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9-12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惜已亡失。肇公诸论,至今传诵。人谓达摩未来以前,通达性宗者,实出罗什之门也。
曰《中论》 有五百偈,龙树菩萨造,青目菩萨释。破二边之见,显中道之理。
曰《百论》 有百偈,提婆菩萨造。正破外道,傍破自余。
《十二门》 此论有十二观门,龙树菩萨作偈自释。并破小乘、外道,正显大乘深义。
为三论 三部均是宗经论,若加《大智度论》,即为四论。《智论》是释经论,释《大品般若经》故。
唐吉藏 姓安,先世安息人,后迁金陵,而藏生焉。为道生法师五传第子,讲《三论》一百余遍,《法华》、《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各数十遍。曾住会稽嘉祥寺,人称嘉祥大师。
施大功。《三论疏》,传海东 嘉祥作《三论疏》四十万言,传于海东。今已取来,惟《十二门论》缺前之二门,闻海东刊板时已无全本矣。
法藏释,《十二门》,《宗致记》,至今存 唐法藏,即贤首国师,作《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帙完全,可补嘉祥之缺,今已刻板流行矣。
【密宗】(一名真言宗,天竺属灌顶部。)
善无畏 中印度人,事达摩掬多为师,通达密教,受灌顶法。
至长安 遵掬多之命,入唐行道。于开元四年赍梵筴,始届长安,适符玄宗之梦。
唐一行,受真传 一行禅师姓张,巨鹿人,久依善无畏三藏,尽得其传,神异显著。
作疏释,《大日经》 毗卢遮那佛,密宗称为大日如来。善无畏三藏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一行笔受,密宗称为《大日经》。一行作疏二十卷,又作释十四卷,共六十万言,皆从三藏口授之义而纂集成文者也。
真言教,始得明 后之学密教者,皆以《〈大日经〉疏、释》为宗。凡称《神变疏钞》者,即此本也。
金刚智 南印度人,开元七年泛海达广州。行道作法,皆著奇验。翻译秘密经典多部。
及不空 北印度人,依金刚智为师,尽传其道。
接踵来,广流通 以上四尊者皆宏密教,神异超群,当时君臣士庶奉之若佛。
灌顶法,不轻授,非法器,转获咎 受灌顶法者,毗卢遮那五智灌顶,顿入佛乘。非具金刚种性,不能传受。
立禁今,自明始。秘密宗,敕停止 去圣遥远,人情浇漓,能受此法者,甚为难得。明时特申禁令,不准传授密教,恐非其人,反有害于法门也。佛制建坛行道,若非金刚阿阁黎传授,即名盗法。
【净土宗】(一名莲宗)
晋慧远 姓贾氏,雁门楼烦人。博极群书,尤善《老》、《庄》,为道安法师之高弟。
住匡庐 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欲立精舍,感山神辟地输材,因名其殿曰神运,即东林寺也。
结莲社,德不孤 师专倡净土法门,道俗皈依者日众。共结莲社,得一百二十三人,同愿往生极乐国土。
魏昙鸾 雁门人,家近五台。历观圣迹,发心出家。念世寿短促,欲求仙术以永其年。渡江而南,访陶隐居[2],尽得其传。
修妙观 还至洛中,逢天竺三藏菩提留支,问以长生之道。留支曰:“此方何有不死之法?纵得成仙,终受轮转。”乃以《观经》授之,曰:“此真不死法也。”鸾遂焚仙方而修妙观。作《往生论注》二卷,支那莲宗著述推为巨擘。
生品高,瑞相现 临终之日,华盖幢幡,高映庭宇,异香芬郁,天乐盈空。人皆见之,知其生品最高也。
唐道绰 姓卫,并州汶水人。十四岁出家,讲《大涅槃经》二十四遍。景慕昙鸾净土之业,继其后尘,住玄中寺,道俗赴者弥众。讲《观无量寿佛经》将二百遍。瑞应甚多,不可具述。著有《安乐集》二卷,现行于世。
