到别人给自己提出过错,闻过喜,闻过欣,高兴,因为我又可以改正错误了,我人生又可以提升了。这样做下去是什么?结果是益友来,损友却,愈来愈多的好朋友都过来了,人生会减少多少的障碍,有雅量接受别人的建议。反过来,如果不能够有这种雅量去接受别人的劝谏,自己人生会障碍重重。东北有一句谚语,叫「听人劝,吃饱饭」,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谚语都非常有道理。但是人往往都是很容易迷惑,愿意听别人的好话,人一说不好,马上脸色就变了。很多有智慧的长者在身边,人家都帮不上我们,不敢说,说了我们马上就没那个雅量去接受。所以能不能遇到贵人,不在外,在自己有没有受教、恭敬的态度。

  这句话,当初我跟蔡老师学《弟子规》之后,老师后来把讲《弟子规》,在海南的时候,把讲《弟子规》这个任务有一天就推给了我。深圳机缘成熟了,老师要到深圳去,然后说:「王老师,你先替我讲一段,回来再给我。」,老师是怕我有压力。如果老师说:「你就讲了」,我可能就双手摇上了,我不行!老师说带一段,我还有可以依赖、依靠的,我说:行!结果一讲,讲到今天就没下来。老师想成就一个学生,今天还得非常小心,因为我们的心灵都很脆弱。今天是老师怕学生,一不小心把学生就伤了,太脆弱了。所以如保赤子,像呵护婴孩一样那样小心,不容易,当老师,为人老师者不容易。但是虽然不容易,愈不容易,我们愈要努力去做,说明这件工作太重要了。我这一路上讲来,我最忠实的听众、最忠实的守护者是我的太太仉老师,她下午将跟大家分享。修学的路上,要善友相依,没有善友经常提醒自己,说不犯过错,或者发现自己错误,太难了。老夫子在《论语》当中,发出千年的慨叹,什么慨叹?「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说我真的没有看到一个人,能够实实在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面对它,真正去改正的人。我们不要被老夫子慨中了,我们不要让老夫子失望,我们就是要真正面对自己的过错,怎么样?「如斩毒树,直断其根」,不能够不忍心,这叫自爱。

  仉老师她一路上,每次她听课,她就给我在下面记,然后我讲完课都已经都九点,晚间九点多了,骑上摩托车,我们俩一起回家。她一上摩托车就给我提,很急,太太是助夫成德,先生是领妻学道,夫妻之间是道义之交。结果她就跟我提,「你这句话说得不太恰当,把人都伤了。」如果我今天讲课有伤到大家的,大家原谅。然后提的时候,其实跟大家说实在话,不想听!嘴上说,「嗯,好,提得不错,要改。」心里想,别提了,我心都流血了!真的,刚开始是这样一种心态,愿意听好话,知道得让人提,但又不想让人提。她一上摩托车就开始提,一句接一句,我说:「妳能不能回家再提?能不能让我喘口气?老师不都说了吗?提缺点之前,妳先说我几句好的,给我点信心!」提人缺点之前,大家要注意,要先美其长,先要赞叹几句,人心不可忽!然后他一欢喜,好,我们再,真正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后面我们就开始提,才能达到效果,这是待人处事接物的圆融。

  一路上,一回到家,她把生死簿就打开了,一条一条的给我说上。然后我说:「好,我改。」她说:「你这句话说的,我觉得言为心之声,你是傲慢。」我说:「是,我改。」但是后来我发现,我那个改、忏悔都在造假。我心里在想,「我说这句话,人家家长听到了,会不会觉得我讲课讲得不好?」患得患失,你看脑子、心停在那,没有真正想改错。真正想改错,人家给提出来,是什么态度?像老夫子的学生子路,「闻过则喜」。人家给我提出来,我都没发现,我这回又可以改过、提升德行,高兴才对,这叫真忏悔。不能自欺,求学问的道路要打破自欺这一关。一点一点的,有点心量了,由不愿意接受到能接受,最后到欢喜接受,说:「好,来,给我提!」然后提完,向仉老师表示感谢。其实人能够正视自己错误,那个心里是踏踏实实、是舒服的;人有过不改,那个心里是不安的。而且我们一改过,对方怎么样?人家给提出来,我们能改,他也高兴。人还是要做得实在一点,有过就改。

