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10|回复: 1

真孝集第四七卷南无阿弥陀佛2018090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9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佛门真孝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路。于是中天王种。辞恩爱而出家。东夏贵游。厌荣华而入道。誓出二种生死。志求一妙涅槃。弘善以报四恩。立德以资三有。此其利益也。毁形以成其志。故弃须发美容。变俗以会其道。故去君臣华服。虽形阙奉亲。而内怀其孝。礼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泽被怨亲以成大顺。福沾幽显岂拘小违。上智之人。依佛语故为益。下凡之类。亏圣教故为损。惩恶则滥者自新。进善则通人感化。此其大略也。而傅氏所奏。在司犹未施行。奕乃多写表状。远近公...(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生徇理。乃絷以缧绁。下诏问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首尾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圮毁我祖祢。谤讟我先人。如此要君罪有不恕。琳答曰。文王大圣周公大贤。追远慎终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义不争长。何者。皇天无亲竟由辅德。古人党理而不党亲。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虽亲有罪必罚。虽疏有功必赏。赏罚理当故天下和平。老子习训道宗德教加于百姓。恕己谦光仁风刑于四海。又云。吾...(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康北齐国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孙因家。又为缑氏人也。父惠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拜江陵令解缨而返。即大业年。识者以为克终。隐沦之候故也。有四男奘最小。幼而圭璋特达聪悟不群。年八岁父坐于机侧口授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其故。对曰。曾子闻师命尚犹避席。某今奉慈训岂宜安坐。父甚悦知其必成。召宗人语之。皆贺之曰。此公之扬乌也。其早慧如此。自后备通经奥。次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以奘少罹穷酷携...(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朝贵。至如符秦时昙摩难提译经。黄门侍郎赵文业执笔。姚秦时鸠摩罗什译经。秦主及安成侯姚嵩笔受。元魏时菩提留支译经。则宣武皇帝及侍中崔光录文。齐梁周隋并皆如是。大唐贞观初波颇翻译。敕左仆射房玄龄。赵郡王李孝恭。太子詹事杜正伦。太府卿箫璟等监阅详定。今并无之不足光远。公等能为致言则斯美可至二公许为陈奏。寻下敕曰。慈恩翻译文义须精。宜令左仆射于志宁中书令来济礼部尚书许敬宗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侍郎李义府等时为...(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五日有敕令报法师。皇后分难已讫。端正奇特神光满院自庭烛天。朕欢喜无已内外舞跃。必不违所许愿法师护念。遂号为佛光王。当即受三归被袈裟服。十二月五日满月。敕为佛光王度七人。仍请法师为王剃发。其佛光王即中宗孝和皇帝初生之瑞号也。创登皇极敕为法师。于两京各置一佛光寺并度人居之。其东都佛光寺即法师之故宅也。复内出画影装之宝舆。送慈恩寺翻译堂中。追谥法师称大遍觉。显庆二年春二月驾幸洛阳宫。法师与佛光王驾前而发...(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极经或九卷)  
  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重单合译) 太子须大挐经一卷(或云须达挐)  
  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周录为单今为重译)  
  右一经出六度经第二卷施度中异译 菩萨睒子经一卷(亦云孝子睒经)  
  僧祐录云安公录中失译经(今附西晋录第二译) 睒子经一卷。  
  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第四译)  
  右二经同本出六度经第二卷施度中异译 太子慕魄经一卷。  