暨善导 不知何处人,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讲诵《观经》,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也。”长安道俗受化往生者不可胜数。人见其念佛一声,有一光明从口中出,百声千声亦复如是。著有《观经疏》及各种净土典籍传世。
唱专修,为妙道 绰、善二公提倡专修,其言曰:“修余行业,多劫方成。惟此法门,速超生死。”诚为莲宗要诀也。
此法门,三经说 《大藏》之中,专说弥陀净土者,有三部经。
《大经》该 《无量寿经》二卷,人称为大本,说弥陀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该括无遗。所摄之机,通于圣凡。凡位具摄三辈,惟除五逆、诽谤正法,其余均为所摄。可谓广矣。
《小经》切 《阿弥陀经》一千八百余言,人称为小本。略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等事。令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最为切要。此经所摄,拣除小善根福德因缘,惟摄一类纯笃之机。
《观经》语,最惊人,许五逆,得往生 《观无量寿佛经》摄机最广,十恶五逆,临终苦逼,十声称名,即得往生。或疑十恶五逆之人善根全无,佛云何接?答曰:即五逆中,已可见夙世善根矣。若不见佛,不能出佛身血。若不与罗汉相遇,不能杀阿罗汉。若非自身出家,不能破和合僧。既能出家、见佛、见阿罗汉,然后五逆方能具造。其夙世善根正非浅鲜,所以闻教回心,其力甚大也。惟诽谤正法者,自生极重障碍,虽闻善知识教,亦不信从。倘能闻即信服,痛自忏悔,亦得往生。但谤法而能改悔者,实难中之难,是故经文略而不说。
一切众生本源性地,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虽造极重恶业,受无量苦报,而本性未尝染也。一念回光,如来悉知悉见。以同体大悲,摄归净域,决非业力所能牵缠。世人云带业往生者,随情之言耳。实则善恶因果皆如空花,空本无花,捏目所成,岂有业之体相,为亡人所带,而往生净土者哉?
三藏教,所不摄 遍寻教典,惟《华严经·随好光明功德品》,阿鼻狱中,夙根成熟,蒙光顿超。《观经》下品下生,罪大恶极,能于急迫之际,脱离极苦,往生极乐。一切教典所未曾说也。
佛愿力,诚难测 弥陀愿力,非但凡小不能测度,即多劫修菩萨道者亦不能知。
一称名,众罪灭 至心称弥陀名号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况净念相继,长时无间也。
临终时,佛来接 弥陀光明遍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众生净眼未开,不能知见。至临终时,意根命根齐断,后念未起,刹那之间佛现在前,即脱三界火宅矣。
下中上,根不齐 众生品类,万别千差。弥陀愿力,平等无二。
一句佛,同生西 千句万句即是一句,前句已灭,后句未生,当念一句刹那不住。念佛之心不缘过去,不缘未来,但缘现前一句,以为往生正因。此是万修万人去之法也。久久纯熟,能缘之心忽然脱落。无念而念,念即无念,即名理一心,生品更高。
既生西,皆不退 此土修行,难进易退,隔阴之迷,言之可怖。修习信心,必经万劫,入初住位,方得不退。具缚凡夫,一生净土,即得不退,所以超胜他宗也。
亲见佛,得授记 见佛迟速,在乎此生修行之巧拙耳。既得见佛,闻法欢喜,证无生忍,即蒙佛授记。得授记已,回入娑婆,慈悲度世,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何有一法能出此宗之外耶?
净土宗,真简要 差别中之平等,各宗一致。平等中之差别,各宗不同。求其至简至要者,无过此宗。他宗难而此宗易,他宗缓而此宗速。曷不择其易而速者行之,而以一门摄一切法门耶?
协时机 法运盛衰,古今易致。当今之世求其协时逗机者,无如此法。
妙中妙 佛法无一不妙,而净土法门,尤众妙中之最妙也。
问曰:佛法平等,君独称赞净土,何也?