  这句《弟子规》,我在刚带到学生,带到班级的时候,我有一次上课,那个时候我穿西服,我们班班长,我正讲得很起劲的时候,我们班长举手了。我说:「你有什么事吗?」我怕他上卫生间。他说:不是。我说:「不是,你就先等一下,等老师讲完课。」接着我讲着讲着,他又举起手来,我说:你先别急。结果我讲着讲着,他又举手了,我一看,实在有话要说了,我说:「你有什么急事?」他说:「王老师,您西服第三个扣没系,『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怎么办?很惭愧,当时我说:哦!心里面不太是滋味。然后下课了,无巧不成书,我在平行班,另外班也带了一门德育课,教《弟子规》,当天我也是讲到「冠必正,纽必结」这句话。然后邻班下课,有个女同学来找我,她说:「王老师,今天我找我们老师,到办公室报告」,进去了,「我进去之后,我跟我们班主任说,老师,《弟子规》上说,『冠必正,纽必结』,老师,您这个拉链要拉。」然后她们班主任说了一句:「拉什么拉?我们不要什么都听古人的。」当下这一个反应,老师想维护自己所谓虚荣的面子,但却恰恰又失了面子,而且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是很大的。学生会想,我们老师有过还掩盖,不能坦坦荡荡,孩子心灵受伤害。如果久而久之,孩子学到的就是老师有过掩盖,那我也掩盖,对不对?

  然后这个女同学很巧,中午放学,下到楼下,碰到我们学校的领导,跟我同岁,三十八岁一位领导。在海南天气热,早晨长袖穿过来,中午他脱下来系在腰上。结果我们这个女同学又看到了,跑过去一鞠躬,说:「某某领导,《弟子规》上说。」结果我们这位领导说了一句话:「谢谢你这位同学,如果你再看到我以后这样穿衣服,我校长不当了!」这一句话,这一个人生有过就改的态度,对这个孩子的心灵有相当大的震撼,所以这个孩子跟我说的时候,她表现出那种钦佩这位校长。不怕有过,就怕不改过。我一听,我说不得了,我赶快,下午上课我就回班,我当着全班同学开始忏悔,我说:「上午王老师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是『冠必正,纽必结』没有做到;第二,当班长给我提出来的时候,『倘掩饰』,我又增了一辜,王老师错了!」《论语》上子贡,老夫子学生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就像日蚀和月蚀一样,全天下人都看到了,有过不怕,改了,人人尊敬。「小人之过也必文」,小人有过一定会掩饰。我说王老师又当了一次小人。真正的面对自己的过错,真诚的跟孩子忏悔,这就是教育,这个就是教育!学生学到的就是什么?老师有过就改,他学到的也是有过就改,「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面老师爱好什么,下面学得非常彻底,甚至还学得超过老师。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君王齐灵公,他非常喜好女扮男装,所以他宫廷里,女子都打扮成男的。结果后来是风行民间,下面女子都跟着学,他一看不得了,然后开始制定命令禁止,说看到民间哪个女子再这样穿,女扮男装,扯断她的腰带,撕碎她的衣服。即使这样去禁止,仍然屡禁不止,后来他就问辅佐他的贤相,宰相晏婴,是当时一位大贤人,他说:为什么屡禁不止?晏婴就说:「君王,屡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是您虽然让别人不做,但是您还在做,如果您能以身作则,从宫内不要再女扮男装,下面就变了。」结果齐灵公就在宫内,女扮男装从此这个爱好就取消了,下面自然而然就没有了。正己才能化人,这是教育;自己不正,然后要求下面,即使用法律,也达不到真正改变人心的态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们老师,比如说跟专科老师,如果貌合神离,不和谐,学生能不能看出来?一定看出来,那个骗不了人,诚于中必形于外,装不了的。学生看到我们对专科老师不恭敬,学生一定不恭敬专科老师。我们老师的好恶,喜欢学习好的学生,你看所有的学生都会围绕那个学生转;我们老师内心当中讨厌哪个学生,全班都会讨厌他,这就是教育。讨厌,学生也讨厌,把那个学生害了;我们喜欢那个学生,学生都恭维他、赞叹他,他也变得傲慢,也把他害了,好恶会害死人。老夫子是「有教无类」,平等对待一切学生。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这个经句,如何我们落实、带动学生。