  后汉安...(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经一卷(旧云与阿难分别经等同本者非也)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拾遗编入) 八关斋经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拾遗编入) 阿鸠留经一卷。  
  僧祐录云安公古经(今附汉录拾遗编入) 孝子经一卷(亦云孝子报恩经)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今附西晋录拾遗编入)  
  上二十二经二十四卷同帙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一卷(或无自说字亦云本末)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大迦叶本经一卷(或无大字)  ...(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云八正八邪)  
  魏吴失译 八总持经一卷。  
  魏吴失译 八辈经一卷。  
  魏吴失译 大十二因缘经一卷。  
  魏吴失译 十八难经一卷。  
  魏吴失译 五十二章经一卷(别有孝明四十二章经)  
  魏吴失译 百八爱经一卷(似抄五盖疑结经)  
  魏吴失译 小安般舟三昧经一卷。  
  魏吴失译 禅数经一卷。  
  魏吴失译 群生偈经一卷。  
  魏吴失译...(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今疑是藏中阎罗王五天使者经) 饿鬼经一卷 铁杵泥犁经一卷 缘经一卷 药经一卷 苦慧经一卷 慧达经一卷 法足经一卷 身数经一卷 选福经一卷 布施经一卷 助善经一卷 古来经一卷(今疑是藏中古来世时经) 孝顺经一卷 缘本经一卷(今疑是藏中缘本致经) 度世经一卷 法藏经一卷 明住经一卷 善憩经一卷 植质经一卷 名相经一卷 怪异经一卷 灭怪经一卷 本钵经一卷 案钵经一卷 诸法经一卷 与脱经一卷 伏愿经一卷...(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无此品) 世间珍宝经一卷(旧录云世间所望珍宝经) 现道神足经一卷 成行无想经一卷 悔过除罪经一卷 深自侥幸经一卷 布施持戒经一卷 生西方斋经一卷 造浴室法经一卷 有疑往解经一卷 长阿含方法经一卷 令人孝有德经一卷 人于出家者经一卷 心应深贪慕经一卷 地水火风空经一卷 求欲者除意经一卷 持戒教人不杀生经一卷 七月十五日腊法经一卷 功高憍慢有二辈经一卷 欢喜布施有五事经一卷(本作欢字误) 三梦经一卷 ...(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经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佛母般泥洹经一卷 宋沙门释慧蕳译 起世因本经十卷 隋三藏达摩笈多译 苦阴经一卷 失译 阿鸠留经一卷 失译 兜调经一卷 失译 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一卷 失译 玉耶女经一卷 失译 孝子经一卷 失译 鬼子母经一卷 失译 梵摩难国王经一卷 失译 梵志计水净经一卷 失译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一卷 失译 箭喻经一卷 失译 满愿子经一卷 失译 出家功德经一卷 失译 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若得经即是僧法尼所诵者) 造天地经一卷 蒺[卄/梨]园经一卷 危脆经一卷(竺昙无兰译中有此经名既未见本实难诠定且两存之) 堕落优婆塞经一卷(后汉支曜译中有名既无本定且各存之) 银蹄金角犊子经一卷(或云孝顺子应变破恶业修行经) 后母经一卷 应行律一卷(或云应律行或有经字) 大空般若论一卷。  
  右金刚藏经下。一十一部四十一卷。隋仁寿二年敕请兴善寺大德。与翻经沙门及学士等共。定众经录内伪疑经(撰...(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亦云转女身菩萨问答经)二十六纸。  
  上十一经十二卷同帙 六度集经八卷(亦名六度无极经亦云度无极集亦云杂无极经或九卷)一百四十七纸 太子须大拏经一卷(或云须达拏)一十六纸 菩萨睒子经一卷(亦云孝子睒经亦直云睒经)七纸 睒子经一卷(一名孝子睒经一名菩萨睒经一名佛说睒经一名睒本经一名孝子隐经六纸) 太子慕魄经一卷六纸 太子沐魄经一卷(或作慕魄)三纸 九色鹿经一卷三纸。  
  上七经十四卷同帙 无字宝箧经一卷六纸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一卷五纸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一卷(亦直云大...(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3)