答曰:今时有识者莫不以学堂为重。取喻而言,西方净土是极大学堂耳。弥陀接引十方众生往彼就学,供给饮食衣服,不需学费,不定人数,不限年时,其地界廓彻无边,其建立长远无极。入其校者,无论何等根器,至证入无生忍时,为初次毕业。或在彼土进修,或往他方教化,均随其愿。自此以后,历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满,将入初地时,为第二次毕业。再从初地以去,至等觉后心,证入妙觉果海,为第三次毕业。此论次第门。若论圆顿门,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圆顿、次第,互摄互融。极而言之,十方三世种种教法,无一不备。是故一切诸佛莫不赞叹。奈何世人流浪生死之中,头出头没,不求出离,其愚为何如耶?
【忏法】
上十宗,已说完, 结上起下。
忏悔法,更须探。 《普贤行愿品》忏除业障文云:“过去世中,所作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末云:“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学者慎勿以此生未造恶业而不修忏悔法也。
《慈悲忏》 东土忏法,此为最古,后人呼为《梁皇忏》。
何人集 征问也。
志公等,高僧十 宝志禅师与高僧十人共集此忏。
梁武帝,心至诚,度故妻,脱蟒形 萧梁武帝之原配郗夫人,嫉妒为因,死堕蟒类。现形宫中,诉之于帝,求脱苦果。帝请高僧撰集忏法,建坛行道。后见郗氏冠服来谢,云仗忏力,已生天矣。
唐悟达 名知玄,姓陈,眉州人。唐懿宗封为悟达国师。
有夙业 师在汉时为袁盎,说景帝杀晁错,以谢七王。晁错死后,世世欲报此仇。以盎十世为高僧,不得其便。
人面疮,生于膝 至唐时,师膺帝王宠遇,荣幸念起,怨家得便,遂附其膝而为人面疮,痛不可忍。
遇神僧,为洗冤 师忆向时,调护癞僧,供给备至。僧临别,嘱曰:“子后有难,可往西蜀茶笼山相寻。”至是往访之,僧出而相迎。告以所苦,僧曰:“岩下有泉,明旦濯之即愈。”
三昧水,浇即痊 黎明引至泉所,疮作人言,具述夙因。且曰:“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之水,从此不与汝为冤矣。”掬水一浇,其疮即愈。回顾僧、寺,已失所在。
作《水忏》,后世传 因作《慈悲三昧水忏法》三卷,传之后世。
如法行,利无边 世人但能至诚忏悔,解冤释结,捷如影响。此忏及前文所述《梁皇忏》,并依佛经所集各种忏法,皆是利生之宝筏也。
【诸法】
为学者,须知法 世间法,出世间法,略说万法,广说无量。
染与净 随生死流,名染法,六凡法也;逆生死流,名净法,四圣法也。
善分别 智慧观察,舍染还净,方是修行之正轨也。
【五蕴】
色受想,并行识 色即质碍,受即领纳,想即思想,行即迁流,识即了别。初一是色,后四是心。
此五蕴 蕴者积聚义。亦名五阴,阴即盖覆义。总名积集有为,盖覆真性也。
本空寂 《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先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显色蕴空。次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二句,例四蕴空。既五蕴皆空,则当处寂灭矣。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觉,意能知。
此六根 根即能生之义,以能生六识故。有浮尘根,胜义根之别。浮尘根者,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胜义根者,即如来藏性,显发妙用,寄于六根,而能见、闻、嗅、尝、觉、知也。
应须记 当知浮尘根因四大假合而成,若非胜义根,即同死人。
【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 色谓明暗、质碍等,声谓动静、美恶等,香谓通塞、香臭等,味谓咸淡、甘辛等,触谓离合、冷暖等,法谓生灭、善恶等。
此六尘 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而使真性不能显发故。又名六贼,以能劫夺一切善法故。
亦须识 识得尘即是贼。不被他染污劫夺,则贼为我用,能以六尘而作佛事矣。
【十二处】
前六根,与六尘,十二处,常相亲 处者,方所也。言根在内,尘在外,眼惟对色,耳惟对声等,各有一定方所。若融归真性,则无方所可得矣。亦名十二入,以内六根,外六尘,互相涉入故也。
【十八界】