  然后我引导学生,把那个学生引导,因为这是机会教育,遇到事情,正是教孩子的时候。我跟全班同学讲,我说给别人提缺点的时候,要「规过于私室,扬善于公堂」。古代的标准是,提过错不能有第三个人在场,怕对方接受不了,怕得罪人,结了怨都不知道,这都是智慧。然后还有,提过错的时候,内心是真诚、恭敬的,是真正想帮助别人。如果看别人有过错很高兴,嫉妒心,「这下可犯过错了,我这回给你提出来」,我说你就先不要提,提出来不会有好效果。后来我跟学生忏悔完之后,在我的教案当中,第二天发现两张便条,几句话。一名同学写的,他说王老师,我昨天早晨刚来学校的时候,我在校外买了早餐、零食,偷偷吃了,我对不起您,我没敢说,当时给班级是扣了两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分、分,有的时候也是老师的命根。每周评优秀班级,流动红旗一扣分,可能老师心里也不舒服。你看,他主动承认了。另外一个同学写的是:王老师,我在英语课上看了其它的书,我不说出来,我就感觉到不安。《弟子规》上说,「过能改,归于无』,王老师,我向您认错。我们能够坦诚面对自己的错误,学生就可以坦坦荡荡面对自己的错误。

  刚才跟大家提到《弟子规》上说,「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个人生态度重不重要?长养人的恭敬心。教育就是「长善救失」,善是什么?恭敬、仁爱、宽恕、真诚,这是德行之本,孝心、礼貌,这叫善。善一长,失就怎么样?就救了失,君子道长,小人道就消,长善救失。而且一个人穿着很整洁,对自己恭敬,内心不会放逸,对别人也是恭敬。你看我们当老师的知道,经常会上操、站队,如果一个班学生穿着有的都很随意,一看就一盘散沙,都没精神。老祖宗这些教诲,看似都是小事,其实点点滴滴都在长养人生最重要的态度,这是对我们多大的恩德!百事之成,在于敬之,恭敬;其败也,在于慢之。人傲慢,人生肯定会败。

  有位大学生,是一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好不容易分配到政府工作,分配到深圳的一个区政府。有一天他接了一个电话,打来是找他们局长的,第一次打来,然后他说:「不在,您打错了,这不是局长办公室。」他就把电话放了。然后第二次又打来了,说:「能不能麻烦您给我找一下?」一名硕士研究生,他说:「我没有时间。」啪,把电话放了。结果你看,人读了二十几年的书,那个文凭给他的是什么?傲慢,「我一个堂堂硕士研究生,还给你去找人?」接电话,最起码人与人的尊重都不懂。结果打电话来的是谁?这个区政府、这个大楼最高长官,他们区长。这个区长就告诉秘书,把这个电话给我查出来,查出来看是谁。然后给他怎么样?让他回家。把工作都给弄丢了。一个接电话的态度都不会,二十几年来的书读到哪里去了?文凭给他的是什么?所以从这看什么?态度决定命运,不是文凭。没有正确人生态度,没有正确德行的根基,才华是什么?才者,身之灾也,给自己人生带来重重障碍还不知道。

  所以在唐朝,一位大将军叫裴行俭,礼部尚书。他非常精于人伦道德,而且深具知人的能力。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叫李敬玄,给他推荐四个人,这四个人是李敬玄非常赏识、器重的人。这四个人大家一定认识,唐初四杰: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大家认识吗?读过他的诗吧?以他们的才华,名扬于海内,李敬玄就向裴行俭推荐这四个人,希望能做个官。然后裴行俭私底下跟李敬玄就说,「士之致远」,一个读书人能不能有远大的前程,看什么?「先器识,后文艺」,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要有恢弘的胸襟,有真知灼见,这其实就是什么?德,然后才谈到才艺。他说,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性情浮躁,而且非常好显示自己的才华,他们不适合当官。而且他说,他们三个都不得善终,只有杨炯非常浑厚、沉静,他可以当个县令长,终老晚年。结果王勃过海的时候掉到水里面,惊吓而死;卢照邻恶疾缠身,痛不欲生,投水自杀;骆宾王当时是辅佐徐敬业的幕僚,出谋划策的,举兵讨伐武则天,兵败,同时受诛;只有杨炯得到善终,一一被说中了。培养下一代,我们自己也好,一定是「先器识,后文艺」,德为本也,才为末也,这才是真正明了什么是教育。