...) 黑氏梵志经一卷(三纸) 猘狗经一卷(祐云与[狂-王+樂]狗同二纸)  
  右六经吴支谦译 分别经一卷(五纸) 西晋竺法护译 八关斋经一卷(二纸) 宋京声译 阿鸠留经一卷(四纸) 失译今附汉录 孝子经一卷(亦云孝子报恩经二纸) 失译今附西晋录。  
  上二十二经二十四卷同帙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一卷(或云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亦云五百弟子自说本末经亦云五百弟子本起经二十一纸) 大迦叶本经一卷(或无大字五纸) 四...(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3)


... 上三论二十卷二帙计五百二十三纸 [嚴][與] 摄大乘释论十卷 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  
  自一帙计一百五十九纸 [敬] 摄大乘论释论十卷 唐三藏玄奘译。  
  自一帙十卷计一百八十四纸 [孝] 摄大乘论释十卷 唐三藏玄奘译。  
  自一帙计二百二十七纸 [當] 佛性论四卷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决定藏论三卷 梁天竺三藏真谛译 辩中边论颂一卷 唐三藏玄奘译 中边分别论二卷 陈天竺三藏真谛...(第1539部~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


... 猘狗经一卷(祐云与[狂-王+樂]狗同)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分别经一卷(旧云与阿难分别经等同本者非也)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八关斋经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阿鸠留经一卷 僧祐录中云安公古典经今附汉录 孝子经一卷(亦云孝子报恩经)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今附西晋录。  
  上二十二经二十四卷同帙计一百五十五纸 [無]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一卷(或云自说亦云本末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大迦叶本经一卷(或无本字) 西晋三藏竺...(第1539部~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


...天之辩。震掷地之音。恩吻所诠。寒谷湛其春露。励言所被。汤池结其冬。冰以仆爝火之末光。对曦景之层曜。自可销声叠足噏气敛肩。沉疑未祛仍希妙释。但灵宝所诠咸归伪妄。老子事迹应不虚诬。河上公者神仙之人也。昔汉孝文皇帝之时。结草为庵居河之滨。文帝好道德之经。敕王公卿相及二千石咸令习读。老经有数句不解。帝莫能通。之有人言河上公。常习读老经或可解之。帝乃遣使赍所不了义句令问河上公。公答曰。道尊德贵不可遥问。帝于...(第1540部~甄正论三卷)


...图而纪号。观鸟迹以裁书。立德立言。三坟畅三皇之化。垂训垂范。五典旌五帝之谟。洎乎姬公制礼作乐。隆二南之风雅。孔父修诗述易。诠十翼之精微。莫不序尊卑定君臣父子之道。次长幼明夫妇友于之别。尽忠贞以奉国。崇孝悌以资家。蕴恭谦以克己。施仁恕以待物。敦信义以申交。务廉让以推行。此之五德立身之义也。敷文德以化俗。运武功以宁乱。修禋祀以绥神祇。崇宗庙而敬祖考。启畋渔之渐。易着网罟之义。导盘游之源。礼摽搜狩之典。...(第1540部~甄正论三卷)


...流注王前者。以智境大慈法合如此。若众生情识所变之境。即众生不能为之。如莲华藏世界中境界。尽作佛事。以是智境非情所为故。圣者以智归情。令有情众生报得无情草木山泉河海悉皆随转以智回转以末为本故。如世间有至孝于心冰池涌鱼冬竹抽笋。尚自如斯。况真智从慈者欤此第八行中明智从悲行用故。以是列众之中先标十千龙王。以为众首者。表智恒游空垂慈雨法。以龙游空兴云注雨表之次如他化自在天王已下诸众皆明。以大慈为首。三昧业...(第1545-02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四十九卷(第二十六卷~第四十九卷)-002)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于是请公诠什。晦堂不然其说。公怒愀然时当暑。退问。公闻木稚华香乎。公曰闻。晦曰。吾无隐乎尔公顿然领悟)  
  晋主虔恭慧远(晋史释鉴。晋孝武帝大元年间。闻远公法师道风。帝幸于山修东林寺。以师礼之)  
  宋文致敬求那(释鉴。五代时。宋文帝元嘉年间。帝见求那般摩法师云。弟子常欲斋戒不遂。望师教之。师曰。帝王与匹夫修之名异匹夫身贱名劣...(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非常人之相状亦有非常人之德行也)  