根尘接,有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十八界,从此立 界者,各成界限也。六根为内界,六尘为外界,六识为中界。眼根色尘内外相对,于其中间,生于眼识,则成三界。六根六尘相对,而生六识,则成十八界。若融归真性,则无界限可得矣。
【转八识 成四智】
末那识,为第七。阿赖耶,第八识。八种识,为心王 上文六识,眼、耳、鼻、舌、身,为前五识,意为第六识。末那为第七识,即染污意也。阿赖耶为第八识,即含藏识,去后来先作主公者也。此八种识,名为心王,以染净诸法,由此而生故。上明八识,下明四智。
转成智,性发光 如来藏性,为识所障,其光不显。若转成四智,则性地发光矣。下列四智名。
大圆镜 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平等性 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妙观察 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
成所作 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此四智,一心圆 四智皆从一心圆现。
八识转,体用全 八识未转,体用狭劣。八识既转,体用全彰。大圆镜智,体也;余三智,用也。
问:《楞严经》中,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之后,即说七大。此中何以不说?
答曰:虽不列七大名而七大已具足矣。下文世界相中,地、水、火、风、空,即是五大。上文之六根,即是根大。八种识,即是识大。若再标出,便成剩语。
【三身】
曰法身 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法身佛也。
曰报身 梵语卢舍那,此云净满,报身佛也。
曰应身 一曰化身,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应身佛也。
是三身 世人但知应身,不知法、报二身。故见解狭劣,不能领会全体大用。必须透彻三身之义,方可与谈此道也。
自受用 谓诸如来内智湛然,照真法界,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
他受用 为他机所感而现此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为十地菩萨现大神通,转正*轮,令他受用大乘法乐。
一报身,说二用 因自、他受用,说为自报身、他报身。
胎生身 即八相成道之身。八相者,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于涅槃。 。
变化身 无而忽有,种种异相。
此二种,皆应身 应众生根,随缘示现。
约为三 法身,报身,应身。
开为五 法身,自报身,他报身,胎生身,变化身。
相无定,随机睹 法身无相可见。菩萨见报身,随位增进,相好转胜。二乘、凡夫见应身,随于六道各见不同。
【五眼】
有肉眼 假父母气血所成,即人中能见之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内不见外,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因有色质障碍故也。
有天眼 诸天因修禅定而得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以无色质障碍故也。
有慧眼 二乘之人,以所得慧眼,观一切法皆空。不见有众生相,及灭一切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也。
有法眼 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一切诸法,能知能行。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令修令证也。
并佛眼 佛具前四眼之用,无不见知。如人见极远处,佛见则为至近。人见幽暗处,佛见则为显明。乃至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维,一切皆见也。
名五眼 人只一种,天具二种,二乘具三种,菩萨具四种,佛具五种。
见所见,皆无限 别而言之,肉眼见现前色,天眼见障外色,慧眼见真空,法眼见俗谛,佛眼见第一义谛,似有分限。通而言之,皆无分限。何则?五眼皆是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所以十信位中,父母所生肉眼,彻见大千世界,能见所见皆无限量矣。
【六通】