  恭敬对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太重要了,刚才我们讲到能不能遇到贵人,看恭敬老师的态度。一个有智慧的人,他选择学生,他不是看我们读了多少书,那个没用的,是看我们有没有受教的态度,那才是法器,可造之才。有一群孩子,他想拜少林寺的住持方丈为师,想学武功,就去了。出来接待他们的是一位法师,这位法师说,师父现在有事,你们先站在这等一下。这些孩子站在那等师父,结果一会这位法师又出来了,然后说,你们还需要继续等,师父事没忙完。因为孩子在外面站着,其中有几个孩子就站得不耐烦,蹲在下面去玩去了,玩石子,在地上。法师就对着那个玩的几个孩子说,你们几个可以回去了。其它几个孩子继续站着,站了一会,天下雨了,下大雨,怎么办?我们要是孩子的母亲或者父亲在身边,看到孩子在大雨中被浇着,我们怎么办?赶快,儿子,来,到屋檐下躲躲雨,别把身体浇坏了,别感冒。有没有这个举动?今天我们看的是孩子的身体,我们却没有真正看到孩子心灵的成长,那个是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你看我们为人父母的,选择一所学校,到那还要看什么?孩子住的环境,然后了解孩子吃什么,我们只是见到眼前;利益孩子一生幸福的,甚至利益他生生世世幸福的,利益这个家族的,我们都没看到,「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也许一个孩子二十岁了,身体成长了,他心灵可能还在几岁。所以我们今天培养出的下一代,已经成为,一位学者说到,现在我们中国人培养出的下一代,已经成为世界最短视的一代。我们老祖宗培养的人才是能看什么?能看到千秋万代,这个我们要反省。结果有几个孩子就跑到屋檐下去躲雨,法师出来之后告诉他,躲雨的那几个孩子可以回去了。最后剩下四个,说你们几个跟我来,我领你们去见师父。

  结果进到房间见到师父,让他们坐下,师父给他们每人端了一杯热茶,赶快暖暖身子。其中有三个孩子自己喝了,只有一个没有喝,他把茶双手恭恭敬敬端给师父,「师父,您先喝」。这位师父就问:「你这个态度是谁教给你的?」他说:「我外婆教给我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师父说:好,那三个孩子可以回去了,把这个孩子收为徒弟。为什么收他?因为他有真正的师道,有受教的态度。师道是什么?师道就是听话,就是恭敬的心,这叫师道。结果很多年之后,这个孩子学成了,拜谢师父,说:师父,谢谢您成就了我。他师父说:不是我成就了你,是你自己成就了你自己。是什么成就了他?他一个为人学生的态度成就了他。今天我们学什么?我们就学一个为人学生的态度而已,怎么样当好一名学生,做我们老祖宗、做圣贤人的好学生。有态度了,才能学好,它是德的根本。

  这个经句,「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当时我就让学生到前面表演,到底怎么穿才是美。因为今天是歪戴帽子、反穿鞋子、趿拉着鞋的,然后还有衣链都不系的。我让他们表演,到底怎么穿着是美。结果学生一看都笑,有的反戴帽子的,有的衣服系在腰上的,你看那不好看。然后我们就统一,什么样叫好看?要拉链拉好,要拉到什么程度,穿得什么样,一看给人就非常的舒服,我们班在穿着上非常整齐。那次学生提之后,从来衣扣各方面,我系得都非常谨慎。什么叫做落实德行教育?我们为人师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无时无刻不在引领学生,在落实德行教育。为什么说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不是在课堂上跟学生讲课叫落实德行教育,当然那是言教,更重要是点点滴滴生活当中的行为,身教,做出来!

  然后我跟学生讲穿,还有站队,《弟子规》上说「立端正」,我就跟学生讲,为什么要立端正?接天地,秉持天地之浩然正气,而且身体会好。要立端正,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能接受天地之正气。我说我们站队的时候、走路的时候常常都要练,站队可以练自己的意志,看谁能够站在那不动。结果训练下来,这些孩子站队站得非常好,衣服也非常整齐,走出去一看,精神面貌非常好。我们学校上早操和课间操的站队,体育老师很头痛,经常有班学生闹。然后体育老师把这一班说完,那一班又起来了,有时候嗓子喊得都疼。后来就是我们班自己不断的在落实《弟子规》,站在那,不管其它班怎么动,我们班就站那不动。孩子有的头站晕了,他也不动,练意志,练他的意志。结果一个月下来,带动全校的早操站队都非常整齐,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人都有羞耻心,都有好善、好德的心,只是他没看到好善好德的榜样而已,正己一定化人。

  然后我们校长到办公室来找我,「王老师,你们班要立得住,要像一根钢针一样不能倒!」后来我们班落实《弟子规》,我们班行为纪律、学生学习状态都非常好的时候,我们校长说要在全校推行《弟子规》,然后还请蔡老师到我们学校两次演讲。所以我们最重要,不要着急说想让全校都学,我们在我们自身、在我们自班先做出样子来,然后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去推广。我们光着急,用嘴说好,人家说好在哪?你看你们班学习,学生是什么状态?人家没有信心。先要做,默默的做,做出来了,人家一看,「你们班学生怎么这么听话?学习怎么这么乖?」自然而然,他就开始学习了,正己化人!到时间了吗?到了吗?好,今天跟大家就分享到这,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03:00 , Processed in 0.15588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