  岂直与天下匹夫匹妇之为类也(岂特与普天之下一匹之愚夫一匹之愚妇。常流俗辈同类而为例也)  
  而子所问可谓局矣(如子之所问。可为偏执局量者矣)  
论孝第七(此篇全言为孝。故曰论孝)  
  客曰。孝经以四事不毁为德之本(四事者。身体发肤也。人之一身四体毛发及其皮肤。皆是父母所生。不敢毁伤者。言人之行莫大于孝。故曰为德之本也)  
  论语以三事无违为孝之先(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懿子鲁大夫。问孝于夫子。子曰无违。谓不背于理也。樊迟夫子弟子。御其车。夫子恐懿子未达。故谓樊迟以发之。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此篇全言为孝。故曰论孝)  
  客曰。孝经以四事不毁为德之本(四事者。身体发肤也。人之一身四体毛发及其皮肤。皆是父母所生。不敢毁伤者。言人之行莫大于孝。故曰为德之本也)  
  论语以三事无违为孝之先(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懿子鲁大夫。问孝于夫子。子曰无违。谓不背于理也。樊迟夫子弟子。御其车。夫子恐懿子未达。故谓樊迟以发之。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故生事葬祀乃事亲始终具矣。是以为孝之先也)  
  故曾子有...(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曰。无违。孟懿子鲁大夫。问孝于夫子。子曰无违。谓不背于理也。樊迟夫子弟子。御其车。夫子恐懿子未达。故谓樊迟以发之。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故生事葬祀乃事亲始终具矣。是以为孝之先也)  
  故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故者指义之辞。启开也。曾子疾之临终。使弟子开其衾被。而视之手足)  
  以其受身体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使弟子开衾而视之曰。父母全而生之。...(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  故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故者指义之辞。启开也。曾子疾之临终。使弟子开其衾被。而视之手足)  
  以其受身体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使弟子开衾而视之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当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今之沙门(梵语沙门。此云勤息)  
  剃除须发不守全躯。何违圣之不孝耶。妙明曰。不然(不然此理也)  
  昔者泰伯被发文身。可谓毁伤矣。而仲尼称其至德(泰伯。周太王之长子。让不嗣位。剪发文身之于吴。其弟仲雍。论语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其...(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理也)  
  昔者泰伯被发文身。可谓毁伤矣。而仲尼称其至德(泰伯。周太王之长子。让不嗣位。剪发文身之于吴。其弟仲雍。论语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其剪发文身孔子何不责其不孝。以称其至德)  
  豫让漆身(史记。豫让晋人。先事范中行氏。后事智伯。赵襄子杀智伯。让欲报仇。漆身为癞。吞炭为哑。五杀不中。后仗剑而死)  
  荆轲义死(刺客传。荆轲齐人。之燕。燕太子丹。...(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丹。使轲入秦为刺客不中。遂死于秦)  
  介子焚躯(晋文公既即位。子推无爵。遂亡去之绵山文公召不出。以火烈山林。拟逼而出。子推守节。伏火而死)  
  夷齐自饿。毁之至也。而六经子史。未闻讥其不孝(以泰伯豫让荆轲子推夷齐等。皆自毁其身。而目观六经子史。未闻见责其不孝。反以至德而称者何也)  
  孝之言顺也(从顺父母之正令。为言孝顺也)  
  善事父母。之为孝(惟善能事奉父母。之为孝也)  
  元气混沌。孝在其中(天地未判。混沌乃一。元气未分之前。孝道之理已在其中)  
  塞乎天地。横乎四海(既分天地之后其孝塞乎于天地之间。纵横于四海之内)  
  罔不至夫。醇醇之孝(罔...(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齐等。皆自毁其身。而目观六经子史。未闻见责其不孝。反以至德而称者何也)  
  孝之言顺也(从顺父母之正令。为言孝顺也)  
  善事父母。之为孝(惟善能事奉父母。之为孝也)  