天眼通 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天耳通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
他心通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念之事。
宿命通 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知六道众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
神境通 身能飞行,山海无碍。于此界没,从彼界出;于彼界没,从彼界出。大能作小,小能作大。随意变现,神通自在。
漏尽通 漏即三界见思惑也。阿罗汉断见思惑尽,不受三界生死,是名漏尽。
圣与凡,各不同 外道鬼、神、天、仙,凡通也。声闻、缘觉、菩萨、如来,圣通也。凡位除漏尽,只有五通,各各大小不同。圣位具六通,惟菩萨不证漏尽。随位浅深,神通各别。
【四谛】
曰苦集 苦即生死苦果,集即惑业苦因。此二者世间法也。
曰灭道 灭即涅槃乐果,道即道品乐因。此二者出世间法也。
四谛法 四法通名谛者,审实不虚,声闻法也。
须寻讨 诫令众生厌苦断集,慕灭修道,离苦得乐也。
【十二因缘】
自无明,至老死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缘觉法也。举初后,以该中间耳。
十二因,为缘起 一曰无明,亦名烦恼;二曰行,谓造作诸业。此二支乃过去所作之因也。三曰识,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从托胎后,生诸根形也;五曰六入,于胎中而成六根也;六曰触,出胎后,六根对六尘也;七曰受,谓领纳世间好恶等事。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八曰爱,谓贪染五欲等事也;九曰取,谓于诸境生取著心也;十曰有,谓作有漏之因,能招未来之果。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也。十一曰生,谓受未来五蕴之身也;十二曰老死,谓未来之身既老而死。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也。此十二因缘,该三世因果,展转因依,互为缘起,无有休息。
顺流转 众生顺之,为流转门。
逆还灭 缘觉逆之,为还灭门。
当处空,无分别 菩萨见其本性空寂,无流转还灭之可得。故《心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六度】
布施度 梵语檀那波罗蜜,此云布施到彼岸。言布施度者,省文也。有三种施:一财施,二无畏施,三法施。行施者,治悭贪也。
持戒度 梵语尸罗波罗蜜,此云持戒到彼岸。戒有三聚: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众生戒。持戒者,治杂染也。
忍辱度 梵语羼提波罗蜜,此云忍辱到彼岸。忍有三种:一、耐他怨害忍,二、安受众苦忍,三、法思胜解忍。行忍辱者,治嗔, 恚也。
精进度 梵语毗梨耶波罗蜜,此云精进到彼岸。精进有三种:一、擐甲精进,二、摄善法精进,三、饶益有情精进。行精进者,治懈怠也。
禅定度 梵语禅那波罗蜜,此云静虑到彼岸。禅有三种: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间上上禅。修禅定者,治散乱也。
智慧度 梵语般若波罗蜜,此云智慧到彼岸。般若有三种:一、文字般苦,二、观照般苦,三、实相般苦。修般若者,治愚痴也。
自他苦,从此度 既能自度,又能度他。离苦得乐,莫不由此道也。
又有说十度者,从第六度开出四度:七曰方便度,八曰愿度,九曰力度,十曰智度。或疑智度与般若度有何分别?答曰:第六根本智,第十差别智。开之则为十,约之仍为六。要以第六为宗本法也。
【四无量心】
慈与悲 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悲名愍伤,即拔苦之心。
喜与舍 见人离苦得乐,其心悦豫,名之为喜。于所缘众生,无憎爱心,名之为舍。
四无量 所缘众生既无量,能缘之心亦无量。
称圣者 此即菩萨利益众生之广大心也。
【涅槃四德】
曰常乐 穷三际而无改,曰常。在众苦而不干,曰乐。
曰我净 处圣凡而莫拘,曰我。历九相而非染,曰净。
此四德,涅槃证 如来所证,故名涅槃四德。
【十界】
有情界,说六凡 三恶道,三善道,轮回不息,说名有情世间。
三途苦,须先论 论平声。三途即三恶道。先论者,令人闻而生畏,速求出离也。
曰地狱 八大地狱皆受火烧,亦名八热。次则八寒地狱。又有小地狱,其数众多。皆是五逆、十恶、谤法众生所生。
问曰:今时既以大地为圆球,此等地狱当在何处?