  元气混沌。孝在其中(天地未判。混沌乃一。元气未分之前。孝道之理已在其中)  
  塞乎天地。横乎四海(既分天地之后其孝塞乎于天地之间。纵横于四海之内)  
  罔不至夫。醇醇之孝(罔无也。醇醇厚也。人生天地间。无有不至于醇醇醲厚之孝也)  
  萌乎无始(故孝道发萌于无始之际)  
  亲亲之道。涉乎有为(上一亲字是尊爱之义。下一亲字指父母言。故尊亲之道。而涉乎于有作为也...(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乃一。元气未分之前。孝道之理已在其中)  
  塞乎天地。横乎四海(既分天地之后其孝塞乎于天地之间。纵横于四海之内)  
  罔不至夫。醇醇之孝(罔无也。醇醇厚也。人生天地间。无有不至于醇醇醲厚之孝也)  
  萌乎无始(故孝道发萌于无始之际)  
  亲亲之道。涉乎有为(上一亲字是尊爱之义。下一亲字指父母言。故尊亲之道。而涉乎于有作为也)  
  古者包牺氏之时。以无为之道。化利天下(史记。包牺氏即伏牺也。
 楼主| 发表于 2018-9-9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谓上古三皇...(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枕席之以凉。上古之时皆无此仪)  
  岂能全三事之无违。四体之不毁者乎(结上文。泰伯豫让荆轲子推夷齐等。皆载史书。以贤圣之德而称。何曾由守三事四体之称赞也耶)  
  而先圣后圣。无处言时民之弗孝也(复结上文意。先圣后圣。指上古中古而言谓六经诸史并不见定言时民之不孝也)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德者福慧仁慈之谓也(德者得也。谓得乎善美正大纯一之称。福者安享显荣百顺之义。慧者性通理解晓达之谓。仁者心之德爱之理。慈者柔善宽容于物)  
  又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有子所言善事...(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言时民之不孝也)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德者福慧仁慈之谓也(德者得也。谓得乎善美正大纯一之称。福者安享显荣百顺之义。慧者性通理解晓达之谓。仁者心之德爱之理。慈者柔善宽容于物)  
  又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有子所言善事父母之谓孝。善事兄长之谓弟。为仁者犹言行仁也欤)  
  仁者爱人利物之称。又仁者忍也。好生恶杀善恶含忍。谓之曰仁(中庸。仁者人也。孟子曰。仁者人心也。又好生恶杀之谓仁。好生者。好爱于其生物也。恶杀者。嫌恶也。...(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为仁之理也)  
  如数罟不入于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数音促罟音古。污污音乌。数密也罟网也。古者网罟必用四寸之目。鱼不满尺。市不得鬻。草木零落。然后斧斤方许入山林)  
  非其时伐一木非孝也。非其时杀一兽非孝也(礼记。曾子曰。树木似时伐。禽兽以持杀。夫子曰。断音短。断一木杀一兽。不以时非孝也。故君子广仁爱之心。于草木禽兽。尚不忍害。何况于人乎)  
  是以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曰。齐宣王衅钟以羊易牛。二者。得其两全无害。以为仁之称也。声谓将死而哀鸣...(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僧竟日不敢动移。后遇其人。释而去之生草尚尔。何况于有情者乎)  
  以是论之。则粗细之行显然(粗行者。孟子等言也。细行者。如来之行也)  
  而权实之道彰也(权实之意。注见在前)  
  夫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礼记内训。曾子曰养亲以养志为先。乐其心谓顺适其心。故乐而无忧也。志则心之发动。有所欲矣。故又当先以意诚。使无违逆也。怡声以问。所以乐其耳也。柔色以温。所以乐其目...(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而无忧也。志则心之发动。有所欲矣。故又当先以意诚。使无违逆也。怡声以问。所以乐其耳也。柔色以温。所以乐其目也)  
  安其寝处(礼记。昏定所以安其寝也。晨省所以安其处也)  
  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终身(礼记。谓孝子终身之终)  
  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礼记。谓自终其身也)  