答曰:八寒地狱应在两极,彼处半年为昼,半年为夜,坚冰成山,高崖深谷,人不能至。地狱众生,在彼受苦。至日出时,横绕地平而转,渐渐转高,至二十余度。冰山因融化而移动,有时相触,则成合山地狱。至于八热及无间等狱,应在地球之内。盖地球里面,有坚固石壳,壳内大火充满。火中有流质,如烊铜,如沸铁,即是受苦众生灌口炙身之物也。此汁随火山溢出,变而为铁石,黑色光亮。统地球而论,火山不下数百处,历历可验也。
曰饿鬼 种类甚多,略说有三十六,广说无量,皆是悭贪众生所生。
曰畜生 此道种类极多,经中说有三十四亿差别。约而言之,不出飞禽走兽、鳞介昆虫等类,以众生杂业感果而生其中。
苦无比 地狱极苦,饿鬼次之,畜生又次之,皆非言语所能形容也。
曰天道 欲界六天,自下向上说,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色界四禅: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三界共二十八天。欲界诸天放逸过度,天王示以未来世苦,闻者竦然。色界依禅定住,报尽亦受轮转。无想是外道天,力尽决定堕落。惟无烦以上,名五不还天,修圣道者之所寄托。至于无色四天,或成钝阿罗汉;或穷空不归,迷漏无闻,转入轮回而不自觉。
曰人道 人有八苦:生时苦,老时苦,病时苦,死时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若能知此八苦,早求出离,则念佛往生之心万牛莫挽矣。
曰修罗 梵语阿修罗,此云非天。福力等天而无天德,为多嗔慢故。又有称五道而不列修罗者,以修罗摄于四趣也,《楞严经》云:“从卵而生,鬼趣所摄;从胎而出,人趣所摄;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乐事少 诸天防退,人多忧恼,修罗多嗔。道眼观之,何者而可乐耶?
曰声闻 入道次第,从五停心、四念处,以至四加行而证四果: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名无学位,声闻之极果也。
曰缘觉 亦名辟支佛,观十二因缘而证道果。居声闻之上。出有佛世,名为缘觉。出无佛世,名为独觉。
取灭度,为独乐 断见思惑尽,证有余、无余涅槃,出三界分段生死,居方便有余土。
曰菩萨 凡夫发四宏愿,精勤向道,直至十信位,名凡夫菩萨。渐教行人从十住以去,直至等觉位,名菩萨菩萨。圆顿行人从十住初心,便成正觉,自此以去,位位圆修,三十二应,随机示现,名佛菩萨。
曰如来 亦名婆伽梵,极果之称,共有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抚众生,如婴孩 诸佛菩萨,等观众生,犹如一子,常以大悲水,饶益众生,愿一切众生同成正觉。
此四圣 声闻、缘觉、菩萨、如来。
并六凡 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
为十界,一性含 十种法界不出真如自性。
【器世间】
既论身 上文说十界正报。
须论土 下文说依报。经中言土者,即所住之世界也。
土为依 土为所依。
身为主 身为能依。
四大洲 东弗于逮,此云胜身;南阎浮提,此云胜金,亦名南瞻部洲;西瞿耶尼,此云牛货;北郁单越,此云胜处,亦名北俱卢洲。
共铁围 四大部洲在须弥山四面,大咸水海中,外有铁围山围之。
七金山 一、双持山,二、持轴山,三、担木山,四、善见山,五、马耳山。六、象鼻山,七、持地山。
绕须弥 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围绕须弥山,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四王天居山腰,忉利天居山顶。
为大地 一须弥山,四大部洲,大海,铁围,共成大地。
风力持 大地之外皆是虚空,无所依傍,为风力所持而得安住。
水火金,不相离 水轮、火轮、金轮互相依持,成此地轮。
水轮含,十方界 《楞严经》云:“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性流动,如何载 既云含十方界,则八方上下无不遍矣。水是流质,岂不散入空中,何能常附于地?
业力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