  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礼记。父母所当爱之。犬马犹不敢轻贱之。况父母...(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礼记。父母所当爱之。犬马犹不敢轻贱之。况父母所爱之人乎)  
  公明仪(曾子弟子)  
  问于曾子曰。夫子(即称曾子)  
  可谓孝矣。曾子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曾子闻公明仪所言。夫子可以为孝乎。故曾子未敢承当为孝之道)  
  夫先意承志(先音线。先之意行在父母意前承谓承顺。父母之志也)  
  示父母于道。可谓孝矣(以圣人之道。指示父母行之则可谓孝矣)  
  参直养者也。焉得为孝乎(参曾子名。曾子自称其名。参直养事者。夫孝者尊亲严父配天也焉敢称于孝乎)  
  而我沙门。示父母以福善(垂示父母以福善。乃成...(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言欤(曾子闻公明仪所言。夫子可以为孝乎。故曾子未敢承当为孝之道)  
  夫先意承志(先音线。先之意行在父母意前承谓承顺。父母之志也)  
  示父母于道。可谓孝矣(以圣人之道。指示父母行之则可谓孝矣)  
  参直养者也。焉得为孝乎(参曾子名。曾子自称其名。参直养事者。夫孝者尊亲严父配天也焉敢称于孝乎)  
  而我沙门。示父母以福善(垂示父母以福善。乃成德之所基)  
  使行之而不辍(不辍。谓行而不止者也)  
  渐除生死。永息轮回(渐除去生死之因。永息轮回之苦)  
  绝恩爱河...(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形躯于假聚。得果报之真实(脱离幻化身形体躯虚假血气之聚。得其无上善果真净实际之位)  
  岂小补哉(如上脱离假聚了达真实焉。岂称为小补哉)  
  且父母有非行。而子能争之。使不陷于不义。犹得为孝(孝经云。父母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正谓此也。而犹得称为孝焉)  
  奚况脱离于恶道。获证于善果而已矣(结上文意。使父母不陷于不义。犹称为孝也。又何况化父母为善脱离于恶道得证善果而已)  
  今我沙门。剃发剪须。绝名弃利(剃除须发者。谓舍世间之形而绝虚名绝薄利也)  
  远荣辱去浮华(有荣必有辱。故远于荣辱。去除世间虚伪之浮华也)...(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 远荣辱去浮华(有荣必有辱。故远于荣辱。去除世间虚伪之浮华也)  
  道慕无为。心游物外(修慕无作无为自然之道。心优游于万物之表也)  
  方焚身自害者。亦以远矣(方比也。若沙门剃除须发而为不孝。若比之介子推豫让荆轲泰伯夷齐等。焚身自害者远之远矣)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论语。子张所谓七者。见危致命者。能于当死而必死)  
  言义死者(忘身取义者也)  
  不爱其身(既忘身...(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箕子为之奴(箕子纣之伯父。殷帝乙之子。谏而不听。被发作狂而为奴)  
  臣叔比干竭忠而谏。遂剖腹而死(比干纣叔父也。以直言谏纣。纣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乃剖腹观心而死)  
  此亦不守全躯。何不孝之可责耶(若比干等被发剖腹。亦为不守全躯者。何不诮责不孝也耶)  
  而孔子称之以仁(夫子皆称之仁人也)  
  岂直以全一身之须发。然后称之为孝者乎(结上文意。岂直用全一身须发。而后称许为孝者乎)  
  是以圣人因事而立制。理无常守(自古圣人因其事而设立制度。其理虽设而固无常守者也)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成德之士。不着于器量也)  
  言器者。各周其用(如车不可为船。...(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已。君子所以不器者。无不施为也)  
  语云。致远恐泥(论语。子夏谓泥者不通也。大道愈远而通小道致远而塞泥也)  
  此圣人之所病也(病患也。因此圣人忧患泥事不通也)  
  犹孟孙等四人问孝。词同而答异(论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忧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此谓问孝之言词皆同。天子所答而有别异也)  
  盖以随其器而授其道也(论语。孟懿子即告众人者。语孟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语子游能养而或...(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00:48 , Processed in 0.12899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